查看原文
其他

【缘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释行愿 法界行愿 2022-12-24

点击查看★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恭迎十方佛菩萨诞

《佛门礼仪》

《佛经导读》

【看见佛陀在人间】

《人间佛教护教集》

《云水天涯行脚僧》

《佛学论文集》

《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编者按:《印度佛教思想史》是2017年12月河南佛教学院首届研修班课程之一,随顺河南佛教学院因缘,2018年-2019年3月继续开课。为方便学生学习,把部分资料发布到平台上。愿有缘阅读到文章者,珍惜学习佛法的因缘,在菩提路上亲近善知识,趋向解脱,离苦得乐!行愿 合十  2019.3.3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在佛教诞生前,印度宗教文明是怎样的?《印度佛教思想史》课程,我们已学习以下内容,请点击阅读《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第一章 印度的宗教文明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学习动机与研究方法 第一课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学习意义  第一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概说与大乘佛教的真价值 第一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起源的史学背景——古印度的宗教文明  第二课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起源的史学背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 第二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婆罗门教的“业感轮回说”第二课3

      第二章 人间佛陀的一生

为什么诸佛世尊成佛都要在人间?

佛陀的一生 第三课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一生的启示—“无意义的苦行,当远离” 第三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与十二因缘顺逆观 第三课3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人间佛陀大慈悲,出家入世度众生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的足迹—古仙人道 第四课1

【佛涅槃日】佛弟子对佛陀的永恒怀念

【人间佛教出世观】—执着“五欲”之苦与“灭苦”之法

      第三章 早期佛教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 第四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陀的中道正法,人间佛教之特色 第四课3

【问答】佛为何不超度众生到天上或净土?

【硕士课程】正见为先导的中道行——《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四5

【硕士课程】佛陀教法的核心教义——《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四6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史的分期法”第五·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经的结集·小乘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之区别 第五·2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阿含经》的思想

佛教戒律的精神

你信的是“人间佛陀 OR 天上的佛”?

【课程】近行定·九住心——《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三章

【课程】南传佛教纲要书《清净道论》

       

     第四章 佛教僧团的分化

【课程】佛教僧团的分化—《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僧团分化的原因 

       一、提婆达多破僧和合

【课程】提婆达多“破僧和合”事件——《印度佛教思想史》

      二、第一次结集与佛陀遗命“小小戒可舍”问题

【课程】佛陀遗命“小小戒可舍”——《印度佛教思想史》

       、阿育王与佛教国际化的弘扬传播

【课程】阿育王与佛教国际化的弘扬传播

【课程】阿育王与大天五事——引导佛教向大乘法演进

      第三节 部派佛教思想大义 

      一、佛陀观

你信的是“人间佛陀 OR 天上的佛”?

【问答】佛为何不超度众生到天上或净土?

      二、舍利与舍利塔

【课程】佛舍利与舍利塔的崇敬——《印度佛教思想史》

      三、释尊法身

      四、生死与轮回 

【课程】“生死与轮回”的问题

【课程】生死轮回之“三世实有与现在有”

【课程】生死轮回之“业报相续“说

【课程】生死轮回之“业力转移说”

     五、一念见谛与次第见谛

      一、一念见谛与次第见谛

      1、一念见谛的顿悟派

      2、次第见谛的渐修派 

      二、见灭得道与见苦得道

     三、慧解脱阿罗汉与俱解脱阿罗汉

“一念见谛(顿悟)与次第见谛(渐修)”的实修实证问题


      第五章 大众部与有部的教义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大众部与有部的特质

【佛史课程】大众部与有部的教义

     第三节 南传佛教论藏《阿毗达摩》

      1、南传阿毗达摩 

点击链接:南传佛教论藏《阿毗達摩》

      2、《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简介 

生命的真相,名色法构成——《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英编者: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

中译者:寻法比丘Bhikkhu Dhammagavesaka

      第一章 心之概要(Cittasangahavibhaga)

      本章诠释与分别了八十九或一百二十一种心。这一章涵盖的范围与《法聚论》的“心之生起”相同,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法聚论》以分析论母的第一组三法为始,所以先依善、不善与无记分析诸心,再于这些分类里依欲界、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分析诸心。反之,《阿毗达摩概要》则先依界分析诸心,然后再依品德的素质作第二层的分析。

请点击查看:

【心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

【心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2

 

    第二章 心所之概要(Cetasikasangahavibhaga)

【心所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本章内容:依遍一切心、杂、不善与美列举了所有的五十二心所。然后再以两种方法分析诸心所:一、相应理(sampayoganaya),以心所作为分析的重点,探讨每一个心所能与什么心相应;二、摄理(sangahanaya),以心作为分析的重点,探讨有那一些心所能与每一心组成一体。这一章也是以《法聚论》的第一章的分析法为根据。

     第三章 杂项之概要(Pakinnakasangahavibhaga)

    本章内容:依因(hetu)、受(vedana)、作用(kicca)、门(dvara)、所缘(arammana)与依处(vatthu)把诸心与心所分门别类。首三章主要是在分析诸心的结构。相反地,随后的两章是分析诸心活动的一面,即它们发生的方式。根据阿毗达摩,心有两种明显不同的呈现方式──活跃的过程与被动的心流。

点击查看:【杂项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第四章 心路过程之概要Vithisangahavibhaga

      本章内容:探究发生在心路过程(cittavithi)里的心,分析心路过程的性质

心路过程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第五章 离心路过程之概要Vithimuttasangahavibhaga)

      本章内容:分析离心路过程的心流,解释作为有分心与死亡心的离心路过程心。

离心路过程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第六章:色之概要(Rupasangahavibhaga)

点击查看:【色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本章内容,主要是以《法聚论》的第二章为根据,列举诸色法,以种种方式把它们分类及解释它们生起之源。同时,也详细地解释注疏里所说的种种色聚,也形容在不同生存里发生的色聚。这一章以简要地解释第四种究竟法为结尾,即唯一的无为界──涅槃。

       在第六章里阿耨楼陀尊者已完整地分析了四种究竟法,但还有一些重要的方面必须解释,以便能够全面地认识阿毗达摩,这即说是最后——第七、第八、第九三章的作用。

      第七章类别之概要(Samuccayaasangahavibhaga)

点击查看【类别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本章依不善之概要、混合类别之概要、菩提分之概要及一切之概要四个条目,以种种方式把相关的究竟法分门别类。这一章以《分别论》作为主要的根据,而在某个程度上也以《法聚论》为据。      

           

      第八章:缘之概要(Paccayasangahavibhaga)

     本章内容:分析诸名法与色法之间互相牵连的关系,是与分析究竟法互相配合的“组织法”。这一章简要地解释在巴利圣典所记载的两种因缘法。其中之一是在诸经较显著的缘起法;它是从《分别论》的经分别与论分别两个角度分析缘起,此法探讨导致不断生死轮回的诸因与果。另一个方法是有关二十四缘的发趣法,这一章以简要地解释概念作为结尾。

     节一:序文

Yesam sankhatadhammanam ye dhamma paccaya yatha Tam vibhagam ih’edani pavakkhami yatharaham.于此我应适当地详细解释诸有为法之分析、属于它们诸缘之法,以及(它们)如何(互相牵连)。


助读说明

      于此我应适当地详细解释:在解释了四种究竟法及它们的类别之后,如今阿耨楼陀尊者在此章“缘之概要”里,再进一步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由缘力(paccayasatti)所连系的缘法(paccayadhamma)及缘生法(paccayuppannadhamma)

     诸有为法(yesam sankhatadhammanam):有为法是依靠诸缘而生起之法,即:一切心、心所及色法(除了四种相色──见第六章、节十五)。

     属于它们诸缘之法(ye dhamma paccaya):缘是对其他法的生起及住立有资助(upakaraka)之法。这即是说当缘在运作时,将会导致其他与它有关连而还未生起之法生起,及已生起之法得以久住。一切有为法及涅槃与概念都包括在缘法这一组之内。

     以及(它们)如何(互相牵连)(yatha):这是指在诸缘法及有为法之间运作的二十四缘力。这些也将(在此章)分析。

 

       节二:简说:两种方法

Paticcasamuppadanayo patthananayo ca ti paccaya-sangaho duvidhoveditabbo.

