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其他

国民抑郁症蓝皮书(2022-2023年发布):50%抑郁患者为学生

首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将于10月20—22日,在云南昆明举行,欢迎大家关注前不久,中科院院士陆林在科普栏目《科创中国·院士开讲》中关于新冠疫情对人类心理影响的推测受到广泛关注,他表示,这种心理层面的影响将持续至少20年。他给出了一份数据,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陆林在《院士开讲》中提醒道,在当前的社会环境,经济下行压力下,大众应该做好长期心理准备,及时调节情绪,保证睡眠。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而失去生命,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自杀人数占全球自杀人数的77%。新冠疫情后,全球精神障碍疾病负担更加沉重,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病例分别增加了28%和26%,抑郁症患者激增5300万,增幅高达27.6%。疫情的压力,给抑郁症的诊断及治疗带来了更大的挑战。2021年发表于《柳叶刀》上的研究提到,新冠大流行使得公共卫生安全因素变得突出,但其他和不平等相关的复杂社会因素并未消失,此前已有研究显示,疫情给妇女和年轻人带来的影响最严重。同时,国民对于抑郁症的了解还知之甚少,抑郁症患者依然面临着病耻感强,疾病教育缺失,就医困难等问题。为此,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联合好心情、灵北中国共同打造,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收集了6670份有效问卷,共同打造此份《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从国民抑郁症现状、抑郁症患者现状、患者就医现状、患者用药现状以及预防与干预等5个方面,客观、全面反映我国抑郁症全貌及变化,呼吁国民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并探讨更有效的新兴治疗方式。01引发抑郁的原因分别有86%和68%的患者认为: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其次是亲密关系和职业发展,分别占45%和35%。很多时候,人们会把负面情绪埋在心里,不仅无法化解,反而有陷入抑郁的风险。事实上,这些情绪需要被正视和表达,我们需要意识到:负面情绪的存在本来就是正常且普遍的。02
2023年10月10日
其他

最好的中学,最后的改革

今天转载的这篇文章很长,接近2万字,我建议大家找个不忙的午后或者夜晚认真看完。看完这篇,我相信大家会对教育改革面临的复杂环境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教育改革,还是经济方面的改革,一个改革很多时候不是它不好,而是它超越时代太多了,或者环境土壤不匹配。就像投资圈里经常感慨的,乐视的贾老板造车如果能再晚几年,就不会是灰溜溜的逃去美国了,现在在镜头曝光灯下接受万人景仰的就是他,所谓的时势造英雄也。北大附中的教改,是一群认真的人在做理想中对的事情,但理想中对的事情如何照进现实,体现在分数上面,让家长和领导满意,就是关键中的关键。三五个孩子去做实验可能没有什么压力,但这样一所背负着众多期待的“海淀六小强”去做实验,就是要遭遇多方审视的。所以,怎么说呢?大家如果把孩子因材施教的期待全部放在学校改革中,是大概率会失望的,学校现在的功能还是批量输送人才,标准化是应有之义,之前谷爱凌火遍自媒体文章的时候,我看到一个评论说:谷爱凌是中美两国教育精华的受益者。她既从美国崇尚个体的环境中学到了相信自己,挖掘天赋,从美国宽松的教育中能休学请假满世界的参加比赛;又从中国标准化的教育环境中夯实了学科基础。当然,还有一个能判断优劣的优秀母亲去集采众长。这是最理想的教育,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我觉得北大附中这场备受争议的教育改革如果放在家庭中,那可真是太好了,作者在文章里说了这么一句话,她说:“如果人生真的有输在起跑线这样的说法,我更想理解为输在了不能更早的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不能更早的学习安放自己,为自己找到一个角色。”这话如果不能落地在学校,那也是每个家长应该铭记在自己心中的话。作者:潘逸飞来源:正面连接我在北大附中当了三年零一个月老师,最开始我看见的是理想而美好的教育,到后来觉得自己是失败的精卫,做一些在外界看来“伟大”的事。那时站在课堂里,会产生一种感觉,我拿着个性、平等、多元、包容的想法去教学生,但我自己受到的对待是在被衡量,处在一种竞争之中,处于全社会对教育改革的凝视下。你教给学生的东西,在你的人生里、生活里、在北大附中上班的每一天里,无法找到。01大观园2018年过完元旦,我去北大附中高中部上班,岗位是创意写作课教师。从2017年9月起,创意写作课在北大附中成为必修课,每个学生都要在这门课上完成一篇短篇小说。北大附中被认为在中国推行最彻底的素质教育,在校长王铮的主张下,学生在高一高二自由选课,度过大学一样的两年,只在高三一年集中准备高考。第一次看高一高二年级的课表,我被震惊:论语、红楼梦、说文解字、沈从文、百年孤独、张爱玲、唐诗、史记、城市学、城市中国、性别研究、创意写作、说理写作、颗粒艺术、服装设计、电影摄制、击剑、旱地冰球……这甚至超过一些大学的课程设置。为了选课,学校专门开发了一个选课系统。学校隐匿在一条不起眼的叫“大泥湾路”的小巷之中。4号线海淀黄庄站B口出,它的下一站是中关村,再下一站是北京大学东门。我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适应这所学校。这里没有班级,没有固定教室,高一高二混龄上课;没有早操、眼保健操,甚至没有上下课铃;每节课90分钟,教室不设讲台,桌椅没有方向,听课时可以朝前、朝窗、朝墙,甚至背向老师;学生不用穿校服,可以烫头披发,可以谈恋爱。2018年的迎新晚会,教导主任拿着话筒在台上说,我不反对大家谈恋爱,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度过漫长的人生不容易,不试一试你怎么知道自己要选择什么。入学时,学生被分到气质各异的八个书院。书院是学生自治机构,书院的任何决定必须经过民主讨论。每周三下午,各书院学生集中在一起协商书院事务,他们共同决定诸如主席换届、小卖部的增收方式、宿舍熄灯时间,甚至是六一要不要继续举办双马尾节。这些决定也会经过投票,被裁决是否计入书院“法律”中,称为“修宪”。教室对面是书院活动室,各书院学生自己装修,一届一届传下来。我隔着落地窗往里面看,沙发、鱼缸、零食货架、历年奖杯的展台、手绘书院吉祥物的墙壁……
2023年8月3日
其他

【大咖云集】2023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中青年教师发展青岛峰会

地点:青岛西海岸新区文汇中学三、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青岛市教师个性化培训服务平台师教园
其他

复旦附中特级教师:五条绳索捆绑了我们的孩子

黄玉峰,1946年生于浙江绍兴。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上海语文学会理事,上海诗词学会理事,复旦大学书画篆刻研究会理事,上海语言工作协会理事。黄玉峰深耕教坛46载,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与系统的教育方法,至今仍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上。近年来,更受邀在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致力于传播“人”的教育。到今天,我已教了四十多年的书了。我十八年在松江二中,二十二年在复旦附中,可以说,我是教了一辈子的书。杨澜采访我时问我,这几十年来你最得意的事情是什么?我说最得意的是:一,我这一辈子能做个教师;二,我这一辈子还没有被评到过先进。我的简历大致如此。基础教育,让“人”不见了今天我讲的题目叫《“人”是怎么不见的?》。这个题目是我突然想到的。有一天,我在升旗仪式时,站在台前。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一片,我突然想,我们的孩子们,是不是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教师,是不是站起来了?是不是还在跪着教书?我们是不是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现在几乎没有哪一个校长说不要“以人为本”,没有哪一个教师说不要“以人为本”,也没有一个家长说,不要把孩子培养成人,但是,实际又是如何呢?2008年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一位年仅23岁的年轻教师郝旭东倒在血泊中了。杀他的是一名16岁的高一男生,他为什么要动刀?事先他花65元买了3把刀带到了学校,他还写下了三百余字“死亡笔记”,其中有这样的话:“我就是个坏学生……我恨老师,更恨学校、恨国家、恨社会……我要发泄,我要复仇,我要杀老师。”
其他

第五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国内外大咖分享洞见

第五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主题:元宇宙•永续性•积极心理:教育之未来?2023年1月7日,第五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在线上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元宇宙•永续性•积极心理:教育之未来”。来自中国两岸三地及美国、新加坡的教育工作者参加了交流,累计超230万人次的观众在云端同步观看。第五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一如既往地聚焦世界前沿问题,抓住教育趋势走向,前瞻性地关注“积极教育”“可持续发展与体验学习”和“元宇宙与教育”等教育问题。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2022年一丹奖两位得主,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朱永新和斯坦福大学教育学荣休教授琳达•达林哈蒙德(Linda
2023年1月8日
其他

李镇西:未来教师会消失吗?

