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路过程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释行愿 法界行愿 2022-12-24


点击查看 :    ★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恭迎十方佛菩萨诞

《佛门礼仪》

《佛经导读》

【看见佛陀在人间】

《人间佛教护教集》

《云水天涯行脚僧》

《佛学论文集》

《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编者按:《印度佛教思想史》是2017年12月河南佛教学院首届研修班课程之一,随顺河南佛教学院因缘,2018年-2019年3月继续开课。为方便学生学习,把部分资料发布到平台上。愿有缘阅读到文章者,珍惜学习佛法的因缘,在菩提路上亲近善知识,趋向解脱,离苦得乐!  行愿 合十  2019.3.3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在佛教诞生前,印度宗教文明是怎样的?《印度佛教思想史》课程,我们已学习以下内容,请点击阅读《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第一章 印度的宗教文明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学习动机与研究方法 第一课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学习意义  第一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概说与大乘佛教的真价值 第一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起源的史学背景——古印度的宗教文明  第二课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起源的史学背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 第二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婆罗门教的“业感轮回说”第二课3


      第二章 人间佛陀的一生

为什么诸佛世尊成佛都要在人间?

佛陀的一生 第三课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一生的启示—“无意义的苦行,当远离” 第三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与十二因缘顺逆观 第三课3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人间佛陀大慈悲,出家入世度众生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的足迹—古仙人道 第四课1

【佛涅槃日】佛弟子对佛陀的永恒怀念

【人间佛教出世观】—执着“五欲”之苦与“灭苦”之法

 

      第三章 早期佛教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 第四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陀的中道正法,人间佛教之特色 第四课3

【问答】佛为何不超度众生到天上或净土?

【硕士课程】正见为先导的中道行——《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四5

【硕士课程】佛陀教法的核心教义——《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四6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史的分期法”第五·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经的结集·小乘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之区别 第五·2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阿含经》的思想

佛教戒律的精神

你信的是“人间佛陀 OR 天上的佛”?

【课程】近行定·九住心——《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三章

【课程】南传佛教纲要书《清净道论》

         


     第四章 佛教僧团的分化

【课程】佛教僧团的分化—《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僧团分化的原因 

       一、提婆达多破僧和合

【课程】提婆达多“破僧和合”事件——《印度佛教思想史》

      二、第一次结集与佛陀遗命“小小戒可舍”问题

【课程】佛陀遗命“小小戒可舍”——《印度佛教思想史》

       、阿育王与佛教国际化的弘扬传播

【课程】阿育王与佛教国际化的弘扬传播

【课程】阿育王与大天五事——引导佛教向大乘法演进

      第三节 部派佛教思想大义 

      一、佛陀观

你信的是“人间佛陀 OR 天上的佛”?

【问答】佛为何不超度众生到天上或净土?

      二、舍利与舍利塔

【课程】佛舍利与舍利塔的崇敬——《印度佛教思想史》

      三、释尊法身

 

      四、生死与轮回 

【课程】“生死与轮回”的问题

【课程】生死轮回之“三世实有与现在有”

【课程】生死轮回之“业报相续“说

【课程】生死轮回之“业力转移说”

     五、一念见谛与次第见谛

      一、一念见谛与次第见谛

      1、一念见谛的顿悟派

      2、次第见谛的渐修派 

      二、见灭得道与见苦得道

     三、慧解脱阿罗汉与俱解脱阿罗汉

“一念见谛(顿悟)与次第见谛(渐修)”的实修实证问题

  

      第五章 大众部与有部的教义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大众部与有部的特质

      【佛史课程】大众部与有部的教义

     第三节 南传佛教论藏《阿毗达摩》

      1、南传阿毗达摩 

点击链接:南传佛教论藏《阿毗達摩》

      2、《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简介 

生命的真相,名色法构成——《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英编者: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

中译者:寻法比丘Bhikkhu Dhammagavesaka


      第一章 心之概要(Cittasangahavibhaga)

      本章诠释与分别了八十九或一百二十一种心。这一章涵盖的范围与《法聚论》的“心之生起”相同,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法聚论》以分析论母的第一组三法为始,所以先依善、不善与无记分析诸心,再于这些分类里依欲界、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分析诸心。反之,《阿毗达摩概要》则先依界分析诸心,然后再依品德的素质作第二层的分析。

请点击查看:

【心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

【心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2

 

    第二章 心所之概要(Cetasikasangahavibhaga)

【心所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本章内容:依遍一切心、杂、不善与美列举了所有的五十二心所。然后再以两种方法分析诸心所:一、相应理(sampayoganaya),以心所作为分析的重点,探讨每一个心所能与什么心相应;二、摄理(sangahanaya),以心作为分析的重点,探讨有那一些心所能与每一心组成一体。这一章也是以《法聚论》的第一章的分析法为根据。


     第三章 杂项之概要(Pakinnakasangahavibhaga)

    本章内容:依因(hetu)、受(vedana)、作用(kicca)、门(dvara)、所缘(arammana)与依处(vatthu)把诸心与心所分门别类。首三章主要是在分析诸心的结构。相反地,随后的两章是分析诸心活动的一面,即它们发生的方式。根据阿毗达摩,心有两种明显不同的呈现方式──活跃的过程与被动的心流。

点击查看:【杂项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第四章心路过程之概要(Vithisangahavibhaga)

    本章内容:探究发生在心路过程(cittavithi)里的心,分析心路过程的性质

    节一:序文

Cittuppadanamicc’evam katva sangaham uttaram

Bhumi-puggalabhedenapubbaparaniyamitam

Pavattisangaham namapatisandhippavattiyam

Pavakkhami samasenayathasambhavato katham.

说毕殊胜的心生起之概要,我当依界依人与前后简略地解说心发生的次序,包括结生与转起。

 

助读说明

       我当简略地解说等等:在上一章里,作者已依受、因、作用等把诸心与心所分类。在此章与下一章里,他将解说诸心在生命过程中活跃的一面。这一章探究发生在心路过程(cittavithi)里的心;于下一章则探究发生在心路过程之外的心,即:结生、有分、死亡。

     依前后(的心)(pubbaparaniyamitam):这一片语的意思是:在任何心路过程里,以及在之前与随后的过程里,诸心都是依照自然定法的次序生起。


      列举类别

    节二:六个六

Cha vatthuni, cha dvarani,cha alambanani, cha vibbanani, cha vithiyo, chadha visayappavatti cati vithisangahe cha chakkani veditabbani.

Vithimuttanampana kamma-kammanimitta-gatinimitta-vasena tividha hotivisayappavatti.

Tattha vatthu-dvar’alambananipubbe vuttanayen’eva.

于心路过程之概要,当知各有六支的六组:

一、六依处;

二、六门;

三、六所缘;

四、六识;

五、六种心路过程;

六、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

所缘对离心路过程心的呈现方式有三种,即:业、业相与趣相。其中的依处、门及所缘则如前(一章)所述。

 

      节三:六识

Cakkhuvibbanam,sotavibbanam, ghanavibbanam, jivha-vibbanam, kayavibbanam, manovibbanab ca ti cha vibbanani.

这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与意识。


      节四:六种心路过程

Cha vithiyo panacakkhudvaravithi, sotadvaravithi, ghanadvaravithi, jivhadvaravithi, kayadvaravithi, mano-dvaravithi cati dvaravasena va cakkhuvibbanavithi, sotavibbanavithi, ghanavibbanavithi, jivhavibbanavithi, kaya-vibbanavithi, manovibbanavithi ca ti vibbanavasena va dvarappavatta cittappavattiyo yojetabba.

