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瞋怒争执六种因,七法熄诤六和敬

释行愿 法界行愿 2022-12-24

   

       《佛门自强自律倡议书》

                     ——与师友共勉

      佛门自清自净,僧团依法如法;

     僧尼自律自强,信徒自尊自重。

     佛寺爱国爱教,丛林无事无非;

     四众自依法依,众生离恶离邪。

     止恶自净其意,善言善行善心;

     自戒自律自安,自悟自了自度。

         行愿  

    










瞋怒争执六种因,七法熄诤六和敬

    

       佛教自二千五百多年前诞生于古印度以来,本师释迦牟尼佛“慈悲为怀,众生平等”的教导,在世界不同区域、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传播,与当地文化相适应、相融合因时、因地、因人、因语系不同而发生变化,形成了南传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语系佛教。缘起的世间,一切都随因缘,变化而变化。


        一、关门主义与反智相似法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上千年的适应与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佛教中国化”,利益一方国土。佛门慈悲广大,历来藏污纳垢。例如:遇到类似于现在正在进行的“苏州报国寺的法人之争”、“终南山三面观音像的拆留事件”。请问:诸位佛门同道,应该怎么办?
     一类人选择闭口,免得犯了说僧过。有人闭目养神,或当鸵鸟自保,觉得天下太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一类人选择积极支持强势方,落井下石,同流合污,打击弱僧,因为耍流氓,吃瓜当看客,很过瞋瘾。

       一类人选择调查“苏州报国寺事件、终南山观音像拆留事件”的事实真相,“依国法,遵佛戒”积极维护佛教整体僧团的合法权益,平息事件,自利利他。

       以上,举例说明佛教四众遇到佛门的大是大非,常采用的习惯性方式。下图:终南山三面观音像

 

       每次遇到佛门大事,有些人未认真如法如律学习佛陀正法的佛教徒,就以自己的世智变聪发明创造出种种“相似佛法”来替代佛陀教诫,号召以“关闭寺门,耳根清净”的方式,或以“反智法”劝谏佛教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七众弟子,面对佛教界的大是大非,以世俗忍辱方式,保持沉默做弃权的弱智,其心中却一味奢望大事化小,不了了之。以此达成明哲保身,苟且活着的目的。

      有人主张:用汉传佛教“丛林以无事为兴盛,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的方式,让世俗社会大众都闭口,保持安静。当然,这出发点是好的。然而,不是所有人都听你一家之言,不是所有人都不长大脑,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动脑筋当鸵鸟把头埋在沙砾,看不见就平安了。更何况人家是非佛教信徒,根本就不吃你古董的这一套。那么,你想咋办?!

       如今,网络资讯高度发达,自媒体时代。若佛门的“古董”,一直沿用古老的“关门主义”自了方式,把众生隔绝于佛寺视线之外,就以为天下太平无事,或以似是而非的“反智相似佛法”来处理教内公共事件,这不但不能令佛陀正法久住,利益社会大众,更不能使佛教僧团流水不腐,有除污垢,排毒自清的能力。

      笔者认为,上述”自了封闭和反智相似法”的处理模式,未必就真的能够让民众明白,佛、法、僧三宝化世普度众生的功德。有些恶心恶意者,以此为把柄,利用网络不良媒体,大肆宣传误导民众,污蔑攻击佛教。特别近年来佛教被商业化、污名化、鬼神化、世俗化、娱乐化,抹黑佛教的事,一波接一波被人在网络不良媒体上热炒:从“少林寺与大悲寺的比较”、“永信法师事件”、“批印辱僧狮子虫事件”、“XX被举报事件”等等,每一件都围绕着“抹黑佛教”的核心进行。这些处心积虑,构陷佛教僧团的阴谋,企图把“一人一团事件”嫁祸于全体佛门四众弟子,以此抹黑佛教,打垮毁灭佛寺,辱僧、欺僧,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面对如此疯狂的攻击,佛门僧俗大众要严持净戒,自清自律团结一心,为佛陀正法久住利益社会而努力。