作者:李镇西来源:镇西茶馆(zhenxichaguan)在当今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学生坐在家里便可以通过互联网听到世界上最棒教师上的最棒的课,一个人想通过驾照理论考试,他可以根据网上有关模拟试题反复模拟训练,等等。于是有人开始质疑传统学校中教师的作用了。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进行围棋人机大战,以4比1的总比分获胜;2016年末2017年初,该程序在中国棋类网站上以“大师”(Master)为注册帐号与中日韩数十位围棋高手进行快棋对决,连续60局无一败绩;2017年5月,在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它与排名世界第一的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对战,以3比0的总比分获胜。于是有人担心,会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教师被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取代?最近,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考虑到离开教师这个职业的数量以及为了满足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教师的需求都在大规模增长,用机器取代教师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机器不会组织工会闹事,机器不会生病,机器不会有压力,机器不用付工资,而且上课出题总能
其他

致教师:让自己变幸福的20件小事

关于这个问题,或许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不同。我们的生活经历不同,对于幸福的诠释,也就各有不同。但无论哪一种幸福的复述,都是源自一个人内心最温情的认知,和最丰裕的感受。
其他

新课标六个关键词对教师的挑战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读。笔者认为,对广大教师来说,不仅应关注和重视对课标的解读,更应看到新课标变化的六个关键词背后对教师水平能力的挑战之大,可谓前所未有,甚至已成为能否实现新时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道坎。关键词一:思想性——对教师政治素养的挑战毫无疑问,我国中小学课程的思想性从来都是首要特征,而且越来越强化。2022版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从前言、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的具体内容等方面,从不同角度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反复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所有科目课程标准的内容,也都无一例外地把课程方案的思想性、方向性的要求,统一编排在最前面。同时,在所有科目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核心素养的描述上,几乎都是对课程思想性要求的内容表述,进一步引导广大教师要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落实落细。但是,若要把课程思想性真正落实到教师具体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并非易事。因为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着忽略课程思想性而过于重视课程学科性知识传授倾向。因此,虽然新课程标准将课程思想性强化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但与此有差距的是,现实中很多教师在此方面的素养、能力与新时代课程育人目标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面对如此挑战,教师唯有加快提升自身政治素养与理论修养,才能在践行新时代课程改革和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关键词二:跨学科——对教师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检验从20余年前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至今,一直要求课程教学要“淡化学科本位,整合课程内容”,在教学中不能只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传授。如今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更是对此提出明确要求,所有课程在主题教学过程中,都应根据各自性质和育人价值,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课程创新实践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体现的是课程综合化的新要求。客观地说,很多教师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不能适应新时代跨学科整合知识的要求,对今后如何增强跨学科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大教师唯有博览群书,加快丰富自己的背景性知识,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才能在对新时代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词三:学段衔接——对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检验各科目新课程标准均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课程学段衔接,即幼小衔接要求教师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教学,要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小升初衔接要求教师高度关注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注重把握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初高衔接要求明确教师必须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对此,广大教师只有对课程标准进行整体化理解,才能做好学段育人的无缝衔接,特别是针对普遍存在的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学会课程游戏化。同时,新课程标准对各门课程涉及不同学段同一主题,均要求注意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如此,对教师是否具备“依标教学、达标教学”的精准教学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战,老师们唯有抛弃“经验”中应该淘汰的固化思维,加快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才能适应新课标引领下的新教学。关键词四:核心素养——对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挑战各科目课程标准均首次将课程核心素养非常精准具体地描述为56个核心素养点,并称之为课程核心素养内涵而非学科核心素养。因为课程虽然包括学科,但并非只是单纯学科概念。如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信息科技、劳动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不是哪个具体学科能够表述清楚的。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课程核心素养与跨学科及学段衔接等问题紧密相连,要求教师树立课程的整合、融合、跨界意识。毫无疑问,要把精准的课程核心素养落实到位,对教师自身是否具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是一个躲不过去的挑战,教师唯有主动升级自己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自觉提升自身核心素养,锤炼自己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才能扛起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任与使命。关键词五:实践应用——对教师知识整合能力的挑战如果说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提出了“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那么,新课程标准则将“两个结合”具体落地为“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法与路径,推进工程与技术实践”等可操作性要求,特别是各科目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呈现课程目标,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都在强化课程实践和跨学科实践、驱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层变革。显然,新课程标准对实践应用的要求,说明新时代课程育人的内涵和质量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注重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地实施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能力与素质要求,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如此,如果教师不具备应对课程实践应用要求带来的知识融合、迁移、转化能力,就很难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育人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必须抓紧时间补上自身知识整合与迁移及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的不足,才能更快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关键词六:教学评一致——对教师准确施教能力的挑战长期以来,“唯分数”成为左右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魔咒,使课程标准要求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得不到落实。对此,新课程标准明确将教师教、学生学与考试评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三者的一致性,要求教师注意将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评价等结合起来。既强调日常考试评价的育人功能,也要求评价与“双减”要求紧密结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并强调将结果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优化试题结构,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提高试题信度与效度。同时,还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为教师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提供了非常清晰的依据。新教学、新评价对教师“如何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来说是一种全方位的检验和挑战。教师只有加快深研细学、吃透吃准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升素质与本领,以强大的课程领悟力和践行力,迎接新时代深化课程改革和课程育人新局面的到来。作者
其他

“双减”后,家长的“责任清单”请收好!

不留作业、不考试、不补课、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总结一句话,双减的目的就是——让学习回归校园。有不少家长拍手叫好:“太好了,以后再也不用给孩子报班了,能省下不少钱,孩子的学习都归学校管,更加省心了。”其实不然,双减是为了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而不是减轻做家长的责任。孩子的教育,不能单纯寄托在学校,作为家长也有陪伴、管理和督促的责任。“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大保障,父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无论教育如何改革,父母都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为了孩子的成长,请家长收好这份责任清单。责任1:督促学习,养成自律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没有自觉性,任何一个自律的孩子,那一定是父母严格管教和正确督导的结果。家长不能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孩子学会自觉,就当起了甩手掌柜。家长不督促,那孩子以后会更加不自觉,更加为所欲为。当孩子不想学习,懒散放纵时,一定要狠心逼他一把。你督促了,孩子至少愿意好好学。没有天生爱学习、自律的孩子,都靠父母的狠心和坚持。责任2:培养习惯,全面发展对于孩子而言,在新学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第一步。学习习惯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勤记笔记,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养成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自觉阅读课外书。生活习惯每晚准备好第二天要用到的教材、学习用品等。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少吃零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天保持适当的身体锻炼,注意个人卫生。行为习惯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不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见到老师要问好,做到尊师重教。抓好养成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必须从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责任3:重视陪伴,用心沟通孩子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为人父母都知道。然而有多少父母,没有好好陪伴过孩子。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说:“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陪伴的本质是一种教育,没有陪伴,父母就不可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更不用说引领孩子健康成长。错过了孩子成长的陪伴,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遗憾。在这里,不是呼唤各位家长抓紧每一分钟陪伴孩子,而是抓紧陪孩子的每一分钟,做到高质量陪伴。陪孩子要“用心”,而不是“用力”,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多和孩子沟通。真诚的接纳和欣赏孩子,给予孩子满满的安全感和正能量。责任4:建立规矩,学会敬畏李玫瑾教授说过:“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该说就要说,该立规矩就立规矩。”给孩子立规矩这件事,不少家长都不重视。有的是因为懒,有的是因为溺爱孩子,有的是怕影响亲子关系。但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放纵是祸害。没有规矩的爱,没有底线的纵容,孩子只会变成熊孩子,到时候再后悔也来不及了。校园之外没有温室,长大之后没有儿戏。外面的世界,没有人会包容孩子的任性和为所欲为。孩子我行我素,做事不守规矩,必然会撞得头破血流,付出惨痛的代价。《管教的勇气》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养孩子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小时给他‘扎针’,长大给他翅膀。”我们终究无法陪伴孩子一生,小时候给他立的规矩,恰恰是在给予孩子最大的保护。教会孩子守规矩,敬畏规则,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责任5:播种理想,奋勇拼搏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理想照亮未来”。“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的理想是用教育改变学生命运。在理想的指引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张桂梅校长都咬紧牙根、坚持到底。“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儿女,14岁的都尔汗·拉齐尼和12岁的拉迪尔·拉齐尼,他们的理想是为国守边,守护我们的家,守护我们的祖国。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要有理想和追求。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拥有理想。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理想,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是人生前进的动力。理想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但它却能让孩子仰望星空,看到灯塔。立志要趁早,理想的种子要早点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给孩子树立理想,坚定目标,做个有梦想、有担当、对祖国有用的人。让我们尽好做家长的责任,为孩子的理想保驾护航,引导孩子为之努力、不懈奋斗。责任6:相互配合,支持老师“双减”政策落地,不单单是学校的事,它需要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协同推进。两者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会形成合力。最忌讳的是,家长和老师的互相对立、彼此拆台。家校配合,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与老师并肩前行的长路上,请家长做到:相信老师的专业精神老师具有教书育人的专业性,不能以偏概全,以个别问题代表整个教师群体。请信任老师,不在孩子的面前议论老师,更不要以想当然的态度揣测老师。当你为孩子挨老师批评而心疼时,请你想一想老师的动机和初心。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联动老师,参与指导孩子的学习方法。多听听老师的意见,学会尊重老师。在孩子所存在的问题上,只有双方保持一种愉快而积极的沟通方式,才能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双减”之下,学做智慧家长,护航孩子成长。优秀是一种习惯。一个人来到世间,除智商和他人有一些差别外,其它东西基本上都是在后天形成的,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一个人的习惯同样如此,因此,在培养孩子习惯的问题上,就值得所有家长朋友深思。对于家长来讲,一定要先给孩子抓好习惯,再谈成绩
其他

