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问 | 遇到倒霉事,敲木头、撒盐或者泼水都是什么道理?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现象,人们无法解释。

 

比如,走在路上,莫名奇妙被绊了一跤;或者怕什么,来什么,厄运不请自来。

 

如果有人说:“我开车一向很安全,不可能出事儿“,就往往会引起人们的负面想法,觉得恐怕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遇到倒霉事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借助一些传统手段“辟邪”。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一旦遇到倒霉事,总会有各种办法来“化解”。常见的方法,像敲木头、撒盐或者泼水,不管有没有用,都要试试。

 

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呢?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的学者做的研究课题很有意思,通过对这类规避行为的观察和研究能够发现,这样做的人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自身命运的控制欲。通过采用趋吉避凶的方法,人们能让自己有一种掌制命运的感觉。


教授简介

张岩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市场营销系副教授

美国·芝加哥大学管理和组织行为学博士

研究领域:消费者决策和行为、消费者直觉、亲社会行为


为了趋吉避凶,人们会用“敲木头”或“撒盐”的方法来抵消掉霉运。有些风水师认为,“扔蛋壳”或者“泼水”也会有类似的效果。

 

这些仪式看上去是随机的,和想要达成的目的并没有太紧密的联系。然而,这些去晦气的方法能够“奏效”还是有些共同点的,比如,它们都是通过让身体主动向外发力,来驱赶霉运。

 

可是,仅仅这样“挡出去”,就会让人觉得自己已经避开霉运了吗?


规避行为(Avoidant Action)


作为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我和我的同事对人们这种趋吉避凶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和调研,并对其所产生的心理变化进行了研究。这项研究旨在分析,为什么人们会采取有些特定的规避行为。

 

在五个单独的实验中,我们引导参与者各自谈论一件“倒霉事”——车祸、遭遇抢劫或者生病。对参与者来说,一组人说了一些不吉利的话,引发他们联想到厄运,另一组人说的话不会让人联想到坏运气。

 

然后,参与者会根据指示分别做一些动作,“敲木头”或者“玩球”。这些动作中会有一半与“规避行为”有关,比如,从上面敲木桌,或者把球向外扔,而另一半则与“规避行为”无关,比如,从木桌的下面向上敲击,或者拿着球不丢出去。


▲ 在西方,黑猫、破碎的镜子等是厄运的象征(资料图片)


对于那些在谈话中说到“不吉利”的话的参与者,他们事后采取了“规避行为”(从上面敲木头)会帮助他们减少“触霉头”的感觉;相比之下,那些从下向上敲木头(非规避行为)的参与者,就会觉得自己“要倒大霉”。

 

这些参与者即使是在做一些与规避无关的举动(玩球),我们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相比于拿着球不动的参与者,将球向外丢出去(类似于规避行为)的参与者,会觉得自己患病或是被抢劫的可能性更小。

 

而对于那些没有因为之前的谈话而产生出“不吉利”想法的参与者来说,无论之后采取怎样的行动,对他们认为自己发生车祸的可能性都没有影响。

 

那么,为什么进行“规避行为”会影响参与者对自身运气的感觉呢?我们发现,只有参与者的脑中已经有了负面想法时,“规避行为”才会产生影响。这种行为会导致人们对不好的事情的回忆变得模糊。

 

我们的研究表明,想要控制命运的强烈欲望,导致了人们试图使用各种仪式影响运势的行为。例如,华人的“鬼月”打小人,就是这样的一种趋吉避凶的仪式。也正是出于这种心理,人们才会做出“规避行为”以减少自己对霉运的恐惧。


主动参与行为(Approach Action)


如果说“规避行为”有助于减少厄运,那“主动参与行为”则能让人感觉自己交了好运。比如,人们通常会觉得捡到钱,或是发现四叶草是幸运的象征。

 

这种行为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会为了含有“8”的汽车牌照和门牌号砸下重金。公开竞价时,含有“8”的车牌会拍出高于平均水平的价格,而含有“4”的车牌价格,则会相对较低。

 

在温哥华,华人居民相对较多的街区里,相较于其他房屋,门牌号尾数是“4”的房屋售价会低2.2%,而尾数是“8”的房屋售价则会高出2.5%。在成都,尾数为“8”的楼层,二手房售价会高出近9%。

 

就连银行也很信这些——中国银行香港分行选择于1988年8月8日开业,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更是定在了2008年8月8日8时08分。


▲ 世界其他文化中也有佩戴护身符的习俗(资料图片)


此外,人们还可能会采取“屏蔽行为”(shielding actions)。 这种行为可以是非迷信的,比如躲在树后。但它也可以迷信的,比如佩戴护身符以创造出一种被神明保佑的感觉。





翻译:李嵩皎

编辑:杨嘉铭

制作:秦豪

文章英文版原载于《南华早报》

原题为Our need for control is at the heart of superstition

作者:张岩

英文版,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本文内容来自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官方机构观点




点击以下学者名字,查看更多评论文章


陈仁宝 | 陈素娟 | 楚军红 | 戴家宁 | 段锦泉 | 方博亮 方若莲 傅强 | 何龙 | 洪瑞云 | 胡震禹 | 黄宝金 | 柯滨 梁国民 | 梁慧思 | 李真 | 林金玉 | 林玉萍 | 李利伦 | 李仁 | 刘玉添 | 卢耀群 | 麦润田 | 钱瑞安 | 钱文澜 | 任启智 | 宋照礼 | 武耀恒 | 肖萍 | 谢慧贤 | 杨楠 | 杨贤 | 张俊标 | 张世进 | 钟基年

 

Alex CAPRI | Andrew DELIOS | Craig Brown | DE PATER, Irene Elisabeth | Johan SULAEMAN | Jayanth Narayanan | Jussi KEPPO | Kulwant Singh | Laina Greene | Marleen DIELEMAN | Markus TAUSSIG | Michael Frese | Nitin Pangarkar | Remus Ilies | Richard Arvey | Robert Kimmel | Sarah Cheah | Sumit Agarwal | Prem SHAMDASANI | Thompson Te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