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十四行诗

钟凯来、张炼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2-06-09

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

走进浙大课堂:十四行诗

12月5日,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本科生课程“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第二次邀请国际知名学者、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乔治·M.博德曼讲座教授David Kastan先生授课,为师生们讲授十四行诗,并以斯宾塞、莎士比亚及弥尔顿的五首诗歌为例,对十四行诗的形式与内涵进行了细致的诠释。课程主讲教师、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任郝田虎教授与三十多名来自中国和韩国的同学共同在线聆听,并积极参与了云课堂的讨论。


David Kastan教授先后执教于达特茅斯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曾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匈牙利罗兰大学、开罗美国大学等校杰出访问教授,目前兼任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首席国际顾问。“浙大-耶鲁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计划”是浙江大学2021年4月批准立项的世界顶尖大学合作计划项目之一。该研究计划的重要内容是由郝田虎教授和Kastan教授合作讲授本科生课程“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促进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浙大的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研究,提升我校的国际化水平。
本次授课中,Kastan教授围绕“十四行诗的形式”,“如何阅读十四行诗”及“十四行诗对诗人及读者的意义”等问题展开讲授。首先,他简要梳理了十四行诗的历史。十四行诗起源于13世纪中期,第一个采用这种诗歌形式并使之具有严谨的格律的文人是意大利中世纪的“西西里诗派”诗人雅科波·达·连蒂尼。意大利语中的“sonetto”最初的含义即是“小歌谣”,通常用于歌唱,可能配有伴奏。继雅科波·达·连蒂尼后,十四行诗在意大利开始繁荣兴盛。诗人卡瓦尔坎蒂、但丁、米开朗琪罗等都是优秀的十四行诗作者。14世纪上半叶,彼特拉克成为这种诗体的主要代表,他创作了著名的《歌集》(Canzoniere),其中包括一系列十四行诗,主要抒写对劳拉热烈的爱情。Kastan教授指出,虽然十四行诗的主题总是与爱情相关,但其实质是探讨诗歌创作。15到16世纪,十四行诗在欧洲形成了标准格式,不再是“小歌谣”,而是较为固定的十四个抑扬格五音步诗行。十四行诗常常以系列组诗的形式呈现,且诗歌内容相互关联。17到18世纪,由于其形式上的局限性,十四行诗受欢迎程度降低。但19世纪初,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提出要为十四行诗正名,他创作了名为“Scorn Not the Sonnet”的十四行诗,专门歌颂莎士比亚、彼特拉克、但丁、斯宾塞与弥尔顿等伟大的十四行诗人。直至21世纪,美国当今最才华横溢的非裔诗人之一,特伦斯·海斯(Terrance Hayes)仍在书写十四行诗,他最近出版的一部诗集,名为“American Sonnets for My Past and Future Assassin”,虽然写的是美国非裔的生存状况,但采用了十四行诗的结构,构思相当精巧。这说明十四行诗在现当代仍然充满活力。
接着,Kastan教授转向具体的文本,从菲利普·锡德尼的《爱星者与星》谈起,讲到十四行诗常见的“求爱不得”主题,又再次强调许多十四行诗探讨的其实是诗歌创作。他提出十四行诗具有“形式上的能量”(formal energies),因其短小精炼,结构紧凑,能产生一种“能量场”(force field)。十四行诗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其诗节之间“能量”的转变,即意大利语“volta”,在这样的转折点上,诗歌的角度、思想和情感会发生戏剧性的改变。鉴赏十四行诗首先要分析诗歌的韵律、划分诗节,其次就是观察转折点出现的位置。Kastan教授进而举例说明,用比较的方式对斯宾塞《爱情小诗》中的Sonnet 75与莎士比亚的Sonnet 18进行了文本细读。他带领同学们分析了两首诗的格律、诗节间的转折点,指出Sonnet 75的转折点出现在四行与四行之间,前八行与后六行之间;Sonnet 18的转折点则出现在前八行后,末尾对句之前。Kastan教授认为诗中的句法结构、音韵、起承转合,及各种不同的角度与声音,都使十四行诗形成独特的张力,如迷你戏剧般精彩。接着,他点出两首小诗都表达了永恒的诗歌使爱人永生的愿望,爱情与时间正是十四行诗永远的母题(“All in war with Time for love of you.”—Shakespeare, Sonnet 15),而“诗人是否相信十四行诗能使爱情永恒”则是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Kastan教授认为斯宾塞与莎士比亚都清楚地认识到“爱情不朽”的不切实际,但仍然渴望通过强烈真挚的语言,表达恋爱中包括憧憬与幻想在内的复杂的情感体验。这些丰富的意蕴正是暗含在十四行诗的形式中,在转折点的“能量”转变中,在不同声音的对话中。