Tattha tabbhavabhavibhavakaramattopalakkhito paticcasamuppadanayo. Patthanayo pana ahacca-paccayatthitim arabbha pavuccati. Ubhayam pana vomissitva papabcenti acariya.

缘之概要有两个部份:

一、缘起法;

二、发趣法。

当中,缘起法的特性是一法依靠其他法而纯粹只是发生。发趣法则依诸缘的特有资助力而说。诸导师则把此二法混合一起解释。


助读说明

      缘起法:“缘起”这一词是由paticca(缘于)及samuppada(生起)两个字组成的复合字。通常这一词是指在节三里所解释及常见于诸经的十二因缘。

      此缘起法的法则可通过以下常见的格言来形容:“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pajjati)。在此书里,该法则则被形容为:“一法依靠其他法而纯粹只是发生”(tabbhava-bhavibhavakaramatta)。在此tabbhava“其他法”是指缘的生起,bhavi(一法)是指有为法,而bhavakaramatta“纯粹只是发生”是指有为法只是发生。

      运用此法则于经中的十二因缘时,它是指当无明等任何缘存在时,那么,依靠该些缘法,行等诸缘生法也都存在。

     发趣法:这是记载于《阿毗达摩论》第七部《发趣论》(Patthana)的方法。有别于只是解释缘法如何造成缘生法生起的缘起法,发趣法也解释「缘力」(paccayasatti)。力(satti)是有能力带来或完成某种效果之法。就有如辣椒之辣是潜藏在辣椒之内,不能不依靠它们而存在;同样地,缘力是潜藏在缘法里,不能不依靠它们而存在。一切缘法都具有各自特有的缘力,而即是此缘力使它们能够造成缘生法生起。

      诸缘的特有资助力:这是对晦涩难懂的巴利片语ahaccapaccayatthiti的尝试性译文。列迪长老解释该片语为“诸缘的特力,即它们在各种不同方面的资助力”,而他说有别于只举出缘法的缘起法,发趣法则全面地举出诸缘的特有资助力。

      诸导师则把此二法混合一起解释:《清净道论》第十七章里记载了混合解释法,其中运用了二十四缘来阐明十二缘起支每一对之间的关系。

      缘起法(paticcasamuppadanaya)

      节三:基本程式

Tattha (1) avijjapaccayasavkhara, (2) savkharapaccaya vibbanam, (3) vibbanapaccaya namarupam, (4) nama-rupapaccaya salayatanam, (5) salayatanapaccaya phasso, (6) phassapaccayavedana, (7) vedanapaccaya tanha, (8) tanhapaccaya upadanam, (9) upadanapaccaya bhavo, (10) bhavapaccaya jati, (11) jatipaccayajaramarana-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ayasasambhavanti. Evam 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samudayo hotiti. Ayam ettha paticcasamuppadanayo.

于此,一、缘于无明,行生起;二、缘于行,识生起;三、缘于识,名色生起;四、缘于名色,六处生起;五、缘于六处,触生起;六、缘于触,受生起;七、缘于受,爱生起;八、缘于爱,取生起;九、缘于取,有生起;十、缘于有,生生起;十一、缘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是生起了这整堆苦。于此,这是缘起法。

 

助读说明

     缘起法:缘起法基本上是解释生死轮转(vatta)的因缘结构,开显维持生死轮转及令它从一世转到另一世的诸缘。在注疏里,缘起被定义为:诸果同等地依靠诸缘的聚合而生起(paccaya-samaggim paticca samam phalanam uppado)。这显示了没有单独的因能够产生单独的果,也没有单独的果能够缘于单独的因而生起。反之,永远都是一组的缘产生一组的果。在十二因缘里只有说及一法是另一法的缘,这么说是为了指出在一组缘当中最为主要的缘,以及指出它与一组果当中最为主要的果之间的关系。

     一、缘于无明,行生起:无明(avijja)是痴心所,覆盖了对诸法真实性的觉知能力,就有如白内障阻碍看色所缘的视力。根据经教法的解释,无明是没有四圣谛的智慧。根据论教法,无明是没有对以下八事的智慧:四圣谛、过去世、未来世、过去世与未来世、缘起。

     行(sankhara)是与二十九世间善及不善心相应的思心所。八大善心及五色界禅那善心里的思整体地被称为“福行”(pubbabhisankhara);十二不善心里的思则被称为“非福行”(apubbabhisankhara);而四无色禅善心里的思则被称为“不动行”(anebjabhisankhara)。

     当有情的心流还是受到无明影响时,行即会制造能够产生未来世的业。由此无明被称为产生行的主要缘。无明在不善业里很显著,而在世间善业里则是潜伏性地存在。所以世间善与不善行两者皆被说为缘于无明。

     二、缘于行,识生起:这是指三十二种(世间)果报心缘于行(上述二十九种善与不善思)而生起。在前一世死时,其中一个累积在心流里特强的业即会在下一世与该业相符之地里产生十九种结生心之一。如在第五章、节廿七至卅三里所解释,在随后的生命期里,其他以往所累积的业也能够根据情况产生其他种类的果报心。

    三、缘于识,名色生起:在第二项里的“识”专指“果报识”,然而在此它则是指“果报识”及前世的“业识”两者。“名”(nama)一词是指与果报识相应的诸心所“色”(rupa)一词则是指业生色。在“五蕴有”(pabcavokarabhava)里,即是在拥有一切五蕴的界地里,识缘生了名色两者。但在“四蕴有”(catuvokara-bhava)里,即在无色界天里,它只缘生了名法。而在“一蕴有”(ekavokarabhava)里,即在无想有情天里,它只缘生色法。于五蕴结生,当结生心在结生那一剎那生起时,同时也生起了受、想、行三名蕴,以及某些色聚──于人类,该些色聚是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与心所依处十法聚。由于心(识)在这些俱生名色法里是主,所以说识缘生了名色。

     

     四、缘于名色,六处生起:在此,“名色”的定义与第三项相同。在六处当中,首五处是眼、耳、鼻、舌、身五净色,而意处则是指三十二种(世间)果报心。当业生色生起时,它们缘助也是属于业生色的五净色生起。当诸相应心所生起时,它们缘助于此称为意处的果报心生起。换言之,果报心缘生名,而名则缘生果报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缘”(abbamabbapaccaya)。在欲地里,名色缘生所有六处;在色地里,它们则只缘生眼、耳及意三处;在无色地里则只有名缘生意处,这是该地仅有之处,因为在其地完全没有五色处。

     五、缘于六处,触生起:在此“触”(phassa)是指与果报心相应的触心所。触是心、诸心所及目标“前来相聚于”(sangati)六处当中之一处。生起于眼处的触名为“眼触”。它是眼净色、色所缘及眼识之相聚于一处。其他的耳触等也同样地依靠各自的处生起。“意触”则是与除了双五识之外的二十二果报心相应的触。由于触必须有处才能生起,所以说触缘于六处而生起。

     六、缘于触,受生起:每当触生起时,受(vedanŒ )即会缘于该触而同时生起。触是识与目标接触,而在它们接触时必定会有某种缘于触而生起的感受。受有六种:眼触生受、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身触生受及意触生受。在感受的素质方面,受依据其处及目标可以是乐受、苦受或舍受。

