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解痛苦影像:通过刺杀现场看见历史

中国青年报 守候微光 2022-08-04

7月8日,日本奈良市,安保人员逮捕刺杀安倍晋三的嫌疑人山上徹也。当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市街头演讲时遭枪击,在送医后不治身亡。视觉中国供图/朝日新闻 via Getty images


曲俊燕/文


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街头发表演说,遭枪击后在医院不治身亡,终年67岁。国际社会为之震惊,多国政要表达了哀悼,并强烈谴责这一暴力袭击行为。日本国内民众也进行了持续数日的悼念活动。


安倍遇刺后,媒体第一时间发布了大量现场照片和视频影像,最接近核心的照片,是安倍中枪后倒地以及安保人员抓捕嫌疑人的画面。


除了专业记者拍摄的照片,现场观众用智能手机拍下的画面也从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缺失的情节,还原了事件的全景——在NHK发布的一段由在场观众拍摄的视频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嫌疑人从安倍的背后靠近并射击,在第一声枪响后,现场冒起白烟,安倍回头查看,随后再次中枪倒地。事发时,媒体的视频画面大多给了安倍特写,未能兼顾到环境细节。



7月8日,日本奈良市,安倍晋三遇刺前的画面。演讲刚开始不久,安倍便遭枪击。图片来源:朝日新闻

7月8日,日本奈良市,安倍晋三中枪倒地。该场景的照片,成为日本《每日新闻》《西日本新闻》以及《纽约时报》等报纸第二天选择的头版大图。图片来源:共同社

由在场观众拍摄的视频,左侧圆圈中为演讲中的安倍晋三,右侧圆圈中为正在靠近的嫌疑人。图片来源:NHK(视频截图)

7月8日,安倍晋三演讲开始前,由日本广播协会NHK拍摄的现场画面中,可以看到嫌疑人的身影,其黑色单肩包中似有大件物品。图片来源:NHK(视频截图)


这些有意或无意间记录下的刺杀现场,事后去看,无疑是令人感到残忍和痛苦的影像。对于逝者的亲朋好友和事件的见证者,也将是困扰其一生的创伤记忆。历史学家理查德·特拉斯克( Richard B. Trask)于1994年出版的书籍痛苦的图片:肯尼迪总统的摄影和暗杀》(Pictures of the Pain: Photography and the Assassination of President Kennedy)曾详细分析了肯尼迪遇刺事件中的专业与业余影像,采访当事摄影师并做了大量调查,为人们提供了通过影像剖析历史的一种视角。


或许因其痛苦,我们更需直视。理解痛苦的影像,也是理解历史的一种重要方式。



千钧一发


历史上,日本曾发生多起政要遇刺事件。最近一次引起轰动的袭击,发生在15年前。2007年4月17日,日本长崎市市长伊藤一长遭枪击身受重伤,因医治无效身亡。袭击者来自日本黑社会团体“山口组”,行凶动机缘于他本人与长崎市政府的纠纷。


安倍晋三的外公岸信介也曾任日本首相。1960年7月14日,时任日本首相岸信介在一次活动中被极端右翼团体成员刺伤,并于几天后下台。



1960年,岸信介在遇刺受伤后,被送往医院。视觉中国供图 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

3个月后,1960年10月12日,时任日本社会党主席浅沼稻次郎被右翼政党成员山口二矢用刺刀刺杀,不幸身亡。浅沼稻次郎出席的是一场政党辩论活动,当山口二矢对他提出反对意见时,日本《每日新闻》摄影记者長尾靖(Yasushi Nagao)下意识地靠近二人,在刺刀将要刺入前的一瞬间,他用4x5大画幅相机定格了历史。这张照片被评为1961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的年度照片,还获得了1961年普利策新闻奖的摄影奖项。


这可能是为数不多的真正“千钧一发”的刺杀瞬间,凶手的恨意与决绝、被刺者的慌乱躲避、周围人的迅速阻拦,一切将发生而未发生,也将观者短暂带入紧张恐惧的漩涡中。在胶片相机的“慢摄影”时代,这样的历史瞬间被记录下来更为难得。



