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 | 王明月:追忆白雅述老师

王明月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3-12-16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发表于《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七)》,郝田虎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经作者授权,在此推送,以飨读者。


追忆白雅述老师

王明月

作者简介:王明月,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台湾中正大学外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世纪英国文学研究。

Title: Remembering Professor Derek A. Pearsall (1931-2021)

Author: WANG Ming-yueh (Ph.D.,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is a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Chung Cheng University (Taiwan). Her research field is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Email: mydenisewang@gmail.com


初闻白老师在2021年10月14日辞世的消息,真的不敢置信。因为在闻讯前几个星期,其家人刚刚举家同庆,热热闹闹地为他庆祝九十岁大寿(2021年8月28日)。白老师与白师母超过半个世纪的婚姻幸福美满,育有二男三女,子孙满堂。2004年白师母过世后,白老师独居在约克市Clifton Dale的老宅。自1968年创办了约克大学中世纪研究中心(Centre for Mediev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York),前前后后白老师在约克市度过了近60个春秋。他对于约克自然有深厚的情感。2000年从哈佛大学退休后他决定回归故里定居。直到2021年他依然在约克大学与哈佛大学两校指导博士生、写文章、讲学、出席大大小小的研讨会。他是国际顶尖学者,专研十四世纪至十五世纪英国文学,著作等身。其中被学界奉为经典的专书包括评论乔叟(Geoffrey Chaucer)、约翰·利德盖特(John Lydgate of Bury)等人的诗作,还有兰格伦(William Langland)的C文本《农夫皮尔斯》(An Edition of the C-Text of Piers Plowman)与乔叟传记(The Life of Geoffrey Chaucer: A Critical Biography)。他于1977年出版的《古英语和中古英语诗歌》(Old English and Middle English Poetry)奠定了他在学术界掷地铿锵的言说,他开创以深入一手资料的文本学(textual studies)研究古英文与中古英文诗歌。尤其对约翰·利德盖特手抄本研究,他巨细靡遗地检视一手资料的功力至今无人能及。不可不提的是他另一部重要的著作:他在比对了超过三十本以上的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手抄本后,检视从十五世纪至二十世纪《修女的神父的故事》,于1983年出版了《修女的神父的故事》集注本(The Nun's Priest's Tale: A Variorum Edition of Chaucer's Works)。白老师倡导这个历史文学方法学,着重于就文本方方面面的文本历史演化:从历史(时间轴)的纵面分析文本的流动、解读、编辑、重刻、出版及学术评论;从文本学(文字学)批注内容,大自从文学作品的故事来源与模拟(sources and analogues)、写作年献考证、主题,小到手抄本的特定段落对比、用字遣词及字源。因此,他活跃于早期英语文献协会(Early English Text Society)也就不难理解了。EETS是成立于1864年的文本出版协会,致力于编辑和出版早期英语文献,尤其是那些只有手稿的早期英语文献。白老师是EETS的外审委员,其评审意见往往显露出他对一手材料的真知灼见。也就在2021年,他完成了与约克大学英文系Linne Mooney教授合著的《高尔<情人的忏悔>手抄本目录纪实》(A 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 English Manuscripts of John Gower's Confessio Amantis),于八月付梓出版。他在生前共出版了32部专书、130 篇以上的期刊论文、超过百本专书的书评。目前还有两篇期刊论文即将发表。敏锐的观察力、犀利的头脑与满腹的经书,让白老师在课堂上妙语如珠,课堂外更是风趣幽默、生气盎然,让学子如沐春风。白老师有异于常人的记忆力,这应该来自他有写小抄,作笔记的习惯。除了专业领域外,他最常背诵的是莎翁的名句台词,还有一大堆他所赏识的欧美大文豪的佳句(比如,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作品《追忆似水年华》)。我曾经看过他其中一本小册子,字体娟秀、有很多圈圈点点。做了一辈子的书生,白老师的日常就是做学问,即便癌末也如是。我们后辈与白老师私下相处时,他平易近人的个性与直率常常让人忘记他是学术界赫赫有名的DAP(Derek A. Pearsall,首字母大写)。


