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死之学】觉悟之路,死亡的艺术

行愿法师 法界行愿 2022-12-24

南無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题 记

死亡是生命的必然,是凡夫轮回生死的终点与起点。既然,我出生了,活在世间,死亡就如影随形一直陪伴我。

从不必拒绝死亡消息,更不恐惧它的来临。当病重面临死亡时,我只是静静地观察它,学会与死亡共舞。它的到来,让我认识到生命无常、苦、无我。

今生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缘,使我可以出家为僧,踏上人生觉悟之路,走在佛陀正法的菩提路上。无比感恩,十方诸佛菩萨加被,让弟子可以依止诸大善知识,深入经藏,学习生死之学,学习死亡的艺术。

出家发菩提心以来,以内修为主,一直都在学习如何战胜死亡的佛陀圣教—涅槃圣道,苦的止息。

愿我如佛陀圣弟子一样最终战胜死亡,不再生、不再死、不再苦、不再轮回,离苦得乐!

 行愿 合十



  生与死

 ——给自己           

从小

体弱多病

病是

生命的常态

死亡

是人生不熟悉

却如影随行的朋友

 

当我的业识

遇到最有缘分的

父精母血

瞬间

投胎母腹中

十月怀胎

出生于世间

死亡一直伴随

直到命终

 

或许

在母亲腹中

夭折死亡

没出生的福报因缘

或许

被生下来

照顾不周而死

即使顺利长大

死亡

还是一直陪伴着

 

就算

寿寝正终

活到一百二十岁

有一天

还是要死亡

哪怕

彭祖八百岁

还是得死亡

必须舍弃色身

 

那么

人死后,去哪了?

 

一、思考人为什么要死亡?

人为什么要死呢?因为有生就有死。

五岁时,隔壁邻居的阿姨自杀了,谁也不接受她停尸在门口,我父亲却同意她停尸在我家旁边。父亲说:“人都会死亡,谁不会死呢?何必刻薄到虐待亡者?就让她停尸在我家外墙吧,她为情所苦,先生外遇,家暴虐待她,受不了丈夫的打骂,她选择了自杀,留下年幼的孩子。”

她的冤气,令人恐怖,我很害怕。晚上,我不敢一个人睡觉,就与弟弟一起跑到母亲床上,弟弟与母亲睡一头,我就紧紧地抱着母亲的脚安睡。

差不多一个月,每天三更半夜,总听见她停尸过的地方,发出人走路的声音,或听到有人哭泣、叹息。

那时,我就开始思考:“人为什么要死呢?死后,去了哪里?”

 

二、人死后,去哪了?

高中,我读文科班。我的同桌,那个温柔、害羞、善良、自尊,总是沉默寡言的女孩,因为从上一届被留级,与我共一张桌子一个学期,她厌倦了读书,自杀了。她与我同年、同月、同时,只不过,我们出生于不同的地方,我是在贵阳医学院出生的。

那天,开学她没来。过来三天,班主任说,她跳湖自杀了。

于是,那个学期,我没同桌了,一个人坐一张桌子。

每次,看到其她同学与同桌欢喜地谈笑,就我一个人静静孤独地坐着。

那时,我就想起自杀的同桌。她死后,去哪了? 


三、追溯生死,轮回之因

    我是天生就喜欢静静思考的孤独者,虽然,外表看起来坚强、乐观,喜欢一切的体育运动,更是文艺积极份子,喜欢唱歌跳舞。其实,我一点不喜欢热闹,常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孤独地面对自己:“为什么我要生在世间?为什么我出生在父母家中而不是别人家?”

财政专业毕业后,我做会计,工作很清闲。每天,我带着狗狗锻炼身体,读唐诗宋词、历史书籍,写写散文和诗歌去报刊上发表。

一天,一个熟人意外死亡,令我非常震惊!我开始专注思考死亡的问题,追溯人类为什么要死亡?人死后,去何处呢?


四、钟声敲醒迷路人

我母亲是佛教徒,我很早接触到佛教,因读书未真正学佛。

1990年,我去贵阳弘福寺看望做居士护法的母亲。晚上,聆听佛寺敲晚钟,听到悠扬的钟声,在暗夜的山中回荡,令我猛然惊醒:为什么我红尘流浪?原来自己是佛寺出家人啊!

于是,我发心出家,依止慧海老和尚学佛,在弘福寺僧伽培训班学习。

我问慧老:“师父,人死后去了哪儿?”

慧老说:“人死后,随自己的业,轮回受报。”

就这样,我开始阅读佛经,寻找“人死后去何处?”的不同解释。


五、清净道论,觉悟之路

《清净道论》序论说:

住戒有慧人,

修习心与慧;

有勤智比库,

彼当解此结。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据说:世尊在舍卫城时“于夜分中,来一天子,为除自己的疑惑,提出这样的问题:

内结与外结,

人为结缚结;

果德玛我问汝,

谁当解此结?

