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真的了解莎士比亚吗? | 解锁莎翁多重身份


“人啊,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我们宁愿重用一个活跃的侏儒,不要一个贪睡的巨人。”

“生活就是一个舞台,男男女女粉墨登场,登台下台皆是戏,每人只是尽力演好自己的角色。”

毫无疑问,很多人都知道这些金句的作者是莎士比亚。但甚少为人所知的是,包括四大悲剧、四大喜剧等在内的诸多剧作经典,几乎均是在堪比新冠的疫情中创作出来的。

时间管理达人

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4月23日,卒于1616年4月23日,生死同天。莎士比亚家境殷实,他的父亲不仅精通商道,还“商而优则仕”,于1565年接任小镇的民政官,三年后当选镇长。莎士比亚七岁入学,读了六年书,不料父亲破产,使他未能毕业就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状态,被迫切换为“自己动手”方可“丰衣足食”之路。

之后,莎士比亚当过肉店学徒,干过乡村教师,到伦敦做了“伦漂”后,一度在剧院当“弼马温”,照看观众坐骑;后入剧团,先跑龙套,再后才担任导演。1590年左右,他开始尝试剧作和诗创作。

莎士比亚早期多元的职业体验,不仅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而且为其后期的“薄发”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厚积”。

莎士比亚在其短暂的一生(享年52岁)中,创作剧作高达37部。如从其26岁开始尝试创作算起,一直到死,他每年差不多要写一部半的剧本,这还不包括他写长诗等其他作品及在登台演出、剧院管理等方面花费的时间。

统计显示,莎士比亚笔下的动植物分别超过了130种、200种;他创作的词汇量近三万个,至今无人出其右;此外,他还广泛涉猎服饰、烹饪,研究过占星术、炼丹术甚至军事战略战术——简直是英国的达·芬奇。

词汇创造大师

莎士比亚一生中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创造了不胜枚举的英语词汇和表达,其中有很多在现代英语中仍然被沿用。接下来,就让我们带大家体验一下莎翁创造的英文表达吧~ 

green-eyed monster

嫉妒

The evil Iago plants doubts in Othello’s mind about his wife’s faithfulness, while advising him, “O, beware, my lord, of jealousy! / It is the green-eyed monster which doth mock / The meat it feeds on.” (Othello, Act 3, Scene 3)

邪恶的伊阿古让奥赛罗对妻子的忠心起了疑心,提醒他说,“噢,大人,要小心嫉妒之心!那可是一只绿眼的妖魔,它惯于耍弄爪下的猎物。”(《奥赛罗》,第3幕第3场) 

wear my heart on my sleeve

公开表达感情

Discussing his planned betrayal of Othello, the villain Iago says, “But I will wear my heart upon my sleeve / For daws to peck at: I am not what I am.” (Othello, Act 1, Scene 1)

在说到对奥赛罗的背叛计划时,邪恶的伊阿古说,“可是我会敞开心扉,让鸟儿随意翻啄:我并不是你们看到的我。”(《奥赛罗》,第1幕第1场) 

strange bed-fellows

不可能结盟的两个人;同床异梦

When Trinculo seeks shelter from a storm under the cloak of a creature he’s very unsure about—he wonders if it’s a man or a fish—he comments “misery acquaints a man with strange bed-fellows.” (The Tempest, Act 2, Scene 2)

特林鸠罗在一个他不知为何物的生物的斗篷下躲避暴风雨时,他不知道那是个人还是条鱼,他说:“处于悲惨境地,人可以跟任何东西结成联盟。”(《暴风雨》,第2幕第2场) 

除此之外,还有dogs of war(战争的恐惧之处)、wild goose chase(徒劳无果)、cruel to be kind(忠言逆耳)、salad days(青春时光)等。


莎学研究

几百年来,莎学研究持续繁荣,不断有学者做出新的探索,而戴维·斯科特·卡斯顿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20多年前,卡斯顿在其作品中充分还原了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得以实现并产生意义的原始环境,并结合该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习俗、剧院运作等阐释莎剧内涵,展示了在“理论”之后,从历史角度解读莎士比亚的新方法。这一著作便是卡斯顿于1999年出版的《理论之后的莎士比亚》。

在20多年后,浙江大学出版社推出“中华译学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译丛”第二辑最新力作——《理论之后的莎士比亚》,向读者展示莎士比亚“不属一时,当归万世”的旺盛生命力。