2012年夏我第一次到他住处拜访他时,他带我看了三层楼半的每间起居房。子女都依然保有自己儿时的旧时摆设。客厅中有架钢琴,落地窗外是花木扶疏的花房。白老师很自然地坐在钢琴前敲了几个键盘,悠然的琴声依旧绕耳,而斯人已矣。这二十多年来与白老师在日常的书信往返及面对面的相处间,久而久之,除了学问,我也慢慢看到了白老师严师慈父的身影。当时2011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刚出版了一本学生后辈们为他贺寿80岁的论文集。内页写着:献给爹。他笑着对我说:“他们私下称呼我为老爹(Père)。”其实在欧美中世纪英国文学界,白老师素有“导师(mentor)”之称。20世纪80年代后,直至今日,欧美从事中世纪英国文学研究者老中青三代相关的博士论文几乎都要引用一两句白老师的论述作为佐证,或延伸,或斥驳。我的博士论文也不例外,其影响力与贡献可见一斑。


白雅述老师致作者的书信之一(2001年11月1日)


最近我才恍然大悟,与许多白老师的学生一样,我与白老师的相遇是巧合也不是巧合。白老师总是有双慧眼,一眼准能瞧出学生的根器(上、中、下),因材施教。2000年四月,我只身从北英格兰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前往伦敦市郊瑞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参加一场三天两夜的中世纪英国传奇文学研讨会(Biennial Medieval Insular Romance Conference)。因为火车误点,我抵达瑞丁大学的住处已是深夜,四下漆黑无人。接待我的老师应是久候无人后才在宿舍门口贴了条子,夹着房门钥匙就离开了。隔天清晨我步出宿舍外,眼前一片白雾茫茫,依然四下无人。正当我不知何去何从时,白老师在雾中走向我。他很礼貌地请求我协助他找到前往食堂的路。我悻悻然地回应他说:“我也是个初来乍到的陌生访客,食堂在哪里我可是不知道的。但是,早餐的培根火腿味倒是可以为我们引路。”于是,我带领着这位“迷了路”的白老师,走入了食堂。就这样,白老师频频在人前感谢我的及时救援并邀请我与他同席用餐。此后,研讨会期间每次的用餐、茶叙,他总围绕在我左右,而守在他身旁的白师母也总是温柔地对我笑着。至今忆想起当时的光景,白老师真的迷路了吗?


会议期间在交谈中,我兴致高昂地邀请白老师到台湾短访。他没拒绝也没答应,只淡淡地透露了2000年夏他退休后要休息一下,所有的邀约都要一年后再谈。我当时傻傻地误以为他已经有意愿在一年后(2001-2002)到台湾北中南各大学做巡回系列演讲。因此,在日后的书信往返中我频频追问他的访期。误打误撞下,白老师跟他在哈佛大学的台湾博士生说:“你们台湾这位王某某真是紧追不舍啊!如此信守口头之约,实属少见。”于是,2001年五月在酷热闷湿的台北桃园国际机场,我与我的学生们迎接了我们生平第一位接待的世界级国际学者到访台湾。当时白老师从北国来,身穿厚重的冬衣,两颊通红,额头直冒汗。这让我充分见识到他对亚热带台湾的不适应与好奇。往后的十天中他像个好奇宝宝,每天都问题连连。白师母事后转述他对在台湾第一次正式用餐的感受是一桌子菜全是鹅肉,满桌的鹅肉(嘉义民雄乡特产),除了鹅肉,还是鹅肉,就是鹅肉。餐厅是学生选的,要在地的、地道的台湾味。白老师只见围坐一桌子的硕士生欢喜地啃着鹅肉,而他只能辛苦地用筷子夹了一小块鹅肉。因为五月台湾天气又湿又热,他一直猛喝着一杯又一杯台湾啤酒。随即某个男同学机警地消失在席间,等他在回来时手上多了一副7-11免费的塑料刀叉。饭后,白老师将叉子放入西装左胸口内层的口袋中,如获至宝地对约翰说:“这宝贝我要它片刻不离我身。太谢谢你啦!”又转身对我说:“约翰是可造之材。”他在中正大学两场的公开演讲,座无虚席。当晚文院院长宴请白老师。白老师的讲题“Why Middle English matters?” 让这位汉语(闽南语)专家很有感触,他们的对话充分展现出东西文化学术交流的意义。可见白老师演讲深入浅出的魅力。