这问题的大意是:“结”是缔结,与爱网同义。因为上下于色等所缘境界而屡屡生起爱着犹如竹丛中的竹枝纠缠而称为枝网,故名为结。因为对于自物他物,或于自身他身,或于内处及外处而生爱着,故说“内结与外结”。以如是生起爱着,故说“人为结缚结”。譬如竹丛为枝结所缠,一切有情为爱网所缠结,这便是人被结缠、缠缚、缔结的意思。由于这个结的问题,所以“果德玛我问汝”,果德玛是称呼世尊的姓。“谁当解此结”,是问谁能解此缠缚于三界之内的坚牢之结。

天子这样问了之后,那位于诸法中得无碍智行者、天中之天、帝释中之胜帝释、梵天中之胜梵天、证四无畏、具十力、得无障智及慧眼的世尊,为答此义而说此偈:

住戒有慧人,

修习心与慧;

有勤智比库,

彼当解此结。

读佛经,经中说:解开生死之结者,是修习心与慧勤智的出家比丘、比丘尼。

有情众生,因为业力,导致生死轮回。要出离轮回,必须学习佛陀教法戒、定、慧三学。一般的凡夫众生,未认真如法地修学佛陀教法,想停下来不受轮回的业报,是不可能的。我们所造的善恶业,导致我们在人、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中,轮回不已。若要趋向生死解脱,当勤精进,修习戒定慧。 


五、声闻圣者与菩萨行者

怎么样才不死呢?有了生就会死,只有无生才无死。

那么,如何才能无生呢?

佛陀教导佛弟子,如实、内观、禅修,了解生命的建构: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持戒、禅修、发慧,必须通过严格如法的修行,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彻底去除贪、瞋、痴三毒,趋向解脱,离苦得乐,才可以证得苦的止息——涅槃圣道。

今生,我们可以选择依止如法如律而成就圣道的圣者去修行。或许,我们过去世的十波罗蜜或六波罗蜜成熟,福德因缘具足而证悟成为佛陀的圣弟子,或入般涅槃,或行菩萨道。

关于菩萨道的修习,佛陀告诉我们,需经至少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菩萨行者圆满一切福慧资粮,才究竟圆满成佛。所以,菩萨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菩萨行者都是大愿力、大心量、大福报、大成就者。

 

六、涅槃圣道之死亡艺术

于我来说,死亡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门艺术。

关键是如何打破生死轮回的锁链,不在生、不在死、不再哭、不再笑……。

如何才能够契入涅槃圣道,入于圣者之流,不在轮回受报?

从小我就想:

为什么我要出生?何时我才不生呢?才不苦呢?

“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我阅读佛经,禅修、念佛。

在病重时,我仔细地观察身体的地、水、火、风,四大不调。

病时心中

不惊不怖

不喜不悲

不忧不惧

如实内观

 

看身体病痛

如何发生巨变

身体免疫功能

如何战胜病毒

药物是如何

在身体中循环

身体细胞怎样

互相打仗挣扎

好的战胜坏的

身体再次康复

苏醒过来……

 

死是生的朋友

没理由拒绝它

生死是业呈现

生死一体两面

欢喜出生世间

就应喜欢死亡

让生与死共舞

 

若要不死

就需不生

只有不生

才会不死

无生无死

需要学佛

如法如律

依教奉行 

唯有依佛陀的教导,依止修行成就的圣者。在圣者指导下,如实内观禅修,趋向解脱,如实了知生命实相,了知诸法实相,入于无生,才是苦的止息——涅槃圣道。

回想短暂人生,非常庆幸自己已找到佛陀甘露不死之门。愿我学会死亡的艺术,生生世世走在菩提觉悟路上,发大菩提心,自利利他。

祈愿佛陀正法久住!

祈愿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释行愿 2017.3.20

读后感,请在文章下面关注后留言。
相关阅读:

【佛史】佛经结集和部派佛教

周贵华“居士”究竟是怎么评价印顺法师的?

评论有风险,发言需谨慎!

谁在割裂佛教:为渊驱鱼,还是海纳百川?

林建德:印顺佛学与大乘是佛说——惠山会议之回应

《拿什么校准你?》读后

【无诤之辩的佛子格调】——批印风潮中理性与平和的回应〈校文〉汇编

是校准?还是跑调?——回应〈校文〉

捍卫中国禅宗与六祖尊严——恭迎六祖诞辰纪念日

回应裴勇〈“校”文〉

台湾回应周贵华批印文章

台湾《弘誓》145期专辑: 內斗內行,外斗外行的「批印」风潮

从“惠山众”现象看时下中国佛教知识人的一类“时代精神”

批印诸文学术失范和学风问题举隅

中国大陆2016年「批印事件」之反思

百年人间佛教之重要教训

印顺佛学与大乘是佛说——2016无锡「批印」研讨会之回应

佛法本义不容歪曲 ——评〈释印顺佛教研究和佛学思想略观——从反思的角度看〉

「人间佛教」动了谁的奶酪 ──「2016大陆批印斗争」正反意见汇编

本平台文章

【评论荟萃】慈心三谏:停止煽动佛教内斗——关于周贵华教授《释印顺佛教研究与佛学思想略观》的批判印顺导师论文

【评论荟萃】礼敬佛法僧——对辱骂僧宝者的处理方法

【护教维权】致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纪委办公室的公开信

【维权护教】关于佛教义学会公开诋毁人间佛教事件的呼吁 一一致国宗局、中佛协、社科院的公开信

【警惕】坚决抵制原教旨主义思想在佛教中的兴起

 反印顺法师的背后——再读周贵华先生论文

【护教心得】海外居士回应:自称学生愚子的见解

【法义之辩】略议太虚大师批评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之真谛

  谁是“狮子虫”? ——评周贵华“释印顺佛教研究和佛学思想略观”一文

  “天神佛教”如何可能? ——兼谈周贵华先生的佛教观

【护教】太虚大师《七众律仪不得逾越》,白衣岂能辱骂僧?

一谏周贵华

“大乘是佛说”的一点思考

 是谁在“灭”法? 评周贵华的伪佛教观——以神学信仰颠覆中国佛教根基

 九问周贵华:“完整教”与这个“无所不包教”有何区别?

【护教】太虚大师《七众律仪不得逾越》,白衣岂能辱骂僧?

版权所有,请使用者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