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洪涌:邢福义先生和语言学系本科生培养

王洪涌 语言战略研究 2023-05-13

2023年2月6日,著名语言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邢福义先生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本期特推送华中师范大学王洪涌老师《邢福义先生和语言学系本科生培养》一文,以示追怀。

哲人其往,遗泽长存,邢福义先生千古!


邢福义先生和语言学系本科生培养


文∣王洪涌


1999年2月4日立春时节,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成立;2023年2月6日,邢福义先生离去,算来语言学系已经走过24年了。这是国内第一个以母语汉语为教学和研究对象的语言学系。语言学系的筹办、创立、发展,邢先生付出了很多心血,还担任了首任系主任。我从2000年起一直在语言学系学习、工作,深切感受到邢先生对语言学青年学生培养的良苦用心。特别是语言学系刚成立的头几年,我在担任教学工作的同时兼任语言学系辅导员,跟1999级、2000级、2001级本科学生一起聆听了邢先生的教诲。现在回想起来,邢先生对语言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对青年学生的指导,有很多做法值得总结和传承,一些往事想来令人动容。


一、北京来信、月饼和书

桂子山最美的季节是秋天。桂花盛开时节,整个校园沉浸在馥郁的香气之中。每年9月,新生带着青春的朝气和对未来的梦想来到桂子山,在这里度过最值得纪念的大学生活。1999年的秋季,语言学系首届汉语言专业29名学生如期报到。

我记得在99级开学典礼上,邢先生给同学们宣读了一封北京来信。这封信,是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嘉璐先生发来的贺信。信中,许先生表达了对语言学系成立的祝贺,勉励同学们要承担起把语言学发展成为“先行科学”的重任,语言学研究大有可为。这封信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邢先生谈到了对语言学系学生的培养,强调学生要有“三个意识”,即现代意识、创造意识、实践意识,做到“五会”:会研究问题,会外语,会电脑,会分析和鉴赏作品,会调查和评议语言文字现象。邢先生还以自己的研究为例,举了生活中很多有意思的语言现象,告诉同学们要会分析和研究语言现象。虽然是开学典礼,但是没有长篇大论的报告。邢先生站在主席台前排中间,一个个的例子信手拈来,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笑过之后又引导同学们思考,气氛非常融洽。开学典礼之后,邢先生还给同学们送了他自己的书《邢福义自选集》。那几年,邢先生的新书不断出版,后来还陆续给同学们送过《汉语语法学》《文化语言学》《汉语复句研究》等。

我2000年在语言学系工作后,就担任了1999级和2000级两届学生的辅导员工作。开学没多久,快到中秋节了。邢先生提醒我们,要给同学们买点月饼,组织同学们开展活动,怕同学们想家。所以,中秋节的晚上,我把同学们召集到博雅广场,一边跟同学们一起赏月吃月饼,一边听他们的想法。同学们告诉我说,系里这么重视本科生,他们非常感动。以前都只是听说名字的学者专家,现在给他们写信鼓励他们,或者给他们上课,他们觉得非常自豪。邢老师是他们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的主编,现在听邢老师给他们做讲座,耐心指导他们,再读邢老师的著作,觉得很亲切,对学好语言学充满了信心。

在1999级学生学习了将近一年之后,同学们给许嘉璐先生写了信,汇报了他们的学习成果。邢先生认真读过同学们写的信,让我从华师西区邮局寄到北京。在2001年新年到来前夕,同学们收到了许嘉璐先生的两封回信。回信中许先生对同学们学习上取得的进步表示肯定:“从你们半年学习的情况看,系里和邢福义老师为你们所作的安排科学、合理,这是华中师范大学有眼光,建立语言学系的决策正确的最好证明,是你们系越办越好的保证。”同时也指出了急需语言学支持的中文信息处理和语言教学两个发展方向,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你们正确地选择了前途无限的语言科学,又如此喜爱语言科学,进步迅速,何愁中国的语言学不能振兴?”