几天马不停蹄巡回演讲后,我特意安排了一趟金门之旅。当小飞机从高雄飞越台湾本岛,台湾的海岸线一览无遗。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在低空上看到台湾宝岛的全貌。白老师问我:“台湾中部外海那人工造出的新生地盖着大片工厂,高耸的大烟囱是做什么用的?”我答不上来,满脸狐疑看着白老师指向的位置,天啊,原来那是当年台塑集团在云林麦寮的六轻化工厂(今日众所皆知的石化业帝国本部,也绝对是宜居环境的杀手)。抵达金门后,我们在金城市打尖过夜,隔天参观金门当地的闽南建筑群与西洋楼,还去参观了金门炮战补给船专用的海底人工隧道、碉堡与炮台。当他手握着望远镜看着几百公尺外的厦门渔村时,白老师对我说:“金门与大陆居然靠得这么近。”在白老师诸多“不耻下问”的问题中,最令我觉得羞愧不安的是1387年的意义。当时我们就站在金门某间小庙的碑石前,上面英文解说牌上写着古碑立于1387年。对于白老师的提问,我因为答不上来而频频追问他给答案。白老师要我好好想想。若干年后,我才明白1387年乔叟开始着手写《坎特伯雷故事集》,也是在1387年他将《骑士的故事》(“The Knight's Tale”)完稿。我竟然忽略了乔叟生平大事记中这么重要却微细的时间点!这样小小提点却开启了我往后对乔叟研究的谦卑之旅。返回台湾本岛次日,我们一行人去了彰化鹿港。在鹿港的孔庙前殿,我们谈论着孔子的生平与教学风格。白老师对我说:“做一个人师远远比做个经师有意思,因为学生有出息,青胜于蓝,是人生一大乐事。”他又说:“我教书就是喜欢与年轻人抬杠。”他最常在被学生挑毛病时,自嘲地说:“我就爱自打嘴巴。”(I love to contradict myself!)在治学上,因为严谨(特别是对于手稿、手抄本、活字排版稿的比对),他的“自打嘴巴”总是令人心服口服。谁说这不是《礼记》上所说最典型的“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人文精神呢?在白老师身上,我看到了治学之道(勇于创新、自我挑战),为师之道(不耻下问、教学相长),更看到了为人之道(严以律己、宽厚慈爱)。临别前,我送给白老师一个刻好他的中文姓名“白雅述”的私章及一个朱砂印泥盒当纪念品,并且为他解释他中文姓名翻译的原则与意义。白老师很开心地收了礼物还淘气地问我他的私章怎么能代表他?此外,白老师表示他想要私下回馈我的热情款待,问我可有任何要求?在情急之下,我脱口而说:“我想要你所有的著作,每一本著作加上作者的亲笔签名!”几个月后,我在信箱中收到一个邮包,里头全是他珍藏的第一版著作还加上了亲笔名。之后,他有新出版的专书,我都会收到他的赠书。除此之外,他还特地写了一封感谢函给当时中正大学的校长,表扬我及我的学生们,并期许校方对西欧中世纪教学研究的支持。2009年春,白老师二度短访台湾。2009年冬,中正大学西欧中世纪研究中心成立,白老师是国际咨询委员会的首席教授。


白雅述老师给作者的部分赠书


关于2009年白老师的到访,我的硕博士生中有位学生如此回忆道:




走入中世纪研究领域里,学习收集文献及研究论文并做好文献汇整为第一要件,第一次认识Derek Pearsall教授的大名就从文献收集开始,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资料搜集越来越多,也有更多机会拜读Pearsall教授的文章。对于当时初入中世纪领域,且还有许多知识要学习的我而言,没想能有机会可以坐在台下听到本人的演说及分享中世纪研究,更难得的是,还有机会可以陪伴Pearsall教授环台,这样的机会确实不常有。


2009年的春季,由台湾西洋古典中世纪暨文艺复兴学会及王明月老师邀请Pearsall教授来台担任研讨会主讲人,研讨会之后,Pearsall教授再应王老师的邀请前往中正大学演讲,我也因此获得宝贵的机会与Pearsall教授会面。在学校演讲当天,虽然只是小小的讲座,但是Pearsall教授身着西装领带,深具有学者风范上台演说。然而,在他的领带上,却有很可爱小小只的独角兽图案。我记得当时他很俏皮地告诉我们这是独角兽,与中世纪相关,是在大英博物馆买的。


