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巴士

其他

当国家三番四次给你提醒风险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了

小巴发现,监管对于私募基金、城投债的监管行动和风险提示,越来越多了。在不久前的文章《又有雷!这两个轻松暴利的品种,往后要注意了》里面,咱们提到私募基金出了一个“史上最严”的运作新规,从里面的一些要点来看,禁止通道和结构化发行,限制集中度......针对的实际就是,投城投债的高收益私募基金。然后上周,深圳证监局又出了个监管情况通报,说要严禁私募基金从事债券交易违法违规行为,直接公布了现在的一系列典型问题:-高集中度接盘弱资质信用债,而且是重仓持有单一弱资质信用债;-暗箱操作,不正当交易;-不公平对待投资者,早期和后期投资者到期收益率差异较大;-利益输送;-以“固定收益名义”向大量高龄老人公开宣传推介私募基金,流动性风险和涉众风险突出。(来源:深圳证监局)基于种种风险,监管给大家做了风险提示:不要想着能保本保息,一旦发生债券兑付违约,存在损失部分甚至全部本金的可能,大家要正确识别风险,谨慎评估自身承受能力,审慎选择私募基金管理人。监管表示,后面还会持续加大对私募基金的监管力度,有违法违规的行为,就依法处理。(来源:深圳证监局)其实对于监管来说,下面那些偷偷摸摸搞猫腻的,一直都看在眼里。当监管越来越密集,并且频频风险提示的时候,那就意味着乱象太多,影响太广,风险剧增,不管不行了!就如当年的P2P,咱们一开始是很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但没曾想,很多P2P平台竟然打着互联网金融的噱头,去搞各种诈骗和非法集资。于是监管2015年着手规范P2P行业,从互联网金融繁荣的深圳开始,调查抓人,风险提示,开启了一波轰轰烈烈的P2P监管风暴。于是P2P平台的雷一个接一个暴露出来,那些没来得及脱身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至今提起都是一个让人胆寒的教训。那么现在对于城投债和私募这块也是,开始严格规范和风险提示了,而且也开始抓违规了。比如,基金业协会就对雪杉基金的高管做了纪律处分,暂停受理雪杉基金私募产品备案6个月,并且对雪杉的合规风控负责人作出公开谴责。原因就是这家私募基金存在多项违规行为,包括债券投资违规。还有山东济南的某个城投公司,以“收益权定向融资产品”的名义,吸引群众投资,承诺到期8.5%-10%的收益,然后被群众举报到当地的处非办,被定性为涉嫌非法集资。都和处非办扯上联系了,可想而知后果有多严重。当然,私募基金和p2p还是不同。p2p是产品模式上的创新,后来整个模式都被玩烂了,所以被监管全部清零。而私募基金这个品类本身,不能说是违规的,它像一个大大的黑箱子,里面可能会放进一些资质比较差的标的,但又被包装得光环加身,所以监管要对其中的一些高风险违规动作踩踩刹车,否则暴雷后,又是影响广泛的各种财富毁灭惨案。对咱们投资者来说,当监管三番五次对某个东西进行风险提示,并且监管动作越来越多的时候,咱们就得打起十二分精神了——这里面风险挺大,要小心,最好就不要碰了。除了城投债私募之外,还有另一个品类,目前也是风险积聚,而且监管也多次出手干预了的,大家也需要注意,那就是增额终身寿。不知道大家的感觉如何,反正小巴最近的朋友圈,都是“复利3.5%增额终身寿即将全部停售”的消息。还有一些财经大V,也在推荐此类产品,让大家赶紧下手抢购,说如果再不买,就又错过高息产品了。包括咱们理财巴士的小伙伴,这两天也纷纷在后台发来消息,咨询储蓄险和增额终身寿的问题,可想而知最近这个“寿险告别3.5%时代”的消息,是有多火。这种火爆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是大家现在的存钱热情很高,但所有的国有行、股份行都下调了存款利率。现在3年期定存利率2.6%-2.9%左右,5年期定存利率2.65%-2.95%左右,剩下的中小银行,也都在陆续下调存款利率。高波动的股票、基金,大家放进去就等于亏钱,所以能给大家“锁定3.5%利率”承诺的寿险产品,怎么能不火。但监管不是第一次压寿险的利率了。2019年的时候就已经把4.025%利率的停掉,相关产品全部退出市场,普通型人身保险保单预定利率上限调整为年复利3.5%。现在3.5%的也高了,还要继续压。为啥?相比于我们这些小投资者总想着各种薅高收益率的羊毛,监管眼里盯的是宏观的整体风险。保险公司拿到你的钱,它要去搞投资,用实际收益率来覆盖给你的预定收益率。但咱们都知道,未来利率往下走就是大趋势,如果大家都蜂拥购买承诺“高息”的产品,集中赎回的时候,保险公司兑付压力就很大了。但一些销售为了完成kpi,反而借着监管降寿险利率的噱头,加码卖产品,甚至以“稳赚不赔金融房产”等说辞,来引导投资者购买,颇有和监管对着干的意思。后来精算师协会也专门发文,做风险提示了。当然,小巴并不是说,增额终身寿这个产品本身有问题,也不是说之前已经买了的,是个错误的决策。只不过咱们从金融风险的角度去考虑,如果现在还继续违背监管原意,疯狂追捧的话,那么搞不好会让所有人一起背黑锅。所以,对于现在增额终身寿的火爆现象,建议大家要谨慎。如果真想为自己的闲钱找更好存放之处的话,还是需要回过头去,做一个整体的财务分析和规划,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去决定,要做什么样的资产配置,是不是真需要买增额终身寿,有没有更合适的替代品等等,不要把眼光只是局限盯在某个单一产品上。最后还是推荐大家看看孙明展老师的一篇相关文章。在火爆的增额终身寿之外,孙老师给了大家一个更有现实意义、思路也更开阔的解决方案,咱们可以作为参考。点击查看文章:《刷屏的3.5%储蓄险“停售”,真的值得我们这么疯狂吗?》【完·小巴PS】1、并非推荐提到的具体产品,请注意风险;2、个人观点看法不一定都对,请适当参考;3、最终的理财投资决策权,请掌握在自己手上。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哦~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3年5月24日
其他

刷屏的3.5%储蓄险“停售”,真的值得我们这么疯狂吗?

这两天,小巴发现很多小伙伴在后台发来消息,咨询储蓄险和增额终身寿的问题。也难怪,现在铺天盖地都是“寿险要告别复利3.5%时代”的消息,让大家赶紧下手抢购,说如果再不买,就又错过高息产品了。盲目的抢购,咱们向来是不建议的,只有真正搞懂背后逻辑,才能更好下决策。所以今天推荐大家看一看,保险科班出身专业人士孙明展老师的这篇文章,里面清晰给大家分析了:怎么看待现在复利3.5%增额终身寿的火爆现象?要不要跟着去买这样的“高息”产品?什么才是更有现实意义的解决方案?一定会打开你的思路。作者:孙明展最近跟一位老朋友——广东省一位知名医学专家聊天,说起资产配置,她告诉我,她去年买了保额为200万元的护理险,这出乎我意料。在我的印象里,医生是对保险理财接受度比较低的一个人群。她侃侃而谈自己的逻辑:以现在的社会趋势,未来长寿是大概率事件,而且她自己又非常关注健康,要为长寿做准备。寿命越长,需要别人提供护理的概率就越高。如果把护理责任的理赔价值算成自己收益的一部分,相当于保证回报超过了4%。听完她的分析过程,我非常佩服她的理性判断能力,甚至比很多从业人员都要精准到位。如何理解“把护理责任的理赔价值算成自己收益的一部分,相当于保证回报超过4%”?联想到最近爆火的抢购“复利3.5%的增额终身寿”的市场动态,今天就来聊聊如何理性寻找未来市场的潜力产品。关注朋友圈理财信息的朋友,可能会留意到,“复利3.5%增额终身寿即将全部停售”的消息吧?很多朋友也在咨询我这个问题,追捧这样的产品,是否合理呢?从销售端,我不敢苟同这种促销策略。从消费端,我也不认同这种配置理念。可能触发金融风险姑且不论是不是真的将停售这种产品,从宏观层面来讲,鼓动大家去购买这种产品,本身就是在鼓动民间与国家金融政策的对抗。从目前国内外的形势看,未来预期会持续降息,也就是说,未来市场上的给付利息会越来越低。大趋势就是金融端的高息产品难以为继,特别是一些长期项目,目前承诺的高息,到兑付时能不能按息给付还未可知。如果极端设想,全国人民都相信停售而蜂拥购买这种所谓“高息”产品,保险公司未来极有可能面对无法给付的危境,反而促发金融风险。在未来持续降息的预期下,与其去拼命寻找高息产品,不如在经济走势中去寻找具备成长潜力的行业领域和产品。先看看经济发展的趋势:未来,我国不太可能再维持全业态高速发展的经济模式,特别是房地产、外贸出口这种曾经帮助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的行业,未来都将陷入比较困难的境地。最近我参加了一个复旦大学的经济学培训课程,跟一位宏观经济学教授进行了交流,他传递的一些信息也印证了这一点: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不可能结束国际形势动荡。现在国际形势动荡的根源,就是世界原先的霸主感受到了老二的挑战,采取了各种防患于未然的扑灭手段。国内一直存在一种声音,就是认为只要恢复和美国的接触沟通,双方就能“再次携手共创辉煌”。显然这属于一厢情愿,中国崛起,只要老二日益强大,威胁的就是老大利益,老大怎么可能容忍卧榻旁有人打着呼噜酣眠呢?!回顾一下现今霸主上位的过程,就知道为什么美国不可能容忍中国悄咪咪壮大——大家都知道美国是在二战以后才成为世所公认的世界第一强国,但其实早在1894年,美国就已经超越了英国,成为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的国家。到1913年一战结束,美国工业产品已占世界工业产品总量的1/3以上,比英德法日4国工业产品的总和还要多。回顾美国经济起飞,是从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结束为起点的,可以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工业生产总值超越英国,是立足实业发展起来的。这30多年,美国主导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即以爱迪生发明电灯为契机的电力革命,爱迪生就是摩根资本投资的一个项目。此外,洛克菲勒专注的石油提炼,提供了新能源优势,卡内基专注的钢铁产业提供了新材料优势。19世纪后期的美国经济界,“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投资大王摩根是并立的三巨头,他们聚集财富的领域,就是美国经济凭此崛起的领域。但真正让美国立住霸主人设的,还是他悄咪咪地埋头在20世纪前半期又深耕了40年的实力积累:远离欧洲大陆的政治纷争,用务实的孤立主义战略,不争议,不打仗,也不参与欧洲的争霸“事业”,也不去高调声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厉兵秣马40年。直到二战后期1941年,美国才挟重装的军事战备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以稳操胜券的姿态加入战场,掌握了历史走向,再通过建立联合国体系,以看似有五霸,实则掌握主要话事权的方式,真正确立霸主地位。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现在,美国已经当了30多年的老大。基于自己一路走来的经验,美国太明白“悄悄发展”之可怕。只要让老二有了宽松的发展环境,被取代也就提上议事日程。遏制老二是战略方向,美国绝对不会因为一时的利益损失而调整战略。作为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经历了快速成长的40年,但并没有做好走到台前,进行正面挑战的准备在经济体量上,中国还是老二,但追赶速度有放缓的趋势,短期内超越美国的可能性不大。只要不具备绝对实力彻底压制老大,双方的较劲就会一直持续下去,或者说来自美国联合整个西方世界的打压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动荡格局会是未来相当长时间里的常态。在此背景下,国家对于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是谨慎的,持续降息也将是趋势,国家希望通过这种信号,释放资金在投资端的动能,起到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动荡格局中,旧业态失去了机会,但总会产生一些新业态,比如随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趋势的深化,围绕白发经济话题的产业,像医疗行业、养老行业、老年人消费领域、老年人健康管理都是未来最值得我们去看好的行业领域。我的医生朋友判断长护险有可为,正是踩到了点子上:在保险领域,健康保险这块蛋糕无疑是未来最香甜的。就连现在各个销售热推的所谓3.5%收益率的增额终身寿险,依托的也还是白发经济话题——未来人口寿命预期会大大提高——如果只算限价部分,3.5%收益率的增额终身寿险,金融部分收益其实只有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又有雷!这两个轻松暴利的品种,往后要注意了

最近有两个闹得沸沸扬扬的品种,想和大家聊一下风险提示,小心踩坑。第一个是可转债。事情起因是,蓝盾转债因为触发财务退市规定,和正股*ST蓝盾一起双双停牌了。更重要的是,蓝盾转债有可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违约的可转债。2019年开始,蓝盾的净利润就出现了亏损,而且一年亏得比一年多。今年3月底的时候,就已经发风险提示公告,说可用货币资金余额,已无法覆盖“蓝盾转债”剩余票面总金额,可能会有债务违约风险。如果正股退市了,可转债会怎么处理,之前没有可参考的案例。虽然可转债跟着退市并不意味着价格清零,毕竟是债,可以要求上市公司还钱,而且可转债的清偿也在股权之前,但万一企业直接资不抵债破产了,那么也是一分钱都拿不到的。本身这些面临退市的公司,经营情况就很差,还能有多少钱给还债?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现在不少人还是按照以往思路,越跌越买,看看蓝盾转债153块的停牌价格,里面怕是有不少盲目抄底的人,他们也将一起承担后面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这几年可转债很火。一个原因是定价不成熟,你只要盯着低价去买,简单粗暴就能赚大钱,年化30%、40%不在话下。另一个原因,就是可转债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违约,这也是大家敢去追低价转债的一个重要经验。为啥之前没违约?一开始是那些很好的蓝筹股才能发可转债。后来越来越多中小企业也能发了,虽然会有经营不善的情况,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好歹也是个上市公司啊,审批制之下,那个壳就很有价值。但现在全面注册制了,一边是上市的鸡狗杂碎变得更多,另一边壳不值钱了,退市也更畅通,那么优胜劣汰之下,那些垃圾股退市清算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当然,最近可转债整体行情不太好,也和很多投机资金去炒AI或者中特估有关,但这只是一个助推剂。注册制之后,带来了根本逻辑上的转变,垃圾股退市,然后接连带着可转债退市,违约,只是时间问题,也更符合市场化。就算这次的蓝盾让你惊险过关,后面还会有其他可转债出问题。可转债、可转债,虽然可以转股,但本质上还是债,而债最大的风险,就是违约,要谈任何收益率,都要建立在不违约的基础上。而且很多人买可转债,总是以相比股票更低风险的出发点去投资的,说,避险。一旦有违约迹象,就不再是让你安心的所谓“低风险”投资,还有可能面对漫长的维权之路,那么这时候选择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其实是不用怎么纠结就能下的决定。不过因为过往经验,和对暴利的贪婪,一些人还是会抱有幻想。当然,小巴也不是说可转债就不能投了,只是那种简单粗暴的交易性套利,靠买100块以下可转债就必然赚钱,而且赚得还不少的好时机,过去了。以后想投资可转债的,需要更丰富的经验,更多因子的策略,也要学会衡量企业资质,尽可能规避暴雷风险。毕竟蓝盾这种其实是“明牌”了,但那些未完全暴露的,才让人防不胜防。所以总结下来就是2个点:1、不要再盲目买低价转债,小心经营不善上市公司的退市风险,那些已经被ST的,也不要对重组有太大幻想;2、不要再迷信可转债0违约,只要是债,除了国债,就没有能给你刚兑,稳赚不赔的。第二个要聊的,是私募基金。最近出了个运作新规(征求意见稿),被人称为“史上最严”。虽然是针对私募基金,但新规的一些要点,其实也和债有关。没错,就是咱们之前多次提过的,投城投债的那些高收益私募基金。咱们看看新规里的一些重要要点就明白了——1、禁止通道业务,严禁结构化发行。禁止通道这个,很多人都放在后面才提,但这一条在新规里的位置其实很靠前,第4条就已经说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
2023年5月8日
其他

怎么跑赢M2印钞机,不让财富缩水?这个老问题要有新解了

上周,有位朋友留言,说能不能就目前大部分城市的财政现状,写一篇个人理财的指导文章。因为M2比较高,光靠存钱是不行的。答案其实很快就了然于胸,但这是一个坑比较多的经典问题,值得今天仔细聊聊。首先要说下这个M2。咱们曾经在讨论“收益目标如何设定”的文章里有专门聊过,M2是一个经济学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广义货币的发行供给量。真实的M2计算起来比较复杂,我们简化理解,M2=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所以M2的量,等于实际购买力+潜在购买力,而M2的增速,可以拿来衡量印钞的速度,或者购买力贬值的速度。咱们经常听说的跑赢通胀,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跑赢M2,财富才最大可能没有被稀释。这也是大家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可能会听到的一些论调,销售经理会告诉你如果收益率没有跑赢M2增速,财富就会缩水,所以赶紧买买买吧。那M2的增速到底有多高呢?2010年到2022年这13年间,M2从62.56万亿扩张到了266.43万亿,平均增速是12.11%。(M2数量及增速
2023年2月24日
其他

回暖了?聊聊房地产市场的两个拐点

房子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所谓衣食住行,房子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往大了说,房地产是第一支柱行业,关系到宏观经济。去年,楼市三支箭,增信、续贷、股权融资各个手段来一遍,通过解决融资和资金流动性危机,针对性缓解房企资金链紧张的问题,部分“三好学生”的现金流已经稳住了。开年1月份,央行、银保监会决定从销售端发力,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新房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下降的城市,允许下调或者取消首套房利率下限。包括郑州、天津、福州、沈阳、厦门等将近20城首套房贷利率下调,郑州首套房利率已经调整到3.8%了,郑州关于首套房的定义也很宽松,只要在郑州名下没房,就算首套房。不少城市还在利率优惠的基础上加码,首付比例只需要二成,买房有补贴等等。经过这一番大力的刺激,有些城市的看房热度上来了,成交也有回暖,央视也在播报北京、上海、大湾区楼市回暖的消息。所以大家都在说,回暖了,楼市拐点来了。但要这么来讲的话,还得区分一下,因为房地产市场有两个拐点。上面提到的各项措施,意味着“政策拐点”去年就已经来了,但影响房地产本身更长期趋势的“市场拐点”,恐怕不能如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回暖之后就直冲向上了。从长周期来看,目前房地产周期或已进入发展顶部。首先,人口是天花板,随着月初统计局最新的数据出来,人口负增长已经实锤。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跌破1000万,不少人预计今年的出生人口会跌破800万,接盘的人少了,不需要那么多房子了。新生人口减少的同时,老龄化越来越加深,还会闲置很多房子出来。还有,从杠杆率数据上看,大家可能买不动了。2011-2021年间这十年间,受房贷快速增长的影响,居民杠杆率上行33.8个百分点,涨幅领先全球,到2022年第二季度居民杠杆率上升至62.3%。虽然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从人均GDP的角度看,居民杠杆率就有点高了。再来,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城镇化率。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达到64.72%,一般认为在50%-70%区间为快速增长。十四五规划也提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73.12%,越往后城镇化进程肯定是越来越慢的。202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2895亿元,比上年下降10.0%。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关于要不要提前还房贷,我修正了一下看法

现在楼市最火热的话题,不是哪里的房价涨了跌了,而是提前还贷业务异常火爆,想要提前还贷比借钱还难,堪比春运抢火车票。各地银行为了控制还贷的人数和额度,要么关闭线上预约通道,要么就是预约了也迟迟不能办理,起码要等三四个月。甚至有银行开出了想要加快速度,就每年往银行存至少2万,连存5年的“条件”。没想到给别人送钱,都要大排长队,困难重重。大家想要提前还贷的消息,在去年就时有耳闻,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到佐证。根据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2022年居民中长期贷款比2021年少增3.33万亿,而且在2月和4月,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是负数,也就是还的房贷比新借的房贷还多。(来源:中邮证券研究所)提前还贷是一个正常行为,要不要提前还贷也是个常见问题,咱们早在2018年就已经讨论过:《提前还房贷,真的是“房奴”的逆袭?》当时的建议是,实在无法忍受债务的人,有钱就提前还贷,无可厚非。而作为一个理性的理财人,把资金留着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但现在,小巴的看法稍有改变。存在即合理,最近提前还贷潮愈演愈烈,是多种原因催化的结果——→对未来信心不足。疫情几年打击了大家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降薪、裁员、甚至失业,让很多人心里始终紧绷着一根弦,至今也还没放松。有钱就存起来,所以现在储蓄率越来越高,存够一笔就拿来还贷。→存量房贷和新增房贷利差太大,心里不爽。现在抢着还房贷的,主要是前几年以超过5%,甚至6%高利率贷款买房的人。现在政策为了救房地产市场,不断降利率,新闻都说有20多个城市首套房贷利率跌破4%,并且还在持续走低。即便影响存量房贷的5年期以上LPR,去年降了3次,从4.65%降到4.3%,但由于当初利率太高,这点优惠显得不太解渴,更何况不少人当初是没换成跟随LPR浮动,选择固定利率的。比别人付的利息高那么多,而且花这么大成本买的房还可能会跌价,内心极不平衡。
2023年2月8日
其他

“人口负增长”靴子落地,比预计提前了8年

在去年8月份的时候,卫健委官宣十四五期间总人口将进入负增长阶段,现在看来十四五的推测还是保守了。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2022年全年我国出生人口为95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2023年2月1日
其他

2023第一雷:城投债的大窟窿,房地产的深困局

2023年第一个刷屏雷,居然是城投债的。其实在去年的文章《城投债“金身不破”信仰下,隐藏着一颗大雷…》里,咱们就提到过在那些经济实力比较弱的地方,即便没有发生实质违约,城投债展期处理,也就是将还款日延后的案例已经见怪不怪。那个时候,贵州遵义的城投平台就已经爆出不少违约的雷。让人没想到的是,最近遵义最大的城投,遵义道桥建设有限公司发布的“银行贷款重组事项公告”,竟然把期限拖到了20年之久,同时利率降到3%-4.5%一年,而且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
2023年1月11日
其他