      那么,对于佛门事件的彼此争端,如何解决呢?笔者建议:佛弟子,当“国法,遵佛戒”来如法如律的进行熄诤。佛陀教导佛弟子面对“四诤”断“六诤根”,用“七灭诤法”,行“六和敬”,使僧伽和乐共住,令佛陀正法久住,利益一切众生。下面简述如下:


      二、诤论是病,应当治疗

      我们生活的娑婆世界,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名闻利养,习惯于拉帮结伙搞斗争,斗争性很坚固。佛门出家众来自于世俗社会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除佛陀住世时代比丘比丘尼听佛说法当下证悟成为圣者外,今日的出家众,不是一出家,明天就变清净成为圣者。出家修行者需要依佛陀正法修行,在如法如律的僧团大众,在阿阇梨的教导呵护监督下,逐步改变错误的思维与行为,使自己清净安乐,以自利利他。

     关于诤论,因意见冲突,互相以言论决胜负。《四分律》卷四十七、《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会本)卷二十一、《四分比丘戒本疏》卷下、《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十四等,将佛门比丘僧众的诤论分为“言诤、觅诤、犯诤、事诤”四种。

      什么是四诤呢?

1、言诤,由谈论法相之是非而起之诤论。

2、觅诤,觅比丘所犯之罪而起之诤论。

3、犯诤,评议比丘犯罪之虚实而起之诤论。

4、事诤,关于羯磨之事,评其如法或不如法而起之诤论。

      针对四诤病状的对治呢?其对治法有七,称为“七灭诤”。关于“七灭诤与四诤”的关系,《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大正40·258b)说:“四诤是病,七灭是药。……(一)详法是非,定理邪正,彼此诤言,遂成乖异,故名言诤。以现前、多人语二灭灭。(二)内有三根,伺觅前罪,举来诣僧,遂生其诤,故名觅诤。以现前、忆念、不痴、罪处四灭灭。(三)具缘造境,违教作事,名之为犯,因评此犯而致纷纭,名为犯诤。以现前、自言、草覆三灭灭。(四)评他已起羯磨,彼此不和,遂生其诤,故名事诤。以一切灭灭。” 



      三、诤论起因,断六诤根

    什么是诤论起因呢?据庄春江译《中部第一○四舍弥村经》、《中阿含第一九六周那经》中佛陀说:

    阿难!你看大家可能会为了什么事而分裂斗争呢?

    世尊!大家会因为对戒、定、慧修学的不同,而起分裂斗争。

    阿难!对戒、定、慧修学不同而起分裂斗争的可能很小,多的是因修行经验上方法的不同而起争执,造成分裂。

    阿难!我教了大家许多自知、自觉、自证的修行方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会有比丘对这些有不同的主张吗?

    不会的,世尊!但我担心世尊入灭之后,那些只尊崇世尊的人,会对僧团的生活与戒律有不同的意见,而起争执。……

    阿难!这类争执有六种起因,称为“六诤根”,即:因为生气怨恨、轻蔑傲慢、妒忌贪婪、虚伪欺诈、恶欲邪见、固执己见,而对师长、正法、僧伽都不谦恭,也不好好修行,因而在僧团中引起争端,让许多人苦恼,对大家都不利。如果发现自己或别人有这六种情形,应当赶快舍离。

        四、用七灭诤法,令僧伽和合
      佛陀说:“阿难!有这四种诤讼,哪四种呢?诤论的诤讼、责难的诤讼、犯戒的诤讼、行事的诤讼,阿难!这些是四种诤讼。又,阿难!为了止息、平息已生起的诤讼,有这七种诤讼的止息:应该给与面前毘尼、应该给与忆念毗尼、应该给与不痴毗尼、自己承认所作的、多数决、觅罪相、草覆盖。” 
     1、面前止诤:集合涉入争执的双方,面对面协调,找出适当的方法解决。如果无法在自己的住处协调解决,则应当到更多人的住处集会,寻求更多人的加入,以多数人的主流意见解决。

       佛陀说:“阿难!怎样是面前毗尼呢?阿难!这里,比丘们诤讼:‘这是法。’或‘这是非法。’或‘这是律。’或‘这是非律。阿难!那些比丘应该全部和合地集合。集合后,法的指引应该被抽出;法的指引抽出后,诤讼应该依之而平息。阿难!这样是面前毗尼;这样,这里以面前毗尼而有某些诤讼的平息。” 