图书介绍

在本书中,国际著名莎学家戴维·斯科特·卡斯顿指出,尽管我们如今已经习惯于认为莎士比亚“不属一时,当归万世”,但莎士比亚戏剧旺盛的生命力恰恰源于孕育它们的那个历史时代。在书中,卡斯顿充分还原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得以实现并产生意义的原始环境,结合该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习俗、剧院运作等阐释莎剧内涵,展示了在“理论”之后,从历史角度解读莎士比亚的新方法。

 

作者介绍

戴维·斯科特·卡斯顿是国际著名莎学家和书籍史专家,当代受到最广泛阅读的文学学者和文化学者之一,其著作被翻译为中文、俄文、丹麦文和匈牙利文等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享有重要影响力,获得多项学术荣誉。

卡斯顿教授现为美国耶鲁大学乔治·M. 博德曼英文讲座教授,此前多年先后执教于达特茅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曾任哥本哈根大学、布达佩斯的罗兰大学、开罗的美国大学等校杰出访问教授。

卡斯顿教授是久负盛名的阿登版莎士比亚系列的联合主编,是担任该系列主编的首位美国学者,其专著包括《莎士比亚与时间的形体》《理论之后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与书》《莎士比亚与宗教》等,他还主编了五卷本《牛津英国文学百科全书》等多部学术著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享有崇高声誉。卡斯顿教授的最新著作《论颜色》2018年5月由耶鲁大学出版社推出,他正在撰写的关于书籍史的著作将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译者简介

陈星,英国爱丁堡大学英语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国文艺复兴文学文化、莎士比亚研究。

 

译文审校简介

章燕,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英美诗歌及西方文论。代表作有《多元·融合·跨越——英国现当代诗歌及其研究》(专著)及“走向诗歌审美的人文主义——谈济慈诗歌中的社会政治意识与其诗歌美学的高度结合”等论文。

 

中华译学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译丛主编简介

郝田虎,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6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1年度),现任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包括早期现代英国文学、比较文学、英文手稿研究、版本目录学等。发表专著3部,中英文论文60余篇(其中A&HCI、SSCI论文13篇),译著(合译)7部,主编14部。

 

本书亮点

本书自出版之日起,就备受莎学研究领域的好评。众多学术类期刊和杂志也做出了热切的回应。《现代语言季刊》评述本书是当今莎士比亚研究和批评领域的最前沿著作。《十六世纪》杂志热情赞扬本书为莎士比亚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可喜的新方向……

不同于一般学术类著作的枯燥、无味,卡斯顿以高超的语言能力深入浅出地将高深或貌似高深的理论讲解得清晰、透彻,即使是没有莎学或文学理论知识的读者也能够畅读无碍。更加可喜的是,对于书中涉及的大量中世纪史实、人情风貌、名人逸事,作者都能够信手拈来,无不展示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学的广泛阅读、博闻强识。

对于英国文艺复兴文学文化的学习者来说,研读本书可以大大拓展我们对于该时期政治制度、社会习俗、剧院运作等方面的历史知识。

细读本书,你会觉得一位博学的、充满思辨精神的睿智导师在向你娓娓讲述着一段“故事”。只不过,这个故事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动人情节,还有作者自身的高明评述。

精彩段落




……但如同大多数怀旧情绪一样,人们憧憬的大概只是一个从未存在过而非已经消失的乐园。1833年,卡莱尔(Thomas Carlyle)就已绝望地总结道:“如今所有的艺术不过就是往昔的回响。”

对于《麦克白》来说,这个问题更复杂一点,因为不像在英格兰,在苏格兰父位子承本来就是一种“新型”政府组织形式,是肯尼思三世(Kenneth III)在10世纪末始创的新制度。苏格兰传统的政权转移制度是一种王家宗室内的半推举继承制,是特意为防止未成年人继位及连续的暴政而设计的。但按照霍林希德(沿袭博伊斯的说法)的记录,肯尼思三世(即剧中邓肯的祖父)“为自己的儿子不能享受王权而大为痛心”,因此毒死了“原本该继承王国统治权”的那位亲王,指定自己的长子马尔康(Malcolm)为继承人,并劝说贵族们废除了古老的凯尔特选任制。贵族们“意识到,要拒绝靠暴力能获得的东西纯属徒劳”,只得不情不愿地同意将肯尼思之子封为肯勃兰亲王(Prince of Cumberland),并建立起“儿子无可置疑应承袭父亲之王冠与王国”的制度。……

文学之所以失去文化权威,并非因为超级敏感的理论家提出了关于意义之不确定性的问题,也不是因为他们坚称文学这一分类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建构,而是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书籍颓势日显,不再是信息和休闲的主要来源,已被对大众有着巨大吸引力的电子媒体取而代之。这种状况不是理论家造成的,理论家也无法阻止其发生。 

理论的成功(当然,有些人认为这并非成功,而是知识分子的背信弃义)及合理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拔高了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在此之前,至少自冷战以来,文学研究似乎是一门绝对次要的“软”学科,它的判断是主观的,吸引的只是一小部分精英。…….

