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问佛访道】人类于现量和意现量是怎样来认知世界,其认知的心路过程如何?(二)

2016-09-18 行愿法师 行愿法师

南無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有情于世間現量认知的心路过程

   对于世間现量,作为有情众生之一的人类是如何去知的,其心路过程是怎么样?即人类身心对于外界的认知,其心理步骤和心理过程是怎样的?有关人类的知识论,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而佛教也有自己非常系统、专业並且完全可以付诸实践的关于有情身心认知世界的心路过程,这主要以南传佛教阿毗达摩义论最详细。笔者将以南传《阿毗达摩》中有关心路过程的论义为基础,结合佛教知识论中感官现量与意现量来进行分析讨论。


    那么,什么是心路过程?(注释1)据明法比丘遍《摄阿毗达摩议论表解》中说:所谓“心路过程”指识知过程。在心路过程里,必须有“路心”即是指心路过程里“能执行认知作用”的心。每一个心(名聚)生起,都必須取一個所缘(对象或目标)。同一门心路过程里的所有“路心”,都取同一个“所缘”——对象或目标,与“过去有分”(注释2)同时生起且是“住时”的色法。又当色法(外界物质),例如感官现量看到某物或者听到声音即色法撞击五净色时,为色法的生时,因此色法尚不能呈现于五门,色法是在“住”时才能呈现于五门。

    有关心路过程,《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中把它分为:

    一、五门心路过程(pabcadvaravithi)包括发生于五根门的五种心路过程;

   二、意门心路过程(manodvaravithi)包括一切只发生于意门的心路过程。由于五门心路过程也必须经由有分而生起,所以,有时它们也称为“混合心路过程”(missakadvaravithi),因为它们涉及了意门与根门。只有在意门里发生的心路过程则称“纯意门心路过程”(suddhamanodvaravithi),因为它们沒有通过根门,而只通过有分生起。虽然,前五种心路过程通過不同的根门发生,但它们都依照同一个次序。第六种意门心路过程则包括了多种不同的过程,唯一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不依靠五根门生起(注释3)。

    从上述可知,陈那对于现量的分类,眼、耳、鼻、舌、身识——感官现量与阿毗达摩论义中的五门心路过程是一样的,而意现量和意门心路过程很相似。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借助五门心路、意门心路过程来了解有情众生对于世界认知的心路过程。


    根据《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中有关心路的“门”与“识”分类如下:

   (一)“六种心路过程”分类

   (1)依“门”分类为:有情众生认知过程有: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等五门心路过程和意门心路过程等六种。

   (2)依“识”分类则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心路过程和意识心路过程等六种。眼门心路过程即是眼识心路过程,其余下类推。

   我们必须知道,当识知过程发生时,心不会单或任意生起,而是依照“心的定律”(cittaniyama)——心生起的顺位,有秩序地一个心识刹那接着一个心识刹那地生起,并且必須具足下列所須的因缘条件:

A.于眼门心路过程:

(1)眼净色(cakkhuppasada);(2)色所緣(ruparammana);(3)光(aloka);

(4)作意(manasikara)(注释4)。

B.于耳门心路过程:

(1)耳净色(sotappasada);(2)声所缘(saddarammana);(3)空间(akasa);

(4)作意。

C.于鼻门心路过程:

(1) 鼻净色(ghanappasada);(2) 香所缘(gandharammana);(3) 风界(vayodhatu);(4) 作意。

D.于舌门心路过程:

(1) 舌净色(jivhappasada);(2) 味所缘(rasarammana);(3) 水界(apodhatu);(4) 作意。

E.于身门心路过程:

(1)身净色(kayappasada);(2)触所缘(photthabbarammana);(3)地界(pathavidhatu);(4)作意。

F.于意门心路过程:

(1)心所依处(hadayavatthu);(2)法所缘(dhammarammana);

(3)有分。

    以上为六种心路过程,依《摄阿毗达摩议论表解》中的列表,如图一:(注释5)

   缘   門

眼 门

耳 门

鼻 门

舌 门

身 门

意 门

(1) 依处

眼净色

耳净色

鼻净色

舌净色

身净色

心所依处

(2) 所缘

色所缘

声所缘

香所缘

味所缘

触所缘

法所缘

(3) 其他

空間

风界

水界

地界

有分

(4) 作意

作意

作意

作意

作意

作意


  


(二)所缘——目标的六种呈现方式:

   五门心路过程有四中强度;而意门心路过程有兩种强度。下面简略说明:

   1、最完整的五门心路过程(以色法为所缘):

   (1)路心生起的7个顺位:五门转向(注释6)→五识之(注释7)一 →領受(注释8)→推度(注释9)→确定(注释10)→速行(注释11)→ 彼所缘(注释12)

