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离心路过程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释行愿 法界行愿 2022-12-24


点击查看★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恭迎十方佛菩萨诞

《佛门礼仪》

《佛经导读》

【看见佛陀在人间】

《人间佛教护教集》

《云水天涯行脚僧》

《佛学论文集》

《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编者按:《印度佛教思想史》是2017年12月河南佛教学院首届研修班课程之一,随顺河南佛教学院因缘,2018年-2019年3月继续开课。为方便学生学习,把部分资料发布到平台上。愿有缘阅读到文章者,珍惜学习佛法的因缘,在菩提路上亲近善知识,趋向解脱,离苦得乐!行愿 合十  2019.3.3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在佛教诞生前,印度宗教文明是怎样的?《印度佛教思想史》课程,我们已学习以下内容,请点击阅读《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第一章 印度的宗教文明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学习动机与研究方法 第一课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学习意义  第一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概说与大乘佛教的真价值 第一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起源的史学背景——古印度的宗教文明  第二课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起源的史学背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 第二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婆罗门教的“业感轮回说”第二课3


      第二章 人间佛陀的一生

为什么诸佛世尊成佛都要在人间?

佛陀的一生 第三课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一生的启示—“无意义的苦行,当远离” 第三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与十二因缘顺逆观 第三课3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人间佛陀大慈悲,出家入世度众生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的足迹—古仙人道 第四课1

【佛涅槃日】佛弟子对佛陀的永恒怀念

【人间佛教出世观】—执着“五欲”之苦与“灭苦”之法

 

      第三章 早期佛教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 第四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陀的中道正法,人间佛教之特色 第四课3

【问答】佛为何不超度众生到天上或净土?

【硕士课程】正见为先导的中道行——《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四5

【硕士课程】佛陀教法的核心教义——《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四6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史的分期法”第五·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经的结集·小乘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之区别 第五·2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阿含经》的思想

佛教戒律的精神

你信的是“人间佛陀 OR 天上的佛”?

【课程】近行定·九住心——《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三章

【课程】南传佛教纲要书《清净道论》

         


     第四章 佛教僧团的分化

【课程】佛教僧团的分化—《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僧团分化的原因 

       一、提婆达多破僧和合

【课程】提婆达多“破僧和合”事件——《印度佛教思想史》

      二、第一次结集与佛陀遗命“小小戒可舍”问题

【课程】佛陀遗命“小小戒可舍”——《印度佛教思想史》

       、阿育王与佛教国际化的弘扬传播

【课程】阿育王与佛教国际化的弘扬传播

【课程】阿育王与大天五事——引导佛教向大乘法演进

      第三节 部派佛教思想大义 

      一、佛陀观

你信的是“人间佛陀 OR 天上的佛”?

【问答】佛为何不超度众生到天上或净土?

      二、舍利与舍利塔

【课程】佛舍利与舍利塔的崇敬——《印度佛教思想史》

      三、释尊法身

      四、生死与轮回 

【课程】“生死与轮回”的问题

【课程】生死轮回之“三世实有与现在有”

【课程】生死轮回之“业报相续“说

【课程】生死轮回之“业力转移说”

     五、一念见谛与次第见谛

      一、一念见谛与次第见谛

      1、一念见谛的顿悟派

      2、次第见谛的渐修派 

      二、见灭得道与见苦得道

     三、慧解脱阿罗汉与俱解脱阿罗汉

“一念见谛(顿悟)与次第见谛(渐修)”的实修实证问题

  

      第五章 大众部与有部的教义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大众部与有部的特质

      【佛史课程】大众部与有部的教义

     第三节 南传佛教论藏《阿毗达摩》

      1、南传阿毗达摩 

点击链接:南传佛教论藏《阿毗達摩》

      2、《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简介 

生命的真相,名色法构成——《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英编者: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

中译者:寻法比丘Bhikkhu Dhammagavesaka


      第一章 心之概要(Cittasangahavibhaga)

      本章诠释与分别了八十九或一百二十一种心。这一章涵盖的范围与《法聚论》的“心之生起”相同,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法聚论》以分析论母的第一组三法为始,所以先依善、不善与无记分析诸心,再于这些分类里依欲界、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分析诸心。反之,《阿毗达摩概要》则先依界分析诸心,然后再依品德的素质作第二层的分析。

请点击查看:

【心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

【心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2

 

    第二章 心所之概要(Cetasikasangahavibhaga)

【心所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本章内容:依遍一切心、杂、不善与美列举了所有的五十二心所。然后再以两种方法分析诸心所:一、相应理(sampayoganaya),以心所作为分析的重点,探讨每一个心所能与什么心相应;二、摄理(sangahanaya),以心作为分析的重点,探讨有那一些心所能与每一心组成一体。这一章也是以《法聚论》的第一章的分析法为根据。


     第三章 杂项之概要(Pakinnakasangahavibhaga)

    本章内容:依因(hetu)、受(vedana)、作用(kicca)、门(dvara)、所缘(arammana)与依处(vatthu)把诸心与心所分门别类。首三章主要是在分析诸心的结构。相反地,随后的两章是分析诸心活动的一面,即它们发生的方式。根据阿毗达摩,心有两种明显不同的呈现方式──活跃的过程与被动的心流。

点击查看:【杂项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第四章 心路过程之概要Vithisangahavibhaga

    本章内容:探究发生在心路过程(cittavithi)里的心,分析心路过程的性质

心路过程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第五章 离心路过程之概要Vithimuttasangahavibhaga

      本章内容:分析离心路过程的心流,解释作为有分心与死亡心的离心路过程心。


    节一:序文

Vithicittavasen’evampavattiyam udirito Pavattisangaho nama sandhiyamdani vuccati.

如是,已依在生命期里的心路过程说示(心)生起之概要。如今当依结生时刻说示(心)生起之概要。

 

助读说明

     在前一章里,作者解释了心流活跃的一面,即发生于生命旅途里的心路过程。在这一章他将解释不活跃的心或“离心路过程心”。虽然作者在序文里只说及“结生时刻”(sandhiyam),但此章亦将解释作为有分心与死亡心的离心路过程心。


    节二:列举类别

Catasso bhumiyo,catubbidha patisandhi, cattari kammani, catudhamaran’uppatti ca ti vithimuttasangahe cattari catukkani veditabbani.

于离心路过程之概要,当知有“四个四”,如下:

一、四生存地;

二、四种结生;

三、四种业;

四、四种死亡。

 

助读说明

      离心路过程之概要以解说整个宇宙的分界为始,列出了每一个生存地当中的诸界(见表5-1)。在解说各种离心路过程心之前,作者先分析诸生存地,因为根据《阿毗达摩论》,外在世界是内心世界的反映。这并不是指《阿毗达摩论》把外在世界说成只是由心想象所有。外在世界是的确存在与真实的。然而,诸心时常识知外在世界,而且各种不同的心能决定外在世界如何呈现。心与世界互相依靠,且极其错综复杂地交织,直至宇宙的构成与心的层次相符。

     由于它们是相符的,了解它们其中之一有助于了解另一者。有情死后投生至某一界是因为他在前世造下了能导致投生至该界的业,或心的业力。

     每一界与特定的结生心相符,而该种果报心则继续在一世当中生起为有分心,直至死亡为止。如是当欲界业成熟时,它即会引生欲界结生心,而产生了欲界生命;当色界业成熟时,它即会引生色界结生心,而产生了色界生命;当无色界业成熟时,它即会引生无色界结生心,而产生了无色界生命。如佛陀所说:“业是田地,心是种子及渴爱是水份;而有情受到无明蒙蔽、受到渴爱所缚的心将会导致投生到另一个低等、中等或上等的生命界。”(《中部》A.3:76/i,223)由过去业所定,心之种子掉到相等的生存地、生根及依其潜在业力生长。


      四生存地(bhumicatukka)

      节三:综览

Tattha apayabhumi,kamasugatibhumi, rupavacara-bhumi, arupavacarabhumi ca ti catasso bhumiyo nama.

当中,四地是:

一、恶趣地;

二、欲善趣地;

三、色界地;

四、无色界地。

 

助读说明

     四地:虽然在此分别了恶趣地与欲善趣地,但如在节五里所指出,其实它们都是欲地的一部份。

 

      节四:恶趣地(apayabhumi)

Tasu nirayo,tiracchanayoni, pettivisayo, asurakayo ca ti apayabhumicatubbidha hoti.