1960年10月12日,日本东京,时任日本社会党主席浅沼稻次郎(右一)被右翼政党成员山口二矢(中)用刺刀刺杀瞬间。图片来源:荷赛官网

近年来世界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刺杀现场影像,可能要数2017年的荷赛年度照片。2016年12月19日,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安德烈·卡尔洛夫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出席活动时遭枪击身亡,美联社摄影师布尔汗·奥兹比利奇(Burhan Ozbilici)拍下了令人惊恐的一瞬。


这张照片展现了一名杀手宣告胜利、展示自我威严的短暂画面,他旋即被当场击毙。行凶者梅夫吕特·阿尔滕塔什是一名在现场假扮安保人员的22岁土耳其警察,俄罗斯外交部将这起事件定性为恐怖袭击。



2016年12月19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安德烈·卡尔洛夫在出席活动时遭枪击身亡。Burhan Ozbilici/美联社 图片来源:荷赛官网

据摄影师奥兹比利奇在采访中回忆,当日他只是顺道去拍摄这场展览,为俄土关系的文章拍一些配图。枪声响起后,大使倒在离他只有几米的位置,行凶者的枪还握在手里,奥兹比利奇在惊恐地撤退、躲避时,仍然拍下了包括枪手和现场观众在内的数张照片,似乎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他仍在按快门。“即便我受伤,或者被枪杀,我仍然是个记者。我要做好我的工作。”


在文化媒体Vulture的一篇文章中,作者将奥兹比利奇拍摄的这张照片比作“历史绘画”:在灯光讲究、环境优雅的美术馆里,血腥杀戮、恐怖主义、民族主义、政治斗争,一切令人战栗的元素在凶手举起手的一刻被推向高潮,这种超现实的戏剧性画面,与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雅克·路易·达维特的作品《荷拉斯兄弟之誓》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重要的是,奥兹比利奇像一个战地摄影师那样,冷静地做出了画面判断。现场也有其他记者从不同角度拍摄,但奥兹比利奇在角度、时机、构图等方面更胜一筹,这也让他的作品成为获奖的首选。



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雅克·路易·达维特的作品《荷拉斯兄弟之誓》。

法新社的照片展示了另一个视角。Yavuz Alatan/AFP

从影像角度来看,这些刺杀现场的图片,因拍摄对象的特殊身份、罕见的激烈场面和摄影师千钧一发间的迅捷反应,而具备重要的历史价值。



从死亡开始的记录


1968年4月4日,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市一间偏僻的汽车旅馆中遭枪击身亡。现场唯一的摄影师乔瑟夫·洛(Joseph Louw)没有目睹金中枪的一瞬,当他听到枪声冲出房间时,金已经倒在地上,他身边的人一齐指向子弹来的方向,却没有人亲眼看见凶手是谁。乔瑟夫·洛拍摄了4卷胶卷,其中一张照片成为经典。


1968年4月4日,美国孟菲斯,马丁·路德·金在一家汽车旅馆的阳台上中枪后倒地。这张照片成为马丁·路德·金遇刺事件的经典画面。Joseph Louw/摄

得知马丁·路德·金出事后,另一名《生活》杂志摄影师亨利·格罗斯金斯基(Henry Groskinsky)和同事第一时间驱车300多公里赶往现场,抵达后他们惊奇地发现,刺杀已发生数小时,现场竟还能直接进入和拍摄。汽车旅馆周边荒无人烟,夜晚格外寂静。马丁·路德·金的尸体已被运走,但地上的血迹还在,“当你看到那样的场景,有很强烈的入侵感。”亨利·格罗斯金斯基回忆说。他还进入了金下榻的房间,尽可能快地拍摄眼前的一切,因为自己可能随时会被要求离开。


接下来的几天,民众为这位领袖人物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悼念活动。到马丁·路德·金的葬礼举行时,现场有数不清的摄影师,拍下第一张照片的约瑟夫·洛也在其中。拍下悲剧性影像的摄影师,总需要直面由事件带来的残酷情绪。“我被委任了可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却遭遇如此悲剧……这让我身心俱疲,是情感上的折磨。我很悲伤,但这是我需要做的工作。”