依门而分的六种心路过程是:

一、与眼门相关的心路过程;

二、与耳门相关的心路过程;

三、与鼻门相关的心路过程;

四、与舌门相关的心路过程;

五、与身门相关的心路过程;

六、与意门相关的心路过程。

 

或者,依识而分的六种心路过程是:

一、与眼识相关的心路过程;

二、与耳识相关的心路过程;

三、与鼻识相关的心路过程;

四、与舌识相关的心路过程;

五、与身识相关的心路过程;

六、与意识相关的心路过程。

依门的心路过程应与依识的(相符心路过程)配合。

 

助读说明

     六种心路过程:直译巴利文vithi是“路”,但在此则意为“过程”。当诸心于根门或意门生起以识知目标时,它们不会杂乱无章或单独地生起,而是在一系列不同的识知过程阶段,依照有条有理的次序一个接着一个地生起。这次序名为“心之定法”(cittaniyama)。

     心路过程必须具足一切所须的因缘条件才能发生。根据注疏,每一种心路过程所须的因缘条件如下:

一、于眼门心路过程:

(1) 眼净色(cakkhuppasada)、

(2) 色所缘(ruparammana)、

(3) 光(aloka)、

(4) 作意(manasikara)。


于耳门心路过程:

(1) 耳净色(sotappasada)、

(2) 声所缘(saddarammana)、

(3) 空间(akasa)、

(4) 作意。


于鼻门心路过程:

(1) 鼻净色(ghanappasada)、

(2) 香所缘(gandharammana)、

(3) 风界(vayodhatu)、

(4) 作意。


于舌门心路过程:

(1) 舌净色(jivhappasada)、

(2) 味所缘(rasarammana)、

(3) 水界(apodhatu)、

(4) 作意。


于身门心路过程:

(1) 身净色(kayappasada)、

(2) 触所缘(photthabbarammana)、

(3) 地界(pathavidhatu)、

(4) 作意。


于意门心路过程:

(1) 心所依处(hadayavatthu)、

(2) 法所缘(dhammarammana)、

(3) 有分。

       为了方便,六种心路过程可以分为两组:一、五门心路过程(pabcadvaravithi),这包括发生于五根门的五种心路过程;二、意门心路过程(manodvaravithi),这包括一切只发生于意门的心路过程。由于五门心路过程也(必须)经由有分而生起,所以有时它们也称为「混合心路过程」(missakadvaravithi),因为它们涉及了意门与根门。只在意门里发生的心路过程则称“纯意门心路过程”(suddhamanodvaravithi),因为它们没有通过根门,而只通过有分生起。如随后可见,虽然首五种心路过程通过不同的根门发生,但它们都依照同一个次序。第六种(即:意门)心路过程则包括了多种不同的过程,唯一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不依靠五根门生起。

 

      节五: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

Atimahantam mahantamparittam atiparittab ca ti pabcadvare, manodvare pana vibhutam avibhutabca ti chadha visayappavatti veditabba.

当知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是:

一、于五根门,它是极大、大、微细、极微细。

二、于意门,它是清晰及不清晰。

 

助读说明

     所缘的呈现方式:巴利文visayappavatti意为所缘(目标)在六门之一呈现于心识,或所缘呈现时的诸心活动。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可分别为在五根门的四种,即极大、大、微细、极微细,以及在意门的清晰与不清晰。

     在此所用的“大”(maha)及“微细”(paritta)并不是指所缘的体积,而是指它给予心的撞击力。即使巨大或粗显色所缘呈现于眼门,但若眼净色很弱,或所缘在眼净色的高峰期已过才撞击它,或光线很暗,该所缘即不能给予清楚的印象,因而是属于微细或极微细所缘。反之,若细小的所缘在眼净色的高峰期撞击它、眼净色很强、光线又亮,如是该所缘即能给予清楚的印象,因而是属于大或极大所缘。

     因此“大所缘”和“微细所缘”等并不是指所缘的体积,而是指从所缘呈现于根门的那一刻起,直至停止呈现期间,有多少个心路过程心生起。对于呈现于意门心路过程的清晰及不清晰所缘的分别亦依据相同的原则。 


       五门心路过程(pabcadvaravithi)

     节六:极大所缘

Katham? Uppada-tthiti-bhanga-vasena khanattayamekacittakkhanam nama. Tani pana sattarasa cittakkhanani rupadhammanamayu. Ekacittakkhanatitaniva bahu-cittakkhanatitanivathitippattan’eva pabcalambanani pabcadvare apatham agacchanti.

如何(决定所缘呈现的强度)?一心识剎那有三个小剎那:生、住及灭。色法的寿命是十七个心识剎那。五所缘在一个或几个心识剎那过去之后,在住时呈现于五根门。

Tasma yadiekacittakkhanatitakam ruparammanam cakkhussa apatham agacchati, tato dvikkhattum bhavange calite bhavangasotamvocchinditva tam eva ruparammanamavajjantam pabcadvaravajjanacittam uppajjitvanirujjhati. Tato tass’anantaram tam eva rupam passantam cakkhuvibbanam, sampaticchantam sampaticchanacittam, santirayamanamsantiranacittam, vavatthapentam votthapanacittabca ti yathakkamam uppajjitva nirujjhanti.

如是,若色所缘在经过一个心识剎那之后(1)呈现于眼门,有分波动了两个心识剎那后即中断(2-3)。随后转向于取同一个所缘的五门转向心生起与坏灭(4)。紧接着依照次序生灭的是看该色所缘的眼识(5)、领受它的领受心(6)、推度它的推度心(7)、确定它的确定心(8)。

Tato param ekunatimsakamavacarajavanesuyam kibci laddhappaccayam yebhuyyena sattakkhattumjavati. Javananubandhani ca dve tadarammanapakaniyatharaham pavattanti. Tato param bhavangapato.

随后任何一个具足因缘的二十九欲界速行心即会生起,一般上是七个心识剎那(9-15)。在速行之后,两个彼所缘(16-17)则依照情况生起。过后即沉入有分里。

Ettavatacuddasa vithicittuppada dve bhavangacalanani pubb’ev’atitakamekacittakkhanan ti katva sattarasa cittakkhanani paripurenti. Tatoparam nirujhati. Alambanam etam atimahantamnama gocaram.

至此十七心识过程已完毕,即:十四心路过程心、两个有分波动及一个已过去的(有分)心识剎那。过后该所缘即灭尽。这所缘即名为“极大”。

 

助读说明 

       色法的寿命:在《阿毗达摩论》里,一个心的寿命名为一个心识剎那(cittakkhana)。这时间单位是非常短暂的;根据诸论师,在闪电间或眨眼间,即有数十亿个心识剎那过去了。虽然它极其短暂,但每个心识剎那还可以再分为三个小剎那,即:生时(uppada)、住时(thiti)及灭时(bhanga)。在每一个心识剎那里,一个心生起,执行其剎那间的作用,随后即坏灭,而供给下一心生起的因缘条件。如是,依心识剎那次序,心流持续不断地发生,即如河水之流一般。

     有些论师,例如阿难陀尊者(Acariya Ananda,《阿毗达摩初疏钞》Mulatika的作者),则不接受名法有“住时小剎那”,举出《双论》中的“心双”一章只提及心的生时与灭时,而没有提及住时。然而阿耨楼陀尊者并不支持这观点,注解其著作的诸论师也都不支持该观点。《阿毗达摩义广释》指出“住时小剎那”是诸法生时与灭时之间的阶段,其时该法“面对自己的坏灭”(bhangabhimukhavatha)。列迪长老认为住时是生与灭两个阶段的中间点,就譬如把一块石头抛上空中,它必须有一个(停止的)剎那,然后才开始掉下来。他也说住时可以包括法的生时与灭时之外的整个寿命。许多论师认为佛陀在《增支部》(A.3:47/i,152)里所说的:“缘生法有三相,即:生、灭、及住立的变易”已暗示了有住时。在此,他们认为“住立的变易”(thitassa abbathatta)即是指住时。

