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净心第一,利他为上——纪念印顺导师

释行愿 法界行愿 2023-06-06

印顺导师舍利回归交接仪式,在厦门南普陀寺举行 

     2023年6月4日是当代人间佛教思想的倡导者印顺导师示寂十八周年纪念日。笔者1991年在闽南佛学院读本科开始接触到印顺导师的著作,在闽院曾见过印顺导师一面。那是1994年9月6日印顺法师与厚观法师、性滢法师、明圣法师、达闻法师一行五人从台湾出发,在香港转机,当晚到达了厦门。九月七日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的全体师生搭衣、击鼓、鸣钟、排班,以非常隆重的仪式欢迎印顺法师回母校。我们第四届本科班同学站在南普陀寺天王殿前的位子,恭敬迎接印顺导师。临别,印顺导师赠言母校:“感三宝深恩,重游旧地,见一片光明,喜乐无量。”

     2021年6月4日见终南山净业律寺方丈大和尚本如法师在朋友圈发纪念印顺导师的历史旧图和说明,非常珍贵稀有难得。特向法师肯请借用分享师友,以此纪念印顺导师。

     在此,特别提醒那些从未读过印顺导师著作的人,不要一味听信xx诽谤印顺导师的不善恶语、瞋语、痴语,就跟着大肆辱骂印顺导师,造下不善业,对你的人生没啥好处,毕竟你的大脑长在你肩上。建议:不要人云亦云,不动脑筋。不妨抽空阅读印顺导师的著作,网上都有资料,请查阅:https://www.yinshun.org.tw/ebooks/#c=yinshun

    下面,以一篇旧文分享师友,一起来纪念印顺导师。祈愿:印顺导师乘愿再来人间,化度有情!
本如法师收藏1994年9月6日印顺导师回南普陀寺。本如法师恳请,印顺导师题字:感三宝深恩,重来旧地,见一片光明,喜乐无量。

      本文是笔者2004年,在澳洲悉尼阅读印顺导师全部著作时的一篇笔记。2008年作为首届“中国近现代佛教学术研讨会”的稿件,发表在《溯流徂源》上。感恩佛、法、僧三宝的加被;感恩皈依恩师海老和尚;感恩剃度恩师良上人;感恩闽院师长教导;感恩印顺导师著作给学人修行上的无量法喜;感恩师友们的呵护;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一切护持我走在菩提路上的有缘善友以及一切滴水之恩的供养者。今特别刊载本文,供养佛法僧三宝,供养印顺导师以及一切为法为教的修行者。祈愿佛陀正法久住,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行愿    2023.6.4

         










人间佛教思想的播种者——印顺导师

提要:印顺法师是当代中国佛教著作等身的三藏法师,佛学泰斗。印顺法师倡导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思想是在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的基础上,经过再转化更加的精纯与丰富。他提出人间佛教“人菩萨行”的实践者,一、具烦恼身;二、悲心殷切”,并以菩提心、大悲心、性空慧三心作为自己修持佛法的心要。由此,揭示了“佛出人间”——以人为本的人间佛教真实含义。

关键词: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印顺法师、太虚大师、契理契机、菩提心、性空慧。

作者:释行愿,字坚钰,1966年11月21日生于贵州贵阳。1994年12月闽南佛学院本科毕业,留院读研究生。1997年—1999年任《闽南佛学院学报》责编;1999年9月13日旅居弘法澳洲,任法界佛学会会长。

