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不筹款,摆摊的公益人和公益机构还能干什么?

张以勋 公益慈善论坛 2022-03-21
作者:张以勋(公益慈善论坛联合创始人、主编)

申请转载本文或有意加入公益慈善论坛读者群交流的朋友请加个人微信 zhang_yixun。
 
前天推送《公益机构如何练摊筹款?最全攻略来了!》一文后,获得了不少公益伙伴的支持,也引发了一些讨论。比如有些伙伴说想上街摆摊,但没有公募资格呀,也找不到公募机构愿意合作,所以摆摊的愿望暂时无法实现;还有些伙伴觉得很困惑,义卖到底算不算销售?到底可以卖什么东西?要开捐赠收据还是销售发票?目前法律对此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一方面需要公益圈继续展开讨论,达成共识;另一方面也期待政府早日出台司法解释或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予以明确。

 
实际上,公益机构上街摆摊,除了通过义卖等方式筹款,也可以开展各种服务与倡导活动,这在国外还是国内,以前还是现在,都一直存在。因为公益机构作为公共利益的主要代表,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民间性,来自民间又服务于民间,原本就该和人民群众在一起,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发现政府和市场未能顾及的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提出专业有效的解决方案、建议给政府,或自己筹措社会资源执行实施。
 
所以,上街、进社区,是公益机构开展公益服务的题中之义,不管政府有没有放开地摊政策,都应该争取上街摆摊,当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工具“摆摊”——做服务、倡导、筹款,积极和网民互动,引导公众了解、支持和参与公益。如果自称是公益机构,却从不跟社区和群众发生联系,也从不上街,不接触群众,那就应该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在社区和群众眼里就是没有存在感的“象牙塔”、“悬浮体”。
 
既然摆摊现象一直都存在于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农村,为什么摆摊突然之间成了热点了呢?这显然和今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总理最近的讲话有关。疫情不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企业收入减少,成本增加,盈利下滑,也导致很多个人面临收入减少甚至失业的困境。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为了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问题,一些地方放开了地摊政策,鼓励大家上街摆地摊赚钱。以社会捐赠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公益组织,也因为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减少,大多遭遇了缺钱的危机,自然也希望在“地摊经济”中分一杯羹。不过,也有一些地方并没放开地摊政策,甚至表示“地摊经济”不适合本地。但也不是完全不能上街摆摊搞活动,只是需要公益机构去城管、公安等部门打报告申请获得批准,办手续比较麻烦一些。
 
一、公益人摆摊挣钱,值得一试
 
工资偏低收入少是多年来困扰公益圈的老大难问题,所以为了生存,公益人利用业余时间上街摆个摊赚钱补贴家用,是完全可以理解,可以大胆去尝试,不要觉得摆摊没面子、丢不起这个人。公益人首先是人,一个有正常生存需求的普通人,和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选择以公益为职业,但也有追求体面、美好生活的权利,所以公益人千万别矫情,挣钱才是硬道理。人家马云、柳传志、刘强东、蔡文胜、周鸿祎等企业老板当年都摆过摊呢!而且很多人靠摆地摊买上了房和车,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少人摆摊的收入甚至比很多公益人的工资高,就连收入不菲的白领们也不乏开车上街摆摊卖货者。再说了,摆摊主观上是为了赚钱谋生,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身为公益人,也别看不上摆摊,咱不偷不抢,靠劳动挣钱,只要有眼光肯努力,摆摊也可以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


 
公益机构也需要多从员工的生存问题着想,一方面要争取加薪,另一方面尽量少安排员工加班或占用周末、假期时间从事本职工作,让员工有时间摆摊或做兼职来增加收入;如果一定要加班,最好能依法提供一定的加班费,不要老想着让员工奉献牺牲、无偿加班。如果有一天公益人连自己都养不活,或者因为收入太低结不起婚生不起孩子,那等于逼他们离开公益圈去另谋生路。公益机构的人才大量流失、团队不稳定,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结果显而易见——长期徘徊在不专业、不规范、低效的初级阶段,越来越被边缘化,越来越小众,陷入恶性循环,对谁都没好处。
 
而且,也没有任何法律禁止民间公益组织从业者不能在业余时间摆摊做兼职赚钱啊!所以无论是想增加个人收入,还是想把摆摊赚来的钱捐给公益机构,都可以通过电商平台或批发市场进点货,抽空去政府允许摆摊的地方支个摊卖货、卖服务。如果不想上街摆摊,公益人也可以在微信朋友圈“摆摊”或者开网店卖货、卖服务,利用自己的人脉赚钱。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如果没有公募机构做背书,公益人正常摆摊即可,最好不要打着公益的旗号叫卖,否则就涉嫌公开募捐,违反《慈善法》。所以,摆摊的时候最好把“公益”这俩字忘了,使尽浑身解数、全心全意地卖卖卖就对了。这个时候,你和其他摊贩没什么区别,都是在卖货卖服务,不同之处是你赚了钱之后可能捐出去做公益了。
 
二、不筹款,公益机构摆摊可以做什么?
 