当中,恶趣地有四个部份,即:一、地狱;二、畜生道;三、饿鬼道;四、阿修罗道。

 

助读说明

     恶趣地:直译巴利文apaya是“毫无”(apa)“快乐”(aya)。这是对痛苦远远超越快乐的诸生存界的总称。它们是造恶者由于恶业成熟而投生之地。

     地狱(niraya):根据佛教,地狱是最低下的生存地,是最痛苦之地。据说在地狱里的众生从投生至死亡的期间里,必须不断地遭受自己的恶业之果,完全没有休息的机会。诸论师说其中有八大地狱,而其中的痛苦一个比一个更剧烈难受。它们是:等活地狱(sabjiva)、黑绳地狱(kalasutta)、众合地狱(sanghata)、号叫地狱(roruva)、大号叫地狱(maharoruva)、燃烧地狱(tapana)、大燃烧地狱(mahatapana)、阿鼻地狱(avici)。当中阿鼻地狱又是最下层及最为恐怖。在每一个大地狱的四方各有四个小地狱,因此一共有一百三十六个地狱。

     畜生道:畜生道是诸恶趣地之一,人们因恶业的果报而投生到该道里。根据佛陀,造恶业的人能够投生为畜生,而畜生也能够因为过去所累积的善业而投生为人,甚至投生为天神。虽然畜生道的痛苦并不像地狱那么悲惨,但由于其处的痛苦还是远远超越快乐,以及由于在其处并没有适合的时机造善业,所以把它归纳于恶趣地。

     饿鬼道:常被译为“饿鬼”的巴利文peta是指一类时常受到饥饿、口渴及其他病痛,而无法减除其苦的有情。饿鬼并没有自己的世界。他们与人类住在同一个世界,如在森林、沼泽、坟场里等等。一般上人们并不能看到他们,除非他们把自己显现出来给人看,或者,拥有天眼通的人也能看到他们。

     阿修罗道:阿修罗包括了几种有情。诸论师指出,在恶趣地里的阿修罗是与饿鬼类似长期遭受折磨的有情。应区别恶趣地的阿修罗和在三十三天与诸神斗争的阿修罗,后者是属于三十三天的天神。

 

      节五:欲善趣地(kamasugatibhumi)

Manussa, catummaharajika,tavatimsa, yama, tusita, nimmanarati, paranimmitavasavatti ca ti kamasugatibhumisattavidha hoti.

Sa pan’ayamekadasavidha pi kamavacarabhumicc’eva sankham gacchati.

欲善趣地有七界,即:

一、人间;

二、四大王天;

三、三十三天(帝释天);

四、夜摩天;

五、兜率天;

六、化乐天;

七、他化自在天。

这十一界组成欲地。

 

助读说明

     人间:直译巴利文manussa(人)是“拥有敏锐心者”。由于人类的心非常敏锐,这令到人类比其他众生更能造作较强的善或不善业。人能够修行直至证悟佛果,但也能够造下弒父弒母极重的恶业。人间是有苦有乐、忧愁愉悦参半之处,但由于它提供了获取最上乐的机会,所以它被视为是善趣。

      四大王天:接下来的六界是欲界天,诸神的住处。在这些界的寿命比在人间里的长,所享受的欲乐也比较美妙,但这一切也都是无常的。

      四大王天依四方而有四个分界。每一分界皆由一位天王所统治,而其居民都是属于半神的有情。在东方,持国天王(Dhatarattha)统治干达婆(gandhabba),即:天界的音乐神。在南方,增长天王(Virulhaka)统治守护神(kumbhanda),即守护森林、山岳、宝藏的守护神。在西方,广目天王(Virupakkha)统治诸龙神(naga)。在北方,多闻天王(Vessavana)统治诸夜叉(yakkha)。

      三十三天:据说古时有三十三位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于他人的福利的善男子,死后他们投生至该天界,成为该界的大王与三十二小王,如是该界即因此而得其名“三十三天”。该界的大王是帝释天王(Sakka),亦名为“因陀罗”(Indra),住在该界首府“善见”(Sudassana)里的最胜殿(Vejayanta)。

     夜摩天等等:这些天界是一层比一层高。夜摩天是极乐之境,其王是善夜摩王(Suyama)或夜摩王(Yama)。兜率天(Tusita)是菩萨成佛之前最后一世的住处。化乐天(Nimmanarati)的天神能随心所欲造出欲乐之物。他化自在天(Paranimmitavasavatti)的天神不能自己造出欲乐之物,但能够控制他人所造之物而取为己用。

 

  节六:色界地(rupavacarabhumi)

Brahmaparisajja,brahmapurohita, mahabrahma ca ti pathamajjhanabhumi.

Parittabha,appamanabha, abhassara ca ti dutiya-jjhanabhumi.

Parittasubha, appamanasubha, subhakinha ca ti tatiyajjhanabhumi.

Vehapphala, asabbasatta, suddhavasa ca ti catutthajjhanabhumi ti rupavacarabhumisolasavidha hoti.

Aviha, atappa,sudassa, sudassi, akanittha ca ti suddhavasabhumi pabcavidha hoti.

色界地有十六界,即:

一、初禅地:梵众天、梵辅天及大梵天。

二、第二禅地:少光天、无量光天及光音天。

三、第三禅地:少净天、无量净天及遍净天。

四、第四禅地:广果天、无想有情天及净居天。

净居天又分为五层: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及色究竟天。

 

助读说明

     色界地有十六界:色界地是那些在生前已修习至证得某种色禅,而且至死时都没有因懈怠退失该禅的人死后投生所至之地。此地依经教的禅那四分法分为四层。在经教里只提及四禅,从初禅转入第二禅时,同时舍弃了寻与伺两禅支;如是经教的第二、第三及第四禅个别相等与论教的第三、第四及第五禅。四禅地当中的首三个各再分为三界,第四禅地则再分为五界。本章节卅一会解释投生至禅那地的原则。

     五净居天(suddhavasa是只有已证得三果的阿那含才能投生之地。投生至该地者绝不会再回到较下层的界地,而肯定会在该地证入般涅槃。

      节七:无色界地(rupavacarabhumi)

Akasanabcayatanabhumi, vibbanabcayatanabhumi, akibcabbayatanabhumi, n’evasabban’asabbayatanabhumi ca ti arupabhumi catubbidha hoti.

无色地界有四层,即:

一、空无边处;

二、识无边处;

三、无所有处;

四、非想非非想处。

 

助读说明

     这四界是那些临死时还拥有无色禅者死后投生之地。每一无色禅导致投生到相符的界。

 

      节八:依人

Puthujjana nalabbhanti suddhavasesu sabbatha

Sotapannaca sakadagamino ca pi puggala.

Ariyan’opalabbhanti asabbapayabhumisu

Sesatthanesulabbhanti ariya’nariya pi ca.

净居天里无凡夫,亦无入流或一还。

圣者不生无想天,亦不投生至恶趣。

余地圣者凡夫皆可见。

Idam ettha bhumicatukkam.于此,这些是四地

 

     四种结生(patisandhicatukka)

     节九:综览

Apayapatisandhi,kamasugatipatisandhi, rupavacara-patisandhi, arupavacarapatisandhi ca ti catubbidha hoti patisandhi nama.

结生有四种,即:

一、恶趣结生;

二、欲善趣结生;

三、色界结生;

四、无色界结生。

 

    节十:恶趣结生

Tattha akusalavipak’opekkhasahagata-santiranamapaya-bhumiyam okkantikkhane patisandhihutva tato param bhavangam pariyosane cavanam hutva vocchijjati. Ayam eka v’apayapatisandhinama.

其中,在投生至恶趣地的那一刻,不善果报舍俱推度心成为结生(心)。随后即沉入有分,最后再成为死亡(心)及被切断。这是唯一的恶趣结生。

 

      节十一:欲善趣结生

Kusalavipak’opekkhasahagata-santiranampana kama-sugatiyam manussanab c’eva jaccandhadihinasattanambhummassitanab ca vinipatikasuranam patisandhi-bhavanga-cutivasena pavattati.

Mahavipakanipan’attha sabbattha pi kamasugatiyam patisandhi-bhavanga-cutivasena pavattanti.

Ima nava kamasugatipatisandhiyonama.

Sa pan’ayamdasavidha pi kamavacarapatisandhicc’eva sankham gacchati.