双十一当天,聊聊“第四消费时代”的消费升级

作为一个人造的节日,双十一转眼间已经走过12个年头了。不过,今年的双十一感觉格外安静,“买买买”的呼声不再高涨,各大平台也没有披露具体数据。一方面,除了双十一,还有618、双十二等大促,购物节泛滥,全年以电商“造节”形式为促销手段的节日已超过100个,品牌促销已经日常化了;另一方面,疫情影响下大家的消费欲望也不强,对双十一这类花钱的节日自然也提不起什么兴趣。说起消费的演化,小巴想起了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有一本书叫《第四消费时代》,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对照和借鉴。书中根据社会背景、人口增速、国民价值观、消费取向、消费主题、消费承担者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时代的划分,将日本过去的120年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消费社会(1912-1941年)仅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发展。在大城市的繁华街区经常可以看到穿着十分时尚的年轻人,西方“摩登”文化被大众接受并且崇拜,出现了西餐为热潮;社会上出现了以杂志和广播为代表的大众媒体,百货大楼、写字楼、公寓日渐增多。这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占据国民总数一成或者二成的中产阶级享受消费的时代,我们现在生活的原型,也就是西方化的生活方式已经形成了。第二消费社会(1945—1974年)不仅仅局限于大城市,而是扩大到了全国范围,夫妻和两个孩子所组成的小家庭是消费的主要单位。由于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家用电器开始批量生产,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每个家庭好像都要拥有洗衣机、电冰箱、电视,进阶耐用品小轿车、空调、彩电开始普及。这个时代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为原则。由于消费者是婴儿潮一代,厂家只要生产大量产品,不需要太多营销手段都能顺利地卖掉。这一代消费者的需求是大众化、标准化的,并不刻意强调个性,别人有什么,我也有什么即可,商品追求越大越好。第三消费社会(1975—2004年)日本出生率放缓、经济处于低增长阶段,消费的观念从以家庭为主转变为以个人为主。电脑、小型汽车、便携式收音机流行起来,消费逐渐向个性化差别化转换,呈现以炫耀性消费为主的个性化消费趋势。80年代,社会上出现单身寄生者,他们未婚的倾向增强,过了25岁还不结婚,仍然与父母住在一起生活。因为不用自己支付住房费等基本生活费,自己赚钱自己花,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因此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时尚是主要消费方向,追求名牌也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对消费的追求迎来从量到质的转变,但比起实用性,大家更加讲究附加在商品上的“感性”和“附加价值”。消费已经不止是买东西的行为,而寄托了人们想要“寻找自我”的困惑,社会上出现一种为了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消费的现象。第四消费社会(2005—2034年),经济增速下滑、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大众的消费意愿下降,带来消费社会的锐变。大家开始感到把大量的金钱花在与人攀比的消费上,没有意义。在经历了高度消费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在私有和私生活中无法满足愿望,从而求助共享型的行为来获得满足。在共享意识的作用下,会采取一物多人共用,共同利用、租借而非占有,旧物重复使用等行为,人群消费倾向于无品牌与朴素,无印良品、优衣库等品牌在这个阶段迅速崛起。在不断追求简约的生活方式中,在共享意识的作用下,消费者会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多学者认为从改革开放起,咱们仅用了30年就走过了日本消费社会上百年的历程。这个四个消费社会可以说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我们都可以从过往的历史细节中找到些相似之处。不过,如果参考书中的标准,咱们国家具体是对应哪个消费时代可能说不准,或者都有参杂,比如大城市已经和日本处于相似阶段,处于第四消费社会或者第三消费社会向第四消费社会的进程中了,而部分小城市和村镇可能还在第二、三消费社会交替的时期。毫无疑问的是,消费观念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的,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相符合的消费特征。从第一消费社会到第二消费社会再到第三消费社会,每一次转换都是一场华丽的升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消费社会和第三消费社会,消费不再是单单满足生存需求,很多人将更多、更快的消费作为一种炫耀的资本,以此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就像书里所说的,直到大地震后,看到自己的房子、车子一瞬间化为乌有,大家开始意识到有形的物质会在瞬间消逝,把原先消耗在物质上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积累人生体验和丰富感受上,收获精神层面的富足。想想我们经历现在的疫情,似乎也是这么一个契机。疫情之后,大家更明白到人与人的连接才会带来更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当消费追求的对象从带来满足感的物质,渐渐转移到带来人生意义的事情上,使得商品回归到最原本的使用属性时,咱们这算不算得上是另一种消费升级了呢?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城投债“金身不破”信仰下,隐藏着一颗大雷…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城投债是一种信仰,默认是不会违约的。城投债是城投公司公开发行的企业债或者中期票据。城投公司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简单理解就是,城投债是为政府融资,完成募集后的钱主要投入到城建项目中,因此也被很多投资者默认为政府发债。借来的钱用项目收入还,项目收入不够,还可以依靠地方财政收入,比如卖地来还。前几年房地产市场火爆,加上货币棚改化的浪潮,地价一轮高过一轮,根本不用担心没钱还债。但现在房地产遇冷,房企没能力拿地,卖不出去,还债的压力变大,城投债的信仰也会受到考验。事实上,城投债分为两种,非标城投债和标准城投债。标准城投债,需要国务院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由证券公司或银行承揽/承销,主要参与的是银行、险资、公募基金等金融机构。一直以来,标准城投债都有金身不破的信仰。而非标准化城投债,是通过信托、私募、资管、金交所等通道备案发行债类贷款,个人也可以参与,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监管,很容易有违规操作。从收益上来说,标准城投债的企业债、公司债,给出的收益大概在年化7%左右;中期票据则在年化4.5%左右;短融会更少,一般在年化3%以下;由于近期市场资金利率处于低位,发债成本不断下降,标准城投债的收益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在非标城投债上,市场上给出的年化收益一般在年化8%-10%之间,在有些经济不太好的地区或者四五线城市,甚至会超过年化10%。迄今为止,产生实质性违约的都是非标城投债,也就是说在宽限期外,未能按照合约规定支付或延期支付利息或本金。这些违约的非标城投债,目前主要集中于内蒙古、贵州、四川、云南等地,经济大省出现违约的情况几乎没有。时间上,在2018
2022年9月28日
其他

债券基金一定如想象中安全吗?注意一个风险

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出现明显调整。大家风险偏好还是偏保守,债券基金依然受到追捧。Wind数据显示,由于上半年债市窄幅波动,纯债基金整体取得小幅正收益,算数平均收益率为1.59%。虽不及2021年全年收益率4%,但还是为大家的资金提供了一个资产配置里,控制回撤的好去处。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如果选不好纯债基金的话,风险其实比想象中的大。纯债基金,顾名思义,是专门投资债券的基金,主要是利率债和信用债。风险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利率风险。之前在文章中给大家讲过,一般情况下,市场会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作为债券基金走势的反向指标:当国债收益率走高时,债券基金往往会下跌;当国债收益率走跌时,债券基金会有所上涨。这其中原理,大家可以回顾之前的文章。这个是显性的之前更多人会关注的风险。第二个是信用风险,则是投资债券基金最核心的风险,即底层资产违约风险。这个就暗戳戳得多了,需要看底层持仓。之前大家很少关注到这个风险,是因为对于纯债基金来说,单日波动并不大,但是一天如果下跌了百分之几,净值出现断崖式下跌,那就是踩雷了。比如宝盈盈泰纯债债券A,算是老牌基金公司发行了几年的产品,从成立以来整体保持上行趋势。但是最近一个月净值连续下跌,跌幅超过10%,收益也排在倒数。看基金二季报发现,这只基金精准踩雷了地产债旭辉和龙湖,而且还是五大持仓中的第一第二位,算是重仓了。最近这两年,咱们国家的地产债从恒大开始,动不动就债券延期、违约、跌得比股价还狠。虽然相比于恒大来说,旭辉集团的名气没有那么大,关注度也没有那么高,但是今年以来也是暴雷不断。从重仓的债券21债券02跌幅来看,宝盈盈泰这波下跌的主要罪魁祸首就是它了。
2022年9月5日
其他

官宣:即将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

8月初,国家卫健委党组在《求是》杂志刊文指出,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着深刻而复杂的形势变化,人口负增长下“少子老龄化”将成为常态。虽然人口负增长和少子化、老龄化一样,是一个经常被谈到的问题,和以往的预测不一样,这次官媒直接在当前人口发展出现的五个问题中,承认了这一点。首先是,长期积累的人口负增长势能进一步释放,“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紧接着是少子化和老龄化,总和生育率降到1.3以下,老龄化程度加深,预计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阶段;家庭小型化,2020年平均家庭户规模降至2.62人,较2010年减少了0.48人,养老和抚幼功能弱化;区域不平衡,一些生态脆弱、资源匮乏地区人口与发展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可能有小伙伴不理解总和生育率是什么意思?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国际上通常以2.1作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意思是平均每对夫妇大约需要生育2.1个孩子才能使上下两代人之间人数相等,通常把低于1.5的生育率称为“很低生育率”,低于1.3时称为“极低生育率”。也就是说,中国的生育水平已经进入全球最低国家之列。如果生育率一直维持在1.2以下的水平,那么人口最终将以每出生一个人去世5个人的速度减少。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中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14.42亿,从2030年开始进入持续的负增长。人口负增长的到来比预计的时间提前了5年。大家是真的不生了,在已公布2021年人口数据的29个省份中,有14个省为人口正增长地区,15个为人口负增长地区。出生人口在百万以上的省份仅有广东,50万至100万的则有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安徽五个省份。广东省的出生人口多,并不意味着生育意愿强。珠三角等地是外来人口流入比较多的地区,流入的大多为年轻劳动力,这类人也是生育的主力军,生育率自然会有一定程度地提升。这样一来,不同区域间的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的差异将会进一步拉大,意味着未来城市间的抢人大战会越来越激烈。另外,如果把数据对比起来看,山东2021年出生人口比2017年下降了57.1%;河南2021年出生人口比2017年下降了43.4%,人口大省也生不动了。有些小伙伴觉得,人少了有什么要紧,不是更好吗?工作也不会那么卷了,坐地铁也不会那么多人了,这种想法明显就是太天真。人口负增长意味着在未来数十年里,劳动力越来越少。人少了,消费动力不足,那么社会上的工作也会越来越少。就拿地铁举例,如果人流量达不到地铁筹建的标准,就根本不会有乘地铁的可能。对我们来说,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房产和养老。不管是买还是租,没有那么多人,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房子了,加上区域性人口流动,劳动力会逐渐往经济发达的地方迁徙,如果一个地方劳动力大量输出,房价也会走下坡路。可以说,鹤岗化是绝大多数小城市的未来。至于养老方面,我们国家的养老制度是现收现付制,现在的年轻人养现在的老年人。等到几十年后,交钱的人越老越少,领钱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还活得越老越久,养老金就会收不抵支。比如日本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已经开始实行“早领少,晚领多”的政策,以鼓励大家延迟退休。原则上是从65岁开始领取养老金,但65岁之后每多工作一个月,未来领养老金的时候就可以比正常的情况多领0.7%,一年就多领8.4%,延迟退休10年,75岁退休的话,每月就比65岁退休时多领84%。一方面我们可能会面临延迟退休、养老金不多的情况,另一方面因为劳动力稀缺,各种养老方面的服务也会越来越贵。有些小伙伴乐观地以为,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全新的养老市场,推动养老行业的科技进步,即使未来劳动力稀缺,也会有养老机器人承担相关的服务,不用过于担心。任何时候,稀缺都意味着高价,越高端越智能的机器人价格自然也就越高,说回来还是钱的问题。我国养老金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社保养老金不给力,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覆盖范围小,只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也就是自己多给力。这也是上层的意思,从去年推出的养老理财试点,今年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再到最近的个人养老储蓄试点,国家都是在不断提醒我们要为养老多打算。说起来,四大行在五个城市推进的养老储蓄试点,只是利率稍微高、时间更长的定期存款。对于养老这种长期的理财目标,把钱存在银行十年、二十年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长期来看,无风险利率是一定跑不过通胀的,还是应该增配一点权益类资产增加收益比较合适。小巴要提醒大家的是,国家给的只是一些方向和思路,而养老其实是一个千人千面的问题,每个人的养老目标不一样,养老金缺口也不同,只有通过精确的测算、科学的配置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最后,人口负增长算是一个典型的“灰犀牛”问题,只要充分重视、积极应对,风险还是可以逐步化解的。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8月15日
其他

两个原则:不再恐惧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今年确实是很难。前几天和家里打电话的时候知道,有个远房亲戚之前工作了一段时间觉得不太顺心辞职出去留学,结果遇上了疫情,好不容易毕业回来了,赶上今年就业形势不大好,现在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父母天天在家里叹气,没想到花了100多万出去深造,现在居然连个靠谱工作都找不到。刚好小巴最近看了《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未来道路上,越往前走环境越复杂,任务越艰巨,风险挑战越严峻,‘黑天鹅’突如其来,‘灰犀牛’不期而至,‘大白鲨’难以预料。”可以说为小巴打开了新视野,生活其实就是被“黑天鹅”、“灰犀牛”、“大白鲨”环绕的。“黑天鹅”,一般是指那些出乎意料发生的小概率高风险事件,一旦发生影响足以颠覆以往任何经验,具有不可预测性。比如,曾经的安然公司,因为被卷入会计欺诈丑闻,股价从90
2022年7月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混合估值法的债基,是啥新鲜玩意?

本月初,又有基金公司扎堆上报了。证监会官网披露的新基金上报表格中,20多家基金公司上报同一基金品种——定期开放式债券基金。从这26只债券基金的名称上来看,持有期最短的是6个月,最长的是39个月,持有期1年的产品共有17只,占比最高。定开债基没啥大不了的,但特别在于,有业内人士说这批定开债基里面会有使用混合估值法的债基,但最终哪些基金会用混合估值法还不确定,具体到时得以基金合同为准。混合估值法是啥意思呢?就是对基金估值的时候,部分采取摊余成本法,部分采取市值法。摊余成本法,简单来说就是按照买入成本+利息计算每日净值。假设你买了一个100块,年息4%的银行理财产品,持有满一年的话,本息和104块,用4%除以365,乘以100元,就能算出每天的收益;这样一来,即使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有波动,在净值曲线上是体现不出来的,收益就像是稳稳的一条向上走的直线。像之前很多银行理财产品,都是用的摊余成本法,然后给你展示预期收益率。但现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实际上资产的价格是随着利率的变化而有所波动的,有可能涨,也可能跌。所以咱们之前也提到,央行出台资管新规之后,要求打破刚兑,不少之前用摊余成本法的产品都要向净值型转变,用市值法来估值展示。市值法,就是净值会按照实际价格走,直接反映资产价值每个交易日的涨跌,这样每天的收益就不是固定的了,体现在表格上就是一条上下波动的曲线。所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话持有体验比较好,你看到的都是展示的预期收益,就算有波动也不会体现出来;市值法更能准确地反映产品当前的市场价值,也可以让大家正确认识到产品实际上潜在的波动和投资风险。当时资管新规鼓励用市值法估值,不过也做了一些补充,对于封闭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投资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且持有到期的债券,可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所以资管新规之后,定开债基是债基里面唯一能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那么这批定开债基用混合估值法之后,就结合了两者的特点,以1年封闭期的定开基金为例:如果买入的债券到期日1年以内且一直持有到期,这部分可采取摊余法估值,减少净值波动;封闭期之外到期的债券则使用市值法进行估值,相比完全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基金而言会相对灵活,不受期限限制之后也可以增厚收益。不过在收益方面,也很难说混合估值债基与普通市值法估值的债基哪个收益更高。作为一个创新品种,采用混合估值法的定开债基看起来是兼顾了波动和收益,咱们可以先做一个了解,不过目前还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1.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的具体投资比例尚未确定,根据市场估计这类产品摊余成本法的比例可能不超过50%。2.这批产品投不投股票、投不投可转债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需要以基金合同为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普通开放式债基的杠杆率上限为140%,而定开债基的最高杠杆率则可以达到200%。咱们说,杠杆是把双刃剑,虽然杠杆越高,博取超额收益的可能性越大,但产品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也越大。而使用混合市值法的定开债基,也会比之前单纯摊余成本法的定开债基更容易受到市场行情影响,净值波动更大,这也是盈亏同源。如果考虑投资的话,绕不开的问题依然是封闭期。封闭式基金认购结束之后就不能申购赎回了,直到封闭期结束,定开基金虽然在中间会定期开放申赎,但仍然有一段时间的封闭期。因为现在处于市场底部区域,大家可能会有“上车”的计划,如果买了带封闭期的债基,后面想把钱拿出来投资权益类资产就没那么容易了,就算个别封闭式基金支持场内交易,也可能会有折价风险。另外,债基之前已经涨了挺多了,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来看,也处于一个相对低位,再往下的空间不太大,要投资债基的话,对收益的预期也不要像之前火爆时候那么高了。所以还是像之前咱们在《这些低风险抢手货火爆背后,需要警惕》里面提到的,为何要把资金锁定在某个债基产品上,才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而对于债券基金,最重要的其实还是配置的价值,用债基这类稳健品种去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性,着眼于长期持续稳定的回报,也可以作为资金的“后备军”。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6月13日
其他

理财心得目录

理财不仅仅是追求资产的保值增值,它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让咱们可以体验到完全不同的精彩人生。同时,理财也需要每日精进,身体力行。理财巴士坚持记录理财的所思所想,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点启发,带领大家一起奔向财务自由!整理了一个目录,点击标题直接查看:
2022年6月2日
其他

这些低风险抢手货火爆背后,需要警惕

近段时间以来,各种低风险的债和现金理财产品成了抢手货,火爆得很。比较典型的是3个品种:首先是短债基金。今年一季度短债基金规模激增1000亿,发行规模也是去年同期的5倍多。另一方面现存的债基还纷纷开启了暂停大额申购,有些直接关门谢客,买都不给买了。(近期限购债基)第二个是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第一批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在去年刚出来的时候,小巴就已经在文章《号称取代“余额宝”的现金理财新产品,是啥来头?》里详细给大家介绍过了。“同业存单”实际就是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存款证明”,然后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跟踪的是“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80%以上的资产都投到了那些主体评级为AAA级,发行期限1年及以下的同业存单上。所以风险收益特征介于货基和短债基金之间,可以作为现金管理产品或者短期理财的一个补充。当时小巴刚提到这个新品种的时候,感觉大家反响一般,但没想到几个月过去之后,竟突然成了香饽饽,被抢得不行。第二批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发行就开始火了,认购得用上“末日比例”的方式,只有50%比例的钱能认购成功;第三批产品继续火爆,基金募集金额达到百亿上限之后,就提前结束募集了;当第三批还在发行的时候,第四批就已经马上接档着来了,就是这两天发售。现在已经有23只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后面还有90多只在排队等着批文,可以说风头一时无两。(来源:天天基金)第三个是短融ETF。这是除了已经火爆的短债和同业存单基金之外,正在逐步升温的另一个品种,之前咱们没讲过,接下来就具体聊聊。现在市场上只有一个短融ETF,海富通中证短融ETF。这只基金2020年8月就成立了,去年末基金份额是6281万份,但截止30号收盘,基金份额已经涨到了1.15亿份。也就是5个月的时间,份额蹭蹭涨了8成,净值规模超过百亿。然后最近南方、华夏、广发、嘉实几大基金公司,也开始了短融ETF相关产品的申报流程。短融,就是短期融资券的意思,是指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还本付息期限在1年以内的债券,大家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短债。只不过我们经常提到的短债基金,是场外的,而ETF是场内的,所以短融ETF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是“短债基金的场内版”,也就是得有股票账户才能买卖。短融ETF所跟踪的“中证短融指数”,AAA级债券占比超过75%,平均剩余期限在0.3年左右,所以风险较低。(来源: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从指数近5年的走势来看,可以看到波动还是比较小的,近5年年化收益是3.68%,风险收益介于货基和纯债基之间。(中证短融指数走势
2022年6月1日
其他

住房大变化!居住权登记开始

自从去年《民法典》颁布以来,新设立的居住权备受关注。这项权利规定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简单来讲,相当于在房屋所有权之外,由房屋所有人设立“居住权”,当特定对象取得居住权后,便可在该房屋内居住和使用。比如说小巴有套房子,如果给你设立一个居住权,你就可以在这个房子里居住。小巴仍然有房屋的所有权,但房屋的居住权是你的了。目前居住权主要有三种设立方式:1、合同方式2、遗嘱方式3、生效法律文书但无论通过以上哪种方式设立了居住权,都需要登记。根据《民法典》规定,居住权并非设立就能生效,也不是一套房“长期居住”就能享有,而是需要采用书面合同设立,并且还需要向登记机构进行登记。也就是说,书面形式登记是设立居住权必经的程序。这也是最近多个城市开展居住权登记的原因。有了居住权不动产登记证明,即使房主之后把房子卖了或者抵押,居住权人也能受到法律保护,不必担心自己被赶出去。在居住权登记时,也要明确居住条件及要求、居住期限、争议解决方案等等。比如说居住期限。可长可短,由设立居住权的所有权人确定,可以1年,也可以10年,当然也能“终生有效”,即居住权人活多久住多久。再比如要不要付租金问题。有些人可能会跟房主签订超过20年的居住权协议,付给房主20年的居住权费用;或者是通过遗嘱享有,不需要付房租等,这些最好都得在登记时说清楚,避免以后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广州去年开始已经可以登记了,目前重庆、合肥、武汉、济南、成都、长沙等多座城市,也陆续启动当地居住权登记工作并公布了一些流程。比如济南市办理只需要双方携带身份证、房产证书,来了之后填写《居住权合同》,一般一到两个工作日就可以完成。不过根据设立方式的不同,需要的材料证明也不同,比如以遗嘱方式设立的,就要准备好生效的遗嘱、遗嘱人死亡证明等材料。一般情况下,居住权登记都是在不动产登记中心办理,需要办理的小伙伴可以去当地的不动产中心咨询一下。(大家也可以微信搜索“城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在相关微信公众号上查到办理的流程。)根据居住权设立的3种方式可以发现,居住权不仅可以在亲属间设立,也可以在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间进行。这就代表着居住权可以有多个应用场景,比如说失独老人先为自己设立居住权,再把名下房屋出售,自己就可以在晚年获得一笔收入,实现以房养老。再比如有多套房子自己住不了,就可以将居住权卖给有住房需求,但没条件买房和不想租房的人,大家各取所需。居住权的确立,可以让没有房产的人也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居住权益,对于无房者和租房者来说算是福音。但也要注意,居住权登记在我国算比较新颖的保障住房需求方式,居住权交易也还没有明确的条款规定。所以无论是通过购买还是受赠获得居住权的,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风险。01
2022年5月30日
其他

公募限薪,基金经理再也不能旱涝保收了?

