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门第一比丘尼的出家,男女修道意义上的平权

释行愿 法界行愿 2023-03-14
      今天2023年3月8日,庆祝国际妇女节。祝普天下妇女,身心安康,福慧增长,自律自强,自由自在,节日快乐!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男女平等。许多民主国家解放了妇女,而佛门男女不平等,妇女地位低下,总是跪着。女众出家要遵守八敬法在内的二百五十条戒律,就是古代奴隶制度的延续。
     其实,佛教出家女众遵守的几百条戒律是僧团日常共住与个人别解脱戒。其中,包括了共住规约。佛陀制戒的目的:令正法久住。当然,以现在社会眼光来看,八敬法是古印度奴隶制度时代的特色之一。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倡导“众生平等”,为解放不算人为夫家财产的印度妇女,能够与男众一样出家修行,根据当时印度社会风俗、文化,以及女众生理、心理和修道意义等,作出的相关规定。下面,笔者依《大爱道比丘尼经》来谈古印度佛门女性出家的修道意义和社会地位问题。
      缘 起

佛陀时代,女众出家最早第一位比丘尼是抚养悉达多太子成长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汉译为“大爱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佛陀在人间教化一切众生,包括释迦族皈依佛法僧三宝,出家修行等内容。  

那么,佛陀姨母出家的修道意义是什么呢?下面,我把写于1998年的佛学论文“《大爱道比丘尼经》女性修道问题的探讨”,发表在1998年《闽南佛学》第1期,摘抄一部分供养大众,让大众了解佛门比丘尼出家的严格制度。

佛陀戒律规定:在家人不得看僧尼的戒律,但我们至少了解一下佛门第一位比丘尼出家的真实情况,当时古印度文化背景。女众出家为比丘尼,必须遵守八敬法、二百多条戒律,不是一般社会世俗的女人那样,没有戒律而随随便便。因此,希望学佛者及社会善男子、善女人,尊重佛教出家僧尼,不破坏、不障碍其修行;不随意诽谤、污蔑、诋毁、戏虐出家人;更不要随意起邪念去伤害比丘尼法师。

本来女性出家修行已经非常不容易,希望社会大众,遵守国法,从善如流,心中常生慈悲,不要千方百计去侵犯、骚扰、强奸、污辱修梵行的比丘尼。

通过学习有关女众出家为比丘尼师的真实情况,我们就明白社会上一些对佛教不了解者,以自己粗俗不堪的情欲观来想像、污蔑佛门比丘尼的修道,这必须要矫正,以正视听,也是笔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当然,对八敬法的见解,人人不同,笔者仅根据《大爱道比丘尼经》来阐述。

在此,笔者作为佛门比丘尼中之一员,要善意告诫社会上一些不法份子,不要因为受到传统文化中的流毒戏曲、小说、诗词、歌赋等污蔑、戏谑、诋毁比丘尼的坏影响,企图侵犯比丘尼。若侵犯比丘尼者,是五逆、十重罪之一,不通忏悔,直到地狱。望社会大众,谨记为好!

       行愿  


       一、佛陀姨母出家因缘

     佛陀的父亲净饭王示寂后,释尊再次回到自己的祖国。佛陀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妃子耶输陀罗等皇室妇女,请求佛陀允许她们剃发出家,摩诃波阇波提成为佛教僧团中的第一位比丘尼,佛教比丘尼僧团开始建立。

     当时,印度妇女是夫家的财产,让妇女出家修道为印度社会风俗不允许,而佛陀姨母一直追随佛陀要出家修行。在《大爱道比丘尼经》(大正藏律部二四册·第九四五页中至九五九页上)中阿难尊者请问佛陀:女众出家是否可以成为阿罗汉圣者?佛陀开示:女众可证得阿罗汉果。为此,阿难尊者替姨母等王族女众恳求佛陀允许她们出家修行。经再三祈求,佛陀允许姨母等王族妇女出家。解放妇女为出家的修道者,是佛陀为全人类的妇女人身自由,实现民主、人权,以及男女平权,带来离苦得乐之解脱法音

      