          
      印顺法师(1906-2005、6、4)是当代中国佛教著作等身的三藏法师,被国际佛教界誉为当代佛学泰斗和中国佛教界“划时代的博士比丘”(1),有“玄奘以后第一人”(2)之称誉。半个世纪以来,印顺作为中国佛教界的领军人物,振锡海内外,广作狮子吼,著书以弘法,法音遍寰宇,其佛学研究,吸纳百家,不拘成见,以“佛法研究佛法”,自成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继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思想路线,回归佛陀“以人为本”的佛法,倡导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人菩萨行,使大乘佛教更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利益一切众生。
       一、印顺法师生平
     (一)俗世因缘
     印顺法师,俗姓张,名鹿芹,1906年农历3月12日出生于浙江海宁县的一个农村家庭,自幼体弱多病。他的家里有不到十亩的田地,父亲(张学义)(3)在离家七里临近的钱塘江的小镇——开了一个小南货店。母亲陆氏,体弱多病。他有一个姐姐,出嫁几年便病故了(4)。他六岁开始进私塾去读书,后入小学,十三岁高小毕业后,就在一位中医师家里学医,直到十六岁的夏天。因为阅读医书,而“医道通仙”引发了他对仙道的仰慕。父母怕他误入歧途,要他去教书。他教了八年的小学,受师友的启发,他的兴趣从“丹经、术数”转到了《老了》、《庄子》和儒家“孔孟”思想的研究上。他同情儒家思想,也赞美它,但儒家立德立功立言而不重视宗教的净化人心作用,使他更觉得内心空虚与彷徨。后来,经朋友的介绍,他接触到基督教,并研读《新旧约》(5)。然而,基督教的某种思想,比如:“信者永生,不信者永灭”,“耶稣可以为我们赎罪”等教义,使他难以接受,也不能相信。直到他二十岁,偶尔读到冯梦祯的《庄子序》说:“然则庄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驱耶”(6),而引起了他探究佛法的兴趣,没有师友的引导,他独自一个人在暗中摸索。他阅读了《金刚经石注》、《成唯识论学记》、《三论宗纲要》、《中论》、《三论玄义》等典籍。经过四、五年时间的阅读思维,他对佛法有了一些了解,也就发现了:从经论“理解到的佛法与现实教界差距太大”(7),这引起了他对佛教命运的深切关注。为了佛法的信仰、真理的探求,他愿意出家为僧,到外地去修学佛法。他在《我之宗教观》的著作中,描述了他出家的决心:“民国十七年,母亲去世了。十八年,父亲又去世。该是我出家的因缘成熟了!于家庭再没有什么顾恋,十九年夏天,发心出离了家。让我的身心,融化于三宝之中,为这样最高的宗教而努力。”

     