    七、缘于受,爱生起:受缘生渴爱(tanha)。爱有六种:(颜)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及法爱。每一种又可依以下三方面分为三种:一、纯粹只是渴爱欲乐;二、渴爱有(生命),即含有常见(sassataditthi)的渴爱;三、渴爱断灭,即含有断见(ucchedaditthi)的渴爱。在究竟界上,所有不同种类的爱都是贪心所(lobha)──见第七章、节卅八。

     虽然爱可依其目标而分别,但事实上爱是依靠接触目标而生起的受。若人体验到乐受,他就会享受该乐受,而他追求该目标的目的纯粹只是因为它能够激起乐受。反之,当他体验到苦受时,他会渴望脱离苦,以及渴望会有某种乐受取代它。舍受的本性是宁静的,而这也能成为渴爱的目标。如是三种受缘生了种种爱。

     八、缘于爱,取生起:在此,“取”(upadana)是在前文已解释的四种取(见第七章、节七)。“欲取”是强化了的爱,是贪心所的一种呈现方式;其他三种取是邪见心所的呈现方式。这些取都缘于爱。于第一项,对目标微弱或起始的贪名为爱,而强化了的贪则名为取。于其他三项,缘生邪见的贪名为爱,在受到该贪的影响之下而接受的邪见则名为取。

     九、缘于取,有生起:有(存在)有两种:业有(kammabhava)与生有(upapattibhava)。业有是指二十九种善与不善思,或一切能够产生新一世的善与不善业。生有则是指三十二种果报心、它们的相应心所及业生色。

     取是业有之缘;在取的影响之下,人们才会有作为而累积了业。取是生有之缘,因为即是取导致人们依所造之业再生死轮回。

     十、缘于有,生生起:于此,生(jati)是指新一世的世间果报心、其相应心所及业生色生起于其中一个生存地。使到未来世发生的主要缘是善与不善业,即业有。

     十一、缘于生,老死等生起:一旦生发生,老死已是无可避免的,而在生与死之间也可能会生起其他苦,例如愁、悲、苦、忧及恼。这一切苦的根源即是生,所以把生列为它们的主要缘。

     如是生起了这整堆苦:在第十一项里所举出的整堆苦即因上述互相牵连的诸缘法及缘生法而生起。

      节四:分析的类别

Tattha tayo addha, dvadas’angani,visat’akara, tisandhi, catusankhepa, tini vattani, dve mulani ca veditabbani.

当知有三时、十二支、二十法、三连结、四摄类、三轮转及二根。

     节五:三时

Katham? Avijja,sankhara atito addha; jati, jaramaranam anagato addha; majjhe attha paccuppanno addha ti tayo addha.

如何?无明与行属于过去世;生及老死属于未来世;中间八支属于现在世。如是一共有三时。

助读说明

       当十二支依三世分别时,应明白这只是为了显示生死轮回里的因缘结构。当知被归纳于某一世的缘起支幷不是只在该世运作,而不会在其他世运作。事实上,如节七里所指出,在每一世里都有这些互相牵连的十二缘起支。

      节六:十二支

Avijja, savkhara,vibbanam, namarupam, salayatanam, phasso, vedana, tanha,upadanam, bhavo, jati, jaramaranan ti dvadas’angani. Sokadivacanam pan’ettha nissandaphala-nidassanam.

十二支是: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处;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所示的愁等词是(生之后)偶有的结果。

      节七:四摄类

Avijja-sankharaggahanenapan’ettha tanh’upadana-bhava pi gahita bhavanti. Tatha tanh’upadana-bhavaggahanenaca avijja-sankhara; jati-jaramaranag-gahanena ca vibbanadiphalapabcakam eva gahitan ti katva:

Atite hetavopabca idani phalapabcakam

Idani hetavopabca ayatim phalapabcakan ti.

Visat’akara,tisandhi, catusankhepa ca bhavanti.

于此,在提及无明与行时,爱、取与有也已包括在内。同样地,在提及爱、取与有时,无明与行也已包括在内。在提及生与老死时,识等五果也已包括在内。

如是有:

一、过去五因,

二、现在五果;

三、现在五因,

四、未来五果。

如是有二十法、三连结及四摄类。

 

助读说明

     当心中的无明还未断除时,爱与取就还会生起;而每当爱与取发生时,它们都是以无明为根本及与它俱行。再者,「行」与「有」二词都是指同一种究竟法,即:造业之思。因此,每当提及其中一词时,另一者也已包括在内。在二十法当中幷没有个别列出生与老死,因为它们是名色法之相,而不是究竟法。它们所代表的究竟法是从识至受这五个缘起支。

     三连结是:一、过去因(行)与现在果(识)的因果连结;二、现在果(受)与现在因(爱)的果因连结;三、现在因(有)与未来果(生)的因果连结。

      节八:三轮转

Avijja-tanh’upadanaca kilesavattam; kammabhava-sankhato bhav’ekadeso sankharaca kammavattam; upapattibhavasankhato bhav’ekadeso avasesaca vipaka-vattan ti tini vattani.

三轮转

一、无明、爱与取属于烦恼轮转;

二、称为业有与行的生存一部份属于业轮转;

三、称为生有等的生存一部份属于果报轮转。

 

助读说明

     这三轮转显示了生死轮回的方式。最为基本的轮转是烦恼轮转。在受到无明蒙蔽及渴爱驱使之下,人们投入于造作种种世间的不善与善业。如是烦恼轮转引生了业轮转。当此业成熟而产生果报时,那即是业轮转引生了果报轮转(异熟轮转)。在对这些苦乐的果报作出反应时,还沉溺于无明的人即会受到渴爱所制伏,而欲享受更多愉悦体验、执取已获得的、以及尝试避免痛苦的。如此果报轮转再引生另一个烦恼轮转。如是这三轮转不断地转着,直至无明被诸圣道根除。

 

     节九:二根

Avijjatanhavasenadve mulani ca veditabbani.

当知无明与爱是二根。

助读说明

     无明被称为从过去直透到现在受之根;爱被称为从现在直透到未来老死之根。

 

       节十:总结

Tesam eva ca mulanamnirodhena nirujjhati

Jaramaranamucchayapilitanam abhinhaso

Asavanam samuppada avijja ca pavattati.

Vattamabandham icc’evam tebhumakam anadikam

Paticcasamuppadoti patthapesi mahamuni.

通过断除此二根,轮回即会断灭。对于常受老死之惑逼迫者,一旦诸漏生起,无明即再次转起。如是大贤者说示三地缠结及无始的轮回为“缘起”。

 

助读说明

     在《正见经》(《中部‧经九》)里,舍利弗尊者受到询问以解释无明之因,而他回答道:“当漏生起,无明即生起”(asavasamudaya avijjasamudayo)。在询问他什么是漏的因时,他回答道:“当无明生起,漏即生起”(avijja-samudayaasavasamudayo)。由于在诸漏当中最为根本的即是“无明漏”(avijjasava),舍利弗尊者所说的意谓了任何一世的无明都缘生于前一世的无明。这即成立了无始(anadikam)轮回,因为任何一世的无明都缘生于前一世的无明,而如此往回推是无尽的。关于诸漏,见第七章、节三。

 

       发趣法(patthananaya)

       节十一:二十四缘

(1) Hetupaccayo, (2) arammanapaccayo,(3) adhipati-paccayo, (4) anantarapaccayo, (5) samanantarapaccayo, (6) sahajatapaccayo,(7) abbamabbapaccayo, (8) nissayapaccayo, (9) upanissayapaccayo, (10) purejatapaccayo,(11) paccha-jatapaccayo, (12) asevanapaccayo, (13) kammapaccayo, (14)vipakapaccayo, (15) aharapaccayo,(16) indriyapaccayo, (17) jhanapaccayo, (18) maggapaccayo, (19)sampayuttapaccayo, (20) vippayuttapaccayo, (21) atthipaccayo, (22)natthi-paccayo, (23) vigatapaccayo, (24) avigatapaccayo ti ayam ettha patthananayo.