① 许嘉璐:《承担起把语言学发展成为“先行科学”的重任——给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学生的两封信》,《中国大学教学》2001年第4期,第9-11页。

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这几届的同学们回忆起当初的北京来信,回忆起邢老师送他们的书,甚至中秋节的一块月饼,都非常感动。所谓的大师引领,往往就是这些言传身教,对同学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学们对专业的认同感,也是从这些点滴细节中获得的。


二、“跳起来摘桃子”

邢先生特别擅长用形象的例子来打比方,告诉同学们一些道理。这些听起来浅显易懂的话语,细想起来很耐人寻味。比如“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这八个字当年曾经被邢先生写在黑板上,后来成为语言学系的系训。这句话激励同学们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再比如告诉同学们要“站在问号的起跑线上”,是说要有发现问题的意识,这是语言研究的起点;“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是倡导要从汉语语言事实出发进行研究,也就是邢先生后来归纳的“植根事实、自我出新”和“重视引进、据实立新”。再如“句号放大是个零,往前又是零起点”,激励同学们在学术研究的路上没有止境,唯有不断开拓不断进取。

语言学系刚成立那几年,邢先生承担的工作非常多,学术研究任务也很重,但他从来没有忽视过对本科生的培养。记得有一年学期快结束时,同学们举办了一个论文报告会,邢先生参加了,而且还对同学们的小论文进行了点评。邢先生说:“要给自己定个目标。跳起来摘桃子是可以的,跳起来摘月亮不行。伸手就摘到的桃子,大家都能摘到,滋味可能不好;跳起来摘到的桃子,你品尝到的感觉会更鲜美。”

当时同学们初学语言学,充满了自信和激情。但到了写论文时,往往又不容易找到合适的选题,要么被纷繁复杂的语言学理论研究困惑住,找不到方向而倍感迷茫;要么能发现一些具体的语言现象,虽然勉强能做到对语言事实“观察充分”,但却做不到对语言规律“描写充分”和“解释充分”,视野受到局限而感到沮丧。在论文报告会上,同学们表现出来的,就有这方面的问题。

邢先生的话及时提醒了同学们:要有远期目标,还要有近期目标。目标不能太高太远,要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这样才能有成就感;也不能太容易,唾手可得的成果没有挑战性,容易让人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不能达到新的高度。获得成果的重要途径,就是不断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跳跃”状态。

我后来看到一篇访谈,李宇明先生在谈到邢先生做研究的时候也提到:“邢老师做科研如同栽培桃树。每天的观察与思考,就像桃树结桃子。桃子有大有小,有红有青。红的就摘下来,不红的慢慢再养着。邢老师今日发表的文章,有的可能几十年前就在思考和积累例句了。”我相信,邢先生不仅仅是希望学术研究中摘取越来越多的桃子,也希望培养的“桃李”们能结出更多的桃子。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邢先生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给学生立了总的目标,也有分阶段的培养目标,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的成果导向,也有每一阶段的激励措施。用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才能让学生成长为栋梁之才。

2003年11月14日邢福义先生讲座:《处处留心皆学问》


三、“授人以渔”

在语言学系开始招生的时候,邢先生对学生提出了“五会”的要求,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会研究问题”。这是邢先生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针对当时的人才培养现状提出来的。可是怎样让本科生具备研究意识,早日进入语言研究的领域?邢先生采取了各种办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从事语言研究的路径和方法显然是非常重要的。邢先生在课程体系设计和培养方式上进行了大胆探索。

为了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他为语言学系的学生请来各方向的教授亲自上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基础课程。他还请了当时已经退休的朱建颂老师来上方言学,请香港中文大学的蒋平女士教学生音系学,请中科院的黄曾阳先生团队教HNC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邢先生邀请了湖北大学的卢卓群教授为语言学系学生开设汉语小论文写作课。

卢卓群教授当时在湖北大学已经进行过几轮汉语小论文写作教改实验,效果很好。邢先生请卢教授过来,专门指导语言学系学生学习做语言研究,写汉语研究论文。卢教授住在湖北大学附近,每次来华师路上都要花不少时间,但我每次在3号楼教室见到他,他都是早早地到教室,课上完后还在教室里一对一地辅导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不够,学生去卢老师家谈论文,也是很常见的。我印象中卢老师当时的视力不太好,但他仍然一丝不苟地逐字逐句批改学生的论文,从选题到收集语料,从文献综述到论文写作,卢老师认真地指导,同学们也慢慢学到了语言研究的方法,迈开了本科阶段从事语言研究的第一步。据卢老师的统计,从1999年9月到2004年7月,1999级—2002级四届学生125人中,共有73人在正式刊物上发表汉语小论文114篇。近三分之二的同学本科阶段发表过论文。而且邢先生还鼓励本科生参加湖北省语言学会年会等学术会议,让他们在会上报告论文,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