     佛陀教导:“阿难!怎样是多数决呢?阿难!这里,如果那些比丘不能够在他们的住处平息诤讼,阿难!那些比丘应该到更多比丘的住处,在那里,应该全部和合地集合。集合后,法的指引应该被抽出;法的指引抽出后,诤讼应该依之而平息。阿难!这样是多数决;这样,这里以多数决而有某些诤讼的平息。” 

       2、忆止诤:当有重大违反戒律事件被举发,但被举发者又说不记得曾有那样的犯行时,则应藉由其它与会者的回忆,以解决争议。

     佛陀说:“阿难!怎样是忆念毗尼呢?阿难!这里,比丘们责备比丘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尊者记得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吗?’他这么说:‘学友们!我不记得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阿难!应该给与那位比丘忆念毗尼。阿难!这样是忆念毗尼;这样,这里以忆念毗尼而有某些诤讼的平息。” 

       3、不痴止诤:当事者因丧失心智下的行为,事后又不复记忆时,在当事者当众表白后,应以不追究结案。
        佛陀说:“阿难!怎样是不痴毗尼呢?阿难!这里,比丘们责备比丘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尊者记得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吗?’他这么说:‘学友们!我不记得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尽管他解说,他们继续压迫:‘喂!尊者当然完全知道如果你记得像这样严重犯戒,驱摈罪或近驱摈罪吗?’他这么说:‘学友们!我发疯了,心颠倒,由于发疯,我作了、说了许多非沙门应有的事,而我不记得,由于我疯了而做了那些。’阿难!应该给与那位比丘不痴毗尼。阿难!这样是不痴毗尼;这样,这里以不痴毗尼而有某些诤讼的平息。”
       4、自发露止诤:当有违反戒律事件举发时,应经由当事人的亲自表白承认,再依戒律惩处,以解决争端。

     佛陀说:“阿难!怎样是自己承认所作的呢?阿难!这里,比丘不论被呵责或不被呵责,想起犯罪,他揭开、使之清楚明白。阿难!比丘去见更资深的比丘后,整理衣服到一边肩膀,在他的足上礼拜,跪坐,合掌,应该这么说:‘大德!我犯了名叫这样的戒,我坦承它。’他这么说:‘你看见了吗?’‘是的,我看见了。’‘未来会自制吗?’‘我将自制。’阿难!这样是自己承认所作的;这样,这里,以自己承认所作的而有某些诤讼的平息。” 

      

       5、君止诤:当所举发的违反戒律事件已经很明确了,但当事者还是故意狡辩,不愿意坦诚时,应多方交叉讯问与举证,使当事者无所推卸,以解决争端。

       佛陀教导:“阿难!云何应与君止诤律?云何断此诤,谓:因与君止诤律也?阿难!若有一人不知羞耻,不悔见闻,从他疑者恶欲。彼犯戒已,称一处知,称一处见。称一处知已,称一处见;称一处见已,称一处知。在众中称一处知,在众中称一处见。称一处知已,称一处见;称一处见已,称一处知。阿难!为彼比丘故,众共和集,应与君律,君无道无理,君恶不善,所以者何?谓君犯戒已,称一处知,称一处见。称一处知已,称一处见;称一处见已,称一处知。在众中称一处知,在众中称一处见。称一处知已,称一处见;称一处见已,称一处知。阿难!是谓应与君止诤律。如是,断此诤,谓:因与君止诤律也。” 