隔天一早,Pearsall教授、王明月老师、蔡幸纹学妹及我一行从嘉义火车站出发,目的地是花莲东华大学,中途暂停台东。由于时间紧凑,火车一到大家赶紧上车,一路搭乘火车往南前进。在火车上大家天南地北地聊天,仿佛在眼前的并非一位国际知名学者,而是一位邻家和蔼可亲的爷爷。很快就到了中午时间,由于火车中午未贩卖餐点,所以车长在屏东某一小站短暂停留5分钟,让大家有时间购买餐点。因为只有短短5分钟,很怕赶不上火车,我记得当时和学妹一路狂奔,到了车站的7-11超商,随意买了些三角饭团及餐盒,再赶紧回到车上,随后火车就出发。教授看到我们时,很开心的跟我们说你们赶上了!本来有点担心Pearsall教授会不习惯超商的食物,没想到Pearsall教授一看到三角饭团包装,直说这包装好有趣,我向他解释包装的功能,Pearsall教授直说道这非常聪明。他看到超商餐盒的纸制提网时(有点类似窗花剪纸),更是一脸不可置信地表示:“为什么英国没有这样的东西,这实在太方便了,不占空间,了不起的发明。”看到Pearsall教授开心用餐,我们也总算可以放下悬着的一颗心。些许是因为这一路上大家太愉快了,也太放松了,在火车即将达中点站台东时,竟然发生一段小插曲。当时大家正愉快地聊天,没有人发现火车快到站了,直到火车靠站听到广播时,大伙才赫然惊觉到站了,赶紧匆忙下车。


在台东站,我们与台大退休教授田维新老师见面,田师母除了准备丰盛的下午茶宴请大家外,还带我们到台东海边欣赏美景,大家手上一杯现煮咖啡,坐在海边远眺太平洋,享受自然风光。旅途中,Pearsall教授时不时关心大家,询问对于刚刚演讲内容有没有问题,或是在研究学问上有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对我们就像他自己的学生一样关心。在结束花莲东华大学及台北台湾大学两场演说后,我们搭乘高铁回到嘉义完成一趟不可思议的环岛之旅。回程中,Pearsall教授就像好奇宝宝,对高铁的设施及整洁感到惊讶,一路也很享受高铁舒适的乘座空间。而这也让我十分感佩Pearsall教授,以近80岁的高龄,对于事物仍观察入微,随时保持好奇心,或许也是这样让 Pearsall教授能在研究领域中出类拔萃,而我也期许自己未来能葆有像Pearsall教授一样对事物拥有永不灭的好奇心。


多年后得知教授过世的消息,内心相当震撼,也感到中世纪领域少了一位重要的典范。现在想到2009年那一次惊奇之旅,令人怀念的时光不断涌出。


(王怡文,写于2022年2月15日)


2009年5月2日,白雅述老师与王明月老师及其研究生环岛出游前的合影,摄于中正大学致远楼


自2001年起,每隔一两年我在公差之余总会与白老师小聚一下。每次短暂的重逢都留给我毕生难忘的回忆。比如,2007年中世纪英国传奇文学研讨会(双年会)(Biennial Medieval Insular Romance Conference)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 the University of Dublin, Ireland)的广场中央,熙来人往的校园里,白老师费劲地向我解说斯宾塞(Edmund Spenser)的政治主张。然后,他在情绪高昂中顿然停止,自嘲说:“我没想到我居然有此荣幸在这个地点、这个时间点、对着千里而来的你,一个来自台湾的外邦学者,解释我们英国人与爱尔兰人几百年来无解的矛盾与困惑。”然后在我的沉默中(我听不懂),我们去了乔伊斯(James Joyce)笔下,都柏林小街暗巷里的小酒吧喝酒,解国愁。隔天,他带我去参观都柏林基督教会座堂(Dublin Christ's Church Cathedral)的地宫(crypt),为我细细解说展示的宝物与古器具。地宫阴风慏凕,我跟他说我们华夏子孙只会清明节(寒食节)扫墓祭祖,但是平日里我们绝不会入墓参访死人的遗物与棺椁。然后,他向我细细地解说了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悼亡节或诸灵节(All Souls' Day,每年十一月二号),当天西欧各地的老百姓也只能吃寒食。