人大附中早培:一场教育实验的雄心与变异

“一个教育项目投入这么多精力去培养最好的学生,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学生的自由发展,还是为了让他进入社会当一个螺丝钉?”9月1日,又有一批少年顶着超常儿童的光环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早培班。他们将用4年左右时间完成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以及早培班特设课程。这是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国家级课题,始于2010年。在其今年7月的招生简章中写道:人大附中超常儿童早期培养实验项目(简称“人大附中早培班”)是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该项目的招生对象为具有北京市户籍的海淀区五年级学生,要求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品德优良、智力超常,具有特殊才能和创新潜质,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明显超出同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超常儿童占整体儿童群体的比例约为1%-3%,本实验项目针对的是这部分超常儿童。”这些被筛选出来的孩子,四年后经学校综合评价优秀的可直升人大附中高中部的早培班或者其他班。正因为如此,凡是考上早培的孩子总被人投以艳羡的目光,冠以“神童”“天才”的名号。考上早培,就基本等于锁定了人大附中高中部的门票,名牌大学的大门也就近在咫尺了,前途似乎就此一片光明。早培班通畅的升学通道,让北京家长趋之若鹜,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孩子报考。这些年出现了以冲击早培为目标的辅导班,这也被称为北京鸡娃的天花板。人大附中显然注意到近年来参与选拔的学生“被超常”的现象逐渐增多。人大附中副校长高江涛,长期主抓早培班。他在《如何更科学有效地发现超常儿童》一文中写道:“仅靠智商测试对于鉴别和发现超常儿童具有一定局限性。基于此,纯智商测试在我们的筛查中所占权重并不大,甚至我们只是在大面积的初筛中才会用到一些。相较孩子在智商方面的表现,我们更看重他们是否具备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抗逆力等素质,如果以权重来衡量,这几方面的表现至少要占30%,甚至更多……在多年的超常儿童鉴别与培养实践中,我们既注重考查其知识提取与应用能力,也看重其问题解决能力,且后者甚至可以占到30%左右的权重……学校在超常儿童鉴别与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但能做还要能说、能写,并且非常注重对学生领导力与自信心的考查培养,这些在测试中大概占到10%左右的权重。”无论如何,经过层层选拔,最后脱颖而出的那些孩子,便是极少数的幸运儿。《天才基本法》剧照2013年,卢玺润、乔帆和康琪便是那凤毛麟角——他们考上了早培,开始了在人大附中的求学之路。进入早培前,因在小学班级鹤立鸡群,卢玺润逐渐养成了一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心态。他的爸爸也告诉他,他是天才,能带动周围人进步,但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件事。爸爸还告诉他,只要他能力足够强,不需要和别人搞好关系,别人会主动“贴”上来。“现在看来,我爸爸的这些观点都错了。”卢玺润说。小时候,卢玺润只能听从父母,并不知道其他“很厉害的人”是什么样。直到进入初中,卢玺润才有了和其他人长时间接触的机会。对卢玺润而言,其他同学能帮助他去面对一个真实的自己。尽管他小时候挺贪玩,但在他心中,好学生是一门心思学习,乖乖听老师话的人。进入初中后,卢玺润发现,好学生并不完全是这个形象。环境的变化让卢玺润的心智逐渐成熟,他也从俯视同学,到平视,最后融入到这个环境中。在早培班,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很聪慧,但大部分学生会逐渐认清现实。考上早培后,乔帆一度觉得自己很厉害,便一下子把所有补习班都停了。但一年后,他的数学水平便远低于那些一直在学奥数、打数联的同学。他们常常说一些令乔帆似懂非懂的话,比如“球竞”、大气、算法、复杂度等等。我采访的几位早培班学生大多提到了这一点。每班也都有几位很厉害的同学,通过数学、物理、化学等各种竞赛,他们考入麻省理工,考入剑桥哈佛,保送北大清华。进入早培班后,乔帆觉得自己从无所不能的神变成了人。“那是人的成长。从此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人,你不会太过惊 讶。”与此同时,乔帆的焦虑也与日俱增。他甚至觉得,如果没有这个阶段,自己的人生状态也许不是现在这样。《天才基本法》剧照卢玺润也觉得,在这个班级里,他逐渐认识到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但卢玺润没有太焦虑,他对成绩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并不上心。生物、化学竞赛都得了省级二等奖,对升学没有帮助,他对这件事也不在意。对于其他同学的焦虑,卢玺润能感受到一些,他有时能看到同学和老师聊天,说班里氛围不好,自己没有学习状态等等。大卫比他们早一年入学。他的焦虑在高中开始加剧。小学时他永远是班里第一名,没有什么压力。初中时,由于早培班直升人大附高中,他也不太关注成绩。到了高中,高考是一个新目标,大家开始很焦虑地互相比较。大卫发现自己的能力有限,很努力,把自己搞得很累,但成绩也只是中游。最终,大卫还是考上了北大,他觉得自己是超常发挥,原本只能考北师大。今年,大卫已经大四了。大三时,他考虑往后的就业问题。他的同学中,大约三分之一选择考研,三分之一出国留学,剩下三分之一直接找工作。他学累了,没办法继续读研。他大学学心理学专业,他逐渐察觉到,自己多年的学习积攒了太多压力。从小到大,大卫觉得压力是节节攀升的。在北大,他的压力更大。即便他的智商经过早培检测,又是在北京长大,眼界比较开阔,但还是会有很大的同辈压力。大卫主动告诉父母,无法和其他同学一样考研或是毕业后马上找一份工作。即便工作,他也需要缓解一段时间。早培班的确带走了一些东西,它没有实现大多数同学的抱负,甚至加重了他们的焦虑与无奈。但它也并非毫无收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我国超常教育发展40年:基于政策及实践的分析与展望》中写道,近十年来,我国的超常教育努力克服应试教育和唯“智”教育的倾向,开始逐渐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乔帆现在是北大医学院一名大三的学生。他觉得,早培这几年,除了失去,他也收获了很多,比如文学素养的积累和沉淀,比如未来学习、就业方向的摸索和确 立。早培从创立之初就设立了研修课。研修课有每周1-2个半天的专用时间,排入常规课表。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兴趣,根据自己的选择进入教室、实验室甚至大学进行学习。早培班开设有一百门左右的研修课。卢玺润参加过的研修课有显微数码(显微镜相关实验)、生活中的物理(物理实验)、生活中的化学(化学实验)、心理学、水球、足球、足球&篮球、化学竞赛等。而正是在研修课上,乔帆立志成为一名医生。高中,他们的一次兴国之行让卢玺润难以忘怀。兴国是江西省的一个县城,他们到这个县城的平川中学游学。在这里,他听县城的老师讲课,和学生互动,为他们讲自己的学习经历。这次出行,让他开始认真思考教育公平的问题。卢玺润最后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电子信息。卢玺润觉得,相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大学更有亮点,更有成就感。现在,卢玺润即将大三,他很喜欢现在的大学生活,这个暑假,还没等开学,他便提早回到了学校,准备接下来的比赛。过去两年,卢玺润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竞赛等,并获得了一些小奖。他也参加了很多足球赛、篮球赛,虽然他加入的队伍并没有场场获胜,但是他也乐在其中。时任人大附中校长的刘彭芝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早培班’的目的,在于选拔超常儿童进行早期培养。作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早培班’力争把选拔的超常儿童培养成中国未来的杰出人才,它与‘小升初’无关,与中考、高考也无关。”人大附中也为这些超常儿童搭建平台,任其施展。高江涛曾在采访中讲述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人大附中七年级的几个孩子赴美参加桥牌比赛时,感觉国内比赛的人工统计比赛分数非常烦琐且容易出错,而国际比赛的电子计分系统造价高但并不先进,于是就想发明一款成本低、性能好的电子统计系统。学校立刻支持了他们的想法。半年多,孩子们全身心投入研究,为了让他们集中精力,刘彭芝破例同意他们停课、一段时间内可以不参加任何学科考试。最终,“桥牌无线计分系统”诞生,获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特等奖,几个孩子也成为1000多个项目中年龄最小的参展者。但在目前的社会评价中,还是习惯于以高考成绩来衡量学校和学生。关于早培这一项目,争议一直很多,被认为是“掐尖”,有失教育公平。在早培项目开始之初,刘彭芝就在《关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担忧地写道:“传统习惯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应试教育’的痼疾实在是太难治了……拔尖创新人才一般都不是面面俱到的人才,而是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与现行的高考制度的确有不相适应的地方。高考制度不改革,拔尖创新人才的出路问题不解决,从普遍意义上讲,中学的校长和老师就会‘投鼠忌器’,就难以有大动作。”康琪在早培班一路读到高中毕业,如今在北京大学攻读化学专业。对于早培项目,他觉得最根本的问题,是一个教育项目投入这么多精力去培养最好的学生,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学生的自由发展?还是为了让他进入社会当一个螺丝 钉?以下为乔帆的自述:早培让我认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四年级时,我被选入早培班。当得知自己被早培班录取后,我感觉自己特别厉害,似乎自己真的是天选之子或天才一样的主角。早培班在升学上的优惠政策,也让我很开心。早培班一共四个,我在第四班,这也是其中最好的一个班。被分到这个班的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还蛮厉害的。事实上,小学时,我便被选为“超常儿童”,进入育民小学超常儿童班。育民小学超常儿童班每两年招收20名学生,多为北京生源。育民小学超常班的选拔方式是,先做智商测试,之后进入夏令营试读,试读三天,观察学生是否能理解、领悟当天所学的知识。早培选拔比入学育新小学的选拔增加了语、数、英科目的考试。当时做的试题,我在幼儿园也见过。我有一本叫《灵智数学思维训练》的教材,里面讲过大概的题型,以找规律为主。我发现现在的一些小学生也在上类似的网课。在小学时,因为要跳级,我们需要用更少的时间,学更多的内容。比如数学,一年级学一二年级的知识。英语的话,仅靠课内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当时考了KET、PET、FCE等英语考级证书,但也有一些没有通过。早培班的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聪慧,但大部分学生会逐渐认清现实。初中时,班里的氛围就和其他班不一样。学生们几乎都有自己想做的竞赛方向,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人。有人从小喜欢天文学。当年金星凌日,这位同学把望远镜带来学校,很多同学都围在镜头前看这个壮观的景象。后来,这位同学参加了天文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了个人奥赛世界第一。再后来,他去了牛津大学天文系。还有一些同学参加机器人大赛,他们去美国参加比赛,连续熬几夜,完成机器人拼装,并遥控指挥机器人完成某个任务。早培项目最大的特点,是你有无数可以竞争的领域,除了课内成绩,还有各种竞赛。《天才基本法》剧照我当时没有特别喜欢的竞赛方向,课内成绩也不算好,压力很大。中学的焦虑和小学截然不同。小学的竞争赛道比较少。焦虑时,你会问自己:“你为什么不读它?”进入高中,事情变得不太一样,着急也没用,你不可能在每个方向上超过所有人。“着急”变成了“干着急”。班里弥漫着一股“卖弱”的风气,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他语文成绩比我好,他拿了奖,他获得了科研成果。我就想问自己,我呢?在这种环境下,一个人的精神或心理状态会不断变化。我当时学习不好,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现在想来,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学习习惯和方法,另一部分原因大概是失去了对自己的自信。但当时,对一个初中生而言,学习不好几乎是没办法解决的矛盾,不是没有学,而是学了,但没做到足够好。然后就焦虑,焦虑严重了就要归因。人大附中很厉害,家长也很上心,家庭既没有变故,自己的身体也没有问题,那就是自己懒,学习态度不好,那就要惩罚自己。我无数次在家里和课上自残,自残之后就哭,哭完了还要再等几周,几个月,乃至几年,伤疤才会消去,一些足够深的伤疤留存至今。《少年班》剧照我从小便培养各种爱好,比如长笛考级,学习过音乐知识,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同样是“天才儿童”,你学得好,但我也不差。但如果考了钢琴九级,甚至职业级别,上过电视,比赛拿过奖,或者花滑、象棋获得过奖项,再或者能编程序,那才是比别人强很多。在这里,你很早便见识了人类的大脑能容下多少东西。有的学生可以同时获得几个学科竞赛的奖,可以成为学科竞赛的指导老师,甚至去麻省理工学习。当我认识到这一点时,我觉得自己从无所不能的神变成了人。没有成就感的四年在初中,我印象最深的事是学校每年的开学典礼。校长会在开学典礼上念奖项:某某人在某某竞赛上获得了某某某奖,什么艺术团在什么上获得了金鹰奖,什么人在什么比赛上获得什么奖……大约要念10多分钟。刚上初一时,我还觉得“念奖”挺好玩的。但之后我便站不住了,坐不住了。我感觉自己被放在火上烤,但又动弹不得,非常焦虑。为什么我这么菜,为什么我不能和他们一样,为什么我不能完成他们做的事?我也是早培的学生,凭什么我做不到?在早培,学生的确有极大的自由度,但并没有很多自由时间。很多人刚进入初中,便选择了自己研究的学科竞赛。每个人做的事情不尽相同,这样的评价体系会给人更大的压力。说到成就感这件事。我觉得这四年,我没有做什么有成就感的事。我没有拿过奖,没有因为某一件事很突出,被表扬。在班里也不算红人。谈了个恋爱,最后还分手了。也没有习得值得炫耀的技能。自己阅读了一些网文,但从未亲自创作过。我初三开始打生物竞赛,高一,高二分别参加了一次比赛,最后都只得了省级二等奖。我考生物竞赛源于初三,那时,很多同学都在打竞赛,我想自己也必须选一个,否则就有些受不了了。当时,我有位朋友正在搞生物竞赛,他鼓励我参加。再加上我喜欢的预备医学,它讲的就是人体生理学,和生物关联很大。我在早培班按部就班地读了4年,然后被它筛选出来,进入理科实验班读了3 年。高中印象最深的事情,大概是话剧节。学校每届高二都会有学生话剧演出,我记得,当时话剧练习持续了一个星期,合排加练又一个星期。对我来说,话剧是很美妙的,无论是排练还是演出,我都非常享受。我当时演《雷雨》的周朴园。我到现在都记得全身心投入在演出和角色里的感觉。全场寂静,你的眼神聚焦于看台上影影绰绰的人影,几大排聚光灯衬得下面的人黑压压的一片。然后你用角色的心理状态调整声音和演出状态,从一个学生变成本子里的周老爷,变成一个拥有跌宕人生,复杂的,个性鲜明的人物。不像竞赛,从这些事情上获得满足感的门槛很低,它们和失败成功无关,是纯粹基于个人爱好的事情。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只能从这些“业余活动”中获得满足感。我也有一些朋友很喜欢科研。我有位朋友就很喜欢生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参加一个夏令营,我只是想体验一个新东西,学习一点新知识,但我的同学非常专注于这件事。当时,我们在农大培训,培训结束后,我们一起回家。她一边走,一边捧着一本书,她的书上,勾勾画画,写满了笔记。但她不是书呆子,你和她说话,她也没有什么抵触情绪。她就是很喜欢学生物,觉得这件事很有趣。那时候,她参加生物竞赛,获得了国家一等奖。现在,她在清华读生物,每天都在实验室做实验,甚至假期也很少回家。(@视觉中国
其他

