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报社

其他

语言学研究要服务好强国建设 | 社会科学报

关注为了深入思考语言文字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使命,以语言发展助力强国建设事业,近日,国家语委科研基地暨国家语言文字智库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2024年会暨“语言与未来”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在会上,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刘培俊指出,学界应聚焦“强国建设,语言何为”这一历史课题、时代课题和未来课题,做强战略支柱,形成战略支撑,贡献语言力量。赵蓉晖、李宇明、黄行三位语言学学者围绕主题做了交流发言。原文:《用创新的方式培养创新人才》图片
7月7日 下午 5:58
其他

见地 | 厘清技术浪潮下的语言学习发展规律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见地厘清数智技术影响下语言学习的发展规律,探讨数智赋能语言学习的变与不变之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数智技术,高效地推动语言教育向好发展。原文
6月14日 下午 6:06
其他

见地 | 语言生活中,需要谨慎对待群体称名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见地语言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称名活动,其结果是名称。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经历着称名与被称名的过程。深入探讨群体称名的内涵与特征,解释不当群体称名的危害,有助于我们趋利避害,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原文
4月17日 下午 7:56
其他

扬·阿斯曼纪念:一座“记忆”的丰碑 | 社会科学报

学人追忆尽管阿斯曼自身业已化作集体缅怀的记忆符号,留下一个令人仰望的背影,但他教会了我们珍视记忆的力量。记忆关涉过去,指向现实,更通达未来:沿着记忆,时间长河中的一切经验世界就具有了稳定性与再造性。原文
3月25日 下午 4:21
其他

​扬·阿斯曼逝世纪念:文化记忆——我们如何对接当下与过去? | 社会科学报

扬·阿斯曼逝世纪念德国著名埃及学家和文化学家扬·阿斯曼(Jan
3月18日 下午 4:29
其他

安东尼奥·奈格里逝世纪念:超越数字化的幽灵 | 社会科学报

安东尼奥·奈格里逝世纪念2023年12月15日,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思想家安东尼奥·奈格里走完了他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程,在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无数思想财富之后,仙逝而去。尽管他在绝大多数时候仍然是一位二十世纪的思想家,但他的思想和灵魂正在今天的数字社会的天空中徘徊,帮助人类超越数字化的幽灵智能创造的无限制的数字链接和算法控制,来寻找人类未来的希望。原文
1月18日 下午 4:11
其他

2023年度词“AI”:语言大模型或开启智能工具对人类的“反征服” | 社会科学报

年度热词《柯林斯词典》公布的2023年度词是“AI(人工智能)”。之所以选择“AI”作为年度词,词典学家的说法是其使用频次以如此快的速率急增,不但问鼎使用频率榜,而且支配2023年的各种谈话,成为焦点化的“谈话点”。当前,AI已经为人类未来发展创设了一条“大时速”前行道路,但人类若不预先对全球人工智能安全作出预警、预判并采取积极的“预行动”,AI语言大模型所创设的“大时速”平台很可能沦为“大垃圾场”。原文:《年度词“AI”:世界开始“大时速”前行》作者
2023年12月29日
其他

萨义德逝世20年:回到人本身 | 社会科学报

萨义德逝世20年在萨义德去世20年之后,巴以冲突又起,和平一时难见曙光,把人非人化的各种行径层出不穷,萨义德念兹在兹的问题,如何回到人本身依然是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时代追问。原文
2023年12月18日
其他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 老年群体需求向多维度转变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时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原文
2023年12月2日
其他

博纳富瓦诞辰100周年:翻译需要“在场” | 社会科学报

▋阅读他说,“我要连接诗歌与希望,或者说我要将诗歌与希望视为同一,因为诗歌创作就是还世界在场的本来面目”,这似乎是博纳富瓦与诗歌签下的契约。原文:博纳富瓦:一位反映“在场”的诗人作者
2023年10月14日
其他