     (二)出家因缘
     出家是青年张鹿芹多生累劫的夙愿,可是性格内向的他,为此遇到了一些困难。他在《平凡的一生》中写道:“出家难,对我来说,不是难在出家的清苦生活,而是难在到哪里去出家。”一九三零年六月二十九日的早上,他从卢家湾搭船,挥别俗世的家,踏上了“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菩提之路。
     他离开浙江,到了上海,再搭轮船到天津。经过一番周折,一九三零年十一月三十日张鹿芹在普陀山福泉庵清念和尚座下出家落发,法名印顺,号盛正。同年,他于宁波天童寺受具足戒,戒和尚是圆瑛老法师(1878—1953)。从此,他将身心安顿在三宝的光明之中。
     一九三一年二月,他得到清念上人的慈允和支助,进入由太虚大师任院长的福建省厦门市南普陀寺的闽南佛学院读书,插入甲班(第二学期)。八月,他到福建省福州市的鼓山涌泉寺佛学院授课兼养病静休。一九三二年上学期,他返回闽院,大醒法师请他为同班同学讲述《十二门论》。为此,他作了深刻的反省,觉得自己是来求学的,还是自求充实为好。于是,他离开闽院,回到普陀山。从此,他以自修的方式研究佛法,踏上了求法阅藏,著书弘法的修学道路。
     一九三二年夏天,印顺回到浙江普陀山阅读大藏经,住在佛顶山慧济寺的阅藏楼,直到一九三六年底。他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清刻《龙藏》的阅读,他发现了佛法的多姿多彩,最大的成就是:使他日后得以超越而敏锐地在“真常唯心思想至上”的传统中国佛教路线与“否定真常唯心思想为佛法”的支那内学院系统,这两极分化争论之外,肯定地提出了“大乘确有三系,但真常唯心系学说并不究竟”的见地,而被称为卓越的佛教思想家(8)。他知道法门广大,不再局限于三论与唯识,并肯定了大乘经的价值与《阿含经》的重要。由于阅读《阿含经》与各部广律,有现实人间的亲切感、真实感,而不像部分大乘经那样,表现于信仰与理想之中。因此,他深信佛法是“佛在人间”、“以人为本”的佛法(9)——为人间佛教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阅藏途中,为了专修三论宗,一九三四年正月,他去了武昌佛学院。新年里,他与华清法师去浙江省奉化雪窦寺,初次礼见了太虚大师(10)。太虚大师(1809~1947)提倡“人生佛教”,给予他很深的影响和启迪。可以说,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是在“人生佛教”思想的基础上,经过再转化更加精纯与丰富(11),从而揭示了“佛出人间”的真实含义。
     一九三七年初,他从普陀山到武昌佛学院任教。在武院,他读到日本高楠顺次郎与木村泰贤合编的《印度哲学宗教史》、木村泰贤著的《原始佛教思想论》(12)等著作,现代佛学研究(特别是史学)方法给予他今后探求佛法以新的启发。“七、七事变”的次年,他由武汉到了四川重庆北碚缙云山的汉藏教理院(太虚大师是院长)。在那里,他遇到了任教于此的法尊法师(1901—1981)。留学西藏而有成就的法尊法师,为他开启了藏传佛教“中观学”的视野。
     一九四零年,他在战乱中应月照师的邀请去了贵州省贵阳住大觉精舍。在自修中,他写了《唯识学探源》。一九四一年初秋到一九四四年夏天,他住四川合江法王学院,被礼聘为“院长、导师”。
     一九四六年春,抗日战争结束,他东归武昌佛学院。一九四七年正月,他来到上海,在玉佛寺礼见了太虚大师。三月十日,他向太虚大师告假,去杭州看妙钦等法师。太虚大师对他说:“来时,折几枝梅花来吧!”三月十七日下午一时一刻,太虚大师于上海玉佛寺直指轩安详舍报。接到这不幸的消息,他折了几支灵峰的梅花,与师友一起回到上海,奉梅花为最后的供养。经太虚大师弟子们集议后,推选他负责主编《太虚大师全书》。1948年印顺在浙江雪窦寺将《太虚大师全书》编撰完毕,共约700万字。
     一九四九年正月,印顺在福建省厦门随缘创办了“大觉讲社”。六月,他应法舫法师(1904—1951)的邀请,与续明、常觉、广笵等学友离开厦门到达香港住了三年,并在香港出版了《佛法概论》、《太虚大师年谱》等十五本书。
     一九五二年秋天,他应李子宽(13)等居士的邀请,去台湾担任台北首刹善寺导师多年。从此,他定居台湾。在台湾,他创建了新竹福严精舍(1953)、台北慧日讲堂(1961)与嘉义妙云兰若等道场。他曾游化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国家,并代表国家出席多次世界佛教会议。他怀著复兴佛教的理想,致力于僧教育、信众弘法与海外弘化事业。
     一九五四年底的一天,他忽然高烧诊断后才知是结核病(14)。但他也没引起重视,应菲律宾性原法师的邀请,前往讲学弘法。直到一九五五年六月,他返回台湾,因结核病重而躺了六个月。
     一九五七年的初秋,他开始推动台湾女众佛学教育。在福严精舍山脚下的“壹同寺”成立了“新竹女众佛学院”。当时壹同寺的住持是玄深法师,院长是印顺法师,副院长是演培法师,学院上课的教材是《成佛之道》。
     一九六一年早春,慧日讲堂在台北落成。他期望慧日讲堂以宣讲经典来弘扬佛法,而不是做经忏成香火道场,并规定不管是内修的福严精舍,还是外弘的慧日讲堂,住持都要由僧团推举,三年一任;寺产不得当作家产世袭,僧财属于十方僧伽的丛林制度。
     一九六四年五月二十六日是印顺法师人生中的又一个转折点,他在台湾嘉义的妙云兰若闭关潜修。他沉浸在佛法的光明中,广阅南传佛教经典,整理了原始佛教的资料,开始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直到一九六五年农历五月十五日,佛学家张澄基博士恳请他出关,引领台湾高等学府的佛学教育。他接受中国文化学院的礼聘,为哲学系教授。在大学校园,他为学生们开了两门课:一门是《佛学概论》,另一门是《般若学》。
     一九六九年台湾的佛教学者,为了《六祖坛经》的作者到底是谁,展开了一场大辨论。他静静的观看,没有参加论辨,却深入调查独自探讨这个问题。在这个冬天,他开始编辑《妙云集》将毕生著作分类整理。一九七0年,他提笔以二十八万字写下了《中国禅宗史》,用大量的佛教史料考证出《六祖坛经》确实是慧能所作。后由日本大正大学的讲师牛场真玄译成日文,并送到大正大学去申请博士学位,正在日本留学的圣严法师负担起联系的工作。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七日,他因著《中国禅宗史》的学术贡献而被日本大正大学授予他“文学博士”的学位,他成为中国出家众中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划时代的博士比丘(15)
    一九七三年秋末,《妙云集》出版。冬天,他移住台中“华雨室”。在养病中,他翻阅《史记》,发现了一些神话式的古代历史,引起他的研究兴趣。一九七五年,他写了唯一的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中国古代民族神话与文化之研究》。
    一九七八年夏天,他病愈后从台中的“华雨室”迁往太平乡的“华雨精舍”,并开始大量的写作,期待能以文字来传承佛陀的智慧。一九八零年,他收集了批评与赞同自己的文章,编成了《法海微波》。一九八七年,他写了《印度佛教思想史》针对印度佛教演变的某些关键问题,再次作综合连贯的说明。一九八九年,为了让读者了解“人间佛教”的真义,他写了《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一九九一年春天,他在养病,但针对日本学者提出:“《大智度论》是否龙树菩萨所作”的疑问而作了解答。由他口述,昭慧法师笔录,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六万字的《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在书中,他明确的解析《大智度论》,肯定它是龙树菩萨所作,由鸠摩罗什法师翻译而传入中原。