在丹麦,劳动课怎么上?

今年秋季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了中国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在丹麦也是如此,“劳动课”是所有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在学校,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也同样重要。丹麦学校Hørning|烹饪课|6年级“
其他

魏书生:我为什么愿意做教师

我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喜欢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从这一工作中收获职业的、精神的幸福,并逐步走向人生的完满。来源:中国网教育(educenter)关注教育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教育部:严禁以信息化或分班教学为名强制学生购买平板电脑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近期,国务院大督查发现,部分学校打着“自愿”的幌子,通过设立“智慧班”“未来班”等方式巧立名目要求学生购买平板电脑及学习软件,有的学校甚至为相关企业“搭台唱戏”推介学习软件,增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影响教育公平,社会影响恶劣。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决定对山西、内蒙古、浙江、河南、广东、云南等地以教育信息化为名乱收费事项实行专项督办,要求有关省份逐一核查乱收费事项,逐项整改到位;要求进一步查处乱收费背后的利益输送和权力寻租,对有关单位、学校和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问责、公开通报;要求举一反三,迅速开展排查,维护教育公平。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同时要求,其他各省要吸取教训,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进校园审核监管;要严禁以信息化教学或分班教学为名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平板电脑或教育APP;作为教学、管理工具要求统一使用的平板电脑或教育APP,学校不得作为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项目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不得以家委会或直接支付企业等方式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要对教育乱收费现象“零容忍”,切实保持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高压态势。来源:中国新闻网关注教育
其他

学霸退学后

2000年出生的蒋逸雯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奇怪」的小孩,她很难把自己塞进寻常的轨道。小学三年级,她从四川转学到广东,课上老师讲粤语,她听不懂,会直接举手说「能不能说普通话?」初二暑假,她给班主任打电话,大段陈述自己不想补课的理由,把老师说得「脑子嗡嗡」,成了班里唯一没补课的人。高中,她在班里稳居前3名,但总在考试时哭。「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标语、随处可见的排行榜、不断播放的铃声,都让她难受。她说话慢条斯理,动作也慢,但学校里干什么都要赶时间。宿舍8个人共用一个浴室,每晚共有40分钟洗澡时间,别人用5分钟可以洗完,蒋逸雯要用近10分钟,室友为此告到了班主任那儿。那所「当地最好的」高中——资阳中学,自习课上摄像头转动,一旦小动作被捕捉到,全班都要多上一节课,原本单周只有一天的假期又少45分钟。因此,高中同桌李玥阳很难扭头去关注蒋逸雯在干什么。除了哭,蒋逸雯总在写日记,休学后回去那段日子直接写「很想死」。初中同学李美琪每周都会接到她从学校电话亭打来的电话,一说就是半小时,话题越来越集中——她俩都不想上学了。2017年6月15日,在经历了休学、转文科后,蒋逸雯还是无法适应。那天晚自习下课,她在课桌上给老师留下一封信,混在走读生的队伍里,心情平静地离开了学校。「人是不一样的,不是吗?让他们卷入同样的模式,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是不公平的。」「我不奢望老师能够理解我」「仅仅是接受它的存在就好了」。文|郭玉洁编辑|杨杰图|受访者提供来源|冰点周刊
其他