     色法也经过生、住、灭三时,但这三时所占的时间是等于十七个心生灭的时间。名法与色法的生时和灭时的时间都是一样长短,但色法的住时则等于名法的四十九个小剎那。

     五所缘……在住时呈现于五根门:色所缘等五所缘都是色法,所以能够维持十七个心识剎那。由于它们在生起的小剎那还很弱,所以只有在住时才能呈现于五根门。

     如是,若色所缘:当没有活跃的心路过程发生时,属于同一种心的有分心流即会不断地发生,且只取同一个目标,也即是前一世最后一串速行(临死速行)的目标,此目标是业、或业相、或趣相。在五所缘之一呈现于根门的当下,一个有分心已过去了,此心名为“过去有分”(atitabhavanga)。随后有两个由于该目标的撞击力而波动,第二个中断了有分流。在疏钞里,这两个(有分心)被分别为“有分波动”(bhavanga-calana)与「有分断」(bhavang’upaccheda)。之后,在五门转向心生起的那一剎那,心流即已从「离路的阶段」出来,而进入心路过程。

      二十九种欲界速行心:它们是十二不善心、八大善心、八大唯作心及唯作生笑心。

     这所缘即名为“极大”:在取极大所缘为目标的心路过程里,所缘的生起与过去有分的生起同时发生。由于五所缘与净色的寿命都是十七个心识剎那,它们两者与第二个彼所缘同时灭尽。如是,这种心路过程进行了整整十七个心识剎那,而其中从五门转向心起始的十四心是真正的心路过程心。这种心路过程名为“彼所缘时分”(tadarammanavara),即结束于彼所缘的过程。(见图表4-1)

      心路过程与“六个六”之间的关系可以如下理解。当色所缘撞击眼净色时,在眼处的支助之下,眼识即生起,取该撞击眼净色的色所缘为目标。对于眼识,眼净色是它的依处及门,色所缘是它的目标。在该心路过程里的其他心──五门转向心、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速行及彼所缘──是属于意识。它们也取同一个色所缘为目标,以眼净色为门,但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对于该过程里所有的心,有分也是它们的门,因为整个心路过程是从有分出起的。如是所有的五门心路过程皆有二门,即个别的根门和共用的意门或有分。由于它特别地在眼门生起,所以称它为“眼门心路过程”,而由于特别地拥有眼识,所以称它为“眼识心路过程”。由于它的目标是极大所缘,撞击根门之后只有一个(有分)心识剎那过去,所以称之为“极大所缘的心路过程”。对于其他的根门心路过程亦可如此理解,只需把“眼识”换成各自的根识,如:耳识等。

     古代阿毗达摩论师以芒果的比喻来形容心路过程。有个人盖着头睡在芒果树下。其时有粒熟了的芒果掉下撞在地上,其声吵到他的耳朵里。被声音吵醒之后,他张开眼看,伸手取该果,捏一捏及嗅一嗅它。然后把它给吃了,吞下及回味它的味道。过后再倒回去睡觉。

     在此,那人睡在芒果树下就有如有分流。芒果掉下撞在地上,其声吵到他的耳朵则有如所缘撞击根门,如:眼门。被声音吵醒即有如五门转向心转向所缘。张开眼看即有如眼识执行看的作用。伸手取该芒果有如领受心领受所缘。捏一捏芒果有如推度心在推度所缘。嗅一嗅它则有如确定心在确定所缘。吃芒果即有如速行在体验所缘的滋味。吞下及回味它的味道有如彼所缘取速行的所缘为所缘。那人过后再倒回去睡觉则有如再沉入有分。

     应注意整个心路过程的发生是毫无自我的,没有所谓在其背后的永恒体验者,或内在控制者,或在心路过程之外的「识知者」。剎那生灭的诸心本身已完成了一切识知应有的作用,而识知过程的互相配合是源自因果缘起的法则。在心路过程里,每一心皆依照“心之定法生起。它依靠各种不同的缘生起,这包括前生心、所缘、门及依处色。生起之后,它在心路过程里执行它特有的作用,然后即灭尽,及成为下一心的缘。

 

节七:大所缘

Yava tadaramman’uppadapana appahontatitakam apatham agatamalambanam mahantam nama. Tattha javana-vasanebhavangapato va hoti. Natthi tadaramman’uppado.

当所缘在(两三个有分心)过去之后呈现于根(门),而不能支持到彼所缘生起,该所缘即名为“大”。在这情形,速行结束之后即沉入有分,彼所缘则没有生起。

 

助读说明

       当所缘……该所缘即名为“大”:对于这种心路过程,所缘生起直至它的撞击力令到有分心波动的期间,已有两三个过去有分过去了。由于该所缘及根门只能维持十七个心识剎那,这过程没有充足的时间以令彼所缘生起;即使过去有分只是两个,彼所缘也不能生起,因为彼所缘必须在连续生起两次,或完全没有生起。

     当过去有分有两个时,还有另外十五心可以在该所缘的寿命期里生起。在这种情形之下,该所缘及根门(净色)两者皆与速行之后的第一个有分心同时灭尽。当过去有分有三个时,还有另外十四心可以在该所缘的寿命期里生起。在这种情形之下,该所缘及根门(净色)两者皆与最后一个速行心同时灭尽。这种心路过程亦名为“速行时分”(javanavara),即结束于速行的心路过程。


     节八:微细所缘

Yavajavan’uppada pi appahontatitakam apathamagatamalambanam parittam nama. Tattha javanam pi anuppajjitvadvattikkhattum votthapanam eva pavattati. Tato param bhavangapatova hoti.

所缘在(四至九个有分心)过去之后呈现于根(门),而不能支持到速行生起,该所缘即名为“微细”。在这情形之下,即使速行也都不能生起,但确定发生两或三次,过后即沉入有分。

 

助读说明

     当所缘……该所缘即名为“微细”:对于微细所缘的心路过程,有四至九个过去有分先已过去,而没有速行能够生起。确定心将发生两次或三次,随后心路过程即沉入有分。依据过去有分的数目,微细所缘的心路过程有六种。这种心路过程亦名为“确定时分”(votthapana-vara),即结束于确定的心路过程。

注:

过=过去有分 领=领受心

波=有分波动 推=推度心

断=有分断  确=确定心

五=五门转向心 速=速行心

眼=眼识  彼=彼所缘

( )里的数目是指生起的次数,例如:(7)速=七个速行心。

   对于五门里的耳门等心路过程,只须把“眼识”换成相符的“耳识”等。在五门的每一门都可以产生上述十五种过程,所以在五门里一共有七十五种过程。

 

节九:极微细所缘

Yavavotthapan’uppada ca pana appahontatitakam apathamagatam nirodhasannam alambanam atiparittam nama. Tattha bhavangacalanam eva hoti. Natthi vithicittuppado.

当所缘在(十至十五个有分心)过去之后呈现于根(门),由于它是在坏灭的边缘,所以不能支持到确定生起,该所缘即名为“极微细”。在这情形,只有有分波动,而心路过程则完全没有生起。

 

助读说明

     当所缘……该所缘即名为“极微细”:当所缘是极微细所缘时,没有心路过程心能够生起,而只有有分波动。在该所缘的十七个心识剎那的寿命期里,有十至十五个心识剎那被过去有分所占,两个是有分波动,剩余的是波动过后的有分。这类过程有六种,名为“无效时分”(moghavara),即无效的过程。

 

      节十:所缘的呈现方式

Icc’evam cakkhudvaretatha sotadvaradisu ca ti sabbatha pi pabcadvare tadarammana-javana-votthapana-moghavara-sankhatanamcatunnam varanam yathakkamamalambanabhuta visayappavatti catudha veditabba.

与眼门相同,于耳门等亦是如此。如是当知于一切五门皆有四种所缘呈现的方式;依次序,这四种方式名为:一、彼所缘时分;二、速行时分;三、确定时分;四、无效时分。

 

助读说明

     如是当知于一切五门等:若把这四种过程再分类,则一共有十五种根门心路过程。由于每一种都可以发生于所有的五根门,因此一共有七十五种根门心路过程。(见图表4-2)

 

     节十一:总结

Vithicittanisatt’eva cittuppada catuddasa

Catupabbasa vittharapabcadvare yatharaham.

心路过程心一共有七种及生起十四次。详说则于五门有五十四种心。

Ayam ettha pabcadvare vithicittappavattinayo.

