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问佛访道】看见佛陀在人间——《南传大藏经》阅后二

行愿法师 法界行愿 2022-12-24
南無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阅读大藏经的日子,
是法喜充满的日子;
如同住在佛陀净土,
聆听世尊宣说妙法。    
            ——题记


    
《南传大藏经》经、律、论三藏概说               

       南传上座部的巴利三藏圣典《南传大藏经》,由台湾元亨寺住持释菩妙法师发起,经多人合作翻译为汉文,共七十册,包括经、律、论三藏典籍。其中:

1、律藏:第一册到第六册。

2、经藏:分为五部:第七册到第四十七册,前四部相当于“四部阿含经”;第五部是“小部经典”。据印顺导师在《华雨集》第五册,八十八页中说:“在其它部派是称为《杂藏》的”。

3、论藏:有二十三册,是从第四十八册到第七十册止。

下面对经、律、论三藏,分别作简单说明:


律 藏

《南传大藏经》中的律藏是从第一册至第六册,在第一册的第三页有印顺导师所写的《巴利律藏导读》一文,很详细的概说了律藏。

印顺导师在文中说:“南传巴利律藏,依部派的分立言,正是属于重律学派的上座部。上座部思想多遵旧闻,于律学尤甚,故完整保留原始佛教的戒律在制立与实行过程中之实况。……此一律藏以《波罗提木叉经》(Pratimoksa—sutra)为核心,是僧团每半月诵说的要典。学者视之为原始佛教的古戒经,乃一切部派不同诵本的根源。其成立过程,始则经两大结集,终则衍成三大部类。……王舍结集(五百结集)时,由优婆离所诵出者,长行是波罗提木叉,偈颂是随顺法(分二部)。毗舍离结集(七百结集)时,长行部分则已就波罗提木叉作分别广释,即‘经分别’;偈颂部分则示为三分:具足戒、法部、行法部,又依不同僧制事项类集,‘犍度’因是而成。‘经分别’、‘犍度’与大部分成立于部派佛教时期的‘附随’,三者共成为上座部铜鍱律的组构支柱。”由此可知,巴利律藏的内容是由:

(1)经分别(sutta_vibhanga);

(2)犍度(khandhaka);

(3)附随(parivara)三部份组成。



印顺导师在文中说:“‘经分别’是对‘波罗提木叉经’(即戒经,或称戒本)的解说,依犯戒因缘、文句分别、犯相分别而条列细绎。”就是说,每一条戒的成立因缘,释尊制戒的理由以及条文字句的解释,条文运用的实例等。在《南传大藏经》律藏中,比丘戒有二百二十七条,比丘尼戒有三百一十条。在北传汉译律藏之广律的《四分律》中比丘戒是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是三百四十八条;《五分律》中比丘戒是二百五十一条,比丘尼戒是三百八十条。《南传大藏经》律藏中,说比丘戒的是‘大分别’(Mahavibhanga);说比丘尼戒的是‘比丘尼分别’(Bhikkhunivibhanga)。比丘戒二百二十七条中的条文,从波罗夷法、僧残法、波逸提法、波罗提提舍尼法等分为八类;比丘尼戒三百一十条中的条文,则分为七类。


印顺导师在文中说:“铜鍱律之‘犍度’,是依‘摩得勒伽’(Matrka)渐次集成,故‘摩得勒伽’是‘犍度’所据的母体,意译作‘戒母’或‘戒本’。……‘犍度’的组织次第,大体上是依‘摩得勒伽’之成立过程而编列。上座部的‘摩得勒伽’示为三分:第一分具足戒,不称为法,是有关僧制名称与内容的解说。……列于‘大品’第一的‘大犍度’即是。……第二分法部,则是僧制的结集,依次有‘布萨犍度’、‘结夏安居犍度’、‘自恣犍度’、‘迦絺那衣犍度’等,合第一分的具足戒共为佛教内部的五大宗教大典。第三分行法部,亦即威仪法,是僧众行住坐卧的轨范。”在《南传大藏经》的律藏第一册《经分别一》第一页就说到:“‘犍度’乃编品之意,于此部中,分篇解说教团之制度规定、重要行仪之方法及对经分别之补遗,分大品(Mahavagga)、小品(Cullavagga)二部。大品十篇,小品十二篇。小品最后二篇乃说明经律编辑(结集)之经纬。”


印顺导师在文中说:“‘附随’是附属于律藏,作为通达‘经分别’与‘犍度’的补充类集。大部分的集出时间,殆是传入锡兰时的部派佛教所成立。……富有宗派的特色。”《南传大藏经·律藏一》第一页说:“附随是附录,共十九章。乃是将前两部所说,组织分类为纲要性之注释,与北传汉译诸律少有一致。”也就是说,附随是部派佛教“经分别”与‘犍度’的分类注释、说明。

关于《南传大藏经》的律藏,我阅读时有一种很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佛陀与释沙门僧团都是生活在印度人世间的人间比丘。佛陀住世时,释沙门僧团的生活非常生动、具体,完全是与当时、当地的民众、文化、社会融为一体,不像后期某大乘经,把佛陀完全神话,甚至把佛陀升到天上去。

在南传佛教圣典中,佛陀就是一位人间的老比丘,一位人间佛教的导师。佛陀也教导其它众生,例如:天人们,他们也常到人间,向佛陀请教法益。


从南传的律典中,我们知道释尊所领导的释沙门僧团,最初未制“波罗提木叉”,只是略说教诫,开导、策励僧伽大众精进修行而已。随着释沙门僧团僧尼的逐渐增多,僧团日益庞大,由于僧众过多,宗教生活问题逐渐增多,在释尊成道十二年后,因迦兰陀子须提那作不净行,开启了佛陀制戒的端绪。

我们从佛陀对每一条戒律的制订,它包括:犯戒的地点、犯戒的人、所犯的事、所犯的罪、所因的烦恼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佛陀是最慈悲、最智慧,透彻了解人世间有情众生苦痛原因,引导众生解脱生死苦恼最圆满之导师。

总之,大家有空可以自己去阅读《南传大藏经》,从中领会佛陀给僧伽大众、僧团的教导,感受人间比丘的佛陀托钵、乞食、说法、度化有情众生,一切最真实的人间生活。


在此,我把阅藏法喜分享大众,写下《看见佛陀在人间》,供养十方诸佛菩萨、龙天护法,以及一切有缘阅读到本文的法师、居士、善友。

看见佛陀在人间

   ——藏经读后

佛陀是人间比丘,

搭袈裟托钵乞食;

在印度恒河两岸,

广说妙法度众生。


佛陀教导诸弟子,

严持净戒尊法义;

去除贪瞋痴烦恼;

走向生死的解脱。


佛陀不说男人论、

女人论、宇宙论;

佛陀教导解脱论,

让众生离苦得乐。


佛教反对鬼神教,

佛陀说苦集灭道;

无常无我缘起论,

清净一味之解脱。

 

佛陀与僧伽大众,

都是生活在人间;

佛教导以人为本,

人生与人间佛教。

 

最后,我深深地祈愿:

愿佛陀正法久住,僧伽大众和合!

愿一切众生趋向正法,离苦得乐!


  释行愿 2003年10月

  若有读后感,请在文章最下面关注后,留言。

未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