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刊·回顾】张皓冰《老味道》(2023年版,第15期)

78化学_张皓冰 重庆大学上海校友会 2024-06-27
❤【海上·渝音】第16期︱诚邀校友参与
作者:78化学_张皓冰  

----------------------------------------------

本文刊登于 重庆大学上海校友会 会刊

《海上·渝音》第15期(2023年出刊)

所在栏目 ■■■【那些回忆】■■■

----------------------------------------------



现时方便食品真是不计其数。那些基本上进不了超市,但却时时出现在无数购物平台上的食品,常常会如影随形地推送到每个人面前。尤其是我这种看到家乡的食品总会忍不住流连的四川人,几乎生活在各种四川小吃的信息包围中。

几年前,看到某购物平台上有重庆豌豆面,便忍不住买了一箱,到手后迫不及待地煮了一包。这就是我们重庆的豌豆面吗?和记忆中的大相径庭啊。

我人生中吃的第一碗豌豆面,是在重庆大学出大门右拐沙正街一家低矮昏暗的小房间里。一对老夫妻开了这家小小的面馆。面条煮得恰到好处,有劲道,但绝不是那种半生不熟就捞起来的。豌豆软烂出沙,入口即化。不知道放了哪些作料,很入味,咸淡适中。屋子里白天也需要开灯,昏黄的灯光下只有一张乒乓球台一半宽度的桌子,四边的条凳上挤坐着吃面的年轻人,估计大多是重大学子。

大约那是大学二年级下期,我们开始了需要做一整天实验的有机化学课,中午常常没有时间去食堂排队打饭。比较起来,化学楼离学校大门近一些,不知是哪位同学发现了这个吃面的地方,于是这里成了我爱上实验课的理由之一。中午实验告一段落或化学反应平稳期,大家轮流吃饭。只是,那对老夫妻每天只卖五十斤面条,到中午十二点半基本上就售罄了,故而常有实验时间太晚吃不到的时候。而且,那时学校大门附近,几乎没有其它饭馆小吃店,学校食堂此时也基本上结束了午饭供应,就只能吃干粮了。那种很饿很失望的感觉,至今仍记忆深刻。所以,常常从11点开始,就心心念念地想着那一碗豌豆面了。

离四舍不远有一幢破败的小白楼,据说抗战时期曾经是医学院楼,边上的围墙从我进大学到毕业一直是缺了一段,从未修复。要去沙中路都是从这里出去,如果下雨的话路会很滑。除了去沙正街的那家豌豆面店走大门外,我大多是从这里进出——去我姑婆家,或者去不远的一家面馆吃重庆小面。这一处面馆要大一些,佐料也有那么七、八样,但味道就乏善可陈了。面条经常半生不熟,需要跟煮面的师傅特意叮嘱一声:“煮久点哈。”

几年前参加了成都佛教协会网上举办的一个免费素食课程,其中一课便是煮豌豆面。豌豆浸泡过夜,加一点食用碱煮烂,过滤后分作几份冷冻保存,需要的时候拿出加热即可。照着做了一次,比较成功,豌豆煮到出沙,其它按重庆小面的调料放入,有点当年的味道。


说来奇怪,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到重庆大学上学以前,竟然没有吃过豌豆面。尽管我祖籍是重庆,但上大学前,我知道的美味小吃,基本上只有川北凉粉和顺庆米粉。读初中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的排球队和宣传队。清晨练球或练歌舞结束后,到学校门前的米粉店吃早餐。四、五尺口径的锅里,大骨头熬成浓白的汤翻滚着,师傅用竹编的漏勺放入一把鲜米粉,上下烫几下取出,倒入碗中,放上汤料,热气腾腾地端上桌。冬日大雾的天气,这一碗米粉,足以让人感到幸福。现在回老家,已经见不到那种一口大锅,大半锅骨头,雪白的汤咕嘟咕嘟翻滚的景象了。