2012年,我在参加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的中世纪英国传奇文学研讨会(双年会)以后,从杜伦顺道去了约克,下榻 Bar的圣母研究所(Institute of the Blessed Virgin)的修道院(又称Bar Convent,是英国现存最古老的天主教修道院)。居然很巧合的在前一晚,白老师与友人在 Bar Convent 听了一场古典室内音乐会。于是,隔天我们在 Bar Convent 一起用早膳。他提议参观 Bar Convent 内的礼拜堂。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亲眼见到圣者的遗骸圣物:一节手指骨(the Cult of relics)。藉此因缘,隔周我与利兹大学英文系Catherine Batt教授特地专程拜访女修院的院长及他们的档案室,读到修院珍藏的几百年的手稿真迹。2013年,在利兹大学中世纪研究年会(International Medieval Congress, University of Leeds, 简称IMC-Leeds)结束后,我们一行人中有杭州浙江大学沈弘老师、我的两位博士生与我等四人一起前往约克拜会白老师。白老师请我们在约克大教堂(York Minster Cathedral)旁的小酒馆用午餐,之后,我们一起逛约克古城墙、碉堡。2015年盛夏,利兹大学年会后,我又去了约克拜会白老师。这次他说他要开车载我兜风,沿途一路欣赏北约克郡(north Yorkshire)秀丽的田野风光。我们主要是参观位于英国北约克郡埃尔德菲尔德村(Aldfield)附近的喷泉修道院(Fountains Abbey)。喷泉修道院建立于1132年,使用了逾400年,直到1539年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运动中停止运行。喷泉修道院为英国最大及保存最完好的西多会僧院Cistercians遗址。也就是在Fountains Abbey修道院的废墟中,他为我独自一人上了一堂宝贵的英国中世纪修道院建筑史。午餐在斯塔德利皇家公园(Studley Royal)的Café,他为自己拿的饭后甜点是最平民的大黄派(Rhubarb pie)。下午茶时他向我解释大黄在平民百姓家的流行与英国风(Englishness),并且讲述英国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劳工家庭的日常饮食文化。2016年我们在伦敦玛丽王后学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参加新乔叟学会(NCS, New Chaucer Society)双年会的晚宴前有短暂的咖啡时光。2018年中世纪英国传奇文学研讨会(Biennial Medieval Insular Romance Conference)继加拿大温哥华双年会后,又提议在英国的海外举办。我还向白老师提议把小型的双年会挪到东亚来举办,台北自然是首选。当我还在天马行空的规划中时,新冠疫情却于2020年爆发了。


白老师一生执教鞭确实从未放弃教学相长的初衷与热情。他偶尔会自嘲不是科班生,家境贫苦,劳工子弟,兄弟辈数十人中只有他一人读了大学。高考时他进入了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的地质系(geology)。读了一学期他觉得没兴趣,一度想辍学去做工人。大一时在校园中偶遇英文系的Geoffrey Shepherd教授,闲谈下他决定转系。仿佛在大海载沉载浮中抓到一根浮木,从此他有了启蒙的导师,学会了潜水,一头深进了中世纪英国文学的海底世界,以极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于一年后拿到硕士学位。他的硕士论文以《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为研究主题,所完成的研究成果斐然,获得教授们一致的激赏。碍于家庭经济因素,他放弃攻读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以优异的硕士学位,他谋得生平第一个教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英文系的助理讲师(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1959-1965)。此后,他在伦敦安家落户。他致力于文本的研究,推陈出新,陆续发表了几篇掷地铿锵的大作,自此奠定了他在英国中世纪研究的学术领域里不可小觑的新生代份量,这也促使他将研究的触角结合了历史学、语言学、视觉艺术、考古学等。1965年应聘新成立不久的约克大学,一路从讲师升至教授职等(1965-1985)。在1968年他与Elizabeth Salter、Barrie Dobson三位教授共同创立了约克大学中世纪研究中心,炒热了大西洋两岸英美各知名学府英文系开设中世纪文学的风潮,各大学府又纷纷仿效约克大学成立跨国跨领域中世纪研究中心(interdisciplinary medieval studies)。白老师在没有博士学位的情况下,于1987年应哈佛大学礼聘为Gurney Professor of English Literature,培育无数英才。退休后,他经常出席哈佛大学英文系师生的读书会(English Department medieval colloquium, Harvard University),不定期与师生在课堂外切磋。他曾任新乔叟学会理事长(1988-1990),也荣任国际英文系教授联盟主席(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of English, 1984-1986),美国中世纪学会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等。除了专业上的成就,他在美国高等教育的语文教育改革上也贡献良多。


