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与思想VIII | 徐国琦:共有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大转型

赵禹杰 苏意家 世界艺术史研究
2024-09-03

本文整理自2021年11月9日徐国琦教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的讲座“The Great War and China’s Great Transformation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大转型)”。本文系讲座内容的主要观点汇总。该次讲座获得了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的支持。

主讲人:徐国琦,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曾任美国密西根州Kalamazoo College历史系讲座副教授,2008—2009年为哈佛大学瑞德克利夫高级研究院(Radcliff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研究员,现为香港大学嘉里集团基金全球化历史讲座教授。长期致力于国际史/跨国史的研究,是西方研究中国国际化历史的著名学者,相关著作有《中国与大战》《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西线战场陌生客——一战中的华工》《为文明出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场的中国人及其旅程》《亚洲与大战:共有的历史》。

内容提要:讲座从国际史/跨国史视角切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同时,通过“以工代兵”策略,体现当时中国有胆识、有目的、有远见地加入国际社会,影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此,体现在新的时代,“共有的历史”作为史学新的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01 全球史观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传统研究中往往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定义为“帝国主义狗咬狗”的战争,对于中国在一战时扮演的角色以及一战之于中国的意义都知之甚少。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近代历史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20世纪的思想嬗变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徐国琦教授在30年研究历程中,运用国际史的研究方法对此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认为,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历史研究应当不再是封闭的,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重视外部世界对国家历史产生的影响,进而更好地回答“何为中国”这一重要问题。


02 一战中的华工

在1914年中国希望通过宣战获得国际地位的愿望告吹后,梁士诒提出了“以工代兵”的策略,用工人替代士兵参与战争。此时欧洲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法国与英国先后招募了14万华工奔赴前线,投入战争。

那些一辈子都未离开过村庄的“苦力”(coolie)们,经历了严格的体测与体检后,从威海出发,乘上了开往欧洲的船。他们在法国整理战场,埋葬死去的战士,甚至有些人踩在未被清理的地雷上死去了。研究表明,大约三千人在前往欧洲的船只上和重建的过程中丢了性命。

在战场之外,华工们庆祝春节、元宵节,制作并售卖以及赠送中国工艺品给法、美、英各国士兵,还与法国的姑娘们坠入爱河,将中国文化带到了异国的土地。在种族歧视和误解盛行的年代,华工们远赴异乡,为之后中国以德国潜艇攻击华工为由直接宣战、战后参加巴黎和会以及国际事务提供了机会。

而华工的出现也教育了一批中国的精英:见到华工们用心观察西方的强盛并急欲将这些经验带回国:蒋廷黻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晏阳初在华工营中下决心“愿把自己献身于苦力”,“‘大我’就是‘苦力’”,他认为“大我”能够让中国更强大,立志“解除劳工之苦,开发苦力之力”。

以工代兵策略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胆识、有目的、有远见地加入国际社会的标志,是东方大国参与拯救西方文明的中外合作大事件。14万华工不仅仅是士兵,也是中国的使者。

战后,法国曾对华工的贡献表示感谢,英国也在多年后承认了中国在战时做出的牺牲。可是在今天的中国,鲜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甚至华工的故土也逐渐淡忘了这一段历史,这不禁让我们感到遗憾。在威海,一战华工欧洲之旅的起点,建有我国首座一战华工专题纪念馆。百年前,多达5.4万的一战华工,从这里登船赶赴欧洲战场,从此踏上未知旅程的起点。威海一战华工纪念馆像一座沉睡的纪念碑,它无声地诉说了数万名华工背井离乡,甚至失去生命的经历,也提醒我们永远铭记他们曾经的艰辛无助和默默奉献。


威海:一战华工纪念馆


03 重估一战之于中国的意义

今天当我们重新回顾百年前的战局和历史,应当认识到,一战的意义被中国乃至整个亚洲低估了。彼时,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看到西方文化中重视科技而轻道德准则的弊端,意识到应当回归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寻找一种新的国家形态。而五四运动作为巴黎和会的产物,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使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在战争中打响的十月革命,也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和一条发展的新道路。一战在成为中国的历史契机时,也成为了亚洲共有的历史转折点:由于英国实力的下降,印度得以争取独立;日本虽获益良多,但其“种族歧视”提案遭遇否定也重击了“脱亚入欧”政策。

一战作为亚洲 “共有的历史”,相关研究中来自亚洲视角的分析却是缺席的。而与东线战场的华工、西班牙内战的华工相关的史学研究也尚为空白。华工与一战对中国以及亚洲的意义等议题值得更多关注。


徐国琦,《难问西东集》,商务印书馆,2019年


往期回顾

艺术与思想 I丨朱青生:世界艺术史、全球艺术史和外国艺术史(一)

艺术与思想 I-2丨朱青生:世界艺术史、全球艺术史和外国艺术史(二)

艺术与思想II | 孙周兴:艺术在没落中升起

艺术与思想III | 朱青生: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与问题

艺术与思想IV | 沈语冰:通往艺术的小径——绘画鉴赏方法论

艺术与思想V | 刘旭光:“艺术与真理:关于艺术的意义与价值的哲思”

艺术与思想VI  | 李森:观看之道——西方美术中的几何学问题

艺术与思想VII | 陈建华:老上海的艺术风情



文案 | 赵禹杰 苏意家

排版 | 李思薇

审核 | 邱弼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世界艺术史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