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们到长寿一家规模不大的化肥厂见习。从重庆市区沿江而下,在寒冷的冬日码头拾级而上,远远有一阵浓烈的食物香味扑面而来。走近看,一家简陋的小饭馆,没有上门板,就这么整面墙敞开着。前面支一口大锅,锅中用大小不等的竹制圆圈分作几个区域。最中心煮的各种不成形状的肉,外圈分别是内脏萝卜胡萝卜土豆等,表面漂浮着一层辣椒红油,让人很有食欲。从小不吃肥肉和内脏的我,也很想尝尝那里面萝卜土豆的味道。由于当时是集体行动未能如愿,至今引以为憾。后来看到一本说老码头的书,谈起这种大锅煮的码头菜,热热的一碗各种荤素混煮的码头菜,热量高,好下饭,是正宗的江湖菜,为码头上来往的船夫挑夫和跑码头的贩子们所喜爱。四川的毛血旺、重庆火锅都属这一类码头菜。但现在那种大锅乱炖估计已经见不着了。我那时所见,当是一段消失的历史。

来到江南已经30余年,从小被川味调教的味蕾,从未对这边大众推崇的大排面、大肉面、雪菜黄鱼面等产生过喜爱之情。但江南的野菜却深得我心。或许受苏轼诗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以及张志和“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影响,一直很想尝尝其提及的几种食物的滋味。来到江南一带,便都有了一尝究竟的机会。在靖江多次得朋友请吃河豚,说实话,不喜欢。尤其是朋友隆重推荐的鱼皮,不知为何得人喜爱。吃到清蒸鳜鱼的时候,更是想念父亲用泡辣椒做的鲫鱼。鲫鱼先用油煎得两面金黄,再用油煎炒泡姜泡辣椒和葱蒜,与煎过的鲫鱼加水共煮,起锅的时候勾芡,加少量糖醋。我依照回忆自己做过,总感觉味道不足。多次回四川,也没能在哪个饭店见过那种烧法。

但蒌蒿(芦蒿)、草头、马兰头和荠菜等,真令我百吃不厌。品尝着江南的野菜,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路边随处可见的野葱、折耳根、车前草、清明菜、马齿苋,雨后初晴构树上雪白的蘑菇以及在苔藓和小草中生长的地木耳,想起屋前屋后无处不见的五月槐花,野生覆盆子,以及父母亲任教的学校桑园中指头般大的紫色桑葚。

曾经填过一阕满庭芳,回忆这远去的味道。


满庭芳 · 旧味


屋后槐花,窗前桐叶,河边绿色葱茏。
桑园五月,甜葚乐顽童。
不顾日头悄隐,早已是、唇紫襟彤。
深深记,娘亲声唤,犹自匿行踪。


年年思旧味,满头霜雪,一水西东。
此彼岸,两堤烟色空蒙。
今次纵然归去,何处有、往昔慈容?
虽寻遍,芳郊田陌,未见那时红。

--------------------------------------------

作者姓名:张皓冰

出生城市:四川省 南充市

在校年份:1978~1982年

院系专业:化工学院 应用化学

就职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现任职务:已退休

微信账号:15316826761

作者寄语: 重庆大学,一想起她,心
就已经柔软,就充盈着暖暖的,暖暖的……

-------------------------------------------


欢迎广大校友踊跃投稿
请将稿件用电子文件方式

图文分离为word文件和JPG文件

发送到会刊邮箱 cqush_hk@163.com

.

别担心所谓的文采

这可不是文学杂志,而是联谊性期刊

重点是文章具有【校友阅读的可共享性】




❤ 重大人在上海【校友会动态】❤


◆◆ 2021年10月~2022年9月
◆◆ 2022年10~12月
◆◆ 2023年1~3月
◆◆ 2023年4~6月
◆◆ 2023年7~9月

点 击 下 方 题 目 ▼ 可 阅 相 关 文 章

【简介】重庆大学 上海校友会

❤【海上·渝音】第16期︱诚邀校友参与

上海校友创作文集《依旧追还》被收藏 ❤ 
柏凡淋《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卷首语】—
❤ 张斌《有些事 值得浪费生命》
❤ 张斌《依旧追还》
❤ 张斌《疫情下的校友力量》
—【校友足迹】—
王勇《当紫禁城遇见耶路撒冷》
张轮大《没有花开的花儿沟》
吴婷婷《四季流转,一些相逢》
余岚《30岁,选择自由生活思密达》
熊伟《西方世界的建筑解读》
黄虹《带娃进藏,我都准备了什么?》
王德华《重大人在伊朗》
段森《疫情前的欧洲十日游》❤
温馨《ITALY「 向罗马出发 」》❤
艾昕《姓周桥 漂泊的宗社 远去的家乡》❤
许越《追逐世界尽头的落日与极光》❤