       6、辗转止诤:争端的当事者,诉诸僧团大众议决,以多数决表决公断。佛陀教导:“阿难!云何应与展转止诤律?云何断此诤,谓:因展转止诤律也?阿难!有二比丘于其中间若干意起诤,谓:是法、非法,是律、非律,是犯、非犯,或轻、或重,可说、不可说,可护、不可护,有余、无余,可悔、不可悔。阿难!彼比丘猥处止此诤。若猥处止者,此诤当言止,若猥处不止者,此诤可白众。若于众中止者,此诤当言止,若于众中不止者,阿难!相近住者,于中若有比丘持经、持律、持母者,此比丘共往至彼,说此诤事。若在道路止者,此诤当言止,若道路不止者,此诤当复向众说。若在众止者,此诤当言止,若在众不止者,阿难!若多伴助者,持经、持律、持母者,阿难!彼比丘应止此诤,以法以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阿难!是谓应与展转止诤律。如是,断此诤,谓:因展转止诤律也。”
       7、如弃粪扫止诤:若僧众中因争端而形成二个对立集团,经团体协商后,以接受对方忏悔的方式和解。在一方表示忏悔后,所有争端应一笔勾消,就像把垃圾抛弃一样。佛陀教导:“阿难!云何应与如弃粪扫止诤律?云何断此诤,谓:因如弃粪扫止诤律也?阿难!若有住处诸比丘众斗讼憎嫉,相憎共诤,阿难!彼诸比丘分立二部。分立二部已,若于一部中有长老上尊者,或有次者,有宗主者,或有次者。阿难!此比丘语彼比丘曰:‘诸贤!听我等无道无理,我等恶不善,所以者何?我等于此善说法律,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斗讼憎嫉,相憎共诤。诸贤!因此诤,我等犯戒者除偷罗柘,除家相应。我自为己,亦为彼诸贤故,今向诸贤至心发露,自说显示,不敢覆藏,更善护持,后不复作。’阿难!若此部中无一比丘应者,阿难!此比丘应往至彼第二部。到已稽首,礼长老上尊比丘足,长跪叉手,白长老上尊比丘曰:‘诸尊!听我等无道无理,我等恶不善,所以者何?我等于此善说法律,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斗讼憎嫉,相憎共诤。诸贤!因此诤,我等犯戒者除偷罗柘,除家相应。我自为己,亦为彼诸贤故,今向长老上尊至心发露,自说显示,不敢覆藏,更善护持,后不复作。’阿难!彼比丘当语此比丘曰:‘贤者!汝自见犯戒耶?’彼应答曰:‘实自见所犯。’彼当语此:‘更善护持,莫复作也。’第二部亦复如是。阿难!是谓应与如弃粪扫止诤律,如是,断此诤,谓:因如弃粪扫止诤律也。” 
        

        五、六和敬摄众,令正法久住

       佛教僧团如何安住,才能令正法久住呢?佛陀教导佛弟子践行“六和敬”令正法久住: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佛陀说:“阿难!我今为汝说六慰劳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尊者阿难白曰:‘唯然,当受教听。’佛言: 云何为六?慈身业向诸梵行,法是慰劳法:爱法、乐法、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得沙门、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 慈口业……慈意业……。若法利如法得:自所得饭食,至在钵中,如是利分布施诸梵行,是法慰劳法:爱法、乐法、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得沙门、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 

       若有戒:不缺、不穿、无秽、无异、如地不随他、圣所称誉、具足善受持,如是戒分布施诸梵行,是法慰劳法:爱法、乐法、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得沙门、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 

     若有圣见:出要、明见深达、能正尽苦,如是见分布施诸梵行,是法慰劳法:爱法、乐法、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得沙门、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阿难!我向所说六慰劳法者,因此故说。阿难!若汝等此六诤本止绝断者,及此七止诤,众中起斗诤,以如弃粪扫止诤律止者,复行此六慰劳法。阿难!如是,汝于我去后共同和合,欢喜不诤,同一一心,同一一教,合一水乳,快乐游行,如我在时。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结语   

     佛陀正法僧团是清净、一味和合、解脱离苦、自由民主、理性智慧,非个人崇拜、非大神教的自觉觉他信仰。佛陀“依法摄僧”,佛弟子“以戒、法为师”而“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以四念处安住。”

     若佛弟子,遵守佛陀教诫的“法与律”,不追逐财、色、名、食、睡五欲世间,守护好自己的眼、耳、鼻、舌、声六根。当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与六根接触时,自己清楚地知道苦、无常、无我的世间,“谁对、谁错”而心生慈悲,智慧增长,何须诤论不断,诤论不休?何须继续进行“打、砸、抢”?!