刺杀发生数小时后,汽车旅馆的工作人员在清理地上马丁·路德·金的血迹。Henry Groskinsky/摄 图片来源:life.com

在马丁·路德·金下榻的306房间里,他的行李还整整齐齐地摆放着。Henry Groskinsky/摄 图片来源:life.com


在马丁·路德·金下榻的306房间里,金的好友、同事和相关团体人员在开会。Henry Groskinsky/摄 图片来源:life.com

1968年4月5日,美国芝加哥奥黑尔机场,马丁·路德·金被刺杀的第二天,人们在阅读相关报道的报纸。Robert Abbott Sengstacke/Getty Images

美国亚特兰大街头,悼念的人群跟随马丁·路德·金的灵柩前行。Getty Images

暗杀之后产生的影像,折射着事件的余波,也发酵出更复杂的情绪。当年的新闻照片中常常会出现事件之后人们拿着报纸阅读相关报道的画面。在今天,人们或许早已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上了解事件详情,购买报纸更像是给自己留一份记载着白纸黑字的历史档案。



7月8日,日本东京,员工们正准备分发《读卖新闻》的号外,该报纸报道了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遭枪击的消息。视觉中国供图


旁观者永不缺席


在历史性突发事件现场,来自旁观者、目击者的影像始终无法忽略,他们是对官方叙事的多重补充。如今摄影记者频频感叹,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民间“拍客”们的影像经常先于甚至优于媒体照片。这种“博弈”,实际上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开始上演。


2013年,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曾举办一场纪念美国前总统约翰·F·肯尼迪(JFK)遇刺50周年的影像展,名为“1963年11月22日的JFK:旁观者的历史视角”,强调了旁观者在见证历史中的重要作用。约翰·F·肯尼迪在达拉斯被枪击身亡时,现场许多关键的影像都是出自业余摄影师或旁观者之手。


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时大众媒体蓬勃发展,人们对名人的生活更加感兴趣,廉价相机、即时成像相机对于普通人来说也不是稀奇之物。肯尼迪遇刺当天,现场(很可能是)唯一完整的视频不是来自新闻记者,而是一个名叫阿布拉罕·扎普鲁德(Abraham Zapruder)的中年服装商人用陈旧的8mm电影机拍摄的。在这段26.6秒长、共486帧的自制影片中,第313帧精确地记录了肯尼迪头部中枪的瞬间。

图片可能引起不适 向左滑动查看

著名的“第313帧”。由Kodachrome II 8毫米安全胶片拍摄的肯尼迪遇刺影片,第313帧显示肯尼迪头部中枪瞬间。Abraham Zapruder/摄 图片来源:ICP

1963年11月29日出版的《生活》杂志刊登了扎普鲁德自制影片中的一些静态帧画面,考虑到画面过于血腥暴力,第313帧并未刊登。由于时间仓促,页面也未能来得及做成彩色,在之后的几期杂志中才有了彩色版本。图片来源:Vice

扎普鲁德当年所使用的电影机品牌与型号。图片来源:Vice


肯尼迪遇刺的第二天,扎普鲁德将影片的版权以15万美元出售给了《生活》杂志,同样参与竞争的还有CBS电视台,但因《生活》出价更高,最终影片没有第一时间在电视上播放,CBS著名记者丹·拉瑟(Dan Rather)在电视新闻中对这段影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目击者Mary Moorman在肯尼迪遇刺瞬间用宝丽来相机拍摄的照片。人们在将这张照片放大后,发现栅栏后站着一名戴徽章的人,疑似警察,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凶手身份的阴谋论猜测。Mary Moorman/摄 图片来源:ICP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前的影像。佚名/摄 图片来源:ICP


刺杀肯尼迪的凶手Lee Harvey Oswald。佚名/摄 图片来源:ICP

展览的主办方ICP甚至将这些旁观者照片描述为“反新闻摄影的”。该展览策展人Brian Wallis说:“1963年11月22日,人们对传统新闻摄影的期待轰然崩塌。”


