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人间佛陀大慈悲,出家入世度众生

行愿法师 法界行愿 2022-12-24

南無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赞佛偈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今天是3月24日农历二月初八,为汉传大乘佛教“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出家日”。在节日里,若人戒杀、戒淫、食素、施食、供养、布施、诵经、念佛、印经等,做诸多善事,其功德比平日所行相同善法而得的功德增加百千万倍。肯请与佛有缘之大众,依教奉行,从善如流,增福增慧。以此善因缘,趋向生死解脱,离苦得乐。

       本师释迦牟尼佛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导师,娑婆世界的教主。据《现在贤劫千佛名经》、《贤劫经》记载:乔达摩佛陀为贤劫第四尊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13352nyw56&width=500&height=375&auto=02018年3月在河南佛教学院开学典礼上唱的“赞佛偈”,供养十方诸佛菩萨


       一、悉达多太子的出生

     大约公元前六世纪,“乔达摩佛陀”诞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宫,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太子名为乔达摩·悉达多

     


     二、舍弃王宫,出家修行

     二十九岁时,悉达多太子感悟到人世间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等各种苦恼,他对当时的婆罗门教四种姓阶级制度、宗教神系不认同,加上夙世的善根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一切众生的痛苦。于是,他舍弃王族生活,出家寻访师友修道,探索人生解脫烦恼、了生脱死、离苦得乐的菩提圣道。

        据《修行本起经·游观品》卷下记载:一日,悉达多太子到城中的四门游玩,见到老人、病人、死人以及一位修行的沙门等四种现象,让他感受到生命的苦痛与无常。由此,引发了悉达多太子对生命的深思。于是,太子萌发了出家修道,了生脱死,趋向解脱之道心。

       一天夜里,太子二十九岁离开王宫,自剃发为沙门。最初,他参访毗舍离国(梵Vaiśālī)跋伽婆(梵Bhārgava)求道。他又到王舍城(梵Rajagṛha)接受贤者阿罗逻迦蓝(梵ārāḍa-kālāma)、郁陀迦罗摩子(梵Udraka -rāmaputra)之教导。但是,这些学习都不能让人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太子又到摩揭陀国(梵Magadha)伽耶(梵Gayā)南方之优楼频罗村(梵Uruvilvā)苦行林,开始六年苦行生活。由于净饭王担心太子的生命安全,派遣五位侍者去陪伴太子。

         

 

 、舍弃苦行,入于圣道

六年苦行期间,悉达多太子日食一麻一麦,形体枯萎、心身衰竭,始终未能解脱生死烦恼。于是,太子思维省悟到:“苦行,非了脱生死之因”。因此,太子离开了苦行林。

当时,五位侍者误认为:“悉达多太子,退失道心”,他们舍太子而去。悉达多太子,舍弃苦行后,来到尼连禅河(梵Nairañjanā)沐浴,并接受牧女的乳糜供养。等体力稍微恢复后,太子走到于菩提伽耶(Buddha-gayā)毕钵罗树(梵pippala)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向东跏趺坐,端身正念,入于禅定。 

        


、出家入世,利益众生

     有人问:为什么悉达多太子要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呢?难道当皇太子不如意不好吗?一般世俗人对悉达多太子舍弃皇宫生活而出家修行不理解,误会很多。

       有人认为:悉达多太子是消极厌离、逃避责任其实,乔达摩佛陀的出家主要动机是:不忍人世间彼此为了利益、欲望而残酷杀戮,更不忍勤劳耕种的贫农,胼手胝足而不得温饱。”


五、佛在人间,人间佛陀

        从本师释迦牟尼佛“缘起”教导来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苦。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些生命中的苦痛呢?印顺导师在著作《佛在人间》写到:“佛教所说的,不单是‘老死’。苦痛解决,在勘破自我爱取,在改变我们身心行为相对改善,就是世间救济根本解决,就是出世。世间与出世间,并非敌对相反(不善世间是相反的)。世间改善净化,决不障碍出世解脱,反而是接近。一分学者,着重在琐碎的哲理思辨,或离却人间去出世,忽略勘破爱取人间实际性。因此,也不能理解因人事的融洽而促进身心解脱重要性集体生活的真义,也受到漠视

        乔达摩太子未出家是迦毘罗卫国的王子,陷在五欲享受的重围中,在世尊悲智的意境上,这是人生的大不幸,是悲哀,这不是真正的尊荣幸福。于是,太子离开了王宫,完成最高的牺牲“弃世”——真正走入到人间,成为人间佛陀