        二 、佛门第一比丘尼

    《大爱道比丘尼经》内容略述:
     比丘尼经》出于大正藏律部二四册(第九四五页中—九五九页上),译者失传,北凉时录。这是一部叙述比丘尼祖师大爱道出家因缘的经典。它记载道:释尊成道后十四年1,归返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城(kapilavtthu)教化族人。佛的姨母大爱道因听闻如来正法,遂决心出家。她三次向佛陀请求出家修道,均被佛陀拒绝了。这时,佛陀带着众比丘弟子出发游行,离开了迦毗罗卫城。但是,大爱道出家的心念坚定,并未因佛陀的离城游行而断绝,“大爱道即与诸老母等,俱行追佛。”2
 至舍卫城,诸女衣服污浊,满脸尘垢,身体疲惫不堪,悲啼于祗洹精舍门外。阿难尊者见诸女身心憔悴悲伤之极,心起同情,以报答佛母深恩和女众出家终能证得四果为由,再三向佛陀恳请。终于,佛陀以女众出家必遵守八敬法为条件,允许女性出家。于是,大爱道成为佛教第一比丘尼,比丘尼僧团从此诞生。
     为了使女性在修道上取得成就 ,针对女性眷属爱重、心胸狭隘及其生理特征,佛陀制定了一系列的戒律。戒律包括:从女性进入僧团出家必遵守八敬法,到“沙弥尼”的十戒和女性正式的出家身份--“比丘尼”的受具资格 ,乃至女众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行、住、坐、卧的威仪细则,佛陀全部作了明文规定。同时,佛陀还指出:只要女众发菩提心,通过学习戒律,如法行持,克服女人八十四态,最后亦能证果乃至成佛,这是佛陀对女性修道者道果的肯定。
     关于大爱道比丘尼出家因缘的记载 ,除了《大爱道比丘尼经》外,还有如下经典:
(一)《毗尼母经》卷第一(大正藏二四·八零三)。
(二)《四分律》卷第四十八(大正二二·九二二下一一九二三)。
(三)《中本起经》卷下(大正藏四·一五八)。
(四)《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八,瞿昙弥经(大正藏一·六零五)。3
     这些经典中所说的主角“大爱道比丘尼”,就是佛的姨母摩诃阇波提,梵语Mahaprajapati之音译,意译为:大(胜)生主、大慧、大爱道或众主梵天等。由于大爱道对释迦佛有养育之恩,如经中佛言:“大爱道信多有善意,于我有大恩。我生七日而母亡,大爱道育养我至于长大。今我天上天下最尊,自致作佛,号名如来、无上正真觉,亦念多有恩德于我。”4 所以,佛以大智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同意女众出家,不过 ,其出家的条件是遵守八敬法。

            

       三、八敬法的讨论
      (一)八敬释义
  八敬法,又译为八尊敬法,或作八不可越法,八尊师法等。根据《大爱道比丘尼经》卷上所载:“佛告阿难:假使母人欲作沙门者,有八敬之法不得逾越,当尽形寿学而持之,自纪信解,专心行之。” 譬如防水,善治堤塘,勿令漏溢。其已能如是者,可得入我法律戒中也。”那么,八敬法对女性有何意义呢?释尊制八敬的精神何在?下面让我们来逐条分析,一切疑问就会迎刃而解。
  “何谓为八敬:一者比丘持大戒,母人比丘尼当从受正法。不得戏故轻慢之,调欺咳笑,说不急之事,用自欢乐也。” 
5 这是敕诫比丘尼应从如法比丘受正法,即受戒,不得藉受正法而共相调笑,杂语,轻慢比丘,视法如儿戏,起不恭敬之心,有碍修道。
  “二者比丘持大戒半月以上,比丘尼当礼事之。不得故言,新沙门劳精进乎?今日寒热乃尔耶?设有语者,便为乱新学比丘意。常自恭敬谨敕自修,劝告新学远离防欲,淡然自守。”这是敬僧戒,敕诫比丘尼不得散心、杂话,扰乱新学比丘修道心意 ,尼应制之于口。
  “三者比丘、比丘尼 ,不得相与并居同止。设相与并居同止者,为不清净,为欲所缠 ,不免罪根。坚当自制,闭断欲情,淡然自守。”这是敕诫比丘与比丘尼不得共住,以防止男女之间的欲染,此为僧尼两众清净之根本。就人性而言,男女一旦长期两处,厮守在一起,自然易产主情感与染缘。因此,应避免男女杂居,以确保僧尼两众的清净。
  “四者三月止一处,自相检校。所闻所见,当自省察。若邪语,受而不报,闻若不闻,见若不见,亦无往反之缘,淡而自守。”这是自恣戒,三月安居结束时,除了自己检讨,作自我批评外,还请别人尽量举发自己的过失,以便发露而回复清净。

