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刊·回顾】张斌《同学相逢是首歌》(2009年版,第02期)

77工民建_张斌 重庆大学上海校友会 2024-06-27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阅【会刊12·征稿】

作者:77工民建_张斌

-------------------------------------------------------------------

本文刊登于 重庆大学上海校友会 会刊

《海上·渝音》第02期(2009年出刊)

-------------------------------------------------------------------


秋色渐起,长假临近。9月29日下午,我从上海飞赴北京,参加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工民建七七级一班入学三十周年同学聚会。

从三个月前同学高祝元来电商议聚会起,我对这次相聚的期盼之情就油然而生。八二年初一别,许多同学一直未能见面,近年来,也许是年龄的原因,同窗团聚的心愿愈来愈强。今天,在几位北京同学的努力下,这个心愿终于要实现了。

飞行途中,思绪万千。大学时代的一幕幕情景不时在脑海中浮现:寝室里的纵情嬉戏、课堂上的专注神情、图书馆内攀谈的细语、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值得回忆的片段太多太多。毕业后,我们经历多少坎坷、多少风雨,有着多少牵挂、多少思念。今天,我们又可以聚在一起,谈谈我的风雨,说说你的美丽,讲讲生活事业,道道夫妻儿女。我在想:无论事业辉煌或失意彷徨,无论身居要职或平平常常;岁月能改变许多,但同学之情不变。听听久违的声音,看看久违的面孔,说说离别的思绪,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航班着陆,出接机大厅,同学周红来接我,从深圳来的章宇也刚到,而从成都来的航班晚点,我们在接机厅等候,一边迫不及待地交谈起来……

终于等来四川的五位同学,大家握手言笑,步入停车场,电梯口巧遇重庆到达的三位同学,又一番招呼欢笑,然后分乘三辆车离开机场。大多数同学今天到达,北京的几位同学接机不及,周红把不是同学的老公都派出来为我们驾驶了。

奥运会刚结束,北京的街头还洋溢着浓厚的奥运会气氛。我去年来过北京,仅仅一年时间,明显感觉到城市的变化:空气好了、绿地多了、建筑靓了、街头整洁了、行人车辆文明了,举办奥运会造就了一个意气风发的新北京。

怀着期盼的心情进入酒店,早到的同学都坐在大堂等候我们。分别多年,同学相见却没有多少陌生感,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同学们你握着我的手,我抱着你的肩,有的在高声问候,有的在耳边低语,大厅里弥漫着久别重逢的激动、喜悦的气氛。是啊,同窗是幅美丽的画,相逢是首动听的歌,就让画卷在这里展示动人的色彩,让歌声在这里尽情的飘扬。

晚餐桌上,大家频频举杯,共庆我们的相聚。这是我们毕业后的首次相聚,全班三十九位同学来了二十六位,三位同学从美国专程回来参加,加上在京同学的家属和一位已英年早逝的同学的儿子,坐了满满三桌,虽未实现全班的大团圆,也算济济一堂了。大学毕业分别时的情景依稀还在眼前,各奔东西二十几年后的再次相聚,除了对近况的交流,我们还拥有许多共同的回忆。

晚餐结束已近九点,全体同学集中在高祝元同学公司会议室,发起者老高介绍本次聚会的日程安排和其它事项,然后大家发言交流。这次聚会,要特别感谢老高的热心张罗、积极筹备,三十几个同学一一致电联系,有七、八个还远在美国,聚会的接机、住宿、用餐、参观等安排,老高和北京的几位同学以及他们的家属们投入了很大精力,大家都对发起者和北京同学的筹备表示衷心感谢,创造一个让大家分别二十多年后相聚的环境确实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张成高同学特地准备了一篇长长的发言稿:感谢、回顾、倡议……,一、二、三、四、五,抑扬顿挫地念着。轮到王谊同学发言时,这位专程从美国回来、二十多年来很少同大家联系的同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泪流满面、言语哽咽,好长时间不能平静,最终没能发言,他的激动更感染了大家。


