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问答】佛为何不超度众生到天上或净土?

行愿法师 法界行愿 2022-12-24


    ★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恭迎十方佛菩萨诞

《佛门礼仪》

《佛经导读》

《人间佛教护教文集》

《云水天涯行脚僧》

《佛学论文集》

【问答】硕士课程 —第四课 4

编者按:

         三月的桐柏山,山花盛开。在春光明媚的龙潭湖边,河南佛教学院首届研究生班《印度佛教思想史》继续上课。这是学习资料与课堂录音,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兴起与佛陀的一生。愿有缘阅读到文章者,珍惜学习佛法的因缘,在菩提路上常亲近善知识,趋向解脱,离苦得乐!

       行愿 合十             

            

      《印度佛教思想史》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在佛教诞生前,印度宗教文明是怎样的?《印度佛教思想史》课程,我们已学习以下内容,请点击阅读: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陀的中道正法,人间佛教之特色 第四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 第四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的足迹—古仙人道 第四课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与十二因缘顺逆观 第三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一生的启示—“无意义的苦行,当远离” 第三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的一生 第三课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婆罗门教的“业感轮回说”第二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起源的史学背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 第二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教起源的史学背景——古印度的宗教文明  第二课1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概说与大乘佛教的真价值 第一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学习意义  第一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学习动机与研究方法 第一课1

  

       第二章 人间佛陀的一生

       第二节 人间佛陀生平     

     五、佛陀的中道正法

     1、佛陀说“不共世间的正道”

     2、什么是中道?离苦乐二边

     释尊为五比丘初转法轮dharma-cakra-pravartana,首先,提出了“中道”madhyamāpratipad。例如:《赤铜鍱部律·大品》(南传三‧一八──一九)中说:“诸比丘!世有二边,出家者不应亲近。何等为二?于诸欲爱欲贪着事,是下劣,卑贱,凡夫所行而非圣贤,无义相应。自烦苦事,是事非圣贤法,无义相应。如来舍此二边,依中道而现等觉,眼生,智生,寂静,证智,正觉,涅槃所资”。“诸比丘!何谓如来现等觉,眼生,智生,寂静,证智,正觉,涅槃所资之中道?即八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1)《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一五(大正二二‧一0四中)。

     佛陀所说的“中道”,是离于“贪着欲乐与极端苦行”这二边,以八正道为“中道”。 

       3、佛陀破除神权、阶级制度、祭祀、咒法

     佛陀说:靠祭祀升天不符合因果律,就如有人投石水中而在岸上不断地祈祷,希望投入水中的大石自动会浮起来一样。因此,“沙门瞿昙呵责一切祭法”。因神权而来的祈祷、祭祀、咒术,佛陀都给以彻底的廓清,显出人间佛教的特色

      4、抨击纵欲与苦行,倡导不苦不乐中道

      5、正见为先导的中道行

     中道行,是正见samyag-dṛṣṭi为先导的圣道āryamārga的实践,总名三十七菩提分法。

   

【问题】人间佛陀为什么不超度众生到天上、净土?

     有人提问:法师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中说,佛陀破除神权与阶级制度、祭祀与咒术。为什么佛教寺院叫善男信女写亡者的超度牌位,到底能不能超度亡者?如果能超度的话,为什么佛陀不把众生都超度到天上或净土,还让众生轮回六道受苦不已?