于此,这是五门心路过程生起之法。

 

助读说明

     心路过程心一共有七种等:这七种心路过程心是五门转向心、根识(五识之一)、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速行心及彼所缘。生起十四次则是计算速行七次及彼所缘两次(其他的各是一次)。发生于五门心路过程的五十四心是所有的欲界心。


意门心路过程(manodvaravithi)

节十二:有限速行心路过程

Manodvare panayadi vibhutam alambanamapatham agacchati, tato param bhavangacalana-manodvaravajjana-javanavasanetadarammanapakani pavattanti. Tato param bhavangapato.

当清晰所缘呈现于意门,有分波动、意门转向、速行及在速行之后的彼所缘即会转起。随后即再次沉入有分

Avibhute pan’alambanejavanavasane bhavangapato va hoti. Natthi tadaramman’uppadoti.

对于不清晰所缘,在速行之后即沉入有分,彼所缘没有生起。

 

助读说明

     意门心路过程:当心路过程发生于五门的任何一门时,事实上是涉及了两门,即根门与意门。称为意门心路过程的是纯粹只发生于意门的心路过程,完全没有涉及根门。为了使它更明确化,也称之为「纯意门心路过程」(suddhamanodvaravithi)。

     意门心路过程包括了在节十二至十三所述的欲界或“有限心路过程”(parittavithi),以及在节十四至十六所述的广大(mahaggata)与出世间(lokuttara)心路过程。

     有限或欲界意门心路过程本身有两揰:一、随五门心路过程之后生起的随起意门心路过程(pabcadvaranu-bandhaka);二、独立的心路过程(visumsiddha)。

    (一)鼓只受到棍敲击一次即会传出一阵阵的回响,如是当五根门只受到五所缘撞击一次,而在五门心路过程停止之后,过去所缘即会呈现于意门,引发了许多意门心路过程。由于这些心路过程是随五门心路过程之后生起,它们称为「随起心路过程」。依据随五种根门心路过程之后生起,它们可分为五种。

     列迪长老解释:明确地识知所缘是发生于这些随起心路过程;在纯五门心路过程里并没有如此明确地识知所缘。例如,在眼门心路过程之后,首先生起的是“彼随起意门心路过程”(tadanuvattika manodvaravithi),再次缘取根门心路过程刚刚识知的所缘。随后依次生起的各个心路过程则整体地识知该所缘(samudayagahika)、识知所缘的颜色(vannasallakkhana)、领会所缘的实体(vatthugahika)、识知所缘的实体(vatthusallakkhana)、领会所缘的名称(namagahika)、以及识知所缘的名称(namasallakkhana)。

     “整体地识知该所缘的心路过程”是(第二个)意门心路过程,它整体地识知已重复地被前两个过程(即根门及彼随起心路过程)识知的所缘。这过程执行组合的作用,把对所缘片段的感觉组成一体,有如把旋转的火炬看成一圈火光。只有在这发生之后才有可能识知颜色。当识知颜色发生时,人们就会识知它为“蓝色”等等。当识知实体发生时,人们识知实体或形状。当识知名称发生时,人们识知(所缘的)名称。因此,列迪长老认为,只有在识知(所缘的)个别特征时,人们知道:“我看到这或那特征。”

    (二)当六所缘的任何一个直接呈现于意门,而不是在五门心路过程之后发生时,「独立意门心路过程」即会生起。可能有人会质问所缘如何能够不依靠五根,而直接呈现于意门。列迪长老举出几个来源:从以前直接体验的,或从以前直接体验的再加以推测;从以前听来的,或从听来的再加以推测;由于相信、观念、推理或省思之后所接受的见解;通过业力、神通力、身体不调、天神的影响、观照、觉悟等等。他解释:如果有人只是清晰地体验某种目标一次,即使是过了一百年之后,缘于该目标,在条件具足时也有可能令到有分心波动。已受到过往体验滋养的心是非常易于再受到它们的影响。当它遇到五所缘的任何一个时,该所缘都可能触发一连串心流,而识知上千个过去所体验的目标。

     不断受到这些因缘刺激的心流,时时刻刻都在寻求机会自有分心中出起,以清楚地识知目标。因此,有分心里的作意心所不断地令到有分心波动,以及不断地把心转向由于因缘已具足而呈现的目标。列迪长老解释,即使有分心已有自己的目标,它还是倾向于缘取其他目标。由于有分心不断地“蠢蠢欲动”,当某个目标基于其他因缘而足够明显时,它即会把心流从有分心中拉出来,而呈现于意门心路过程。

     独立的意门心路过程可分为六种:根据以前直接体验的、根据以前直接体验的再加以推测、根据听来的、根据听来的再加以推测、根据所识知的、根据所识知的再加以推测的心路过程。在此,“所识知的”包括了相信、观念、观照与觉悟;“从所识知的再加以推测”包括通过归纳或推理而得来的结论。

      当清晰所缘呈现等等:在欲界里有两种意门心路过程,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目标的强度。对于取清晰所缘(vibhutalambana)为目标的心路过程,当所缘呈现于意门时,有分波动(两次)之后即停止。然后意门转向心转向该所缘,继而有七个速行及两个彼所缘生起,而后心路过程再度沉入有分。这是指在欲地的有情;于色界天及无色界天的有情,即使是对特别清晰的所缘,彼所缘也不会生起。(见节十九至二十)

     对于不清晰所缘:对于取不清晰所缘(avibhutalambana)为目标的心路过程,不论在什么情况之下,彼所缘都不会生起。

      列迪长老认为,对于取不清晰所缘的心路过程,于速行之后沉入有分应是最长的过程。然而,他认为,当所缘是不清晰时,也有在意门转向心发生两三次之后即结束的过程;而且只有有分波动的过程也可能发生。因为对于纯意门心路过程,有无数次目标呈现于意门时只令到有分波动两三下,过后该波动即停止,而没有真正的心路过程心生起。所以,根据列迪长老,对于意门,所缘的呈现方式亦有四种。结束于彼所缘的可称为“极清晰的呈现方式”(ati-vibhuta);结束于速行的可称为“清晰的呈现方式”(vibhuta);结束于意门转向心的可称为“不清晰的呈现方式”(avibhuta);而只有有分波动的则可称为「极不清晰的呈现方式」(ati-avibhuta)。呈现的清晰程度是依据目标有多明显或心的力量几强。因为即使当心很弱时,很明显的目标也能够清晰地呈现;再者,即使目标很微细深奥,强劲的心还是能够清楚地识知它。

注:意=意门转向心其他的与图表4-2相同。

 

节十三:总结

Vithicittanitin’eva cittuppada das’erita

Vittharena pan’etth’ekacattalisa vibhavaye.

于该心路过程有三种心,心生起则十次。于此详细解释则有四十一心。

Ayam ettha parittajavanavaro.于此,这是有限速行篇。

 

助读说明

       三种心等等:该三种心路过程心是意门转向心、速行及彼所缘。心生起十次是意门转向一次、速行七次、彼所缘两次。在此的四十一心包括除了双五识、五门转向心与两个领受心之外的一切欲界心。发生于此的三种推度心的作用是彼所缘;确定的作用则是意门转向。 


      安止速行意门心路过程(appanajavana-manodvaravithi)

      节十四:安止心路过程

Appanajavanavarepana vibhutavibhutabhedo natthi. Tatha tadaramman’uppadoca. Tattha hi banasampayutta-kamavacarajavananamatthannam abbatarasmim parikamm’-opacar’anuloma-gotrabhunamena catukkhattum tikkhattum eva vayathakkamam uppajjitva niruddhe tadanantaram eva yatharahamcatuttham pabcamam va chabbisati mahaggata-lokuttarajavanesu yathabhiniharavasenayam kibci javanam appanavithim otarati. Tato param appanavasanebhavanga-pato va hoti.

