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学习意义 第一课2

行愿法师 法界行愿 2022-12-24

编者按:

    河南佛教学院首届研究生班开学了,第一课为《佛教思想史》。受学院邀请,我来与大家一起学习。

    应学生的要求,为方便大众学习,我把讲座的资料、现场实况录音,一并发布到微信公众平台上,提供给大家参考。

   《佛教思想史》每次课是一个半小时,由于公众平台的录音发布不能超过30分钟,所以,只好把讲座实况录音分成几次发布,给大家带来不便,敬请体谅。

    今天把《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一课2部分发布,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供养师友们。愿阅读者,法喜充满,法喜无量!

    祈愿佛陀正法久住,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行愿 合十


一、三法印与一实相印

    三法印,为佛法的重要教义;判断佛法是否究竟,以此三法印来衡量。若与三印相违,即使是佛陀亲说的,也不是了义法。反之,若与三印相契合,入佛法相,即使非佛所说,也可认为是佛法。

1、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2、一实相印:诸法实相。“一实相印”,出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以为二乘法,是诸行无常等三法印之所印定,大乘法是"一实相印"之所印定。实相是指诸法的真实相,诸法是五蕴、十八界等一切法,就诸法本来之真实相如何,即了知其如何,说明其如何,此乃佛平等大觉之所知境,其余有情,以其心量有限,其所知境,不能圆满。初发心菩萨,虽未能证知诸法实相,而能依佛之智觉察,亦可通达诸法实相,其实三法印即一实相印,以皆明诸法因缘生,无自性,依一实相之三方面分别解释,即三法印,究其根源,即贯通为一实相印。唯与三法印不同的是:

(1)遍一切法即毕竟空;

(2)遍一切法即五法三自性;

(3)遍一切法即八识二无我;

(4)遍一切法即法界无障碍。

3、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关系

    如何来理解三法印与一实相印?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印顺法师著作《佛法概论》162页中说:“平常说,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这是似乎如此,而并不恰当的。《阿含经》与声闻学者,确乎多说三法印;大乘经与大乘学者,也确乎多说一法印。这三印与一印,好像是大乘、小乘截然不同的。其实,这不过多说而已。佛法本无大小,佛法的真理并没有两样,也不应该有两样。无常、无我、寂灭,从缘起法相说,是可以差别的。竖观诸法的延续性,念念生灭的变异,称为无常。横观诸法的相互依存,彼此相关而没有自体,称为无我。从无常、无我的观察,离一切戏论,深彻法性寂灭,无累自在,称为涅槃。《杂含》(卷十·二七○经)说:“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这是依三法印而渐入涅槃的明证。然而真得无我智的,真能体证涅槃的,从无我智证空寂中,必然通达到三法印不外乎同一法性的内容。由於本性空,所以随缘生灭而现为无常相。如实有不空,那生的即不能灭,灭的即不能生,没有变异可说,即不成其为无常了。所以延续的生灭无常相,如从法性说,无常即无有常性,即事相所以有变异可能的理则。彼此相依相成,一切是众缘和合的假有,没有自存体。”



二、学习《印度佛教思想史》的意义

对《印度佛教思想史》进行学习、探究与认识,于纯正佛法在人间的推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它将会成为我们寻找佛陀正法的关键转折。

由于佛教传宏上的错综复杂,我们有必要透过《印度佛教思想史》的探讨,来厘清佛法的“真实”意义及“方便”适应,并为自己所承习的佛法,作出客观如实的定位。


三、走修行解脱的路,是否需要了解“佛教思想史”?

有人提出:我们学佛走实修的解脱路,不需要了解佛教思想史,不需要阅读大藏经。只要师父、上师传法给我们,我们老实依教奉行就好。

问题来了,请问:你如何判定你的师父、上师所传的法是“佛陀正法”?你如何知道师父所传的法不是“相似佛法”?你是否认为凡搭着袈裟就是合格传法的师父、上师?