笔者1996年收藏印顺导师到闽院礼祖,南普陀寺慈善报刊载的资料,遗憾因潮湿图片受损。

     (三)回乡之旅
     一九九四年,八十九岁高龄的印顺法师离开浙江海宁的家乡已在外云水漂流了六十四年。以前那个羞怯、寡言的小学老师为了修学佛法,不畏艰难的去出家,与现在著作等身的佛学泰斗之间,岁月流逝,已走过了一个世纪,他离开普陀山,也有五十八年了。于是,他决定返回中国大陆,礼拜祖庭。九月六日,印顺法师与厚观法师、性滢法师、明圣法师、达闻法师一行五人从台湾出发,在香港转机,当晚到达了厦门。九月七日,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的全体师生搭衣、击鼓、鸣钟、排班,以非常隆重的仪式欢迎印顺法师回母校。临别,他赠言母校:“重游旧地,见一片光明。” 
  
           福严佛学院图片
     离开厦门,九月九日他们到了浙江天童寺,那是印顺法师受比丘具足戒的地方。九月十日他们由浙江宁波出发,直奔数十公里外的雪窦寺,印顺法师要在太虚大师舍利塔前以花供养老师。九月十一日傍晚,印顺法师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普陀山。十二日,他们来到前山普济寺在佛前礼佛。一生定静的印顺法师,此刻却热泪盈眶,海天佛国青山依旧。九月二十九日,印顺法师一行五人结束了感触良多的回乡之礼,返回台湾。
     据台湾《佛教弘誓电子报》114-116期报道:“二00五年六月四日上午十時七分,印顺导师于台湾花莲慈济医院安详示寂,世寿一百零一岁,僧腊七十五年,戒腊七十四夏。6月5日法体在台湾慈济追思堂,大众瞻仰。6月6日移灵返回台湾新竹福严精舍。6月9日入殓。6月11日举行追思赞颂大典与荼毗大典。6月12日奉安于福慧塔院。”报道还说:“导师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一代大德的高风典范,以及七百余万言的智能财产,即是不动不坏的常住法身。虔诚祝愿‘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印顺导师,早日乘愿再入娑婆,做狮子吼,续转法轮!”
     总观印顺法师的一生,病苦的折磨,清贫困窘的环境,又生逢战乱,国难教难的煎熬,时局动荡不安,飘泊不定。然而,他为法的愿力,使他突破了人世间的纷争与困扰、身体衰弱、生活困苦等种种障碍,专心著述,以七百万字的悲愿心,跨越了世纪,深深的影响着佛教的过去,也将影响着佛教的未来。
    以上所写印顺法师生平资料来源,主要根据印顺《平凡的一生》、《游心法海六十年》、《法海微波》;参考释昭慧所著《人间佛教的播种者》、释性广所著《人间佛教禅法及当代实践》、郭朋《印顺佛学思想研究》、释圣严等编《佛教的思想与文化》、台湾大爱电视台《印顺导师传》纪录片文稿、杨福仪《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倡导者》(《澳洲佛教》)、台湾《佛教弘誓电子报》等书与文章而写成。
      


      二、印顺法师的著作
     印顺法师以“著作等身”而闻名佛教界,更以他对“佛学的深入和广博是超宗派、超地域、超时代”而成为古往今来的中国佛教史上空前绝后最卓越的思想家。他一生病缘不断却笔耕不止,撰有各种著作41部,共有700余万字,内容涉及大小乘佛教,以及中印佛教各个宗派。其著作主要有:
(1)在佛教界素有“小藏经”之美誉的《妙云集》24册,分为三编:上编为经论的讲记,集成7册;中编是专论,如《中观今论》、《唯识学探源》、《成佛之道》等,集为6册;下编是将各种短篇论文依性质不同而类编为11册(16)
(2)《华雨集》5册;
(3)佛学专著10余种,如《印度之佛教》、《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如来藏之研究》、《空之探究》、《印度佛教思想史》、《中国禅宗史》、《中国古代民族神话与文化之研究》、《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等。此外,他还主编《太虚大师全书》64册、《杂阿含经条编》3册以及《法海微波》等。


