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刊·回顾】艾昕《姓周桥 漂泊的宗社 远去的家乡》(2022年版,第14期)

海上·渝音 重庆大学上海校友会 2024-06-27

帖子底部 ▼ 点击可阅 多篇 会刊旧文

作者:96建筑学_艾昕    

--------------------------------------------------------

本文刊登于 重庆大学上海校友会 会刊

《海上·渝音》第14期(2022年出刊)

所在栏目 ■■■【校友足迹】■■

--------------------------------------------------------

槟城(Penang),东孟加拉湾的一颗明珠。曾几何时,与香港、新加坡同为西方与东方贸易中的重要口岸。无数的华人、印度人、葡萄牙人、英国人、荷兰人,不远万里,汇集到这座叫“乔治(George)”的小岛,从事种植、运输、采矿、贸易……
时至今日,这座马来半岛的离岛,依然充满浓郁的异乡风情,即使在全世界快速狂奔的二十一世纪,这座岛屿的人和物,似乎永远定格在上个世纪与上上个世纪最繁华的那个时代,升旗山上亚洲第一座登山轨道车,大量中国闽粤风格的骑楼与会馆、维多利亚风格的殖民公馆与酒店、印度的神庙、马来的清真寺……这一切,都成为槟城特有的时空记忆。
起源于国际贸易,港口,在这座城市无疑于心脏的地位。与每一座港口城市一样,靠近港口的陆地,除了货物仓储与存运的功能,往城市里延伸的必然是各种专业贸易的街道,就像上海的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广州的十三行。
在槟城,除了这些专业贸易的街道与店铺,还有一个独特的风景,就是栈桥水屋。这些栈桥水屋,以华人的姓氏为名,从码头的栈桥发展成为以某一姓氏为主的宗族社区。

这些宗族社区,正是中国闽粤沿海的居民落脚槟城的栖身之处。因地利之便,从中国大陆下南洋,闯生活,主要以闽粤桂一带的乡民居多。所以,在今日的槟城,仍然保留大量闽粤桂的风俗、人情、乡味和乡音。
闯荡异乡,孤独与无助常相伴随,尤其是漂洋过海,面对无常的异国他乡与命运。因此,能与乡邻结伴而行,并携手闯荡,常常是远离家乡的人们,最为紧密且最可信赖的依靠。闽粤一带的乡人们,本就有极强的宗族意识,成群结队的闯南洋,只不过为生活中能多一些生的希望。
只是,后期来到槟城的人们已经挤不上狭小的陆地,只能在临近港口的水上讨一点生存的空间。这些深入大海的栈桥原本只是为了运输而搭建的临时通道,却被华人有效利用,把生产与生活的空间合二为一,栈桥成为陆地的街巷,兼具运输与交通的功能,两边的住屋,用木柱做支撑,错落的搭建在海上,若不是耳边阵阵的海浪拍打的声音,真会误以为进入一条木板铺就的槟城小巷。
于是,这些“姓氏桥”不再只是一座伸向大海的栈道桥,更是一个以宗亲血缘联系的海上村社,一切的工作、生活、祭祀,围绕这座桥而展开。

目前槟城仍保留六座“姓氏桥”,其中,以姓周桥最为有名。
19世纪末期,来自于福建同安的杏林社周姓族群,依托槟城的海港码头,建立姓周桥,周姓的族群曾经主导东孟加拉湾以及马来半岛与印尼的贸易。繁衍百年,全长不到两百米的姓周桥,一度从当年几十人的住区发展到曾经最高峰时居住上千人。即使背井离乡,即使环境迥异,为了生存,依然要保持团结,依然要保持乡味。如同中国大陆家乡的村社一般,这些漂浮在海上讨生活的周姓族人,在异国的水上,用一砖一木的重新构建与自己家乡一样的宗社。
在陆地的村口一侧,两颗枝繁叶茂的巨大榕树、一座兼有祭拜、村民相聚的“朝元宫”。侨民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晚,都会举办拜天公仪式,延续大陆家乡数千年的传统。在栈道临海的一头,又是一座小小的神庙“感天宫”,也是为出海的乡人们祈福的地方。
除了陆地上的朝元宫和海头上的感天宫,每一户人家在自家的主厅、门厅的转角、临海的阳台,都会设置“天官赐福”的牌位,保佑家族的平安,子嗣的兴旺……每一天的祭拜时,脚下的海浪都会与木桩的撞击,发出哗哗的声音,或许这也是福建家乡的海浪的声音,福建家乡的味道。

动物的迁徙,会在季节的往复中,在点与点之间往返;
人,也会在不同季节与不同地区往返,
但是,与动物不同,人会慢慢减少与故乡的往复,定居在新的地方,开始慢慢适应新的生活,然后慢慢减少与家乡的联系。
可纵使是离了故土,却始终只是物质空间的远离,在精神的世界里,保留于心底深处的那一丝丝的挂念,始终会在无人的夜里,不断涌现……

--------------------------------------------------------------------

作者姓名:艾昕

出生城市:贵州省 铜仁市

在校年份:1996~2001年

院系专业: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学

就职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建筑分院

现任职务:主任设计师

微信账号:aixin219396

作者寄语:岁月静好

--------------------------------------------------------------------

欢迎广大校友踊跃投稿

请将稿件用电子文件方式

图文分离为word文件和JPG文件

发送到会刊邮箱 cqush_hk@163.com

.