2022年度词:点燃社会共情力的火把 | 社会科学报

盘点《柯林斯词典》公布的2022年度词permacrisis(延时危机)将是年标识为“延时危机”之年。仔细审视、评估和反思2022年的一些全球性重大危机,多数并未有终结之势,2023年会成为“延时危机+1”之年吗?这取决于如何面对危机,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探索、分析并聚焦隐藏在危机中的潜在机会或者契机,借助“危机之机”开辟一条新路。原文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视域 | 真正理解哲学诠释学的翻译思想

视域诸多所谓哲学诠释学的局限性论述,比如,有的从认知论角度批判作为本体论的哲学诠释学,有的将其归为解构主义,有的以为哲学诠释学是相对主义,都阻碍了对哲学诠释学的真正理解,具体到翻译,造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混乱。把握哲学诠释学本体论的翻译思想,能够为我们真正理解何谓翻译,以及如何进一步做好翻译工作提供学理性思想支持。原文
2022年12月9日
其他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先验的人本主义思辨,还是哲学革命的发动? | 社会科学报

现代贫困既不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政治等级压迫的产物,也不是劳动者的懒惰(即不劳动)的结果,而是从劳动者的劳动本身中产生出来的,这个悖论本身提示了现代理性形而上学的破产。●
2022年11月30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应用翻译批评及其标准:传承与建构 | 社会科学报

■上海社科规划成果翻译源远流长,翻译批评如影相随。批评自然需要基于相应的标准。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基于翻译规范的中国应用翻译批评话语及其标准体系研究”(17BYY046)在传承我国传统译论及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以翻译规范为理论工具,针对我国应用翻译批评话语及其标准进行了一系列独具当代价值的阐释。原文
2022年11月13日
其他

编织与燃烧:段义孚的地理诠释学与地理诗学 | 社会科学报

学人追忆国际知名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先生于美国中部时间2022年8月10日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医院逝世,享年92岁。他以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思想将人的种种主观情性与客观地理环境的丰富关系进行了极具智慧的阐发,并于2012年获得地理学界最高奖项瓦特琳·路德国际地理学奖。原文
2022年10月6日
其他

治国理政 | 数字政府建设需推进适老服务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企业间的技术创新协同活动不断丰富和复杂化。从创新合作到创新成果商业化过程中,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不同类型的风险。起源于数字货币领域的区块链技术有潜力成为应对未来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风险挑战的重要技术之一。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共享数据库技术,其核心功能就是不依靠中心或者第三方机构,保障数据的真实可信,打破信任壁垒,从而极大降低业务开展需要的信任成本,促进成员协作和技术创新的高效开展。原文
2022年9月30日
其他

打造城市友好的“幸福圈” | 社会科学报

今年2月,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养老床位从15.9万张增加到17.8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不低于60%;全市常住人口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普惠性托位占比不低于60%,开设托班的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比重不低于50%。为了加强“一老一小”人口服务,这样的政策文件出台非常必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城市中的人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和制度环境,实现友好型城市建设目标,已成为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建设的题中之义。原文
2022年9月21日
其他

治国理政 | 大数据治理的迷思与现实

最近两年,公司用大数据技术监控员工的操作屡屡冲上热搜,引发全社会,尤其是“打工人”的强烈关注。如今不仅是企业管理员工劳动,治理者也尝试在不同的治理活动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风潮。大家想当然地认为:用上大数据,治理就科学了;治理一科学,什么问题就都解决了。事情果真如此吗?大数据治理真的是无坚不破的科学利器,真的能提高治理效率吗?原文
2022年9月20日
其他

治国理政 | 数字创新,正带来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创新是以数据为核心要素,带来产品、服务、生产流程和商业模式等创新,是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我国在《“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引领、融合发展,显著提升数字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数字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增强数字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相比传统创新,数字创新具有哪些特征?又会面临哪些挑战?数字政策需要从哪些方面来构建创新生态体系?为此,本文结合全球数字创新企业在汽车、农业和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案例来予以说明,并做出回答。原文
2022年9月19日
其他