     三、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印顺法师是当代中国佛教思想家,被人称誉为“玄奘以后第一人”。有关他的佛学思想,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第一页中,他说“其实我的思想,在民国三十一(一九四二)年所写的《印度之佛教》自序就说得很明白:“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传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覆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他说自己不是复古的,也不是创新的,而是主张不违反佛法的本质,从适应现实中,振兴纯正的佛法。
     他终生致力于佛法的研究,特重于历史考证,更以“印度佛教经论”的探究为主。他治学的态度是从现实世间的一定时空中去理解佛法的本源与流变。他治学的方法是:“以佛法研究佛法”——以佛教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作为研究佛法的原则。通过严密、谨慎的研究,于时间、地域、人的不断演化中去理解佛法,探究佛法的真义,作为他修学、弘法、自利利他的准绳。他研究佛法的目的是为了抉择纯正的佛法,“使佛法能成为适应时代,有益人类身心的人类为本的佛法”(17),回归印度佛教佛陀本怀。他著作等身,思想慎密,见解卓越,义理精深,其思想体系完整庞大。本文限于篇幅就不作全面介绍,只简略叙述他的“人间佛教”的含义与理念。
    (一)人间佛教思想的来源
     印顺法师曾经阅读《阿含经》,经中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因此,他深信佛法是“佛在人间,三宝在人间,以人类为本”的佛法。他的人间佛教思想观念源自于民国初年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是为了对治,纠正当时中国佛教“重死而不重生,重鬼而不重人”的错误思想。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第69页中,他写到“我是继承太虚大师的思想路线(非鬼化的人生佛教),而想进一步的(非天化)给以理论的证明”。有关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在其诗偈:“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中可以显示出来。在此基础之上,印顺法师受到启发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思想理念。
     印顺法师第一次明确地用到“人间佛教”这一名词,是在1941年的《佛在人间》、《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法海探珍》等著述中阐扬佛法的人间性,反对天(神)化而变质的佛教,探求佛法本质,提倡舍弃过了时的方便。另外,他以“人间佛教”为主题,而有深入分析的作品,则是相继发表于1951年的《人间佛教绪言》、《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人性》、《人间佛教要略》。他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中说:人间佛教必须契理契机。所谓契理,就是要符合佛法的原则,不违背佛法;契机,则是契合众生的根机。他在《佛法概论》第五十二中指出“人为五趣的中心,为有情上升下堕的机纽”如图所示:
   
     他说:“依此图,可知人在五趣中,位居中央。上有快乐的天堂,下是极苦的地狱;两旁是畜生与饿鬼,虽在此人间,但远不及人类。五趣各是有情的一类,而人为五趣的中心,为有情上升下堕的机扭。此人本的有情观,与中国一般的鬼本论非常不同。”在书中,他说:“人身难得”具有忆念、梵行、勇猛三种殊胜,超越其它五趣众生(包括天神)。“佛出人间”,正是显示了唯人才能学佛、修行、成佛。所以,印顺法师将佛法的全部重心集中在“人”的议题上。
         