老高在屏幕上放出我们大学时的黑白照片,把大家带进往事的回忆中。同学者,同师受业者也。大学四年中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铭记在每一位同学心间,无论时光流逝多远,我们都会永远存盘,深藏心底。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尘封在心底的往事,将永远成为一道道定格的风景。

从老高口中大家知道班上的大姐G的丈夫正患重病住院,正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和现实压力,这种感触让大家体会到人到中年健康是福,名利财富都是身外之物,提醒我们调整心态、关注健康。G是我们的班长,在校时一直像大姐姐一样关心我们(因为七七级的特殊性,我们班同学年龄有着六、七岁的差异,其它班同学还有相差十七、八岁的),我亲眼看见她帮班上年龄最小的张琨同学洗蚊帐、洗被单。当时我还曾以《姐姐》为题写过一篇文章,文稿放在床上,被住我下铺的张健康看到了,对我说很有同感,夸了我写的这篇文章。除张健康外,再没其他同学读过此文,可惜文章没能保存下来。今天她的发言有很浓厚的对同学情谊的感慨,给人很深印象。望着她异常消瘦的面容,我们除了祝福还是祝福!


毕竟是同窗四年的同学,虽然分别多年,见面没多长时间,大家便褪去了表象,开始展现各自的真实个性:爱说的,还是那么滔滔不绝,少言的,一如既往惜字如金;张扬的,仍旧意气风发,内敛的,还是含笑儒雅。步入社会二十多年,大家生活轨迹各不相同,但性格个性却没有太大变化,却有一个共同的变化特征,那就是中年人的成熟。这种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

第二天早上八点半,我们集中在五栋大楼中心花园内照相。原以为拍几张集体照一二十分钟能完成,没想到这节目持续了个多小时,大家三三两两组合着合影:男同学组、女同学组、同寝室的、上下铺的、高考同省市的、工作同省市的、同系统的、出国的……,凡是能想出来的组合都用上了,大家都在用各种理由留下这难以忘怀的纪念。北京初秋的早晨,阳光灿烂、微风习习,我们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沉浸在浓浓的情谊中,共享着同学相聚的快乐。最后,按大学毕业照的排列位置(这次没来的同学空出位置来)留下新的相聚全家福。


好啦!我们开始向今天的首个观光目的地——鸟巢进发。组织者鉴于鸟巢周边交通管制、停车不便,也为了让同学们体验北京的奥运交通,安排大家乘地铁前往。我们住在北京西面车公庄,去北面的国家体育中心要换乘三次地铁。大家一路走一路交谈、一路感受北京的变化和奥运特色,不知不觉中到达了国家体育场。


国家体育场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占地面积 21 公顷 。它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空间效果新颖,但又简洁古朴。外观就是纯粹的结构,立面与结构是同一的。各个结构元素之间相互支撑,汇聚成网格状,就象编织一样,将建筑物的立面, 楼梯, 碗状看台和屋顶融合为一个整体,就如同一个由树枝编织成的鸟巢。国家体育场工程为 2008 年奥运会创造了独史无前例的地标性建筑,成为国家标志性建筑和奥运遗产。今天是鸟巢第一天向社会大众开放,参观的人很多。我们一边参观、一边听毛志兵同学介绍,奥运场馆建设之际,他担任中建总公司科技与设计管理部总经理,是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特聘专家,了解奥运场馆建设中的许多内情,从中,我们也增加了对奥运场馆建设的了解。