视域 | “有味道的城市”:城市的味觉认识论

“有味道的城市”正在重构我们关于一座城的味觉认识论。原文
2022年9月17日
其他

治国理政 | 人民主体性追求,深刻影响城市发展质量

新的任务是“把促使世界团结和合作的文化资源传递到最小的城市单位去”。在多元文化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
2022年9月15日
其他

视域 | 触觉感知视角下的健康城市建设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身处城市空间的我们,已经习惯了通过触觉来解读城市空间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城市空间中传递的文化,体验城市空间中定制的氛围。日复一日的拥挤、时时处处的人际接触,成为了我们真真切切感知到的城市色彩。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和公共健康事业向“多维健康观”转变,可以从触觉入手进行考量,关注城市中人的身心健康状况的优化。原文
2022年9月12日
其他

助推创新,构建数据要素治理体系 | 社会科学报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向人类提出了“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学习、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近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共同主办的“时代之变
2022年9月11日
其他

发挥历史地理学的经世致用功能 | 社会科学报

当今,对历史地理学的经世致用问题仍很有必要继续思考,它关系到中国历史地理学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一方面,现实社会各方面对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的需求急剧增长,历史地理学已然从一门冷门绝学发展成一个比较热门的学科,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多的现实作用;另一方面,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历史地理学不能脱离现实环境而存在,在追求学术生命力的同时,要避免成为故纸堆里的学问。由左至右:侯仁之、谭其骧、史念海原文
2022年9月6日
其他

关注 | 青年人才集聚,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青年人口的规模、结构不断发生改变,青年因城市而聚的趋势不断凸显,他们既是城市发展的贡献者,也是受益者。在这一历史性变化的背景下,需要有效集聚青年人才,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尤其注重激发青年的内生动力,通过营造对青年更友好的氛围,让青年人融入,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原文
2022年9月3日
其他

数字化生存状态深刻影响经济发展 | 社会科学报

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21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这意味着中国数字经济的实践将深刻影响着世界数字经济的发展。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社会科学报》协办的以“数字化生存世界与中国经济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30人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与会学者在研讨中碰撞出理论智慧的火花。原文
2022年9月2日
其他

为城市提供“无形有质”的动力 | 社会科学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城市作为一个特定主体单元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日益重要,由于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聚焦性同步存在,一个国家中的几个重要城市也代表这个国家大部分的国际形象。在国家软实力研究进程中,城市软实力开始备受关注。原文:《为城市提供“无形有质”的动力》作者
2022年9月1日
其他

关注 | 现代城市的视觉化生存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前不久,一张高温不融的雪糕图片将商家“钟薛高”送上热搜。这张雪糕图让商家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图片的力量源于视觉性是当下社会的基础逻辑,小到吃何种雪糕消解酷暑,大到整个都市生活,均可能被这种视觉逻辑所宰制。原文
2022年8月31日
其他

城市的视觉之维 | 社会科学报

作为当代人日常生活的容器,城市给人的影响总是“铺天盖地”的。城市本质上是一个复杂、难以描述的系统,人们在描述它时却总是习惯用“环路”“中轴线”“方形广场”等“有形”的词汇来修饰。即使是视觉感受并不灵敏的视障人士,除了基于嗅觉的气味和基于触觉的温度,也会对所处城市的街道空间、路网架构存在一个大致的“心理地图”。这表明视觉是人类感知城市时的一个重要维度,不止于看见的那些;同时城市环境对人产生的“视觉映射”也不仅仅拘泥于实物。总的来讲,空间里的“看”并不客观,从古至今不同历史阶段中不同背景的人,对于城市的视觉感知是存在不同维度的。原文
2022年8月28日
其他

回应 | 张一兵:死的概念与活的话语格式塔——兼答角田史幸先生

遗憾的是,角田先生无法辨识的方面,是《1844年手稿》中人本主义话语构境中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I与后来马克思在中晚期经济学研究中重建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III,是马克思基于不同信息编码的话语格式塔整体中生成的异质性批判构境。原文
2022年8月27日
其他