于安止速行时分,并没有清晰与不清晰(所缘)之分。同样地,彼所缘也不会生起。于此(安止心路过程),八欲界智相应速行的任何一个生灭四或三次,顺次是遍作、近行、随顺及(更改)种姓。一旦它们灭尽,依情况是第五或第四剎那,二十六种广大或出世间心的其中一个,会即刻如心所愿而进入安止心路过程。随后,在安止的末端即会再沉入有分。

 

助读说明

     安止(appana):巴利文appana原本是指受到高度提升的“寻心所”(vitakka);它把相应名法深深地投入于目标里,致使它们安止于其中。虽然在超越初禅之后即不再有寻,但由于入禅之心已一境专注于其目标,因此“安止”一词亦包括一切属于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的禅那定。

     并没有清晰与不清晰(所缘)之分:于安止并没有这种区分,因为只有在很清晰地觉知目标时,才有可能证得禅那定(安止)。

     于此,八欲界智相应速行的任何一个生灭四或三次:当禅修者即将证得禅那、道或果时,首先会生起意门转向心。然后在同一个安止心路过程里,于安止速行之前,会有一系列的欲界速行依次生起,把心从欲界导向安止。于凡夫或有学圣者,这些速行将是四种欲界智相应善心之一;于阿罗汉,则是四种欲界智相应唯作心之一。

     顺次是遍作、近行、随顺及种姓:于钝根者,这些基础速行生起四次,每次都执行不同的基础作用。第一个剎那名为“遍作”或“预作”(parikamma),因为它准备心流证入安止定。下一个剎那名为“近行”(upacara),因为它已接近安止。第三个剎那名为“随顺”(anuloma),因为它顺从在它之前的心,以及在它之后的安止。第四个剎那名为(更改)“种姓”(gotrabhu):于禅那定,它因超越欲界以登上广大心种姓而得其名;于初道定,它名为种姓是因为它是从凡夫种姓进入圣者种姓的转变点;对于进入更高层次道果的转变点,则隐喻式地称它为(更改)“种姓”,但有时亦另称它为“净化”(vodana)。

于根器利者,则少了“遍作”剎那,如是于安止之前只有三个欲界速行生起。 

       一旦它们灭尽等等:在种姓心之后,于利根者的第四速行,或钝根者的第五速行,即刻生起了第一个属于安止层次的速行心。此心可以是色界五善五唯作心之一,也可以是无色界四善四唯作心之一,或是四道四果心之一。如是一共有二十六种。

     当知在安止心路过程里,是可以有不同的速行心,甚至属于不同界(在道果心路过程里则更能缘取不同的目标),而所有在(同一个)欲界心路过程里的速行心都是同一种心。

     如心所愿(yathabhiniharavasena):这是指所生起的安止心是受到禅修者的心愿所决定。若他希望证获初禅,他即会把自心导向于证获该禅那地修习止禅(samatha),对于更高层次的禅那亦是如此。若禅修者所愿的是达到道果,他即会把自心导向于证获该道果地修习观禅(vipassana)。

     在安止的末端:在安止结束之后就会即刻沉入有分,不会有彼所缘生起。


      节十五:安止当中的关系

Tattha somanassasahagatajavananantaramappana pi somanassasahagata va patikankhitabba.Upekkhasahagata-javananantaram upekkhasahagatava. Tattha pi kusala-javananantaramkusalajavanab c’eva hetthimab ca phalattayam appeti. Kriyajavananantaramkriyajavanam arahattaphalab ca ti.

其中,在悦俱速行之后,即刻生起的安止亦是悦俱;在舍俱速行之后,即刻生起的安止亦是舍俱。亦于其中,在善速行之后,以善速行或首三果心之一生起安止。在唯作速行之后,以唯作速行或阿罗汉果心生起安止。

 

助读说明

     这段内文的目的是:确定安止心路过程当中的基础心与安止心之间的关系。下文诸偈将会对这段内文所述及的原则提供详细的解释。

 

     节十六:总结

Dvattimsa sukhapubbamha dvadas’opekkhaka param

Sukhitakriyato attha chasambhonti upekkhaka.

Puthujjanana sekkhanamkamapubba tihetuto

Tihetukamakriyato vitaraganamappana.

在悦俱善心之后,三十二(种安止速行)能生起。在舍俱(善心)之后,十二(种安止速行能生起)。在悦俱唯作心之后,八种能生起。在舍俱(唯作心)之后,六种能生起。

对于凡夫与有学圣者,安止发生于欲界三因善心之后。对于离欲者(即:阿罗汉),安止发生于欲界三因唯作心之后。

Ayam ettha manodvare vithicittappavattinayo.

于此,这是意门心路过程之法。

 

助读说明

     在悦俱善心之后等等:于凡夫与有学圣者,在两种悦俱智相应欲界善心其中之一执行基础作用之后,有三十二种心可以生起为安止速行(禅那速行),即:首四禅(乐俱)广大善心、属于首四禅层次的四道与首三果心。(4+16+12=32)

     在舍俱(善心)之后等等:亦于凡夫与有学圣者,在两种舍俱智相应欲界善心其中之一执行基础作用之后,有十二种心可以生起为安止速行(禅那速行),即:色界第五禅善心、四无色禅善心、属于第五禅的四道与首三果心。(1+4+4+3=12)

     在悦俱唯作心之后等等:只于阿罗汉,在两种悦俱智相应欲界唯作心其中之一执行基础作用之后,有八种心可以生起为安止速行,即:首四禅广大唯作心与属于首四禅层次的阿罗汉果心。(4+4=8)

     在舍俱(唯作心)之后等等:于阿罗汉,在两种舍俱智相应欲界唯作心其中之一执行基础作用之后,有六种心可以生起为安止速行,即:属于第五禅的五种广大唯作心及阿罗汉果心。(5+1=6)

     对于凡夫与有学圣者等等:对于凡夫及已证得首三道果的有学圣者,在四种欲界智相应善心其中之一生起之后,上述的四十四种安止心(32+12=44)之一可以生起。对于阿罗汉,在四种欲界智相应唯作心其中之一生起之后,上述的十四种安止心(8+6=14)之一可以生起。

 

       彼所缘之定法(tadarammananiyama)

       节十七:彼所缘之分析

Sabbattha pipan’ettha anitthe arammane akusalavipakan’eva pabcavibbana-sampaticchana-santirana-tadarammanani; itthe kusalavipakani; ati-itthe pana somanassasahagatan’eva santirana-tadarammanani.

于此,在一切情况之下,当所缘是不可喜时,(所生起的)五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皆是不善果报心。当所缘是可喜时,它们则是善果报心。若所缘是极可喜,推度与彼所缘则是悦俱。

Tattha pi somanassasahagatakriyajavanavasanesoma-nassasahagatan’eva tadarammanani bhavanti. Upekkha-sahagatakriyajavanavasaneca upekkhasahagatan’eva honti.

另者,关于这点,在悦俱唯作速行之末,生起的彼所缘也是悦俱。在舍俱唯作速行之末,生起的彼所缘也是舍俱。

 

助读说明

      当所缘是不可喜时等等:所缘可以分为三组:不可喜(anittha)、中等可喜(itthamajjhatta或ittha可喜)与极可喜(ati-ittha)。可喜所缘有两种,然而不可喜所缘则只有一种。

      根据《阿毗达摩论》,所缘本质的差异是在于所缘本身的自性,不会由于体验者的性格或偏爱而变更。注解《分别论》的《迷惑冰消》提出,当人们把可喜所缘视为不可喜,或把不可喜所缘视为可喜时,那是因为他的“颠倒想”(sabbavipallasa)才会如此。无论如何,该所缘皆依本身自性而属于可喜或不可喜,完全与体验者的偏爱无关。《迷惑冰消》再指出,可以根据“中等有情”(majjhima-satta)去区别所缘的自性是可喜还是不可喜:“可根据中等(的人,如)会计师、政府公务员、议员、地主及商人对所缘感到可喜或不可喜来区别它。”

     人们会体验到不可喜、可喜或极可喜所缘是由自己的过去业所决定。如是所遇到的目标提供过去业成熟的因缘,而生起为果报心。该果报心自动地会与该所缘的自性相符,完全没有刻意造作,即有如镜中的脸影与真正的面容相符一致。