(此发趣法有二十四缘):一、因缘;二、所缘缘;三、增上缘;四、无间缘;五、相续缘;六、俱生缘;七、相互缘;八、依止缘;九、亲依止缘;十、前生缘;十一、后生缘;十二、重复缘;十三、业缘;十四、果报缘(异熟缘);十五、食缘;十六、根缘;十七、禅那缘;十八、道缘;十九、相应缘;二十、不相应缘;廿一、有缘;廿二、无有缘;廿三、离去缘;廿四、不离去缘。于此,这是发趣法。

 

助读说明

     上面所列的二十四缘是《发趣论》的主题。《发趣论》详尽地解释了于《阿毗达摩论》第一部《法聚论》里列举的名法与色法之间种种互相连系的方式。若要正确地理解《阿毗达摩论》里的发趣法,至少必须明白每一缘所涉及的三法:一、缘法(paccayadhamma)──这是作为其他法之缘的法;此缘法通过产生、支助或维持其他法而成为其缘。二、缘生法(paccayuppannadhamma)──这是受到缘法缘助之法;它在受到缘法支助之下而得以生起或持续存在。三、缘力(paccayasatti)──这是缘法作为缘生法之缘的特有方式。

     从节十三至廿七,阿耨楼陀尊者将会解释二十四缘如何构成了各种不同的法之间的关系。他没有照着原有的次序逐一地解释每一个缘法,而是把缘法及缘生法归纳为名法、色法及名色法三组,然后再把这三组组成六对以解释关于每一对之间的缘。在阐明这些节里的内文时,若遇到不清楚之处,我们将会提起每一缘所涉及的上述三法。

         节十二:简要应用

Chadha namantu namassa pabcadha namarupinam

Ekadha puna rupassarupam namassa c’ekadha.

Pabbattinamarupaninamassa duvidha dvayam

Dvayassa navadha cati chabbidha paccaya—katham?

名以六种方式作为名的缘。名以五种方式作为名色的缘。再者,名以一种方式作为色的缘,色也以一种方式作为名的缘。概念与名色以两种方式作为名的缘。名色以九种方式作为名色的缘。如此有六种缘。如何?

 

     节十三:名作为名的缘

Anantaraniruddhacittacetasika dhamma paccup-pannanam cittacetasikanamanantara-samanantara-natthi-vigatavasena; purimani javananipacchimanam javananamasevanavasena; sahajatacittacetasika dhamma abbamabbam sampayuttavasena ti chadha namamnamassa paccayo hoti.

名以六种方式作为名的缘:

刚灭尽的心与心所是现在心与心所的无间缘、相续缘、无有缘及离去缘。

前生速行是后生速行的重复缘。

俱生心与心所互相作为相应缘。

 

助读说明

     无间缘与相续缘:此二缘的意义相同,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这是为了从稍微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缘。如之前所作的诠释,无间缘是属于缘法的名法导致属于缘生法的名法在它灭尽之后即刻生起,以便没有其他名法可以插入它们之间。相续缘是属于缘法的名法导致属于缘生法的名法在它灭尽之后依照心之定法即刻生起。此二缘可应用于在任何一个剎那里灭尽的心与心所,以及紧随它们之后生起的心与心所。刚灭尽的心与心所是缘法,随后即刻生起的心与心所是缘生法。然而阿罗汉的死亡心并不能作为无间缘或相续缘,因为在它之后并没有任何心生起。

     无有缘与离去缘:此二缘是另一对性质相同而名称不同之缘。无有缘是名法之灭尽给予其他名法有机会随它之后生起。离去缘是名法之离去给予其他名法有机会随它之后生起。此二缘的缘法及缘生法与无间缘及相续缘里的相同。

     重复缘:于此缘,属于缘法的名法导致与它同类但属于缘生法的名法在它灭尽之后更强更有效率地生起。就有如学生在重复地温习功课之下,变得对其功课更加熟悉;同样地,缘法在导致与它同类的缘生法相续地生起时,即对后者注入了更强劲之力。除了每一个心路过程里的最后一个速行之外,任何一个世间善、不善及唯作速行名法,只要它们能够作为下一个速行剎那里拥有同一种业力品质(善、不善或唯作)的名法之缘,它们即能作为此缘的缘法。后者是属于此缘里的缘生法。

     虽然四出世间道心也是善速行,但它们不能作为重复缘的缘法,因为随它们之后生起的是属于果报心的果心,因此缺少了重复。虽然果心能相续地生起于速行的阶段,但由于它们是果报心,它们幷不符合重复缘的缘法的定义。然而,在道心之前生起的欲界三因善心是属于重复缘的缘法,而道心则属于缘生法。

     相应缘:此缘是属于缘法的名法导致属于缘生法的名法一同生起及作为一个无可分离的相应组合;该组合的特征是同生、同灭、拥有同一个目标(所缘)及拥有同一个依处色(见第二章、节一)。对于此缘,若取任何一心(指心与心所的组合)的任何一个名法为缘法,其余的相应名法即是缘生法。

 

       节十四:名作为名色的缘

Hetu-jhananga-magganganisahajatanam namarupanam hetadivasena; sahajata cetanasahajatanam namarupanam; nanakkhanika cetana kammabhinibbattanam namarupanam kammavasena; vipakakkhandha abbamabbam sahajatanam rupanam vipakavasena ti ca pabcadha namam namarupanam paccayo hoti.

名以五种方式作为名色的缘:

因、禅支与道分是俱生名色法的因缘等。

俱生思是俱生名色的业缘;异剎那思是业生名色的业缘。

诸果报(名)蕴互相作为果报缘及作为俱生色的果报缘。

 

助读说明

     因缘:于此缘,缘法的作用是有如根一般使到缘生法稳固。此缘的缘法是名为「因」的六种心所(见第三章、节五):贪、瞋、痴三不善因,以及可以是善或无记的无贪、无瞋、无痴三美因。缘生法是与每一因相应的名法及俱生的色法。俱生色是指在结生时生起的业生色,以及在生命期里生起的心生色。就有如树根是树存在、成长与稳固的根本一般,这些因引生了缘生法,以及使到它们稳固。

     禅那缘:此缘的缘法使到缘生法紧密地观察目标。于此的缘法是七禅支,但只有五种心所(见第七章、节十六、廿三)。缘生法是与禅支相应的心与心所(除了双五识),以及俱生色法。虽然俱生色法并不能观察目标,但由于它们是因紧密观察目标的禅那支而产生,所以它们也被包括在缘生法之内。

     道缘:此缘的缘法使到缘生法作为达到某个目的地的管道。此缘的缘法是十二道分,但只有九种心所(见第七章、节十七、廿三)。四邪道分是达到恶趣的管道,八正道分则是达到善趣与涅盘的管道。于此的缘生法是除了十八无因心之外的一切与道分相应的心与心所,以及俱生色法。虽然果报心与唯作心里的道分幷没有导向任何目的地,但还是被列为道分,因为依它们的本性,它们与能够导向各种目的地之法类似。

     业缘:此缘有两种:一、俱生业缘(sahajata-kammapaccaya);二、异剎那业缘(nanakkhanika-kammapaccaya)。

    (一)于俱生业缘,缘法是八十九种心里的思心所,缘生法是与思心所相应的心与心所及俱生色法。于此作为俱生业缘的思使到其相应名法执行各自的作用,同时也激使某种色法生起。

    (二)于异剎那业缘,缘法与缘生法之间间隔着一段时间。此缘的缘法是过去的善或不善思;缘生法是在结生与生命期里的果报心及其心所,以及业生色。于此,缘力是思产生相符的果报名法及业生色的能力。此缘也存在于道心与果心之间。

     果报缘:此缘的缘法使到与它同生的缘生法保持被动及不活跃。此缘的缘法是果报心与心所;缘生法也是该些果报名法,以及俱生色法。由于诸果报心是因为业成熟而产生,它们并不活跃而且被动。如是,于熟睡者的心中,果报有分心连续不断地生灭,但其时他幷没有致力于造身、语或意业,也没有清晰地觉知目标。同样地,在五门心路过程里的果报心也没有致力于识知它们的目标。只有在速行的阶段才有致力于清楚地识知目标,也只有在速行的阶段才有造业。

 

      节十五:名作为色的缘

Pacchajatacittacetasika dhamma purejatassa imassa kayassa pacchajatavasenati ekadha va namam rupassa paccayo hoti.