角田史幸:割裂的马克思 | 社会科学报

《回到马克思》第一卷的日文版出版之后,在日本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日本学者直接深入该书提出的重要哲学和经济学命题的学术辨识之中。其中,日本秀明大学的角田史幸教授就提出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辨识问题。在他看来,《回到马克思》一书中提出了“从‘人本异化史观(人本主义)’(科学以前的马克思)向‘科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转换。那只不过是一种诠释者将自身裁剪过的判断强加给马克思的做法”。角田先生还认为,“异化”这一术语,作为构成历史一般并加以说明的概念,虽然马克思在1845年后使用频次愈发减少,但我们在马克思最后的主要著作《资本论》(1867)中,发现了作为构成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现实社会关系(机器大工业下发生的关系)之关键性异化概念的登场。并且,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中更是使用了黑格尔的“自我异化”概念。本报特刊发角田史幸教授的“商榷”和张一兵教授的回应文章。原文
2022年8月27日
其他

加强“青年友好型城市”软环境建设 | 社会科学报

“青年友好型城市”是指城市政府在城市规划设计、政策实践、资源配置和公共事务中尤为关注青年,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和全过程中充分有效地考虑青年的视角、利益和需求,尊重并给予青年发展的优先权,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青年的吸纳力、吸引力和承载力不断提升,让青年对城市的贡献力、创新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及良性互动。原文
2022年8月24日
其他

着力推动以青年为中心的城市优化发展 | 社会科学报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近400个城市或城区都提出了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目标,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城市能不能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已经成为关系城市未来命运的关键要素。要不断提高城市对青年友好发展的承载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青年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感、推动力和贡献度,增强青年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让青年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原文
2022年8月20日
其他

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 社会科学报

近日,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对外公布了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和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名单。今年4月,中宣部、共青团中央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提出,青年发展型城市是指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更好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优化,青年创新创造活力与城市创新创造活力相互激荡、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城市发展方式。原文
2022年8月15日
其他

“城设”:让城市成为会呼吸的有机体 | 社会科学报

从当代中国与世界具有广泛吸引力与好评度的城市来看,它们都是有青春度与生活气的,前者体现了城市的活力,后者体现了城市的舒适。在这些城市里,街道是可以用脚步丈量的,空间是可以被自由使用的,其味道是可以被长久记忆的。因此,对于当代“城设”来说,要有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视角,要有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考量。原文
2022年8月13日
其他

把握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概念内涵 | 社会科学报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随着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和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名单的正式公布,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已经从理念设计向实践探索迈出了坚实一步。“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是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双重逻辑,也是城市建设核心要素重点把握的内容。原文
2022年8月11日
其他

上海社科新人推介⑤ | 谢明文:探寻金文背后的历史文化

▋社科新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上海市一批青年才俊逐渐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青年学人共同体,对于加强社科理论队伍建设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上海东方青年学社组织评选出了2020—2021年度“上海社科新人”,本报将陆续予以推介,聚焦其传承学术、创造思想、影响社会的使命担当。本期推介的上海社科新人(2020—2021年度)是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谢明文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商周甲骨文、金文的字词考释。他认为,金文学可以从青铜器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金文研究一方面要释读文字等文本本身,另一方面要探讨金文背后隐藏的历史、文化等。原文
2022年8月10日
其他

关注 | 激活青年群体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开展,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而青年群体在我国国家治理效能、社会发展活力、组织动员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应引导青年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参与者,为乡村的治理建言献策。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机的力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青年群体当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利用好青年群体这个引擎,激活青年群体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之星火必将成燎原之势。原文
2022年8月6日
其他

依法应对现代城市发展型噪声污染 | 社会科学报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新的《噪声污染防治法》已在2021年12月24日通过,并于2022年6月5日起施行,同时1997年3月1日起施行的旧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废止。新《噪声污染防治法》是对20多年来我国噪声污染新现象、新特点的必要回应。原文
2022年8月4日
其他