—【家有重二代】—
❤ 董翠荣《你是我的宝,我为你骄傲》
❤ 高爱华《有一天啊,淘淘》
❤ 施筱青《我家的人类幼崽》
❤ 刘裕梅《笑笑和瑶瑶,共同成长》
❤ 缪俊《我家有女》
❤ 刘寅斌《重庆 是上海小朋友的暑假天堂》
❤ 吴华《青春是流浪的河》

—【那些回忆】—
刘永峰《为西藏建设献青春》
段森《2班叻些娃》❤
李阳《雨中缙湖》
薄宏涛《山城记忆》❤
张峰辉《忆青春》❤
洪东涛《我和重庆二十年的故事》❤
高爱华《平凡生活里闪亮的热心 采访王柔嘉校友》
高爱华《拨动百年记忆的琴弦》❤
李汪洋《重大你好,难说再见》❤
董翠荣《师恩如海》❤
黄健《大学生活记忆》❤
祝家麟《“建院”的名称》❤
李歆然《跨越十年的回忆》❤
王荣《我在重大的四年》❤
雷杨《我的青春“三块五”》❤
童渊媛《曾在“建大之声”》❤
霍精民《由抢占座位所引起的……》❤
何佳佳《重大92岁了,我想夸夸她》❤
潘杰《虎溪图书馆十一楼的故事》❤
左林 《这四年》❤

—【再续渝缘】—
❤ 张斌《同学相逢是首歌》
❤ 安旭东《念奴娇·十年》
❤ 牟晓榆《七月山城的相聚》
❤ 鲍蕾《再见,重庆》
❤ 牟晓榆《我和九三景园的 30 年》

—【我与校友会】—
孙翠华《花 草 石 泉 焰》❤
王丹《沪上校友情》❤
施筱青《人在魔都》❤
《2021新人 看重大上海校友会》
《2022新人 看重大上海校友会》
《2023新人 看重大上海校友会》❤

—【校友职场】
❤ 陈春兰《跳槽那些事儿》
❤ 周闯《假如上天注定你有一个亿》
❤ 陈钢《职场9年感悟》
❤ 马龙《做最好的自己,把工作当一场修行》
❤ 刘念《人到中年,想想财富四象限》
❤ 董翠荣《那些人、那些事、那段法考的日子》
❤ 聂勇钢《地产黑铁时代人才流动趋势》
❤ 刘念《到更需要人才的领域去工作》

—【校友艺文】—
吴华《花花画笔下的校友们 I》❤
刘飞芳《记忆中的小山村》❤
刘飞芳《二月二 龙灯古会》❤
陈倩《映城志 ——电影中的重庆》❤
集体观影《我本少年》很重大的电影 ❤
樊福强《一个学电影的土木人》❤

—【校友杂论】—
❤ 丁松《我的新农村》
❤ 谭奔《炒的这么火的“智慧城市”究竟是什么?》
❤ 焦鑫《我命由我不由天,自由意志存在吗?》
❤ 岳川元《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 郭文森《一个足球“老炮”的感想》
❤ 雷杨《芳香华樟——写给爷爷》
❤ 岳川元《而立之年的碎碎念》

—【疫情共渡】—
赵鹏《疫情中,我在小区做志愿者》❤
吴华《我是团长》❤
王嘉春《花园的春夏》❤
蔡鑫《任病毒变千遍,我们亿心一疫》❤
董翠荣《精气神儿》❤
苏杰《疫情所感》❤
黄虹《2020,母子在线为抗疫出力》❤
马新文《重归武汉》❤
曹双《我在疫情的这三年》❤
王涛《春天里》❤
马新文《等天黑了再说》❤

—【鸣谢赞助】—
❤【王建国|快装王】写字楼快装,装配式交付
❤【许家芳|昊阳实业】提供钢铁供应链解决方案
❤【肖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聂勇钢|启聘人才】招管培,找猎头,上启聘
❤【柴怡谊|视界】用高品质影像服务创造价值
❤【张瑞金|仁渊科技】地理信息系统工程
❤【翁金荣|龙策设计】设计·无界

—【校友健康】—
潘天逸《如何“草堂春睡足” 》❤
黄虹《从一直不动,到一直动》❤

—【校友阅读】—
❤ 陶石《60 30 20》
❤ 谷婉茹《初识中国文脉》
❤ 丁玎《复兴民族兮 誓作前锋》
❤ 罗曦 《人间有味是清欢》
—【校友公益】—
刘施阳《一份来自田野山乡的毕业礼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