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弥尔顿专家Brooke Conti教授与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

吴亚蓉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3-03-3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美国弥尔顿专家Brooke Conti教授

与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

2022年6月27日晚,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系列讲座第三十五讲在线上顺利举行。美国弥尔顿专家Brooke Conti教授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郝田虎教授就“弥尔顿与女性”这一话题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学术对话,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一百廿余名师生积极参与。本次讲座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弥尔顿作品集整理、翻译与研究”(19ZDA298)资助,由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张炼博士主持。

张炼研究员介绍两位对谈者

张炼博士首先对两位对谈嘉宾进行了简要介绍。Brooke Conti教授执教于克利夫兰州立大学(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曾任美国弥尔顿学会(Milton Society of America)主席(2021年),她在Renaissance QuarterlyModern Philology以及Milton Studies等重要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莎士比亚、邓恩以及弥尔顿的论文,著有学术专著Confessions of Faith in Early Modern England(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2014年),她目前正在撰写一部以Religious Nostalgia from Shakespeare to Milton为题(暂定)的书稿。


郝田虎教授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任。作为长江学者,他出版了包括《弥尔顿在中国》(2020年)在内的3部学术专著,发表中英文论文60余篇,主编“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译丛”、“文艺复兴论丛”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集刊。他主持完成了有关弥尔顿研究的教育部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各一项,目前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弥尔顿作品集整理、翻译与研究”首席专家,美国弥尔顿学会执委会委员,同时也是重要国际期刊Milton Quarterly编委。
弥尔顿对于女性的态度令许多读者感到困惑,弗吉尼亚·伍尔夫甚至称其为“第一个男权主义者”。但对弥尔顿的这类批评主要适用于他关于夏娃及其他处于婚姻关系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对谈伊始,Conti教授则以弥尔顿早期作品中的三位女性形象为例,说明这些不以走入婚姻为目的,不依附于男性的女人有着怎样的自主性。弥尔顿没有将她们放置在家庭语境中,而是将她们的独身视为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弥尔顿将这些葆有童贞的女性视为自己在诗歌艺术、宗教预言以及精神追求上的典范。郝田虎教授对此提出疑问,读者应该如何理解堕落前的夏娃,她是否有女性的自主,是否完全依附于亚当?Conti教授认为,弥尔顿在《失乐园》中赋予了夏娃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她并不是完全依附于亚当的女性。

Brooke Conti教授发言

弥尔顿除了关注女性的童贞,更将男性的童贞视为重要的精神和诗艺力量。这一话题使两位学者转向了对弥尔顿的十四行诗与晚期诗歌《失乐园》和《复乐园》的讨论。Conti教授认为,弥尔顿在其早期的十四行诗中虽然展现出对青春的赞美与对婚姻爱情的向往,但这些主题主要是符合了欧洲十四行诗的创作惯例,在更深层次上,他认为独身与童贞是实现诗艺成熟的必要条件;《失乐园》中,弥尔顿着重刻画了理想的与堕落的两性关系,他对童贞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复乐园》中的玛丽亚与神子都葆有童贞,这是他们对上帝信仰的体现。弥尔顿的童贞观念主要受到了早期基督教教父——尤其是圣哲罗姆(Saint Jerome)——的影响,从其早期诗歌和晚期诗歌中,可以看到他关于童贞观念的发展脉络。


接着,两位学者各自分享了他们学习弥尔顿以及在大学中教授弥尔顿课程的经验。Conti教授还特别分享了她的美国学生对弥尔顿有着何种兴趣,他们如何接受弥尔顿,以及弥尔顿在美国的政治史与文化史中占据着何等中心的位置。例如,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深刻影响了美国人有关言论自由的观念。
在充分讨论了弥尔论作品中涉及的女性形象之后,两位学者还讨论了弥尔顿是否是“厌女主义者”;他对于诗歌的定义;弥尔顿现实生活中与女性的关系;夏娃与上帝的关系;论辩与对话对于追寻真理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等话题。

郝田虎教授介绍其主编的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集刊

在问答环节,听众们踊跃提问,问题涉及《复乐园》中童贞与信仰的关系;《失乐园》中对两性关系的强调反映出弥尔顿的女性观发生了何种变化;弥尔顿的“反三一论”为何被认为是异端;《失乐园》中的“混沌”(Chaos)如何综合了两性的特征;17世纪早期女作家的创作状况,等等。Conti教授和郝教授对此一一解答,分享了他们独特的见解。Conti教授欣喜地表示,这些问题既反映出中国学者对弥尔顿抱有浓厚的兴趣,也说明他们对于弥尔顿的阅读与研究已经具备相当的深度。