名只以一种方式作为色的缘:后生心与心所是前生(色)身的后生缘。


助读说明

     后生缘:此缘的缘法支助及增强在它之前生起的缘生法。此缘的缘法是后生的心与心所;缘生法是在该心的前一剎那里生起、由一切四因产生的色法。此缘始于一世当中的第一个有分心,该有分心支助在结生那一剎那生起的业生色。就有如后来才下的雨辅助已有的植物成长一般,后生名法也能够支助前生色法。


      节十六:色作为名的缘

Cha vatthunipavattiyam sattannam vibbanadhatunam; pabc’alambanani ca pabcavibbanavithiya purejatavasena ti ekadha va rupam namassa paccayo hoti.

色只以一种方式作为名的缘:在生命期里,六依处是七识界的前生缘;五所缘是五门心路过程心的前生缘。 

助读说明

     前生缘:于此缘,属于缘法且已达到住时的色法致使属于缘生法的名法随之生起。这就有如先出现的太阳,带给在它出现之后才出现的人类光明。前生缘有两大分类:一、依处前生(vatthu-purejata);二、所缘前生(arammana-purejata)。

    (一)在生命期当中,六依处色都作为依靠它们而生起的心与心所的“依处前生缘”(见第三章、节二十至廿二)。在结生的那一剎那,心所依处并不是名法的前生缘,因为其时心所依处与名法同时生起,所涉及的缘是俱生缘与相互缘。但在结生剎那生起的心所依处是随结生心之后生起的第一个有分心的前生缘。随后,在生命期里,心所依处作为一切的意界与意识界的前生缘。

    (二)五所缘是取它们为目标的五门心路过程心与心所的“所缘前生缘”。再者,一切已达到住时的十八种完成色(见第六章、节二)都能成为意门心路过程心与心所的“所缘前生缘”。

 

      节十七:名色作为名的缘

Arammanavasena upanissayavasena ti ca duvidha pabbatti namarupani namass’eva paccaya honti.

Tattha rupadivasenachabbidham hoti arammanam.

Upanissayo pana tividho hoti: arammanupanissayo, anantarupanissayo, pakatupanissayoca ti. Tatth’alambanam eva garukatamarammanupanissayo. Anantaraniruddha cittacetasika dhammaanantarupanissayo. Ragadayo panadhamma saddhadayo ca sukham dukkham puggalobhojanam utu senasanab ca yatharaham ajjhattab ca bahiddha ca kusaladidhammanam kammam vipakanan ti ca bahudha hoti pakatupanissayo.

概念与名色以两种方式作为名的缘,即:所缘缘与亲依止缘。

于此,所缘是颜色等六种。但亲依止缘则有三种,即:所缘亲依止缘、无间亲依止缘及自然亲依止缘。

其中,当所缘变得显著时,它本身即成为所缘亲依止缘。刚灭尽的心与心所作为无间亲依止缘。自然亲依止缘则有许多种:贪心所等、信心所等、乐、苦、个人、食物、气侯、住所──(这一切)内外(之物)都能依情况作为善法等的缘。业也是其果报之缘。

 

助读说明

     所缘缘:此缘的缘法是所缘,它使到缘生法取它为目标而生起。此缘的六种缘法是六所缘;取它们任何一个为目标的心与心所是缘生法。

     亲依止缘:对于三种亲依止缘:

    (一)“所缘亲依止缘”(arammanupanissaya)的缘法是极可喜或重要的所缘,使到属于缘生法的名法极度依靠它地生起以识知它。

    (二)“无间亲依止缘”(anantarupanissaya)的缘法及缘生法与无间缘的相同,只是在于缘力稍为有些差别。无间缘是导致后生名法在前生名法灭尽之后即刻生起之力;无间亲依止缘是导致后生法极度依靠前生法的灭尽地生起之力。

     (三)“自然亲依止缘”(pakatupanissaya)所涉及的层面极广,其缘法包括了一切能够在往后有效地使到属于缘生法的心与心所生起的过去名色法。例如:以前的贪欲能够作为杀生、偷盗、邪淫等思的自然亲依止缘;以前的信心能够作为布施、持戒、禅修等思的自然亲依止缘;健康作为快乐与精进,生病作为愁苦与怠惰等的自然亲依止缘。

 

      节十八:名色作为名色的缘

Adhipati-sahajata-abbamabba-nissaya-ahara-indriya-vippayutta-atthi-avigatavasena ti yatharahamnavadha namarupani namarupanam paccaya bhavanti.

根据情况,名色以九种方式作为名色的缘,即:增上缘、俱生缘、相互缘、依止缘、食缘、根缘、不相应缘、有缘及不离去缘。

 

      节十九:增上缘

Tattha garukatamalambanamalambanadhipativasena namanamsahajatadhipati catubbidho pi sahajatavasena sahajatanamnamarupanan ti ca duvidho hoti adhipatipaccayo.

其中,增上缘有两种:

一、所执着与重视的所缘是名的所缘增上缘。

二、四种俱生增上法是俱生名色的:“俱生(增上缘)”。

 

助读说明

     增上缘有两种:

一、“所缘增上缘”(arammanadhipati):于此缘,作为缘法的所缘支配取它为目标的名法。只有极为尊敬、珍爱或渴望的所缘才能成为此缘的缘法。事实上,此缘与「所缘亲依止缘」相同,差别只在于缘力稍为不同:后者拥有极有效能使到心与心所生起之力;前者拥有极强吸引与支配该些名法之力。

二、“俱生增上缘”(sahajatadhipati):于此缘,缘法支配缘生法陪同它生起。此缘的缘法是欲、精进、心与观四增上缘(见第七章、节二十)。在任何时刻,只有它们当中之一能够作为增上缘,而且只发生于速行心。俱生的名色法是缘生法。


        节二十:俱生缘

Cittacetasika dhammaabbamabbam sahajatarupanab ca, mahabhuta abbamabbam upadarupanab ca, patisandhikkhane vatthu-vipaka abbamabban ti ca tividho hoti sahajatapaccayo.

俱生缘有三种:一、心与心所互相作为俱生缘,以及作为俱生色的俱生缘;二、四大元素互相作为俱生缘,以及作为所造色的俱生缘;三、于结生时,心所依处与果报(名蕴)互相作为俱生缘。

 

助读说明

     俱生缘:于此缘,缘法在生起时导致缘生法与它同时生起。这可比喻为灯火,在点着灯时,它导致光线、颜色及热能与它同时生起。此缘可以如原文所示分为三种,或更详细地分为五种:一、每一个名法(无论是心或心所)都作为相应名法的俱生缘;二、每一个名法都作为俱生色法的俱生缘;三、四大元素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作为其他三大元素的俱生缘;四、四大元素的每一个都作为所造色的俱生缘;五、于结生时,心所依处作为果报名法的俱生缘,反之后者也作为心所依处的俱生缘。

      

节廿一:相互缘

Cittacetasika dhammaabbamabbam, mahabhuta abbamabbam patisandhikkhane vatthu-vipaka abbamabban ti ca tividho hoti abbamabbapaccayo.