走笔至此,回想起与白老师每一次的相处,依旧激动不已。由衷不舍这样一位长者的离世。高山仰止,典范长存。我想在往后的日子里只要我们读起英国中世纪诗歌,白雅述老师的著作在英国中世纪文学世界里将千古留芳,松柏长青。师恩浩荡,除了不负所学,无以为报啊。共勉之。


(特邀编辑:张炼、郝田虎)


往期回顾

新闻

新闻|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新年献词

新闻|文本·方法·方向:新时代的诗歌研究国际研讨会成功举行

新闻|浙江大学成功举办“跨越•比较•汇通: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高端论坛”

新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弥尔顿作品集整理、翻译与研究” 中期成果研讨会顺利举行新闻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弥尔顿作品集整理、翻译与研究” 开题研讨会顺利举行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讲座在线上顺利举行
新闻|弥尔顿专家Brooke Conti教授与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
新闻|国际知名学者Piero Boitani教授讲座在线上顺利举行
|著名弥尔顿专家Steve Fallon教授讲座在线上顺利举行
新闻|张隆溪教授:“亚里士多德《诗学》与比较文学研究”讲座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玄学派诗歌与弥尔顿史诗《失乐园》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李尔王》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十四行诗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
新闻|黄必康教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文本交汇:《牡丹亭》英译新探”讲座
新闻|莎学专家William Baker教授与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
新闻 | 杨乃乔教授:“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 讲座
新闻 | 陆建德教授:“弥尔顿声誉沉浮的背后”讲座
新闻 | 欧洲中世纪文学研究著名学者李耀宗先生讲座顺利举行新闻 | John Rumrich教授与沈弘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新闻 | 王宁教授:“全球化时代人文学科的作用与功能”讲座新闻 | 牛津大学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Lorna Hutson讲座顺利举行
新闻 | 弥尔顿专家Stephen B. Dobranski教授与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新闻 | 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与浙江大学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会议回顾 | 2020年 “莎士比亚、弥尔顿与欧洲文学传统国际云研讨会”成功召开
会议回顾 | 2019年“欧洲中世纪与早期现代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会议回顾 | 2018年“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欧洲文学研究青年学者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会议回顾 | 2017年“转折中的早期英国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成功召开活动回顾 | 著名莎学家David Scott Kastan教授竺可桢杰出学者讲座暨首次访华圆满成功
活动回顾 | 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学术

讲座概览 | 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历次讲座回顾(上)

讲座概览 | 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历次讲座回顾(下)学术|沈弘:郝田虎《弥尔顿在中国》序
学术|戴维·斯科特·卡斯顿:弥尔顿“伟大的主题”:《失乐园》简介
学术 | 荣格:《路西弗与普罗米修斯:弥尔顿的撒旦形象研究》序
学术 | 郝岚:语文学的历史时刻 ——《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的争议及价值人物学术|张剑:“英语诗歌与中国读者”:评王佐良先生的英美诗歌研究
学术|张隆溪:《杨周翰作品集》序
学术|陈怀宇:动物研究与文学研究的新贡献——评张亚婷《中世纪英国动物叙事文学研究》
学术|马丁·贝尔纳著,郝田虎译:《黑色雅典娜》中译本序
人物|罗益民:孙法理教授琐记
人物 | 章燕: 缅怀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先生人物|杨林贵:莎学情结 幕后台前——纪念中国莎学活动家孙福良先生人物|沈弘:追忆硕士论文导师赵诏熊先生人物|王宁:杨周翰先生为我指明了治学的方向――深切怀念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者杨周翰教授
人物|杨周翰:饮水思源——我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学的经历人物|张隆溪:生命的转折点——回忆1977年首次恢复高考人物|李伟民:飘雪春红印玄石——论中国莎学领导者、研究者孙福良教授

书讯

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七)》

新书快讯 | 《理论之后的莎士比亚》

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六)》

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五)》

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四)》

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三)》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二)》新书快讯 | 沈弘译《农夫皮尔斯》新书快讯 | 郝田虎:《弥尔顿在中国》《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创刊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