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刊·回顾】熊伟《西方世界的建筑解读》(2019年版,第12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死星驻上海办事处 Author 不二熊

作者:94建筑学_熊伟

--------------------------------------------------------

本文刊登于 重庆大学上海校友会 会刊

《海上·渝音》第12期(2019年出刊)

所在栏目【校友足迹】

--------------------------------------------------------

◎ 两个世界 ◎


看待欧洲的方式有很多种,我来谈谈个人对欧洲的理解。
欧洲是由两个世界组成的,划分这两个世界的是,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脉。一个世界是山的南面,以希腊罗马文明为核心的,沿地中海沿岸展开的古典文明。另一个世界是山的北面,以北方三大“蛮族”,日耳曼人、凯尔特人和斯拉夫人组成。北方的文明从中世纪才开始,发展缓慢,但是在与南方相遇后,迸发出无穷的能量,将古典文明推向全欧洲,统治了整个欧洲文明。


◎ 建筑体系 ◎


欧洲建筑的发展同样存在两个体系,与上面说到的两个世界有一定的地域关联。
南部地中海地区的气候温暖,雨水少光照强,建筑造型的立体感强,强化光影的变化和效果。与之相反,北方地区气候寒冷,阳光少且雨水多,建筑是抽象和内敛的,给人带来神秘感。
因此,南部的希腊罗马体系以柱式为核心的空间手法,发展到后期的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等都是这个系统下的发展产物。北方的建筑核心是墙体和框架。北方体系是源于罗曼式建筑,到哥特时期达到高潮,因此称之为哥特体系。


◎ 一条主线 ◎


串联这两大体系的纽带是基督教。
这个发源于地中海南岸,近东地区的宗教,在罗马发扬光大,之后随着罗马的灭亡,流浪到北方。支撑漫长的中世纪人们繁衍生息的,就是这唯一的亮光——基督教。(当然中世纪的黑暗多半也是由于教会的黑暗所引发的。)圣方济各的宗教社团活动,将贫苦的人民作为扶持的对象,改变了教会的腐败局面,文艺复兴由此兴起。艺术家把希腊罗马视为经典,不断发展“人文主义”的艺术作品,从一个侧面助推了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之后,马丁路德的教会改革导致新教的势力统治了欧洲的主要地区,但是天主教以罗马为中心,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区继续发展。当然,先前分裂出去的东正教在欧洲的东部地区仍然保有相当大的势主线以三种形式存续下来。


在基督教的串联下,两个世界的不同建筑体系交替发展,构成了现今的世界。下面,以我曾到访过的几个历史建筑,来与大家分享欧洲两个世界的碰撞和宗教的力量。


◎ 宗教建筑前辈——万神庙 ◎


万神庙,顾名思义就是供奉众神的场所。这里是希腊罗马时期的宗教场所,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建筑的恢弘不必说,在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建成之前,始终保有着欧洲最大的穹顶的桂冠。直径43米的穹顶是用原始的混凝土砌筑出来的,后来这种技术一度失传,中世纪人甚至不知道怎么做大空间了。穹顶中间的一个开口是点睛之笔,当光线从穹顶中央撒下来,整个时空都静止了,人们都屏住了呼吸,“倾听”着来自上天的恩惠。(其实,这也许是为了解决无法开窗空间内的采光问题而采取的朴素解决方式而已。)由于当地气候干燥的原因,下雨也不会造成混乱。万神庙,应该是在雅典卫城后,古典体系最伟大的典范。


◎ 哥特体系走向巅峰——巴黎圣母院 ◎


哥特风格的成型和辉煌都是在法兰西这块土地上完成的,巴黎圣母院作为哥特建筑的典范,当之无愧。
建筑的正面的后面的差距很大,正面是玫瑰窗和两个对称的塔楼,端庄和典雅。走到侧面,巨大的“飞扶壁”像一根根肋骨一样显得格外有攻击性。框架结构的“骨架拱”向上延伸,室内空间显得极其高大,彩色玻璃窗的光影变化神秘而温暖,非常吻合宗教的气质。登塔是要收费的,但是只有登上塔楼才能看到那些可爱的怪兽雕像。而且,这里才可以看清楚教堂正中心的尖塔形象。(这个木质的塔尖就是近期被毁坏的部分)如果有条件坐在户外的广场上看看街头艺人表演,晒晒太阳实在是一大幸事。由于圣母院是在塞纳河中心的小岛上,所以,乘游船游览的话,也可以有很好的观赏角度。


◎ 伟大的穹顶——圣母百花大教堂 ◎


作为文艺复兴的标志性建筑,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有极高的艺术地位,一定不容错过。
在圣母百花大教堂之前,教会强调神的职高无上,因此哥特风格的建筑正好迎合的他们的要求,在教会不不断推动下,哥特式教堂席卷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兴起,艺术家重现发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给人们展现了黑暗中世纪所不具备的人体的美,自然的美。建筑上罗马建筑穹顶结构精密,形态如半球,几何感强,是自然美的象征,但是这种形制是遭到教会禁止的。圣母百花大教堂不但做了穹顶,还抬高了穹顶,穹顶成为了建筑的核心元素,打破了哥特式繁琐的线条和复杂的形体关系,重新定义了教堂的形制。从此,出现了以穹顶为造型核心元素的文艺复兴式教堂。
看到大穹顶,我们就看到了建筑的文艺复兴!