     又据《佛学大辞典》上说,自恣者,必具二种五德。第一种是自恣五德:不爱;不慧;不怖;不痴;知自恣不自恣。第二种是举罪五德:知时不以非时;真实不以虚妄;利益不以损减;柔软不以粗旷;慈心不以瞋心。6 这是自恣者必须注意的,不能举罪时带着瞋心,当以慈心如实检举;更不能举罪时用粗鲁的语言去伤害同修,当以柔软语举检。作为女性修道者,在自恣时,还应注意当同修举发自己的过失时,要诚心接受他人意见,不得嘴说感谢,心中怀着瞋怒。特别是当举检人语言不够委婉时,自己一定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去接纳,不得以女人态出言不恭,障碍修道。身为出家人,时时自我反省,检查自己每时每刻的言行、举止、心态如法与否,才不失修行者本份。若出家修行只是面子上做功夫,搞形式,敷衍了事;甚或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则无异于是自欺欺人。若修行不从根本下手,纵是百千劫想证道果,无有是处。譬如煮沙欲成饭,简直是无稽之谈。

  “五者比丘尼不得讼问自了,设比丘以所闻所见;若比丘有所闻所见,讼问比丘尼,比丘尼即当自省过恶。不得高声大语,自现其欲态也。当自检校,淡而自守。”这是敕诫比丘尼不得举发比丘,或见或闻的过失,而比丘可以举发比丘尼的过失;当比丘举发比丘尼的过失时,比丘尼当检校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尼众不得因为比丘的举发有误与事实不合,而与比丘大吵大闹,现出世间“泼妇”的女人欲态。比丘尼既然是为修道而来,应凡事冷静 ,常思己过,莫论他非。
  “六者比丘尼有庶几于道法者,得闻比丘僧经律之事。但得说般若波罗蜜,不得说世间不急之事也。设说不急之事者,知是人非为道也,是为世间放逸之人耳。深自省察,淡而自守。”这是敕诫比丘尼必须依于比丘僧的教授教诫。当尼请教比丘僧经律时,不得借此机会谈论世问俗事,心不向道,任纵放逸。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比丘都有权利教诫比丘尼呢?

      根据《杂阿含经》卷第十:“佛陀指示诸宿德上座比丘僧,当教授比丘尼。” 7 又担任教诫的比丘,律中有规定,如《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卷七:“若有比丘七德成就,应教授比丘尼者,若未差应差,若已差不应舍,云何为七:一者持戒;二者多闻;三者住位耆宿;四者善都城语;五者不曾身污比丘尼;六者于八他胜法所有开遮能广宣说;七者于八尊敬法善能开演。” 8 另于《五分律》卷第七有:“比丘成就十法,僧应差教诫比丘尼。何等为十:一者戒成就、威仪成就,畏小罪;二者多闻,谛能了达,知佛所说,初中后善,善义善味,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三者善能诵解二部戒律;四者善能言说,畅理分明;五者族姓出家,诸根殊特;六者于佛法中未曾秽浊;七者举止安祥,身无倾邪,被服法衣净洁整齐;八者为比丘尼众之敬重;九者随顺说法,示教利喜;十者满二十岁,若过二十。” 9  既然,律中规定由宿德上座教诫比丘尼,其条件之严格非同一般,因此,比丘尼向比丘求教授经律时,应尊重恭敬。

      “七者比丘尼自未得道,若犯法律之戒,当半月诣众僧中,自首过仟悔,以弃憍慢之态。今复如是,自耻惭愧,深自省察,淡而自守。”这是二部忏戒,特指尼众犯了“敬法”除了在尼众中“行随顺法”,还要到比丘住处报告:我行摩那埵,已过几夜,还有几夜,请僧忆持。半月终了,必须在二部僧,即持戒清净的比丘二十人,比丘尼二十人,共四十人中出罪。
  “八者比丘尼虽百岁持大戒,当处新受戒比丘下座,当以谦敬为作礼。”这是敕诫比丘尼即使百岁,对于新受具足戒的比丘,也要礼拜、迎接,而且必须处于比丘下座。不论年资与德学,在僧伽体制的形式上,比丘尼地位是在比丘之下的。比丘尼应敬重比丘,依止比丘僧团,承认比丘的摄导地位,以便僧团和乐,正法久往。

             