最近基金经理们估计挺挠心,不仅基金业绩还没多大起色,另一边公募基金限薪潮也来了。已经有地方证监局发通知,要求辖区内的各基金公司在这个月底之前,上报高管和基金经理的薪酬,并且报送薪酬激励约束机制的方案,明确提到要抑制薪酬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都要求出具体落实方案了,看来限薪这个事情眼瞅着越来越近。早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基金圈就有风声说基金经理可能要限薪,每年工资和奖金加起来不能超过1000万,而且年终奖也要延迟发放。果不其然,后面一连串关于公募基金行业薪酬管理的证监会官方消息,就陆续出来了——2月,发布了《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里面提到要建立长效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避免短期、过度激励等不当激励行为,还要确定薪酬递延支付标准、年限和比例等。这里解释一下“递延”,就是钱分多少年发完的意思。比如延后支付3年,延期支付金额不少于40%,那就可以第一年发30%,第二年发30%,第三年发40%那样。其实金融机构员工的绩效薪酬都要求递延的,只不过之前机构不一定会严格执行。(来源:证监会)然后4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同样提到要强化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并且列举了一些具体的考核指标,比如3年以上长期投资业绩、投资者实际盈利,弱化规模排名、短期业绩、收入利润这些指标的考核比重,然后薪酬递延制度也要严格执行。(来源:证监会)紧接着5月份,发布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再次强调要科学的薪酬管理还有考核机制,而且要与合规和风险管理相挂钩。意思就是搞利益输送老鼠仓这些不合规的,还有风格漂移高换手率这些为了获得一时高收益,不注意风险防范的行为,如果基金因此在后续一段时间内大亏的话,薪酬考核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分不少了。(来源:证监会)对于公募基金无论是赚是亏,基金经理都稳拿管理费,旱涝保收这个事情,一直是基民们的槽点。特别是近一年来,基民们看着自己手上的基金大亏,但基金经理的管理费却仍然是猪笼入水,心理更加不平衡,产生信任危机。所以监管频频发声,也是为了给大家信心,让公募基金未来能更好的发展下去。公募基金到底有多赚钱?从4月份披露的基金公司年报来看,去年公募基金的管理费超过千亿,管理费收入第一的是易方达,达到了106亿,第二第三的广发和汇添富是70亿左右。当然,这钱基金公司也不是全部入袋的,还要分25%-35%左右的佣金,也被称为“客户维护费”,给到销售渠道那边,比如银行、券商、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毕竟绝大部分的基金销量,其实就来自于这些代销的平台。至于具体到基金经理的薪酬和奖金是多少,就是一个保密度很高的事情了。去年蔡经理出圈,树大之后难免招风,被人爆出拿7000万年终奖之多,但后来这事也被诺安基金公司给否了,说没那么夸张。管理费在扣完渠道佣金等所有成本之后,才会分一部分给基金经理和团队,比例大概是10%-30%那样,基金经理拿到钱之后,还得按45%的最高档位来纳个人所得税。不过还是有上海基金圈的人出来爆料,说大部分普通的公募基金经理,年薪只在百万左右,而百亿以上规模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年薪可以到千万,冒尖的顶流甚至达5000万以上。这个月深圳上报薪酬的基金人士,也说有基金经理年薪超5000万的。相比起来,私募基金经理的收入会更高。因为私募是以创造绝对超额收益为主,所以在拿管理费之外,更多是和业绩挂钩,然后拿到超额收益的20%作为奖金,所以那些百亿明星私募基金经理,年入亿元都是有可能的。只不过随着市场波动,行情差的时候,收入就会从天堂掉到地狱。正所谓人往高处走,在限薪这个事情出来之前,已经有众多公募大佬陆续离职奔私,那么在公募限薪之后,基金经理离职可能更是会成为常态,跳到更大型的公募基金公司,或者直接就奔私了。当然,在薪酬之外,基金经理也会考虑职业发展前景的问题,就像大家找工作那样。私募不仅限制更少,操作的时候自由度更大,好的私募基金公司发展前景也会更好。像3月的时候我们讲“四冠王”赵诣奔私,他去的泉果基金,是初代证券大佬王国斌新设立的,正是发展壮大的时候,前景就要比原来那个国有银行系的农银汇理好太多。截止上周末,今年以来已经有超过110位基金经理离职,董承非、崔莹、肖肖、周应波等多个明星基金经理位列其中。所以往后咱们跟着长期投明星基金经理的基金,即便真正理解并认同了TA的理念,在浮亏之时也能拿得住,但也很可能会遭遇一个自己无法把控的大风险——那就是基金经理哪天直接奔了私,就算你想继续买TA的产品,百万起步的购买门槛,也会将很多人拒之门外了。当然,大的公募基金公司整体投研团队的实力也会更强,基金经理更换之后业绩不一定就会差很多。但基民心目中对人的信任问题,就没那么快能衔接上,换人之后,也要花另外的时间成本去考察。所以如果基金经理离职成为常态,这么一来,投指数就越来越显示出其优势了,够省心。其实基金管理是一个专业度很高的事情,过五关斩六将之后,能成为基金经理的人可以说都是精英,收入高无可厚非。关键是,这个高收入得和基民们长期稳健的收益相匹配。所以考核中长期业绩,并通过绩效递延,让基金经理兼顾收益和风险防范相平衡这些措施,咱们举双手赞成。但对于薪酬限制,怎么做得合理奖赏而不过度“一刀切”,留住公募人才,就是一个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了。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5月27日
其他

十几天涨35%,热门赛道又行了?

从4月27号的2863点低点以来,大盘总体是往上走的。其中,又数之前的赛道股涨得最猛。截止上周末,在这短短的十几个交易日里,芯片涨了22%,新能源车涨了30%,最猛的光伏竟然涨了35%之多。相比之下,那些低估值的票就不够看了。上证50涨了5%,地产涨了6%,而中证银行甚至还跌了0.4%。所以最近赛道股强势回归,卷土重来的说法喧嚣尘上。觉得那些所谓低估大蓝筹,跌的时候泥沙俱下一起跌,反弹起来却又慢又糯,还是赛道股给力,快速回血。其实这种现象不是不可以理解,今年以来又疫情、又战争、又美联储加息什么的,跌起来就是恐慌踩踏,所以管你什么高估低估都会一起跌。但相比于今年初到4月27号低点,光伏之类赛道股板块接近40%的跌幅,同期银行、地产这些低估值板块1%左右的跌幅,已经看得出是很抗跌了,当然因为市场那时候确实没啥人气,所以也涨不到哪里去。也就是说,赛道股反弹起来这么猛,反过来也意味着之前的快速大幅下跌,涨得猛,跌得就猛,跌得快,反弹的时候也跳得高。另一个原因可能还和大家的思维惯性有关。大跌之前,新能源等赛道股太强势了,赚钱效应人人都看得到。所以当4月末低点之后,监管连番出台稳市场的政策,市场在这样的刺激之下开始反弹,这些之前的热门赛道股人气还在,于是就能快速聚集起资金,反弹得很猛。有意思的是,当初“宁王”一路下跌,跌破万亿市值的时候,各种负面消息四起。说什么下游车企出逃寻找新的电池供应商,还有向美国机构咨询被制裁可能之类的流言也出来了,纷纷唱衰。而现在反弹的时候,这些担忧又没人提了。最近摩根大通不也被人吐槽,3月15号中概跌得最惨的时候,它跳出来说要全面下调中国互联网板块的评级,说中概股在6-12个月内缺乏吸引力,前景难以预测,大范围的抛售会继续。转头中概就开始反弹了,然后摩根大通上周就又开始全面看多,摆出各种理由,说这些公司的股价或将超预期上涨,态度180度转变。机构也尚且如此。说回来,对于这些赛道股,咱们一向不建议大家去追短期的,盲目的投资,押某一个品种。像新能源确实是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的新行业,在能源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前,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但这不意味着能源结构调整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更不意味着,它可以不受估值的束缚,飘在天上不着地。估值太高,业绩增速消化不了,就要靠下跌去消化,无论导火索是疫情,还是美联储加息,还是行业负面消息。当然,经过这一波的下跌,这些赛道股的估值已经下来不少。像新能源指数的估值百分位大概在30%左右。(新能源指数估值)不过这段时间涨得比较猛的新能源车和光伏,估值已经涨上去了,在百分位中位数左右,这就不太好去追了。(新能源车指数与光伏产业指数估值)而且现在赛道股的强势反弹,多少包含了大家对其以往强势能接着延续下去的期望,但拉长点时间去看,已经涨了3年,涨了3倍的品种,在经过半年的下跌后,马上就咸鱼翻身接着扭头向上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估计下一轮泡沫的时候也会跌得更惨。不过话说回来,投资低估值板块的人,也还没有迎来他们的兴奋时刻。虽然去年下半年一度发力,让大家以为都要风格转换了,但没想到现在这么快赛道股又重回戏台表演了。像咱们在去年的文章《不想心惊胆战!要去投银行吗?》里面就和大家聊过,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在不断下降,资产质量的包袱明显减轻,这就是净利润增长的前提,另一方面估值还很低,相比起当时热门的赛道股,投资价值就很明显了。但市场先生总是偏向于追逐快速发财的机会,然后找理由压制,比如疫情严重经济差,银行要让利,房地产这么差也会拖累银行等等。相比于低估蓝筹股以业绩好看为卖点,赛道股讲的是未来的故事,成长空间大,对当期业绩不及预期的容忍度更大,人气也还在,所以在疫情当下,一些资金宁愿选择那些不算便宜的赛道股,也不愿意参与到低估值板块这里。投资还是很复杂的,特别是行业投资,即便看着价格可以回归理性,甚至“戴维斯双击”双重收益的条件已经具备,但你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涨回去。所以说不要押注某个品种,真正做到坚守能力圈,赚自己能看懂的,心态能放平的钱还是很重要,不要对自己能预测对所谓风格趋势时点,抱有太自信的幻想了。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5月25日
其他

房价重回2年前......

上一篇文章咱们讲到,即便现在楼市调控放松了不少,各地利好政策频出,但因为疫情的原因,大家对未来不太乐观,都在捂着口袋观望,所以这波政策的效果好不好还说不定。不过楼市需求这块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房价涨得越疯,买房的人越多,有钱的人钻灰色地带几套几套的买,没钱的人掏空6个口袋,勒紧裤腰带也买上一套;房价下跌,越便宜的时候,反而越没人买。这两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4月70城房价数据。从数据来看,70个大中城市里,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分别有47个和50个,比上个月分别增加9个和5个,新房价格出现2015年12月以来的首次同比下跌,二手房价格同比跌幅扩大。70城里面,超过大半城市房价是跌的,也就是说全国房价整体在下跌。2022年前4月,全国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在9500元/平左右,低于2020年的均价,房价重回两年前。看着下跌的房价,大家的买房需求恐怕就更低了。其实这还是挺奇怪的,按照正常的需求理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是相反的,价格涨了,需求变低,价格降了,需求就会增加,但楼市这里却是量价齐升、量价齐跌的现象。在经济学里面,有一种商品叫“吉芬商品”,它的供需和一般商品是反着来的。“吉芬”这个名字来源于发现这个现象的一位英国经济学家,他发现1845年的爱尔兰发生灾荒后,各种农产品的价格都涨了,按照需求理论,价格上升需求量应该下降,但令人不解的是,土豆的价格上涨之后,销量反而更高了。后来通过研究发现,土豆出现这种怪异现象背后,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个是当时粮食供给严重不足,在众多廉价粮食当中,土豆的供应相对比较足,所以成了大家的救命粮,没有什么其他的替代品;第二个是当时人们比较穷,买土豆的开支已经占大多数贫困家庭收入的很大比例,土豆价格一涨,就意味着买完之后口袋里能剩下的钱更少了。也就是说,土豆是没什么替代品的救命粮,现在眼看着涨价了,但家里收入就那么点,为了不挨饿,就算是压缩买肉的钱也要多买土豆囤着,所以本就贫穷的家庭,不得不趁下一次涨价之前,买好比平常更多的土豆。于是土豆的需求不减反增,价格也就随着大家的抢购蹭蹭往上涨了。所以成为“吉芬商品”,有两个关键的点就是——1、是生活必需品,价格涨了也没有其他什么替代品;2、在支出里面占比大,但大家的收入有限,对价格上涨很敏感。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房子。首先,房子是不是生活必需品?总体来说是的,正所谓衣食住行,满足了吃喝的基本生存需求之后,还要一个房子作为栖身之地,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房数量少,难抢,天价高端别墅更加够不着,所以除了普通商品房之外,好像也没什么其他更好的替代品。现在租房过日子的声音也有,包括咱们上一篇文章也提到作为租客其实挺占便宜的,但在国人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下,可以看到大部分人还不能接受长期租房住这种带着“漂泊”感的行为,手上也没套房子传给下一代。即便你接受了租房,觉得房子不是必需品,也还要看看丈母娘认不认同。第二个,买房是不是在支出里面占比大,但大家的收入有限,对价格上涨敏感?这个应该说没有什么争议了,房价那么高,打工人的收入相比之下就相当微薄,像深圳的房价收入比是40多倍,也就是说不吃不喝40多年,才能买到一套差不多的房子。而在买完之后,大部分收入也要用来还房贷,所以大家对房价和贷款利率的上涨,可以说是非常敏感的。当然除了以上两点之外,作为一种金融资产,房子还有其特殊性:可以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满足大家的投资需求。虽然咱们一直在喊自己多穷,但经过了40年的高速增长,居民的财富和存款其实都大幅成长了,存款已然不能满足投资理财的需求,但股市看着又是一个割韭菜的吓人之地,所以大家在考虑安全和收益之后,就偏向于做房地产投资。看着过去20年的房地产大牛市,大家也有了房价总是会上涨的预期,所以即便房价一路涨,大家的需求也一路攀升,而这种争先恐后的需求,也让开发商有了肆无忌惮涨价的底气,于是推动房价进一步上涨。正常的投资需求变成过度的投机之后,地产泡沫也就产生了,越涨就越买,以至于不是刚需的也觉得自己是刚需。反过来,大家对房价预期是下降的话,因为怕一直下跌,想卖房的人会趁早出手,投资需求减弱,而买的人却想等到价格更低的时候再入手,所以越跌反而买的人就越少,之前那些叫喊着说自己是刚需的人,也少了很多。当然,房价是多方面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吉芬商品”可以作为理解房价怪现象的其中一个框架。而从这个框架,我们也可以看到要稳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一个是要增加供应量,让大家有更多的替代选择,对于投资的需求也有替代。比如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就可以让那些买不起房的人,间接进行房地产投资,分得一杯收益的羹,不过REITs也并非稳赚不赔,这个咱们之前讲过不少了。还有就是要增强股市的长期投资回报,提升大家在股市的投资体验,把楼市投资资金引导到股市里。另一方面,就还是要提高大家的收入。收入高了,对房价上涨的敏感度就不会像之前那么高,生怕不早点买就买不起。而在国家需要刺激楼市放利好的时候,大家也不会因为收入的捉襟见肘,紧紧捂着口袋不敢行动。近两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大概是5.8%,比2015-2019年8%的水平低了不少。收入增长变慢,再加上担心疫情反复导致失业,所以大家更不愿意出手买房了。这么看的话,或许利好政策还陆续有来。无论是房地产政策放松、降息,刺激刚需的,还是减税降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包括对那些互联网大平台的态度,也从之前的严厉打压,变成了现在的频频发声支持,毕竟这些可都是就业大户啊~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5月23日
其他

首套房利率下限降低、长沙以租换购,新政频出大利好?

每次楼市一有消息,大家就坐不住了。5月15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文,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降低20个基点。这个政策针对的是首套房,如果已经买了房,房贷款利率仍然按原合同执行;另外只是给了一个执行利率下限,央行允许下面的银行按4.4%的利率来放首套房贷款,但具体利率浮动多少,都是根据当地的经济数据,信贷数据,房地产情况来综合决定的,所以最后的实际利率还要看各个城市和银行怎么跟进。至于这个下降浮动的效果,也有很多人算过了,如果贷款50万30年等额本息,每月少60块钱,也就是多吃一顿排骨的节奏,和几十万上百万的房贷相比,喊话的意义大于实际的意义。而在地方政策方面,长沙的楼市新政是被大家讨论得最多的。方案里面提出,已实现网签备案交房或已办理不动产登记的房屋,盘活供作租赁住房后,不纳入家庭住房套数计算。
2022年5月20日
其他

史诗级崩盘大戏的惨痛教训

币圈的事向来狗血,咱们也很久不说了,但最近一个叫LUNA的虚拟币史诗级暴跌的事情,实在是凶残得精彩,让人长见识,又具有启发意义,所以小巴觉着值得记录在案,与大家一聊。为什么叫史诗级暴跌?这个叫LUNA的虚拟币,在暴跌之前市值一度达到400亿美元,位居币圈流通市值排名第五,4月的时候价格最高涨到了119美元一枚。大跌从5月5号开始,当时开盘价格是86美元左右,先是4%、5%的跌,到后来是40%、50%的跌,到了5月11号这天,最低跌到了0.7美元。也就是说,一周就跌去了99%的价值。那些以为捡到大便宜的人抄底进去,当日价格一度反弹,没想到,5月12号又跌了97%。你以为这就完了吗?5月13号,这货竟然再次跌去了99%,最低跌到了0.00002美元,几乎可以说是归0的节奏,投资者承受了巨大损失。(LUNA币价格数据)那为啥会这个LUNA币会崩成这样呢?机制可谓是复杂,小巴也是看得一头汗,大概的重点过一下——咱们知道比特币经常被人吐槽说价格波动太大,于是加密货币里面出现了一种叫“稳定币”的币种,币值与美元挂钩,保持稳定。一开始,稳定币公司是通过储备法币资产来让币值挂钩的,后来有个韩国公司Terra发行的稳定币UST,是通过构建一套天马行空的算法,来让1个UST对标1美元。而这个算法背后的关键,就是上面提到的LUNA。算法规定,无论LUNA市场价格怎么样,人们都可以用1美元的价格,把LUNA币兑换成相应的UST币,比如LUNA币价格20美元,就可以换成20个UST币。那么UST币的稳定,就由这里面的套利空间来驱动。如果UST价格涨了,高于1美元:→人们就可以先用20美元买1个LUNA,兑换生成20个UST,然后把这20个UST按现价卖掉赚差价→所以这里面UST的供给变大了,就会把UST币价压低,回归1美元;如果UST价格跌了,低于1美元:→人们就可以按现价先买入20个UST,兑换生成1个LUNA,然后把LUNA按20美元的价格卖掉赚差价→所以这里面UST的供给变少了,就会把UST币价拉高,回归1美元。但这里面有一个被称为“死亡螺旋”的bug。就是如果UST的价格跌破1美元,很久回不去的话,人们就会不断把UST换成LUNA,这么一来LUNA供给量大增,价格就会下跌。而LUNA价格越低,兑换相同UST生成的LUNA数量也会越多,那么LUNA价格就会进一步下跌,被抛售崩盘。(LUNA币价格走势)LUNA和UST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LUNA币一崩,UST币也就保持不了稳定,和对标的美元脱钩,整个算法由此崩溃。韩国公司一开始也想到了这个bug。于是搞了一个协议,就是以接近20%的超高年化利率,来吸引大家买UST,保持流动性,只要你买UST一年不动,就有接近20%的利息。另一方面,他们还买入了比特币为UST和LUNA增信。但今年4月以来,比特币一直下跌,整个币圈行情都不好,那边还要给那么高的利息,可想而知负担有多沉重。然后导火索是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说到了5月份,某个看到其漏洞的做市商,就针对LUNA和UST发起进攻,大量抛售UST,LUNA价格跟着大跌,“死亡螺旋”被开启,韩国公司尝试自救也回天乏力,于是出现了开头说的LUNA史诗级暴跌的惨状。现在,本应锚定1美元价值的所谓稳定币UST,已经跌到0.1,和美元脱了钩。(UST币价格走势)韩国公司Terra的算法创始人也出来道歉,说LUNA币的价值已基本降到0了,目前也缺乏从灰烬中重建的生态系统。听完上述算法机制和过程,不知道有没有朋友觉得复杂难搞的?没错,确实复杂,而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就越容易藏猫腻,这也是小巴今天想说的第一点。以至于为了补这个算法的bug,想出了高额利息吸引流动性的烂招,规模小的时候还能靠自身运营给这个收益,但当体量越来越大的时候,手上哪里还有足够的钱去给这个高额利息?那么就会走上庞氏骗局的路子,而当遭遇大规模套现退出的时候,没来得及跑的人只能死在里面。像美国次贷危机的时候,不就是类似MBS、CDO这样的,层层包装嵌套的复杂资产证券化产品,把风险集中传导,最终祸及大型银行和机构。为什么后来咱们资管新规出台,要打击多层嵌套,就是要防止这样的复杂金融产品,假借所谓“金融创新”名义,逃避监管获取高利润,难以监控其中的金融风险,爆发起来就不可收拾。所以往后遇到各种花里胡哨的,难以搞懂的产品,还是敬而远之,包装得越高大上,看起来样样都好没啥缺点的,反而越需要警惕。第二个,就是币圈镰刀挥舞的赌场猎杀味道越来越浓。阿猫阿狗空气币闪崩的事情不少见,但这次的LUNA毕竟作为排名第5的币种,按照惯常套路抄底进去,竟迎来几个99%的暴跌,400亿的盘子说崩就崩,直到接近清0。这还是很打击信仰的,谁知道其他币种会不会也这样?暴跌中途确实也有过短暂反弹,但有多少人能在下次扭头向下暴跌之前,把钱落袋赚到手呢?那些靠抢反弹或者做空暴富的案例,也只是幸存者偏差,在价格的投机博弈中,你必须跑得比别人更快,跑得比死亡螺旋的速度更快,否则就只能凉凉被埋。之前流动性充裕的时候,你好我好大家好,狂吹泡沫。现在信心不足,还碰上加息缩表,一旦预期扭转,高风险的虚拟货币也到了找人埋单的时候。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5月18日
其他