◎ 艺术的集合体——圣彼得大教堂 ◎


这是天主教的胜地,艺术的集大成者,艺术和文化的浓度应数欧洲之最,梵蒂冈虽小,文化地位崇高。
米开朗基罗的设计,贝尼尼的完善,从文艺复兴建设到了巴洛克,不管怎样,他都是艺术史上伟大的高光时刻。建筑的结构就不多说了,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希腊十字平面,被改成拉丁十字,贝尼尼又在前场增加了椭圆的广场和柱廊。内部的艺术品十分繁多。其中贝尼尼设计的华盖格外巴洛克,繁复到了一种令人不适的状态。(原来西方人也喜欢盘龙柱这种东西)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自然也不用说,相当的精彩。
米大师的杰作不在主教堂,在旁边的西斯礼拜堂,也就是主教堂一侧的小教堂。这里就是著名的天顶画《创世纪》和巨幅壁画《最后的审判》了。在这里可以根除你的颈椎病,一直仰头的状态下,沉醉其中,也是不一样的体验。《创世纪》中最著名的桥段就是上帝创造亚当这样妖娆的一指了,千万不要错过。至于《最后的审判》,看起来就相对容易一点,因为不需要仰头了,但是现在的人物都是有遮羞布的,你看的时候需要自己脑补一下没有的情形,这一点相对困难。圣彼得大教堂里还有拉斐尔的众多名作,其中《雅典学院》就在意见教皇曾经的办公室里陈列。
为什么教会会如此偏爱艺术?
原因有两个,一是天主教对《十诫》中不可以偶像崇拜的教义相对放宽了要求,艺术的力量爆发出来,相比东正教地区的艺术发展更迅速;二是在反对宗教改革的阶段,希望通过更多更好的艺术来说服民众相信宗教的力量。


◎ 新教与科学——威斯敏斯特教堂 ◎


因为丹布朗的小说,现在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牛顿墓碑的正确位置了。侧身倚书而卧的男子正是大名鼎鼎的牛顿。而他上方的黄球也不是地球,而是标有黄道十二宫图的“天球”。在那附近,我看到了刚离去的霍金的墓碑,不过我却迷失在寻找达尔文的路上。著名的“诗人角”里,百余位诗人、作家、音乐家都长眠在此,后世的许多艺术家也将这里视为他们最完美的归宿地。不过其实他们中许多人并没有安葬在这,例如莎士比亚、简奥斯丁、勃朗特三姐妹等,这里的只是他们的纪念石碑。
是不是很奇怪,宗教和科学走在了一起。
其实他们确实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英国是新教国家,我们看到的这个是新教教堂。其次,基督教从教义本身上看,是把上帝和自然界分来来看的,自然虽为神所创造,但是并非完美,神是完美的,人类是有有神性的,但是会受到不完美的自然界的伤害。因此,主动了解自然太符合基督教教义了。这也是为何牛顿爵士是虔诚的教徒的原因。第三方面,基督教在不断改革中更加重视科学,宗教神学的不断发展,对宗教、哲学、科学三者进行不同的维度的剖析和理解。宗教和科学并非完全对立,这也是为什么作为启蒙运动先驱的英国,会在这样的地方集中人类科学与艺术的精英了。


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相比,西方文化相对简单直接,从建筑的角度可以窥见一斑。这五座建筑并非最优的选择,只是从我目前的经历中挑选出来的而已。

--------------------------------------------------------------------

作者姓名:熊伟

出生城市:陕西省 西安市

在校年份:1994~2002年

院系专业: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学

就职单位:为至工作室

现任职务:主持建筑师

微信账号:13816747717

作者寄语:旅行,让我们了解真实的世界。

--------------------------------------------------------------------


欢迎广大校友踊跃投稿

请将稿件用电子文件方式

图文分离为word文件和JPG文件

发送到会刊邮箱 cqush_hk@163.com


别担心所谓的文采

这可不是文学杂志,而是联谊性期刊

重点是文章具有【校友阅读的可共享性】


点击下方文章题目 ▼ 可阅相关报道


❤【海上·渝音】第15期︱诚邀校友参与
❤ 柏凡淋《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 上海校友创作文集《依旧追还》被收藏
❤【校友足迹】王勇《当紫禁城遇见耶路撒冷》
❤【校友足迹】张轮大《没有花开的花儿沟》

❤【校友足迹】吴婷婷《四季流转,一些相逢》

❤【校友足迹】余岚《30岁,选择自由生活思密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