两位学者极具跨文化的广阔视野,例如郝田虎教授在对谈中数次提及中国的儒家传统及现当代小说中,如何呼应了弥尔顿诗歌的部分主题;Conti教授提及弥尔顿如何深刻影响了美国人的政治与文化生活。他们的对谈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极具启发性,听众们不仅见证了弥尔顿的永恒魅力,也感受到跨文化交流的活力。与会者们纷纷表达对讲座主办方的感谢,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中外学者对话活动,加深并拓展文学和文化研究。

 与会者合影留念

图/文 吴亚蓉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2022年7月7日





往期回顾

新闻

新闻|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新年献词

新闻|浙江大学成功举办“跨越•比较•汇通: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高端论坛”

新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弥尔顿作品集整理、翻译与研究” 中期成果研讨会顺利举行新闻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弥尔顿作品集整理、翻译与研究” 开题研讨会顺利举行
新闻|国际知名学者Piero Boitani教授讲座在线上顺利举行
|著名弥尔顿专家Steve Fallon教授讲座在线上顺利举行
新闻|张隆溪教授:“亚里士多德《诗学》与比较文学研究”讲座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玄学派诗歌与弥尔顿史诗《失乐园》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李尔王》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十四行诗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
新闻|黄必康教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文本交汇:《牡丹亭》英译新探”讲座
新闻|莎学专家William Baker教授与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
新闻 | 杨乃乔教授:“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 讲座
新闻 | 陆建德教授:“弥尔顿声誉沉浮的背后”讲座
新闻 | 欧洲中世纪文学研究著名学者李耀宗先生讲座顺利举行新闻 | John Rumrich教授与沈弘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新闻 |王宁教授:“全球化时代人文学科的作用与功能”讲座新闻 | 牛津大学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Lorna Hutson讲座顺利举行
新闻 | 弥尔顿专家Stephen B. Dobranski教授与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新闻 | 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与浙江大学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会议回顾 |2020年 “莎士比亚、弥尔顿与欧洲文学传统国际云研讨会”成功召开
会议回顾 | 2019年“欧洲中世纪与早期现代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会议回顾 | 2018年“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欧洲文学研究青年学者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会议回顾 | 2017年“转折中的早期英国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成功召开活动回顾 | 著名莎学家David Scott Kastan教授竺可桢杰出学者讲座暨首次访华圆满成功
活动回顾 | 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学术

讲座概览 | 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历次讲座回顾(上)

讲座概览 | 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历次讲座回顾(下)学术|沈弘:郝田虎《弥尔顿在中国》序
学术|戴维·斯科特·卡斯顿:弥尔顿“伟大的主题”:《失乐园》简介
学术 | 荣格:《路西弗与普罗米修斯:弥尔顿的撒旦形象研究》序
学术 | 郝岚:语文学的历史时刻 ——《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的争议及价值人物学术|张剑:“英语诗歌与中国读者”:评王佐良先生的英美诗歌研究
学术|张隆溪:《杨周翰作品集》序
学术|陈怀宇:动物研究与文学研究的新贡献——评张亚婷《中世纪英国动物叙事文学研究》
学术|马丁·贝尔纳著,郝田虎译:《黑色雅典娜》中译本序
人物|罗益民:孙法理教授琐记
人物 | 章燕: 缅怀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先生人物|杨林贵:莎学情结 幕后台前——纪念中国莎学活动家孙福良先生人物|沈弘:追忆硕士论文导师赵诏熊先生人物|王宁:杨周翰先生为我指明了治学的方向――深切怀念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者杨周翰教授
人物|杨周翰:饮水思源——我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学的经历人物|张隆溪:生命的转折点——回忆1977年首次恢复高考人物|李伟民:飘雪春红印玄石——论中国莎学领导者、研究者孙福良教授

书讯

新书快讯 | 《理论之后的莎士比亚》

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六)》

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五)》

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四)》

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三)》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二)》新书快讯 | 沈弘译《农夫皮尔斯》新书快讯 | 郝田虎:《弥尔顿在中国》《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创刊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