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念佛三昧:念佛观心修习法

释行愿 法界行愿 2022-12-24

     南 無 本 师 释 迦 牟 尼 佛(三称)

  

点击查看 :★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恭迎十方佛菩萨诞

《佛门礼仪》

《佛经导读》

【看见佛陀在人间】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专辑

《人间佛教护教集》

《云水天涯行脚僧》

《佛学论文集》

《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闽院人的标志·菩萨道的精神《首届闽院校友会巡礼》专辑

在《念佛法门》专题讲座中,笔者已给大家介绍了如下内容,请点击查看文章:

1、忆念弥陀:汉传念佛法门的源流及其修习方法

2、大乘四种念佛法:念佛是自力or他力?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念佛观心修习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一、趺坐念佛

     修行者以跏趺坐念佛时,左手拿珠,右手数珠,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身心静下来,反闻自己念佛,口念弥陀,心心念念,一句佛号。在佛号声中,让身、口、意三业,逐渐趋向清净。修行者用跏趺坐静心念佛修习法,念佛达到一心一意的最上者,可以证得“念佛三昧”,即禅定中的未到地定——近行定。
 
        二、念佛观心
     念佛的修行者,应如何念佛观心呢?念佛者把身体放松,端身正坐,可选跏趺座,手结弥陀印,置在双膝上。让身心安静地持续地念佛,逐渐心一境性,入念佛三昧,六根逆流,观照一切,诸妄皆消,云散月明,心中无一物,皆知一切法,缘起无生。由“止”——念佛三昧,进入“观”——慧,实证佛陀“缘起无生法义”。     

          


        三、念佛三昧
      1、什么是三昧?
     三昧(梵samādhi,巴samadhī,藏ti-e-dsin):指禅定境界,是修习禅定的人,以禅观所缘,把心定于一处,不散乱的状态。又称为“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定、等持、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等。
三昧,即心定于一处,故称“”。
修习三昧者,远离惛沈、掉举而保持平等的心,故称“等持”;
修习三昧者,正受所观之法,故称“正受”;
修习三昧者,调整散乱的心使正直,故称“调直定”;
修习三昧者,是正心的行动,使心合于法的依处,故称“正心行处”;
修习三昧者,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名“息虑凝心”。


       2、生得定与修得定

      凡修习三昧者,将心集中在专一的对象——“所缘”。定有生得定、修得定二种:

(1)生得定,谓生于色界、无色界(俱为定地),为依前世善业之力,自然所得之定地。指色界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等四定,与无色界之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定,合为八种定地。

(2)修得定,谓生于欲界(散地),经由修行力所得之定心。

     上述二定,于色界定中,即称为生静虑、定静虑。生得定是前世业力的结果,修得定由修行而得。当念佛者的心一境性,到达三昧的状态时,以三昧力生起正智慧,进而与所观境合,分明了知,悟得缘起性空的真理。  

  


       四、大乘经中的三昧
1、《大智度论》卷二十八说三昧有两种︰
(1)声闻法中之三昧,即空三昧、无愿三昧、无作三昧;
(2) 摩诃衍法中之三昧,即有觉有观、无觉有观及无觉无观之三昧。
(3) 在三重三昧中,又有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
     综合以上二论所说,狭义之三昧乃指空等之三三昧,广义则指四禅及其他诸定。
2、在早期佛教中,《阿含》等经典所说的三摩地,大抵是四禅八定、空、无相、无愿及有觉有观等的三昧。
3、大乘经典中有无数种三昧:《法华经》卷一有“无量义处三昧“;旧译《华严经》卷六“华严三昧”;《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五有“海印三昧”;《超日明三昧经》卷上举出十一种三昧;《大品般若经》卷三、卷五举“首楞严、宝印等百八三昧”。
4、以三昧为主要内容的三昧经典有:《般舟三昧经》、《慧印三昧经》、《自誓三昧经》、《佛印三昧经》、《念佛三昧经》、《金刚三昧经》等。

        五、总结
 念佛者修习“念佛三昧”,请严格依据佛陀所说的经典,依止证得念佛三昧的实修实证者去修习。千万不要自以为是,以我慢心而“自学成才,盲修瞎炼”。以避免自己对佛教理论不通,而把见光、见花、见本尊等视为理所当然,出现幻觉、幻听等,那样很危险,会误入歧途。
作为一名学佛者,当我们念佛修行时,身、口、意不要一味贪着,痴迷于特异功能,或奇异种种等。
学佛人应以佛陀教法,自我检验
每天念佛,我的身、口、意的烦恼是不是比不念佛时减少了?
我念佛有法喜吗?念佛让我身心,宁静安乐吗?
忆念佛陀十力、四无畏等的修行功德,我对众生的悲苦,有慈悲心吗?
总之,念佛者修习念佛观心的方法,第一要依据佛经;第二要依止有实修实证经验,如法如律的法师去修行。
最后,深深地祈愿:一切念佛者,念佛、忆佛、见佛,趋向解脱,离苦得乐!
            释行愿      2020.1.9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愿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点击阅读文章:

禅修日记:轻轻的,走过你身旁

【除了食,还吃啥?】众生依食住,段触思识食

【2020元旦快乐】: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2020新年寄语】身苦心不苦,净土白云乡

财物五家有,不施悔恨迟

离苦得乐: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如法布施断穷根,积善修福种菩提

布施波罗蜜,利济诸有情

你妈被打,谁之过?

“暴打幼女”被剥夺抚养权,怪谁?


妙老慈悲育僧才,救苦飞扬观音掌

怀念妙老:眼界大千皆泪痕

怀念妙老:妙湛法师与中国佛教

缅怀梦参老和尚:佛菩萨欢喜你就好

慧海法师:唯识学上转依义

【忆师父】慧灯高悬普照众生,海纳百川兴教功深


佛门礼仪 : 礼佛的感悟

佛门礼仪:礼佛的深意

佛门礼仪:汉传佛教僧俗称谓

佛门礼仪:礼敬僧宝

佛门礼仪:礼敬法宝

佛门礼仪:礼敬佛宝

佛门礼仪:南传上座部僧众托钵乞食

【佛门礼仪】佛寺上香修持礼仪

【佛门礼仪】善信入南传佛寺的基本礼仪

【佛门礼仪】进入三大语系佛寺的常识礼仪

【佛门礼仪】 敬僧之礼,培福增慧

【佛门礼仪】居家供香诵经修持礼仪

佛法,从恭敬中求

【佛门礼仪】汉传佛教僧俗称谓

【佛门饭训】善信到汉传佛寺斋堂用餐礼仪

【佛门礼仪】供养三宝的心态、方法与功德


【恭迎阿弥陀佛诞】十方佛净土,阿弥陀第一

恭迎药师佛圣诞: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

【纪念六祖惠能大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佛说善生经》导读:身口意离四恶礼六方,构建真善美福乐人生

《沙门果经》导读:出家修行截断生死轮回,入于圣流直证沙门道果

世尊十大德号之含义

《法华经》导读:佛子菩萨行,成佛妙莲華

《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读议

三宝在人间,唯人能成佛

人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导读:五蕴皆空苦止息,心无挂碍观自在

《慈经》: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慈经》与修慈心的功德利益

《金刚经》导读四:金刚般若

《金刚经》导读三:般若与方便,不一不异

《金刚经》导读二:“般若道与方便道”五菩提

《金刚经》导读:不无空非说缘起,照天耀地菩提心

【地藏经】讲座:心地含佛种,百善孝为先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导读


报国土恩:佛陀教我们爱国报恩

谁替你生死?剪断牛鼻线,还生命自由

为何生在父母家?

福人培福居福地,禅者安禅住禅林

致最爱的人:谁是你轮回中的情人

当和尚的信仰自由,谁说了算


【课程】说一切有部的阿毗昙与论师

【清明】请用鲜花祭祖

【佛史课程】大众部与有部的教义

【课程】生死轮回之“业力转移说”

【课程】生死轮回之“三世实有与现在有”

“一念见谛(顿悟)与次第见谛(渐修)”的实修实证问题

【课程】生死轮回之“业报相续“说


【莫被名利淹没心】:粪甲虫之死

【解套】:给心松绑,你会吗?

【供天】念天修天不升天,愿生佛陀正法前

人日说人顶天立地,忆念勇猛梵行三胜

谁绑住你了?!

谁才是真的爱惜自己与他人?

【红尘梦醒】谁是最后葬你的人?——老朋友,怎能忘记?

【破恶杀贼】:放下屠刀,立地修行

【莫与世间诤】文斗武斗明暗斗,欲诤见诤与无诤

【识破宗教谎言十大准则】:谁在说真话?谁在欺骗?

【依法摄僧】佛在僧中,谁是僧团的领导者?

【参·悟】谁,在拖死尸?

【佛教十大要闻】之一:2016 年“批印事件”评议

 师友们,一起托钵去——朝礼澳洲南传 Bodhinyana Forest Monastery 觉智寺

【特稿】弥勒佛下生人间成净土,娑婆界龙华三会愿相逢

【特稿】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僧伽教育

太虚大师: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