善果报舍俱推度心成为欲善趣地里瞎眼等先天残缺的人类、(某些)地神与(某些)阿修罗的结生(心)。

八大果报心能作为一切欲善趣地的结生、有分与死亡(心)。

这九种是欲善趣的结生。

(至此所述的)十种是欲界结生。

 

助读说明

     对于各种心执行结生、有分及死亡作用的详细解释,见第三章、节九。

     瞎眼等先天残缺的人类:在此的“等”(adi)是指包括先天耳聋、残废、弱智、痴疯,以及生为中性、双性与无性的人。诸论师解释“先天瞎眼”是指其人由于所成熟的业少福,而产生不能发展出眼根的结生心。这一词并不包括那些由于在胎里发生意外或患上某种疾病,而导致出生时已瞎眼的人,因为这类瞎眼也能发生于结生心二因与三因的人。对于先天耳聋等的原则也是如此。对于一切先天残缺的人,他们的结生心肯定是无因的,而其残缺则早已潜伏在引致投胎的业。

    (某些)地神:佛教有说及一种不住在天上而住在地界的神;他们多数住在偏僻之处,如:森林、山岳与塔或寺。这些有情即称为地神(bhummadeva)。这一类里福报比较大的神可以有二因或三因的结生心;他们通常都有一些随从,而其中有些则是福报微小、生活困苦的神。根据列迪长老,结生无因的神即是这些神。

     及(某些)阿修罗:据说这些有情住在村里或村落的附近,以村民丢弃的食物为生。在没获得食物时,他们也会附上人身或折磨人类。

    (至此所述的)十种:依十种执行欲界结生的心而得十种结生。

 

       节十二:欲地里的寿元

Tesu catunnam apayanammanussanam vinipatika-suranab ca ayuppamanagananaya niyamo natthi.

Catummaharajikanampana devanam dibbani pabca-vassasatani ayuppamanam. Manussagananaya navutivassa-satasahassappamanamhoti.

Tato catuggunamtavatimsanam, tato catuggunam yamanam,tato catuggunam tusitanam, tato nimmanaratinam,tato catuggunam paranimmitavasavattinam devanamayuppamanam.

Navasatab c’ekavisavassanam kotiyo tatha

Vassasatasahassani satthi ca vasavattisu.

四恶趣里的众生、人类及堕落的阿修罗的寿元没有固定的界限。

四大王天的天神的寿元是五百天年,依人类的寿命来计算则是人间的九百万年。

三十三天的天神的寿元是这数目的四倍。夜摩天的天神的寿元则是三十三天里的四倍。兜率天的天神的寿元则是夜摩天里的四倍。化乐天的天神的寿元则是兜率天里的四倍。他化自在天的天神的寿元则是化乐天里的四倍。

依人类的寿命来计算,他化自在天的天神的寿元是人间的九十二亿一千六百万。


助读说明

     没有固定的界限:在四恶趣里,寿元的差异是非常的大;这有视导致投生至该地的恶业有几强。因此,有些众生只在地狱里受苦几天,然后即投生至他处;但有些则必须在该地忍受种种折磨好几百万年。在人间里,人的寿元可以短至只有几分钟,又可长至上百年。根据佛教,人类的平均寿元是不断的变易,最低是十年,最长则是无数年。

     天年:《分别论》(节一○二三)说在四大王天里的一“天日”等于人间的五十年;三十「天日」即是一“天月”;十二“天月”是一“天年”。在三十三天里的一“天日”等于人间的一百年;夜摩天里的一天的则是人间的两百年;如此每上一层天其长度即增加一倍。

 

       节十三:色界结生

Pathamajjhanavipakampathamajjhana bhumiyam patisandhi-bhavanga-cutivasena pavattati.

Tatha dutiyajjhanavipakamtatiyajjhanavipakab ca dutiyajjhanabhumiyam,catutthajjhanavipakam tatiyajjhana-bhumiyam, pabcamajjhanavipakam catutthajjhanabhumiyam.

Asabbasattanampana rupam eva patisandhi hoti. Tatha tato param pavattiyamcavanakale ca rupam eva pavattitva nirujjhati.

Ima cha rupavacarapatisandhiyonama.

初禅果报心生起于初禅天为结生、有分与死亡(心);同样地,第二及第三禅果报心生起于第二禅天;第四禅果报心生起于第三禅天;第五禅果报心生起于第四禅天(为结生、有分与死亡心)。但对于无想有情,色法本身生起为结生。同样地(在结生之后的)一世里直至死亡,也只有色法在生灭。

这些是色界的六种结生。


      节十四:色界里的寿元

Tesu brahmaparisajjanamdevanam kappassa tatiyo bhago ayuppamanam. Brahmapurohitanam upaddhakappo, mahabrahmanameko kappo, parittabhanam dve kappani, parittasubhanam solasakappani, appamanasubhanam dvattimsa kappani, subhakinhanam catusatthi kappani, vehapphalanam asabbasattanab ca pabcakappasatani, avihanam kappasahassani, atappanamdve kappasahassani, sudassanam cattari kappasahassani, sudassinamattha kappasahassani, akanitthanamsolasa kappasahassani ayuppamanam.

当中,梵众天梵天的寿元是三分之一(中)劫;梵辅天的是二分之一(中)劫;大梵天的是一(中)劫;少光天的是二劫;无量光天的是四劫;光音天的是八劫;少净天的是十六劫;无量净天的是三十二劫;遍净天的是六十四劫;广果天与无想有情天的是五百劫;无烦天的是一千劫;无热天的是两千劫;善现天的是四千劫;善见天的是八千劫;色究竟天的是一万六千劫。

 

助读说明

    劫(kappa):佛教圣典里有提及三种劫,即:间劫(小劫)、无量劫(中劫)及大劫。一个间劫(antara-kappa)是人类平均寿元从十岁至无数岁一增一减的时间。六十四间劫(等于地狱里的二十间劫)即等于一个中劫或无数劫(asankheyyakappa);而四个中劫则等于一个大劫(mahakappa)。对于一个大劫的时间,佛陀有给予一个比喻:若有一座长、阔及高度皆一由旬(大约七英里)的岩岗山岳,而有位天神每一百年以一条丝绸布轻轻地擦它一下,如此,当该座山岳被磨平时,一个大劫的时间还未结束。(《相应部》15:5/ii,181-182)

     根据诸论师,形容初禅天里的寿元的“劫”是指中劫;而形容少光天及以上的则是“大劫”。

 

       节十五:无色界结生

Patham’aruppadivipakanipathamaruppadibhumisu yathakkamam patisandhi-bhavanga-cutivasena pavattati. Ima catasso aruppa-patisandhiyonama.

第一无色禅果报心在第一无色禅天里生起为结生、有分与死亡(心);同样地,其余的(无色禅果报心)亦于各自的界执行相同的作用。这些是无色界的四种结生。

 

      节十六:无色界里的寿元

Tesu pana akasanabcayatanupaganamdevanam visati kappasahassani ayuppamanam. Vibbanabcayatanupaganam devanam cattalisa kappasahassani, akibcabbayatanupaganam devanam satthi kappasahassani, n’evasabbanasabba-yatanupaganam devanam caturasiti kappasahassani ayuppamanam.

当中,生于空无边处的梵天的寿元是两万劫;生于识无边处的梵天的寿元是四万劫;生于无所有处的梵天的寿元是六万劫;生于非想非非想处的梵天的寿元是八万四千劫。

 

      节十七:总结

Patisandhibhavangab ca tatha cavanamanasam Ekam eva tath’ev’ekavisayabc’ekajatiyam.

在某一生当中的结生心、有分心及死亡心是相同的,且缘取同一个目标(所缘)。

Idam ettha patisandhicatukkam.于此,这些是四种结生

 

     四种业(kammacatukkam)

     节十八:依作用

Janakam, upatthambakam,upapilakam, upaghatakab ca ti kiccavasena.

依作用(分别),业有四种,即:

一、令生业;

二、支助业;

三、阻碍业;

四、毁坏业。

 

助读说明

     四种业:此节里的巴利文kammacatukkam意为四种业。但事实上在这一节里会解释“四个四种业”,因此依四种分析法则有十六种业。

 直译巴利文kamma是“作为”,但在佛教里则专指“意愿的作为”。在究竟界的角度来看,业是指善或不善思心所(cetana),因为思是负责造业的心所。佛陀说“诸比丘,我说为业的即是思,因为由于它的意愿,人们才会通过身、口、意造业。”(《增支部》A.6:63/iii,415)除了佛陀与阿罗汉的思之外,一切(速行心的)思都有业。佛陀与阿罗汉不再造业,因为他们已完全断除了作为业之根源的无明与爱。然而,只要名色还存在,即使佛陀与阿罗汉也都必须体验由成熟的过去业所致的果报,直至他们入灭为止。

     业之定法(kammaniyama)是独立运作的;它确保所造的业依其善恶而带来相符的果报,即如所种下的种子肯定会依其种类而长出果子。在诸缘具足时,业即会产生其果,即果报心与心所,以及业生色(kammasamutthana-rupa)。

     依作用:诸业执行各种不同的作用(kicca),在此提及了四种。业能在不同的时期,执行当中一个或多个作用。

     令生业(janakakamma)是在结生及一辈子里产生果报心、心所与业生色的善或不善思。在结生那一刻,令生业产生了结生心以及组成新生命的身体的业生色。在一世之中,它继续产生其他果报心与业生色,例如五根、性根色及心所依处。只有在临死时成熟的业才能产生结生心,但一切善与不善业都能在生命期里产生其果报。通常执行产生结生的是“足道之业”或“完成作为之业”,但“未足道之业”也能够执行产生结生。