      由于不善业成熟,人们遇到不可喜所缘,以及生起识知该所缘的不善果报心。在此,根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肯定是不善果报心。除了苦俱身识之外,它们都是舍俱。

       反之,由于善业成熟,人们遇到中等可喜或极可喜所缘,以及识知该所缘的善果报心。在此,根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四种果报心肯定是善果报心。除了乐俱身识、体验极可喜所缘的悦俱推度与悦俱彼所缘之外,它们都是舍俱。

      当目标是不可喜所缘时,执行彼所缘作用的肯定是不善果报推度心。对于中等可喜所缘,执行彼所缘作用的是舍俱善果报推度心或四种舍俱大果报心之一。对于极可喜所缘,执行彼所缘作用的是悦俱善果报推度心或四种悦俱大果报心之一。

      应注意果报心是由所缘的自性决定,但速行心则不是如此,而能依照体验者的性格及内心倾向变易。即使当目标是极可喜所缘,速行也可能是舍俱善心或舍俱不善心;例如:在见到佛陀时,多疑者心中可能会生起疑相应(不善)心;而在见到美女时,禅修的比丘心中可能会生起舍俱智相应善心。甚至可能对极可喜所缘生起忧俱瞋恚相应心。再者,对不可喜所缘,也有可能生起一般上是遇到可喜所缘才生起的速行。所以,受虐待狂能够在遭受身体苦楚时生起悦俱贪根心;而禅修的比丘能以悦俱智相应善心观想腐烂的死尸。

     另者,关于这点等等:这段指出并不是只有果报心与所缘相符,而是阿罗汉的欲界唯作速行心也是如此。当阿罗汉体验极可喜所缘时,其速行心是四种悦俱唯作心之一,而彼所缘则是五种悦俱果报心之一(该五心是四个悦俱大果报心及一个悦俱推度心)。当他体验不可喜或中等可喜所缘时,生起的速行是舍俱,而其彼所缘则是六种舍俱果报心之一(该六心是四个舍俱大果报心及两个舍俱推度心)。

      列迪长老指出,上述对所缘和阿罗汉唯作速行之间关系的解释,只是针对速行是自然(而不是造作)的情况之下生起时而言。在适当的作意之下,面对极可喜所缘时,阿罗汉也能够激起舍俱唯作心,以及面对不可喜所缘时,激起悦俱唯作心。对于该见解,列迪长老引用以下《中部‧根修习经》(Majjhima Nikaya, Indriyabhavana Sutta)的经文加以证明其正确性:“于此,阿难,当比丘以眼看颜色,其时生起了可喜的、生起了不可喜的、生起了可喜亦不可喜的。若他愿意,他能安住于体验可厌的为不可厌……若他愿意,他能远离可厌与不可厌两者,而安住于舍、念与明觉。”

 

      节十八:额外有分

Domanassasahagatajavanavasane ca panatadaramma-nani c’eva bhavangani ca upekkhasahagatab’eva bhavanti. Tasma yadisomanassapatisandhikassa domanassasahagata-javanavasane tadarammanasambhavonatthi, tada yam kibci paricitapubbam parittarammanam arabbha upekkhasahagata-santiranamuppajjati. Tam anantaritva bhavangapato va hoti ti pi vadanti acariya.

但在忧俱速行之末,生起的彼所缘或有分都是舍俱的。所以,对于结生心是悦俱的人,若在忧俱速行之末没有彼所缘生起,那么,诸师解释,其时即会生起舍俱推度心,而识知任何它所熟悉的小所缘。之后就即刻沉入有分。

 

助读说明

       但在忧俱速行之末等等:由于悦受和忧受是两个极端,拥有这两种不同感受的两个心是不能前后紧接着生起的。但拥有这两种感受之一的心,能在舍俱心前一剎那或后一剎那紧接着它而生起。所以,当速行是忧俱瞋根心时,若随它之后有彼所缘生起,该彼所缘必定是舍俱。若没有彼所缘生起,只有在有分是舍俱时,它才能随着速行之后生起。

     所以,对于结生心是悦俱的人等等:对于有分是四种悦俱大果报心之一的人,若没有彼所缘随着忧俱速行之后生起,在速行之末就不能即刻沉入有分,因为拥有两个极端的两个心是不能紧接着生起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古代诸阿毗达摩论师解释,其时即会生起一剎那的舍俱推度心,作为调和速行的忧受及有分的悦受。其时该心并没有执行推度的作用。它缘取一个与该心路过程不同的目标,即任何它所熟悉的欲界所缘,而纯粹只是为回到正常的有分流铺路。这特别的心名为“额外有分”(agantuka-bhavanga)。


      节十九:彼所缘的法则

Tatha kamavacarajavanavasane kamavacarasattanamkamavacaradhammesv’eva arammanabhutesu tadaramma-nam icchanti ti.

同样地,他们认为彼所缘(只)在欲界速行之末生起、(亦只)于欲界有情、且只有在欲界法成为(所取的)所缘的时候。

 

     节二十:总结

Kamejavanasattarammananam niyame sati

Vibhute‘timahante ca tadarammanam iritam.

他们说,必定是欲界速行、欲界有情、欲界所缘时,彼所缘才能缘取清晰或极大所缘为目标而生起。

Ayam ettha tadarammananiyamo.

于此,这是彼所缘的法则。


       速行的法则(javananiyama)

     节廿一:欲界速行

Javanesu ca parittajavanavithiyamkamavacarajavanani sattakkhattum chakkhattum eva vajavanti. Mandappavatti-yam pana maranakaladisupabcavaram eva. Bhagavato pana yamakapatihariyakaladisulahukappavattiyam cattari pabca va paccavekkhanacittani bhavantiti pi vadanti.

于速行当中,在有限速行心路过程里,欲界速行只生起七或六次。但在软弱的心路过程里,例如死亡的那一刻等等,它们只生起五次。他们说,当世尊显现双神变等时,由于其转起极轻快,所以省察心只生起四或五次。

 

助读说明

     在有限速行心路过程里:这是指在欲界心路过程里,一般上速行生起七次,但当所缘非常微弱时,它们则只生起六次。在临死之前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里,速行只生起五次,因为心所依处软弱之故。

     当世尊显现双神变等时:佛陀在其一生之中有好几次显现双神变,以激起他人对其证悟的信心。通过此神变,佛陀的身体能够同时发射出火与水(《无碍解道》)。其时,他极其迅速与交替地进入火遍与水遍第五禅,然后决意让火与水自其身发射而出。在从每一个禅那出来之后,佛陀极其迅速地省察它的禅支,而速行只生起四或五次,这是欲界最快的速度。虽然双神变是由第五禅神通心所执行,但省察诸禅支的则是由欲界心路过程执行。


     节廿二:安止定里的速行

Adikammikassa pana pathamakappanayammahaggata-javanani abhibbajavanani ca sabbada pi ekavaram evajavanti. Tato param bhavangapato.

初学者所证得的第一次安止,以及每一次的神通速行,都只生起一次而已。过后即沉入有分。

Cattaro panamagg’uppada ekacittakkhanika. Tato paramdve tini phalacittani yatharaham uppajjanti. Tato param bhavangapato.

四道之生起只维持一个心识剎那。根据情况,随后有两个或三个果心生起。过后即沉入有分。

Nirodhasamapattikaledvikkhattum catuttharuppa-javanam javati. Tato paramnirodham phusati. Vutthanakaleca anagamiphalam va arahattaphalam va yatharahamekavaram uppajjitva niruddhe bhavangapato va hoti.

在证入灭尽定时,第四无色禅心只生起两次,之后即证得灭尽。在从灭尽定出来时,根据情况是阿那含或阿罗汉果心生起一次。当它灭时即会沉入有分。

Sabbattha pi samapattivithiyampana bhavangasoto viya vithiniyamo natthi ti katvabahuni pi labbhanti ti.