个人看法:通过学习,了解“佛教思想史”,对于破除佛法知见的迷惑,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佛教史”是一面明镜,能鉴往知来,知佛教的兴与衰;对整体佛教的观察更敏锐而深刻。


四、探究佛法的信念与态度

      如何来探究佛法,其信念是什么?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自序”中说:“能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


五、四悉檀

    四悉檀是佛陀说法的四种范畴,是度众生的四种方法:一、世界悉檀,二、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

       悉檀,古释为“宗”,即对法或对教辨明宗要;有时也解作“成”,即所说义理无有乖反;有时也解作“理”,即诸法的理趣(见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四悉檀义”)。

世界悉檀,在于随顺众生所欲乐闻,分别为说众生五阴等不同的正因缘法,令得世间正见。因此世界悉檀重在随众生乐欲。

    各各为人悉檀,重在生善;

    对治悉檀,重在破恶;

    第一义悉檀,重在悟理。


参考资料

1、《汉译南传大藏经》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编],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民国79[1990]

http://www.neixue.org/tools/zanging/20081209/320. htm/

http:/ishare.iasksina.com.cn//4645001html?from=Isnot

2、中文电子大藏经htp:/ /ccbs ntu.edu.tw/BDLM/en/home. jsp? language=enCBETA(Chinese Buddhist Text Association), CBETA ChineseElectronicTripitaka, 2009, Taipei

3、罗喉罗·化普乐著,顾法严译《佛陀的启示》慧炬出版社,台北,1979

4、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5、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7

6、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7、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

8、庄春江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9、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10、(英国)渥德尔著《印度佛教史》

11、那烂陀长老著(Narada mahathera),学愚法师译《觉悟之路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斯里兰卡(Sri Lanka)http:/dhamma. neibucon/ index-0htm

12、霍韬晦著《佛教哲学》,法住出版社,香港,1999

13、觉音造,叶均译《清净道论》,中国佛教文化硏究所,北京,1991

14、杨惠南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3

15、木村泰贤著,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htp/s200251 net/books/sfi/sfsx00lhtm

16、水野弘元著,释惠敏译《佛教教理研宪》中华佛教研宄所论丛(23),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0

17、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的特质》 htp/s005 t/books/ysfilysfjd0OI. htm

18、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普门文库,台北,1984

19、净海法师著《南传佛教史》,慧日讲堂,台北

20、杨郁文著《阿含讲要》 wwwiced.org,http:/s92002.5lnet/ index7htm 

请点击查看专栏文集 :                                             

 ★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佛门礼仪》专辑
《人间佛教·护教文集》
《佛经导读》专辑

 

 

           苹果手机赞赏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相关其它阅读: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学习动机与研究方法 第一课1

【腊八节】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成道日——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

【万华中兴,禅院重光】——恭祝觉锐老和尚八十四岁寿诞

【佛门礼仪】—— 礼敬佛宝的注意事项与功德利益

【冬雪从空来,落下如花开】——朝礼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佛

恭逢天台智者大师圆寂纪念日——纯圆独妙创天台,真狮子吼祈再来

【人间佛教出世观】——执着五蕴之苦与灭苦之法

梅花香雪,银装素裹

恭迎阿弥陀佛诞辰——十方佛净土,阿弥陀第一

【元旦节的尊贵礼物】——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2018年新年——吉祥人生,安祥生命

【人间佛教出世观】——五欲世间及其生灭

爱国爱教 丕振宗风——中国佛教协会忆念追思一诚长老

【山门常衍,勿忘世上苦人多】——纪念一代高僧妙湛老和尚圆寂二十二周年

【读经】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须深经》笔记

第十五届吴越佛教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佛学院隆重开幕

东方唯识学研究会正式成立

【随笔】云栖竹径叶飘飞,流泉静美待何人——访莲池大师舍利塔

一切心识如幻,世间诸行如梦——悼念梦参老和尚

【特稿】弥勒佛下生人间成净土,娑婆界龙华三会愿相逢

重磅 | 《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重磅】12部门联合发文治理佛道教商业化问题

学诚会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新时代中国佛教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随笔】雷霆万钧,声震天外——观瀑与护教

恭迎药师佛圣诞——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

2017年贵州省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在安顺隆重举行

【禅修日记】——轻轻的,走过你身旁

大悲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恭迎观世音菩萨出家日

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內寮庵隆重举行大殿落成暨佛像开光庆典

【梅花香雪 · 怀念太虚大师】—访玉佛寺与参加x坛有感

【特稿】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僧伽教育

上海·浦东“都市佛教国际论坛”圆满闭幕

太虚大师: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

太虚大师传略

佛学论文: 

【唯识】—《摄大乘论》的种子思想

【深入经藏】《南传大藏经》阅后略议(一)

【问佛访道】看见佛陀在人间——《南传大藏经》阅后二

【问佛访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南传大藏经》阅后三

【问佛访道】人類於感官現量和意現量是怎樣來認知世界的,其認知的心路過程如何?(一)