教育部发布会深度解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5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5月1日起施行4月27日下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有关情况。跟中管兄一起去现场看一看——来听邓传淮司长介绍职业教育法修订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邓传淮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公布施行以来,对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面临新形势,法律很多规定已不能适应改革发展需要。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安排,教育部自2018年启动修法工作,在各部门、各有关方面大力支持下,2020年形成修订草案,报请审议。立法机关对职业教育法修订高度重视,进行了广泛、深入调研,并根据调研、审议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今年4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此次职业教育法修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总结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举措和实践成果,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系统构建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不仅篇幅由原来的3000多字增加到10000多字,内容大大拓展丰富,体系结构更加完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而且体现了最新的发展理念和制度创新,亮点纷呈。下面,用十个关键词介绍新法的主要内容和突出亮点——一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新法着力把党的领导落实为制度规范。对公办学校,规定公办职业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职业学校基层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职业学校基层党组织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全面领导学校工作。对民办学校,规定民办职业学校依法健全决策机制,强化学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保证其在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监督、执行各环节有效发挥作用。二强调同等重要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两种不同教育类型来定位,是构建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基础。新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规定国家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规定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规定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禁止设置歧视政策。三加强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类型多样、举办主体多元、涉及群体广泛。新法规定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并从三方面强化统筹管理。国务院层面,规定国务院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全国职业教育工作。部门层面,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有关的职业教育工作。省级层面,强化省级人民政府统筹权,省级人民政府可以依法整合、优化设区的市、县人民政府职业教育工作职责,统筹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四推进体系贯通新法着力建立健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纵向贯通,形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完整通道,规定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支持在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等。横向融通,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立交桥”,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学分、资历以及其他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习成果融通、互认;规定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和其他学校等都可以开展职业培训。五明确企业主体新法多措并举推进企业办学,落实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突出鲜明导向,规定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丰富举办方式,规定企业可以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等要素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可以用于举办职业教育机构。强化办学责任,规定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应当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完善支持政策,规定对企业举办的非营利性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可以采取政府补贴、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扶持措施,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生均经费等给予适当补助。六坚持多元办学多元办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新法明确办学主体多元,教育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工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群团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可以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多样,既可以独立举办,也可以联合举办,既可以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举办实习实训基地等。七深化产教融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保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新法推动全面融合,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教材开发、培养方案制定、质量评价、教师培养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全过程。鼓励深度融合,规定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度,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八突出就业导向新法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教育规划上,规定发展职业教育应当与促进就业创业、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整体部署、统筹实施。发展重点上,规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加快培养托育、护理、康养、家政等方面技术技能人才。办学模式上,规定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产业需求,依法自主设置专业、设置学习制度、选编教材、评聘教师等;应当建立就业创业促进机制,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评价机制上,规定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评价过程应当吸纳行业组织、企业等参与,应当突出就业导向。九强调徳技并修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是新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目标要求。新法强调,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对学校,规定职业学校应当加强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建设,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对教师,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规定国家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立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岗位设置、职务评聘制度,创新方式聘请技能大师、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担任专兼职教师。对学生,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可以采取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招收学生;学生应当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行为习惯,按要求参加实习实训,掌握技术技能等。十完善保障机制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保障。新法健全投入机制,明确国家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加强资金统筹,规定地方教育附加等经费中可用于职业教育的资金应当统筹使用;发挥失业保险金作用,支持职工提升职业技能等。落实政府责任,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和办学质量等落实职业教育经费。强化企业责任,明确企业应当根据国务院规定的标准,按照职工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的通知》,请各地、各校结合实际抓好落实。来听陈子季司长介绍教育系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的考虑——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我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机遇期和改革攻坚、爬坡过坎关键期“双期叠加”的新阶段,新《职业教育法》的出台,可谓是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不但关照了各方利益诉求,充分发挥了立法在表达、平衡、调整社会利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体现了职教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意愿,而且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塑造社会共识,夯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法治基础,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第一,新《职业教育法》凝练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职业教育法实施的二十多年,也是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二十多年。这次新修订的职教法,充分融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举措,聚焦职业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将实践成果上升为法律规范,推动职业教育在正本清源和守正创新中行稳致远。譬如,在办学方向上,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譬如,在类型定位上,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并通过推进普职融通等顶层设计,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转变。譬如,在办学格局上,明确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强调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把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再譬如,在育人模式上,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鼓励以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学徒培养,鼓励行业组织、企业等参与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开发,将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纳入职业学校教材,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还譬如,在价值追求上,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把学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受教育者从业的重要凭证,强调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第二,新《职业教育法》回应了社会和群众的重要关切。办好职业教育,中央重视、产业需要、社会期盼,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在提高认可度和吸引力,增强社会契合度和适应性方面做出了规定。譬如,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上升的通道。长久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有个普遍的认知,那就是职业教育是种低层次的教育,学生上升通道不畅、不宽。修订后的职教法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有关专业实行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贯通的招生和培养;高等职业学校和实施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在招生计划中确定相应比例或者采取单独考试办法,专门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除了设立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法还为两个方面的探索预留了空间: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在专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这表明,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可以读大专,还可以上本科,从法律层面畅通了职校学生的发展通道,给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上大学开了一个口子,将大幅提高学生上中等职业学校的积极性。又譬如,为不同禀赋学生提供了多种成才的可能。修订后的职教法要求,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考试招生制度、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习成果融通互认。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教育,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突出中职教育的教育功能,提升认可度,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的教育类型。再譬如,营造公平环境,破除就业“门槛”。职业教育要提高认可度和吸引力,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地位、有发展。修订后的职教法明确提出,用人单位不得设置妨碍职业学校毕业生平等就业、公平竞争的报考、录用、聘用条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录、招聘技术技能岗位人员时,应当明确技术技能要求,将技术技能水平作为录用、聘用的重要条件。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有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岗位,可以适当降低学历要求。这些规定,从法律层面保障了职业学校学生的权益,为职业教育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为各行各业都能“人尽其才”提供了保障。第三,新《职业教育法》破解了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障碍。随着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影响事业发展的硬骨头和险滩已经绕不过去。此次修法直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顽瘴痼疾,用法律的形式把破解之道固定下来,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一是理顺了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修订后职教法明确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具体工作职责,夯实了部委统筹、央地联动的法律基础。二是明确了重点支持、地方为主的投入机制。举办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高投入的事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是普通教育的3倍左右。针对这一现状,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增加规定:国家根据产业布局和行业发展需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支持高水平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国家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鼓励通过多种渠道依法筹集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省级人民政府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职业学校举办者按照生均经费标准按时、足额拨付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三是破解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难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但是,长期以来,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是个痛点、堵点。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以“产教融合”一词取代了现行法中的“产教结合”,用9处“鼓励”、23处“应当”和4处“必须”,进一步明确诸多举措: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企业可以设置专职或者兼职实施职业教育的岗位;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应当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除此之外,新职业教育法还包含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作出奖励、税费优惠等激励政策,真正从法律层面让企业参与不难、参与有利,同时,明确了行业和企业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责任,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值得一提的是,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明确了企业可以通过与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共同举办职业教育机构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总之,新《职业教育法》围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这个基本定位,通过明确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完善职业教育内涵,系统构建了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与保障体系,为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压实地方主体责任,明确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法定职责,明确行业企业实施职业教育的法定义务等奠定了良好法律基础。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可以预期,修订完善后的职业教育法,必将更加充分地发挥出其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基本法的规范、引领作用,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下一步,将狠抓学习、宣传和阐释工作,构建部委、央地贯彻落实机制,形成落实合力,依法推出系列举措,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更高质量发展。一要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健全“中职—职业专科—职业本科”一体化的职业学校体系,推进五年一贯制等培养模式。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切实办好中等职业教育,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实现自立自强。支持一批优质的高职专科学校独立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指导符合条件的高职专科学校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优化职业教育生源结构。指导各省建立职业教育统一招生平台,汇总发布实施职业教育的学校及其专业设置、招生情况等信息,提供查询、报考等服务。二要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与发改、财政、国资、工信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就企业尤其是国企举办职业教育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落实《职业教育法》对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学校属性、财政投入、收费标准、师资建设等规定。在《民办教育促进法》框架下,进一步明确对非营利性院校的奖补细则。研究制订举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学校的具体办法。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探索建立产教融合政策执行落地情况的监测机制。三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水平。这些年,职业教育的规模有了很大发展,但职业教育的质量一直被诟病,家长不愿意让孩子选择职业学校,与教育的质量有很大关系。要落实《职业教育法》相关要求,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赋予职业学校在机构设置、人才招聘、职称评审、内部薪酬分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等方面更多自主权。启动实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率先在先进制造业等人才紧缺领域加快培养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职业场景的现场工程师。借助信息技术重塑教学形态,从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等方面着手,打破课堂边界,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四要加强职业学校学风校风建设。新法明确规定职业学校应当加强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职业学校做好文化育人顶层设计,凝炼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构建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专业办学特点以及学校优良传统的精神文化体系,进一步强化制度规范和监督约束,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塑造阳光自信、团结协作、遵规守纪的品格,不断提升职业学校的管理水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群众团体、职业院校如何落实职业教育法?跟中管兄一起来看——坚决参与支持职业教育工作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教育社党组书记、总干事方乃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通过,赋予了工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群团组织法律义务和职责。作为群众团体,将坚决把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要求与参与支持职业教育工作有效结合,做好《职业教育法》的学习宣传与贯彻落实。一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做好《职业教育法》的学习宣传。我社将组织刊发系列深度解读文章和专家笔谈等,在各级职教社系统形成宣传合力,并充分发挥融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开展《职业教育法》系列访谈活动。组织专题学习座谈会,开展法律条文学习辅导,推动全社上下加强对法律的学习理解。二是发挥群众团体的政治作用,做好团结引领工作。加强与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团结联系,做好职业教育界代表人士特别是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引领与服务,引导他们切实遵守和维护《职业教育法》。三是发挥职教团体的专业优势,做好各项业务工作。认真履行新版《职业教育法》赋予的义务、职责,在职业教育有关标准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研究与咨询、办学与指导办学、三教改革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发挥多平台多渠道优势,做好调查研究与高质量建言献策;强化第三方机构职能,在职业教育的评估、先进典型评选和有关专业比赛方面拓宽局面;努力传承职教社积极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努力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四是发挥民间组织的灵活机制,做好对外交流工作。做好联合国NGO组织系统的有关工作,更有力有效在联合国有关平台和活动中讲好中国职教故事、传播中国发展声音。加强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交流,在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和与港澳地区职业教育交流中迈出更大步伐。及时宣传贯彻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启鸿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是我国职教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全国职教战线备受鼓舞、充满信心。新修订职业教育法,进一步强化了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提升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进一步畅通了职业技能人才发展空间;进一步深化了产教融合、校企“双赢”。下一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将以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为契机,第一时间组织师生开展普法教育和设计好今年的职业教育活动周系列安排。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双融合、双促进、双提升”,高质量建好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二是坚持依法治校,不断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健全完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与制度体系,深化内部治理改革。在增强社会培训、科研及技术服务等能力的基础上,健全体现知识、劳动价值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三是坚持德技并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进一步巩固完善以校企双元育人为主线的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培育“工匠精神”。四是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提升服务首都发展贡献度。按照“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功能,高起点、高标准筹建产教融合工程中心。把“企业需求”作为深化校企合作的突破口,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关注教育
其他

新常态:教育有什么新前沿?——2021第四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成功举办

未来已来!人类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前沿,对整个教育生态和学习格局显然将产生持续的、深刻的变化。在教育变革的转折时刻,教育的挑战和变革无疑将会产生我们难以想象的影响。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顶层的设计,需要看清未来的方向。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期待本次论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口。2021年11月6日-7日,
2021年11月7日
其他

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主席程介明:教育的“变”,是朝什么方向?