半个多世纪以来,业余的26.6秒影像深深印在几代美国人的脑中,成为有关肯尼迪遇刺最完整、最经典的历史画面。当摄影记者在现场受限时,是这些作为“公民记者”(Citizen Journalists)的旁观者协助记录了历史,虽然他们的拍摄视角和动机十分个人化,却留下了宝贵的证据,让媒体的专业影像与民间影像共同成为了历史档案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荷赛官网

https://www.worldpressphoto.org/collection/photo-contest/1961/yasushi-nagao/1 

 

奥兹比利奇采访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ap-photographer-burhan-ozbilici-world-press-photo-of-the-year-2017-2#as-my-mind-raced-i-saw-that-the-man-was-agitated-and-yet-he-was-strangely-in-control-of-himself-he-shouted-at-everyone-to-stand-back-security-guards-ordered-us-to-vacate-the-hall-and-we-left-8 

 

热点问答:谁刺杀了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12/20/c_1120151346.htm 

 

观察|安倍遇刺身亡背后:日本政治中的“刺杀传统”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7782496124794505&wfr=spider&for=pc 

https://www3.nhk.or.jp/news/html/20220708/k10013707921000.html 

 

安倍图片

https://www.reuters.com/news/picture/in-pictures-former-japan-pm-shinzo-abe-a-idUSRTS9DNRT 

 

读卖新闻

https://www.yomiuri.co.jp/national/20220708-OYT1T50252/ 

 

ICP肯尼迪展览

https://www.icp.org/browse/archive/objects/frame-313-of-8mm-home-movie-of-assassination-of-john-f-kennedy-dallas 

https://www.icp.org/exhibitions/jfk-november-22-1963-a-bystanders-view-of-history 

 

VICE 肯尼迪遇刺

https://www.vice.com/en/article/3dddx5/the-other-shooter-the-saddest-and-most-expensive-26-seconds-of-amateur-film-ever-made 

 

肯尼迪遇刺业余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e2t1NV_iaI 

 

马丁·路德·金

https://www.life.com/history/the-night-mlk-was-murdered-a-photographers-story/ 

https://www.icp.org/browse/archive/objects/body-of-martin-luther-king-jr-lorraine-motel-memphis-tennessee 

https://abcnews.go.com/blogs/headlines/2013/04/the-murder-of-martin-luther-king-jr 

 

约瑟夫·洛

https://www.plparchive.com/insights-from-the-archive/

编辑|孔斯琪

 —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点击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

摄影专题 消博会 | 长租公寓 | 大湾区 | 时尚背后 | 燕郊骑手父亲 | 汉服梦 | 2021两会 |  外卖女骑手 | 就地过年 | 星火朝阳 | “云端”相会 | 鸭绿江畔 | 深圳40年 | 西藏生活 | 毕业生求职 | 洪水中的家园 | 高考在七月 | 羊城地摊 | 棒球女孩 | 五环打工姐妹 | 候鸟归国路 | 凉山春天 | 康复之路 金银潭ICU | 武汉重启 | 告别方舱 | 微博战疫 | 护肾小队 | 等待复苏

影像思考 2021荷赛 | 疫情中的摄影记者(上)(下) | 特朗普的35个封面 | 合影里的秘密 | 路见不平 | 如何“看”病毒 | 可视化调查 | 拍照时该笑吗 | 数字摄影半世纪 | 家暴照片 | 图像的秘密 | 肖像摄影 | 微光带你去看展 1 2 3 | 大学生看两会 | 荷赛调底 | 女性摄影记者 | POYi视觉编辑 | emoji | 旅游自拍 | 捏脸大战 | 透纳奖 | 新闻中的视觉 | 东欧摄影 |  最大摄影收藏地 | 宝丽来工厂 | 摄影愚人

中青摄影 历史向东 摄影向西 | 西沙群岛 | 九江决口 | 耀邦百年 | 告别铁矛 | 暗房师退休了 | 2020年度照片

漫画 小口罩大历史 | 合租生活 | 与2020一同离开的人 | 疫苗动物模型 | 十四五规划详解 70年图鉴 | 凌晨四点的北京

微光活动 微光体验营 | 放映会微光和朋友们 | 年度影展 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