【问佛访道】人类于现量和意现量是怎样来认知世界,其认知的心路过程如何?(二)

【问佛访道】人类于现量和意现量是怎样来认知世界,其认知的心路过程如何?(三)

【佛学论文】《维摩经》之哲学理论

【佛學論文】印順導師的彌勒淨土思想

【佛学论文】人间佛教思想的播种者——印顺法师

【深入经藏】《南传大藏经》阅后略议(一)

【问佛访道】看见佛陀在人间——《南传大藏经》阅后二

【问佛访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南传大藏经》阅后三

【中秋】—鸡足山月与菩提自性

佛菩萨诞

【盂兰法会】七月十五日,供僧增福还是超度鬼xi?

【地藏法会】—地藏法门及其修习方法

恭迎地藏菩萨诞辰——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恭迎龙树菩萨诞辰—释迦第二、千部论师、八宗共祖

忆佛念佛:

【念佛三昧】——念佛观心修习法

【自力念佛】——大乘四种念佛法

【念佛见佛】——“般舟三昧”见佛的原理与修习方法

【忆念弥陀】—汉传念佛法门的源流及其修习方法

大慈大悲,寻声救苦——恭迎观音菩萨成道

【佛门礼仪】——修习念佛法门的心态

【佛门礼仪】——念佛的规矩

云水随笔:

【随笔】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种菩提——给禅修道友的一封信

行愿法师:为父母祈愿文

【朝山】拈花微笑付法藏,鸡足入定待弥勒——朝礼佛教第一门

 穿越时空的爱:

【佛在人间】释尊说法和佛经结集处——王舍城(Rāja-gha)

文殊菩萨妙吉祥——恭迎文殊菩萨圣诞

清明哀歌·忆

【清明】请为祖先诵经增福

【问佛访道】- 杀人者被人杀,骂人者被人骂

【生死之学】觉悟之路,死亡的艺术

【云水日记】——生命中的女性禅修者

【随笔】清净光明,道在那里

【随笔】为骗子买单的人

【旅澳日记】高僧来过——神通、业力、净土

【忆】梅花香雪

【正法眼藏】狮王独踞紫云霞,百兽潜踪畏爪牙

【问道】身归清净域, 心老白云乡

【看见佛陀在人间】—佛说四圣谛,导向苦止息

【法义】自依止、法依止、莫t

【云水随笔】 眼前时光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的中心思想和特色

十方佛净土,阿弥陀第一 —恭迎阿弥陀佛圣诞!

【怀念妙老】山门常衍,勿忘世上苦人多

【问佛访道】致最爱的人——别再轮回了,我那长头发的女孩

杂文荟萃:

【佛教四食】: 一切有情众生皆依食住

【如法布施】—最虔诚的供养

【佛陀教导】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

中国佛教协会声明

说谎的人,祖师也救不了你!

行愿法师: 建寺安僧风范千古,不舍众生乘愿再来——悼念常应法师

【伦理】佛教伦理的基本原理与护生精神

【佛寺建筑】—南传上座部佛寺布局

佛教历史:

【读史】佛说苦圣谛,就是悲观与消极吗?你如何理解?

【佛史】部派佛教之南传上座部纲要书《清净道论》——《印度佛教史》课程十

【佛史】部派佛教与南传佛教传承及大乘佛教萌芽——《印度佛教史》课程九

【佛史】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佛经结集与僧团分化——《印度佛教史》课程八

【读史】夜睹明星,在菩提树下悟什么——《印度佛教史》课程七

【读史】悟了什么?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印度佛教史》课程六

【读史】人间佛教导师佛陀生日是初八还是十五?——《印度佛教史》课程五

【读史】沙a门运动与佛教的兴起——《印度佛教史》课程之四

【读史】古印度本土民族、文化、信仰、修行与佛教——《印度佛教史》课程三

【读史】雅利安文明与印度佛教产生的背景——《印度佛教史》课程二

【读史】佛教在印度产生的背景——《印度佛教史》课程之一

清净声呗

【梵音】钟声超法界,众生悉皆闻

【声呗】富贵《华严经》,梵呗声悠扬——华严唱诵之一

慈母送女去出家, 云水菩提天之涯——母亲节感怀

庆祝佛诞,沐浴佛恩——恭迎四月初八浴佛节

《佛胜吉祥偈》— 以此威力,愿你得胜吉祥

【禅韵】Island of the Self心中岛屿——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声呗】礼敬佛、法、僧三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