世界在变,社会在变,人们的生活都在变,教育不可能不变。但教育的“变”,是朝什么方向?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上海学习素养研究所、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协办的第四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将于2021年11月6日-7日在线上举行。今年论坛的主题为“新常态:教育有什么新前沿?”。链接:第四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开幕倒计时!新常态:教育有什么新前沿?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主席、香港大学荣休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程介明先生谈到,中国的教育是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头,但我们也要积极去思考“下一步是什么样”这一问题。谈及本次论坛,程介明介绍,围绕此次主题本次论坛将会在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学校的未来会怎么样;第二,人的学习环境、生态、条件应该怎么样;第三,除了知识与技能外,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是怎样发生的;第四,每个人都生活在实体与虚拟两者交叉的社会里,在这种情况下,数码素养是怎么回事。“我们所提到的这些前沿,并不能说是包含了全部,比如现在世界上很关心的教育公平问题在本次论坛里没有涉及。但我希望这个论坛所提供的窗口能够引发更多人的新思考。”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还有内地和香港在尝试突破的教师和校长们。嘉宾将围绕教育前沿中的“未来学校”“脑研究对教育的影响”“学习生态”“非智力学习”“数码素养”等主题进行讨论。程介明称,这些知名学者专家会为我们对教育的认知打开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这些前沿方面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在我们的岗位上,引发我们的思考,做一些新的尝试。附论坛嘉宾及议程:往届回顾:学习的革命:学习科学引领教育未来”
2021年11月3日
其他

第四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开幕倒计时!新常态:教育有什么新前沿?

“世界教育前沿论坛”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创办的一个跨领域国际教育交流平台,以“引领趋势,开创未来”为宗旨,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推动最新教育思想和最新教育模式的国际间交流,推动最新教育科技的应用,促进未来教育的全面发展。在过去的三届,论坛分别被誉为“中国教育的一次启蒙大会”“教育与科技的跨界盛会”“探索学习新常态的盛会”。第四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将于2021年11月6日-7日举行,主题为——《新常态:教育有什么新前沿?》,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嘉宾们将围绕教育前沿中的“未来学校”“脑研究对教育的影响“学习条件”“非智力学习”“数码素养”等主题进行讨论。第四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
2021年10月31日
其他

第二届中丹教育论坛成功举办| 中丹对话,探讨教育与幸福感

【上海高中生张乐怀】对话【北日德兰蒂高中生奇利·克里斯坦森】来听听不同国家的同龄人之间,会聊出什么共同的话题:社交、健身、环境问题、对未来的规划,想象一些,十年之后,今天这个对话,会对你带来什么影响
其他

在一个普遍“鸡娃”的时代,如何抵抗焦虑、守住自我,养育一个健康、优秀的孩子?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是一个民间的、非营利性的独立智库,专注于中国教育问题的研究。坚持理性、建设性、前瞻性、国际性的理念,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改革。
其他

刘守英:农民孩子的教育权不解决,会是未来社会撕裂的导火索

第一个特征是,推动中国这一场迁移的力量是农民,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民往东部走。整个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在2000年时是2个多亿,2019年将近有3亿的农民在推动这个社会结构的转变。
其他

俞敏洪:乡村教育是基于乡村优势的教育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是一个民间的、非营利性的独立智库,专注于中国教育问题的研究。坚持理性、建设性、前瞻性、国际性的理念,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改革。
其他

钱理群:“认识脚下的土地”,是乡村教育的重要课题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是一个民间的、非营利性的独立智库,专注于中国教育问题的研究。坚持理性、建设性、前瞻性、国际性的理念,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改革。
其他

杨东平:探索农村教育的未来模式

杨东平认为,当下中国已经完成了脱贫攻坚,农村教育的面貌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农村教育依然是中国教育最薄弱的一个短板,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学校,巨大的城乡差距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其他

朱永新:乡村教育的出路在课程、在阅读,需要热爱乡村教育的人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是一个民间的、非营利性的独立智库,专注于中国教育问题的研究。坚持理性、建设性、前瞻性、国际性的理念,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改革。
其他

重新认识乡村教育的价值,探索乡村教育的未来

据统计,中国乡村初中及小学学校数量逐年下降,2019年中国乡村共有740所高中,14477所初中,8.9万所小学。其中,在2013年至2019年的7年的时间里,有超5万所乡村小学被撤销或合并。
其他

振兴乡村教育公益论坛暨《大山里的未来学校》新书分享会即将举办(附直播链接)

《大山里的未来学校》一书的作者肖诗坚在2017年离开一线城市,前往贵州山区创办“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探索乡村教育新模式。在她的新书中,就真实记录了她实践
其他

顾明远:陈旧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是教育本身的病根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是一个民间的、非营利性的独立智库,专注于中国教育问题的研究。坚持理性、建设性、前瞻性、国际性的理念,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改革。
其他

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彻底颠覆现有高校教育模式

随后,学生需要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参加实习活动、服务项目等运用和检验先前所学。学校鼓励处于启动学习阶段的学生尝试不同类型的工作,以更好地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并为其日后正式进入职业领域奠定基础。
其他

许田:西湖大学创新探索

12月13日上午,“大学教育论坛”在线上举行。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香港大学原副校长、荣休教授程介明主持,6位大学校长围绕主题“大学教育创新的探索”发表精彩演讲。作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的重要活动内容,本论坛备受欢迎,截止活动结束有199万人在线观看。我们将陆续把各位大学的演讲分享给大家。许田
其他

【重磅演讲】芦有沧:强基固本抓共育,优化环境促发展

12月13日下午,“地方教育治理论坛”在线上举行,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国务院参事汤敏老师主持,8位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教育局长,围绕“我心中理想的教育生态”发表精彩演讲。作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的重要活动内容,本论坛备受欢迎,截止活动结束有182万人在线观看。我们将陆续把各位局长的演讲分享给大家。芦有沧
其他

【重磅演讲】张立勇:我理想中的农村教育新生态

12月13日下午,“地方教育治理论坛”在线上举行,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国务院参事汤敏老师主持,8位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教育局长,围绕“我心中理想的教育生态”发表精彩演讲。作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的重要活动内容,本论坛备受欢迎,截止活动结束有182万人在线观看。我们将陆续把各位局长的演讲分享给大家。张立勇
其他

【重磅演讲】雍峰:优化教育共同体,共建五育好生态

12月13日下午,“地方教育治理论坛”在线上举行,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国务院参事汤敏老师主持,8位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教育局长,围绕“我心中理想的教育生态”发表精彩演讲。作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的重要活动内容,本论坛备受欢迎,截止活动结束有182万人在线观看。我们将陆续把各位局长的演讲分享给大家。雍峰
其他

【重磅演讲】王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融合发展的项目式教学

12月11日一13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在北京顺利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营造教育新生态”,持续三天,线下线上结合,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立以来最盛大的一次活动,被与会者誉为教育界的一大盛会。我们将陆续刊发嘉宾演讲内容,敬请关注王磊
其他

傅国涌:什么是好的教育

小含妈妈,你好!你问我什么是好的教育,有许多人在问这个问题,我也常常想这个问题。上个月我独自去了一趟日本,日本最吸引我的是两个人:一位是东山魁夷,一位是福泽谕吉。东山魁夷是一位20世纪的画家。我少年时读到东山魁夷的散文《一片树叶》,深深地喜欢上他,读了他的不少散文,那时候我其实没有见过他的画;福泽谕吉是19世纪的教育家、思想家,就是日本最大面值的纸币一万日元上印着头像的那位,出发时,我还特意带上了一本他的小册子《劝学篇》,在旅途中重读。此书第一篇的开头有一句话:“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教育是为人类预备的,也即是为“人中之人”的身心发展而预备的,首先就是为了养成人们的独立精神。他创办的那个小小的庆应义塾,而今已发展成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庆应义塾大学。庆应义塾大学
其他

【重磅演讲】冯洁:打造四位一体的阳光教育生态

12月13日下午,“地方教育治理论坛”在线上举行,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国务院参事汤敏老师主持,8位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教育局长,围绕“我心中理想的教育生态”发表精彩演讲。作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的重要活动内容,本论坛备受欢迎,截止活动结束有182万人在线观看。我们将陆续把各位局长的演讲分享给大家。冯洁
其他

【重磅演讲】覃照:营造理想教育生态

12月13日下午,“地方教育治理论坛”在线上举行,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国务院参事汤敏老师主持,8位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教育局长,围绕“我心中理想的教育生态”发表精彩演讲。作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的重要活动内容,本论坛备受欢迎,截止活动结束有182万人在线观看。我们将陆续把各位局长的演讲分享给大家。覃照
其他

【重磅演讲】孟晖:面向未来——我理想中的教育生态

12月13日下午,“地方教育治理论坛”在线上举行,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国务院参事汤敏老师主持,8位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教育局长,围绕“我心中理想的教育生态”发表精彩演讲。作为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的重要活动内容,本论坛备受欢迎,截止活动结束有182万人在线观看。我们将陆续把各位局长的演讲分享给大家。孟晖
其他

​【精彩演讲】陈柯伊:父母是我人生的观众

12月11日一13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在北京顺利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营造教育新生态”,持续三天,线下线上结合,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立以来最盛大的一次活动,被与会者誉为教育界的一大盛会。我们将陆续刊发嘉宾演讲内容,敬请关注陈柯伊
其他

凯文•凯利最精彩的演讲:未来12个趋势(教育者必读)

Kelly)被看作是“网络文化”(Cyberculture)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也有人称之为“游侠”(maverick)。他是《连线》(Wired
其他

张志勇:2020中小学德育状况如何?

12月11日一13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在北京顺利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营造教育新生态”,持续三天,线下线上结合,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立以来最盛大的一次活动,被与会者誉为教育界的一大盛会。我们将陆续刊发嘉宾演讲内容,敬请关注张志勇
其他

【重磅演讲】夏雪梅:项目化学习真的能够改变学与教,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吗?