    (二)人间佛教思想的基本理论
    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基本理论,是如何主张从人迈向成佛之道的呢?他在《人间佛教要略》(18)中分四个议题来论述其中的思想,下面将重点摘录阐述:
      1、论题核心
     他说:“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法的重心,关涉到一切圣教。这一论题的核心,就是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而成佛。”(19)由凡夫法菩提心到九学如入菩萨地之间到底修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凡夫菩萨;(2)贤圣菩萨;(3)佛菩萨。从人而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应该认清自己是“具烦恼身”(久修再来者例外),不可装腔作势,眩惑神奇。要“悲心增上”,具有正信正见,力行十善利他事业,以护法利生。(20)
      2、理论原则
    (1)法与律的合一:“导之以法,齐之以律”是佛陀时代化世的根本原则。人间佛教的入世菩萨行是在法与律的原则上实行自利利他,提升心灵品质,净化身心,净化国土的净心行。
    (2)缘起与性空的统一:这是“缘起甚深”与“涅槃甚深”的统一,它是中期大乘佛教的特色。他认为人间佛教应该建立在“缘起性空”的中道正见上,缘起不碍性空,性空不碍缘起,非但不相碍,而且是相依相成。
    (3)自利与利他的统一:菩萨的自利,从利他中得来。菩萨以大悲心,愿度一切众生。为了要度一切众生而广学一切——戒、定、慧,六波罗蜜等,先“自净其意”具备自利与利他的能力后才方便度众生,以此,达到自利利他的统一。
      3、时代倾向
    (1)青年时代:人间佛教的开展,以青年为主要对象,重视青年佛教。青年人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有热情、有理想、有抱负,有活力具足了修学大乘菩萨行的条件。如果有善根,肯发心学佛,青年人更容易积极投入利生的弘法事业。所以,人间佛教的动向主要培养青年人的信心,不急于求自证了生死,着重在培养发长远菩提心的菩萨行。
    (2)处世时代:佛教本来是在人间的,佛陀在世时与弟子们经常游化人间随缘弘化。所以,人间菩萨行者应该在不离众生,不离人间正行的原则下净化自己,利益他人。以出世心做入世业,在人群中广宣佛法,摄导众生学佛,趋向善行。
    (3)集体时代:佛陀建立僧团,以集体生活互相监督、互相慰勉、互相警策、互相教诫来完成个人的修行,并令正法久住。适应时代的需要,不论出家、在家的菩萨行者,应该以健全的组织去从事利他而自利的事业(不为个人谋名利)。
      4、修持心要
     学佛是为了成佛,想成佛必须去修行。那么,印顺法师人间佛教到底主张如何去修行呢?他依据《大般若经》“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指出人间佛教菩萨道的三个修持心要——信愿、慈悲、智慧。信为修学佛法的第一要素,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如果没有信,一切佛法的功德不生。只有当一个人有了坚固的信心,才会有强烈的愿欲与实行善法的精进。智慧,可以摄定,依定修慧。有了智慧,一切善巧方便都会逐渐成就。慈悲,是利他的动力。依人乘行而学菩萨道,这三心可摄六度、四摄一切法门。启发信心、引生智慧、长养慈悲,是大乘佛教菩萨道的根本法门。他在《佛在人间》一二五页写到:“信,智,悲三法,如学习成就,就是菩萨事业的主要内容。信愿能庄严净土…由于深信佛身佛土功德,发愿积集功德而成。智慧能清净身心,悟真理时,断一切烦恼。得了正智,自然能身口意三业清净,举措如法。慈悲能成熟有情,即是实施救济事业…所以,由人菩萨而发心的大乘,应把握这三者为修持心要,要紧是平衡的发展。”关于这三心的详细修持方法,他在《学佛三要》一书中有非常详细的说明,大家可以去参看。
     总之,印顺法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人菩萨行”是以菩提心、慈悲心、性空慧三心为修持心要。依此三心修行,平衡发展,破我见(智)、断我爱(悲)、除我慢(愿),三心圆满三德——大智慧(智德)、大慈悲(恩德)、大雄力(断德),究竟圆满成就佛道(21)
        
           娑婆树花   行愿  摄


    (三)结语
    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人菩萨行”其特色是直入菩萨——依人乘行而入佛道,是慈悲增上菩萨,从悲门而入的,如《成佛之道》二六四页的图所示:
     他说:从凡夫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实践“人菩萨行”具有两大特征:一、具烦恼身;二、悲心殷切。他开示佛教学人止观修持,谈到佛教适应当代思潮人心的修行法门(22)时,就是以初期大乘的般若法门为例,要佛教学人效法弥勒菩萨“不修(深)禅定,不断(尽)烦恼”,为悲愍众生而不证入实际,不急于解脱烦恼。他认为:“人间佛教的人菩萨行离不开慧与福,慧行是使人理解佛法,得到内心的净化;福行不仅是办活动及慈济而已,是使人从事行中得到身心利益…在利他中要先站稳脚跟,要求自身在佛法中得到充实,否则将佛法的真义淡化,并引起佛教的不良副作用”(23)。由此,揭示了“佛出人间”——以人为本的人间佛教的真实含义。
     印顺法师作为人间佛教的倡导者、领航者,他身体力行实践佛法,言行一致。他自己认为:一生平淡无奇,是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的生活,安心、沉静。他以平实的修行作风,著书立说,弘扬纯正佛法,与当今功利、世俗的佛教界对比十分鲜明。这种“平实”正是他对佛法因缘观的彻悟,一无所有,一无所得的心境——空性见的体悟。而他一生致力于佛教义学,其信念是“为佛法而学”,他做到了“信仰与学术的统一”,这正是他“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悲愿心。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序中,他写到:“世间有限的一生,本就是不了了之的。本着精卫衔石的精神,做到那里,那里就算完成,又何必瞻前顾后呢?”其悲愿在他的著作字里行间全部流露出来。谈到为什么要去探求契理契机的法门,他在《华雨集》第四册69页中说:“从印度佛教思想的演变过程中,探求契理契机的法门,也就是扬弃印度佛教史上衰老而频临灭亡的佛教,而赞扬印度佛教的少壮时代,这是适应现代,更能适应未来进步时代的佛法!”他发愿说:“我的身体老了,而我的心却永远不离佛教少壮时代佛教的喜悦!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
     最后,我摘抄印顺法师《大乘是佛说》中有关大乘佛教菩萨道的价值和菩萨行者的风范作为本文的结尾来分享同道:
    “大乘的真价值,大乘的所以可学,不在世间集灭的解脱,却在这菩萨的大行。菩萨学一切法,有崇高的智慧。度一切众生,有深彻的慈悲。他要求解脱,但为了众生,不惜多生在生死中流转。冷靜的究理心,火热的悲愿,调和到恰好。他为法为人,牺牲一切,忍受一切,这就是他的安慰,他的庄严了!他只知应该这样行,不问他与己有何利益。那一种无限不已的大精进,在信智、悲愿的大行中橫溢出来,这确是理想的人生了。菩萨比声闻更难,他是综合了世间贤哲(为人类谋利益)与出世圣者(离烦恼而解脱)的精神。他不厌世,不恋世,尽他地覆天翻,我这里八风不动;但不是跳出天地,却要在地覆天翻中去施展身手。上得天(受乐,不被物欲所迷),下得地狱(经得起苦难),这是什么能耐!什么都不是他的,但他厌恶贫乏。他的生命是丰富的,尊貴的,光明的。他自己,他的同伴,他的国土,要求无限的富裕,尊严,壮美;但這一切,是平等的,自在的,圣洁的。所以,我说菩萨是强者的佛教;是柔和的强,是济弱的强,是活泼泼而善巧的强。”(24)   
   