       支助业upatthambakakamma):这是没有机会成熟以产生结生的业,但它支助令生业,延长后者所产生的善报或恶报,或者是支助后者所产生的五蕴。例如,由于善的令生业成熟,某有情投生为人,支助业即协助延长其寿命,以及确保他健康、丰衣足食。反之,当不善的令生业带来病痛时,其他不善业则可能支助它,以令医药无效,因而延长了病痛。当某有情由于不善的令生业而投生为动物时,支助业即会援助该恶业产生更多的苦果,也可能延长其寿命,令到不善果报心之流更长久。

     阻碍业(upapilakakamma):此业也是没能产生结生之业,但能够阻碍令生业,以缩短后者的善或恶报。即使令生业在过去造下时是很强,但在阻碍业的直接对抗之下,它即不能全面地产生它的果报。例如,在阻碍业的影响之下,原本能够导致投生到高等善趣的令生业,变成只能导致投生到较低等的善趣;原本能够导致投生到高等家庭的令生业,变成只能导致投生到较低等的家庭;原本能带来长命的业,变成只能带来短命;原本能带来美貌的业,变成只能带来平庸的面貌等等。反之,原本能够导致投生到大地狱的不善令生业,变成只能导致投生到小地狱或饿鬼道。

     在一生当中,可看到许多是阻碍业造成的事件。例如,在人间里,这种业会阻碍业生五蕴,而支助恶业成熟,导致个人在财富、亲友等方面遭受损失与痛苦。在恶趣里,阻碍业则可能对抗令生业,而带来一些快乐。

     毁坏业(upaghatakakamma):此业可以是善或不善;它中止了较弱的业,不令它继续产生果报,而引生自己的果报。例如,某人生为人,其令生业原本能够带给他长寿,但毁坏业的出现令到他早日夭折。根据列迪长老,毁坏业也能中止眼、耳等五根作用,而导致瞎眼、耳聋等,也能够导致变性。

    《阿毗达摩义广释》对令生业及毁坏业之间的分别所作的解释是:令生业在引生自己的果报时并没有中止其他业,而毁坏业则先中止其他业的果报,然后产生自己的(结生)果报。但《阿毗达摩义广释》所提到的其他论师则认为毁坏业完全没有产生自己的(结生)果报;它只是中止其他业的果报,然后让另一种业有机会产生它的(结生)果报。

     列迪长老举出了故意杀生作为例子,以阐明一种业如何执行上述四种作用。在某人杀了人之后,只要该业没有机会(在临死时)成熟,(以产生结生),它只能执行支助、阻碍与毁坏三种作用之一,即:它能支助其他恶业成熟;或阻碍善业成熟;或中止善业的效力。当杀生业获得机会成熟时,每一个「杀生之思」皆能导致投生到诸恶趣。过后,当它没有能力再导致投生时,它还是有能力执行其他三种作用,甚至在未来的十万大劫也都还有效。


      节十九:依成熟的次序

Garukam, asannam,acinnam, katatta kammab ca ti pakadana-pariyayena.

依业产生果报的次序,业有四种,即:

一、重业;

二、临死业;

三、惯行业;

四、已作业。

 

助读说明

     依业产生果报的次序:这一节是关于各种不同的业产生下一世的结生的次序。

     重业(garukakamma):这种业非常的强,必定会产生下一世的结生,没有任何其他业可以阻止它。在善的方面,属于重业的是禅那。在不善的方面,属于重业的有五逆罪或无间业与不能改变的邪见。五无间业(anantariya-kamma)是:弒父、弒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及分裂僧团。若人培育了禅那,但在过后造了任何一种逆罪,其善业即会被该恶业阻止,且后者必定会成熟而导致下一世投生到恶趣里。例如:佛陀的表兄弟提婆达多深具野心,(想要代替佛陀领导僧团,而在该念头一生起,他即)因此失去了神通。过后他再伤了佛陀与导致僧团分裂,而因后者之业在死后堕入阿鼻地狱。但若人是先造了任何一种五逆罪,他过后即不可能证得禅那或出世间法,因为该恶罪形成了一种无可抗敌的障碍。这是为何当阿阇世王在听佛陀开示《沙门果经》时,虽然拥有一切证悟须陀洹道的因缘,但却不能证得须陀洹道果,因为他之前已杀死了自己的父亲频毗沙罗王。

     临死业(asannakamma):这是在临死之前所忆起或所造之业,也就是在临死速行心路过程即将生起之前所忆起或所造之业。若性格恶劣者在临终时忆起以前所造的善业,或在当时造了一件善业,他即可能投生至善趣;反之,若有个善人在临终时忆起以前所造的恶业,或在当时造了一件恶业,他即可能投生至恶趣。这是为何在佛教国家里,提醒临终者以前所造的善业,或劝他激起善念已成为一种传统。

     在没有重业之下,一般上所造的临死业即会决定下一世的投生至那里。这并不意谓该人能够免除以往所造的善业或恶业。在诸缘具足时,这些业也能够产生它们的果报。

     惯行业(acinnakamma):这是习惯性上时常造的善或恶业。在没有重业与临死业之下,一般上这种业即会决定下一世投生到那里。

     已作业(katattakamma):这是所有不包括在上述三种的业。在没有上述三种业之下,这种业即会决定下一世投生到那里。


      节二十:依成熟的时间

Ditthadhammavedaniyam,upapajjavedaniyam, apara-pariyavedaniyam, ahosikammabca ti pakakalavasena cattari kammani nama.

依成熟的时间,业有四种,即:

一、现生受业;

二、次生受业;

三、无尽业;

四、无效业。

 

助读说明

     现生受业(ditthadhammavedaniyakamma):这种业必须在它被造的那一世里成熟;若在该世没有具足的缘以令它成熟,它即变成无效。根据《阿毗达摩论》,在同一个心路过程里的七个速行心,第一个速行是最弱的,因此只能在被造的那一世带来果报。

     次生受业(upapajjavedaniyakamma):这种业必须在它被造的下一世里成熟;若在该世没有具足的缘以令它成熟,它即变成无效。这种业是由心路过程里的第七个速行心所造,该速行是第二弱的速行。

    无尽业(aparapariyavedaniyakamma):只要诸缘具足,这种业能够从它被造下的第二世以后的任何一世里成熟。这种业是由心路过程里的中间五个速行心所造;而且只要还在轮回,它即永远不会变成无效。没有任何人能够免除体验无尽业的果报,即使佛陀与阿罗汉也不例外。

     无效业(ahosikamma):这一词没有指定是那一种业。它可以是没有获得具足的缘以成熟的现生受业及次生受业。对于诸阿罗汉,只能在未来世成熟的业都变成无效业,因为他们在当世即会证入般涅槃。

 

      节廿一:依成熟之地

Tatha akusalam,kamavacarakusalam, rupavacara-kusalam,arupavacarakusalab ca ti pakatthanavasena.

依产生果报之处,业有四种,即:

一、不善业;

二、欲界善业;

三、色界善业;

四、无色界善业。

 

       不善业与善业

       节廿二:不善业

Tattha akusalam kayakammam,vacikammam, mano-kammab ca ti kammadvaravasenatividham hoti.

当中,依造业之门不善业有三种,即:身业、语业及意业。

Katham? Panatipato, adinnadanam, kamesu micchacaro ca ti kayavibbattisankhate kayadvare bahullavuttito kayakammam nama.

如何?杀生、偷盗及邪欲乐行(邪淫)是身业,一般上是通过身门发生,而名为身表。

Musavado,pisunavaca, pharusavaca, samphappalapo ca ti vacivibbattisankhate vacidvare bahullavuttito vacikammam nama.

妄语、两舌、恶口及绮语(讲废话)是语业,一般上是通过语门发生,而名为语表。

Abhijjha, vyapado,micchaditthi ca ti abbatra pi vibbattiya manasmim yeva bahullavuttito manokammam nama.