② 卢卓群:《语言学系本科生的汉语小论文写作》,《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第93页。

邢先生在给卢卓群教授的《汉语小论文写作》一书所写的序中指出:“学会做研究工作,既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凸现的重要途径,又是一个学者成型和成器的必要条件。对于教育部门和教师来说,不应该把学生捆绑在课堂上,不应该把学生禁锢在教科书里。因此,一方面固然应该要求他们学好课程,打好专业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尽快地引导他们通过研究来带动学习,把思想触角伸向新的高度、新的侧面甚至新的境域,让他们不辜负青春年华,激发他们早点闪发才智的光芒。”

③ 邢福义:《汉语小论文写作初步·序》,卢卓群:《汉语小论文写作初步》(修订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学会做研究工作”,“通过研究来带动学习”,这就是邢先生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和实践。在很多人认为大学生缺少创新性、应试教育依然占有重要比重的时候,邢先生就已经敏感地认识到学会研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他还说:“学校和教师怎样塑造大学生,大学生本人怎样塑造自己,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关系到国家发展的万年大计。”

④邢福义:《汉语小论文写作初步·序》,卢卓群《汉语小论文写作初步》(修订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邢先生这些话语,今天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现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思考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其实二十多年前邢先生已经进行了实践。大师引领、小班教学、个性培养、创新能力训练等等,都是很好的经验。语言学系汉语言专业现在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怎样结合国家和时代的要求,把这个专业建设好,怎样把邢先生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经验继续传承下去,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语言学系从成立到今天,培养了600多名本科生。他们中很多人毕业后继续深造,目前从事汉语研究、普通语言学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计算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方向研究的等都有,国内外的高校和重要研究机构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他们已成为各单位的中坚力量。最早几届学生有的已经成为教授、博导,成果斐然。但他们在回忆起走上语言学道路时,都对在桂子山上的语言学系度过的时光充满感情,对邢福义先生在学术道路上的引领、指导、训练充满感激。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99级毕业留影

 

作者简介

王洪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1997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2004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研究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编排:韩   畅

审稿:王   飙 余桂林

相关推荐

沉痛悼念邢福义先生!

李宇明:《邢福义选集》跋

姚双云:三忆恩师邢福义先生

储泽祥:搁箸吐哺 立德树人——缅怀恩师邢福义先生

胡向东:我与邢福义先生的“秘密联系”

李晋霞:我敬仰的人走了——怀念邢福义先生

周荐:邢师永存我心间的几枚温馨剪影

亢世勇:深切缅怀邢福义先生

徐杰:邢福义老师三两事

方欣欣:据沧海而观众水,江河之会归可见——缅怀恩师邢福义先生

朱斌:恩师之爱 | 纪念邢福义先生

李宇明:含泪送别邢福义先生

张邱林:《汉语语法学》的事实发掘与理论创建之路丨纪念邢福义先生

周毕吉:我心中的恩师邢福义先生

向平:在先生最后的日子里——痛悼邢福义先生

谢晓明:走近桂子山上的那棵大树——怀念恩师邢福义先生

李沛:追忆恩师邢福义先生

李向农:我心目中的恩师邢福义先生

汪国胜:我和语言学丨纪念邢福义老师

石锓:我心中的邢福义老师

丁力:怀念导师邢福义先生——师从先生的几件小事

王玉红:他的笑容永远都在——怀念我的恩师邢福义先生

王耿:追忆我与邢福义先生的师徒缘

李向农:邢福义先生对湖北省语言学会建设发展的重大贡献

戴庆厦:邢福义先生是我的学习榜样——沉痛哀悼好友福义兄

李英哲:横隔远洋数千里直跨亚美两大陆的友情丨纪念邢福义先生

邵敬敏:路在脚下 志在高山——为缅怀邢福义先生而作

李晟宇:师生情谊,山高水长——缅怀恩师邢福义先生

冯广艺:大师风范  学者楷模——纪念邢福义先生

张惠英:永远怀念邢老师

田小琳:榜样的力量鼓舞我们向前——纪念邢福义先生

詹伯慧:深切怀念好友福义兄

史有为:独力开拓  勇于创思——悼念老朋友邢福义先生

石定栩:永远的邢叔——怀念邢福义教授

邵则遂:春风化雨滋桂子  学林精英入汗青——忆邢福义先生

邢福义:“语言事实”的从众观(附第4期目录)

邢福义先生《寄父家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