除了通过义卖等方式练摊筹款,尤其是没有公募资格的公益机构,也可以在符合机构业务范围的前提下上街摆摊,在社区里合法合规地做一些事。只要用心观察,法律政策和自身专业能力允许,公益机构在社区里面可以做的事其实很多。比如:
 
1、服务社区居民

根据自身的业务范围,公益机构可发挥专长,组织员工、志愿者上街摆摊,可以开展以下服务:

  • 为有需要的社区居民提供助残、助老、奉粥、理发、义诊、宠物饲养指导之类的无偿服务;
  • 为外来的游客、过路人提供问路、免费茶水等便民服务;
  • 为有需要的贫困家庭上门提供消防安全评估、安全或无障碍设施改造、家电维修、垃圾分类指导、组织社区市集或跳蚤市场进行闲置物品交换、售卖等服务;
  • 开展书法、插花、茶艺、武术、广场舞、烘焙等表演或体验、学习活动;
  • 帮助有需要的居民对接政府、社区或者其他公益机构;
  • 面向社区的儿童开展课业与才艺辅导、游戏娱乐、游园、表演等活动;
  • 联合街道、居委,组织居民参与社区论坛、沙龙,讨论解决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展示社区工作的成果,增强居民的社区参与感、认同感、归属感。


需要注意的是,开展这些服务时应该把握好居民的真实需求,选择自己能做的事,能满足的需求,不要给服务对象太多的承诺、太高的期望,以免出现机构承诺了却没有能力做好,最后导致服务对象不满意,机构形象受损,失去信任;在服务过程中也应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注意保护其尊严和合法权益,在宣传报道时也要注意保护其隐私,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和质疑。
 
2、开展宣传咨询活动
 
除了主动向社区居民、行人、游客宣传机构的服务项目和活动(不做募捐),公益机构也可接受公众咨询,介绍公益慈善相关的理念、方法、法律政策知识,帮助他们了解个人如何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公益,了解公益机构如何运作管理,如何策划、执行和评估公益项目,如何进行信息公开和审计,存在哪些困难和需求,也可以介绍本地公益机构的发展现状、规模以及各自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困境群体等等。当然也可以派发机构的宣传材料,推荐公众关注机构的公众号、微博及短视频平台账号等,也可以关注”公益慈善论坛“公众号等公益常识普及平台,或者邀请加入机构的微信群,成为机构社群的一员。由此帮助公众认识到自己和公益的距离并不遥远,公益就在自己的身边,每个人都可以各尽所能、量力而行,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3、助力地摊经济
 
政府如果允许有需要的市民在指定区域摆摊卖货,有条件的公益机构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业务专长助推地摊经济,提供所需的公益服务。比如:

  • 有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可以为想摆摊但缺本钱的低收入群体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

  • 组织有商业经验的志愿者指导摊贩如何进货、如何与顾客沟通、设计销售话术、如何核算成本、做账理财等等;

  • 组织有绘画、布展专长的志愿者帮助摊贩设计海报或招牌,让货品摆放摊档布置不再杂乱无章,进而吸引更多顾客的注意力,让购物变成舒适的享受,达到帮助摊主多卖货多赚钱的目的;

  • 协助城管、工商、环卫部门开展守法经营、维护现场秩序、处理或清理垃圾等服务;

  • 如果有摊贩带小孩出摊,公益机构也可以组织志愿者和孩子们玩游戏什么的,既保障孩子的安全,又解决摊贩的后顾之忧;但因涉及安全责任,机构或志愿者在提供此类服务时最好和孩子的监护人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详情可咨询律师)。

 
4、招聘全职员工、招募志愿者
 
做好这两件事,不仅可以解决公益机构的人力需求,而且也是宣传机构的好机会。除了在现场通过展板等载体介绍机构和工作成果,公开招聘员工时最好注明具体的岗位要求、职责以及薪酬福利等信息,便于求职者决定是否适合自己,从而提升招聘或求职效率,同时也可以让公众了解公益机构的工资状况,了解到公益也可以作为一份职业来从事;招募志愿者时,同样应该公开相关的要求、职责,是否有补贴等信息,使有意做志愿者的市民获得充分的信息,作出理性的选择。招聘招募的面试环节可以现场进行也可以另约时间在机构进行,这取决于机构的情况和应聘者的意愿。
 

公益具有天然的民间属性,公益的生命力、活力、创造力同样也在民间,在基层社区,在公众之中。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公益机构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居民,贴近民生需求,参与社区治理,营造和谐文明社区,助力社会发展,上街摆摊、扎根社区应成为公益机构的常态;不仅有利于展示和提升公益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增强社区存在感或社区影响力,也让公众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参与公益,让全民公益成为可能;同时,公益机构助力社区治理,协助政府解决居民需求和社会问题,一起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也将赢得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优秀的公益机构,必然是进得了社区,接得了地气,能得民心的机构,而这一切,当然得靠专业实力,靠规范管理和公开透明。当你做事靠谱值得信任,公众才会放心地为你捐赠,开心地来做志愿者,政府、企业和其他机构也才会找你购买服务,出资支持你。唯有如此,公益机构的生存与发展之路才会更加宽阔顺畅,生命力、影响力才会更加强大。

作者:张以勋,在广州的青海人,中级社工,资深素食者,为自媒体平台“公益慈善论坛”(公众号ID:loongzone2006)联合创始人、主编,致力于公益慈善资讯传播与常识普及。申请转载或有意加入“公益慈善论坛读者群”交流的朋友请加个人微信 zhang_yixun。(转载时请保留以上文字)



推荐阅读: 




聪明干公益,有效做慈善!
关注我,一起学习公益慈善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