别担心所谓的文采

这可不是文学杂志,而是联谊性期刊

重点是文章具有【校友阅读的可共享性】


点 击 下 方 题 目 ▼ 可 阅 相 关 文 章


❤【海上·渝音】第15期︱诚邀校友参与

———————————————————————

上海校友创作文集《依旧追还》被收藏 ❤ 

柏凡淋《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卷首语】—

❤ 张斌《有些事 值得浪费生命》

❤ 张斌《依旧追还》

❤ 张斌《疫情下的校友力量》


—【校友足迹】—

王勇《当紫禁城遇见耶路撒冷》

张轮大《没有花开的花儿沟》

吴婷婷《四季流转,一些相逢》

余岚《30岁,选择自由生活思密达》

熊伟《西方世界的建筑解读》

黄虹《带娃进藏,我都准备了什么?》

王德华《重大人在伊朗》

段森《疫情前的欧洲十日游》❤

温馨《ITALY「 向罗马出发 」》❤


—【家有重二代】—

❤ 董翠荣《你是我的宝,我为你骄傲》

❤ 高爱华《有一天啊,淘淘》

❤ 施筱青《我家的人类幼崽》

❤ 刘裕梅《笑笑和瑶瑶,共同成长》

❤ 缪俊《我家有女》

❤ 刘寅斌《重庆 是上海小朋友的暑假天堂》


—【那些回忆】—

刘永峰《为西藏建设献青春》

段森《2班叻些娃》❤

李阳《雨中缙湖》

薄宏涛《山城记忆》❤

张峰辉《忆青春》❤

洪东涛《我和重庆二十年的故事》❤

高爱华《平凡生活里闪亮的热心 采访王柔嘉校友》

高爱华《拨动百年记忆的琴弦》❤

李汪洋《重大你好,难说再见》❤

雷杨《我的青春“三块五”》❤

童渊媛《曾在“建大之声”》❤

霍精民《由抢占座位所引起的……》❤

何佳佳《重大92岁了,我想夸夸她》❤

潘杰《虎溪图书馆十一楼的故事》❤

董翠荣《师恩如海》❤

黄健《大学生活记忆》❤

祝家麟《“建院”的名称》❤

李歆然《跨越十年的回忆》❤

王荣《我在重大的四年》❤


—【再续渝缘】—

❤ 张斌《同学相逢是首歌》

❤ 安旭东《念奴娇·十年》

❤ 牟晓榆《七月山城的相聚》


—【我与校友会】—

孙翠华《花 草 石 泉 焰》❤

王丹《沪上校友情》❤

施筱青《人在魔都》❤

《2021新人 看重大上海校友会》

《2022新人 看重大上海校友会》


—【校友职场】

❤ 陈春兰《跳槽那些事儿》

❤ 周闯《假如上天注定你有一个亿》

❤ 陈钢《职场9年感悟》

❤ 马龙《做最好的自己,把工作当一场修行》

❤ 刘念《人到中年,想想财富四象限》


—【校友艺文】—

吴华《花花画笔下的校友们 I》❤

刘飞芳《记忆中的小山村》❤

刘飞芳《二月二 龙灯古会》❤

陈倩《映城志 ——电影中的重庆》❤


—【校友杂论】—

❤ 丁松《我的新农村》

❤ 谭奔《炒的这么火的“智慧城市”究竟是什么?》

❤ 焦鑫《我命由我不由天,自由意志存在吗?》

❤ 岳川元《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 郭文森《一个足球“老炮”的感想》

❤ 雷杨《芳香华樟——写给爷爷》


—【疫情共渡】—

赵鹏《疫情中,我在小区做志愿者》❤

吴华《我是团长》❤

王嘉春《花园的春夏》❤

蔡鑫《任病毒变千遍,我们亿心一疫》❤

董翠荣《精气神儿》❤

苏杰《疫情所感》❤

黄虹《2020,母子在线为抗疫出力》❤

马新文《重归武汉》❤

曹双《我在疫情的这三年》❤

王涛《春天里》❤

马新文《等天黑了再说》❤


—【鸣谢赞助】—

❤【翁金荣|龙策设计】做有灵魂的设计

❤【王建国|快装王】写字楼快装,装配式交付

❤【许家芳|昊阳实业】提供钢铁供应链解决方案

❤【肖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聂勇钢|启聘人才】招管培,找猎头,上启聘

❤【柴怡谊|视界】用高品质影像服务创造价值


—【校友健康】—

潘天逸《如何“草堂春睡足”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