这锅背不背?专家说年轻人把基金当奶茶买

前两天小巴看到一个新闻,一位专家说现在大量年轻人涌入基金赛道,收入却不如老年人的六分之一,在热衷于高风险产品的年轻人心中,这和买奶茶本质没有区别,大家把基金当奶茶买了。当然,买基金能赚到钱的老年人不是普通老年人,买基金亏钱的年轻人就是普通年轻人,一杯奶茶的钱,老实讲也买不了多少基金......但专家这样类比,大概想表达的是,年轻人对待买基金是随意的态度,就像日常买个普通消费品那样,说买就买了。这一点小巴还是认同的。前两年基金的赚钱效应把新手年轻人的热情激发起来了,当要下场“买”的时候,缺乏对基金基本认知和正确理念的年轻人,就沿用自己“买”其他东西时候的经验,来“买”基金。也就是说,大家在潜意识里会用消费的思维,去“买”基金,但基金实际是个投资工具,并不是单纯的消费品,这就很容易掉坑和亏钱了。首先最典型的,就是跟着别人的推荐安利,以“试用”心态买点,如果涨了就多买,跌了就卖掉。作为新手,买东西之前看看别人的“种草”,参考下意见,使用感受和效果如何,这很正常。第一次接触陌生的基金市场,年轻人买基大多也是朋友安利,或者小红书上某个大V安利,然后抄作业开始自己的投资之路。当初的白酒和医疗基金,就是这样被一传十,十传百的捧上去大涨的,成了“种草”普遍选项。2020年那会,这些网红基金确实不负众望,买白酒的涨幅翻倍都有,但2021年春节假期后突然开始大幅下跌,年轻人们被狠狠教育了一番,原来基金市场如此残酷,只需要一个假期的时间,就可以从天堂掉到地狱,“韭零后”的说法也应运而生。为什么不能抄作业?紧密的跟踪,是抄作业的基础。别人安利了你某只基金,但后续每次的操作时点,人家都能尽数手把手带着你吗?不同的人风险承受能力不同,跌去20%的时候人家叫你继续拿着,但你能跟着扛住吗?还有钱的问题,别人的钱放里面浮亏一年也没关系,但你放进去的钱是生活费,下个月就要拿出来用,市场这时却和你对着干越跌越多,这又怎么办呢?更关键的,就是当初跟风进来,没搞清楚产品赚钱逻辑是什么,而是用短期涨跌作为“试水”的评价标准,以为基金跌了就意味着这货不行,基金涨了就一定是好货,最后当然就是追涨杀跌,反复操作猛如虎了,单单手续费都赔掉不少。想想之前那位买了1000多只基金试水的“海王”,妥妥的反面案例典型。第二个,就是表面化的贪便宜。物美价廉,是大家买东西时的常见诉求。如果买那些净值低的基金,更便宜,同样的钱就可以拿到更多份额,就像口袋里有4块,4元/斤的菜只能买到1斤,2元/斤的菜就能买到2斤,岂不是更划算?如果放到股票上的话,这个“便宜”基本也能这么理解。因为每只股票会有一个内在价值,如果股票价格下跌得厉害,偏离内在价值很多,那么就可以算“便宜”,物美价廉;如果股票价格上涨很多,远远超过内在价值,那么就可以算“贵”。但基金不同,净值低并不一定代表它真的便宜,如果看到一只基金的单位净值总是那么低,又不是因为分红而降低的,反而可能意味着基金业绩不咋地,一直没赚到钱。(便宜吧?都是成立以来收益垫底的股票基金)这是因为,基金经理会对基金里的股票配置进行调整,当某只股票涨太高,远远偏离价值,基金经理就可以卖出,把赚到的利润就加到基金净值里面,然后买入其他低估的股票,赚下一波的钱。所以买基金不能简单表面的“贪便宜”,基金的“便宜”,并不是净值低,而是基金里面的股票买得便宜,这在指数基金就是看估值,在主动基金就是看基金经理的判断和操作。第三个,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消费买东西是即时满足,而投资基金需要延迟满足。一杯奶茶下肚,既能饱腹,也能马上获得口欲满足的快乐,但是买基金你却不能马上要求有收益,需要等待,而且等待的时间还不能太短。因为咱们买基金的收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种是赚波动的钱。说白了就是和其他投资者零和博弈,但这就是“七赔二平一赚”的游戏,如果只做这个,大多数人就是被收割的结局;另一种,就是赚企业和资本市场成长的钱。企业成长不是变戏法,说来钱就来钱的,需要长期经营,钻研核心技术,带来收入与利润,并且稳定增长,企业才能持续发展,受到认可,最终反映到股价上升与基金净值的上涨。那么这显然就快不了,不能立竿见影,而是需要投资者耐得住寂寞,不要计较一时得失,长期投资,对收益的获取延迟满足。所以为什么说投资反人性,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需要你拉长眼光,延迟满足。但道理都知道,却难做到。人都是喜欢眼下确定性利益的东西,喜欢当下就满足欲望。能吃到大餐,减肥的事就后面再讲。能刷个某音,看书的事就明日再说吧。当然,经过市场的毒打之后,一些前期以抄作业为主的“韭零后”,也逐渐开始学习基金的基础知识,查看基金经理的情况,阅读定期报告等等,持有的时间也比刚开始长了,这是好事。撞到南墙,跌倒了没关系,有成长就好。投资必须是理性的,这就注定了,它不会是一件让你很爽很舒服的事情。买之前多一些了解,买之后多一些耐心,继续修炼吧~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5月16日
其他

大亏扛得住,回本着急卖,该怎么办?

这周以来市场涨得还挺好的,不少人寻思要不要卖出跑路,市场上也开始讨论“阻力位”的事情。所谓“阻力位”,是指价格上涨到某个价位附近时,停止上涨甚至回落,然后上上下下,始终冲不过去,阻力很大。“阻力位”这个属于技术分析的范畴,咱们不多讲,也不用来预测,今天小巴提及这个,主要是想聊聊这种现象背后,所体现的投资者心理和行为,还挺有意思的。这里面“上上下下”的过程,大概是:市场涨得好的时候,在某个位置,很多人追涨进入到了市场,后来市场下跌,跌破了这个位置,这些人纷纷被套亏钱,但你要他们卖也不愿意,心里想着怎么也得回本再卖吧。等到市场再次涨回这个位置的时候,被套的投资者终于回本,回想之前大跌时候自己实在被虐得太惨,不愿再经历一次了,所以纷纷卖出,这个位置的成交量也会比较大。但买方如果不愿意以更高的价格买进,价格涨不上去,就反转下跌了。在这里面,投资者亏钱的时候不愿意卖,回本赚钱就急着卖,这种“赚钱卖出、亏钱持有”的倾向,就叫做“处置效应”。放到基金上也有这种现象,两只基金,一只盈利,另一只亏损,如果要卖掉其中一只的话,大多数人也是倾向于卖出盈利的基金,留着亏损的基金。“处置效应”说白了,就是损失厌恶和锚定效应两种现象综合作用的结果。损失厌恶,理解起来很简单,都说白捡100块的快乐,弥补不了丢了100块的痛苦,继续持有亏损的标的,未来还有持续上涨的可能,而一旦卖出亏损的,割了肉,账面浮亏就变成实际的亏损,在心理上还是很难接受的。锚定效应,指的是大家在对事情做出判断时,很容易受到第一信息或者第一印象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在投资中表现是,倾向把自己的买入价格作为投资的锚,亏本的时候不愿意卖出,回本或者小赚的时候容易拿不住。价格锚定也是“处置效应”里的核心点,所以想要不让自己受到这种心理机制的影响,就得关注标的价值本身,价值还在,未来就可以涨,和你的成本没啥关系,不要经常盯着价格。正如格雷厄姆所言,“市场先生”每天都会向我们出价,从短期来看,市场先生似乎总是主导着市场,但是从长期来看,价值才是最终的推动力。所以回本就急着想卖之前,还得想想更核心的问题。如果是股票的话,就得看企业的内在价值和盈利能力是不是真的发生了变化,如果是基金的话,不同品种还得根据买入逻辑的不同来考虑。主动型基金业绩表现,主要是基金经理的操作,所以可以先看基金经理有没有更换。如果新任的基金经理拥有多年投资经验,并且历史业绩优异,就可以考虑继续持有;如果新任基金经理没有过往业绩,或者过往业绩表现不佳就得慎重了,可以给半年左右的时间考察业绩后,再考虑是否卖出。接着可以考察基金经理有没有换风格,这一点可以从基金定期报告中披露的重仓股变动情况来判断。绝大部分优秀的基金经理,即使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也会坚持自己的投资策略,风格上不会有太大的漂移。(某基金前十重仓股披露)但有些基金重仓股的变化可能比翻书还快,上个季度看好成长股的,转眼第二季度就买了周期股的事情也并不少见。比如“民生加银精选”,前十大重仓股2020年一季度较2019年四季度变更了7只,到了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连续全部被更换,业绩当然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基金经理追逐热门赛道、频繁换仓、风格漂移,不是出于短期业绩的考虑,就是自己没有恒定的投资策略。不管是哪一种都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策略相违背,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考虑更换基金。如果持有的是指数基金,宽基指数如沪深300这种大家都知道,长期上涨的逻辑在那里,压根不用担心跌了回不去的问题,长期持有指数就可以分享优秀公司发展的红利。行业指数相对宽基来说,普遍存在风险比较集中的问题,也不能仅靠估值判断能不能投,优秀的行业,在高位了也不是不能买,有些行业如果是基本面出了问题,就算是跌到谷底也没有投资的必要。不过即便是长牛行业,像医药、消费、科技这些,还是要对行业特点有认知,思考一下自己对行业所处周期、技术发展、原材料供应、上下游市场有没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没搞懂的话,当行业指数回撤的时候就很难判断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导致自己拿不住。所以对于行业指数,如果觉得自己之前迷迷糊糊买进去,但掌控不来的话,那么盈利就赎回,可能就比死撑一直拿着更适合自己。咱们投资,不是只为了大亏小赚,回本就够了的,而是为了获得长期的收益,所以小巴还是建议大家从配置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基金投资,通过组合去控制回撤,真正做到长期投资。反过来说,如果你现在被涨跌所困扰,或者对标的的未来没有什么信心,回本就想赎回的话,就要回过头去想想,自己当初是不是跟风买入,对产品本身不够熟悉了。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5月13日
其他

5家村镇银行12亿存款无法取现,已经持续20多天......

豫、皖5家村镇银行,被爆出存款无法取现和转账的事情,已经过去20多天了。涉及的村镇银行,有4家在河南,分别是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还有1家是安徽的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最开始是4月18号,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发了个公告,说因为线上系统升级,所以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暂停服务。然后当天另外几家村镇银行的APP小程序也开始报技术故障,虽然隔天银行发了公告,安慰大家说资金安全不受影响,但升级和故障一直没完,储户们迟迟等不到取现端口开放。现在警方已经立案侦查,“中招”的储户接近3000名,存款金额超过12亿,储户们依然在焦急等待,坐立难安当中。小巴看到“北京青年报”记者最新的深度报道。说从储户和警员的通话录音中了解到,相关银行和一个叫“河南新财富集团”的公司有合作关系,而这个集团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然后记者还从一个当地银行系统的人员那里得到消息,说公安机关现在要区分非法资金与合法资金,因为涉及到刑事案件,周期比较长,所以什么时候能正常提现还不能确定。这么看来,储户们还有得熬。当然现在网络上各种报道都有,什么诈骗失联非法集资的,即便是“北京青年报”的调查,都还不能说是实锤,所以咱们不能这么快就跟着下定论,但考虑到银行业声誉和银行存款安全,背后关乎国家信用,还是希望警方能尽快查明原因,给储户们一个交代,消除其他吃瓜群众的担忧。滨海国金所前两天也发了公告,说这几家银行都是《存款保险条例》的参保机构,平台走的也是规范流程,大家的存款会受到保护,就是咱们之前经常提到的:同一个人在单家银行存款本息不超过50万,就都能全额赔付的规定。这里要解释一下,事件里面那些无法线上取现转账的储户,大多不是河南本地的,主要是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用户,这个滨海国金所就是其中一个平台。包括“北京青年报”采访当地银行系统人员的时候,对方也说这次事件仅涉及外地储户,本地客户是正常存取的。外地储户在滨海国金所、度小满、天星金融等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买了这几家村镇银行的存款产品,还有一些人则是后来从这些平台,转到村镇银行自营APP和小程序上的。因为之前各种消息满天飞,甚至质疑这些第三方平台储户存进去的钱,没进入银行存款系统,不算存款,只能算理财,大家担心没得赔。所以滨海国金所出的这份声明,算是给大家的钱做了“存款”的定性,给了外地储户一颗“定心丸”。(滨海国金所说明)所以目前应该主要就是流动性风险,村镇银行虽小,毕竟还是银行体系内的一员,不会让大家的存款本金受到损失。但银行毕竟不会放大量现金在那里闲置,对于这种小村镇银行,现金储备就更少,现在大家挤兑要求取现,银行就得筹措资金应对,一时半会不能兑完。说是线下的取现需求全部解决3天之后,再恢复线上银行,再加上现在案件侦查也还没一个定论,线上取现转账开通的话,会引来更多挤兑,所以线上这块的进度估计比较慢。不过如果外地储户买的高息存款,这部分高息真的又涉及到上面所说的“河南新财富集团”非法集资的事情,这个高息的部分就有可能拿不到了。这里就得说说小银行异地高息揽储的事情了。在之前的文章《银行也破产,提3个需要注意的点》里面,小巴和大家提到过银行其实是一个头部效应很强的行业,分为3个梯队——第1梯队,工、农、中、建、交,再加上一个邮政储蓄银行,是国有六大行。第2梯队,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招商、浦发、广发、民生、兴业、光大、中信等12家银行,也是全国性的银行。第3梯队,就是分散全国各地,数量众多的区域性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了。从资金实力、规模到名声,第1梯队到第3梯队依次减弱,所以村镇银行可以说是综合下来最弱的了,为了提高吸储量,就会发那些高息存款产品,后来还借助互联网平台,跨地区经营售卖高息存款。所以业务不规范、经营成本高和风控不足,也是农商行和村镇银行的常见问题。为了防范风险,去年监管出台《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禁止这些地方性银行跨区经营和高息揽储。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为了维持业务的村镇银行就通过短信或者电话,引导互联网平台用户到村镇银行的自营渠道去买存款。像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就是用短信和电话,推荐外地储户通过小程序继续买银行的存款产品。一位东北的储户,说自己在禹州新民生的APP上看到,7天通知存款的利息是1.85%,比其他银行同类产品高出了0.75%的利息,于是先后五六次,把父母和自己的全部积蓄都存进了这家银行,总计420万,没想到现在居然遇上了这茬糟心事。一开始智能存款火的时候,小巴也和大家聊过不少这个品种。但后来监管的规定出台后,即便市面上还有这样的高息存款产品,小巴也不怎么提了,一方面是利率一直在被压低,另一方面是确实不好和监管对着干。之前小巴可能还会建议大家,如果还想买这些智能存款的,要看清楚自己买的是不是存款产品字样,分散到几家银行去存,然后把存款的电子存单和银行转账回执这些资料保存好。但现在这么看来,这种异地不知名小银行的存款还是得更谨慎,为了一点高息搞得自己提心吊胆,甚至中招“掉坑”,即便国家保障存款安全,但钱拿回来了精神上也折腾个够了,又何必呢?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5月11日
其他

糟糕的日子快到头了吗?|当下我们都需要懂得“斯托克代尔悖论”

现在上海开始转危为安,小巴陆续看到朋友圈里的一些上海朋友晒出难得的外出放风照,但另一边,北京的朋友却说自己一觉醒来“喜提”小区封控,还好之前囤了一波物资。今年以来,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疫情反复,封控抢菜,减薪裁员,战争突发,股市磨人......压力堆积之下,大家的心态都挺emo的,网友们感慨自己就是时代的尘埃,大家纷纷开始“怀念没有疫情的2019”。面对各种现实困境,我们似乎无可选择,只能默默接受,emo无尽头。真是这样吗?这两天小巴看了越战期间,美国海军上将吉姆·斯托克代尔的故事,觉得还挺应景的,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斯托克代尔将军当时在越战中被俘,作为战俘营里级别最高的军官,他不仅没受到任何优待,还被严刑拷打了20多次。战俘营里环境恶劣,战俘们是死的死,疯的疯,但他顶住了压力,8年之后,终于获释回到美国,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吉姆·斯托克代尔)后来有人来做访谈,问他是怎么熬得过8年的时间,活下来并成功回到祖国的呢?斯托克代尔将军的回答也颇为鸡汤,说因为自己有强大的信念,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活下去,回国并且见到妻儿。然后采访者又问,那些没活下来的人如何呢?斯托克代尔回答到,早早死去的人就是那些乐观主义者。这回答就很让人一脸懵了,将军您坚信自己一定能活下去,不就是持着乐观的心态,那为什么别人也是乐观主义,却死得快呢?原来,这里面微妙的差别就在于,那些没有活着出来的“乐观主义者”,他们的乐观实际只是一种天真的幻想,把重归故里的希望,单纯的寄托在一个个即将到来的日子里——准备到12月的圣诞节了,或许可以放出去了吧?没有放。等到4月的复活节,相信就可以放出去了!也没有。到11月感恩节了,难道还不能获释出去吗?也没有......时间不断流逝,转眼又到下一年的圣诞节了,始终不见放人,这些单纯的“乐观主义者”一次次寄托希望,却又一次次收获失望,精神支柱不断被蚕食,崩塌,直至万念俱灰。再加上环境本就恶劣,身体抵抗力差染了病,意志一撑不下去之后,人很快就会死去。而斯托克代尔将军呢?他在抱有坚定信念的同时,并没有幻想越方哪天会大发慈悲放人,而是想办法创造条件,让自己和其他战俘尽可能活下去,增加获释机会。比如越方会把战俘们隔离,不让交流,他就创立了一套敲击代码,来代替字母隐秘的传达信息,战俘们可以互相交流,彼此鼓励,减轻虐待后的身心折磨之苦,度过绝境。访谈的人听后大受启发,还把斯托克代尔将军的故事写到了自己的一本书里面,称之为“斯托克代尔悖论”——在坚持乐观和必胜信念的同时,还要直面残酷的现实,无论它们是什么,都不能逃避。这个访谈者就是著名的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他的这本书也很出名,叫《从优秀到卓越》。(吉姆·柯林斯)回到我们当下,因为疫情,确实出现了很多连锁的后续困难,影响到大家的工作和生活。以至于不少人慢慢开始出现了“疫情心态”,把一切麻烦和不顺都归咎于疫情,然后就像故事里那些抱着天真幻想的人那样,把希望寄托于疫情的稳定和结束——5月稳定了吧?6月能结束吗?今年底会全国清零,回归以往常态吗?疫情反反复复,已经2年了,天真的希望一次次落空,负能量也积累得越来越多,觉得自己被疫情搞得都要活不下去了。但仔细观察一下,并不是每个人都因为疫情而消沉,有人反而崛起了。比如最近火起来的刘畊宏,就趁着上海封控期间直播带大家健身,收获了一大批“刘畊宏女孩”和“男孩”,疫情成了他破圈成为顶流的一个契机。说到底,疫情只是一个外部因素,能将人们区分开的,并不是困难的有无,而是对待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困难时,你的态度是什么。我们既要看到未来,对未来保持信心和乐观,一切会好起来的;同时也要看到现在,直面残酷的现实,明白这是一场持久战和硬仗,积极主动找到渡过难关的解法,把精力放在自己能影响和改变的事情上,不要再怨天尤人。比如工作上。如果因为疫情的原因企业降薪了,这个事情你是没办法去改变的,你可以做的就是,即便降薪了也努力工作,做好业绩,让公司赚到钱,这样自己才能拿到工资,甚至更努力的拓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后说不定还能涨薪呢?如果被裁员了,是不是也得降低找工作的预期,不要想着马上就能找到一份和之前工资一样,甚至更高的工作?在找工作的同时,也可以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自己,到底想做的是什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上答案是因人而异的,需要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小巴也没法给一个很具体的建议给大家。只能在经济上提醒一下,注意梳理收支现金流,减少那些非必要开支,把钱省下来,熬过收入拮据的时间,等情况好起来之后,就要注意存好紧急储备金。另外还有投资上。虽然都说现在是底部区域,很磨人,但也不要指望很快能转牛,然后账户盈利,和上面一样的道理,这种天真的希望只会让你反复失望。与其去看各种分析,预判大概什么时候市场会大涨起来,还不如直接应对,比如定投买入,你就压根不需要期望什么时候才跌完,反而是希望不要太快涨起来,然后把主要心思放回到工作上。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现金流还是主要的收入大头,当你稳住了工作现金流,也就有了持续投资资金的一个重要支撑。最后小巴想说,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投资上,我们都会遭遇困难和打击。看似无可避免,任人鱼肉,但其实我们并不是真的没有选择。这句话值得大家铭记:“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活出生命的意义》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5月9日
其他

股神巴菲特开启“买买买”模式,但别跟错重点了

就在咱们欢度五一假期的时候,投资市场最大的新闻莫过于巴菲特股东大会了。今年的股东大会重回线下,从现场照片来看可谓是非常热闹,大家都非常期待92岁的巴菲特和98岁的芒格,这次会给全球投资者上一堂什么样的价值投资课。关于这次大会的精华要点,金句集锦,相信小伙伴们这几天已经在媒体上看过不少了。所以咱们也不再赘述,以下“一图读懂”即可回顾。(上下滑动查看)那么今天小巴想和大家聊的,是大家在学习“巴芒”的时候,还是要注意巴菲特和伯克希尔的一些特殊性,也就是你要知道学习的边界和重点在哪里,不能拿来主义,瞎抄照搬。咱们结合这次股东大会上提到的一些要点来说说。1、投资战术上的一些操作,不能照搬。咱们知道今年一季度美联储不断加息缩表,美股大幅下跌,然后老巴就开始买买买了,在股东大会上说一季度总共买入了518亿美元的股票。其中大手笔扫货了石油股,包括西方石油和雪佛龙。截止一季度末,伯克希尔对石油行业的持仓累计超过430亿美元,雪佛龙现在成了伯克希尔的第4大重仓股,西方石油是第9大重仓股。(2月28到3月16加仓西方石油的交易记录)2019年的时候,伯克希尔就曾经持有过西方石油100亿美元的优先股和一小部分普通股,当时老巴说这是对油价长期上涨的押注,但2020年新冠爆发,油价暴跌,就清仓西方石油了,说这是一个“错误”。所以这回再次大幅增持石油,让大家挺摸不着头脑的。老巴的解释是,西方石油经营能力还是挺强的,顶住了外部环境的巨变,经营性现金流的大幅增长,而雪佛龙很积极的在做新能源投资来做对冲,并且现金流同样很好,所以选择投资。至于石油的未来,芒格说他觉得未来200年石油将是珍贵的资源,尽管大多数人不这么看,而老巴则表示,这个问题是有弹性的,美国上十亿的存储量仔细想想其实不够多,三五年就没了。所以这么一通看下来,石油投资这块还真是个复杂的问题。之前老巴运气不好,碰上新冠被坑过一次,这次大举买入,是基于财报和现金流的逻辑,另外觉得因为新能源转型,油气公司反而会产能不足进入低迷,当然或许还有大通胀之下油价上涨这个判断在。这些都是有道理的,但这个操作咱们显然不能照抄,对于周期股特别是石油,老巴是有进有出,低迷时买入,高估时卖出,不是长期持有的对象。那么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就很难把握,一下往上冲了又掉下来,等你看明白趋势了,像现在那样已经在高位,其实下跌的可能性就更大,跟着买恐怕就得煎熬是不是高位接盘了,但前面的人已经金银入袋。(布伦特原油CFD走势)2、强悍的保险浮存金现金流,无法复制。除了石油股之外,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还提到以116亿美元收购保险公司Alleghany的事情,说跟踪了这个公司60年了,一个朋友当了这个公司的总裁之后发来年报,一番沟通交流之后就收购了。看来老巴还是很喜欢保险公司的,咱们在聊今年的巴菲特致股东信的时候,就提到保险公司的浮存金是老巴的“大杀器”。这是一笔源源不断的,无息长期可占用资金,所以他可以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持股周期可以超长,成就其高收益率,但这也是个人无法复制的。从这也可以理解,咱们国内的基金有被动卖出压力的客观因素。基民自己现金流不行了或者看到巨大回撤,就赎回基金,那么基金这边不仅买入的现金流大幅减少,还得反过来被动卖出,也就难以做到长期化的投资。3、巴菲特对投资的热爱与痴迷,难以匹敌。不得不说,这是巴菲特取得投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无关智商,所以常常被忽视。老巴在股东大会上爆料,自己9岁的时候被老爸带去纽约证交所震撼到了,11岁就喜欢上做股票投资,去老爸办公室看书,迷上了股票交易所有的事情,每天会花很多时间读各种文章,自己存钱买股票等等。可见他从小就对投资有着浓厚的兴趣,以至于自己已经变成90多岁的老人了,还能“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精力旺盛。他做投资这么成功,能赚这么多钱,是因为他确实每时每刻都在想怎么赚到更多,关注的是投资赚钱本身,是兴趣所在。但咱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搞投资是觉得躺赚来钱快,轻松,并不是对研究投资这件事本身足够热爱,当然就没有老巴那样的专注和好心态了,几十年如一日乐在其中,而是觉得痛苦,这是很本质的一个区别。所以无论是老巴还是芒格,都说要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再聪明的人,也很难做好不感兴趣的事情,或者难以长久坚持。所以,巴菲特能取得长期的高收益成为“股神”,还是有很多普通人学不来的因素,“追星族”们大可以放宽一些心态,不必对自己做不到高收益率太严苛。当然咱们把话说回来,即便很多战术上的操作、个人禀赋、资源人脉之类的东西,咱们学不来老巴,但巴芒的一些战略上的思维和智慧还是可以学的。比如巴菲特反复强调的,总是持有现金,这既是一种风控意识,也是抓得住机会的强大优势。因为好机会其实总是会有的,像老巴在股东会上就说他错过了2020年3月的时机,但没关系,耐心等下一次就好了。所以问题不在于没有机会,而是当机会来了,钱却早没了,相信大家在之前的大跌中都深有体会。还有投资自己,老巴说这是对抗高通胀最好的一项投资,只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不用担心钱因为高通胀贬值。包括投资“能力圈”,也是这样通过提高认知以及不断摸索得出来的。人最重要的财富,始终是自己的头脑,这不是鸡汤。另外还有逆向思维、长期主义等等,巴菲特和芒格用他们的一生来证明,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心法。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然是老生常谈,大家也都听腻了,但问题就在于,知道是知道了,有没有做到呢?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5月6日
其他

莫畏大跌遮望眼!

