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应用翻译批评及其标准:传承与建构 | 社会科学报

傅敬民 社会科学报社
2024-09-03

■上海社科规划成果


翻译源远流长,翻译批评如影相随。批评自然需要基于相应的标准。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基于翻译规范的中国应用翻译批评话语及其标准体系研究”(17BYY046)在传承我国传统译论及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以翻译规范为理论工具,针对我国应用翻译批评话语及其标准进行了一系列独具当代价值的阐释。


原文 :《应用翻译批评及其标准:传承与建构》

作者 |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傅敬民

图片 | 网络




一脉相承:

我国传统应用翻译批评话语



任何研究都离不开历史。任何系统的建构,尤其是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都有其历史的源头。翻译批评逐渐发展成为翻译批评话语,并非一蹴而就,其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入的过程,一个由碎片化、随感式向系统性、科学性转化的过程,一个以话语实践方式不断建构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国传统译论,无论是佛经汉译批评、圣经汉译批评还是晚清民国时期的西学东渐,都彰显出一脉相承的沿革。这种沿革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密切相关。诚然,以现代学科立场审视我国传统翻译批评,大部分都只具有宽泛意义上的翻译评论/批评性质,体现了就事论事的碎片化特征,缺乏体系化的概念范畴,感悟体验性较强,理论薄弱,往往从个人的翻译经验出发纵横心路历程,总体上缺乏现代意义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个人的偏好或理想作为批评的相关标准。而且,较之于文学翻译批评,应用翻译批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事实上,应用翻译批评是翻译批评的有机组成,是基于我国传统译论发展的必然产物。



与时俱进:

我国传统应用翻译批评的现代阐释



科学的理论从来都不是单纯地依赖于历史,但我们显然已经无法返回真实的历史,只能通过文献记载的历史重返历史,这是一种历史感的历史。仅仅依据历史显然不能建构理论。任何研究与历史都存在双边关系。历史只有通过现代阐释才能彰显其现代价值。翻译批评总是在不同的主题维度间摆动,同时呈现出时代差异与历史延续。有鉴于此,一方面,我们既可以从翻译产品、翻译过程、翻译功能及翻译效果出发展开批评,并建构相应的标准,也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1)关于应用文体翻译实践的批评。这一维度对于监督、引导翻译实践及提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翻译教学方面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2)针对与应用文体翻译有关的其他活动或者现象展开的批评。随着人们对于翻译的认识不断深入,翻译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3)针对各种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的应用性研究方面展开的批评。(4)关于应用翻译批评的批评。无论基于怎样的维度,我们都需要遵循“挖掘历史、把握当代”的批评取向,给予我国传统应用翻译批评现代阐释。




学科融合:

应用翻译批评话语研究的必由之路



翻译研究本身具有跨学科性质。建构应用翻译批评系统以及应用翻译批评标准系统,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如何处理关联性关系的问题,其中包括翻译批评与所处环境的关系、翻译批评作为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及翻译批评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关系。翻译的复杂性为相关系统建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激发不同理论系统有效开发。翻译批评系统的结构只有在其所处的关系中才有可能存在,只有在该脉络中才能得到有效的理解。学科独立之后的生存状态往往更为复杂,学科内部的各种关系、学科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之间的张力,显然比学科独立之前更为紧张。因为,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规范,也可能共享一些交叉重叠的规范,由跨学科、交叉学科引发的应用翻译批评及其标准问题,已然具有急迫的现实意义,跨学科是应用翻译批评及其标准建构的必由之路。不过,在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名义下,翻译研究本身的学科地位再一次受到冲击,学科边际的模糊导致翻译批评本身的学科性边际不清,亟待相应的标准来提供相应的参照依据。



参照体系:

应用翻译批评相应标准的建构



系统的自我参照就是标准的确立。标准是批评的依据,否则必然导致批评的无序,使翻译批评沦为翻译研究的附庸。应用翻译批评及其标准具有独特的思想和知识结构特征,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性,自有其作为系统存在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应用翻译批评作为系统,目前并不完备,还没有形成结构化的系统。任何系统最终都要以具体的结构而存在。任何系统的结构都是在特定环境中被结构化的,也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存在。既往大量的翻译批评往往脱离翻译批评本身建构批评及其标准框架,将翻译批评依附于翻译之外的某些理论框架之上。然而,有关应用翻译批评的原则与标准需要从它指涉的应用翻译中提炼出来。来自其他学科的理论,只能经由翻译批评自身的提炼才能运用于翻译批评标准的建构。应用翻译批评只能从应用翻译体系中发展,应用翻译批评标准只能基于应用翻译批评来建构,遵循相应的规范而存在、维持与发展。




功能导向:

应用翻译批评及其标准的诉求



功能是建构系统的先有条件。系统的建构、生成、维持与发展必须以相应功能的实现为条件。应用翻译批评标准,其主要功能就在于区分系统与环境、系统与其他系统,同时也发挥系统自身适应与整合的功能。传统翻译批评功能通常围绕六个方面:监督、引导、指导、监控、参考和提升。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对相应功能各有侧重。我们将翻译批评功能划分为四个方面:认识拓展功能、反思解释功能、引导监控功能、系统提升功能。对于翻译功能的认识不能局限于文本,而应该将批评的视野超越文本,将文本外的翻译功能也纳入批评的视域,同时,在建构相应标准之际,不能忽视翻译批评自身的功能。翻译批评的发挥也要考虑其他制约因素。翻译批评存在不同的功能和目的,也有不同的批评对象或范畴,因此有不同的标准。标准有主次之分,但没有高低之分,在不同的语境中,某项标准或某些标准更适合发挥翻译批评的相应功能。标准的建构并非针对不同翻译批评对象,而是为了保障批评功能的实现以及系统本身的生存与发展。相关的批评标准,首先要考虑的是应用翻译批评系统功能的实现,其次是保障系统的生存与发展,最后才是系统的理论发展。



翻译规范:

应用翻译批评标准依据



规范是以促成、制止、许可等方式指导、调控人们各类行为的指示或指示系统。其功能在于指引行为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结果。翻译规范为应用翻译批评及其标准提供了历时研究的概念或理论工具。翻译规范受相应的价值观制约,不同时代的翻译观影响了不同时代的翻译规范,体现于翻译规范中并得以传承、发展,从而制约了不同时代的应用翻译批评话语。研究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翻译规范,有助于了解我国应用翻译批评及其标准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调和”、坚持“中庸”、恪守“循规”、重视批评鲜明的功能等构成了我国应用翻译批评的规范特性,这种特性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应用翻译批评行为及其尺度,当然也在我国应用翻译批评及其标准特色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功能导向型应用翻译批评标准,着重于应用翻译批评如何依据相应的标准为实现翻译功能服务。应用翻译批评的标准是在翻译规范的演化中发展起来的。标准是规范发展的结果。翻译规范构成应用翻译批评标准建构的重要向度,具体体现于四种类型的应用翻译批评标准中:产品导向的应用翻译批评标准(达旨、循规、易晓);过程导向的应用翻译批评标准(从约、固本、会通);功能导向的应用翻译批评标准(调和、合规、有效);理论导向的应用翻译批评标准(区分、简化、清晰)。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1828期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知识翻译论:揭示翻译的知识价值 | 社会科学报

文史 | 从洋包子到土包子:食物翻译的“洋化”与“中国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社会科学报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