注释:

(1)释圣严等编《佛教的思想与文化》,页二,台北:民国八十年四月,法光初版。

(2)释昭慧《人间佛教思想的播种者》,页二,台北,民国八十四年七月,东大。

(3)郭朋《印顺佛学思想研究》,页一,台北:民国八十一年十二月,正闻出版社初版。

(4)印顺《平凡的一生》(《妙云集之十》),页一四二,民国八十七年一月,正闻出版社。

(5)参阅“澳洲悉尼华藏寺”编写的英汉《妙云选译》第一集,6~8页。

(6)印顺《游心法海六十年》(《华雨集》五册,四页)。(附:魏晋玄学时代,郭象

以佛法去注释《庄子》)。

(7)同注(7),页五。

(8)释性广《人间佛教禅法及当代实践》三四页,台北:二零零一年四月,法界初版。

(9)印顺《华雨集》三页。

(10)太虚大师(1889—1947),为民国以来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在思想方面说大乘三系而宗归“法界园觉”,提倡“人生佛教”以汉中国传统佛教重死重鬼之偏。他的改革言论“主张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并办佛学培育僧才和创办《海潮音》等杂志以弘扬佛法。请参阅印顺《太虚大师年谱》。

(11)同注(9),三六页。

(12)印顺《华雨集》五册,《游心法海六十年》,九页。

(13)同注(六),三十六页。李子宽(1882—1973),名基鸿,法名了空。湖北应

城人。早年参加同盟会,一九二九年归依太虚大师,为五、六十年代台湾佛教

界有名之长老居士。

(14)《印顺导师传》纪录片文稿,一七零页。

(15)释圣严等编《佛教的思想与文化》二页

(16)《平凡的一生》一三七页。

(17)印顺《华雨集》第四册,四页。

(18)印顺《佛在人间》九九——一二六页。

(19)同注(19)

(20)《华雨集》第四册,四十八页。

(21)林健德《诸说中第一 ——力挺佛陀在人间》五三页。

(22)印顺《止观杂谈》收入吕胜强编《妙云华雨的禅思》一七零页。

(23)吕胜强编《妙云华雨的禅思》二七五——二七六页,正闻出版社。

(24)印顺《妙云集》下编三三《以佛法研究佛法》一九七——一九八页。


点击查看★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云水天涯集2022

2021年文集

【恭迎十方诸佛菩萨诞】专辑

《佛经导读》专辑: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云水天涯集2021

2020年文集

天涯云水僧:活着

《云水天涯行脚僧》专辑

2019—2016文集

【看见佛陀在人间】

【人间佛教·礼仪篇】

《佛学论文集》

【评论荟萃·人间佛教护教文集】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专辑

《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闽院人的标志·菩萨道的精神《首届闽院校友会巡礼》专辑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愿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点击阅读文章:

中国乡味,唐人街福盛豆腐

卫塞月圆日,忆念佛陀恩

节日快乐:童心菩提天真佛
天鹅河:山灵水秀,紫雾蒙蒙
妄念找你,还是你找它?
证入念佛三昧,怎会被声音吓掉?
修好桌子,继续学习
庆祝佛诞,沐浴佛恩
看花草,择善友
天鹅河边的梵音说食终不饱,践行方为妙文殊菩萨度生,接一千送八百
纪念朴老:知恩报恩,菩萨大行
愿你幸福、安稳、快乐
解脱生死的门径:居士受持八关斋戒