从鸟巢出来,走到国家体育中心广场上标志物玲珑塔下的休息亭休息、午餐,周红的老公专门从外面买了麦当劳送进来,一人一份,外带一份纪念品——一个玩具绒熊。大家咬着汉堡、喝着可乐、嚼着薯条,一边开着玩笑、聊着旧事。不知谁的创意,拿着玩具熊请其他所有同学在玩具熊的衣服上签名,说要留着纪念,这个方式很快传染到大家。于是,广场上的休息亭中出现有趣的一幕:一群中年人,每人拿着一个玩具熊在互相签名,引得路人好奇观望。短发黑衣的张健康跷着腿坐在椅子上忙着签名,身边好几个找他签名的同学围成一圈,一副被粉丝穷追的明星派头。嘻笑之中,大家又找回了学生时代的心境。


晚餐后,同学们又相聚在老高公司会议室,今晚的内容是毕业后的个人工作和生活经历介绍。晚餐时不少同学喝了许多白酒,好几个不胜酒力,有的一言不发、昏昏欲睡;有的滔滔不绝、兴奋异常;有的两三个高声交谈、兴高采烈。主持人老高花了好长时间才控制住会场局势。

同学们开始逐个介绍自己的个人经历,班上同学的职业分布比较简单,主要从事设计、施工、房地产、政府官员、高校教师。七七级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那么多年之后,我们都成了单位的中坚力量:教授、总工、院长、老总……,出国留洋的博士们,也多为高级白领或政府雇员。二十多年,我们在都努力着、奋斗着,在属于自己的这个岗位上,在自己生活的这方舞台上,在我们每个人独特的世界里,我们都在成长着。 

多数同学的经历都是平常、平凡的,而平常平凡也正是人生的常态。既然大家都很平凡普通,那么就不要轻视世俗年月、平常岁序。不想入非非,不妄求奇迹,只是平常而坚实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路途上。这样,平常的生活中也就有了滋味,有了品质、有了境界。春天来了,夏日长了,秋风起了,冬雪飘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婚姻家庭当然是交流的主题之一。同班同学而成为夫妻的有三、四对,大家吵闹着要他们交代当初的恋爱经过,他们大多也坦白道来。也有揭露同窗当初“有贼心没贼胆”的,同学T借着酒意,向大家公布他对在座一位女同学的中意之心,引来大家的一阵起哄。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不再是豆蔻年华,不再青春年少。二十多年的风雨,我们体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在历经世事的沉浮后,我们才发觉,最难以忘怀和割舍的依旧是那份浓浓的同学情,这份情意如一坛老酒,越久越浓,悠远而回味无穷。大学四年发生的故事,沉淀二十多年,依然让人感动,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回忆、去收藏。

大多数同学的婚姻都处于稳定状态,也有坦陈婚姻一期工程竣工结束的。婚姻是缘分,有缘则好,无缘也不可强求。同学中子女大多在国外上大学,于是感慨家中过于清静、寂寥的不少,这也许是聚会能够得到积极响应的原因之一。

10月1日一大早,我们乘车前往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地参观。同学张琨现在是中建三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兼央视新台址建设项目总工程师,因为同学们都是业内人士,加上央视新台址项目目前在业内和媒体中的影响,组织者特意安排了这个节目。

在项目工地会议室,张琨向同学们介绍项目情况。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是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单体高端项目,获得了“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2007世界十大建筑奇迹”、“当今全球建设中十大‘最强悍’工程”等称号。然而,正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央视新址的设计方案一出台,便引来人们不同的看法而争论不休,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作为学这个专业的从业者,我们当然也关注着这些争论。

央视新台址主楼建筑面积47.3万平方米,是由两栋分别为52层、高234米和44层、高194米,设计双向内倾斜6度的塔楼,并在162米高空中悬挑67~75米,形成折形相交14层楼高的巨大而不规则的折形门式结构体系。具有造型独特、结构新颖;结构变形控制要求高;钢结构量大、施工复杂;焊接难度大;声学要求高;机电系统多,设计标准高;超大体积混凝土;幕墙几何定位难等施工技术难题,是目前技术最难的大体量施工项目。