对于安止心路过程,即有如有分流一般,是没有固定的过程规则。当知(广大与出世间)速行甚至能够(连续地)生起许多次。

 

助读说明

     初学者所证得的第一次安止等等:对于每一种禅那的第一个安止心路过程,广大速行只生起一次,因为缺少重复而弱的原故。执行神通的第五禅神通心每次都只生起一次,即使在已熟练于神通者亦不例外,因为一剎那的神通心已足以完成其任务。

     四道之生起等等:每一道心只维持一个心识剎那(而且都只出现一次),在那一剎那间,它已执行了断除或减弱烦恼的作用。于钝根者,道心路过程的基础部份包括了「遍作」剎那,所以在道心之后的果心只生起两次。于利根者则没有遍作剎那,所以在道心之后的果心生起三次。

     在证入灭尽定时:已证得四色禅及四无色禅的阿那含与阿罗汉能够证入灭尽定,于其中,心与心所之流暂时中断。虽然其时一切名法活动已停止,但依然拥有保命之温的身体还活着。

     若要证入灭尽定,禅修者必须依次进入每一种禅那,出定后观照它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在达到无所有处及从其中出来之后,禅修者实行某些准备工作,然后决意入灭尽定。其时有两个第四无色禅心生灭,之后心流即被切断。

     入定的时间长短是由禅修者先前早已决定,而通过修习,它能够延长至七天之久。在出定之后有一剎那的果心生起,于阿那含它是阿那含果心;于阿罗汉则是阿罗汉果心。过后心即沉入有分。详见第九章、节四十三至四十四。

     对于安止心路过程等等:这是指对于禅那定与果定,通过不断的修习即能够延长安止的时间。初证得的安止只有一个速行剎那。但通过修习即能把它延长至二、三、四速行剎那等等。对于已掌握禅那五自在的禅修者,安止能够持续不断一段长久的时间,甚至是好几天。


      节廿三:总结

Sattakkhattum parittani maggabhibbasakim mata

Avasesani labbhanti javanani bahuni pi.

当知有限速行生起七次,道与神通一次,其余的(广大与出世间心)许多次

Ayam ettha javananiyamo.

于此,这是速行的法则

 

     依人分析(puggalabheda)

    节廿四:无因者与二因者

Duhetukanam ahetukanabca pan’ettha kriyajavanani c’eva appanajavanani ca nalabbhanti. Tathabanasampa-yuttavipakani ca sugatiyam.Duggatiyam pana bana-vippayuttani ca mahavipakani na labbhanti.

于此,对于(结生心是)二因或无因的人,唯作速行与安止速行不会生起。同样地,在善趣里,智相应果报心不会生起。但在恶趣里,智不相应的大果报心(也)不会生起。

 

助读说明

     若有情的结生、有分与死亡作用是由两种舍俱推度心之一执行,该有情的结生心即是无因(ahetuka)。若有情的结生、有分与死亡作用是由两种智不相应大果报心之一执行,其结生心即是二因(duhetuka),即少了无痴因或慧根。对于这类有情,专只属于阿罗汉所有的唯作速行是不可能生起于他们心中,而且也不可能证得禅那安止或道安止。

     以智不相应的结生心投生到人间或欲界天善趣者,在其心中不会生起三因大果报心,因为他们的结生心低劣之故;对于这些有情,其彼所缘只能是无因或二因果报心。在恶趣里,结生心肯定是无因的;在其地连大果报心也不会生起为彼所缘,而只有无因心能生起为彼所缘。


      节廿五:三因者

Tihetukesu ca khinasavanamkusalakusalajavanani na labbhanti. Tatha sekkhaputhujjananamkriyajavanani. Ditthigatasampayutta-vicikicchajavanani ca sekkhanam.Anagamipuggalanam pana patighajavanani ca na labbhanti. Lokuttarajavanani ca yatharahamariyanam eva samuppajjanti ti.

在(结生心)三因者当中,善与不善速行不会生起于阿罗汉。同样地,唯作速行不会生起于有学圣者及凡夫。邪见相应及疑相应速行不会生起于有学圣者。瞋恚相应速行不会生起于阿那含。唯有圣者才能依各自的能力去体验出世间速行。

 

助读说明

      以智相应的结生心投生者是结生三因者(tihetuka)。这些有情可以是凡夫、有学圣者或阿罗汉(当然是在投生过后才修成阿罗汉,不是依结生心之力而成为阿罗汉)。

     在须陀洹道(入流道)时,邪见及疑烦恼已被断除,因此邪见相应及疑相应速行不会生起于有学圣者。阿那含(不还者)已断除了瞋烦恼,因此不会再体验到瞋根心。


      节廿六:总结

Asekkhanamcatucattalisa sekkhanam uddise

Chapabbas’avasesanamcatupabbasa sambhava.

如是说,根据情况,无学者体验四十四种心,有学圣者五十六,其余则五十四。

Ayam ettha puggalabhedo.

于此,这是人之分析。

 

助读说明

     结生心三因的凡夫最多能够体验五十四种心,即:十二不善心、十七善心(即不包括四道心)、廿三欲界果报心及两个转向心。

     然而,对于投生到恶趣的有情,其结生心是无因的,而只能体验三十七种心,即:十二不善心、八大善心、十五无因果报心及两个转向心。对于以无因或二因结生心投生到善趣者,他们也能够体验到四种智不相应大果报心,所以一共能体验到四十一种心。结生心三因者所能体验的五十四种心则再包括了九种禅那善心;当然对于还未证得某禅那者则应减去该禅那心。

     在须陀洹道时,邪见及疑烦恼已被断除,因此四种邪见相应心及一种疑相应心已被消除。若包括禅那心,须陀洹与斯陀含能够体验以下五十种心:七不善心、十七善心、廿三欲界果报心、两个转向心及一个果心;后者于须陀洹是须陀洹果心,于斯陀含则是斯陀含果心。阿那含又已断除了瞋恚,所以不会再体验到两种瞋根心,而其所体验的果心是阿那含果心;最多能够体验四十八种心。内文提到有学圣者能够体验五十六种心,这是把首三果心及四道心都包括在内的算法。

     在此称为“无学者”(asekkha)的阿罗汉已完全断除了一切烦恼,因此不会再体验任何不善心。他们所能体验的四十四种心是:十八无因心、八大唯作心、五色界唯作心、四无色界唯作心及一个阿罗汉果心。

     这些数目是对于欲界有情而言。如下节指出,对于色界与无色界有情,该些数目则必须减去不能生起于该界之心。


      依地分析(bhumibheda)

      节廿七:分析

Kamavacarabhumiyampan’etani sabbani pi vithicittani yatharaham upalabbhanti.

Rupavacarabhumiyampatighajavana-tadarammana-vajjitani.

Arupavacarabhumiyampathamamagga-rupavacara-hasana-hetthimaruppa-vajjitanica labbhanti.

于欲地,上述的一切心路过程根据情况而发生。

于色地,(一切都能发生)除了瞋恚相应速行和彼所缘。

于无色地则再除去第一道、色界心、生笑心及较下层的无色界心。

 

助读说明

     此文所提的“地”是指生存地,而不是指心之地或心之界。瞋恚相应心不会生起于色地,因为在修习以证入禅那时已镇伏了瞋恚。瞋恚与彼所缘也不会出现于无色地。没有色身则不能笑。投生至无色界天者不能证得色界禅或较下层的无色禅。

 

       节廿八:特别情况

Sabbattha pi ca tamtampasadarahitanam tamtam dvarikavithicittani na labbhant’eva.

Asabbasattanampana sabbatha pi cittappavatti natth’eva ti.

于一切地,对于缺少某根者,与该根门相关的心路过程不能生起。于无想有情则完全没有心路过程生起。

 

助读说明

     对于缺少某根者:这是指在欲界里瞎眼、耳聋等的有情,以及没有鼻、舌与身根的色界有情。

     于无想有情:这些有情是完全没有心的,所以不会有心路过程。见第五章、节卅一。


       节廿九:总结

Asiti vithicittanikame rupe yatharahamCatusatthi tatharuppedvecattalisa labbhare.

根据情况,于欲地有八十种心路过程心;色地有六十四种;无色地有四十二种。

Ayam ettha bhumivibhago.