在《基金圈画风太冷,市场真有这么绝望吗?》一文中,小巴给大家提到今年基金发行市场过冷的一个情况,相比于往年来说,基金规模少了很多。现在第一季度新发基金数据也出来了,一季度新成立基金共386只,总发行份额2738亿份,相较于2021年同期的10680.38亿减少7942.09亿份,同比减少75%。新发基金遇冷,原因还是归结于大家被市场虐怕了,账户亏麻了,更想牢牢把钱握在手上的避险心理。但在《炮灰太多,钱不够用了》里,小巴也讲了市场是需要流动性的,即钱的支持。当流动性迅速消失,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时候,市场就会出现快速以及剧烈的下跌。德国投资大师,安德烈科斯托兰尼有一个经典的公式:趋势=钱+情绪。也就是说,市场想要有好的趋势,需要有积极乐观的情绪以及充裕的资金。而钱能否支持,还得看投资者心理是否足够积极乐观?可现在市场处于的是一个投资者悲观不愿意投钱的一个阶段,好的趋势自然就起不来了。因此不少基金经理争相出来“安抚”市场,让投资者们不要过于悲观。比如景顺长城杨锐文,在路演时表示除了必要的生活费用,已几乎满仓他自己管理的基金,还把父母所有积蓄都投入进去。招商证券张夏也很直接,在朋友圈发了“现在就是底”的乐观内容。有趣的是,小巴还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张“顶流”基金经理刘格崧2021年到最近公开发声的截图,管理规模从900亿逐渐降至600亿。看着挺心酸的,不过他仍呼吁投资者“保持耐心”“不要悲观”。现在无论是监管,还是基金经理,都发言希望投资者能够振作起来,足以证明投资者情绪对市场影响的重要性。如果复盘一整段行情或某一品种的走势,投资者的情绪变化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市场过度兴奋的时候,大家纷纷买入把价格推高,看着越来越高的价格贪婪心就出来了,还想着进一步追高买入。市场过度沮丧的时候,又纷纷卖出把价格压低,看着越来越低的价格恐惧心就出来了,还想进一步杀跌卖出。换言之,市场是有情绪的,这情绪来自于所有投资者情绪的叠加。而且投资者情绪还会随着市场以及氛围的变化,呈现相对明显的变化。霍华德·马克斯在《周期》一书也说明了投资者情绪变化这一点,他认为投资者心理和情绪的摆动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投资者的心态很少能够处于一个平衡的位置,不是过度的乐观就是过度的悲观,往往就是一个极端化的过程,如同钟摆一样。也正是这样的情绪变化影响了市场行情的变化。他也列举了6个像钟摆一样摆动的投资因素:从贪婪到恐惧;从乐观到悲观;从风险承受到风险规避;从信任到怀疑;从相信未来的价值,到坚持现在要有实实在在的价值;从急于购买到恐慌卖出。这6大情绪会交替出现,在近期的市场变化中也能找得到印证。比如2021年初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投资者情绪高涨,疯狂参与基金认购,导致市场出现不少“日光基”“爆款基”。一度出现53只基金一日售罄,其中还有8只基金单日认购额超百亿的盛况。基金受宠,大家“慕名而来”。但是再看现在,基金赚钱效应明显不行的时候,提起基金都唯恐避之不及,哪还愿意花钱去买没有任何业绩支持的新基金呢?还有,从2020年开始出现的千亿基金经理,葛兰、张坤、刘彦春等,在今年第一季度全数被“消灭”,管理的基金规模都低于千亿。当时支撑他们成为千亿基金经理的前提,是有足够的赚钱效应和投资能力,让投资者愿意为此承担风险。但现在即使是明星基金的收益也回撤了30%~40%,更别说其他基金了。这就是“从风险承受而到风险规避”,所以现在大家更关注“固收+”等稳健收益属性的基金,甚至是攒“金豆豆”这种实物投资方式了。再比如,之前赛道股情绪高涨的时候,投资者对于成长股的预期过于乐观,即使估值高到市梦率,也认为可以用未来业绩增长追上来。特别是大家去年最关注的新能源赛道,就更是出现了投资者威胁基金经理买入新能源,不买就赎回的离谱事件。头部公司宁德时代,股价从2020年200元/股附近涨到去年高点692元,一度成为大家的“信仰”,而目前“宁王”已跌去40%。前几天传出业绩下滑和推迟发布一季报的新闻后,股价继续向下砸。情绪到达低点,可不会再相信未来不确定的收益,而是妥妥能握在手里的业绩。现在市场情绪为什么会这么悲观,一部分原因是很多人从18年后开始关注和买的公募基金,又经历了20年市场好的时候,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大跌。再加上今年以来,疫情反反复复,各种不确定给大家心理上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心理与情绪的钟摆就会偏离得很极致,脱离了市场的基本面。也就是说现在的市场,几乎陷入了悲观情绪负循环的状态。现在大家知道了,市场行情跌得那么疯的时候,很大一部分是投资者心理和情绪变化的影响,那在理解了这种情绪的变化后,自然也要明白情绪钟摆的左右摆动——往右摆到极致之后,往左摆回是必然趋势。我们观察过去20年的沪指走势图,虽然上证指数波动剧烈,甚至时不时砸个大坑,可每一次底部都在抬升。不过底部的构筑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也会经历一个磨底的过程。但“悲观者赢当下,乐观者赢未来”,就像富国基金朱少醒所说的,站在当前的时点去分析短期的市场环境,的确很难推出乐观的结论。如果把眼光放到更长的时间维度,再对市场过度悲观已经没有意义。面对频繁波动的市场,还是希望大家不要过于被每天的涨跌影响心情,拉长自己看市场的周期,用长期眼光投资,情绪受到市场影响自然就会少一些。在投资当中,我们很难在每个月每年都能够赚钱,市场总有不站在自己这一边的时候。虽然钟摆常常偏离中枢,但终将回归。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4月29日
其他

“别再道歉了,持有人已经原谅不过来”

这两天又是一波诛心重锤,周一大盘甚至跌了超过5%,“3000点保卫战”一时失守。连番的大跌,即便是明星基金经理也开始扛不住,在一季报里面纷纷反思甚至道歉。其中最受热议的,大概就是焦巍的“深刻检讨”了。焦巍的持股和理念,其实和咱们经常提到的另一位顶流——张坤,是比较相似的。他的“银华富裕主题混合”,持股主要集中在消费和医药上面,然后也是偏向于重仓和长期持有,和伟大企业共同成长,即便在去年的连续下跌中,也都在加仓。但今年一季度,“银华富裕主题混合”画风突变,前十大重仓股占比从去年末的74%降到了65%,而且大幅减仓了之前医药行业普遍看好的CXO赛道,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和康希诺大幅减仓,招行则成为了十大重仓股之一。可见,他选择不再硬扛了。在投资策略“小作文”里,焦巍也直白的说到:在心理上确实很难用高仓位再去承担医药政策等多种不确定性,不应再重仓在自己没熟练把握的细分领域,以后也不再集中于消费和医药这两个赛道,要增加成长和价值方面的布局。他还说,不再死守坚决不卖好公司的信条,因为缺少保护的投资组合波动实在是太大了。(“银华富裕主题混合”2022年一季报)在以往的采访中,焦巍都表示,自己是用永续思维去做投资的,不太在乎短期涨跌,不会因为上涨过多卖出。消费和医药这两个赛道“朋友比敌人多”,跌下来就敢加,而对于其他成长和周期赛道,自己并不具备“割韭菜”的能力,选择坚守在能力圈内。但经过三个季度的连续下跌,确实打击到焦巍了,以至于他怀疑自己当初细分领域选股压根还没熟练把握,也不想死守着消费和医药,不想死守着好公司不卖,投资策略做了比较大的调整。(“银华富裕主题混合”季度涨幅)可见现在的行情确实很难,不仅基民难,基金经理也被逼到了怀疑人生。在这种心态下,焦巍说这次的一季报介于忏悔书和自白书之间,请投资人谅解。但他的投资理念这样一变,恐怕持有的基民们更不淡定了——谁知道你下次反思检讨后,又会变成咋样?当然,焦巍这样的转变是对是错,小巴自认为也没资格去评判。人家毕竟是见过风浪的金牛奖基金经理,专业水平在咱们普通投资者之上,是毋庸置疑,看不懂,不代表人家是错的,人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化。而且他作为基金经理,替人管钱的责任在身,想要控制回撤保住收益,让大家舒服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基金经理作为主动基金的灵魂,如果基民因此觉得不确定性增加,不那么信任了的话,就比较难坚定跟着持有了,这也是投主动基金的风险之一。即便是投资大佬,策略都是千人千面的。段永平在经历过网易的买卖风浪之后,得到的教训是好公司就不要卖,卖了很难买回来,都想估值高了卖,估值低了买,高抛低吸赚差价,但这么做基本是瞎忙活,还少赚了。焦巍在经历过三个季度的大跌风浪之后,得到的教训是好公司贵了还是得卖,不能因为应对的僵化,使得组合缺少估值保护而太脆弱。可以说,大佬们各有其考虑的出发点。而在这里小巴想说的是,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最好不要选择那些会让自己后续决策太复杂的方式。啥意思?比如上面说到的,好公司高估之后卖出,拿到现金之后其实可以有两种操作——一是拿着现金,等好公司低估再买回来,二是马上拿这钱去买另一家你觉得低估的好公司。但想等好公司跌下去再买的话,股价不一定会朝着你预期的发展去下跌,可能会越涨越高,而且估值中枢是会上移的,等到接回来之时,股价不一定会便宜多少。而如果马上拿钱去买另一家公司的话,你还得去判断那家公司确实质地好,而且便宜了。也就是说,做了卖的决策之后,你还得做买的决策,“买”这里面还包含了多个判断,你得都判断正确才行。像焦巍这种专业投资人,技术过硬可能hold得住,但作为业余普通投资者,出错的几率就大很多了。所以为什么总是和大家说,别那么手痒,老是想操作,因为很容易打脸。不过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像一只优秀的主动基金,只要基金经理靠谱,那么按道理来讲一直拿着不止盈是可以的,因为基金净值会不断往上走创新高。但为了收益最大化,要一直拿着不止盈还是挺考验人性的。因为你得承受住中间动辄回撤30%、40%的大幅波动,看着所有收益坐过山车。(某主动偏股基金业绩走势)如果受不住,那么通过止盈牺牲一定的收益,来换取长期投资的舒适性,或许就比死扛一直拿着更适合自己。像目标止盈法,比如我赚了20%就卖,喜欢钻技术的会说这种方法太简单粗暴,但如果有人就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投资赚了钱的同时感觉还良好,那么又有何不可呢?只要他不那么贪心,执拗的想着我同时还要赚到最多的钱。当然,如果大家拿的是咱们“谱蓝”的资产配置组合,就不必担心这个问题。因为组合再平衡和调仓的时候,就相当于在各个资产间做调整,帮大家高卖低买了,所以没有特意止盈一说,存够你目标储蓄的金额再拿出来用就行,不用自己做太多买卖判断。而且组合建立之时,就已经是根据你风险承受能力来匹配的,定下计划之后,坚持就好,没那么多操心的事。就像焦巍虽然策略上做了比较大的调整转变,但他在一季报里说到的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我们深信,不管任何博弈,加之以时间维度拉长,最终都会从非对称的信息博弈变成对称信息博弈。对于我而言,既然身处其中难以窥其全貌和别人的底牌,不如回归时间的维度。”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4月27日
其他

账户“动态清零”跌麻中,胜算在哪?

这两天市场又是大幅下跌,继续打击大家的信心,特别是创业板。降息预期落空,再加上现在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一度飙升到接近3%,成长这一块可谓是压力山大。顶不住的人再次搬出“把A股推倒重来”的口号,从根本上质疑做投资是不是真能赚到钱,因为实在是太难熬了。市场就是这么残酷,它会抓住你暴露的弱点,精准打击鞭挞。即便是古今中外的投资大师们,在投资的过程中也绝不会只赚不赔,关键在于你所遵循的方式方法,胜率有多大,也就是赚钱的可能性有多大。比如,为啥都说通过预测某天的涨跌,来做买卖这种方法不靠谱呢?从数据来看,小巴拉了一下截止4月19号,沪深300指数近5年的交易日涨跌数。这期间一共1216个交易日,不涨不跌的有10天,占比0.82%,这个可以忽略不看它,上涨日有627天,占比51.6%,下跌日有579天,占比47.6%。也就是说,某个交易日上涨和下跌的概率,就是对半开50%那样,没法预测,显然用这种方法不能提高咱们的胜率。短期不可预测,而基于股市长期走势的方法,胜率就会比预测短期涨跌大。因为本质上,影响股市短期走势更多的是人的情绪,而情绪是个随机游走的东西,翻脸比翻书还快,瞬息万变,不确定性非常高。而股市中长期的走势,是基于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这些基本面的东西,有依据可循,不会瞬息变化,咱们赚取的也是企业成长发展产出利润的钱,那么确定性就会更高,你能赚到钱的胜率就更高。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预测短期做买卖的方式,容易导致频繁操作,那么交易成本就会上去了。特别是你因为想赚钱,盯着过往高收益买的主动股票型基金的话,即便1个月买卖1次,打一折的申购费我都不给你算了,每次的赎回费率是0.5%,那么一年下来,你得付出至少0.5%×12=6%的交易成本。更别说那些不够1个月就买卖的,费率更高。(某主动偏股基金费率)扣除这么高的交易费率后,你的收益还剩多少?当然就赚不到什么钱了。之前小巴曾经和大家解读过三大权益基金公司联合发布的,《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里面就提到持有不超过3个月的,只有39%的人盈利,持仓时间超过10年,98%的人都赚了钱,平均收益率超过100%。(《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这个胜率高低,显而易见。所以综上,作为普通投资者,咱们提高胜率的第一个要点,就是要淡化短期波动,不要频繁买卖,坚定的做长期投资。第二个要点,就是定好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纪律,不要凭感觉操作。股市是放大人性的地方。如果凭感觉来做决策,那就是任由人性的弱点这匹脱缰野马,在理性的荒漠上肆意狂奔。贪婪、恐惧、攀比.....凭感觉来做,最常见的操作就是追涨杀跌,这样情绪化交易的胜率有多低,大家心知肚明。如果这方法是有效的,那一大批追涨杀跌的人早已赚得红光满面,而不是后悔得捶胸顿足了。有人说那些做趋势交易的,不也是追涨杀跌?手法上看着像,但人家做趋势交易,能持续赚到钱的,肯定也不是凭感觉操作,而是遵循一套预先设置好的程序,选择什么品种,进场点是什么时候,出场点是什么时候,必须严格遵守纪律。感性的感觉,常常会误导我们,就像股市跌到历史低位,你感觉很危险,但实际上这时是“机”远远大于“危”,所以趁理性仍在的时候,就需要先建立好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系,并且在面对实际波动的时候遵守纪律,才不会被感性操纵。比如咱们常说的定投,从历史数据来看就是胜率比较大的方法,也适合普通投资者操作。来测算一下,即便是有那么“幸运”的人,在2007年市场6124的高点,买入一只沪深300基金,如果坚持定投的话,那么2年后已经回本并且盈利10%,而单笔投资的还亏着-44%。(仅做收益对比,非推荐图中基金)还有资产配置,也是这样适合普通投资者的方法体系。如果说定投是在时间维度上分散风险,那么资产配置就是利用低相关性的资产去分散风险,两者都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和市场硬碰硬博弈、押注,降低犯错的几率,提高胜率。第三个要点,就是多学习和实践,提高认知。因为归根到底,咱们赚的就是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认知以外的钱,即便靠运气侥幸赚到,终究也会亏回去,而且很多时候正因为觉得自己是真的牛,人飘了,亏回去的时候,会亏得更惨。认知从哪里来?从学习,到实践,然后再进行总结和反思。撞过南墙之后,你就知道确实要用闲钱做投资,明白仓位控制的重要性,领悟分散化策略稳中求进的精髓。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犯错,但我们可以通过修正和提高自己的认知,减少犯错次数,再借助时间的力量,兑现慢慢变富。
2022年4月25日
其他

个人线上转账不得超1万?银行:电信诈骗的锅!

最近,银行针对咱们的“钱袋子”又有新动作了。多家银行发布公告,称“将于近期调整个人账户线上相关业务交易限额,包括线上转账限额和网上支付限额等”。比如光大银行,网上交易支付默认单笔限额及单日限额调整为1万人民币。中国农业银行,在公告中还没有直接公布调整的额度,不过根据网友们分享,部分地区限额也是1万。也就是调整过后,你这张卡每日网上转账的额度,不能超过1万。网友们对此也是怨声载道,纷纷表示“自己的钱还不让转了”?今年年初,银行也有一次针对我们“钱袋子”的调整——个人存取现金超过5万需要登记资金来源。就是在银行存取用钱时,需要向银行说明资金来源和告知资金用途。其实只要咱的钱是合法合规的,实质上对办理并没有什么限制,此举主要是出于“反洗钱”的目的,弥补金融监管的漏洞,体现在现金层面。而从银行的说法来看,这次网上转账限额的1万,主要针对的是“电子信息诈骗”。现在是移动支付的时代,银行卡能够绑定的微信、支付宝、云闪付等线上第三方工具已经成为日常生活转账交易的主要方式了,这也意味着咱们对于线上资金的使用更加灵活方便,但也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干扰,面临电信诈骗。如果在线下去银行转账,还有银行柜员能帮你把把关,让你冷静思考。这要是自己在线上转账交易,身边可就没人帮着了。少则几万,多达几十万就这么轻易转了出去。所以银行才有了线上转账使用金额的限制,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堵住老百姓的口袋。不过银行做这一切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把咱们线上转钱的额度堵死,如果觉得被调整后额度不够或者是受到限制,还是可以申请调整的。比如农业银行就在公告中指出,如果想要提升线上转账限额,可以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和银行卡,到任一网点办理。另外也有银行表示,调整对象主要是一些长期不使用的睡眠账户,或者是一些小额账户,大多数银行用户不受限额调整的影响,所以咱们也不必过于担心。不过小巴去看了一下,电信诈骗手段现在确实在不断升级,名目繁多,而且竟然还各有侧重点:1“杀
2022年4月25日
其他

180度大逆转,聊聊芒格“割肉”阿里的2个启示

巴菲特的老伙伴芒格,为啥突然割肉卖了阿里?这是“丐帮”子弟们最近热议的一个话题。事情大概说的是,由芒格担任董事长的每日期刊(Daily
2022年4月20日
其他

投什么资产好?其实都是明牌

最近各种稳增长,稳大家预期的喊话和政策轮番出台,为了给大家信心,高层也挺拼的。其实咱们也给大家按摩过不少了,比如在之前讲流动性的那篇文章里面,小巴提到如果对自己手上的资产有信心,那么反而会希望跌得更狠一些,也就能拿到流动性稀缺时,逆向注入流动性的丰厚奖励。那时有位小伙伴留言,说有多少人能准确选择资产呢?大多都是跟风。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所以小巴回答到,最简单的就是宽基指数,因为都不用怎么费神去选了。但也正因为太简单,大家觉得没啥吸引力。最好像那种不为人知的秘籍,或者像华尔街专家那样利用各种量化手段武装到牙齿,才是厉害。大道至简,人总是倾向于把事情化简为繁,觉得搞复杂了更可信。就比如不少人在选股上面,特别青睐那些没怎么听过的,高端概念的,生产的产品自己根本没法了解的股票,之前元宇宙之类的股票不就被炒得很火,但大家对元宇宙是什么,其实也迷迷糊糊。回到最本质的,股票是一个公司部分所有权这个角度来看,你要买一只股票,就得先问问自己:我熟悉或者用过它的产品和服务吗?我了解其竞争对手的情况吗?我对这个公司和品牌有信任感,往后愿意继续当这个公司的用户吗?显然,那些看着就两眼一抹黑,自己压根没搞懂的股票,这几个问题是答不上来的,那么当其大幅波动的时候,你也就心里没底,听风瞎买,听风瞎卖罢了。彼得林奇,是投资大师了,他从不认为好股票只出现在那些怪异的小市值公司里面,而是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股。他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里面提到:自己漫步购物中心的时候,就会留心发现那些好股票,而且都是10倍牛股,比如Dunkin’s
2022年4月18日
其他

上车好机会,灵活就业人员也可以交公积金啦!

