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慈经Mettà Suttaṃ》导读

2016-12-19 行愿法师 行愿法师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三次)

行愿法师《慈经》巴利语与汉语的手抄体

南無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应作慈爱经》

      善求义利、领悟寂静境界后应当作:有能力、正直、诚实,顺从、柔和、不骄慢;知足、易扶养,少事务、生活简朴,诸根寂静、贤明,不无礼与不贪着居家;只要会遭智者谴责,即使是小事也不做。愿一切有情幸福、安稳!自有其乐!凡所有的有情生类,动摇的或不动的,毫无遗漏,长的或大的,中的、短的、细的或粗的,凡是见到的或没见到的,住在远方或近处的,已生的或寻求出生的愿一切有情自有其乐!
     不要有人欺骗他人,不要轻视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不要以忿怒、瞋恚想,而彼此希望对方受苦!正如母亲对待自己的儿子,会以生命来保护唯一的儿子;也如此对一切生类,培育无量之心!以慈爱对一切世界,培育无量之心,上方、下方及四方,无障碍、无怨恨、无敌对!站立、行走、坐着或躺卧,只要他离开睡眠,皆应确立如此之念,这是他们于此所说的梵住。不接受邪见,持戒,具足彻见,调伏对诸欲的贪求,确定不会再投胎!
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慈经Mettà Suttaṃ》导读


《慈经》巴利语为《Mettà Suttaṃ》,在汉译《南传大藏经》第26册中小诵经典之一第九经,由悟醒译。笔者所用《慈经》是缅甸禅修指导老师烈瓦达尊者(Bhikkhu Revata)赠送的修学课本,是烈瓦达尊者和月亮比丘(Bhikkhu Candima)英译缅甸达别坎大长老Thabyakan Sayadaw缅文书《保护偈颂新译》,由净法比丘(Bhikkhu Dhammasubho)英译为中文。

《慈经》为上座部佛教徒每日必修的功课之一,与日本新修大正藏第二册0099所收录的《杂阿含经》卷第九·二五二经,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所译的《慈经》相似,有意探究者可比对学习研究。

《慈经》是佛陀教导弟子们以修慈心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禅观修持,排除一切人、非人的干扰恐怖,让自己和一切众生感受到慈心而欢喜安住,得到慈心的利益,和平共存。由于禅修者无限慈心遍照十方世界,上、下、左、右不受阻绕、不怀仇恨、不抱歉意,于慈心梵住行的感召下,让一切众生积极护持慈心禅观修习者。

《慈经》巴利语有十偈颂,经文短小,文字浅白,可分为三部分:修慈心的前行

开经二偈半颂总说“欲获得寂静涅槃的善行者”应具足的十五种素质,这是慈心禅(业处)的近行,慈心修习的内容应接近于慈爱和处于慈爱前行。应具足的十五种素质1.堪能2.诚恳3.正直4.谦恭5.柔和6.不慢7.知足8.易供养9.少世俗务10.生活俭朴11.诸根寂静12.谨慎13.明智14.不无礼

15.不攀求于俗家

慈心之正修《慈经》中间六偈半是佛陀教导修习慈心者,散播慈心的各种修行方法。
1.简说祝愿慈心:“愿一切众生幸福、安稳、快乐!”2.详尽祝愿慈心修法:“愿一切凡夫、有学者及阿罗汉;一切见到的与没有见到的众生……内心快乐、身体健康!”3.不伤害慈心:“愿他们不轻视别人!愿不互相希望对方痛苦!”4.“无量慈心”:禅修者对众生如慈母珍爱唯一的儿子一样,培育无量慈心后散播给一切众生。禅修者以任何姿势用功,他都必须保持慈念直到证得慈心安止定。慈心禅不能证悟涅槃道果,还需进入观禅。结   语
《慈经》经文最后一偈结说:由慈心禅涅槃圣果的禅观路径,“不陷于邪见,具有戒德、智见,及断诸贪欲,当决不再入母胎。”佛陀教导已证得慈心禅那者,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观禅,直到证悟涅槃道果。

《慈经》功德

 依据《慈经》来修习慈心是佛陀教导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四无量定或称“四梵住”禅观修持之一,这是共世间凡夫外道的禅定。慈心禅是佛教导的四十种止禅之一,能令禅修者证得禅那与神通。慈心禅是佛弟子每日必修功课,与佛随念、不净观、死随念为四种护卫禅之一。禅者以一切有情为禅修所缘入慈心禅,把慈爱散播寺院、村庄、世界,令自己禅修时不会遭遇厄难。
据《慈爱利益经》或《增支部·随念品》十一集说
修慈心者可获十一种利益
一. 睡得安宁
二. 平静地醒来
三. 不发恶梦
四. 受人类喜爱
五. 受非人喜爱
六. 受天神保护
七. 火毒武器不伤害他
八. 做事专心
九. 相貌安详
十. 死时不迷惑

十一.若在今生未证悟阿罗汉道果,他将投生在梵天界。


最后,愿一切众生常得佛、法、僧三宝加被,慈心无碍,诸事吉祥,一切如愿!