贪婪、瞋恨及邪见是意业,一般上只发生于意门而无(身或语)表。

 

助读说明

    上文列出了十种“不善业之道”(akusalakamma-patha),其中三种是身业、四种是语业、三种是纯意业。首七种是指导致实行各自作为的思心所(cetana)。无论该作为是否已完成,该思都是不善的;但若已完成其作为或已达到目的,例如(达到)令受害者死亡,或(完成)获取他人的财物等等,它们即成为「足道之业」(已完成作为之业)。

    一般上是通过身门发生:关于业,它是经过门所造。身门(kayadvara)即是“身表”(kayavibbatti),是一种“心生色法”;而通过它人们得以把在他们心中生起之思表达于外(见第六章、节四)。说“一般上”(bahullavuttito)是因为也可以通过言语达成杀生或偷盗,例如命令他人作;但这种业还是属于身业。

    语门(vacidvara):语门即是“语表”(vaci-vibbatti),是一种“心生色法”;而通过它人们得以把在心中生起之思表达于言语(见第六章、节四)。虽然妄语等亦能通过身体进行,譬如通过书写或打手势,但由于主要实行它们的是语门,所以它们还是被称为语业。

     贪婪等:一般上,最后三种业之道只发生在心里,而没有达到通过身体或言语表达于外。这种业称为通过意门(manodvara)发生;而意门则是一切心的总称。

    贪婪(abhijjha是贪心所,生起为希望获得他人的财物。即使已对他人的财物生起了贪念,但若还没有希望获得该财物,它即还不是“足道之业”。

     瞋恨(vyapada是瞋心所。当生起为希望他人遭遇危害与苦难时,它即已成为「足道之业」。

    邪见(micchaditthi):当接受“没有所谓的道德”及“没有因果业报”认为正确时,它即成为“足道之业”。在经中时常提到三种邪见:

     断见(natthika-ditthi):此见否认人死后还会以任何形式存在,因此不承认业有善恶。

     无作见(akiriya-ditthi):此见认为业是不能产生果报的,认为一切业都是无效的。

     无因见(ahetuka-ditthi):此见认为没有污染或净化有情的因缘,所以该有情是由于偶然、命运或需要而被污染或净化。

 

      节廿三:依因(根)与心

Tesu panatipatopharusavaca vyapado ca dosamulena jayanti. Kamesu micchacaro abhijjha micchaditthi ca lobhamulena. Sesani cattaripi dvihi mulehi sambhavanti. Cittuppadavasena pan’etamakusalam sabbatha pi dvadasavidham hoti.

当中,杀生、恶口及瞋恨自瞋因而生;邪淫、贪婪及邪见自贪因而生;其余四者自该两因而生。依心的组别,此不善业一共有十二种。

 

助读说明

     严格来说,瞋恨是瞋因的一种呈现方式;贪婪是贪因的一种呈现方式;邪见是邪见心所的一种呈现方式。如是这三业之道是上述三种心所。其他七业之道则是与不善因同时生起的思心所(cetana)。虽然有时候贪可以是杀生的潜在动机,而瞋可以是邪淫的潜在动机,但在《阿毗达摩论》的角度来说,导致切断其他有情命根的思肯定是拥有瞋因,即瞋恨其他有情的存在;而导致犯邪淫的思肯定是拥有贪因,即想要与不如法对象行淫之欲。导致造作偷盗、妄语、两舌及绮语的思则可以是与贪或瞋相应。一切不善业之道肯定与痴因相应。不善业也就是十二不善心。于此则视整个心(与诸相应心所)为业,而不是只视思心所为业。

 

      节廿四:欲界善业

Kamavacarakusalampi kayadvare pavattam kaya-kammam, vacidvare pavattam vacikammam, manodvare pavattam manokammab ca ti kammadvaravasena tividham hoti.

依造业之门,欲界善业有三种,即:属于身门的身业、属于语门的语业、属于意门的意业。

Tatha dana-sila-bhavanavasena.Cittuppadavasena pan’etam atthavidhamhoti.

同样地,依布施、持戒与禅修亦有三种。但依心的组别则成八种。

Dana-sila-bhavana-apacayana-veyyavacca-pattidana-pattanumodana-dhammasavana-dhammadesana-ditthijju-kammavasena dasavidham hoti.

它也可以成为十种,即:布施、持戒、禅修、恭敬、服务、分享或回向功德、随喜(他人的)功德、闻法、弘法及正直己见。

Tam pan’etam visatividhampi kamavacarakammam icc’eva sankham gacchati.

这一切二十种(不善与善业)称为欲界业。

 

助读说明

     依造业之门:于此依造业之门列举了十种善业。三种善身业是远离三种不善身恶行;四种善语业是远离四种不善语恶行;三种善意业是无贪婪、无瞋恨及正见。于究竟界,首七种是两种离心所,即:正业心所与正语心所;以及与该些离心所同时生起的思心所。后三者是属于三善因,即:无贪、无瞋与无痴。

     同样地,依布施……:一般上,于此所列的三种及十种善业被称为三种及十种“福业事”(造福的基础,pubbakiriyavatthu)。这些善业是通过八大善心所造。

     这一切二十种:这些(善与不善)业通过十二不善心与八大善心所造。

 

       节廿五:色界善业

Rupavacarakusalampana manokammam eva. Tab ca bhavanamayamappanappattam jhanangabhedena pabca-vidham hoti.

色界善业纯粹属于意门。它是已达到安止的禅修,依诸禅支的分别而有五种。

 

       节廿六:无色界善业

Tatha arupavacarakusalabpana manokammam. Tam pi bhavanamayamappanappattamalambanabhedena catub-bidham hoti.

同样地,无色界善业纯粹属于意门。它是已达到安止的禅修,依所缘的分别而有四种。

 

助读说明

     依诸禅支的分别而有五种:这是五色界禅那。

     依所缘的分别而有四种:这是四无色界定。


     业的果报

     节廿七:不善业的果报

Ettha akusalakammam uddhaccarahitamapaya-bhumiyam patisandhim janeti. Pavattiyam pana sabbam pi dvadasavidhamsatt’akusalapakani sabbattha pi kamaloke rupaloke ca yatharaham vipaccati.

于此,除了掉举之外的不善业都能产生投生至恶地的结生。但在生命期里,一切十二(不善心)都能根据情况在欲界或色界里产生七种不善果报心。

 

助读说明

     除了掉举之外的不善业:掉举相应的痴根不善心是最弱的不善心,因此不能产生结生。其余十一种不善心都能产生作为结生心、有分心及死亡心的不善果报推度心,以令有情投生至四恶道。所有十二种不善心都能够在欲界有情的生命期里产生七种不善果报心,即:五识、领受心与推度心。在色界里它们则只能产生四种不善果报心,即除去鼻、舌、身三根识。

 

      节廿八:欲界善业的果报

Kamavacarakusalampi kamasugatiyam eva patisandhim janeti,tatha pavattiyab ca mahavipakani. Ahetukavipakani pana attha pi sabbttha pi kamaloke rupalokeca yatharaham vipaccati.

欲界善业能产生欲界结生,也能在生命期里产生大果报心。而根据情况,它能在欲界或色界任何地方产生八种无因果报心。

 

助读说明

     在节廿九与三十,作者将解释每一种善心及其所能产生的果报心之间的关系。

     大果报心能以四种方式出现:执行结生、有分与死亡三种离心路过程的作用,以及在心路过程里执行彼所缘的作用。

      八(善)无因果报心是五识、领受心及两种推度心。后者能够在心路过程里生起为彼所缘,而当中舍俱的(推度心)也能够在先天残缺的有情里执行结生、有分与死亡心的作用。所有八种无因果报心都能在欲界里生起,但鼻、舌与身三种根识并不能在色界里生起,因为色界的有情缺少那三种根门。

 

     节廿九:善果报及因(根)

Tattha pitihetukam ukkattham kusalam tihetukam patisandhim datva pavatte solasa vipakani vipaccati.

于此,殊胜的三因善业能够产生也具有三因的结生,而能在生命期里产生十六种果报心。

Tihetukam omakam dvihetukamukkatthab ca kusalam dvihetukam patisandhim datva pavatte tihetukarahitani dvadasa pi vipakanivipaccati.

低劣的三因善业及殊胜的二因善业能够产生具有二因的结生,而能在生命期里产生十二种果报心,即除去具有三因的果报心。

Dvihetukam omakam panakusalam ahetukam eva patisandhim deti.Pavatte ca ahetukavipakan’eva vipaccati.

然而,低劣的二因善业(只)能够产生无因的结生,以及在生命期里(只)能产生无因的果报心。

 

助读说明

     殊胜善业:依产生果报的能力,善业可分为两种:殊胜与低劣。殊胜(ukkattha)的善业是由清净无染的心所造,而且在造业之前与之后皆有良好的动机;例如:布施以如法获取的财物给具有德行的人,而且在布施之前与之后都感到欢喜。在造善业之前与之后,若心受到烦恼污染,譬如自赞自许、贬低他人、行善之后后悔,该善业即属于低劣(omaka)。

     具有三因的结生等等:(在欲界里)这是指其结生心是四种智相应大果报心之一。能在生命期里产生的十六种果报心即是八(善)无因果报心及八大果报心。

     十二种果报心:即除了四种智相应大果报心。

     无因的结生:即舍俱善果报推度心。

 

       节三十:另一种见解

Asankharamsasankharavipakani na paccati

Sasankharam asankharavipakaniti kecana.

Tesam dvadasapakanidas’attha ca yathakkamam

Yathavuttanusarenayathasambhavam uddise.