Kastan教授以同样的方式,风趣幽默地讲解了莎士比亚的Sonnet 116与Sonnet 138,认为Sonnet 116中忠贞不渝的爱看似崇高,实则是柏拉图式、过分理想化的爱情,而Sonnet 138中虽然充满了“谎言”,却反映出辩证的、不完美的真实,这些张力蕴藏在十四行诗的形式中,耐人寻味。最后,Kastan教授分析了弥尔顿的《咏失明》,指出弥尔顿的十四行诗结构上的创新,包括跨行连续(enjambment),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映照了弥尔顿挑战正统的反叛精神。在整节课的最后,Kastan教授总结道:“Sonnets are all about edges, fractures, lines and lines of energy. They are wonderfully readable and are wonderful to read.”
郝田虎教授对整堂课表示高度赞扬,并作出了精彩而独到的点评:他认为Kastan教授的授课本身就像一首结构精巧的十四行诗。Kastan教授总共讲解了五首诗:首先是斯宾塞的Sonnet 75,这是“十四行诗”的第一个四行;接着是莎士比亚的Sonnet 18和Sonnet 116,这是“十四行诗”的第二个四行;两个“诗节”的主题都是诗歌、爱情与时间,然而,在第三个“诗节”中,出现了突变的“转折点”,即莎士比亚的Sonnet 138,更关乎谎言与真实。最后,他以弥尔顿的小诗作结,再次强调诗歌形式与内容紧密的关联性,这便是Kastan教授“十四行诗”的末尾对句。Kastan教授妙趣横生的讲授富含哲理与智慧。在讲授后的问答环节,多名同学就“形式与内容如何完美统一”等相关问题提问。Kastan教授进行了耐心解答,师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在课程结束前,Kastan教授对浙江大学、对中世纪文艺复兴研究中心的邀请再次表示感谢,并表达了对下次授课的期待。据悉,Kastan教授将在12月中旬为“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课程的学子在线讲授莎翁悲剧《李尔王》等,并于2022年1月初与郝田虎教授联袂讲授弥尔顿史诗《失乐园》,敬请关注。


文/钟凯来  图/张炼

2021年12月6日


往期回顾

新闻

新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弥尔顿作品集整理、翻译与研究” 中期成果研讨会顺利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弥尔顿作品集整理、翻译与研究” 开题研讨会顺利举行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
新闻|莎学专家William Baker教授与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
新闻 | 杨乃乔教授 “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 讲座顺利举行
新闻 | 陆建德教授“弥尔顿声誉沉浮的背后”讲座顺利举行
新闻 | 欧洲中世纪文学研究著名学者李耀宗先生讲座顺利举行新闻 | John Rumrich教授与沈弘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新闻 |王宁教授:全球化时代人文学科的作用与功能新闻 | 牛津大学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Lorna Hutson讲座顺利举行
新闻 | 弥尔顿专家Stephen B. Dobranski教授与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新闻 | 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与浙江大学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新闻 | “莎士比亚、弥尔顿与欧洲文学传统国际云研讨会”成功召开
会议回顾 | 2019年“欧洲中世纪与早期现代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成功召开
会议回顾 | 2018年“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欧洲文学研究青年学者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成功召开
会议回顾 | 2017年“转折中的早期英国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成功召开活动回顾 | 著名莎学家David Scott Kastan教授竺可桢杰出学者讲座暨首次访华圆满成功
活动回顾 | 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学术

讲座概览 | 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历次讲座回顾(上)讲座概览 | 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历次讲座回顾(下)学术|沈弘:郝田虎《弥尔顿在中国》序
学术|戴维·斯科特·卡斯顿:弥尔顿“伟大的主题”:《失乐园》简介
学术 | 荣格:《路西弗与普罗米修斯:弥尔顿的撒旦形象研究》序
学术 | 郝岚:语文学的历史时刻 ——《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的争议及价值人物学术|张剑:“英语诗歌与中国读者”:评王佐良先生的英美诗歌研究
学术|张隆溪:《杨周翰作品集》序
人物|罗益民:孙法理教授琐记
人物 | 章燕: 缅怀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先生人物|杨林贵:莎学情结 幕后台前——纪念中国莎学活动家孙福良先生人物|沈弘:追忆硕士论文导师赵诏熊先生人物|王宁:杨周翰先生为我指明了治学的方向――深切怀念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者杨周翰教授
人物|杨周翰:饮水思源——我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学的经历

书讯

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四)》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三)》出版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二)》出版新书快递 | 沈弘译《农夫皮尔斯》新书快递 | 郝田虎:《弥尔顿在中国》《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创刊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