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与思想VI | 李森:观看之道——西方美术中的几何学问题

本文整理自2021年3月29日李森教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的讲座“观看之道——西方美术中的几何学问题”。本文系讲座内容的主要观点汇总,整理修订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周丽娅。该次讲座获得了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的支持。

主讲人:李森,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艺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本科教指委委员。“语言漂移说”艺术哲学理论创始人。著有《法蕴漂移:<心经>的哲学、艺术与文学》、《画布上的影子》、《美学的谎言》等,即将出版著作《语言的艺术》、《荒诞的游戏:西方现代文学十八讲》。

内容提要:讲座从古希腊的几何方法原理谈到20世纪康定斯基与杜尚面对古典主义的不同观念,并分别以乔托·迪·邦多纳、保罗·塞尚及马列维奇等艺术家的作品为例,探讨西方美术史中的几何造型问题,指出“几何观看世界”这一意识链条,以及数学与艺术审美上的统一,由此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



01 几何抽象世界

在古代希腊,柏拉图学园门口竖着一块牌子:“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

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提出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也即勾股定理),“数”开始成为分解世界的方式。他将“数”的概念引用至更高级的“美”的领域,“数”的和谐本身即是美。

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提出四线段的比喻,将世界分为可见的世界与可知的世界。可见世界是影像的世界,而可知世界才是本质与理智的世界,是算术和几何学的世界。从具体的自然之中抽象出语言、图式、形象,是算术和几何学的抽象过程,亦是从表象世界走向本质世界的过程。

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得写下《几何原本》,构成西方方法论的基础。书中的第一卷即给出26个定义,一切概念从“点”开始,由点至线,再及面。《点线面》后来成为瓦西里·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的先驱——的一本经典著作的题目。

1896年,29岁的法学教授康定斯基,在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的名作《干草堆》系列面前久久驻足,被深深撼动。15幅一组的谷垛,在四季与晨昏流转间,光影、色彩不断变迁。他忽然意识到,绚丽的色彩竟可以从物体中被解放出来。对他而言,这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奇迹”。


莫奈《干草堆》组图


为什么几何造型涂上颜色就成为了作品?

1922年,康定斯基来到德国魏玛包豪斯学校,从法学教授转而开始了自己的艺术求学之路,开始研究造型之中的几何问题,通过平面的几何造型来表现世界。


康定斯基在慕尼黑


在巴伐利亚的小镇,康定斯基凝望着大自然丰富的色彩,沉浸在群山淡蓝色的光影里,开始逐渐脱离具象元素,转而使用简单的形状,形成自己的抽象风格。


康定斯基第一幅抽象水彩:《无题》(1913年)


02 几何与艺术的抽象?

康定斯基在其经典著作《点线面》中提出,美术造型是从点开始的:由点至线及面。他在其中研究的空间问题,亦是人类如何观看世界的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奇点作为不可见而又无限的点构成了零维空间,线与面分别成为一维与二维空间的要素,加以高度形成三维空间,人类视觉观看即是从三维空间之中的一个定点出发。在此基础之上加以时间的轴线,构成四维空间。与物理学相比,美术被称为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无法通过“看不见的东西”来构建,而是“看得见的东西”转化为一种艺术语言,因此在美术中,零维空间被排除在外。

而在康定斯基看来,20世纪观看世界的方式逐渐固化成为教条,于是便跨越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等风格流派,否认以透视为基础技巧的三维表达,重新向古希腊回溯,回归到二维的观看方式,将点、线、面的艺术发挥到极致。



同样是在20世纪,杜尚则与康定斯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他在作品《走下楼梯的裸女》中并未采用人文主义思想,通过透视等技巧表现古典主义下人的外形的“美”,而是通过立体主义的画法,以几何构成的运动方式呈现出四维的空间。


马塞尔·杜尚《走下楼梯的裸女》,1912年,布面油画

现收藏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


人类以几何学观看世界,通过观看大自然的造物,以图式形成印象,再将这种图式通过语言的形式抽象表达,用语言创造世界,这种感受方式于人类而言是一套先天固定的模式。但以语言的抽象作为观看传统,观看所得的事物是否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个未尽的问题,艺术和哲学就从这里起步。


03 美术如何观看世界

在几何造型的处理问题上,西方美术史中还有两位标志性的巨匠。

第一位是被誉为文艺复兴中的第一位艺术家,“西方绘画之父”乔托·迪·邦多纳。他的作品《向鸟儿布道》,现存于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这幅作品不同于他的另一幅名作《哀悼基督》,因为《向鸟儿布道》不止于故事的讲述。


乔托的壁画《圣方济各向小鸟布道》


在绘画的技法上,这副作品体现了人类描绘人和自然时所采用的“几何观看”的原始冲动,视觉和听觉的万物都被赋予了神性,传递出的是一种信仰。抒情的艺术是二维平面的,而信仰的艺术则是三维的垂直向上的听觉。

第二位是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保罗·塞尚。自文艺复兴开始,相似度成为了观众判断画作好坏的标准。六百年后,塞尚回归到了乔托最初关于“如何观看世界”的这一问题。他在绘画的语言之中使用几何形的色块,通过色块观看世界,打破了古典主义对相似的追求。


塞尚代表作:《圣维克多山》(1902-1904),

现收藏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


此后,众多艺术家与流派继承塞尚对于几何的探索,包括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以修拉为代表的新印象主义、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蒙德里安、埃舍尔等。这些画家的作品抛却了自然存在方式与色彩构成方式,将其抽象成为几何表现。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1878—1935))的《白底上的黑色方块》。


马列维奇《白底上的黑色方块》(1913年)


在同样的白底之上,方块与圆形的区别实际指向语言的关联。这一幅看似简单的作品之所以重要,在于其发生在人类精神文明向前推进的链条之上,占据“几何观看世界”这一意识的节点。

“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言语的边际无法覆盖的问题。艺术发生在我们重新创造的时刻,它并非恒定的几何创作方式,而是语言向语言漂移过程中美和诗韵的生成,这也是“语言漂移说”所要探讨的具体内容。



往期回顾

艺术与思想 I丨朱青生:世界艺术史、全球艺术史和外国艺术史(一)

艺术与思想 I-2丨朱青生:世界艺术史、全球艺术史和外国艺术史(二)

艺术与思想II | 孙周兴:艺术在没落中升起

艺术与思想III | 朱青生: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与问题

艺术与思想IV | 沈语冰:通往艺术的小径——绘画鉴赏方法论

艺术与思想V | 刘旭光:“艺术与真理:关于艺术的意义与价值的哲思”



排版 | 李思薇

审核 | 邱弼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世界艺术史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