相互缘有三种:一、心与心所互相作为相互缘;二、四大元素互相作为相互缘;三、心所依处与果报(名蕴)互相作为相互缘。

 

助读说明

      相互缘:事实上此缘是俱生缘的一个分类。于一般的俱生缘,缘法只是纯粹使到缘生法与它同时生起,而无须具有互相支助的缘力。然而,在相互缘里,每一个缘法在支助缘生法的同时,也在同样的方式之下受到后者支助而作为缘生法。这就好比三脚架,每一只脚都互相支助,使到三脚架能够笔直地站立。

 

     节廿二:依止缘

Cittacetasika dhammaabbamabbam sahajatarupanab ca mahabhuta abbamabbam upadarupanab ca cha vatthuni sattannam vibbanadhatunan ti ca tividho hoti nissayapaccayo.

依止缘有三种:一、心与心所互相作为依止缘,以及作为俱生色法的依止缘;二、四大元素互相作为依止缘,以及作为所造色的依止缘;三、六依处作为七识界的依止缘。

 

助读说明

     依止缘:于此缘,缘法以作为缘生法的支助或依处而导致后者生起。该缘法与缘生法之间的关系就好比大地支助植物或画布支助彩色。

     依止缘的两大分类是:一、俱生依止(sahajata-nissaya);二、前生依止(purejata-nissaya)。俱生依止在各方面都与俱生缘相同。前生依止则再有两个小分类。其一是“依处前生依止”(vatthu-purejata-nissaya),这项与在讨论前生缘时所提及的“依处前生缘”相同。另一者名为“依处所缘前生依止”(vattharammana-purejata-nissaya)。这是指心由心所依处支助而生起,而又同时缘取该心所依处为所缘的特别情况。如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心所依处同时作为同一心的依处与所缘。关于这情况,《发趣论》说:“某人以智观照内处为无常、苦、无我;他享受它、乐于它、取它为所缘,而生起了贪欲、邪见、疑、掉举、忧。”

 

      节廿三:食缘

Kabalikaroaharo imassa kayassa, arupino ahara sahajatanam namarupanan ti ca duvidho hoti aharapaccayo.

食缘有两种:一、段食是此身的食缘;二、无色食是俱生名色的食缘。


助读说明

     食缘:于此缘,缘法维持缘生法存在,以及支助后者成长。这就好比支撑着旧屋子以防止它倒塌的柱子。如是食的主要作用是支持或巩固(upatthambana)。

     食缘有两种:一、色食(rupahara);二、名食(namahara)。

    (一)色食是食物里的食素(营养),它是色身的缘法。当食物被消化时,其食素制造了新的食生色。食生色(当中的食生食素)也能支助由四因所生的一切色聚,以继续制造新的色聚。在体内,由四因所生的一切色聚里的食素能够增强与它共存于同一粒色聚里的其他色法,也能够支助其他色聚里的色法。

    (二)名食有三种:一、触食;二、意思食;三、识食。它们是俱生名色法的食缘。

 

       节廿四:根缘

Pabcapasadapabcannam vibbananam, rupajivitindriyam upadinnarupanam, arupino indriya sahajatanam namarupanan ti ca tividho hoti indriyapaccayo.

根缘有三种:一、五净(色)是五识的根缘;二、色命根是执取色(业生色)的根缘;无色根是俱生名色的根缘。

 

助读说明

     根缘:于此缘,缘法通过在其范围之内执行其控制力支助缘生法。此缘好比一组大臣,每人都在国内的某个地区有治理权,但幷不会干涉其他地区。如内文所述,根缘有三种:一、前生根;二、色命根;三、俱生根。

    (一)于前生根,每一个(在过去有分住时生起的)五净色都是与它们各自相符的根识及心所的根缘。这是因为净色控制以它为依处的心之效力。例如:敏锐的眼的视觉清晰;差劲的眼则视力弱。

    (二)在业生色聚里的命根色是在同一粒色聚里的其他色法的色命根缘,因为它以维持它们的生命来控制它们。

    (三)十五种无色根(见第七章、节十八)里的每一个都是相应名法及俱生色法的俱生根缘。

     于诸根当中,女与男两种性根并不是根缘里的缘法。它们被除外是因为它们没有作为缘的作用。缘有三种作用──产生、支助与维持,但性根并没有执行这三种作用的任何一个。然而它们还是被列入根这一类,因为它们控制(女或男)性的身体结构、外表、性格及倾向,致使整个人的性格倾向于女性或男性。

 

      节廿五:不相应缘

Okkantikkhane vatthuvipakanam, cittacetasika dhamma sahajatarupanamsahajatavasena, pacchajatacittacetasika dhamma purejatassa imassa kayassa pacchajatavasena,cha vatthuni pavattiyam sattannam vibbanadhatunam purejatavasena ti ca tividho hoti vippayuttapaccayo.

不相应缘有三种:一、在结生的那一剎那,心所依处是诸果报(名蕴)的俱生不相应缘,而心与心所则是俱生色法的俱生不相应缘;二、后生心与心所是前生色身的后生不相应缘;三、在生命期里,六依处是七识界的前生不相应缘。

 

助读说明

     不相应缘:于此缘,缘法是支助现在色法的名法,或是支助现在名法的色法。此缘的缘法及缘生法两者必须属于不同的种类:若其中之一是色法,另一者必定是名法;若其中之一是名法,另一者必定是色法。这就有如参在一起的水与油,虽然放在一起却依然保持分离。

     如是在结生时,心所依处与诸名蕴同时生起,而互相作为不相应缘,这是因为有分别它们为色法与名法之相。再者,在结生时,诸名蕴也是其他种类业生色的不相应缘。在生命期里,诸名蕴则是(俱生)心生色的不相应缘。不相应缘也有前生与后生的种类:于前者,色法是缘法,名法是缘生法;于后者,名法是缘法,色法是缘生法。这两种个别与前生依止缘及后生缘相同。

 

     节廿六:有缘与不离去缘

Sahajatampurejatam pacchajatam ca sabbatha Kabalikaroaharo rupajivitam icc’ayan ti. Pabcavidhohoti atthipaccayo avigatapaccayo ca.有缘与不离去缘都有五种:俱生、前生、后生、段食及色命。

 

助读说明

     有缘与不离去缘:此二缘的含义相同,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于此缘,缘法支助缘生法生起,或在与缘生法同时存在的时刻支助缘生法继续存在。然而缘法与缘生法并不须要是俱生法;所须的只是这两者有暂时重叠存在的时候,以及缘法在它们重叠存在的时段里有以某种方式支助缘生法。如是有缘包括了前生、后生及俱生法。在内文里只提及五种有缘,但由于这五种里面还有更细的分类,所以有缘还包含了其他各种不同的缘。关于这点,在下一篇解释把一切缘归纳于四大主缘时就会变得清楚。

 

     节廿七:归纳诸缘

Aramman’upanissaya-kamma-atthipaccayesu ca sabbe pi paccayasamodhanam gacchanti.

Sahajatarupanti pan’ettha sabbattha pi pavatte cittasamutthananampatisandhiyam katatta rupanab ca vasena duvidho hoti veditabbam.