编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只觉得遍地珠宝,俯拾即是。文稿中到处都是被标了高亮的精彩论述。我们迫不及待地将本书推荐给文学专业的学生、学者,以及一切热爱文学、历史和对中世纪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扫描二维码可优惠购买


往期回顾

新闻

新闻|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新年献词

新闻|浙江大学成功举办“跨越•比较•汇通: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高端论坛”

新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弥尔顿作品集整理、翻译与研究” 中期成果研讨会顺利举行新闻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弥尔顿作品集整理、翻译与研究” 开题研讨会顺利举行
新闻|国际知名学者Piero Boitani教授讲座在线上顺利举行
|著名弥尔顿专家Steve Fallon教授讲座在线上顺利举行
新闻|张隆溪教授:“亚里士多德《诗学》与比较文学研究”讲座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玄学派诗歌与弥尔顿史诗《失乐园》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李尔王》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十四行诗
新闻|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走进浙大课堂: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
新闻|黄必康教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文本交汇:《牡丹亭》英译新探”讲座
新闻|莎学专家William Baker教授与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
新闻 | 杨乃乔教授:“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 讲座
新闻 | 陆建德教授:“弥尔顿声誉沉浮的背后”讲座
新闻 | 欧洲中世纪文学研究著名学者李耀宗先生讲座顺利举行新闻 | John Rumrich教授与沈弘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新闻 |王宁教授:“全球化时代人文学科的作用与功能”讲座新闻 | 牛津大学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Lorna Hutson讲座顺利举行
新闻 | 弥尔顿专家Stephen B. Dobranski教授与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新闻 | 耶鲁大学David Kastan教授与浙江大学郝田虎教授学术对话顺利举行会议回顾 |2020年 “莎士比亚、弥尔顿与欧洲文学传统国际云研讨会”成功召开
会议回顾 | 2019年“欧洲中世纪与早期现代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会议回顾 | 2018年“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欧洲文学研究青年学者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会议回顾 | 2017年“转折中的早期英国文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成功召开活动回顾 | 著名莎学家David Scott Kastan教授竺可桢杰出学者讲座暨首次访华圆满成功
活动回顾 | 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学术

讲座概览 | 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历次讲座回顾(上)

讲座概览 | 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历次讲座回顾(下)学术|沈弘:郝田虎《弥尔顿在中国》序
学术|戴维·斯科特·卡斯顿:弥尔顿“伟大的主题”:《失乐园》简介
学术 | 荣格:《路西弗与普罗米修斯:弥尔顿的撒旦形象研究》序
学术 | 郝岚:语文学的历史时刻 ——《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的争议及价值人物学术|张剑:“英语诗歌与中国读者”:评王佐良先生的英美诗歌研究
学术|张隆溪:《杨周翰作品集》序
学术|陈怀宇:动物研究与文学研究的新贡献——评张亚婷《中世纪英国动物叙事文学研究》
学术|马丁·贝尔纳著,郝田虎译:《黑色雅典娜》中译本序
人物|罗益民:孙法理教授琐记
人物 | 章燕: 缅怀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先生人物|杨林贵:莎学情结 幕后台前——纪念中国莎学活动家孙福良先生人物|沈弘:追忆硕士论文导师赵诏熊先生人物|王宁:杨周翰先生为我指明了治学的方向――深切怀念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者杨周翰教授
人物|杨周翰:饮水思源——我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学的经历人物|张隆溪:生命的转折点——回忆1977年首次恢复高考人物|李伟民:飘雪春红印玄石——论中国莎学领导者、研究者孙福良教授
人物|沈弘:忆李赋宁先生——导师嘱托重如山

书讯

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五)》

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四)》

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三)》新书快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二)》新书快讯 | 沈弘译《农夫皮尔斯》新书快讯 | 郝田虎:《弥尔顿在中国》《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创刊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