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 |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Jon Whitman教授讲座成功举行

CMRS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3-12-16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Jon Whitman教授讲座成功举行


3 月31日下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邀请到来自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Jon Whitman教授,为大家带来题为“From Passion to Compassion: Late Medieval Literature and the History of Sympathy”的线上讲座。这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系列讲座第37讲。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郝田虎主持了讲座,来自校内外近百名听众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


Whitman教授是著名的中世纪文学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最高荣誉学士,哈佛大学硕士、博士,现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英语系荣休教授,曾主持该大学的文学研究中心多年。他的著作包括Allegory: The Dynamics of an Ancient and Medieval Technique(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哈佛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1987)及Romance and History: Imagining Time from the Medieval to the Early Modern Period(主编,剑桥大学出版社,2015)等。


Whitman教授在发言


本次讲座中,Whitman教授探讨了中世纪晚期文学中激情与同情的关联。他指出,中世纪文学中的激情不仅是燃烧的情欲,更是一种激发灵感和高尚志向的冲动。一位武士如果不是既上得了疆场又上得了情场,就算不上优秀的武士。在12世纪及以后的浪漫传奇中,贵夫人是崇高志向的源泉,骑士不仅要有侠义,更重要的是要有深情。这些浪漫传奇标志了西方的第一次性革命,也为之后的爱情文学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激情与理性相悖,中世纪描写激情的文学里常常充满越轨的欲望。这些欲望虽然始于激情,却能激起同情。有观点认为,中世纪晚期对基督受难的想象赋予了“同情”深刻的宗教意义,而Whitman教授却更关注世俗的激情。他认为触发“同情”的往往不是虔诚之心,而是越轨之欲。


越轨的激情如何唤起同情?文学文本如何通过形式塑造情感?为探讨这些问题,Whitman教授以13至15世纪法国、意大利及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五部经典作品为例,详细剖析了激情与同情的关联。作品包括13世纪的《兰斯洛特圣杯故事集》(Lancelot-Grail Cycle),14世纪但丁的《神曲》(Divine Comedy)、薄伽丘《十日谈》(Decameron)、乔叟《特洛伊罗斯与克蕾丝德》(Troilus and Criseyde),以及15世纪马罗礼的《亚瑟王之死》(Morte D’Arthur)。这些作品各具特色,却都涉及越轨的欲望。


Whitman教授在讲座中


首先,通过对比阅读《神曲》和《兰斯洛特圣杯故事集》,Whitman教授阐释了宗教语境下的虔诚(piety)与怜悯(pity),越轨情欲(erotic transgression)与同情(compassion)的关系。他先饱含深情地朗诵了但丁在《地狱篇》第五章中弗朗西斯卡和保罗相遇的片段,又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兰斯洛特圣杯故事集》中桂妮维亚和兰斯洛特接吻的情景。他点出了两部作品中世俗与宗教的张力,并探讨了但丁如何通过文学手段使读者对越轨者产生同情。


Whitman教授认为《神曲》有三个叙事特征:文本性(textuality)、主观性(subjectivity)和关联性(relationality)。第一个特征,文本性,指的是文本内部多个叙事层相互嵌套,层层相嵌的叙述使得情感交迭延宕,拉近了弗朗西斯卡与但丁的心理距离,也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第二个特征,主观性,指的是弗朗西斯卡的第一人称叙事及亲密内省的口吻具有强烈感染力。第三个特征,关联性,指的是一个主体在与另一个主体的互动中,移情通感,相互关联。Whitman教授指出,这三个叙事特征共同促进了同情之情。


Whitman教授接下来又探讨了世俗语境下的激情与同情。他以同样的方式分析了薄伽丘《十日谈》的文本性、主观性和关联性。Whitman教授认为,相较于《神曲》,《十日谈》的情感价值更多体现在对激情的抚慰与纾解,而不是激情的催生,因此也更容易唤起柔和的同情。乔叟的《特洛伊罗斯与克蕾丝德》则更为深刻:激情被置于复杂的文本与历史语境中,同情也不仅是越轨和不忠的情感回应,而是对瞬息万变的人性的反思。马罗礼的《亚瑟王之死》作为15世纪最后一部全景式描写亚瑟王传奇的作品,则怀古伤今,重现了桂妮维亚和兰斯洛特惊世骇俗的爱恋,抒写了人性中难以被宗教压抑,难以被社会规训的纷繁复杂的激情和欲望。


最后,Whitman教授总结道,情感的历史不断变革,中世纪晚期文学重新定义了情欲与激情,唤起了人们对越轨激情的同情。文学作品的想象虽然不能解决激情引发的道德伦理问题或社会问题,却促进了一次次情感革命,促使我们思考同情的本质,在激情的历史书写中探寻同情的无限可能性,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持人郝田虎教授与Whitman教授互动