一切缘可以归纳于所缘、亲依止、业与有四缘当中。

于此,当知一切俱生色法为两种:在生命期里的是心生;在结生时的则是业生。

 

助读说明

     列迪长老在其论著里解释了如何把一切缘归纳于上述四缘:

     增上缘有两种,其中的“所缘增上缘”时常都可以归纳于所缘缘与亲依止缘,有时也可以归纳于有缘;而“俱生增上缘”则可以归纳于有缘。

     依止缘里的“俱生依止”与“依处俱生依止”两者皆可以归纳于有缘。对于心所依处同时作为意门心的依处与所缘的“依处所缘俱生依止”,它可以归纳于所缘缘与有缘两者,而在作为受到特别重视的所缘时,它也可以归纳于亲依止缘。

     前生缘里的“依处前生”可归纳于有缘,而“所缘前生”则可归纳于所缘缘与有缘,也有可能可以归纳于亲依止缘。

     两种业缘里的“俱生业”可归纳于有缘,而“异剎那业”则归纳于业缘;在很强时也可以归纳于亲依止缘。

     不相应缘可归纳于有缘,但若心所依处同时作为依处与所缘,它则被归纳于所缘缘与有缘,也有可能可以归纳于亲依止缘。

     在其余诸缘当中,以下十一缘时常都归纳于有缘:因缘、俱生缘、相互缘、果报缘、食缘、根缘、禅那缘、道缘、相应缘、不离去缘及后生缘。以下五种则时常都归纳于亲依止缘:无间缘、相续缘、重复缘、无有缘及离去缘。

注:*代表“有时而已”。


节廿八:总结

Iti tekalikadhamma kalamutta ca sambhava Ajjhattab ca bahiddhaca sankhatasankhata tatha.

Pabbattinamarupanamvasena tividhathita Paccaya namapatthane catuvisati sabbatha ti.

如是于三时里及与时间无关的内外、有为无为诸法可归纳为三种:概念、名与色。发趣法的诸缘一共有二十四。

 

      概念之分析(pabbattibheda)

      节廿九:简说

Tattha rupadhammarupakkhandho va; cittacetasika-sankhatacattaro arupino khandha nibbanab ca ti pabca-vidham pi arupan ti ca naman ti capavuccati.

Tato avasena pabbatti pana pabbapiyatta pabbatti, pabbapanato pabbatti ti ca duvidha hoti.

其中,色法是属于色蕴。由心与心所组成的四无色蕴及涅盘是五种无色。它们也被称为“名”。剩余的是两种概念:所知概念与令知概念。

 

助读说明

     至此阿耨楼陀尊者已说毕四种究竟法、它们的各种分类及依缘分析。但他还未讨论到概念(pabbatti)。虽然概念是属于世俗谛,而不是究竟谛,它们还是被收录于《阿毗达摩论》的《人施设论》(Puggalapabbatti)。所以在第八章的结尾里,作者将简要地讨论概念。

    它们也被称为“名”:四无色蕴被称nama(名),因为它们“倾向”或“转向”(namana)于目标以识知它。它们也因为「导致倾向或转向」(namana)而被称为nama(名),因为它们互相导致另一者倾向于目标。涅槃纯粹基于“导致倾向”而被称为nama(名),因为涅槃通过作为“所缘增上缘”而导致毫无瑕疵的出世间心与心所倾向或转向它本身。

     剩余的是概念:概念有两种:“意义概念”(attha-pabbatti)与“名字概念”(namapabbatti)。前者是通过概念所表达的意义;后者是表达该意义的名字或名称。例如:识知具有某种体形与性格、遍体生毛、具有四只脚的家畜是“狗”的观念是“意义概念”;“狗”这名称则是“名字概念”。意义概念是“所知概念”;名字概念是“令知概念”。

      节三十:所知概念

Katham? Tamtambhutaparinamakaram upadaya tatha tatha pabbatta bhumipabbatadika, sasambharasannivesa-karam upadaya geharathasakatadika, khandhapabcakamupadaya purisapuggaladika, candavattanadikamupadaya disakaladika, asamphutthakaram upadaya kupaguhadika, tamtam bhutanimittam bhavanavisesab ca upadaya kasinanimittadika ca ti evam adippabheda pana paramatthato avijjamana pi atthacchayakarenacittuppadanam alambanabhuta tamtam upadaya upanidhaya karanam katva tatha tatha parikappiyamana sankhayati,samabbayati, vohariyati, pabbapiyati ti pabbatti ti pavuccati. Ayam pabbatti pabbapiyatta pabbatti nama.

如何?“地”、“山岳”等词是依元素的变化而命名。“屋子”、“马车”、“货车”等词是依材料的组成而命名。“人”、“个人”等词是依五蕴而命名。“方向”、“时间”等词是依月亮等的运行而命名。“井”、“山洞”等词是依没碰撞而命名。“遍相”等词是依各自的元素与心智的修习而命名。

虽然这一切不同的事物在究竟上是不存在的,但能依作为(究竟)法的影像而成为心的所缘。

它们被称为概念是因为它们被(有情)依这或那方面而想象、计算、明了、表达与识知。这种概念因所知而得其名。

 

助读说明

     “所知概念”与“意义概念”相同。于此,作者列举了各种不同的意义概念。

      地、山岳等被称为“形状概念”(santhanapabbatti),因为它们相等于事物的形状。

      屋子、马车、村落等被称为“组合概念”(samuhapabbatti),因为它们相等于事物的组合。

      东、西等被称为“方向概念”(disapabbatti),因为它们相等于方向。

      早晨、中午、星期、月等被称为“时间概念”(kalapabbatti),因为它们相等于时间的单位。

      井、山洞等被称为“空间概念”(akasapabbatti),因为它们相等于没有可触及物的空间。

      遍相等被称为“相概念”(nimittapabbatti),因为它们相等于通过禅修而获得的心之影像。

      节卅一:令知概念

Pabbapanato pabbatti pana nama-namakammadinamena paridipita. Sa vijjamanapabbatti, avijjamanapabbatti,vijjamanena avijjamanapabbatti,avijjamanena vijjamana-pabbatti, vijjamanena vijjamanapabbatti, avijjamanena avijjamanapabbatti ca ti chabbidha hoti.

Tattha yada panaparamatthato vijjamanam rupavedanadim etaya pabbapenti tada’yam vijjamanapabbatti. Yada pana paramatthato avijjamanam bhumipabbatadimetaya pabbapenti, tada’yam avijjamanapabbatti ti pavuccati. Ubhinnam pana vomissakavasena sesayathakkamam chalabhibbo, itthisaddo, cakkhuvibbanam, rajaputtoti ca veditabba.

由于其令知而名为概念。它形容名字、命名等。

它有六种:一、真实的(直接)概念;二、不真实的(直接)概念;三、通过真实的不真实概念;四、通过不真实的真实概念;五、通过真实的真实概念;六、通过不真实的不真实概念。

例如:当以“色”、“受”等词宣称在究竟上存在之法时,它被称为“真实的(直接)概念”。

当以“地”、“山岳”等词宣称在究竟上不存在之法时,它被称为“不真实的(直接)概念”。

当知其余(四项)的是结合两种;以下是它们各自的例子:“拥有六神通的人”、“女人的声音”、“眼识”与“国王的儿子”。

 

助读说明

    “令知概念”与“名字概念”相同。作者再次举出了种种例子。

     真实的(直接)概念:色、受等是究竟法,因此命名它们的概念是真实的直接概念。

     不真实的(直接)概念:“地”、“山岳”等并不是究竟法,而是由心想象构成的世俗法。虽然这些概念是基于究竟法而有,但它们所代表的东西本身不是究竟法,因为它们不是拥有自性地存在。

    当知其余(四项)的是结合两种:于此,“拥有六神通的人”是“通过真实的不真实概念”,因为神通是究竟真实的,但“拥有者”只是由心想象构成。“女人的声音”是“通过不真实的真实概念”,因为声音是究竟存在的,但女人则不是如此。“眼识”是“通过真实的真实概念”,因为眼净色及依靠它而生起的识都是究竟存在的。“国王的儿子”是“通过不真实的不真实概念”,因为国王及儿子两者都不是究竟存在的。 

     节卅二:总结

Vacighosanusarenasotavibbanavithiya

Pavattanantaruppannamanodvarassa gocara

Attha yassanusarenavibbayanti tato param

Sayampabbatti vibbeyya lokasanketanimmita ti.