似金为正,舍弃真金,皆在人心

忙碌的人间,袅袅的炊烟母亲,我生命中的观音菩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导读:大慈弥勒上生兜率净土,悲愍众生素食万世楷模以爱的名义,吵啥生命极短暂,修福出轮回
远离愚痴人,以智者为友
遇见护法关公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导读:弥勒佛土庄严,大慈普度众生顿悟与渐修:一念见谛与次第见谛的实修实证问题
瞋心如脓疮,苦受谁在尝
心中岛屿:自洲自依,法洲法依
五四快乐:青年佛教,菩萨大行胜利护卫偈,安住常精进
《佛胜吉祥偈》:以此威力,愿你得胜吉祥
五一快乐:佛陀耕田与农夫耕田的劳动成果差异
丝瓜种子知多少
我们都是地球人
五蕴皆空苦止息,心无挂碍观自在
姨爹家的温暖记忆
慈悲说法的佛像
提婆达多“破僧和合”事件好家风,温暖着你狮耳花,开心鸟
木瓜树上,开心鸟
你可以不爱护,请别伤害
八支圣道导向苦止息,三转四谛证无上菩提
又遇见,开心猫哪块黄土不埋人?蓝天白云飘,马牛羊吃草
天苍野茫见牛羊
天高云淡,乡村1918福人培福居福地,禅者安禅住禅林
红红火火向菩提
离苦得乐: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南传上座部纲要书:《清净道论》简介
檀香花开,香飘法界
莫自杀轻生,请珍惜生命
去农场摘油橄榄olive
人间烟火,热闹市场清明祭祖:青山无语叹人亡,祖宗血亲恩莫忘
清明祭祖:慈心慧语利先亡
清明祭祖,冥阳两利
清明,请用鲜花祭祖
清明祭祖,慎终追思佛教戒律的精神:自净与僧团清净
佛陀遗命:小小戒可舍
依法摄僧:佛在僧中,非僧团领导者
生与死:谁在轮回?轮回主体是什么?五蕴皆空得自在,执取五蕴轮回苦五欲刀上蜜,行者断心欲
如法布施断穷根,积善修福种菩提
财物五家有,不施悔恨迟
人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修般舟三昧,念佛与见佛
修习念佛法门的心态云水日记:早期来澳洲淘金的人念佛三昧:念佛观心修习法
梅花香雪:纪念太虚大师
澳洲的沙雕海滩忆念弥陀:汉传念佛法门的源流及其修习方法有生必有死,意外死亡,往生何处?
生日快乐,普贤菩萨
街上,教禅修的阿尼法师生日快乐:观自在菩萨
《法华经》:衣里明珠无价宝
佛门第一比丘尼的出家,男女修道意义上的平权《佛说善生经》导读:身口意离四恶礼六方,构建真善美福乐人生佛陀涅槃,弟子永恒怀念《须深经》: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
花开富贵,自净其意火龙果花开,静绽涌暗香
五蕴重担苦,渴爱连根除满树莲雾,果实磊磊
竹子节节高,云水菩提道苦瓜连根苦,知苦灭离苦礼敬玄奘大师,中华民族的脊梁《沙门果经》导读:出家修行截断生死轮回,入于圣流直证沙门道果在走过的地方,种下悲智菩提《金刚经》导读:不无空非说缘起,照天耀地菩提心千锤百炼的美丽矿石
放下忧苦,喜悦智住晨光之歌,精勤不懈
【评论荟萃】舍利与舍利塔的崇敬供奉
致最爱的人:谁是你轮回中的情人师父颂:勤苦参学利人天
布施波罗蜜,利济诸有情印度洋的沉船,沿岸各国文物悼念本如法师:闻法五老峰,重光净业寺
人命无常,在呼吸间悼念星云法师:星光普照,法流五洲群鸟吉祥乐,开心愉快过长寿福吉巨龟
眼前时光,活在当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念天修天不升天,愿生佛陀正法前初九斋天,增福吉祥澳洲华人庆祝中国年人人吉祥,快乐安康恭迎定光佛圣诞:燃千佛慧灯,导众生离苦
恭喜法财:健康是财,平安是福吉祥人生,安祥生命
地球上的财富,澳洲多彩矿石佛陀正法,从恭敬中求心如猕猴,降伏其心,令趣善道
人命无常呼吸间,病亡随重习忆念向着光明,走在菩提道上
病时方知身苦,闻法践行疗治麒麟瑞兽长颈鹿安康吉祥龟动物园中的人猿好时光,须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