   (2)路心生起14次:1五门转向、1五识、1领受、1推度、1确定、7速行、2彼所缘。

   (3)详说五门心路过程,共有五十四种路心能生起。

   (4)五门心路过程的所缘强度有四种:彼所缘时分(极大所缘)、速行时分(大所缘)、确定时分(小所缘)与空时分(极小所缘)。我们只以极大所缘来说明,如下图三为《摄阿毗达摩议论表解》中“极大所緣的眼门心路过程”。(注释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心路过程


有分流

过去有分

有分波动

有分断

五門转向

眼识

领受

推度

确定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彼所缘

彼所缘

有分流

(说明:有分波动(注释14),有分断(注释15)

 2、意门心路过程有兩种:

(1)最完整的欲界意门心路过程:

a. 路心生起的顺位:意门转向(注释16)→ 速行→ 彼所緣

b. 路心生起10次:1意门转向,7速行,2彼所緣。

c. 详说欲界意门心路过程,有四十一种心能生起。

d.欲界意门心路过程的所缘清晰度有两种:清晰与不清晰。

   如图四为《攝阿毗达摩议论表解》中“欲界纯意门心路过程”(suddha-manodvarika vithi)(注释17)


 

 

波动

 

 

意门转向

 

速   

 

 

速   

 

 

速   

 

 

速   

 

 

 

速   

 

 

速   

 

 

速   

 

 

彼所缘

 

彼所缘

 



非主动的心 1、主动的心;2、能造善恶业;3、能控制。


(2)安止速行意门心路过程:沒有清晰与不清晰之分別,亦不会生起彼所缘。图五为《摄阿毗达摩议论表解》中“安止速行心路过程”。

 

初次证得

禅修者

  之前

          心路过程

之后

禅那

顿根者

有分流

波--意-遍-近-随-种-禅那

有分流

利根者

有分流

波-断-意-近-随-种-禅那

有分流

道果

顿根者

有分流

波-断-意-遍-近-随-种-道-(2)果

有分流

利根者

有分流

波-断-意-近-随-种-道-(3)果

有分流

注:

波 = 有分波动 

近 = 近行 

断 = 有分断 

随 = 随顺 

意 = 意门转向

种 = 种姓

遍 = 遍作)(注释18) 

   关于安止速行心路过程,这里暂且不讨论。本文重点讨论的有情于感官现量——五门心路过程与意现量——意门心路过程的认知问题。



注释:


1、明法比丘编《摄阿毗达摩议论表解》ch4-2,法雨道场,2009.7

2、过去有分心(Atitabhavavga):当色法生起,撞击净色时,有分心仍在继续生灭。色法撞击净色时,第一个生起的有分心称之为“过去有分”。

4、英译菩提比丘,中译寻法比丘《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頁141,新加坡帕奧禅修中心印。

4、同上,140。

5、明法比丘编《摄阿毗达摩议论表解》ch4-3,法雨道场,2009.7

6、五门转向(Pabca vibbana):五门心路过程里的第一个路心生起,转向现在五所缘之一。

7、五识(Pabca vibbana):直接经验所缘,对所缘取相,执行看或听或嗅或尝或触等五种作用之一。

8、领受(Sampaticchana):接受刚刚五识之一所察觉过的所缘。

9、推度(Santirana):审察刚刚所接受的所缘。

10、确定(Votthapana):确定刚刚所审察的所缘。这是由门转向心的确定作用。

11、速行(Javana):对刚刚所确认的所缘开始起反应或造善恶业,一般速行生起六次或七次,心迟顿与死亡时五次。据禅修者说,第一颗最弱,渐渐增强,第3-5颗最强,再渐渐减弱,第七颗比第一颗强。

12、彼所缘(Tadarammana):注记或回味刚刚速行作用的那个所缘,彼所缘有两次。

13、英譯菩提比丘,中譯尋法比丘《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頁144,帕奧禅林印。。

14、有分波动(Bhavavgacalana ):过去有分之后,第二个有分心生起,称之为“有分波动”。

15、有分断(Bhavavga-upaccheda):有分波动之后,第三个有分心生起,中断有分流的有分心,则称为“有分断”,它是“路心”生起前的最后一个有分心。以上三个“有分心”都是取前世临死心路过程的目标,因此不能识知今生的所缘。

16、意门转向(Manodvaravajjana):属于唯作心,把心转向呈现于意门的目标。

17、明法比丘編《摄阿毗达摩议论表解》ch4-6,法雨道场,2009.7

18、英译菩提比丘,中译寻法比丘《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頁147,帕奧禅林印。


若有读后感,请在文章最下面关注后,留言。


未完待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