有些(导师)说无行(心)不会产生有行果报心,而有行(心)不会产生无行果报心。

根据他们上述所讲的,果报心生起的次序是十二、十及八。

 

助读说明

     有些导师说:记录于节廿九对果报心的见解是由古师三藏小龙长老(Tipitaka Culanaga Thera)所提出的,也是广为诸阿毗达摩论师所接受的见解。作者在节三十里记录了大护法长老(Maha Dhammarakkhita Thera)一派所持的见解,该长老是古时锡兰摩拉瓦毕寺(Moravapi)的阿毗达摩论师。

     十二、十及八:依此见解,无论是在结生时或在生命期里,无行善心都只能产生无行果报心,而有行善心则只能产生有行果报心。这就是说,在生命期里每一种具有三因的殊胜善心都只能够产生十二种果报心,即:八种(善)无因果报心,以及四种与该心本性是无行或有行相符的无行或有行大果报心。每一种第二级的善心都只能够产生十种果报心,即:八种(善)无因果报心,以及两种与该心本性是无行或有行相符的无行或有行二因大果报心。对于最弱的善心,上述两种见解都一致认为它只能产生无因结生心,以及在生命期里只能产生八无因果报心。

 

       节卅一:色界善业的果报

Rupavacarakusalampana pathamajjhanam parittam bhavetva brahmaparisajjesu uppajjanti. Tad eva majjhimam bhavetvabrahmapurohitesu, panitam bhavetva maha-brahmesu.

关于色界善业,培育初禅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梵众天;培育它到中等程度的人投生到梵辅天;培育它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大梵天。

Tatha dutiyajjhanamtatiyajjhanab ca parittam bhavetva parittabhesu; majjhimam bhavetvaappamanabhesu; panitam bhavetvaabhassaresu.

同样地,培育第二禅及第三禅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少光天;培育它们到中等程度的人投生到无量光天;培育它们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光音天。

Catutthajjhanamparittam bhavetva parittasubhesu; majjhimam bhavetvaappamanasubhesu; panitam bhavetva subhakinhesu.

培育第四禅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少净天;培育它到中等程度的人投生到无量净天;培育它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遍净天。

Pabcamajjhanambhavetva vehapphalesu. Tad eva sabbaviragambhavetva asabbasattesu. Anagamino panasuddhavasesu uppajjanti.

培育第五禅的人投生到广果天。培育对想厌离的人投生到无想有情天。但阿那含则投生到净居天。

 

助读说明

     色界善业:五色禅的任何一种禅那都能产生与其层次相等的色界果报心。此心是该禅那善心所产生的唯一果报心。在修定的遍作阶段生起的是欲界善心,因此它们的果报是欲界果报心,而不是色界果报心。色界果报心只执行三种作用,即:结生、有分与死亡。也就是说它只生起为离心路过程心,而不会在心路过程里生起。除了出世间果心之外,一切在心路过程里生起的果报心都是欲界果报心。

     每一种禅那善心都会导致(禅修者)投生到与其层次相等的色界天。然而色界天的层次是跟经教的四禅一样,只有四禅天,而不是有五禅天;因此论教禅那五分法的第二禅及第三禅都导致(禅修者)投生到第二禅天,即与经教的第二禅相等。

     在下三层色界天里,每一层都有三个分界。依所修习的禅那是属于下、中、上程度,(禅修者)投生到不同的分界。禅那心本身并没有分为三种修习的层次。禅心是依其心所组合而分类,而且无论是修习到下、中或上等程度,它们的组合还是不变。然而修习的程度关系到该禅心导致投生的能力,因此每一层天都依三种导致投生的能力而有三种分界。对于临终时还有能力证入几种禅那的禅修者,他也可以随自己的意愿投生到其中一个自己喜欢的界天。例如他还拥用八定,他可以选择投生到色界天,也可以选择投生到层次较低的无色界天。

     培育第五禅:第四禅天分界的原则与首三禅天不同。只要已如常地证得第五禅,无论是凡夫、须陀洹或斯陀含,亦无论其禅那是属于下、中或上等层次,皆会投生到广果天。然而,有些凡夫认为心与想是厄难的根源,因此其心对想怀着极强厌离感地培育第五禅。由于其第五禅心受到希望想止息之愿感染,他们死后即投生到无想有情天。在其地的一生里,他们纯粹只是有生命的色身,即由命根九法聚组成(见第六章、节廿八)。

     但阿那含则投生到净居天:据说他们投生到这五界是决定于他们较为显著的根。信根最强的阿那含投生到无烦天;精进根最强的阿那含投生到无热天;念根最强的阿那含投生到善现天;定根最强的阿那含投生到善见天;慧根最强的阿那含投生到色究竟天。虽然只有阿那含才能投生到净居天,但阿那含却不一定须要投生到净居天。可能净居天是拥有第五禅的阿那含才能投生到其地,拥有较低层次禅那的阿那含则投生到其他色界天。无论如何,所有的阿那含必定会投生到色界天,因为他们已断除了导致投生到欲界的欲欲(对欲乐的欲求,kamaraga)。

 

       节卅二:无色界善业的果报

Arupavacarakusalabca yathakkamam bhavetvaaruppesu uppajjanti.

培育无色禅善业之后,他们投生到(与自己所证得的禅那)层次相等的无色界天。

 

助读说明

     这即是说对于已证得空无边处禅的人,只要他到死时都还没有因为懈怠或其他障碍而失去该禅,他就会投生到空无边处禅天。对于其他三种无色禅亦是如此,即在死时还拥有的禅那会决定他投生到那一层禅天。

     与色界心相同,每一无色界善心都只能产生一个与它相等的果报心,而该果报心即在其界执行结生、有分及死亡三种作用。

 

      节卅三:结论

Ittham mahaggatampubbam yathabhumi vavatthitam

Janeti sadisam pakampatisandhippavattiyam.

如是依界分别的广大福在结生与生命期里都产生相同的果报。

Idam ettha kammacatukkam.于此,这是四种业。

      死亡与结生的过程(cutipatisandhikkama)

      节卅四:四种死亡之因

Ayukkhayena, kammakkhayena, ubhayakkhayena, upacchedakakammunaca ti catudha maran’uppatti nama.

死亡的来临有四种,即:一、因为寿元已尽;二、因为(令生)业力已尽;三、因为(上述)两者(同时)耗尽;四、因为毁坏业(生效)。

 

助读说明

     亡的来临:一般上,死亡的定义是在一世当中的命根(jivitindriya)被切断。

     因为寿元已尽:在寿元已定的生存界,这是指其地的有情在寿元尽时死亡。在人间里,当知这是在老年时的自然死亡。在寿元尽而死时,若令生业的业力还未耗尽,该业力就还能够导致该有情投生到同一界或更高的生存界;在天界里即有这种事情发生。

     因为(令生)业力已尽:这是指因为令生业已耗尽而死,虽然正常的寿元还未尽,或其他能够延长寿命的条件也具足。当寿元与业力两者同时耗尽时,那即是“两者皆耗尽的死亡”。

     因为毁坏业(生效):这是指极强的毁坏业在寿元未尽时中止了令生业力,而导致死亡(见节十八)。

     首三种死亡名为“适时死“(kalamarana),最后一种则名为“非时死”(akalamarana)。例如一盏油灯的熄灭可以是因为灯蕊耗尽、油耗尽、两者皆耗尽或因为外来之因,譬如吹来了一阵风。

 

      节卅五:死亡之相

Tatha ca marantanampana maranakale yatharaham abhimukhibhutam bhavantare patisandhijanakam kammamva tamkammakaranakale rupadikam upaladdhapubbam upakaranabhutabca kammanimittam va anantaram uppajjamanabhave upalabhitabbamupabhogabhutab ca gatinimittam vakammabalena channam dvaranam abbatarasmim paccupatthati.

对于临终的人,在临命终时以下的其中一者会呈现于六门之一:

依情况现前的是即将产生下一世结生的业;

或业相,即以前造业时所识知的颜色等,或以前造业所用的工具;

或趣相:即将在下一世所到或体验的(征象)。

 

助读说明

     对这三种呈现于临终者的目标的解释,见第三章、节十七。当知这目标是呈现于临终者的(临死)速行心路过程,而不是呈现于死亡心。在一世里的最后一个心,亦即死亡心,它所识知的目标是与在同一世里的结生心及有分心的目标相同。临死速行的目标过后即会成为下一世结生心、有分心与死亡心的目标。

 

      节卅六:临命终时的心

Tato param tam evatath’opatthitamalambanamarabbha vipaccamanakakammanurupamparisuddham upakkilittham va upalabhitabbabhavanurupamtatth’onatam va citta-santanam abhinhampavattati bahullena. Tam eva va pana janakabhutam kammamabhinavakaranavasena dvarappattam hoti.