于此,这是依地分析。

 

助读说明

     能在欲地生起的八十种心路过程心包括一切心,除了绝不会发生在心路过程里的九广大果报心。

     能在色地生起的六十四种心路过程心是:十不善心(除去两个瞋根心)、九无因果报心(除去三对鼻识、舌识与身识)、三无因唯作心、八大善心、八大唯作心、五色界善心、五色界唯作心、四无色界善心、四无色界唯作心及八出世间心。

     能在无色地生起的四十二心路过程心是:十不善心、一个意门转向心、八大善心、八大唯作心、四无色界善心、四无色界唯作心及七出世间心(除去须陀洹道心)。 


     节三十:结论

Icc’evam chadvarikacittappavattiyathasambhavam bhavangantarita yavatayukamabbocchinna pavattati.

根据情况,只要寿命未尽六门心路过程即会继续生起,(它们)之间则间隔着有分心。

  

Iti Abhidhammatthasangahe  

Vithisangahavibhagonama

catuttho paricchedo.

《阿毗达摩概要》里

名为“心路过程之概要”的

第四章至此完毕。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愿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参考资料

1、《汉译南传大藏经》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编],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民国79[1990]

http://www.neixue.org/tools/zanging/20081209/320.htm/

http:/ishare.iasksina.com.cn//4645001html?from=Isnot

2、中文电子大藏经

htp://ccbsntu.edu.tw/BDLM/en/home.jsp?language=enCBETA(ChineseBuddhistTextAssociation),CBETA ChineseElectronicTripitaka, 2009, Taipei

3、罗喉罗·化普乐著,顾法严译《佛陀的启示》慧炬出版社,台北,1979

4、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5、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7

6、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7、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

8、庄春江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9、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10、渥德尔著《印度佛教史》

11、那烂陀长老著(Naradamahathera),学愚法师译《觉悟之路TheBuddha and HisTeaching》斯里兰卡(SriLanka)

http:/dhamma. neibucon/index-0htm

12、霍韬晦著《佛教哲学》,法住出版社,香港,1999

13、觉音造,叶均译《清净道论》,中国佛教文化硏究所,北京,1991

14、杨惠南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3

15、木村泰贤著,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

htp/s200251net/books/sfi/sfsx00lhtm

16、水野弘元著,释惠敏译《佛教教理研宪》中华佛教研宄所论丛(23),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0

17、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的特质》htp/s005t/books/ysfilysfjd0OI. htm

18、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普门文库,台北,1984

19、净海法师著《南传佛教史》,慧日讲堂,台北

20、杨郁文著《阿含要略》 

wwwiced.org,http:/s92002.5lnet/index7htm 

21、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22、菩提比丘《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网络资料。

——————————————

   ———————————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点击阅读:

【杂项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清明】怀念父亲

【清明】请用鲜花祭祖

【心所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心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2

【心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

生命的真相,名色法构成——《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恭迎普贤菩萨圣诞】虚空法界无尽,菩萨悲愿大行

恭迎观音菩萨圣诞:南無过去正法明如来

【佛史课程】大众部与有部的教义

出家修行为了啥?——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梅花一树待君开

【佛门饭训】善信到汉传佛寺斋堂用餐礼仪

【天堂地狱在人间】:澳洲红衣主教性侵案的启示

【莫被名利淹没心】:粪甲虫之死

【解套】:给心松绑,你会吗?

元宵佳节,吉祥如意

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

【供天】念天修天不升天,愿生佛陀正法前

人日说人顶天立地,忆念勇猛梵行三胜

谁绑住你了?!

财富之道:恭喜法财运自来

谁是你吉祥的守护者?——吉祥幸福密码

大年初一礼拜“南無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2019】除夕立春日,优昙花又开

南传佛教论藏《阿毗達摩》

谁才是真的爱惜自己与他人?

“一念见谛(顿悟)与次第见谛(渐修)”的实修实证问题

【课程】生死轮回之“业力转移说”

【课程】生死轮回之“三世实有与现在有”

【红尘梦醒】谁是最后葬你的人?——老朋友,怎能忘记?

【恭迎腊八佛成道日】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的禅观修持

【课程】生死轮回之“业报相续“说

【破恶杀贼】:放下屠刀,立地修行

【2019元旦快乐】: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2019】新年寄语:净土雪香


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恭迎日光菩萨圣诞

【夜夜平安,日日好日】圣诞节与佛教徒有关吗?

【恭迎阿弥陀佛诞辰】十方佛净土,阿弥陀第一

【走进佛史,亲近佛陀,离相似法,除外道见】:《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导读

【怀念妙老】妙湛法师与中国佛教

冬雨独忧歌,空谷谁倾听?

【课程】近行定·九住心——《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三章

【恭迎药师佛圣诞】: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

【梵呗课程】佛教梵音第一人马鸣菩萨(2)

【梵呗课程】佛教梵呗源流与梵呗赏析(1)

【随笔】芳草翠绿,落英缤纷

【云水天涯】飞雨飘落千山叶,客僧安禅在他乡

【中秋】千古明月夜,禅心殊皎洁——恭迎月光菩萨摩诃萨

【恭迎地藏菩萨圣诞】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沙门果经》导读:出家修行截断生死轮回,入于圣流直证沙门道果

《地藏经》导读:地藏菩萨的真实功德

《地藏经》导读:九华山的地藏菩萨

【佛欢喜日,迎僧宝节】盂兰法会供僧增福与孝亲度亡

【恭迎大势至菩萨圣诞日】以念佛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莫与世间诤】文斗武斗明暗斗,欲诤见诤与无诤

  你诤对错了吗?【佛门熄诤病,七灭是良药】

【识破宗教谎言十大准则】:谁在说真话?谁在欺骗?

【依法摄僧】佛在僧中,谁是僧团的领导者?

【走进佛史,亲近佛陀,离相似法,除外道见】:《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恭迎观音菩萨成道日】:红布观音菩萨的泪

【参·悟】谁,在拖死尸?

空中梵呗声,清净解脱音——《佛教梵呗源流追寻》之三

【韦陀菩萨的降魔杵】:护持佛法誓愿深,宝杵镇魔功德胜

【被虏僧说法,令饿马垂泪】:马鸣菩萨与《佛所行赞》——《佛教梵呗源流追寻》二

【佛教梵呗源流追寻】:深山佛寺钟,远古的呼唤

【法眼看世界】尼师上台跳舞,俗了谁的眼?——佛门怪象

【《心经》导读】:五蕴皆空苦止息,心无挂碍观自在

【空慧自在】《心经》概说、宗旨与空义

中国佛教协会:关于自觉抵制佛教领域商业化不良影响的通知

坚持中国化方向 抵御商业化影响

端午节的雨

父亲,请原谅他们

【忆师父】慧灯高悬普照众生,海纳百川兴教功深

行愿法师:高考祈福顺心意,寒窗减压要自力

行愿法师:为考生祈愿文

【恭迎文殊菩萨诞】文殊师利德难量,久成龙种上法王

【慎重申明】别辜负妈妈的爱!——见妈妈爱我,没妈的恶意恶毒者“嫉妒恨”投诉原创,实可哀悯!

心线,连着母亲的爱

【现法乐住】学佛后,你快乐吗?

【离苦】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和平与战争】参观澳洲首都堪培拉国会大厦与战争博物馆

【佛教十大要闻】之一:2016 年“批印事件”评议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人间佛陀大慈悲,出家入世度众生

 师友们,一起托钵去——朝礼澳洲南传 Bodhinyana Forest Monastery 觉智寺

【特稿】弥勒佛下生人间成净土,娑婆界龙华三会愿相逢

【特稿】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僧伽教育

太虚大师: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

东方唯识学研究会正式成

【恭喜法财】:财神的话

澳洲珀斯中华新年文化节

恭迎华严菩萨诞——法界以为身,华藏庄严海

【致最爱的人】轮回里,谁是你的情人?——多珍重,别再轮回了!

忆佛念佛:

1、【念佛三昧】——念佛观心修习法

2、【自力念佛】——大乘四种念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