     
(二)八敬的实质
  
八敬法的含义已知,从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释迦佛制八敬的本怀;是为了正法的久住和实现男女真正的平等。如果以二十世纪末的眼光,去认识八敬法,自然觉得对女性不公平。倘若拉长时空,从历史的长河中去了解古印度的社会状况与佛陀制八敬的社会背景,那么,八敬法的实质就一目了然。
  从《印度佛教史》中所知 ,当时古印度随着雅利安人的入印,产生阶级分化,社会逐渐从农业走向繁荣的工商业时期。《吠陀》时期(西元前一五零零年——一零零零年),以宗教祭祀的需要,而有“婆罗门族”,这一阶级的产生。至《梵书》时期(西元前一零零零———八零零年),由于社会分工合作的需求,渐至形成了四姓的阶级制度。严重的等级思想,男尊女卑的风,妇女备受歧视。这主要表现在:

(1)妇女经济不能独立,在法律上无权继承财产。如《长阿含经》卷七弊宿经记载:“斯波醯村有一梵志,耆旧长宿,年百二十。彼有二妻:一先有子,一始有娠。时彼梵志未久命终,其大母子语小母言:‘所有财产,尽应与我,汝无分也。’时小母言:‘汝为小待,须我分娠。若生男者,应有财分;若生女者,汝自嫁娶,当得财物’。” 10

(2)多妻制度的存在 ,男权的极度伸张。如《法经》记载:妇人虽有四姓区别,但皆依附男子,不许独立。幼受父保护,少年受夫保护,老年则受子保护。此经还公认一夫多妻,规定婆罗门三妻,刹帝利二妻,吠舍与首陀罗各一妻。11 在佛陀时代,贵族阶级和富贵人家,多妻是常有的事。如《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有净饭王、白饭王、斛饭王、甘露饭王,并耶输陀罗、娱闭迦没哩哦惹等,六万宫嫔女眷属……” 12 多妻成了当时印度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妇女地位的低下可想而知。在妇女地位如此低落的社会背景下,佛陀以慈悲和智慧同意女众出家,真的是冒着“天下之大忌”。女众的出家,不正是佛陀“众生平等”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吗?如果佛陀不允许女众出家,那么,“众生平等”的思想只是一句空话,因为女众也是众生之一员。

  然而,佛陀允许了女众出家,其出家的条件是必须遵守八敬法。这是佛陀根据社会、风俗、女性生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制定,具体为以下几点:

(1)为了避免社会的讥嫌和外道的攻击。如《大爱道比丘尼经》中佛言:“一若使女人不于我道作沙门者,外诸梵志及诸居士,皆当以衣被用持布施,以头脑著地,求哀于诸沙门,当言:‘贤者有净戒志,愿以足行此衣上,令我长夜得其福德,不可称量皆从心计,如其所愿皆得其证。’二若使女人不于我道作沙门者,天下人民皆当解发布地,以头脑著地,求哀于诸沙门,皆言:‘贤者有净戒、闻慧之行,愿以足行此发上,令我长夜,身得安隐、福德无量。’三若使女人不于我道作沙门者,天下人民,当预具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因缘医药赈给。愿沙门当自来取之,使我国土人民无啼哭者。四若使女人不于我道作沙门者,天下人民奉事诸沙门,当如事日月、当如事天神,过逾于外道异学者上。沙门亦清净不可沾污,如摩尼珠。若国中有沙门者,国中常安稳、胜于余国土。五若使女人不于我道作沙门者,佛之正法当住千岁,兴盛流布,归留一切,悉蒙得度。今以女人在我法中为沙门故,当除减五百岁寿,法消衰微。” 13 由此可见,佛陀允许女众出家,社会与外道对佛陀的压力之大。

(2)自然灾害给出家人的游行生活带来不便以及社会治安很差,女众常遭到贼人的强夺和骚扰。如《摩河僧祇》卷二十九:“时大爱道瞿昙弥与五百比丘尼在开眼林中坐禅,尽是释种女、摩罗女、离车女出家,皆年少端正。初夜坐禅,时有淫荡少年来欲侵逼诸比丘尼,比丘尼各以神足得脱。” 14

(3)女性的生理,每月的经期,衰弱的体力,为游行生活带来更多的不便。(4)欲染的防止:女性加入僧团,给比丘带来断欲修行的困扰。

(5)女性智慧超群者,会恃才自傲,不可忽视。

(6)比丘尼僧团势力的发展,不可低估。

(7)对女性修行者的人格教育,提高僧团的素质,使僧团和合共住。15

  鉴于以上因素 ,佛陀制定了八敬法。所以,八敬并不是对女性的不平等。实际上,八敬是对女性修行者的一种保护。      

             