此后,便安住于呈现当前的目标,依据即将成熟的清净或污浊之业,亦与即将前往投生之境相符地,心流继续流下去,且倾向于该境。或令生业有如重新造作般呈现于(意)门。

 

助读说明

     有如重新造作般(abhinavakaranavasena):这是指该业并不是呈现为记忆的影像,而是呈现于意门为有如当时正在造作一般。


       节卅七:死亡与结生

Paccasannamaranassatassa vithicittavasane bhavanga-kkhaye va cavanavasena paccuppannabhavapariyosana-bhutamcuticittam uppajitva nirujjhati. Tasmim niruddhavasanetass’anantaram eva tathagahitamalambanamarabbha savatthukam avatthukam eva vayatharaham avijjanusayaparikkhittena tanhanusayamulakenasankharena janiyamanam sampayuttehi pariggayhamanam sahajatanamadhitthanabhavena pubbangamabhutambhavantara-patisandhanavasena patisandhisankhatam manasamuppajjamanam eva patitthatibhavantare.

      对于临死的人,在心路过程之末或有分灭尽时,代表一世终结死亡的死亡心即生起与灭尽。

     一旦(死亡心)灭尽,下一世的结生心即刻生起,识知如此获得的目标,依情况而有依处或无依处支助;它是由受到无明所束缚和以渴爱潜在倾向为根本的行(业)所生。称为结生心是因为它把两世连接起来、受到相应名法陪同、作为相应法的住处而成为它们的前导者。

 

助读说明

     对于临死的人:在一世当中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生起之前,有分心波动了两次之后即停止。过后五门心路过程之一缘取呈现于根门的目标而生起,或者是意门心路过程缘取呈现于意门的六所缘之一而生起。由于力弱,这最后一个心路过程的速行只生起五次,而不是如平时般生起七次。这心路过程本身缺少造业的能力,而只是作为过去业成为令生业的管道。在速行之后,两个彼所缘可能会生起或没有生起。有时候是有分随着最后一个速行之后生起。然后,作为最后一个心的死亡心即生起,执行死亡的作用。在死亡心灭尽时,命根亦被切断。此后身体即只剩下一堆无生命的时节生色,直到死尸毁坏成灰为止。

     一旦(死亡心)灭尽:在死亡心灭尽之后,在新一世的结生心即刻生起,缘取前一世临死速行的目标。在有色法的生存地,此心由心所依处所支助,但在无色地里它则没有任何依处。它是由行所产生;此行即是过去速行之业,而此业的根基则是两种生死轮回之根,即无明与渴爱两种潜在倾向。结生心由其相应名法(即相应心所)陪同;由于作为相应法的住处而成为它们的前导者,并不是因为它比它们先生起而成为它们的前导者。 


      节卅八:欲界结生心的所缘

Maranasannavithiyampan’ettha mandappavattani pabc’eva javanani patikankhitabbani. Tasma yada paccuppannalambanesu apatham agatesu dharantesv’eva maranam hoti, tadapatisandhibhavanganam pi paccup-pannalambanatalabbhati ti katva kamavacarapatisandhiya chadvaragahitam kammanimittam gatinimittab capaccuppannam atitam alambanam upalabbhati. Kammam pana atitam eva, tabca manodvaragahitam. Tani pana sabbani pi parittadhammabhutan’ev’alambanani.

于此,当知在临死心路过程里只有五个软弱的速行生起。因此,若死时是缘取呈现于根门的现在所缘,(新一世里的)结生心与(最初几个)有分心也都缘取现在所缘。对于欲界结生,当由六门之一所识知的目标是业相或趣相时,该目标可以是现在(所缘)或过去(所缘)。但(作为目标的)业则必定是过去的,而且是通过意门识知。这一切(欲界结生的)目标都只是有限法而已。

 

助读说明

     结生心与(最初几个)有分心也都缘取现在所缘:对于在死亡时所识知的现在所缘,其寿命可能会持续到下一世的结生心与最初几个有分心的时刻,因此后两种心也能缘取现在所缘。

     对于欲界结生等等:若结生心的目标是业,它必定是过去所缘,而且是通过意门识知的法所缘。若目标是业相,它即可能通过六门的任何一门识知,而且可以是过去或现在所缘。对于作为(临死)目标的趣相,不同的论师有不同的见解。有些论师,包括《阿毗达摩义广释》的作者,认为趣相必定是通过意门识知的现在色所缘。他们解释阿耨楼陀尊者在书中所写的内容为:“当目标是业相时,它可以通过六门的任何一门识知,而且可以是过去或现在所缘;当它是趣相时,它由第六门(即:意门)识知,而且是现在所缘。”其他论师,包括列迪长老,都反对这种诠释,认为其见解太狭窄。他们辩说阿耨楼陀尊者所写的肯定有较广的涵义,即是说趣相可以是过去或现在所缘,也可以呈现于六门的任何一门。列迪长老认为:《阿毗达摩论》里常提到趣相是呈现于意门的现在色所缘,但这只是基于其最为常见的呈现方式而如此说,其实它也能以其他方式呈现,譬如地狱众生的哀号、天界的音乐与香味等。

 

      节卅九:广大结生心的所缘

Rupavacarapatisandhiyapana pabbattibhutam kamma-nimittam ev’alambanam hoti. Tathaaruppapatisandhiya ca mahaggatabhutam pabbattibhutab ca kammanimittam eva yatharahamalambanamhoti.

对于色界结生,其所缘是概念,以及必定是业相。同样地,对于无色界结生,其所缘是概念或广大心,以及必定是业相。

Asabbasattanampana jivitanavakam eva patisandhi-bhavena patitthati. Tasma te rupapatisandhika nama. Arupa arupapatisandhika. Sesa ruparupapatisandhika.

对于无想有情,生起为结生的是命根九法聚。因此他们名为“色结生”。无色界的(有情)名为“非色结生”(名结生)。其余的名为“色非色结生”(色与名结生)。

 

助读说明

      色界结生心的目标即是产生结生的禅那所缘取的似相。这似相是概念,也是业相。第一与第三无色界结生心各自的目标是空无边与无所有的概念。第二与第四无色界结生心各自的目标是第一与第三无色界禅心,即它们的目标都是广大心。上述的目标都属于业相。无想有情是没有心的,所以在结生时并没有缘取任何目标。“命根九法聚”是其中一种拥有命根的色聚(见第六章、节十七)。


      节四十:投生的法则

Aruppacutiya honti hetthimaruppavajjita

Paramaruppasandhica tatha kame tihetuka.

Rupavacaracutiyaaheturahita siyum

Sabba kamatihetumhakamesv’eva pan’etara.

当在无色界的(梵天)死时,他只能投生到更高层次的无色界天,但不能投生到较低层次的无色界天;他也能够以三因结生心投生到欲界。

当在色界的(梵天)死时,他不会以无因(结生心)投生。当在欲界具有三因的(天神或人)死时,他有可能投生到任何地方。其余的(即:死时是二因或无因者)只能投生到欲界。

Ayam ettha cutipatisandhikkamo.

于此,这是有关死亡与结生的过程。

 

助读说明

     凡夫与有学圣者之间的投生法则有很明显的差异。上文只提及凡夫的投生过程。在此,我们将先解释凡夫的投生过程,然后再解释有学圣者的。

     无色界的有情能够培育与其层次同等或较高的无色禅,但不能培育较低层次的无色禅。所以,当他们死时,他们能够投生在同一界天或较高层次的无色界天,但不能投生到层次较低的禅天。然而,若他们失去禅那,他们即会以近行定之力投生到欲界,因此是以欲界三因果报心投生到欲界。

     无想有情死时会以二因或三因的欲界果报心投生到欲界。在其他色界天的梵天死时,若他已证得无色禅,他即能投生到无色界天;若他已证得色禅,他即能投生到色界天;若他造了极强的倾向欲界之业,他即会投生到欲界。对于在色界天里死后投生到欲界的梵天,其欲界结生心必定是二因或三因。

     对于在欲界的三因者,死时他们有可能投生到任何一界,因为欲界的三因有情能够造所有种类的业。对于在欲界的二因与无因者,死时他们只能投生到欲界;他们下一世的结生心可以是两种无因推度心之一,或任何一个二因或三因的欲界果报心。

     对于圣者,他们的死亡心肯定是具有三因,因为没有具足三因的人是不可能证得道果的。有学圣者能投生到同一界或较高的界。而阿罗汉死后则当然不会再投生到任何界。

 

       节四十一:心之相续流

Icc’evam gahitapatisandhikanampana patisandhi-nirodhanantarato pabhuti tam ev’alambanamarabbha tad eva cittam yavacuticittuppada asati vithicittuppade bhavass’angabhavena bhavangasantatisankhatammanasam abbocchinnam nadisoto viya pavattati.Pariyosane ca cavanavasena cuticittam hutvanirujjhati. Tato parab ca patisandhadayo rathacakkam iva yathakkamam evaparivattanta pavattanti.