小巴在周三的文章《疫情可以推迟还房贷,股市“救市”资金也要来了?》里,跟大家聊了部分银行对“因疫情推迟还房贷”的相应保障措施。不过这是针对银行的商业贷款,对于公积金贷款能否推迟延期,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4月8日晚上也发布通知,受到疫情影响的四类人员:3月至4月期间,不能正常归还住房公积金贷款的,经认定将不收罚息,不计征信。同时还将对4月14日至5月13日17点期间,申请一次性提取还贷方式的借款人,在5月份增加安排一次年冲。小巴先跟大家解释一下,公积金还贷方式有两种:月冲和年冲。月冲,每月直接从委托人公积金账户中提取余额来偿还贷款,每个月一次。年冲就更好理解了,每年一次性向受托银行申请提取公积金账户余额,一次性偿还贷款本金,一年一次。根据调整政策来看,本该在3月-4月间进行“月冲”或者是“年冲”偿还公积金贷款的,没有在规定时间保证公积金账户有足够金额划转、导致还款失败,经过认定符合条件后,将不收罚息,也不计征信。而政策中增加一次“年冲”的机会是指,没能在4月13日17点前成功办理年冲业务的,可以在4月14日至5月13日这一段时间内申请办理。相当于把以往申请年冲业务办理的期限延长一个月,给了还贷者多一次申请的机会。不过上次也说了,延期还贷也只是“拆东墙补西墙”之举,不能长久,延期还贷之余,咱们还必须想办法提高经济能力。公积金,是国家为了保证我们的住房需要而提供的一项福利,非常实用。不过这一直都是有正式就业单位的上班族才享有的福利,每月会从工资中扣掉。但由于制度的限制,比如个体户、自由摄影师等没有正式单位的灵活就业人员,则没有办法自己交公积金。到了去年年底,我国这些灵活就业人员达到了2亿人左右,随着未来就业新态势的发展,这个数字还会不断扩大。也就是说,这2亿多人都没法自己交公积金,也享受不到公积金贷款买房的福利。如果没有公积金的话,买房只能按照商业贷款利息来计算。一般商业银行买房贷款超过5年利率能达到5%以上,而公积金贷款利率只要3.25%。比如贷款100万,分20年还,按照等额本息的方式来计算利息,商业贷款要比公积金贷款多还接近21万。少给21万,这能减轻买房者不少压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家要求各个单位一定要给在职职工缴纳公积金的,保障住房需求的原因了。当然缴纳公积金的好处不止这个,除了可以低息贷款买房,还可以提取使用等,这个咱们在《公积金提取只要几分钟搞定,除了买房,还有这3大实在的用途》里也讲过了。新的好消息是,去年开始,有6个城市开展了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公积金的试点工作,包括重庆、成都、广州、深圳、苏州、常州。今年又有包括郑州、宜昌、遵义、嘉兴等地加入试点。(具体参考各城市相应政策)不同城市对灵活就业人员参缴公积金有不同的要求,办理也各有差异,通常都需要满足3个条件:1、属于灵活就业者,没在任何单位全职上班比如广州,以个体经营、非全日制、新业态等方式灵活就业,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各类人员。(广州住房公积金官网)2、符合年龄要求,一般都要达到18周岁以上,部分城市放宽至16岁。(部分城市对灵活就业人员年龄和户籍要求)3、还有一些城市在人员跟户籍上就有所限制。比如合肥要求要有本市户籍,且以个人名义在合肥正常连续缴纳城镇养老保险满一年及以上。大家在办理时,还是要以当地政策为准。这里也要注意一下,自己交公积金跟公司交公积金还是有所区别的。公司交公积金,公司和员工各出一部分钱,这些钱都会进入员工自己的公积金账户上。缴存比例在5%-12%,具体缴存比例由单位和个人自行选择。
2022年4月15日
其他

疫情可以推迟还房贷,股市“救市”资金也要来了?

周末以来,小巴所在的广州疫情也开始变得严峻,小伙伴们还是要多注意防护,保重身体为好。这两年疫情反复,收入不稳定,再加上现在股市还低迷,不少人的资金开始撑不住了,特别是那些背着房贷的人。像上海的一位网友,就在网上求助,说自己因疫情原因没法工作,没有收入,但每月1号还要还5000的房贷,希望银行能够通融一下,暂缓房贷还款期限,或者能够减免半个月房贷。这个诉求自然引起了一波共鸣,希望能延缓房贷还款的主题也上了热搜。其实2020年疫情严重的时候,央行层面就已经提到,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金融机构要在信贷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所以虽然房贷直接减免比较难,但延后还款期限还算是合理可行。这次诉求重提,各家银行也做出了回应,说有相应保障措施,不同银行的措施差别比较大。比如中国银行客服说,客户还款期在3月18日至4月15日期间的,可以申请延迟贷款还款,宽限期最长10天。而邮储银行,能申请最长6个月的延期还款。(来源:新浪财经客户端)不过小巴看了一圈,目前可以申请延期还款的,主要还是针对上海、吉林等这些最近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不同地区执行的政策不一样。但无论是不是疫情严重地区,大家如果因为疫情,还贷这方面确实资金有困难的话,不妨去主动询问一下银行客服或者自己的贷款经理,能不能申请延期,要提交什么资料。符合条件可以延期的话,还要问清楚一些细节。比如——是延本息?还是只延本金,利息正常给?延期是不是也减免罚息?延期之后,后续的还款计划是怎么样的?这里比较重要的是还款计划,因为延期还款只是延期,给你点宽限时间去找钱,并不是说这钱不用还了。如果4月延一个月,到了5月要一起还两个月钱的话,那么对于那些因为疫情收入锐减的人来说,即便目前压力是减轻了,但只过一个月收入情况不见得就能大大改善,要还的钱累积起来一次给,怕更是捉襟见肘。虽然给你人性化延期处理,但银行也要管控自己资产质量这边的指标。而且从过往经验来看,政策虽然是有,但实施起来的时候,恐怕又多有不及预期的各种细节问题。所以归根到底,真正能为你兜底的,还是你本人,第一责任人始终都是自己。那么这就让我们反思一个事情,就是做决策的时候,有没有底线思维?在行动之前不要只想那些好的,更要想最坏情况是什么,自己能不能应付,怎么做好一些提前的准备,降低风险发生时候对自己的影响,如果没办法解决,那就暂时放放,先不做算了。疫情之前,大家总是偏向于乐观预期,觉得自己每个月有工资收入,举债买房,甚至举债投资没啥问题,只看到买了就发财。但没想到自己万一还不上债,被逼上天台的时候该怎么办?如果有底线思维,就会先考虑在这种极端情况下贷款偿还能力不足,那么就得做好资金的规划和风险预案。比如咱们常常说的紧急储备金,半年生活开支,包括房贷这些刚性支出,预留出来放货币基金里,万一哪天突然没了收入,自己还可以有这半年时间的钱应对周转。现在从疫情的影响来看,和创业一样,准备好1-2年的备用金也不过分。正所谓,人无远虑,就必有近忧。Eason歌仔都唱了:包括最近金融圈热议的一个话题,央行发布《金融稳定法》,还有里面提到的“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就是为了应对和防止金融市场发生系统性风险所设立的底线。这里小巴得解释一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最先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来的时候,有人就说:股市跌那么猛,这基金是不是来“救市”的,是我们的有力援军?从《金融稳定法》的表述来看,人家的重点其实为了解决信用风险,化解涉及金融稳定的债务危机的,比如最近那些接连暴露风险的龙头房企。先自救,再引进市场化资金,再到行业保障基金出手,不行的就地方政府动用公共资源,还不行,就用国家层面的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来做最后一道保障,避免特定领域和地区的风险,蔓延到全域和全国。所以不能把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意义,简化成为了救市而立的。(《金融稳定法》草案)当然,如果从更高一个维度,整体金融环境稳定了,股市才会变得更好这个层面来说,那么这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救市”资金。对于国家发展来说,金融稳定至关重要,这也是做大做强的基础,所以必须设立底线。那么对于个人也是一样的,无论是投资还是生活,想要求发展,起码就先得生存下来。周一的时候,市场又是一波大幅下跌,更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不轻易加杠杆,保留一定的资金在手,留好安全边际,这就是在股市里生存下来,避免自己出局的一些底线,也是将来翻身的资本。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4月13日
其他

数字人民币试点终于轮到广州,羊毛已薅

千呼万唤始出来。第一批,第二批数字人民币的试点都没轮上,这次广州终于赶上了。小巴已经体验过了,添加的是中国银行的钱包,然后10元红包+美团30元优惠券礼包已经到手,总耗时不超过2分钟,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体验一下。第一步就是下载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输入手机号及验证码,进入添加钱包界面。自行选择运营机构开通四类匿名钱包,输入自定义的钱包名称,设置支付密码,即可完成注册。点击“充钱包”,就可以用手机银行或者银行卡向钱包充钱,很方便。
2022年4月11日
其他

百亿基金经理:“我已满仓”

艰难的一季度终于收官,基金年报也都先后披露完毕了。从wind数据来看,一季度上涨的近3000只基金里,主要就是中长期纯债和货币基金,而主动偏股型基金几乎全军覆没,仅有50只实现了上涨,而且大多是几亿、十几亿的小规模基金。不过在最近的访谈和基金年报里,可以看到明星基金经理们普遍已经不再悲观。像谢治宇,就说之前市场的巨大跌幅,是多因素叠加起来的对监管政策不明朗的担忧,但政府明确发声之后市场也迅速做出了反应,目前市场不存在特别大的风险。而银华的李晓星说得就更直白。他认为估值收缩已经接近尾声,A股的估值和优质标的的估值,都处在历史均值或者偏低的位置了,后面继续下跌空间不大。所以他的基金现在还是维持在高仓位,甚至和大家爆料,说他和家人的资产,基本都放在他管理的基金上了。(李晓星“银华心怡灵活配置混合”2021年报)现在基金经理们或隐晦或直白的表了态,这和基金经理本人或者基金公司自购一样,给大家以信心,甚至把家人都真金白银一起拉下水了。当然,把家里人的资产单吊在某只高波动权益基金上,肯定是不赞成大家模仿的,咱们领会到意思就好——当下信心是黄金,不能说短期震荡没有,但不必太悲观,或者说是谨慎的乐观。在年报里面,基金经理们提得比较多的还有“稳增长”。原因其实也很容易理解,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流动性收缩等海外因素,叠加国内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消费低迷等等,就得出台各种稳增长政策,不然5.5%的经济增速目标难以达成。这首先意味着,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会往积极和宽松的路子走,这是上面所说的不必太悲观的一个支撑。另一方面,就是地产、银行这类顺周期,估值还很低的行业会得到修复。所以我们看到,上面一季度主动偏股基金排行榜前三,是黄海的3只基金霸榜,而黄海就是因为重仓了煤炭和地产,才在一季度取得这么亮眼的业绩。(黄海“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混合”重仓股)最近房地产是涨得挺猛,就连作家紫金陈都晒单,说自己上个月抄底万科已经盈利5个点,说“不负抄底”。但小巴这里并没有让大家去跟的意思。虽然房地产行业现在有在改善,估值是低,也是稳增长政策的受益板块,但从长期来看的话,房地产的景气度是下行的,那么对于那些看长期价值路线的基金来说,就不在人家的投资框架里面。所以要不要抓地产修复的行情,得看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张坤这次年报的投资策略与展望“小作文”了。每次季报或者年报出来的时候,小巴都有和大家聊坤哥“小作文”里的精彩观点,这次也不例外。这次“小作文”的深度,可以说比之前又再进了一步,张坤和大家分享的是他做投资时最关注的一个指标——自由现金流。这也是巴菲特提到过的,价值衡量的标杆,因为企业的价值,就是其生命周期内所有自由现金流的折现。看着挺深奥的,小巴接下来给大家捋捋,理解理解。(张坤“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2021年报)坤哥首先提到,自由现金流的转化过程是“收入→净利润→自由现金流”,大家经常用收入或者净利润这样的指标进行估值,有一定合理性,但会因为转化不顺畅出现漏洞。第1步,收入到净利润这里,可能会因为竞争的加剧,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啥意思?咱们举个例子,就比如新能源汽车。前两天比亚迪说不做燃油车引起了一波舆论,现在都知道新能源赛道风头盛,那么各路资本就会一拥而上趁势赚取财富,但进场的人多了之后,行业扩张,竞争也就上去了。这就意味着,如果你不能和别人做出差异化,都那么同质的话,价格就提不了,即便你车卖得多,收入上去了,但是利润却上不去,如果你的成本做不到比别人更低的话,那么利润就越来越薄,甚至亏损。这就叫“增收不增利”,赚不到钱。第2步,净利润到自由现金流这里,可能会因为资本开支过大等因素掉坑。什么叫资本开支?再举个例子,假如小巴开了一家小店,每年盈利收入50万,扣除各项租金、设备和人员等成本后,净利润15万。看着不错,但想想这个年净利润也就和一个办公室白领的收入差不多,自己还累死累活,维持现状显然不太满意。做生意的,都想着往更大更高更强的方向走,所以这15万就不能全部入袋,要拿出一部分钱再投入到企业经营里面,比如换更好的设备,给员工培训,甚至以后开分店等等。这就是生存之外求发展,你必须得投入的企业经营资金,叫做资本开支。在减掉资本开支之后,剩下的钱才可以自由支配,这才是自由现金流。而这里面转化的坑就在于,即便你利润是正的,但因为资本开支太大或者很长时间收不回来,自由现金流很低甚至为负,那就是辛辛苦苦瞎忙活,没赚到什么真正的钱了。那些因为盲目扩张,而死于现金流断裂的企业,新闻报道得还少吗?利润可以造假,但现金流的账可没那么容易忽悠,在财报里面就能算出来了。所以大家也可以理解,为啥茅台这么受追捧,人家确实不是什么硬核科技创新企业,但自由现金流就是牛,本来就已经是消费品现金生意了,定价还高,还能压别人的款,多进少出,就像一台印钞机哗哗印钱。这种从现金流的角度来看,是妥妥的好生意模式,也难怪坤哥是酒庄拥趸。不过短期资本开支大,不能反映企业的经营周期,所以坤哥也补充要拉长到5-10年的维度去考察,这也反映了他目前做投资,所思考的时间长度。(张坤“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2021年报)自由现金流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不过真要拿现金流折现来算估值,其实挺悬的,公式中的变量和假设没人能确定,包括芒格也说他没见老巴真的计算过,这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比如看产品多大程度被客户渴望、商业模式如何、有没有护城河让企业在长周期内维持好的竞争格局等等,而不是去抓企业经营之外的价格跳动。这才是更贴近投资本质的东西~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4月8日
其他

年轻人爱上攒黄金,但你可能正在亏钱!

现在的年轻人路子越来越野了。今年春节期间,全国黄金消费同比增长13%,在天猫超市购买黄金的人群中,“95后”和“00后”两大群体占比过半,成为网购黄金的主力人群。当年对大妈们抢黄金的议论声有多大,现在打脸的巴掌就有多重。像小巴最近在新闻里面看到,黄金成了年轻人的新宠,一种叫“金豆豆”的新品种悄然走红。不少人把“月攒一颗金豆豆”当做自己的理财目标,
2022年4月6日
其他

逆势上涨11%,这个稳健品种最近挺亮眼

今年以来,之前大热的白酒、新能源、医药等赛道股继续集体下跌,各大宽基指数也还在反复磨底中,像沪深300今年以来已经跌了16%,创业板更是跌了21%。但就在此行情波动的万绿丛中,有一类指数却红得很显眼,不仅最近涨得很好,年内收益是正的6.6%,近1年来更是逆势涨了11%以上。(来源:天天基金)这就是红利指数。咱们之前在《这波“红利”,你接住了吗?》里面给大家简单介绍过,红利指数是从满足条件的样本空间中,选取一定数量,分红和股息率高的股票作为成分股的指数。然后最主要和典型的3个红利指数,就是:-上证红利-中证红利-深证红利上证红利和中证红利的编制规则相类似,都是选股息率靠前的公司,只不过范围不同,上证红利是从沪市选出最高的50家,中证红利是从沪深两个交易所选出最高的100家,范围更广。深证红利差别会更大一些,其选股的核心不是股息率,而是分红的金额和比重,还会考虑经营状况等其他综合因素,然后从深市选出前40家。翻翻看红利指数现在的重仓股,可以看到主要都是在煤炭、钢铁、地产等顺周期板块,这些板块今年以来涨得都挺不错,特别是煤炭,今年都涨了20%以上了。(来源: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再加上行情大幅震荡,资金有避险的需求,红利指数里面都是那些比较成熟的,净利润高的企业,估值也低,所以红利指数在一片动荡之中自然会受到追捧,也就蹭蹭涨上去了。投资红利指数,具体来讲会有3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肯定就是赚分红的钱,拿到定期的现金流,而且分红比例还是挺高的。像跟踪上证红利指数的唯一一只ETF基金,几乎每年都会分红,最近一次分红在今年的1月份,每份派现金0.086元,前两年更高,每份派0.14元。(上证红利ETF分红情况)上证红利指数近5年的平均股息率是4.37%,就是说如果你买了100万的上证红利ETF,那么近5年平均每年会分到4万3的现金,那就是这笔投资的现金流收入了。第2个,在分红的同时,指数会上涨,也就是能赚到资产增值的钱。除了标的公司本身业绩驱动的股价上涨之外,还有一个叫“填权”的补涨,把分红带来的“除权”抵消掉。比如,某只股票的股价是10块,分红1块之后股价除权,变成了9块,就是说分红之后,你手上有现价为9块的股票+1块的现金分红。但如果这只股票原先股价是合理的话,那么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后面股价就会从9块涨回到10块,这就叫填权。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不仅拿到了现金分红,股价还涨回来了,爽歪歪。第3个,就是上面咱们提到的避险防御属性,股息率高的票估值一般是较低的,那么市场大幅震荡的时候,就不会像那些高估值的票那样,跌起来那么吓人。当然,上证红利、中证红利和深证红利这3个指数的涨幅和回撤,是有所不同的。上证红利近3年的年化涨幅是0.42%,跑不赢沪深300的3.18%,中证红利是3.4%,深证红利是4.43%。而从回撤幅度来看,上证红利和中证红利的波动总体来讲要比沪深300小,深证红利的回撤是最大的。(来源:天天基金)所以综合这3个红利指数看下来——上证红利涨幅是最弱的,但最扛跌;深证红利收益最高,但回撤也最大;中证红利居中,收益不错,也算比较扛跌。不过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证红利指数的可投资性,上交所前两天也发了一个公告,说要调整上证红利指数的编制规则,4月13号生效。之前上证红利指数的取样企业,分红要求是2年连续分红,股利支付率大于0,现在改成了要3年连续分红,股利支付率大于0且小于1,接下来按股息率从高到低排名,选靠前的50个。这就提高了企业分红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要求,从2年提高到3年,而股利支付率是指分红占盈利的比例,大于1意味着分的比赚的还多,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也要把这种偶发情况剔除出去。然后就是限制了100亿以下市值的成分股,权重不超过1%。会修改这个,也有考虑到现在跟踪上证红利指数的唯一一只ETF基金,规模已经高达177亿了,但像上证红利里面的第二大重仓股“大东方”,流通市值也就56个亿,权重却去到了4.13%。那么上证红利ETF跟踪起来的时候,就比较局促了,给够4.13%的权重,177亿就得买到7.3亿才行,而这个数已经要逼近基金不得持有上市公司流通股超过15%的限制。在降低这些小市值企业的权重之后,就能提高指数的容量和流动性,对投资者来说也是好事。红利指数从去年开始热度就上来了,近来风头比较强,不过小巴还得提示一下,虽然现在看红利指数涨得挺好,但它不会一直那么强的。因为红利指数里面的是高分红、低估值的票,所以整体上其实是价值风格,那么像2019年和2020年的时候,成长风格占优,红利指数的涨幅相比起来就不够看了,你会觉得怎么涨得这么慢。(来源:天天基金)但长期10年下来,像中证红利还是能跑赢沪深300不少。所以大家得注意一下,如果要投资红利指数,预期就不要放得那么高。想要短期高收益的,肯定不如那些成长板块涨得那么猛,但长期来看收益能跑赢沪深300,而且相对更稳健一些,适合拿来做长期的投资。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4月1日
其他

基金“四冠王”开溜,时间的玫瑰“凋零”,还有盼头吗?