      (三)八敬的误区
  八敬法的误区主要是对敬法的疑虑和对敬法的错误理解。16下面分别说明:
      1、对八敬法的疑虑有
(1)认为时代、人文、教育、风俗、文化、因缘与古印度不同,现已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二十世纪末,因而产生修正、冻结、废除等的想法。
(2)怀疑八敬非为佛说,为迦叶捏造。
(3)以不平等而怀疑其真实性。
(4)以恶比丘仗敬法而见疑。
(5)迷于福业、俗业等成就见疑。
(6)以男女欲想差别见疑。
(7)以不为世间人的理解、接受而想废修等。
(8)因与比丘相争、慢高、不和等见疑。
(9)因为佛为男众而见疑。
(10) 认为对修行无利益。
 (11) 认为男子行之也可得益。
 (12) 因为男子所施的愚民教育见疑。
(13) 以因缘法非第一义谛相应见疑。
(14)以增加男女二众相触、离染等缘而见疑。
 (15)以压迫人格、阻碍发展见疑。以上十五条疑虑,可以说多出于凡人之见,甚至是对人性不够了解或者是了解不够彻底,才有这番疑虑。
      2、对八敬法的错误理解
(1)尼当依止比丘出家、居住。这与敬法中,尼依止比丘,但男女不共住相违。
(2)尼当服侍比丘。比丘尼是恭敬比丘 ,但不应服侍比丘。
(3)比丘理应受尼供养、服侍。尼对比丘的供养是恭敬与谦让,比丘不应认为:尼供养、服侍自己,是理所当然。
(4)比丘得任意支使尼、高高在上。这与敬法相违。比丘不得任意支使尼众为自己服务,更不能因此而有高高在上的傲慢情绪。
(5)比丘受敬当生惭愧而反贡高,教诫尼人当心虚而反生慢幢。按敬法规定比丘尼不得举发比丘或见或闻的过失,所以,比丘受尼恭敬生惭愧或贡高,与尼无关,尼不得举发。
(6)尼人自卑、自怨、自怜、自弃、不求上进。如果女众因八敬法而产生自卑情绪,认为女众不如男众;女众卑下,男众优越,为此自怨、自怜甚至自暴自弃,不精进修行,这都是对八敬的精神本质不理解而出现的抵触情绪。
(7)尼染情未除,藉口八敬而依恋比丘。比丘尼因眷属爱重的习气,藉口八敬而依恋比丘,这是又一种错解。
(8)僧动辄以见尼过而自满。比丘举发尼众过失,是对尼众修行的护持,若僧以见尼过,产生自满情绪,那是对敬法的错解。
(9)比丘染情不识,藉口八敬而咨行损法、坏法乃至非法。律中对教诫尼的比丘虽有规定,但由于尼众学识浅漏,无法分辨,致使染情比丘藉口八敬而行非法。如支使尼服侍自己 ,满足自己的欲望。
(10)因二众共住之需要而师心撤法。八敬规定男女二众,不得共住。但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二众暂且共住。因为日久相熟,敬法慢慢被撤除,这是僧团和乐最大的忌讳之一。
(11)因文化制约而产生男尊女卑之想。尼遵守八敬是为修道,若产生男尊女卑之想是障道法。
(12)尼众藉缘修敬等法,非谓比丘须受敬也。尼认为八敬是佛制,不得不遵守,但并不认为应恭敬比丘。以上对敬法的错解,是由于对敬法的真正精神不明白,遂产生种种似是而非的想法,加上男子所施愚民教育;社会世俗化偏见,导致敬法被人们误会,甚至僧团内也有人提倡修改它。作为女性修道者中一员,八敬给我的启迪之大,受益之多,使我深深体会到:只有从恭敬中求法,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成就道业。所谓“恭则不侮”,恭敬使修道的女众与男众之间保护一定距离,既利益女众求法,又利益僧团爱欲的防止,使僧团的男女二众和睦相处。若女众一味侍才骄慢只会给修行造成不必要的障碍。所以,八敬是女众修行之基石,解脱的必经之路,也是正法住世的保障。
  总之,出家修行女性,依佛陀教诫自觉、自尊、自重、自爱,并如法依止僧众,从差别中完善自身,达成人格的圆满,实现最终的平等——成佛,这才是八敬对女性修道者最大的意义与作用。
最后,深深地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正法久住,僧伽和合,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趋向解脱!