所以,对于如此投生者,在结生(心)灭尽之后,即刻就会生起识知同一所缘的同一种心,有如河流般不断地流下去;只要没有心路过程生起,它即会如此流下去,直至死亡为止。由于它是有(即:生命)的主要因素,此心被称为有分。在生命终结时,它成为死亡心,灭尽后即完全停止。此后,结生心与其他(心)有如车轮一般继续次第地转起。

 

助读说明

     在结生(心)灭尽之后,即刻就……:在结生心之后有十六个有分心生起。然后就生起一个意门转向心,以及七个“有欲速行”(bhavanikanti-javana),即贪着新生命的速行。这在新一世里的第一个心路过程缘取结生心为目标;那些速行心是欲界邪见不相应无行的贪根心。当这心路过程结束时,有分心即再生灭;只要没有心路过程生起,有分心即会如此不断地生灭。如此,心之流从结生流到死亡,又从死亡流到新一世,就有如车轮一般次第地转起。


    节四十二:结论

Patisandhibhavangavithiyo

Cuti c’eha tatha bhavantare

Puna sandhibhavangam icc’ayam

Parivattati cittasantati.

Patisankhayapan’etam addhuvam

Adhigantva padamaccutam budha

Susamucchinnasinehabandhana

Samam essanti cirayasubbata.

即有如这(一世),在下一世结生心、有分心、心路过程与死亡心也是如此生起。以结生及有分,心相续流再次转起。

常自制的智者,了知(生命)无常、觉证不死之境、完全断除了贪欲的结缚、证得永久的寂静。

 

Iti Abhidhammatthasangahe

Vithimuttasangahavibhagonama

pabcamoparicchedo.

《阿毗达摩概要》里

名为“离心路过程之概要”的

第五章至此完毕。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愿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参考资料

1、《汉译南传大藏经》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编],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民国79[1990]

http://www.neixue.org/tools/zanging/20081209/320.htm/

http:/ishare.iasksina.com.cn//4645001html?from=Isnot

2、中文电子大藏经

htp://ccbsntu.edu.tw/BDLM/en/home.jsp?language=enCBETA(ChineseBuddhistTextAssociation),CBETA ChineseElectronicTripitaka, 2009, Taipei

3、罗喉罗·化普乐著,顾法严译《佛陀的启示》慧炬出版社,台北,1979

4、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5、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7

6、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7、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

8、庄春江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9、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10、渥德尔著《印度佛教史》

11、那烂陀长老著(Naradamahathera),学愚法师译《觉悟之路TheBuddha and HisTeaching》斯里兰卡(SriLanka)

http:/dhamma. neibucon/index-0htm

12、霍韬晦著《佛教哲学》,法住出版社,香港,1999

13、觉音造,叶均译《清净道论》,中国佛教文化硏究所,北京,1991

14、杨惠南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3

15、木村泰贤著,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

htp/s200251net/books/sfi/sfsx00lhtm

16、水野弘元著,释惠敏译《佛教教理研宪》中华佛教研宄所论丛(23),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0

17、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的特质》htp/s005t/books/ysfilysfjd0OI. htm

18、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普门文库,台北,1984

19、净海法师著《南传佛教史》,慧日讲堂,台北

20、杨郁文著《阿含要略》 

wwwiced.org,http:/s92002.5lnet/index7htm 

21、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22、菩提比丘《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网络资料。

——————————————

   ———————————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点击阅读:

依佛教诫,远离邪教,平安是福——《云水日记》

【心路过程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杂项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清明】怀念父亲

【清明】请用鲜花祭祖

【心所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心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2

【心之概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1

生命的真相,名色法构成——《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恭迎普贤菩萨圣诞】虚空法界无尽,菩萨悲愿大行

恭迎观音菩萨圣诞:南無过去正法明如来

【佛史课程】大众部与有部的教义

出家修行为了啥?——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梅花一树待君开

【佛门饭训】善信到汉传佛寺斋堂用餐礼仪

【天堂地狱在人间】:澳洲红衣主教性侵案的启示

【莫被名利淹没心】:粪甲虫之死

【解套】:给心松绑,你会吗?

元宵佳节,吉祥如意

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

【供天】念天修天不升天,愿生佛陀正法前

人日说人顶天立地,忆念勇猛梵行三胜

谁绑住你了?!

财富之道:恭喜法财运自来

谁是你吉祥的守护者?——吉祥幸福密码

大年初一礼拜“南無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2019】除夕立春日,优昙花又开

南传佛教论藏《阿毗達摩》

谁才是真的爱惜自己与他人?

“一念见谛(顿悟)与次第见谛(渐修)”的实修实证问题

【课程】生死轮回之“业力转移说”

【课程】生死轮回之“三世实有与现在有”

【红尘梦醒】谁是最后葬你的人?——老朋友,怎能忘记?

【恭迎腊八佛成道日】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的禅观修持

【课程】生死轮回之“业报相续“说

【破恶杀贼】:放下屠刀,立地修行

【2019元旦快乐】: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2019】新年寄语:净土雪香


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恭迎日光菩萨圣诞

【夜夜平安,日日好日】圣诞节与佛教徒有关吗?

【恭迎阿弥陀佛诞辰】十方佛净土,阿弥陀第一

【走进佛史,亲近佛陀,离相似法,除外道见】:《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导读

【怀念妙老】妙湛法师与中国佛教

冬雨独忧歌,空谷谁倾听?

【课程】近行定·九住心——《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三章

【恭迎药师佛圣诞】: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

【梵呗课程】佛教梵音第一人马鸣菩萨(2)

【梵呗课程】佛教梵呗源流与梵呗赏析(1)

【随笔】芳草翠绿,落英缤纷

【云水天涯】飞雨飘落千山叶,客僧安禅在他乡

【中秋】千古明月夜,禅心殊皎洁——恭迎月光菩萨摩诃萨

【恭迎地藏菩萨圣诞】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沙门果经》导读:出家修行截断生死轮回,入于圣流直证沙门道果

《地藏经》导读:地藏菩萨的真实功德

《地藏经》导读:九华山的地藏菩萨

【佛欢喜日,迎僧宝节】盂兰法会供僧增福与孝亲度亡

【恭迎大势至菩萨圣诞日】以念佛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莫与世间诤】文斗武斗明暗斗,欲诤见诤与无诤

  你诤对错了吗?【佛门熄诤病,七灭是良药】

【识破宗教谎言十大准则】:谁在说真话?谁在欺骗?

【依法摄僧】佛在僧中,谁是僧团的领导者?

【走进佛史,亲近佛陀,离相似法,除外道见】:《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恭迎观音菩萨成道日】:红布观音菩萨的泪

【参·悟】谁,在拖死尸?

空中梵呗声,清净解脱音——《佛教梵呗源流追寻》之三

【韦陀菩萨的降魔杵】:护持佛法誓愿深,宝杵镇魔功德胜

【被虏僧说法,令饿马垂泪】:马鸣菩萨与《佛所行赞》——《佛教梵呗源流追寻》二

【佛教梵呗源流追寻】:深山佛寺钟,远古的呼唤

【法眼看世界】尼师上台跳舞,俗了谁的眼?——佛门怪象

【《心经》导读】:五蕴皆空苦止息,心无挂碍观自在

【空慧自在】《心经》概说、宗旨与空义

中国佛教协会:关于自觉抵制佛教领域商业化不良影响的通知

坚持中国化方向 抵御商业化影响

端午节的雨

父亲,请原谅他们

【忆师父】慧灯高悬普照众生,海纳百川兴教功深

行愿法师:高考祈福顺心意,寒窗减压要自力

行愿法师:为考生祈愿文

【恭迎文殊菩萨诞】文殊师利德难量,久成龙种上法王

【慎重申明】别辜负妈妈的爱!——见妈妈爱我,没妈的恶意恶毒者“嫉妒恨”投诉原创,实可哀悯!

心线,连着母亲的爱

【现法乐住】学佛后,你快乐吗?

【离苦】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和平与战争】参观澳洲首都堪培拉国会大厦与战争博物馆

【佛教十大要闻】之一:2016 年“批印事件”评议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人间佛陀大慈悲,出家入世度众生

 师友们,一起托钵去——朝礼澳洲南传 Bodhinyana Forest Monastery 觉智寺

【特稿】弥勒佛下生人间成净土,娑婆界龙华三会愿相逢

【特稿】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僧伽教育

太虚大师: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

东方唯识学研究会正式成

【恭喜法财】:财神的话

澳洲珀斯中华新年文化节

恭迎华严菩萨诞——法界以为身,华藏庄严海

【致最爱的人】轮回里,谁是你的情人?——多珍重,别再轮回了!

忆佛念佛:

1、【念佛三昧】——念佛观心修习法

2、【自力念佛】——大乘四种念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