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关传染病,你应当了解的六个事实 | 关注

RUC新闻坊 RUC新闻坊 2020-02-13


本文于1月17日首发于澎湃湃客平台。


去年底开始,各种传染病的消息频繁出现。近日武汉新发现的冠状病毒肺炎更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是由人大新闻学院学生陈卓睿、韩逸伦、沈心悦共同创作的数据新闻作品《有关传染病,你应当了解的六个事实》。文章统计了《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关于国内传染病(除港澳台地区)自2002年以来的相关数据,总结了有关传染病的六个事实,希望能帮助不了解传染病的人群全面认识国内传染病防控现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



数据新闻第18期


全文字数:2703字

阅读时间:9分钟

1

国内传染病的总发病率从2007年开始逐渐下降


2003年的“非典”是令国人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传染病大爆发。此后我国传染病数据方面的信息公开有了长足的进步,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在2003 - 2007年间,虽然没有“非典”级别的传染病事件出现,但无论全国还是各省的传染病发病率都在数据上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趋势。2007年后,我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趋向成熟,传染病的情况基本得到了控制,总体发病率在波动中逐渐下降。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的斌斌是一名曾深入一线,参加“非典”救援的护士。当时正处2003年4月,“非典”已在多地流行。当杭州的首例确诊病患转入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时,由于缺乏救治经验、缺少专业人手,浙江省内十几家医院组织动员医护人员支援,斌斌也从就职的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暂时前往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在宿舍里集中居住,前后参与了一个月左右的救助活动。斌斌表示,在那之后,由于杭州的医院在“非典”中积累了很多医疗和防护方面的经验,当类似疫情再发生时,医院“反应很快,也不需要去调人了”。


2

猩红热、百日咳、梅毒、艾滋病近年来发病率逆势升高,值得关注


在传染病防控形势整体向好的趋势之下,也有“暗流涌动”。在大部分传染病发病率下降,白喉、脊髓灰质炎等疾病在全国范围内多年未有新增病例的情况下,梅毒和艾滋病的“逆势上扬”显得十分惹眼。猩红热和百日咳则在蛰伏一段时间后,在近年出现了卷土重来的迹象。(下图数据以2017年为标准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3

不同省份面临的防疫压力不同,西部和南部地区压力较大


同样作为2003年“非典”肆虐的重灾区,广东和北京在“非典”后的处境却大相径庭。广东省的传染病发病率在2004-2017年间上升了2倍,北京的传染病发病率比起当年则大幅降低。无论从发病率还是死亡率看,我国西部和南部地区一直是受传染病影响的重灾区。


4

大部分传染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中至少有一个数据处于极低水平,艾滋病是唯一的例外


“身上穿至少七八层衣物,还有面罩、纱布、眼罩、好几层口罩、帽子”,这是斌斌当年参与非典救援时的服装,也是大多数“非典”时期医护人员的标配。“非典”结束后的研究证明,SARS病毒除了当初认为的飞沫传播外,具有一定空气核(中远距离)传播能力,这些看似骇人的防护措施的确是必要的。


甲乙类传染病的分类,与其危险程度密切相关。如果想要正确认识一个传染病的危险程度,我们就必须知道该传染病的感染能力有多强、致死率又有多高。


从下图可知,在我国规定的28种甲乙类传染病中,大部分传染病都集中在图的左下角——一个感染范围不广、致死率也不高的位置。相对而言,致死率高的疾病(例如两个甲类传染病)发病率低,发病率高的疾病患者则能够有更长的预期寿命,这让图上大部分的点都紧贴在两个坐标轴上。唯一的例外是艾滋病。


5

接触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染病传播途径


虽然艾滋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它的传播途径其实非常局限。艾滋病母婴阻断药物的出现已经降低了母婴传播的可能性,而只要正确使用安全套、不共用注射器针头,配合阻断药物,艾滋病也很难通过体液或性行为传播。


更多的传染病会通过接触或空气传播感染人类。例如,鼠疫可以通过皮肤接触鼠类进行传播,SARS病毒则兼具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特性,咳嗽、打喷嚏、接触患者脓血痰等行为都可能让人不幸染病,病原体甚至能漂浮在空气中持续传播。


6

发热咳嗽是传染病的常见症状,及时就医能避免病情恶化


时至今日,虽然大规模的传染病逐渐成为记忆中的事件,但医院却永远不会掉以轻心。在传染病爆发的日子里,医生总是奋斗在前线;而在平常的日子中,医院方面也时刻保持警惕。

 

2013年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医生孙伟加入了医院的感染管理科,这个对行业外的人而言略显陌生的科室主要负责监控、管理整个医院内发生的交叉感染,为全院医生普及有关传染病预防的最新知识。

 

她表示,现在较大的医院都已经采取了“标准预防”的措施,即要求医务人员“把所有接触的病人、或者接受的病人的血液,都当成是传染性的”,这类措施极大地降低了医生和就医人员染病的风险。

 

很多传染病刚发病时,常出现发热、咳嗽等和普通感冒类似的症状,因而及时就医是避免病情恶化的有效途径。



传染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传播能力极强。加上公众对传染病的知识不足,这让许多人对传染病充满了恐慌。其实,传染病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它最大的弱点——一旦传播途径被破解,传染病便有了十分明确的应对方法,无法再对人类构成致命威胁;疫苗的出现,更让不少传染病来不及大规模传播便被免疫了。

 

人类在与传染病的漫长斗争过程中,总结出了三条预防传染病的原则:隔离感染者、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严格遵守这三条原则的指导,便能将传染病对人类的影响减到最小。



数据清洗时,因小数位数不足而在年鉴中为0.00的数值,均以1*10-5(十万人中发病1人)作为个例计算。


点击“阅读全文”即可欣赏作品网页版


作者:陈卓睿 韩逸伦 沈心悦

指导教师:方洁 刘佳昕 钟捷


联系方式:

chenzhuoruiray@163.com

hanyi_lun@163.com

2017201758@ruc.edu.cn


数据来源: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02-2017)

百科名医网


往期回顾



澳大利亚山火:外媒聚焦报道背后的真相与谎言 | 关注

报道中的少数活跃专家, 构建了我们眼中的AI世界 | 编译


冷冻焦虑:冻卵女子图鉴|关注

他们这样回顾过去的一年和整个2010年代|外媒盘点




特别策划

小欢喜 | 利奇马 | 埃航事件 | 甘柴劣火

原生家庭 | 圣母院火灾 | 基因编辑婴儿

记者节快乐 | 信息之美奖 | 周杰伦新歌 

江歌案数据可视化 | 反性侵 | 疫苗案

5.12地震十周年 | 中美贸易战 | 数据新闻

刀刺辱母者案 | 普利策奖 | 沙特记者遇害

第19届美国网络新闻奖作品解析(上)

第19届美国网络新闻奖作品解析(下)


技术前沿

相关性驱动报道 | 新闻行业的算法变革

记者行业 | 自动事实核查 | 媒体未来技术

最佳杂志封面 | 品质新闻 | 记者新技能

传媒市场的18个趋势 | 在线评论与可信度


报道规范

家庭暴力 | 强奸和性暴力事件 | 环境报道

报道地震 | 采访儿童 | 枪击案 | 核辐射 


趣闻杂谈

“转发锦鲤” | 新闻史手迹 | 双十一的心理血型 

家长进游戏群 |年度热词“有毒” | 亲友群辟谣


数据新闻习作

角膜捐献 | 卡车司机 | 北京月嫂 

男性医美 | JK制服 | 相声新江湖

古风音乐之辨 | 赴美抗癌 | 临终关怀在中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