12月11日一13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在北京顺利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营造教育新生态”,持续三天,线下线上结合,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立以来最盛大的一次活动,被与会者誉为教育界的一大盛会。我们将陆续刊发嘉宾演讲内容,敬请关注夏雪梅
其他

檀传宝:教育幸福了,全社会的幸福才能奠基

12月11日一13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在北京顺利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营造教育新生态”,持续三天,线下线上结合,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立以来最盛大的一次活动,被与会者誉为教育界的一大盛会。我们将陆续刊发嘉宾演讲内容,敬请关注檀传宝
其他

【重磅演讲】郭小月:送你三把钥匙,开启孩子终身幸福的人生

12月11日一13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在北京顺利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营造教育新生态”,持续三天,线下线上结合,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立以来最盛大的一次活动,被与会者誉为教育界的一大盛会。我们将陆续刊发嘉宾演讲内容,敬请关注郭小月:一土学校创校校长,小学部校长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如何给孩子确定的幸福——送你三把钥匙,开启孩子终身幸福的人生文|郭小月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怎样给孩子确定的幸福。今天谈焦虑,我今天就挺焦虑的。因为前几位嘉宾的精彩发言,还有这么多观众热切的期待,焦虑是人的一种本能。在这个时代,无论是谁,都需要掌握一种从焦虑走向释放、走向放下、走向自然而然的状态的能力。我们为什么在这么一个时代充满了焦虑呢?其实每一个家长,在某一个时期,都会思考要择什么校、送孩子去什么班。在这样一个纷乱的时代地,面临这么多复杂的选择,好像孩子进入了某一个系统,不管是什么样的系统,只要确定,就觉得孩子能获得确定的幸福。或者花了钱,上了什么课,好像就能承诺给孩子带来确定的东西。今年2020年,一场始料未及的疫情,在许多维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加之人工智能的到来,不论是这个世界,还是未来,都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新的挑战。未来的工作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培养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呢?面对了很多人生的不确定性,我们突然焦虑了。在座的,不论是家长还是教育者,相信都有着一个共识,那就是无论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未来参加什么样的工作、找了什么样的伴侣,最终,都期待孩子拥有的是幸福生活的能力,但什么是幸福生活的能力呢?良好的人际关系哈佛大学在1938年开始,做了一项历时75年的社会调查,叫做Harvard
其他

【重磅演讲】安柏:家庭教育,不焦虑的方法论

12月11日一13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在北京顺利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营造教育新生态”,持续三天,线下线上结合,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立以来最盛大的一次活动,被与会者誉为教育界的一大盛会。我们将陆续刊发嘉宾演讲内容,敬请关注安柏:家长代表、《上岸,—个海淀妈妈的重点学校闯关记》作者家庭教育,不焦虑的方法论文|安柏谢谢大家,很荣幸获得这个机会,在这个论坛分享。刚才分享的都是教育专家,在座的也有很多大咖,我只是一个普通家长,我先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最近写了本新书《上岸》,“上岸”是家长群的一个术语,就是带着孩子冲击重点校成功。这个书名看上去很功利,就是升学嘛,家长对升学非常关注,起了这个名字,书的确好卖了很多。实际上,“上岸”是一语双关,我觉得小升初的结果并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在陪孩子升学的过程中,我自己对家庭教育做了很多学习和研究,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先的心态就像在海面上,波涛汹涌,非常焦虑,也看不清方向,经历了一些挫折,也经过自己不断的反省和检讨,感觉心态也上岸了,自己的很多教育理念也变得坚定和从容。今天,我是作为一个家长来谈谈教育焦虑这个问题,但我并不想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我有个公众号,叫“海淀花生妈”,有20多万读者。我的读者不仅仅来自北上广深杭州,还有很多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四五线和农村的读者,前两天还有个甘肃农村来北京打工的妈妈,在向我咨询如何让孩子在北京上学的问题。北京是中国教育的高地,海淀又是北京的教育高地,在这些读者眼里,我作为一个海淀妈妈,已经很不普通了,在享受的教育资源上,也可以说很幸福了。所以,我最害怕的事,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和不够接地气,所以,每天我都会尽量和我的读者多交流,也希望借今天这个机会,传达他们的一些心声。刚才小月校长(一土学校小学部校长)讲了,获得幸福的关键是人际关系,我们对待孩子要有同理心。同样的,我想,对待家长,我们也要有同理心,要看到他们的焦虑,接受他们的焦虑,理解他们的焦虑。每个家长心里也住着一个孩子,我们也要让他们感受到爱,并且分享符合孩子身心成长规律的科学养育方法,这样,家长才能不过度焦虑,把这份理解和爱也传递给孩子。首先,我想说的是,在这个时代,作为家长,一点儿不焦虑好像不大现实,家长的焦虑也是合情合理的。那么,我就来试着分析下,家长的焦虑来自哪里?先讲外因,第一,
其他