         释行愿(坚钰)   2023.3.8

   

注释:

1、出自昙无德部《四分律比丘尼戒本》单行本第五十六页。

2、《大爱道比丘尼经》卷上(大正藏二四·九四五)中。
3、释永明《佛教女性观》第八十六页。

4、《大爱道比丘尼经》卷上(大正藏二四·九四五中)。
5、《大爱道经丘尼经》卷上(大正藏二四·九四五中)。

6、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上册 ,第五七五页下。

7、《杂阿含经》卷第十(大正藏二·七四上)。

8、《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七(大正藏二四·四八四)。
9、五分律》卷第七(大正藏二二·四五中)。

10、《长阿含经)卷七 ,弊宿经(大正藏一·四六中)。
11、同3第二十一页。

12、《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下(大正藏二·八五零下)。
13、同2。

14、《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九(大正藏二三·四六五中)。
15、参考《佛教女性观》第六十六——七十六页。
16、“错解与疑虑”摘于北凉录《大爱道比丘尼经科判》表。


点击查看★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云水天涯集2022

2021年文集

【恭迎十方诸佛菩萨诞】专辑

《佛经导读》专辑: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云水天涯集2021

2020年文集

天涯云水僧:活着

《云水天涯行脚僧》专辑

2019—2016文集

【看见佛陀在人间】

【人间佛教·礼仪篇】

《佛学论文集》

【评论荟萃·人间佛教护教文集】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专辑

《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闽院人的标志·菩萨道的精神《首届闽院校友会巡礼》专辑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愿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点击阅读文章:

《佛说善生经》导读:身口意离四恶礼六方,构建真善美福乐人生

佛陀涅槃,弟子永恒怀念

《须深经》: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

花开富贵,自净其意

火龙果花开,静绽涌暗香

五蕴重担苦,渴爱连根除

满树莲雾,果实磊磊

竹子节节高,云水菩提道

苦瓜连根苦,知苦灭离苦

苦瓜连根苦,清热又解毒

礼敬玄奘大师,中华民族的脊梁

《沙门果经》导读:出家修行截断生死轮回,入于圣流直证沙门道果
在走过的地方,种下悲智菩提
《金刚经》导读:不无空非说缘起,照天耀地菩提心
千锤百炼的美丽矿石
放下忧苦,喜悦智住
晨光之歌,精勤不懈
【评论荟萃】舍利与舍利塔的崇敬供奉
致最爱的人:谁是你轮回中的情人
师父颂:勤苦参学利人天
布施波罗蜜,利济诸有情
印度洋的沉船,沿岸各国文物
悼念本如法师:闻法五老峰,重光净业寺
人命无常,在呼吸间

悼念星云法师:星光普照,法流五洲

群鸟吉祥乐,开心愉快过

十五元宵,月圆顺吉

立春日:花开鸟鸣时

长寿福吉巨龟

眼前时光,活在当下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念天修天不升天,愿生佛陀正法前
初九斋天,增福吉祥
澳洲华人庆祝中国年

人人吉祥,快乐安康

恭迎定光佛圣诞:燃千佛慧灯,导众生离苦

恭喜法财:健康是财,平安是福

吉祥人生,安祥生命
地球上的财富,澳洲多彩矿石
福兔贺岁,狮舞欢腾
大年初一,迎弥勒菩萨诞
除夕,兔年吉祥
恭迎华严菩萨诞:法界以为身,华藏庄严海
福满人间,迎新年
送走虎,迎来兔,欢喜迈大步
佛陀正法,从恭敬中求

小年吉祥,喜气洋洋

小年吉祥,辞旧迎新

心如猕猴,降伏其心,令趣善道

人命无常呼吸间,病亡随重习忆念

向着光明,走在菩提道上

病时方知身苦,闻法践行疗治

麒麟瑞兽长颈鹿

安康吉祥龟

动物园中的人猿

云水天涯集2022

桃园摘桃,延寿吉祥

《法华经》:衣里明珠,无价之宝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佛影僧踪化大千,菩提树在大洋洲
2023元旦快乐: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三界如火宅,走安全空门
《法华经·方便品》导读: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
《法华经》导读:佛子菩萨行,成佛妙莲華
步行沿途风景,遇见最妙安排
病苦灭苦,离苦得乐
病苦可助道,知苦应离苦
夜夜平安,日日好日如实观:身病苦,心不苦
莫做大象挂璎珞,宁在树下受饥饿
笼狮圈养食忧伤,野狮无粮身自在好时光,须珍重
慈心无碍,吉祥平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