答:从提问来看,有人误会了,把佛陀当作大神,以为佛陀握有众生生死的大权。大家必须清楚认识到,乔达摩佛陀不是掌管一切众生生死轮回的大神,佛陀也不是财神,佛陀是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佛陀是三界导师,佛陀是在印度恒河两岸,为众生宣说离苦得乐之法的人间比丘,佛陀批判“祭祀、咒术”。关于佛陀的生平简介,请查阅本课程内容。

        凡夫众生是“自己业的主人”,随自己的善业、恶业,因缘和合,随业受报而轮回六道。请点击,聆听【硕士课程】实况录音。   

*********************************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参考资料

1、《汉译南传大藏经》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编],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民国79[1990]

http://www.neixue.org/tools/zanging/20081209/320.htm/

http:/ishare.iasksina.com.cn//4645001html?from=Isnot

2、中文电子大藏经htp://ccbsntu.edu.tw/BDLM/en/home.jsp?language=enCBETA(ChineseBuddhistTextAssociation),CBETA ChineseElectronicTripitaka, 2009, Taipei

3、罗喉罗·化普乐著,顾法严译《佛陀的启示》慧炬出版社,台北,1979

4、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5、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7

6、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7、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

8、庄春江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

9、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正闻出版社,台北,1988

10、渥德尔著《印度佛教史》

11、那烂陀长老著(Naradamahathera),学愚法师译《觉悟之路TheBuddha and HisTeaching》斯里兰卡(SriLanka)http:/dhamma. neibucon/ index-0htm

12、霍韬晦著《佛教哲学》,法住出版社,香港,1999

13、觉音造,叶均译《清净道论》,中国佛教文化硏究所,北京,1991

14、杨惠南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3

15、木村泰贤著,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htp/s200251net/books/sfi/sfsx00lhtm

16、水野弘元著,释惠敏译《佛教教理研宪》中华佛教研宄所论丛(23),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0

17、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的特质》htp/s005t/books/ysfilysfjd0 OI. htm

18、水野弘元著,如实译《原始佛教》,普门文库,台北,1984

19、净海法师著《南传佛教史》,慧日讲堂,台北

20、杨郁文著《阿含要略》wwwiced.org,http:/s92002.5lnet/ index7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相关其它阅读:

【恭迎普贤菩萨圣诞】——法界无尽,菩萨大行

【清明祭祖】请用鲜花、素食、诵经的善行,使亡者获最大利益

【恭迎观音菩萨圣诞】南無观世音菩萨,过去正法明如来

【佛涅槃日】佛弟子对佛陀的永恒怀念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人间佛陀大慈悲,出家入世度众生

正月十五元宵节,妈妈生日吉祥——陪着母亲的幸福

师友们,一起托钵去——朝礼澳洲南传 Bodhinyana Forest Monastery 觉智寺

【正月初六】恭迎定光如来圣诞——燃千佛慧灯,令正法久住,照亮诸众生,趋向大菩提

【恭喜法财】:财神的话

1、澳洲珀斯中华新年文化节

2、大年初一,礼拜弥勒菩萨——恭迎弥勒菩萨诞

3、新年吉祥,福慧增长——给师友们拜年啦!

4、恭迎华严菩萨诞——法界以为身,华藏庄严海

5、【致最爱的人】轮回里,谁是你的情人?——多珍重,别再轮回了!

6、【人间佛教出世观】—执着“五欲”之苦与“灭苦”之法

7、【腊八节】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成道日——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

8、东方唯识学研究会正式成

【9、特稿】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僧伽教育

10、太虚大师: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

问答

1、【问答】为什么诸佛世尊成佛都要在人间?

2、【问答】佛教徒都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吗?

忆佛念佛:

1、【念佛三昧】——念佛观心修习法

2、【自力念佛】——大乘四种念佛法

3、【念佛见佛】——“般舟三昧”见佛的原理与修习方法

4、【忆念弥陀】—汉传念佛法门的源流及其修习方法

5、【佛门礼仪】——修习念佛法门的心态

6、【佛门礼仪】——念佛的规矩

清净声呗:

1、【梵音】钟声超法界,众生悉皆闻

2、【声呗】富贵《华严经》,梵呗声悠扬——华严唱诵之一

3、慈母送女去出家, 云水菩提天之涯——母亲节感怀

4、庆祝佛诞,沐浴佛恩——恭迎四月初八浴佛节

5、《佛胜吉祥偈》— 以此威力,愿你得胜吉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