      “自然属于自然,一切还于一切;在自我私有占领形态下,能有圆满真理自由吗?这种精神,贯串在一切中。

      在释尊教化弟子的时代,虽受着弟子的推尊敬礼,但释尊却这样说:‘我不摄受众’。不愿以统摄者自居,是佛陀正觉缘起正法完满的实践。

      佛陀服事病比丘洗涤;给盲比丘袵针;向小比丘忏摩(意思说请你容恕我)。他不再单是王公宰官与政客学者的朋友,他是一切人的安慰者,诚挚的劝诫教诲者。释尊的弟子,有王公、大臣、后妃,也有屠户、妓女、土匪与奴隶;有读遍四吠陀与十八大经的名学者,也有三个月读不熟一偈的呆子;有威仪庠序的耆年大德,也有嬉笑跳跃的童子。他的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你说他出家消极弃离人间吗?释尊为了真理与自由,忍受一切衣食上的淡泊,但他以法悦心,怡然自得。他受着教敌的毁谤、毒害,但他还是那样慈悲无畏,到底在恬静中胜过了一切。在入灭的时候,他还在教化须跋陀罗,谆谆的教诲他的弟子。他为着什么?抛弃了人间吗?比那些称孤道寡的统治者,更消极吗?一切属于一切,唯有为众生特别是人类的痛苦,为人类的真理自由,为使人类向上;此外更不为自己,没有自己。在这人类所知的历史中,有比释尊更在人间的吗?

       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为身忘世间’。为身不是为一人,忘世也不是隐遁山林。为身忘世间,是比为国家民族的生存而不惜破坏更为高级的。为自我的解脱与真理的掘发,有割断自我与世间爱索的必要。这样为身才能为大众忘世真正走入人间。” 

           


、出家功德,殊胜无比

     出家修行,功德殊胜无比。《大智度论》说:

       孔雀虽有色严身,

       不如鸿雁能远飞;

       白衣虽有富贵力,

       不如出家功德胜。

     佛陀在《出家功德经》收于《乾隆大藏经》第五十八册P704中说:佛欲令阿难度化鞞罗羡那王子出家,乃令阿难为之解说出家之功德,谓出家乃胜于布施等一切功德,诸功德中以此为最上。

    《贤愚经》说:“出家功德,高于须弥,深于大海,广于虚空。”《大宝积经》云:“若有菩萨,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上至梵天香花灯明,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以如是等供养如来。若有菩萨,净心持戒于师尊所,受持读诵一四句偈,净心修行乃至七步,功德胜彼无量无边。迦叶,若有菩萨,以满三千大千世界花香、末香,于百千岁,昼夜六时供养如来;若有菩萨,舍于愦闹,深畏三界,为利众生发心,趣向阿兰若处,举足七步,胜前功德无量无边。”

     又说:“菩萨最胜利益,所谓出家。若乐出家者,则能摄取十种胜利:

   一者、不著诸欲;

   二者、乐阿兰若;

   三者、行佛所行;

   四者、离凡夫行;

   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财产;

   六者、离恶道因;

   七者、修善趣法;

   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损减;

   九者、恒为诸天之所赞羡;

   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护。”

     二月初八,值此汉传佛教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纪念日,弟子众等礼赞释尊,出家修行,八相成道,普度众生。祈愿大众常念佛陀,得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家,趋向生死解脱!

     最后,摘抄《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与大众分享,同沾法益:

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著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相关其它阅读: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与十二因缘顺逆观 第三课3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一生的启示—“无意义的苦行,当远离” 第三课2

【硕士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人间佛陀的一生 第三课1

正月十五元宵节,妈妈生日吉祥——陪着母亲的幸福

师友们,一起托钵去——朝礼澳洲南传 Bodhinyana Forest Monastery 觉智寺

【正月初六】恭迎定光如来圣诞——燃千佛慧灯,令正法久住,照亮诸众生,趋向大菩提

【恭喜法财】:财神的话

澳洲珀斯中华新年文化节

大年初一,礼拜弥勒菩萨——恭迎弥勒菩萨诞

新年吉祥,福慧增长——给师友们拜年啦!

恭迎华严菩萨诞——法界以为身,华藏庄严海

【致最爱的人】轮回里,谁是你的情人?——多珍重,别再轮回了!

【人间佛教出世观】—执着“五欲”之苦与“灭苦”之法

【腊八节】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成道日——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

东方唯识学研究会正式成

【特稿】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僧伽教育

太虚大师: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

问答

【问答】为什么诸佛世尊成佛都要在人间?

【问答】佛教徒都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吗?

忆佛念佛:

1、【念佛三昧】——念佛观心修习法

2、【自力念佛】——大乘四种念佛法

3、【念佛见佛】——“般舟三昧”见佛的原理与修习方法

4、【忆念弥陀】—汉传念佛法门的源流及其修习方法

5、【佛门礼仪】——修习念佛法门的心态

6、【佛门礼仪】——念佛的规矩

清净声呗:

1、【梵音】钟声超法界,众生悉皆闻

2、【声呗】富贵《华严经》,梵呗声悠扬——华严唱诵之一

3、慈母送女去出家, 云水菩提天之涯——母亲节感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