(备注:《慈经》导读刊载于秦孟潇主编《世界佛教》第二期,著作版权所有,欢迎转载,但不得随意更改!)

请点击录音,聆听笔者巴利语诵经分享!

读后感,请在文章下面关注后留言。
相关阅读:

【梵音】 《青莲华》——献给佛菩萨

【解读原著】大乘是佛说

十方佛净土,阿弥陀第一 ——恭迎阿弥陀佛圣诞!

【佛经导读】信愿行具足往生弥陀净土,花开见佛菩萨众倒驾慈航——《阿弥陀经》导读

印顺导师对佛法的研究抉择、治学态度与方法

【论坛】演说法义,供养师友

【法义】大乘佛经的“如是我闻”当如何理解?

【念师】涅槃巢凤忆恩师

九问周贵华:“完整教”与这个“无所不包教”有何区别?

【忆师】怀念恩师,感恩巢凤

【护教】人间佛教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使命

【看见佛陀在人间】—菩提树下,成就佛道

是谁在“灭”法? 评周贵华的伪佛教观——以神学信仰颠覆中国佛教根基

【看见佛陀在人间】—悉达多太子舍弃王宫出家苦行

“大乘是佛说”的一点思考

【看见佛陀在人间】—释迦菩萨从天上降生人间

【看见佛陀在人间】—未生人间前释迦菩萨在何处?

【护教】太虚大师《七众律仪不得逾越》,白衣岂能辱骂僧?

【怀念妙老】山门常衍,勿忘世上苦人多

“天神佛教”如何可能? ——兼谈周贵华先生的佛教观

谁是“狮子虫”? —评周贵华“释印顺佛教研究和佛学思想略观”一文

【看见佛陀在人间】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

【法义之辩】略议太虚大师批评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之真谛

【护教心得】海外居士回应:自称学生愚子的见解

【看见佛陀在人间】佛教在古印度的兴起

【译经】莫要误解汉译佛典经题中“佛说”这一译经体例

【無諍之辯】敬答『議印度佛教史』

【華雨香雲】我懷念大師

理性时代的善巧抉择——印顺法师的功德

反印顺法师的背后——再读周贵华先生论文

【问佛访道】诸佛世尊皆出人间

【维权护教】关于佛教义学会公开诋毁人间佛教事件的呼吁 一一致国宗局、中佛协、社科院的公开信

新华社公布新闻报道中的第一批禁用词

【警惕】坚决抵制原教旨主义思想在佛教中的兴起

问佛访道】 三宝在人间,唯人能成佛

在“印顺导师舍利回归迎奉法会”上的致辞 国家宗教局副局长 蒋坚永

【礼敬僧宝】—《太虚大师年谱》编者附言

【佛学讲座】《成佛之道》纲要之一印度古文明与佛教的兴起

文殊菩萨德难量,恭迎文殊菩萨诞辰!

【云水随笔】 眼前时光

【护教维权】致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纪委办公室的公开信

【评论荟萃】礼敬佛法僧——对辱骂僧宝者的处理方法

【评论荟萃】慈心三谏:停止煽动佛教内斗——关于周贵华教授《释印顺佛教研究与佛学思想略观》的批判印顺导师论文

【评论荟萃】 冯定松就是昊国学宫宫主——长年致力诽谤佛教并发展“极端主义国学”

方法學上的惡劣示範——評如石法師〈大乘起源與開展之心理動力〉

【佛学论文】人间佛教思想的播种者——印顺法师

【佛學論文】印順導師的彌勒淨土思想

【评论荟萃】僧赞正法僧,住持正法城

【评论荟萃】仰面唾天,逆风扬尘

【佛经导读】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导读

【问佛访道】访庐山第一名寺,看海会寺真面目

【问佛访道】世界这么大,到庐山海会寺去逛逛(一)

悲泪观音,为谁哭泣?——恭迎观音菩萨圣诞

【佛门礼仪】- 礼敬佛、法、僧三宝文

【佛门礼仪】--顶礼的深义

【佛门礼仪】- 皈依法会前的预备

【佛门礼仪】—皈依受戒的利益与功德

【佛门礼仪】礼敬佛宝的注意事项

【佛门礼仪】佛寺上香修持礼仪

【佛经导读】诸经中王—《妙法莲华经》

【佛经导读】化盲从信仰为智慧,从烦恼苦痛中解脱—《卡拉玛经》导读

  删增《法华》需结集,莫由己见随意添

【问佛访道】人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问佛访道】致最爱的人——别再轮回了,我那长头发的女孩

【问佛访道】无尽感恩话千僧,罗汉应供须忍辱

【佛教导读】心地含佛种,百善孝为先——《地藏经》讲座

【佛学问答】请远离邪师,远离邪恶,避免伤害!

版权所有,请使用者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