以耳识心路过程跟随语音,再通过随后生起的意门(心路过程)所领受的概念而得知其意义。当知这些概念受到世俗法所设。

Iti Abhidhammatthasangahe

Paccayasangahavibhagonama

atthamo paricchedo.

《阿毗达摩概要》里

名为“缘之概要”的

第八章至此完毕。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愿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参考资料

1、《汉译南传大藏经》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编],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民国79[1990]

http://www.neixue.org/tools/zanging/20081209/320.htm/

http:/ishare.iasksina.com.cn//4645001html?from=Isnot

2、中文电子大藏经

htp://ccbsntu.edu.tw/BDLM/en/home.jsp?language=enCBETA(ChineseBuddhistTextAssociation),CBETA ChineseElectronicTripitaka, 2009, Taipei

3、罗喉罗·化普乐著,顾法严译《佛陀的启示》慧炬出版社,台北,1979

4、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5、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7

6、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7、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

8、庄春江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9、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10、渥德尔著《印度佛教史》

11、那烂陀长老著(Naradamahathera),学愚法师译《觉悟之路TheBuddha and HisTeaching》斯里兰卡(SriLanka)

http:/dhamma. neibucon/index-0htm

12、霍韬晦著《佛教哲学》,法住出版社,香港,1999

13、觉音造,叶均译《清净道论》,中国佛教文化硏究所,北京,1991

14、杨惠南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3

15、木村泰贤著,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

htp/s200251net/books/sfi/sfsx00lhtm

16、水野弘元著,释惠敏译《佛教教理研宪》中华佛教研宄所论丛(23),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0

17、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的特质》htp/s005t/books/ysfilysfjd0OI. htm

18、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普门文库,台北,1984

19、净海法师著《南传佛教史》,慧日讲堂,台北

20、杨郁文著《阿含要略》 

wwwiced.org,http:/s92002.5lnet/index7htm 

21、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22、菩提比丘《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网络资料。

——————————————

   ———————————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点击阅读:

【类别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色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离心路过程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依佛教诫,远离邪教,平安是福——《云水日记》

【心路过程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杂项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心所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心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2

【心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

生命的真相,名色法构成——《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清明】怀念父亲

【清明】请用鲜花祭祖

【恭迎普贤菩萨圣诞】虚空法界无尽,菩萨悲愿大行

恭迎观音菩萨圣诞:南無过去正法明如来

【佛史课程】大众部与有部的教义

出家修行为了啥?——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梅花一树待君开

【佛门饭训】善信到汉传佛寺斋堂用餐礼仪

【天堂地狱在人间】:澳洲红衣主教性侵案的启示

【莫被名利淹没心】:粪甲虫之死

【解套】:给心松绑,你会吗?

元宵佳节,吉祥如意

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

【供天】念天修天不升天,愿生佛陀正法前

人日说人顶天立地,忆念勇猛梵行三胜

谁绑住你了?!

财富之道:恭喜法财运自来

谁是你吉祥的守护者?——吉祥幸福密码

大年初一礼拜“南無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2019】除夕立春日,优昙花又开

南传佛教论藏《阿毗達摩》

谁才是真的爱惜自己与他人?

“一念见谛(顿悟)与次第见谛(渐修)”的实修实证问题

【课程】生死轮回之“业力转移说”

【课程】生死轮回之“三世实有与现在有”

【红尘梦醒】谁是最后葬你的人?——老朋友,怎能忘记?

【恭迎腊八佛成道日】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的禅观修持

【课程】生死轮回之“业报相续“说

【破恶杀贼】:放下屠刀,立地修行

【2019元旦快乐】: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2019】新年寄语:净土雪香

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恭迎日光菩萨圣诞

【夜夜平安,日日好日】圣诞节与佛教徒有关吗?

【恭迎阿弥陀佛诞辰】十方佛净土,阿弥陀第一

【走进佛史,亲近佛陀,离相似法,除外道见】:《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导读

【怀念妙老】妙湛法师与中国佛教

冬雨独忧歌,空谷谁倾听?

【课程】近行定·九住心——《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三章

【恭迎药师佛圣诞】: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

【梵呗课程】佛教梵音第一人马鸣菩萨(2)

【梵呗课程】佛教梵呗源流与梵呗赏析(1)

【随笔】芳草翠绿,落英缤纷

【云水天涯】飞雨飘落千山叶,客僧安禅在他乡

【中秋】千古明月夜,禅心殊皎洁——恭迎月光菩萨摩诃萨

【恭迎地藏菩萨圣诞】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沙门果经》导读:出家修行截断生死轮回,入于圣流直证沙门道果

《地藏经》导读:地藏菩萨的真实功德

《地藏经》导读:九华山的地藏菩萨

【佛欢喜日,迎僧宝节】盂兰法会供僧增福与孝亲度亡

【恭迎大势至菩萨圣诞日】以念佛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莫与世间诤】文斗武斗明暗斗,欲诤见诤与无诤

  你诤对错了吗?【佛门熄诤病,七灭是良药】

【识破宗教谎言十大准则】:谁在说真话?谁在欺骗?

【依法摄僧】佛在僧中,谁是僧团的领导者?

【走进佛史,亲近佛陀,离相似法,除外道见】:《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恭迎观音菩萨成道日】:红布观音菩萨的泪

【参·悟】谁,在拖死尸?

空中梵呗声,清净解脱音——《佛教梵呗源流追寻》之三

【韦陀菩萨的降魔杵】:护持佛法誓愿深,宝杵镇魔功德胜

【被虏僧说法,令饿马垂泪】:马鸣菩萨与《佛所行赞》——《佛教梵呗源流追寻》二

【佛教梵呗源流追寻】:深山佛寺钟,远古的呼唤

【法眼看世界】尼师上台跳舞,俗了谁的眼?——佛门怪象

【《心经》导读】:五蕴皆空苦止息,心无挂碍观自在

【空慧自在】《心经》概说、宗旨与空义

中国佛教协会:关于自觉抵制佛教领域商业化不良影响的通知

坚持中国化方向 抵御商业化影响

端午节的雨

父亲,请原谅他们

【忆师父】慧灯高悬普照众生,海纳百川兴教功深

行愿法师:高考祈福顺心意,寒窗减压要自力

行愿法师:为考生祈愿文

【恭迎文殊菩萨诞】文殊师利德难量,久成龙种上法王

【慎重申明】别辜负妈妈的爱!——见妈妈爱我,没妈的恶意恶毒者“嫉妒恨”投诉原创,实可哀悯!

心线,连着母亲的爱

【现法乐住】学佛后,你快乐吗?

【离苦】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和平与战争】参观澳洲首都堪培拉国会大厦与战争博物馆

【佛教十大要闻】之一:2016 年“批印事件”评议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人间佛陀大慈悲,出家入世度众生

 师友们,一起托钵去——朝礼澳洲南传 Bodhinyana Forest Monastery 觉智寺

【特稿】弥勒佛下生人间成净土,娑婆界龙华三会愿相逢

【特稿】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僧伽教育

太虚大师: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

东方唯识学研究会正式成

【恭喜法财】:财神的话

澳洲珀斯中华新年文化节

恭迎华严菩萨诞——法界以为身,华藏庄严海

【致最爱的人】轮回里,谁是你的情人?——多珍重,别再轮回了!

忆佛念佛:

1、【念佛三昧】——念佛观心修习法

2、【自力念佛】——大乘四种念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