【重磅演讲】汤勇:绿色评价建构教育的绿色生态

12月11日一13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在北京顺利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营造教育新生态”,持续三天,线下线上结合,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立以来最盛大的一次活动,被与会者誉为教育界的一大盛会。我们将陆续刊发嘉宾演讲内容,敬请关注汤勇: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局原局长绿色评价建构教育的绿色生态文|汤勇我来自四川阆中,阆中大家知道吗?当时在策划这个广告的时候,就从认识这个字开始,Làng,阆中。这就是阆中,四面环山,三面绕水,被誉为中国风水第一城。阆中曾是古巴子国的囯度,明末清初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20年,阆中历史厚重,文化深厚,欢迎大家去阆中。今天交流的话题从三个方面:一、被严重异化的教育生态当下的评价方式唯分数,以分数论英雄。这种唯一的评价方式,制造了中国巨大的剧场效应。我们坐在这个地方看电影、听讲座,平平和和。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挥棒逼着大家站着看,站在椅子上看,甚至都站在桌子上看。最终看的内容一样,而付出的身心成本却增大了很多。杨东平老师曾经质问,剧场的管理人员到哪个地方去了?剧场效应下谁的日子都不好过,都难脱干系,包括老师、孩子、校长、教育局长、家长。剧场效应加剧了社会的功利,社会的浮躁,家长的焦虑。同时剧场效应让教育乱象丛生。行走于全国一些学校,你看,拉在校园里的横幅是什么呢?眼睛一睁,开始竞争;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死后自然长眠,生前何必多睡;晚上三点钟之前睡觉的考师大,晚上三点钟之后睡觉的考北大……这些雷人标语,会把教育带向何方。我曾去一所高中学校,学校正在搞高三百日誓师,一千多个高三学生在那里宣誓,誓词里面有一句话,“我们是一群狼,是一群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血狼。”我们培养的是合格公民吗?培养的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吗?不是,我们培养的是狼,是血狼。这些声音汇聚,在空旷的操场上空回荡,是多么的血腥和恐怖!到了另一所学校,一些学生戴红领巾,其中一部分戴绿领巾。问其原委,校长振振有辞,“汤局长,我们成绩好的学生戴红领巾,成绩差的就带绿领巾。”中国真是不缺创新人才。然而一个颜色的变化,却会给孩子的心灵埋下多少阴影。还有一所学校把学生考试名次印在校服上,虽然是一个数字,却会给孩子的内心种下很深的雾霾。这张图片是锯掉腿的饭桌凳。放暑假前孩子可以坐着在桌子上吃饭,开学以后,学生们发现食堂里所有的桌凳没有腿了,为什么呢?校长暑假的时候,找当地的木工师傅把饭桌凳的腿全锯掉了。校长认为,孩子坐着吃的舒坦舒心,要浪费时间,没有桌凳腿,只有站着吃饭,狼吞虎咽,节省时间。有一所学校规定,学生冬天睡觉不准脱衣服。为什么呢?脱衣服需要时间,穿衣服需要时间,打开被子需要时间,折叠被子需要时间,孩子们标配一件大衣,都裹衣而睡。一个两岁半婴儿开始脱发、秃顶,为什么呢?妈妈给他报了5个兴趣班、特长班。这个孩子被妈妈抱着奔波穿梭于各个兴趣班、特色班、补习班。婴儿他着急,他压力大,睡不着觉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样下去我以为只能把孩子弄死在起跑线上。这是婴儿床上的高考倒计时,婴儿刚一出生,高考倒计时就出来了。这就是当下唯一的评价方式,给教育带来的乱象。二、新时代的教育亟待回归社会发展很快,教育发展也很快。不少教育人只知道匆匆上路,却不知道要到哪个地方去,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出发,我们的教育已经迷失在喧嚣与功利的丛林中,甚至在反人性的路上走得很远,我们的教育需要回归。上午很多专家也讲到,教育需要回归,需要回到本源,回归原点。怎样回归呢?第一,教育需要回归朴素。我经常说,每个人走南闯北,吃尽天下各种美味,但是最难忘的,还是小的时候妈妈给我们做的一碗饭,一碗面条的味道;不管穿什么名牌衣服、品牌皮鞋,穿上最舒服的还是小的时候过年了,盼着妈妈给我们衲的一双平底布鞋,缝制的一身纯棉衣服;我们每一个人这一生不管为名为利怎么去奔波、鼓捣、折腾,最后都会回到生命的原点,回到生命出发的地方。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它说明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朴素的,朴素的东西最美,朴素的东西最持续,朴素的东西最有魅力。朴素至上,朴素的教育最美,我们的教育需要回归朴素。第二,教育需要回归宁静。教育是慢的艺术,是人的事业,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需要宁静,需要春风化雨,需要静等花开,需要不急不躁,需要每一个教育人拥有一颗朴素而宁静的教育心。第三,教育需要回归常识。我们做教育果真不是需要高大上的理论支撑,我以为只需要遵循一些简单的道理、普通的常识、基本的认知,但我们很多教育人往往在常识面前常常不识。比如,教育不能只有分数,应该看到人,关注人,体现人文,然而在许多地方却把学校办成了应试工厂,把教室作为了应试车间,把孩子们当成了应试机器。还比如,我们的教育应该体现个性化,孔子在2500多年前就提倡因材施教,可是今天的教育仍然是大统一,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课时、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课表、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排队、统一的考核,最终把千姿百态的孩子教成了同一个孩子。第四,教育需要回归本真。教育的本真是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不是培养会做题的机器,会考试的工具。教育的本真就是让人成人,不仅仅是成才,让人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他那样的人,而不是把家长、老师没有实现的愿望和梦想,一股脑儿压在孩子瘦小的肩上,让孩子必须考清华、考北大、考重本。怎样回归本真呢?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说的很好,解放孩子的大脑、双眼、嘴巴、双手、时间、空间,这便是让教育回归本真的根本之举。第五,教育需要回归人性。泰戈尔说,教育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需要闪耀人性的光辉,需要弥漫人性的光芒,需要培养孩子“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教育者眼中,应该有人,有人性,坚持人文关怀,人性关切,以人为本。第六,教育需要回归自然。一方面应该做自然化的教育,开放课堂,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到田间地头去。卢梭曾说,孩子们在15岁之前能够接受自然化的教育,对孩子天性的呵护,习惯的养成、品格的形成都有好处。另一方面就是教育不能做拔苗助长,杀鸡取卵,我们对待孩子就像老农对待禾苗庄稼一样,提供适宜的土壤、水分、养分、阳光、空气,激发孩子的生命内生力,让孩子按照自然规律,自然而然地生长。第七,教育需要回归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就是依据生活进行教育,立足生活进行教育,为孩子未来幸福生活做准备而进行教育。当下的教育是远离生活,去生活化,培养了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培养了一批巨婴,培养了一个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书呆子。三、构建绿色评价,让教育回家2017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的我的书《致教育》,这本书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7年老师最喜爱读的100本书之一。书的副标题是“不忘初心,让教育回家”。“让教育回家”,也是我这些年对教育的一个主张。刚刚讲到我们一些地方的教育有可能在反教育的路上走得很远,教育需要回家,需要回到那样一个充满温馨,弥漫着温情的家园。怎样回家呢?有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我们要修复和改变教育生态,这个支点就是评价。评价很重要。我们需要什么,就去评价什么。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现在的评价方式是考试,考试不可或缺,考试可以调控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与状态。但是考试不能考出一切,很多东西是不能从考试当中考到的。我认为当下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评价标准单一化,评价内容外在化,评价方式一刀切,评价结果“一好百好”“一好遮百丑”。我还以为当下教育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所有问题,都是评价的问题,都是评价的导向与教育发展不适应的问题。202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样一个《总体方案》,我认真做了学习,也写了文章,里面有很多关于教育评价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而且这个《总体方案》同时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四个评价维度,这是我们第一次系统制定出的教育评价框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认为要落实这个方案,教育评价改革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变革,变革是否成功,决定着教育生态的纠偏、恢复和重建。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根本上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唯文凭、唯帽子”的问题,也避免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局面。我在四川阆中做教育局长近12年时间,这个时间应该比较长了,在全国当十几年的教育局长不多。十多年来,我探索出了一些朴素简单的评价方式。在对学校的总体评价上,判断一所学校生态好不好,我有一个尺度,就是到一所学校,站在校门口一望,或者在校园里面转上一圈。如果能够让你眼睛一敞亮,内心一震撼,灵魂一深腾,我以为,这个学校一定是好学校。我到学校,一般不听汇报。我经常说,有些校长不会做,但会讲,讲的也许比我还好,所以我要看。到了学校,我首先看“两神”,也就是看老师的精神和孩子的眼神,老师精神好,精神振作,精神抖擞,孩子们眼神有光、有诗意、温馨灵动,这个地方做的就是素质教育。反之,搞的就应试教育。其次看“两个地方”,一是学校的食堂,二是厕所。一个校长连这两个地方都管不好,他能管好教育吗?能带好队伍,办好学校吗?在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上,小学三年级以下取消纸质考试。因为现在很多地方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小学化。而我在阆中一直主张,我们的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不但不能小学化,小学教育还要幼儿化、学前化。小学教育必须给孩子们营造一种童话般的世界,让孩子在这个世界里尽情玩耍、尽情游戏,读故事、读绘本、读童话,呵护他们的想象,开启他们的心智,帮助他们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小学三年级不纸质考试,我们重在考核和考察。给孩子营建一些场景,考核他们对知识简单认知,重点考察他们的行为习惯、天性呵护、合作能力等。小学三年级以上考试,纸质考试占50%。另外50%,由5个10%组成。一是孩子们的品德操守,10分,通过孩子们自评、互评、老师评、班主任评、校长评,生成一个分值送到教育局基教股;二是孩子体能测试,按照教育部的标准,选择相应项目测试,10分;三是孩子的动手能力,小学科学课的实验,初中、高中物理、化学、生物课的实验,孩子们的小发明、小创造、科技小制作,10分;四是艺术课,包括美术、书法、音乐等课程的学习考察,10分;五是孩子们的个性、天赋展示,城市里的学校的孩子他会弹钢琴,就给评委老师弹钢琴,会拉二胡就拉二胡。农村孩子说不会这些,他会滚铁环,会跳绳,会打陀螺,你就给评委老师展示你会的这些。也就是你有什么特长,就展示什么,也是10分。然后综合成绩,向社会、老师、家长、学生发布,我们认为这就是一个良性成绩、放心成绩。这个评价杠杆,就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能够撬动一所学校、一个区域教育生态的修复和改变。让学生因我们的绿色评价而快乐阳光,让老师因为我们的绿色评价而自尊幸福,让教育因我们的绿色评价而充满活力,让教育因我们的绿色评价而更加美好。谢谢大家!欢迎大家有机会到阆中看古城,我在阆中等您!CE30第七届年会专题:聚焦教育新生态,用思想照亮未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在北京举行五场论坛精彩纷呈,第七届年会圆满落幕【重磅演讲】朱永新:营造教育新生态的几个关键问题【重磅演讲】诺奖得主:教育是改变人生,改变世界【重磅演讲】PISA之父:教育是帮助学生开发出可靠的指南针【重磅演讲】杨东平:善待我们的孩子,他们的名字叫未来周国平: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教育的本质不会改变【重磅演讲】李镇西:如果一所学校没有特色,就不是好学校吗?程介明:学校去拥抱社会,社会也要拥抱教育【重磅演讲】项贤明:这些教育变革,我们应该做,我们必须做【重磅演讲】刘云杉:教育改革从哪里开始?重建教育的信任!关注教育
其他

【重磅演讲】刘云杉:教育改革从哪里开始?重建教育的信任!

12月11日一13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在北京顺利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营造教育新生态”,持续三天,线下线上结合,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立以来最盛大的一次活动,被与会者誉为教育界的一大盛会。我们将陆续刊发嘉宾演讲内容,敬请关注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改革从哪里开始?重建教育的信任!文|刘云杉各位嘉宾:2020年可谓“艰难时世”。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很多,总算到了年终岁末,我们能用温和、理性的态度,既直面问题,也谨慎务实地探讨“改善教育生态”的可能性。
其他

【重磅演讲】项贤明:这些教育变革,我们应该做,我们必须做

12月11日一13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在北京顺利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营造教育新生态”,持续三天,线下线上结合,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立以来最盛大的一次活动,被与会者誉为教育界的一大盛会。我们将陆续刊发嘉宾演讲内容,敬请关注项贤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这些教育变革,我们应该做,我们必须做文|项贤明有那么一段时间,身穿印有德国哲学家尼采这句话的文化衫,成为流行于青少年之中的一种时尚:“That
其他

程介明:学校去拥抱社会,社会也要拥抱教育

12月11日一13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在北京顺利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营造教育新生态”,持续三天,线下线上结合,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立以来最盛大的一次活动,被与会者誉为教育界的一大盛会。我们将陆续刊发嘉宾演讲内容,敬请关注程介明:香港大学原副校长、荣休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学校去拥抱社会,社会也要拥抱教育文|程介明疫情是不幸的,但是它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片天地,引起了国际上关于学校未来的讨论。OECD经济合作化组织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叫做《学校教育四情景》,第一是照旧扩展,教育的架构根本不变,加一点科技而已。第二,教育承包,被社会承包了。第三,学习枢纽,学校成为学习的枢纽,作为统筹、采购。第四,随时随地。没有学校,随时随地像吃饭一样,到处都可以学习。这一个比一个更加遥远,但也不排除这四个情况一起出现。让我想起了朱永新先生在去年出版的书,里面提到了类似的谁来学、学什么、怎样学、谁来教。今天的讨论是关于学习教育新生态,是非常适时的。我今天讲的是认识教育旧形态,迎接教育新常态,营造教育新生态。形态:传统形态:意识形态是经济话语,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运作形态是大量生产,组织形态是正规学校,学生按照年龄分班,学习形式是课堂授课,还有课纲。核心价值是学历至上,要上好的大学,找一份好工作,然后一帆风顺。大概是这样。结果,一方面是多元化的社会,另一方面是多元化的个人,两者之间的连接,就靠学历,其实只是几个简单的科目,是独木桥。这种情况开始变化,社会开始碎片化。学历要求不可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我们需要不停学习。疫情停课让我们看到除了课堂授课,还可以有自觉学习。因为停课,科技强势介入,从线下的、群体的学习,变成线上的、个人的学习。这是另外一种形态。教育新形态。新的形态不光是经济话语,还有人文话语,是为了人的成长,而不是为了塑造人类资源;运作形态已经不确定了,是多元多边了;组织形式把学习放在全民社会里面;学习形态是自主学习为主了;核心价值是个人的不断学习。这种趋势我觉得是不可逆的。常态:传统的学习常态是课堂教学为主,偶尔有些学校尝试线上学习,然后有课外活动。未来的常态:第一、传统教学有必要,例如有考试的需求,这一点改变不了;还有基本的知识,是需要有系统的传授;学习的过程中人与人的交往很重要。因此传统教学不会没有,但会缩小、缩减。假如说教学里面有些活动纯粹是灌输知识信息的,这些活动就会被机器替代。第二、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将会迅速扩大,可以是线上,也可以是线下在家。第三、这次疫情告诉我们,学生的群体生活很重要。可以是学校里面的课外活动,也可以是学校以外的社会体验。第四、还有一块大家都知道其存在,但我们知道得很少的,就是虚拟社会、社交平台。学生在里面也在不断学习。教育新常态应该是返璞归真,让教育回归学习,而不是学历,把学习回归学生,而不是控制在学校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