      甚至有人,虽已受菩萨戒,却以瞋恼故,说“四众过”,竟为恶意抹黑佛教的不良商业团体和媒体做宣传,把佛教商业化、污名化、鬼神化、世俗化、娱乐化,到处散播,以此抹黑佛法僧三宝,清净化世、导俗利众之无量功德。

     作为佛弟子,当自省、自律、自强、自尊、自重,依国法、遵佛戒,依佛陀言教,面对“四诤”断“六诤根”,用“七灭诤法”,践行“六和敬”,使僧伽和乐共住,令佛陀正法久住,利益一切众生。

       至于那些有世俗社会大势力保护伞而混迹佛门的败类,不僧不俗、不伦不类,一边著袈裟,一边娶妻生子。他们吃佛饭,砸佛钵,是灭佛教的神棍、流氓、土匪。在此,呼吁政府主管部门,扫黑除恶,坚决清除这些隐藏在佛门的黑恶势力,让他们脱下袈裟,还佛门清净,令社会大众安宁。法界因果不昧,这类流氓神棍,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生。且看他们作恶多端,祸害欺骗百姓的下场

       最后,深深地祈愿:十方诸佛菩萨加被,僧伽和合,国泰民安,世界和平,人民安乐,众生离苦,趋向解脱!愿苏州报国寺原常住僧众平安的活着!愿终南山三面观音像留下来,慈悲众生!

      释行愿 旧文编辑 2020.7.18
请阅读文章后,投票表达自己意见

点击查看 :★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恭迎十方佛菩萨诞

《佛门礼仪》

《佛经导读》

【看见佛陀在人间】

《人间佛教护教集》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专辑

《云水天涯行脚僧》

《佛学论文集》

《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闽院人的标志·菩萨道的精神《首届闽院校友会巡礼》专辑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愿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点击阅读文章:

莫被名利淹没心,错穿袈裟灭佛行

【人间佛陀观与理想佛陀观】你谤佛、谤阿罗汉了吗?

禅观修持|近行定·九住心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南传大藏经》阅后三

金榜题名:为考生祈愿文

【金榜题名】高考祈福顺心意,寒窗减压要自力

看见佛陀在人间:《南传大藏经》阅议二

深入经藏:《南传大藏经》阅议一

端午药草,驱瘟避毒

父亲,请慈悲自己,原谅他们

见他人死,心热如火

五蕴皆空得自在,执取五蕴白受苦

五欲刀上蜜,行者断心欲

【珍重】一隔千万里,再隔万重山净心第一,利他为上——纪念印顺导师童心菩提天真佛【润四月初八】庆祝佛诞,沐浴佛恩师父,您好吗?好久不见【恭迎文殊菩萨圣诞】文殊菩萨救度,接一千送八百
财物五家有,不施悔恨迟知恩报恩,菩萨大行——纪念朴老【澳洲封城日记】卫生纸,终于有了母亲,我生命中的观音菩萨
如法布施断穷根:福田、悲田、敬田【五四快乐】青年的佛教,菩萨的大行
【五一快乐】佛陀耕田与农夫耕田的劳动成果差异【恭迎四月初八浴佛节】庆祝佛诞,沐浴佛恩【澳洲封城日记】为啥西人不戴口罩?
《法华经·普门品》导读:色身三昧化閻浮,普門示現度群迷
【澳洲封城日记】卫生纸没了
远离邪师破恶杀贼,放下屠刀立地修行
美丽险恶的歧途:误入魔窟的幻听与天耳通之别
【见他人死,知无常苦】意外死亡生何处?
杀人者被人杀,恼人者被人恼
守护诸吉祥,以智者为友
清明,请用鲜花祭祖
清明为祖先诵经增福的方法
清明祭祖亡者获益,请用鲜花素食诵经
行愿法师:现代南传佛教四大内观禅系的比较研究
《须深经》: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
自依法依,远离邪教,远离病毒
闭门禁足是深山,读书阅藏即净土
【恭迎普贤菩萨圣诞】虚空法界无尽,菩萨悲愿大行
【恭迎观音菩萨圣诞】南無观世音菩萨,过去正法明如来
佛陀涅槃,佛弟子永恒怀念
出家入世近人间: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南無消灾延寿药师佛】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
元宵佳节,吉祥平安
【病危隔离】:庚子立春日,禅房花开时
行愿法师:为新型肺炎疫情向诸佛菩萨祈愿文
大年初一:礼拜“南無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般舟三昧:念佛见佛的原理
修习念佛法门的心态
念佛三昧:念佛观心修习法
大乘四种念佛法:念佛是自力or他力?
忆念弥陀:汉传念佛法门的源流及其修习方法
禅修日记:轻轻的,走过你身旁
【除了食,还吃啥?】众生依食住,段触思识食
【2020元旦快乐】: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2020新年寄语】身苦心不苦,净土白云乡
离苦得乐: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如法布施断穷根,积善修福种菩提
布施波罗蜜,利济诸有情
你妈被打,谁之过?
“暴打幼女”被剥夺抚养权,怪谁?
妙老慈悲育僧才,救苦飞扬观音掌
怀念妙老:眼界大千皆泪痕
怀念妙老:妙湛法师与中国佛教
缅怀梦参老和尚:佛菩萨欢喜你就好
慧海法师:唯识学上转依义
【忆师父】慧灯高悬普照众生,海纳百川兴教功深