“打开”马克思的三类笔记性文本 | 社会科学报

马克思(恩格斯)的笔记性文本是十分复杂的,不同类型的笔记性文本需要以不同的方法论“打开”,对每一个笔记的分析也都需要费一番“苦功夫”。原文:《“打开”马克思的三类笔记性文本》作者
2022年8月1日
其他

以数字声景创造城市新体验 | 社会科学报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新的《噪声污染防治法》已经于6月开始施行。一方面,随着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噪声污染形态也有了重大变化。这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还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而另一方面,现代都市的沟通系统倚重视觉,却忽视声景的意义。从媒介视角凸显视觉之外的诸般可能,以声景创造数字城市新体验成为当下关键。原文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城市更新的新趋势:片区统筹更新 | 社会科学报

自2020年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来,城市更新受到高度关注。随着我国城镇化走到中后期,城市更新将成为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过去的片区更新以拆除重建为主,有机更新的成功经验多集中在点状更新方面,但点状更新难以实现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之城的总体目标。在防止城市大拆大建的总体要求下,通过落实“片区统筹更新”的理念,借助“两个工具”和“四个打通”,解决城市中出现的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补短板难以实现、空间配置效率无提高、投入产出不平衡、更新“碎片化”等问题,探索城市更新,走出一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之路。原文
2022年7月28日
其他

知识翻译论:揭示翻译的知识价值 | 社会科学报

作为新生的译学理论,知识翻译学所发挥的作用并不仅仅囿于翻译研究,它对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皆有适切的现实关照和独特的理论价值,试图揭示翻译在人类知识生成中所起的作用。这一愿景与当下知识生产与创新的焦虑、知识转化与迁移的需求和学科知识历史的梳理不谋而合。原文
2022年7月26日
其他

乡村 | 答好“三农”考卷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三农”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答好这份“时代考卷”,事关全面乡村振兴大局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原文
2022年7月22日
其他

中国大数据发展:包容性生态塑造竞争优势 | 社会科学报

当前,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市数字化成为各国争夺竞争制高点的新赛道。《大数据蓝皮书: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No.6》延续上年度研究视野,聚焦全球22个重要城市的数字化实践及其成效,指出数字化力量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生产力。原文
2022年7月13日
其他

万象 | 城市改造背后,撼不动的是文化认同

“杭州西湖柳树被换成月季”这一话题曾冲上微博热搜,使杭州独有的历史文脉特色再次走进大众视野,更体现了民众对城市文化风貌保护意识的苏醒,也反映了城市风貌保护与公共景观建设之间的问题。原文
2022年7月13日
其他

视域 | 乡村文化振兴,如何发挥村落公共空间的文化功能?

村落公共空间既是乡村文化的有机构成和重要载体,也是村落集体生活和人际互动的实践场域,具有赓续文化传统、承载文化生活、增进社群认同、凝聚道德共识等社会功能,因而乡村文化振兴应充分发挥村落公共空间的应有功能。原文
2022年7月11日
其他

城市更新,不能脱离文化肌理 | 社会科学报

“城设”是很好的理念,它引起我的共鸣,是因为“城设”离不开城市的个性,离不开城市独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色,也就是文化肌理。在城市越来越趋同化的形势下,维护好城市的个性非常重要。一个城市的“城设”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肌理和精神长相。南市发电厂主厂房变身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原文
2022年7月10日
其他

乡村振兴:精准解决难点问题 | 社会科学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后,共同富裕被列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这是事关长远大局的“国之大者”,要有远期规划和整体布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和信心持续统筹推进。各地进展如何?工作遇到哪些难题?政策措施发力点是否精准?课题组通过一些地方调研,梳理出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原文:《精准解决乡村振兴的难点问题》作者
2022年7月4日
其他

视域 | 数字化转型要与民众需求相匹配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青睐,希望通过技术支撑实现流程再造,通过创新应用提高治理效能。然而,作为一项技术,数字化转型虽然自带光环,但也有其功能界限,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因为数字化转型赋能治理既有自身的“硬缺陷”,也有衍生的“软短板”。原文
2022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