市场行情一直不太好,近来基金经理们也是负面舆论不断,即便是大佬。新能源是不少人买了的热门赛道,但上周“四冠王”赵诣的突然离职,让目前处于亏损的基民们大受打击。赵诣在2020年的时候,乘着新能源和光伏的东风,凭借押注式操作,把自己管理的4只基金推上了当年同类收益的前四强,风头强劲,到去年底,赵诣的在管规模达到了421亿。但随着市场的大幅下跌,其中规模最大的“农银汇理新能源主题”今年以来亏了-15%,基民们抱怨自己还被套着呢,老赵赚够了却提早开溜?(“农银汇理新能源主题”基金吧)虽然新上任的邢军亮,在去年11月就已经开始和赵诣搭档磨合,一起管理“农银汇理新能源主题”这只基金,他自己主要研究的也是新能源方向,但基民们似乎不太买账。(来源:天天基金)毕竟咱们之前也提到过,新能源基金经理现在的共识,就是要获利将更难,当初风来了鸡犬升天,但现在内部逐步分化之后,得去选优质的细分赛道,否则就会面临盈利增长跟不上的困境,但在细分方向上,不同的基金经理又会有分歧,那么这就很考验能力了。但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在还有名气的时候转到私募,对自己的前途更有利。赵诣去的泉果基金,更是初代证券大佬王国斌不久前设立的,无论是收入待遇还是发展空间,都比原来那个国有银行系的农银汇理好太多。所以在基金业里面,公募大佬奔私可以说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了。不过私募这边,今年以来也是泥菩萨过江。之前咱们在《机构不讲武德,都要成“大散户”了......》里面说到,上千只私募产品跌破0.8元的警戒线,超500只产品跌破了0.7元的清盘线,现在就连私募大佬但斌也快要扛不住了。上周有媒体报道,说受3月大跌的影响,各私募产品都出现了大幅回撤,但是但斌的上百只产品竟然几乎0波动,这种强烈对比难免让人质疑但斌是不是已经空仓。后来但斌本人针对这件事,也出来发话前后几次。说并没有清仓,只是减仓了之后仓位比较低,大概还有1成仓位左右,然后这个减仓是在1月中旬开始做的,并不是大家所想的这几天才减仓,所以是躲过了3月的大跌。他还提到,这么做也是出于自己的买卖原则,那就是经过08年经济危机和白酒危机之后,卖出原则里面就加了一条,“遇到系统性风险会考虑卖出暂避”。(但斌“雪球”账号)08年的时候,但斌的产品收益率腰斩,规模也从原来的30多个亿掉到了08年底的十几个亿,巨幅下挫,至此他知道了不能这样死扛。所以在2016年和2018年的时候,他都是在股市跌到最低点之前,就把仓位砍下去了,所以这次操作其实并不算意外。但斌所说的“系统性风险”,大概就是当下的俄乌战争、中美关系、疫情等国际政治和社会民生因素带来的各种衍生影响,虽然这些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金融相关因素,但是这些金融之外的事情也时刻影响着股价,会造成巨大波动。在但斌看来,这是无法忽略的,所以想先减仓等待,然后再伺机而动买回去。不过一众投资者就不理解了,你不是说《时间的玫瑰》,说价值投资,鼓吹与国运一起成长吗?怎么每到大跌之时就知行不一,低位减仓,这算哪门子价值投资呀?在小巴看来,这里面的矛盾之处,主要就在于他现在是在帮别人管钱,而不是拿自己的钱投资。《时间的玫瑰》确实讲他的价值投资理念,但在东方港湾私募产品这里,他拿了客户的钱,是在帮别人做投资,就不得不遵循基金里面各种限制的条条框框,不得不顾虑客户的感受。公募基金的清盘条件是规模,而私募基金是净值。咱们上面讲到,私募产品大多设有0.8元的警戒线和0.7元的清盘线,也就是说,本金亏20%,就踩到警戒线,本金亏30%,私募产品就得清盘了。而在2月份时候,但斌已经被爆出旗下50只产品跌破警戒线。如果产品之间策略相似的话,那么是涨起来的时候一起涨,跌起来也是一损俱损。真要清盘了,就意味着得解散这些产品,投资者的浮亏变成实际亏损,只能拿回剩下的钱,这对投资者来说是永久的本金损失。当然也有管理人自己利益的考虑。只要不清盘,私募的管理费是旱涝保收的,但清盘之后管理费就收不到了,而且你把产品业绩做得那么差,都做成清盘的烂摊子了,那么口碑自然就不行了,以后也没人再想光顾你。所以为了避免净值继续下跌,被动清盘,减仓其实是一个可以理解的操作,只要客户自己不赎回,把资金留在里面,日后还可以再涨回来,当然,减仓做了保护之后,代价就是日后涨起来也会更慢。同时,管理人的管理费还可以继续收。虽然但斌已经说了,跌破1元以下的产品不收管理费,但减仓此举,同时也保住了剩下的那大部分还在1元以上的产品。所以相比于所谓看空后市,但斌的操作或许更多是考虑到,在目前各种复杂因素太多,自己还看不准的情况下,先避免被动清盘。从硬币另一面来看的话,现在仓位那么轻,也意味着当他觉得机会到了的时候,会有大量子弹做多,那么这也是市场资金上的一个强大支撑。至于现在是不是底了?谁也不知道,但你只需要知道现在是相对低位就好,就像董承非说的,市场优质企业经过回撤后,估值已经回落到比较合理的区间,不必过于悲观。咱们常说,普通投资者的优势,就是拿自己的闲钱投资,不像公募和私募基金经理那样,帮别人管钱,有业绩压力和赎回压力,也不用怕会触及什么清盘线之类的条条框框,造成本金永久损失,咱们不用去挣扎和顾虑那么多。我们只需要考虑管好自己,怎么在黑夜的时候拿住更多被“错杀”的便宜货,并且挺到黎明来临。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3月30日
其他

一股价值300多万,全球最贵股票有何过人之处?

这个月,巴菲特又一次创造了历史,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A类股收盘价超过50万美元。(来源:东方财富)一股就能抵得上一线城市一套房,完全算得上是全球最贵的股票了。1964年,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只有19美元左右,如果当时买下1股,持有到现在,收益率高达25000倍。股价那么高,一方面是因为伯克希尔本身确实是很赚钱,另一方面还因为巴菲特曾明确表示,伯克希尔哈撒韦A类股永不拆股。因为高股价可以天然筛选出投资者,能买得起的不是有钱人就是机构,这类投资者更看重投资的长期价值,交易时往往更加谨慎,风险承受能力也更强,不会像大多数投资者那样高频交易,这样一来公司的资金也会比较稳定。在巴菲特看来,他想要吸引的是能理解其运营、风格和期望的投资者。针对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过高,投资者难以入场的问题,巴菲特也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1996年发行了价格较低的B类股票,相比50万美元一股,300多美元的股价,就亲民多了。(来源:东方财富)美股历史上坚持不拆股阵营的只有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A类这一只股票,相反的,不少巨头都热衷于拆股,苹果、谷歌、特斯拉、亚马逊都干过这事。苹果公司上市以来,已经进行了5次股票拆分。前三次拆股分别在1987年6月、2000年6月、2005年2月,拆股比例都是1:2;2014年,苹果公司以1:7的比例进行拆股,分拆后股价大约是92美元每股;最近的一次在2020年,苹果公司以1:4的比例进行拆股。谷歌母公司Alphabet也曾在今年2月宣布,按1:20进行股票拆分,获得股东同意后,将在7月中旬将完成拆股,今年亚马逊也将经历第四次拆股。国内互联网巨头百度、腾讯也经历过拆股。股票拆分,说白了就是上市公司把股份数增加,那么同样的资产就会摊薄到更多股份上,每股股价自然就降低了,就像是把一块钱换成两个5毛钱,实际上价值没什么变化。那为什么这么多公司对拆股乐此不疲呢?虽然拆股没有产生额外的经济利益,但会带来微妙的心理效应。上市公司总是会选择业绩比较好,股价比较好的时候拆分股票。在市场上,一个企业进行拆股,会被很多投资者视为利好。买股票这件事上,也会存在价格决定需求的情况。不少人投资的时候会不自觉在心里计算股价,就算再看好一个公司,可能还是会因为股价过高的问题止步,股价再高一点就是买不起了。比如茅台,一手就要十几万了,假设苹果公司成立以来坚持不拆股,现在也高达37600多美元一股了,普通投资者买一股都够呛。当高成长性、高价格的股票,突然降低门槛,就像是平常买不起的奢侈品大降价,投资者心理上会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我也可以买得起了。加上很多人会认为是利好,短期投资者会涌入,流动性大大增加,往往会带来短期上涨。而短时间亮眼的业绩,又会吸引更多的热钱涌入。而对于股东来说,交易活跃度提高了,要变现也容易得多,实际上有不少企业,利用拆股和高送转来吸引散户买自己公司的股票,当散户买入拆股股票推高股价的时候,一些内部持股人或是机构就趁此机会,来给自己减持手中股票来打掩护。从根本上来说,拆股并没有改变公司的投资价值,相对于是否拆股,股价便宜不便宜,公司本身的经营情况、未来的营收空间、行业发展现状其实更为重要。这在基金里面也是一样的,投资者喜欢买便宜的基金,那么基金公司如果想要以更低的价格吸引投资者,又不愿意分红的话,基金净值拆分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比如原先持有A基金1万份,基金净值是2元,那么市值就是20000元。如果将基金净值拆分到1元,基金市值20000元还是不变,只是份额就变成了20000份。简单来说,基金拆分之后,市值没有变化,只是份额增加了。虽然基金分红后,基金净值也会下降,但相对来说,基金净值拆分带来净值下降的幅度更大。所以,净值价格低并不代表它真便宜了,这和咱们说的是不是低估不是一回事。至于怎么判断基金是否在相对低位,咱们之前在《基金亏大了的时候,该怎么逢低加仓?》一文中也提到过,指数基金看估值,主动型基金看最大回撤。无论是拆股还是净值拆分,无论是老巴选择不拆股还是其他上市公司拆股,其实他们都在有意识的在通过这些策略来选择自己潜在的投资者,达到对自己有利的一些目的。所以这么一来也可以印证到,咱们在消息获取上还是很被动的。你知道的只是别人选择让你知道的,人家比咱们更熟悉资本市场的运作,那么就可能会用一些短期行为吸引咱们的眼球,或者做一些投我们所好的设计,来诱导买入。但再华丽的外衣始终只是外衣,那些让你觉得很爽快的东西,反而需要多加警惕。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3月28日
其他

炮灰太多,钱不够用了

前几天看到个报道,说中银国际证券基金经理白冰洋,被证监会出具了警示函。警示的原因是,白冰洋管理的“中银证券优势制造”这只基金,在2021年10月28号那天,未能保持不低于基金资产净值5%的现金或者到期日在1年内的政府债券,违反了《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设置这个留现金的规则,主要是为了应对投资者赎回,一般来说这个比例基金都是会留够的。但10月28号那天基金大跌,基民们因为恐慌纷纷赎回,基金在遭遇大规模赎回之后,现金比例快速掉到了红线以下,引发了流动性危机。当流动性迅速消失,引发流动性危机的时候,其力量是很恐怖的,会让资产价格出现快速而剧烈的波动,这也是在投资过程中不得不关注的一个大坑。就像前段时间市场那样快速剧烈的暴跌,就是因为发生了流动性危机的问题,外资不计成本的疯狂撤出,南下资金杯水车薪,中概还限购,所以短时间股价就会往下砸得很厉害。流动性,实际说的就是市场里面的钱,市场需求的力量。我们耳熟能详的“股市短期是投票机”,说的就是股价是实时的成交价格,这里面有买卖双方从中斡旋,股价短期走势就是双方力量博弈的结果——买方和卖方力量不相上下的时候,股价就会稳定的平着走;买方力量更强的时候,股价就上涨;卖方力量更强的时候,股价就下跌。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其中一方的力量急剧膨胀或者萎缩,买卖双方力量严重失衡,那么就会发生暴涨或者暴跌。暴跌的时候会进一步加剧恐慌情绪,更多人无视价格抛售卖出,但没有人接盘,资产价格继续被压低,这个回路不断循环,就会最终带来流动性危机。这时候显然和基本面已经毫无关系,就是流动性自我强化的结果。而当大领导发声各种打消大家的顾虑,破了这个“死亡螺旋”,流动性一回归之后,马上就能咸鱼翻身,深v暴涨,堪称流动性版的“解铃还需系铃人”,一场伟大的博弈。所以对于市场和资产来说,流动性有多重要是毋庸置疑。但流动性宽裕的时候,又可能会把人带到一个美丽的陷阱里面。多次大牛市都有流动性宽松的支持。比如咱们知道2014-2015年那一波大牛市,连续的降准降息开启了牛市的脚步,当时两融、场外配资、民间借贷的钱纷纷入市,各种借钱加杠杆炒股的方式更是层出不穷,随处可以看到那些说帮你做10倍杠杆的小广告。数万亿资金涌入股市里,让股市走出了脱离经济基本面的暴涨。超过90%的个股翻倍,妖股“暴风科技”就是在那时候称王称霸的。无论是老司机还是新韭菜,在那时候都能尝到轻松躺赚的甜头,大家翘首以盼股市突破2007年6124点,甚至叫嚷着冲击1万点。但随着打击“场外配资”,杠杆率骤然下降,场内流动性迅速枯竭,股灾随之开启。在那空中楼阁的泡沫市场之下,流动性看着非常充裕,你压根不会想到它会在瞬息之间消失无踪。在咱们上面说到的自我强化“死亡螺旋”之下,很多高位买入的人马上就面临巨大的流动性真空,价格一泻千里,被迫平仓、甩卖,损失惨重。那些现在处于流动性危机的房企也一样。之前高杠杆高周转的模式,制造了繁荣的假象,有需求没需求的人,都因为害怕错过房价上涨,砸钱买房,印出来多少钱,也都被移花接木暗渡陈仓流到房地产里面去了,到不了实体经济。后来呢?杠杆一去,流动性没了,资金链断裂,房企就陷入了困境,连带着把那些员工、供应商、买了期房、买了理财的人等等一起拉下水,一大个烂摊子亟待解决。所以市场流动性就是那么个瞬息万变,捉摸不定的东西,你在贪婪吸食其利益的时候,下个一时刻可能就会被拉到巨大风险的深渊里。咱们该怎么尽量避免成为炮灰呢?那就是不要太过依赖流动性。刚刚咱们说,流动性是捉摸不定的,但不少人在流动性推着市场上涨的时候,会太贪婪,总想等到顶部卖,少赚一点就像亏了那样。但顶点又岂是我等能把握的,很容易就错过走到下跌的那一边去,到那时候就没有流动性了。就像李嘉诚,总是在环境出现变动之前就提早应对,内地房价暴涨了就去投资英国,现在又提早在很多人之前开始了从英国撤回国内的大资金迁徙。虽然他算不上什么创新推动社会发展的企业家,但其“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理念值得借鉴。当大多数人争相买入的时候,那么显然是卖家更有流动性的优势,买家需要给到高的溢价,卖家可以卖出更好的价格;而当大多数人争相卖出的时候,就是买家更有流动性的优势,卖家需要祭出带血的筹码,而买家可以拿到更低的价格。有些小伙伴估计反应得到了,这就是逆向投资。再进一步来说,你不仅可以不依赖流动性,甚至可以通过长期投资来避开其纷扰。因为流动性影响之下的价格,只是市场力量短期博弈的结果,等到局势稳定之后,股价最终还是会回到基本面来,对长期几乎没啥影响。只有那些做短期博弈的人,才会对流动性那么担忧,因为怕找不到下一个接盘侠。如果你对自己手上的资产有信心,这是好的资产,那么何必那么在意下跌之后没有接盘的人,你反而会希望跌得更狠一些,这样才能拿到更多便宜筹码。也正因为在流动性稀缺的时候,为市场注入了流动性,那些逆向投资者和长线投资人,也拿到了他们该有的丰厚奖励。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3月25日
其他

房地产税又被放一边去了,楼市要起飞?

上周国务院金融委的重磅会议,除了给股市打了一剂强心针,力挽暴跌于狂澜之中,同时还给了楼市天降甘霖的积极信号——对房地产企业,要及时研究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不然就问责。大佬措辞如此严厉,于是各个部门也飞一般的迅速表态——央行说要在货币政策和新增贷款上发力,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证监会说要支持实体经济合理融资,银保监会说要鼓励机构稳妥有序开展并购贷款。而最引人关注的,就是财政部的表态,说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之后,今年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消息一出,大家确认了楼市今年会放松的事实,地产股也走出了像中概那样20%、30%以上的涨幅。之前大家已经议论纷纷,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没有提到房地产税试点的事情,现在财政部直接开口实锤,说今年落地不了了。回想几个月前,已经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眼看这把头上的悬剑就要呼之欲砸下来,现在风向大变,要推动楼市回暖,死气沉沉的地产圈嗨了起来,而且可以预见,后面还会有更多房地产积极的政策将会出台。为啥说延迟就延迟,这岂不是又要打自己脸,把房地产的夜壶拿出来用了?前两年咱们能够扛住压力调控房地产,老实讲已经很不容易了。今年更是内忧外患,信心脆弱,但我们提出的5.5%GDP增长目标,绝不是靠嘴喊就能出来的。房地产这一块始终拉动着上下游长长的链条,从钢筋水泥,到家具装饰,你要提振经济,不说要把这个夜壶重新做强,靠它来做主打,但起码不能任其烂成渣,然后拖整个经济的后腿吧?但从去年开始,房企违约暴雷的事件就接连不断,连万科都说“黑铁时代”,普通开发商就更难活。而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1、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9.6%,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19.3%,都较去年末是大幅下滑。能代表房贷情况的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就更难看了,2月新增规模-459亿,是历史的首次负增长,同比少增4572亿。这两个数据可以说是相互印证,说明现在房地产市场确实很低迷,再这么下去怕是要硬着陆了,所以现在强调“稳”字当先,都说“稳中求进”,也就是你得先稳,才有得进。这也是月初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到的,不希望房价调整太剧烈,对经济影响太大,要平稳的转换。那么现在楼市这种已经处于“冷宫”的状况之下,再提房地产税试点就不是一个好的时机,会绞杀过度,直接崩盘。但话又说回来了,财政部只是说今年不具备落地实施扩大开征房地产税的条件,但人家也说了,已经对一些城市做了调查摸底的研究,意思就是对试点城市大概心里有了个数,只是现在为了稳,才暂缓,但它始终是会来的。房地产税是税制改革很重要的一环,让土地财政转型,另一方面也能调节收入分配和降低贫富差距,这是共同富裕路上毋庸置疑的一步。所以那些觉得房价上涨,想趁这段时间窗口再搞投资买房的,就很尴尬了,如果某城市真的因此房价大涨,不冷了,但也热得不稳了,那么还是会祭出房地产税这一剑,然后跟着跌下去,那么有啥好折腾的呢?而且,现在接盘侠已经少很多了。一个是能力上。从国际清算银行BIS口径的数据来看,2015年我国的居民杠杆率只有39%左右,过了5年到2020年底,直接飙升到61%,是所有国家里居民杠杆率增长最快的,这里面除了一些消费贷之外,主要就是房贷。所以加杠杆的能力,可以说越来越捉襟见肘。另一个是意愿上。现在疫情反反复复,又经济下行的,大家生计艰难,担心自己饭碗不保。对未来现金流收入的预期不行,自然就不想再背太多负债了,万一还不起咋办?而房地产税靴子一天不落地,对未来房价上涨的预期也不像之前那么坚定。那么在“收入上涨”和“房价上涨”这两个预期都有压力的情况下,大家就会开始谨慎考虑,不再像过去那样争着抢着去买房。当然到后面刺激政策越来越多,那些该买刚需的还是会买,但够住的也就先那样了,所以想趁这次楼市回暖,房价上涨卖楼出货的,也不一定能顺利好卖,除非你肯开更低一些的价格。(口头稀缺,现实降价)而对于促经济和开发商回笼资金化解债务危机来说,是新房的销售和去化才能起到关键作用,不是二手房。总的来说,现在政策只是看情况办事,来做适当调整和纠偏。房企过去“高杠杆、高周转、高规模”的旧模式已经被遗弃,在房地产长效机制下,会遏制房地产的金融泡沫化,即便核心城市优质资产的保值性能还在,但房价总体涨幅是变缓了。楼市能从过冷中回暖,对于稳定经济当然是好事,但无论是对房企还是对房地产投资者来说,以往空手套白狼,人人都能赚大钱的好时代,已是一去不回头了。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3月23日
其他

“花点钱就能处理信用卡逾期?真好哇”

这两年因为疫情等各种原因经济不太好,大家收入削减,不少之前借信用卡的人开始顶不住发生逾期,一旦逾期,后续还是挺难搞的。首先你欠了银行的钱,是要利滚利加倍奉还的。信用卡日利率一般是万分之五,免息期一般是30-60天。如果能在这期限内按时还款,就能相安无事。但到期了还没有还款的话,从这笔消费的那天起,免息期的福利就被剥除。每欠一天,利息就会按消费时间+1来计算。除了利息,银行还会收一笔滞纳金,滞纳金按银行规定的最低还款额5%收取。如果一直不还钱,银行就会将之前的本金、连同利息、滞纳金,计为新一期本金再计算利息,罚滞纳金,循环下去。更要紧的是,再还不上就会上征信,紧接着生活各方面都会有影响。所以不少人在信用卡逾期之后非常害怕,想找各种法子解决,而这也催生了一门叫做“信用卡逾期管理”的生意——只需要签署授权委托书,委托对方与银行代为磋商,就可以将逾期转为“个性化分期付款”。一夜之间逾期人都好像通了气,有各种法子应对银行的催收,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反催收联盟”。“反催收联盟”,将自己包装成帮逾期人脱离苦海上岸的“帮扶者”,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渠道传播反催收技巧,以帮助减少还款金额、代办停息挂账、征信修复等为噱头,吸引逾期人的目光。当我们的逾期人愿意提供付费服务后,“反催收联盟”开始真正表演。银行针对困难人群,通常会推出延期还款、减免息费之类的政策,而反催收联盟的人就会利用这一项政策,让逾期人伪造材料,比如伪造村(居)委会开的经济困难证明,或者是伪造医院开具的身患重病的材料,以此获得更多谈判筹码。不过银行也不是吃素的,有些较真的银行能够识别比较明显的假证明。比如一些逾期者会使用同一个证明材料,甚至错别字都是一样的,这种银行就很容易识破了。有些假证明识破难度比较高,或者是识破的成本比较高,就可能在银行蒙哄过关。这还只是基础操作,如果银行不认可我们提交的证明材料,“反催收联盟”还有第二招:任何机构都害怕投诉,银行也不例外。“反催收联盟”会指导逾期人,给银监会或者各地区的银保监会进行恶意投诉,来达到免除利息或者延期还款的目的。比如教你故意拖延还贷的方法,有套路地激化逾期人和银行之间的矛盾,然后再使用和银行对立的话术,刺激银行的催收人员,诱导催收人员犯规,并在录音后向各地的银保监投诉,借机向银行索要赔偿,敲诈勒索银行。近两年银行涉及信用卡业务的投诉,一部分就与这个有关。再加上监管部门对银行又有投诉率考核的要求,面对那些死缠烂打的恶意投诉,一些银行就被拿捏住了。除此之外,“反催收联盟”还深谙流量密码,将逾期人包装成“受害者”在各个社交平台发声,以夸大其词、扭曲事实等方式来博取关注度,借“舆论绑架”银行。而银行又最在乎声誉,只能接受对方开出的条件。在帮逾期人达到目的、赚到了高额服务费之后,反催收联盟就会撕下“帮扶者”的面具,攫取逾期人最后的价值。他们作为逾期人的代理中介,自然不可避免地知道了客户所有个人信息,于是将逾期人的信息贩卖给“其他”的机构,从中又获取一笔不菲的收益。不少人以为通过反催收联盟处理好信用卡逾期这事之后,只要尽力想办法把这个钱窟窿补上就好了,但是谁能想到之后竟然更频繁的接到贷款电话呢?咱们刚刚也说了“反催收”的第一步就是让客户伪造虚假材料,不管成不成功,反催收联盟都会将此作为逾期人不诚实的证据,转而向客户勒索,等于是成功收钱,不成功也收钱。严重一点的,还会一步步诓骗甚至胁迫逾期人再次签借款合同,让其陷入一个新的贷款陷阱。在2021年2月6日的时候,银保监会将“反催收联盟”定性为“违法违规组织”,这种授意逾期人进行的一系列行为已经涉嫌违法犯罪。从信用卡逾期这件事上来说,其实只要不是咱们恶意为之,态度诚恳如实告知银行并主动积极配合,银行为了拿回这些账,并不会故意对逾期人进行为难,愿意协商还款事宜。反倒是如果你利用了“反催收联盟”这种恶意逃债方式,不仅会被其重重套路多次收割,还已经身处违法犯罪的边缘,大家不能饮鸩止渴,病急乱投医,这里也给大家简单提几个小建议——1、其实咱们大多数人,都是想还款的,并不是信用卡恶意逾期,这也是能和银行协商的一个大前提。在逾期之后,第一时间就需要向银行取得联系,说明逾期的原因,表达自己对信用卡逾期的重视。2、盘点好自己手里的资金,将具体财务,比如负债、收入说清楚,让银行知道真实情况:即使有固定收入,也一时覆盖不了目前所有的负债。这个时候银行也会让我们提交各种材料证明,只要按照银行的要求如实去准备就好,千万不要相信外面机构提供的假资料。3、在提出自己的协商分期诉求时,也要根据银行的信用卡额度大小以及还款能力来确定。要是银行卡额度只有1万,却要求分60期,就不合理了。4、摆正还款态度。跟银行协商还款的前提是还款意愿良好,很多持卡人之所以跟银行协商失败,就是之前的还款态度较为恶劣。所以在被银行催收时,一定不要乱搞失联、拒接电话、直接辱骂催收人员等行为。当然,以上几点也只是对信用卡逾期事后弥补,要想避免信用卡逾期这件事就要回到最初的源头,就是谨慎借贷、控制负债,不能过度依赖和使用信用卡,好好开源赚钱才是王道。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3月21日
其他

跌千点,涨千点,真热闹啊!