一边听张琨老练从容地介绍项目的专业技术特点,我一边在回忆着学生时代对张琨的印象。张琨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同学,来自西藏,上大学时还不到十六岁,圆圆的脸上常挂着一副憨厚的孩子像,在校时不善言辞、话语不多。毕业后分到中建三局工作,在中建三局这个国内施工行业顶端的企业平台上一干二十多年,成为局总工程师,也成为国内施工行业顶尖的施工技术专家,有“中建科技一面旗“之称。我们为有这样的同学感到自豪和骄傲!大学毕业,我也分到同一个系统的中建四局,在那里在工作了十多年后转入房地产行业,我深知在施工行业工作的辛苦,同时也深深体悟到在其中工作对我们能力和素质的锻炼。今天,中国建筑这个企业仍在不断书写着中国建筑业历史上的一个个代表作,作为曾经在这个企业工作过的一员,我也为它的成就感到自豪和骄傲!

张琨的介绍赢来一阵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拿着项目部送给大家的一本介绍央视大厦的书请他在扉页上签名纪念,然后一一同他在大厦前合影。昔日班上的小弟弟,今天成为大家心中的明星。


下午去市郊H同学家别墅中小坐,一群人浩浩荡荡开进去,院内院外、楼上楼下参观,坐在花园内聊天。上大学时,不论幻想还是做梦,谁也不会想到我们今天大多能有现在的居住条件。是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整体走向富强,才有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很庆幸我们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1977年冬季的高考改革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使我们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进程中跟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十多年后今天的相会,在同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将成为我们寄托情思、交流信息的平台;成为我们联络感情、沟通联系的纽带;成为我们摇旗呐喊、加油鼓劲的动力;成为我们互相帮助、遮挡风雨的臂膀。短暂的喜悦不胜道别的心酸,同学不全也给聚会留下了短憾。于是,“再相聚”便成了我们新的渴望……

我们能有几次这样的欢聚呢?人生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今天能欢聚一堂是我们的缘分,珍惜我们的友谊,更应该珍惜我们释放友谊的机会。让今天这道靓丽的风景线永远保存在我们记忆的深处。

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是我已经开始后悔,未能把过去大学时代那些珍贵的生活片段保存下来。多年后,我们也许又会后悔今天。将来有一天,如果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觉得现在动动笔是有意思的事。不妨把这样的事称为“收藏人生的乐趣”。让今天收藏昨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段段的收藏之中,原先的片段连成了长线,原先的小溪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变腐和干涸的危险。

生活,丰富了我们的阅历;阅历帮助我们对“同学”有了更新的注解;人间万般情,同学情最重!同学之情,没有虚假的谦让,没有羞涩的遮掩,是一种最纯洁、最平凡、最耐得住考验的情感,是除爱情、亲情、友情外,人生又一种美好的、值得终生回味的情感,它似一把烈火,燃烧我们的激情;它似一朵白云,衬托着蓝天的美丽;它似一道彩虹,带来雨后的阳光!

同学情是一支推动我们奋发向前的桨,是一首鼓舞我们激昂奋进的歌,是一本永远读不完也读不透的书,打开它,将永远不会合上……


-------------------------------------------------------------------------------

作者姓名:张斌

出生城市:贵州省贵阳市

在校年份:1978-1981年

院系专业:土木系 工业与民用建筑

就职单位:上海明泉企业(集团)公司

现任职务:执行总裁

微信账号:bin60cn

作者寄语:校友会这个组织,也是一个创新的园地;让我们把创新的激情,挥洒在这个苗圃上,收获另一份希望。

-------------------------------------------------------------------------------

欢迎广大校友踊跃投稿。.

请将稿件用电子文件方式(图文分离为word文件和JPG文件)

发送到会刊邮箱 cqush_hk@163.com

 

别担心所谓的文采,

这可不是文学杂志,而是联谊性期刊。

重点是文章具有【校友阅读的可共享性】。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阅【会刊12·征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