 郝田虎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高度评价,并就“passion”一词的两个含义:“激情”与“基督受难”向Whitman教授提问。Whitman教授以《亚瑟王之死》为例,指出桂妮维亚与兰斯洛特之间的情欲有着宗教性的虔诚,并由此引申到诸如《特里斯丹和伊瑟》(Tristan and Isolde)等作品中强烈的激情与殉道之情的交融。两位教授还就弥尔顿《失乐园》中亚当的抉择所体现出的世俗之爱与神圣之爱进行了探讨。东北师范大学冯伟教授也就《圣经旧约·雅歌》(Song of Songs)中的情爱与神圣之爱提问,并与Whitman教授共同探究了若干文本中《雅歌》的用典与互文。Whitman教授对其他师生的提问,包括陕西师范大学张亚婷教授、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张炼博士等的提问,也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解答,其回应旁征博引,令人意犹未尽。


讲座最后,郝田虎教授表示欢迎Whitman教授来杭州做客,Whitman教授也向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致以真诚的感谢。


部分讲座参与者合影


文 钟凯来,图 张炼


往期回顾

新闻

新闻|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新年献词

新闻|文本·方法·方向:新时代的诗歌研究国际研讨会成功举行

新闻|浙江大学成功举办“跨越•比较•汇通: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高端论坛”

新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弥尔顿作品集整理、翻译与研究” 中期成果研讨会顺利举行新闻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弥尔顿作品集整理、翻译与研究” 开题研讨会顺利举行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讲座在线上顺利举行
新闻|弥尔顿专家Brooke Conti教授与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
新闻|国际知名学者Piero Boitani教授讲座在线上顺利举行
|著名弥尔顿专家Steve Fallon教授讲座在线上顺利举行
新闻|张隆溪教授:“亚里士多德《诗学》与比较文学研究”讲座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玄学派诗歌与弥尔顿史诗《失乐园》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李尔王》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十四行诗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
新闻|黄必康教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文本交汇:《牡丹亭》英译新探”讲座
新闻|莎学专家William Baker教授与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
新闻 | 杨乃乔教授:“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 讲座
新闻 | 陆建德教授:“弥尔顿声誉沉浮的背后”讲座
新闻 | 欧洲中世纪文学研究著名学者李耀宗先生讲座顺利举行新闻 | John Rumrich教授与沈弘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新闻 | 王宁教授:“全球化时代人文学科的作用与功能”讲座新闻 | 牛津大学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Lorna Hutson讲座顺利举行
新闻 | 弥尔顿专家Stephen B. Dobranski教授与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新闻 | 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与浙江大学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会议回顾 | 2020年 “莎士比亚、弥尔顿与欧洲文学传统国际云研讨会”成功召开
会议回顾 | 2019年“欧洲中世纪与早期现代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会议回顾 | 2018年“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欧洲文学研究青年学者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会议回顾 | 2017年“转折中的早期英国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成功召开活动回顾 | 著名莎学家David Scott Kastan教授竺可桢杰出学者讲座暨首次访华圆满成功
活动回顾 | 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学术

讲座概览 | 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历次讲座回顾(上)

讲座概览 | 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历次讲座回顾(下)学术|沈弘:郝田虎《弥尔顿在中国》序
学术|戴维·斯科特·卡斯顿:弥尔顿“伟大的主题”:《失乐园》简介
学术 | 荣格:《路西弗与普罗米修斯:弥尔顿的撒旦形象研究》序
学术 | 郝岚:语文学的历史时刻 ——《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的争议及价值人物学术|张剑:“英语诗歌与中国读者”:评王佐良先生的英美诗歌研究
学术|张隆溪:《杨周翰作品集》序
学术|陈怀宇:动物研究与文学研究的新贡献——评张亚婷《中世纪英国动物叙事文学研究》
学术|马丁·贝尔纳著,郝田虎译:《黑色雅典娜》中译本序
纪念 | 中英合拍电影《暴风雨与仲夏夜》
纪念 | 朱文振:仿戏曲体译莎片段·词三首
纪念 | 莎翁生殖桑籁组诗古风体中译
纪念 | 王明月:追忆白雅述老师
纪念|罗益民:孙法理教授琐记
纪念 | 章燕: 缅怀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先生纪念|杨林贵:莎学情结 幕后台前——纪念中国莎学活动家孙福良先生纪念|沈弘:追忆硕士论文导师赵诏熊先生纪念|王宁:杨周翰先生为我指明了治学的方向――深切怀念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者杨周翰教授
纪念|杨周翰:饮水思源——我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学的经历纪念|张隆溪:生命的转折点——回忆1977年首次恢复高考纪念|李伟民:飘雪春红印玄石——论中国莎学领导者、研究者孙福良教授

书讯

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七)》

新书快讯 | 《理论之后的莎士比亚》

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六)》

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五)》

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四)》

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三)》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二)》新书快讯 | 沈弘译《农夫皮尔斯》新书快讯 | 郝田虎:《弥尔顿在中国》《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创刊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