佛门礼仪 : 礼佛的感悟
佛门礼仪:礼佛的深意
佛门礼仪:汉传佛教僧俗称谓
佛门礼仪:礼敬僧宝
佛门礼仪:礼敬法宝
佛门礼仪:礼敬佛宝
佛门礼仪:南传上座部僧众托钵乞食
【佛门礼仪】佛寺上香修持礼仪
【佛门礼仪】善信入南传佛寺的基本礼仪
【佛门礼仪】进入三大语系佛寺的常识礼仪
【佛门礼仪】 敬僧之礼,培福增慧
【佛门礼仪】居家供香诵经修持礼仪
佛法,从恭敬中求
【佛门礼仪】汉传佛教僧俗称谓
【佛门饭训】善信到汉传佛寺斋堂用餐礼仪
【佛门礼仪】供养三宝的心态、方法与功德

【恭迎阿弥陀佛诞】十方佛净土,阿弥陀第一
恭迎药师佛圣诞: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
【纪念六祖惠能大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佛说善生经》导读:身口意离四恶礼六方,构建真善美福乐人生
《沙门果经》导读:出家修行截断生死轮回,入于圣流直证沙门道果
世尊十大德号之含义
《法华经》导读:佛子菩萨行,成佛妙莲華
《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读议
三宝在人间,唯人能成佛
人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导读:五蕴皆空苦止息,心无挂碍观自在
《慈经》: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慈经》与修慈心的功德利益
《金刚经》导读四:金刚般若
《金刚经》导读三:般若与方便,不一不异
《金刚经》导读二:“般若道与方便道”五菩提
《金刚经》导读:不无空非说缘起,照天耀地菩提心
【地藏经】讲座:心地含佛种,百善孝为先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导读

报国土恩:佛陀教我们爱国报恩
谁替你生死?剪断牛鼻线,还生命自由
为何生在父母家?
福人培福居福地,禅者安禅住禅林
致最爱的人:谁是你轮回中的情人
当和尚的信仰自由,谁说了算
【课程】说一切有部的阿毗昙与论师
【清明】请用鲜花祭祖
【佛史课程】大众部与有部的教义
【课程】生死轮回之“业力转移说”
【课程】生死轮回之“三世实有与现在有”
“一念见谛(顿悟)与次第见谛(渐修)”的实修实证问题
【课程】生死轮回之“业报相续“说

【解套】:给心松绑,你会吗?
【供天】念天修天不升天,愿生佛陀正法前
人日说人顶天立地,忆念勇猛梵行三胜
谁绑住你了?!
谁才是真的爱惜自己与他人?
【红尘梦醒】谁是最后葬你的人?——老朋友,怎能忘记?
【识破宗教谎言十大准则】:谁在说真话?谁在欺骗?
【依法摄僧】佛在僧中,谁是僧团的领导者?
【参·悟】谁,在拖死尸?
【佛教十大要闻】之一:2016 年“批印事件”评议
 师友们,一起托钵去——朝礼澳洲南传 Bodhinyana Forest Monastery 觉智寺
【特稿】弥勒佛下生人间成净土,娑婆界龙华三会愿相逢
【特稿】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僧伽教育
太虚大师: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