这周“前脚ICU,后脚就蹦迪”的刺激节奏,让大家再次长见识,获得身心的洗刷了。大领导一发话,就是多角度的精准吹“热风”救市——中美双方监管保持了良好沟通并取得积极进展;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对于互联网公司红灯绿灯都要设置好,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维护香港金融市场稳定;支持长期机构投资者增加持股比例;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消息一出,中概互联涨停,恒生科技指数涨超20%,A股各大指数也跟着V型暴涨,看着非常喜庆。从哭着喊着要清仓,“把股市推倒重来”,到哭着喊着怕踏空,“跟着国家满仓干”,只需要一根大长腿阳线的距离,这效果绝对比任何按摩都有用。虽说现在买买买是“郑智“正确......但就如失心疯的暴跌那样,这样金手指般的惊天逆转式暴涨,同样不会是常态,涨跌都不能简单的线性外推,所以一定不要太早就飘了,说什么满仓干的话,不然跌下去的时候,又开始新一轮的咒骂循环,这就何苦。而那些想趁着一点涨幅回本就抛的,说好的长期投资呢?不变的总是人性,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在最近的暴涨暴跌当中,自己的恐惧与贪婪是不是显露无遗。当然,大跌的时候会恐惧是很正常的。大雪崩式暴跌出现,你脑中的杏仁体以毫秒级的速度马上反应,告诉你这很危险,你得卖出,逃到那些更安全的地方,避避险,这是本能的反应。这就是为什么总有大量的人在市场暴跌的时候抛售,但在投资的世界里,屈从本能和情绪常常不是个明智的策略,如果在暴跌中因为绝望卖出,那么你的卖出价格常常是很低的,这叫“带血的筹码”。无论发生多少次股灾,市场最终都会涨回来。像彼得·林奇说的:“每当股市大跌,我对未来忧虑之时,就会回忆过去历史上发生过40次股市大跌这一事实,来安抚自己那颗有些恐惧的心,我告诉自己,股市大跌其实是好事,让我们又有一次好机会,以很低的价格买入那些很优秀的公司股票。”还有老巴,就更是了。无论是华盛顿邮报、富国银行还是现在的比亚迪等等,大多都是买了就被套的,经历了多次深跌调整,但人家就是一直持有,最终摘得复利的丰硕果实。对投资大师们来说,股市下跌就像寒冬一次又一次来临那样,是很平常的事情,也无法预测未来还会不会有更大的暴跌,他们只是在便宜的时候敢于买入,然后坚守着等待价值回归,仅此而已。想要在市场一片乐观风评时买入,这很舒服,但必然会付出过高的价格;反过来,当恐怖的氛围萦绕四周,很难受,却恰恰是值得买进的时候。只要买得便宜,卖的问题还没那么难处理,就是赚多赚少罢了,但买得过高,就是赚和亏的区别了。其实这段时间折腾下来,标的便宜大家是看得到的,已经不用一再解释,主要就是情绪在作怪,想要赚到钱,关键是不要被吓跑。所以小巴觉得,那些坚持扛过了最近暴跌洗礼的投资者们,值得在胸前给自己戴一朵小红花,即便这是场可能还会反复动荡的战斗,但咱们也踏过一道大坎了。抱抱自己后,一些心得和教训还是得总结。面对巨大的浮亏,可以看到一部分人是硬撑死扛下来的。死扛不一定是好事,扛得住一次,可能扛不住第二次,就如那些扛不下来的,除了看到满屏负面舆论觉得“不会好了”之外,还想着自己如果亏成40%、50%的烂摊子都不卖的话,那要回本就得等到涨100%才行,这可是猴年马月才涨得到啊?这就很容易缴械投降,说要“止损”。这个顾虑其实是有道理的,巴菲特为什么说滚雪球要“很湿的雪”,就是因为回撤太大的话,对复利的效应是有蚕食的。那么怎么解决这里面的矛盾呢?当然就不是等问题发生了,棘手了再解决,而是在买之前就要考虑好回撤的问题,比如如果中概在你的整体配置里面,只占到了10%,那么即便中概能跌50%,账户整体回撤也不过只是5%,你自然就不会慌得整晚睡不着觉了。所以做好资产配置,保留一定量的现金,就显得尤为重要。还有就是得有坚定的信心,当一个乐观者,因为暴跌的时候各种负面信息实在是太多。我们得坚信,虽然以往有无数理由都在说世界末日来临,灾难崩溃,但国运在跨越一个个坑之后,反而更是发展壮大,那些好公司也依然在为股东赚钱。泡沫会破灭,恐慌也会消散,我们要有耐心,专注长远。就如芒格今年初在“每日期刊”股东会上讲的:“有白天,也有黑夜。你有什么受不了的吗?没有。有时是黑夜,有时是白天。有时是繁荣,有时是衰退。你要做的就是,无论是遇到了好时候,还是遇到了坏时候,都要安然无恙地活下去。我始终相信,应该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坚持到底。”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3月18日
其他

收益15%类固收“网红”理财,也要开始大规模亏损了?

正文开始之前说两句,周一的文章被删了,没看到的小伙伴只需要知道以下3个重点即可:1、市场没理性的大幅下跌,众人呼天抢地,情绪恐慌之时,极易决策出错,这时最好不要做任何操作,无论是买还是卖。2、时间的玫瑰必然带刺,对国运要有信心,保持对未来的乐观。3、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不仅是在投资上。明白这个才有反思成长的机会。以下进入正文。随着最近市场大跌,之前大家热捧的所谓类固收网红理财产品“雪球”,这两天被爆出大规模“敲入”,也就是亏损的传闻,有人还说雪球是股市大跌的“罪魁祸首”之一。先区分一下,“雪球”是这类理财产品的名称,和大家经常逛的那个投资社区没啥关系。它取名的意思大概是,像滚雪球一样,只要中间不出现大的坑坑洼洼,就会越滚越大。“雪球”产品从去年开始就很火了,因为固收保本理财不是不给卖了嘛,为了拉客,一些银行、券商或者信托就开始推“雪球”这种新品,说可以当做类固收理财,亏损概率低,可以拿到高达10%-20%的年化收益。列了一大通数据,说“过往多期敲出”可以放心买,妥妥满足了大家求稳但又想赚钱的心态,所以当时额度紧张,“一球难求”。小巴研究了一下,“雪球”这个结构其实还蛮复杂的,又有什么“敲出”、“敲入”等各种让人一脸懵B的专业词汇,下面小巴就打个比方,大家先理解一下。都说王婆卖瓜,这天,王婆来卖她的瓜了,现在的瓜价是10块钱一个。你来买瓜的时候,王婆突发奇想和你打赌,说你现在给我100块,我们来赌瓜价涨跌,在接下来的1年里——1、只要瓜价哪天涨到了12块,那么赌局马上结束,你可以得到120块,赚20块。2、如果瓜价哪天跌破了8块,但在1年到期之前又涨到了12块,那么赌局结束,你照样拿到120块,赚到钱;如果在1年到期之前也没涨回最开始的10块,那么到期之后,瓜价跌了多少,你就亏多少。3、如果瓜价一直在8块到12块之间徘徊,那么赌局在1年后到期结束,你还是可以拿到120块,赚到钱。在上面几种情况里,第1种情况上涨超过了12块边界线,就叫做“敲出”,第2种情况下跌超过了8块边界线,叫做“敲入”。所以想更好理解的话,大家不妨把这俩替换为:敲出价格≈上涨边界线敲入价格≈下跌边界线理解了这个基本结构之后,咱们来看一个真实的“雪球”产品。这里的关联标的“中证500”指数,就相当于那个瓜,期限是2年。“雪球”产品挂钩的标的一般是个股或者指数,其中又以挂钩中证500的产品最多。然后上涨边界线(敲出价格),是中证500期初价格的105%,下跌边界线(敲入价格),是中证500期初价格的70%。观察日这里,敲出是每月观察一次,敲入则是每天都在观察。也就是说,即便指数在某一天已经涨到了上涨边界线,但这天不是观察日,你也不能赚钱走人,反之,只要哪一天跌破了下跌边界线,就一定发生了敲入,后面就可能会亏损。票息15%,就是打赌时候约定的年化收益率。那么投资这个产品,会出现的结果就是5种——整理成表格后就很直观了,有3种情况都会赚钱,1种情况不赚不亏,1种情况亏损,就是当价格跌穿70%,且2年之内没有涨回期初价,就会面临本金亏损,跌多少亏多少。比如如果在这2年间,中证500跌了30%,那么你就要承受30%的本金亏损。2021年的9月份之前,中证500涨势很不错,所以当时也是挂钩中证500的“雪球”产品卖得火爆的时候,也因为指数的上涨,较早之前那些“雪球”产品差不多都已经敲出盈利,提前终止了。现在存续的中证500“雪球”,大多都是去年11、12月那样发出的,按照券商调研,这些产品的下跌边界线(敲入价格),大概分布在5400-5800点之间,现在中证500还没跌到这个位置(虽然快了),另外指数雪球的规模也还不到千亿。所以说“雪球”大规模集体亏损和造成市场大跌的传闻,不能就那么笃定实锤。只是其中挂钩恒生科技指数的“雪球”,因为指数大幅下跌,确实会有亏损的情况发生。至于那些还没跌到下跌边界线(敲入价格)的“雪球”,操盘产品的券商甚至还需要买买买,不能直接把市场大跌的大锅就扣到“雪球”这种产品的头上。但话又说回来,即便还没有所谓大规模敲入亏损的情况发生,“雪球”产品的风险仍然不能忽视,最近市场的大跌已经开始把其“类固收”的壳撕掉,风险逐渐暴露了。首先就是当初在售卖“雪球”的时候,销售员虽然不会说保本,但宣传的时候会展示大多数情况下,投资者都是赚钱的,亏损的概率低,比如说中证500估值低,-30%的安全垫已经很厚了,很少会跌穿云云。销售都那么数据确凿了,再加上各种名词自己一时也没搞懂,所以不少人都以为这就是一种固收产品,年化10%-20%稳拿真香,忽略了本金实际会巨亏的风险。上面小巴是通俗的讲解,“雪球”这种产品的实质,是券商卖出的一个带有触发条件的“看跌期权”。当标的上涨,你获得固定年化收益的票息,当下跌到敲入价触发条件,就要承担标的下跌的损失。也就是说,除了那个约定的收益看着有点像固收产品之外,实际上里面挂钩的是高风险的权益资产,来赌涨跌点位,是不能以“固收替代”这种说法去定位的,即便过去两年确实是赚的情况更多。“雪球”去年卖得很火爆的时候,监管已经出来警示,到现在市场大幅下跌,这些之前被大家忽略的风险终于开始涌出来了。而且我们刚刚说买“雪球”这种产品实际是赌涨跌点位,那么这就意味着,你需要对市场进行预判。指数是上涨或者震荡阶段,你都能赚到钱,但如果指数是持续性的大幅下跌就会亏损,也就是说,买之前你需要预判,认为这个标的的跌幅不会太大,即便是跌了,也能及时涨回头。但谁又能说得准,会不会出什么黑天鹅呢?有时候即便指数是涨的,也不能大意,因为涨上去了,这一次买的“雪球”盈利提前终止了,你可能就会想着继续买下一个“雪球”。但当指数越涨越高,后面出现下跌,触发敲入的概率也就越大,风险也就越高。你能预判指数啥时候就掉头向下吗?所以“雪球”这种产品,标的涨了,赚也就赚个固定收益,一旦跌起来,你的亏损是跟着标的下跌,没有一个亏损下限的,自己还得先做未来涨跌的预判,并没有大家想象当中那么稳赚划算,要更专业的投资者才能玩得来。还是那句话,任何理财产品在买之前,都要搞懂原理和风险。无论是什么产品,之前稀里糊涂买过赚了钱的,那算您好运气,但好运不会每次都光顾,等亏损出现才恍然大悟,没有做好准备,那就真的很崩溃了。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3月16日
其他

跌麻了,亏惨了,要抄底了?

这周前几天连着几天大跌,A股请所有人关灯吃面。只要大盘一跌,A股投资者就会变成最可爱的段子手。可能过了3点,连买电动车的钱都没了。中概互联再次遇到历史最低时刻,深刻诠释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单位净值周一的时候甚至都跌破“1”了。(来源:天天基金)有人说,下跌就是抄底的好时机,毕竟别人恐惧,我贪婪嘛。但正所谓老韭菜死于抄底,不少人常常是抄着抄着底,就被市场抄了家,所以抄底是需要谨慎的,如果你有抄底想法的话,在此之前需要先想清楚3个问题:01
2022年3月11日
其他

晨星基金奖提名名单来了,能救咱们于水火之中吗?

在之前的文章《机构不讲武德,都要成“大散户”了》里面,小巴和大家提到支付宝基金销售榜单被吐槽的事情,但无论规则怎么变,这种销售榜单的设置本来就有诱导小白追高入坑的问题。可能是因为最近跌得厉害还有舆论压力的原因,支付宝最近又把榜单给改了,这次是直接把那些短期销量榜单,比如周销量和周定投榜单等等,全都撤下了。然后把“定投绩优基”的定投收益率展示时间段,从1年拉长到了3年,加入人均坚持定投次数,并且在整个金选榜单的顶部,强调建议大家长期投资,盈利概率更高。这么频繁的改动下来,看着求生欲还挺强。毕竟相比其他基金销售平台,支付宝这个渠道流量还是很大的,从余额宝那时候开始就启蒙了一大批年轻小白接触基金投资,所以多注重投资者教育还是很有必要的,不能再以卖货的逻辑去做基金销售。现在很多平台都会出各种基金榜单,不少投资者也会根据榜单来筛选基金,但榜单靠不靠谱,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什么样的基金榜单,会更有参考价值呢?小巴总结了以下3点——01
2022年3月9日
其他

有经济学家说,没钱就没资格爱国?

消费主义的陷阱真是无处不在啊。小巴还想着这几天为啥陆续收到各种品牌和店铺的活动消息,一看日历原来是“3.8妇女节”快到了。妇女节原先是为了纪念1917年,俄国彼得格勒女工上街示威游行,要求得到“面包与和平”,最终演变为二月革命,推翻了300多年沙皇专制的罗曼诺夫王朝,意义深刻。不过现在妇女节也被商家们称为“女神节”、“女王节”,这样才便于包装成又一个购物节。而且为了让大家剁手的时候负罪感没那么大,现在还有这么一种说法,叫“为国花钱我光荣”。去年的经济学家论坛年会上,前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甚至抛出“把钱花光,为国争光”的言论,说花钱就是最好的爱国方式,听起来竟有和“不转不是中国人”相似的被大义胁迫之感。理由是,只要消费能够强劲增长,中国经济未来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所以大家就用力花钱吧。听着好像也挺有道理,但勤俭节约是咱们从小就听到的传统美德,现在怎么又出现不花钱挥霍,反而会破产衰亡的说法呢?这曾经也是困扰不少经济学家的话题,讲的是经济学里面一个有趣的概念——节俭悖论。说当时美国处于大萧条时期,这种环境下民众当然是尽量少消费花钱,存多点钱,以防不时之需了,这很容易理解。但大经济学家凯恩斯,看着觉得这势头不对,于是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里提出“节俭悖论”,说就是因为你们这些人不愿意消费,所以整个美国社会才会陷入更深的危机里,没法从萧条当中复苏。按照节俭悖论,从整个经济社会来看:如果大家都勤俭节约,减少支出→商家的销量就会下降→卖不出去东西,于是商家减产→减产了就不需要那么多人来干活,于是裁员→失业的人们收入下降,那么消费也随之下降,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也就是说,如果人们不消费,经济就会衰退,整体国民收入也会下降;人们增加消费,经济才会繁荣发展。这结论听着真让人左右为难。按照道理来讲,减少消费,多储蓄,才能积累个人财富。但从整个社会来讲,却是不利的,而如果经济真衰退了,个人身在其中也不会好到哪里去。那咱们到底是该节俭储蓄,还是该多花钱呢?首先,得认识到这个“节俭悖论”是有其提出的特定条件的。在萧条的时候,大量资源和产品闲置积压在仓库当中,而又需求不足,大量的人失业,就会有这种矛盾的情况,但如果反过来,是资源本身就缺乏的话,那当然是要抑制过高的需求。而且那个循环是在一个封闭环境里,如果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比如你找到其他贸易伙伴的话,那么贸易伙伴可以消费掉这些资源。这也是为什么开放才会带来繁荣,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还搞闭关锁国,就是自寻死路。所以不能把“节俭悖论”拿来就随意套用,作为各种情况下花钱的理由。另一方面我们得承认,消费确实对经济发展有刺激作用,而且必不可少。像咱们中国,疫情这两年全球对咱们生产的各种产品需求旺盛,但去年高达30%的出口增长显然难以持续,那么想要让国内经济发展更稳定些,就得靠投资和内需拉动生产和就业。但投资这块也是难搞。之前投资是咱们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地产投资这一块就拉动着一长条产业链的上下游需求,但这种模式导致了我国债务高企,也是需要转型。那么就剩下了消费这一块,所以现在都说要刺激消费,什么消费券、地摊经济、夜间经济、汽车消费、家电下乡等各种新老提法,配套政策都出来了,就是为了扩大居民消费和公共消费,让内需消费这一块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对于这个“节俭悖论”的问题,咱们可以这么看——节俭悖论有其特定条件下的道理,国家也希望咱们消费来刺激经济,但对于个人来说,该节俭储蓄还是该花钱消费,关键在于一个度的问题,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节俭,不能是葛朗台式的节俭,毕竟咱们是为了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而花钱,也不能是未富先奢式的挥霍与浪费,毕竟如果人真要放纵欲望的话,那个需求其实是无限的。而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强调不要过度花钱,比强调不要过度节俭,要来得更重要。因为咱们大多数人的基本温饱已经是没问题的了,再加上现在的年轻人没经历过老一辈的苦日子,从小衣食无忧,觉得钱就是用来花的,还崇尚西方自由主义,所以大多喜欢那些更体面的消费和物质享受,自己觉得快乐的同时,还能被他人所羡慕。现在各种媒体,还特别擅长制造消费冲动,让你为自己花了多少钱感到自豪。说女人就该对自己好一点,你看“女神节”的购物狂欢又有那么多优惠,怎么能错过剁手的机会呢?所以后来就出现一个词叫“隐形贫困人口”。看着老体面的人了,手拿大牌包包,出入高档餐厅,时不时还旅游一番,但口袋里实际没存下什么钱,工资一花完入不敷出,就得数着下一个月发薪的日子还有多少天,再瞅瞅花呗这个月得还几千。更有那些借了高息网贷,无力偿还被逼上绝路的,那是一生的前途直接都被毁。这就是只看到了眼前可享受,没考虑到未来到底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以持续性的支持你这样大手大脚的消费,毕竟咱们也不是西方国家那样,有各种高福利给你保障,一碰上需要急用钱的时候,没有储蓄必然就会陷入困境。所以就是在疫情过后,大家突然降薪失业没生意做,才有越来越多人关注到存钱的重要性,学着不再大手大脚,为自己的切实需求消费。特别是那些原本收入就不高的,总不存钱积累点本金,什么“钱生钱”的问题想都不用想,更别说要致富了。理性消费,也就是匹配到自己的经济水平,把钱花在刀刃上,之前咱们也和大家聊过不少技巧了,那这种理性消费最后整体呈现出来,到底是个什么状态呢?大概就是,你不去攀比,养成一套健康的,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通过这套生活方式让你自然而然就省钱了,而且过程还很快乐。相关热文推荐给你(点击以下图片直接查看)加上星标防丢失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2年3月7日
其他

理财心得目录

理财不仅仅是追求资产的保值增值,它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让咱们可以体验到完全不同的精彩人生。同时,理财也需要每日精进,身体力行。理财巴士坚持记录理财的所思所想,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点启发,带领大家一起奔向财务自由!整理了一个目录,点击标题直接查看:
2022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