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报道家庭暴力,记者应该这样做 | 报道规范系列编译

人大新闻系 RUC新闻坊 2019-04-16

1987年10月美国反家庭暴力倡导者第一次组织了“家庭暴力觉醒月”,开通了第一条全国性的免费家庭暴力热线。两年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家庭暴力觉醒月”的相关立法,自此举办“家庭暴力觉醒月”成为每年惯例。1999年12月1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指定11月25日为“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其中反对家庭暴力也是其主要目标之一。一系列的倡议活动将家庭暴力又一次引入人们的视线。

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

01

家庭暴力概况

2015年12月27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自201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那么家庭暴力的现状是什么呢?

1. 数量众多

加拿大联邦统计局依据警方接到的报案数据做出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警方接到的近88000宗家庭暴力案件占全年接到的暴力案件的四分之一以上。照此计算,平均每天接到家庭暴力案件241宗。


据日本《读卖新闻》2017年4月6日报道,日本警察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一年间全国警察掌握的夫妻间、恋人间的家庭暴力案件为69908起。


根据德国联邦刑事局的统计数据,2015年德国共有127457人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人,登记在案的家庭暴力案件共有81394起。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根据的统计,每年约有130万名妇女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人,而美国司法部的一项研究发现接受治疗的不足20%。


2. 性别不平衡

据日本《读卖新闻》2017年4月6日报道,日本警察厅的统计数据显示,85%的受害人是女性。


根据德国联邦刑事局的统计数据,2015年家庭暴力受害人中女性占了82%。


根据韩国女性家庭部每3年实施的《全国家庭暴力调查》显示(以2013年为准),2012年有35.2%的男性和35.3%的女性称自己为暴力受害人。


3. 地区不平衡

2013年,世界卫组织与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院及医学研究理事会根据来自80多个国家的现有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全世界有性伴侣的妇女中几乎三分之一(30%)经历过来自其亲密伴侣的身体和/或性暴力。这一现象的流行率在高收入国家约为23.2%,在西太平洋地区约为24.6%,东地中海地区约为37%,而在东南亚区域约为37.7%。


根据人民网2016年的数据,我国2.7亿家庭中约25%存在家庭暴力。


02

对家庭暴力报道的研究

华盛顿大学传播学院的研究人员调查了1998华盛顿州所有社区和日报的所有家庭暴力死亡事件的新闻报道。其中包括40家报纸报道的44宗家庭暴力死亡案,共计230篇报章文章。


波士顿学院媒体研究行动计划与罗德岛反家庭暴力联盟合作,对针对1996年至1999年12件家庭暴力杀人案的88篇报道进行分析。


总体来说,研究发现对家庭暴力的报道不够准确,主要因为:


(1) 家庭暴力杀人很少被贴上家庭暴力的标签,很少置于大背景下考察


华盛顿大学传播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尽管他们研究的230篇文章都聚焦于同家庭暴力有关的死亡,但只有不到22%的文章将这一事件称为家庭暴力。只有30%的文章提到了之前的家庭暴力迹象。只有10%的文章将家庭暴力杀人置于家庭暴力的大背景下考虑。华盛顿研究的作者指出,几乎无一例外,“报道往往把这一事件描述为一场单独的杀人案件,而不是作为一个更大的社会问题的一部分。”


波士顿学院媒体研究行动计划与罗德岛反家庭暴力联盟合作,在研究中发现了类似的模式。不到20%的文章清楚地表明了同家庭暴力相关的概念;只有少数记者讨论了杀人案件与当地家庭暴力犯罪的数据、社区资源或虐待动因之间的关系;也很少使用家庭暴力的框架进行报道。

 

(2) 对家庭暴力报道不准确,加深了读者误解


在华盛顿和罗德岛的研究中, 48%的报道为加害人的暴力行为开脱。(例如,“可能是怒气导致了杀人”)。17%的报道有责备受害人的语言表达(例如,引用受害人亲属的话,称受害人“有同虐待她的男人在一起的习惯”)。


华盛顿的很多报道似乎暗示加害人很容易被识别,认为“加害人看起来似乎很正常”。然而大量关于家庭暴力的文献清晰表明,加害人通常在工作环境下很正常,并不容易被发现。报道中引用例如(邻居强调加害人是个“面面俱到,乐观的人”或者是个“整洁体面的好人”)都传递着对家庭暴力的扭曲看法。


罗得岛的研究人员也发现报道对家庭暴力的描述并不准确,加深了常见误解,例如:家庭暴力没有在这里发生,滥用药物导致了暴力,或者暴力是爱情悲剧的一部分。

 

(3) 构成报道的信源有所局限或选择不当


华盛顿的研究发现,在家庭暴力事件的报道中很少引用家庭暴力专家的言论。只有11篇文章引用了一位专家的话,大多数案例(44例中有40例)在报道中完全没有引用专家。记者主要依靠警方的报告和警察对家庭暴力杀人案文章的评论,也许记者认为这些是中立的信息来源。然而,记者应该意识到,执法人员可能对虐待的动因无法提供准确信息,从而导致对事件的报道产生偏差。


03

家庭暴力报道方法

家庭暴力以及性侵犯等社会问题的猖獗倚仗于人们的沉默。报道家庭暴力问题不仅是媒体承担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社会对家庭暴力问题的认识,让人们了解阻止家庭暴力的方法。因此,家庭暴力的复杂性决定了记者需要高度注意对用语和信源的选择。以下建议旨在帮助记者以准确的方式进行报道,提供有用信息,同时尽量减少对受害人及其家属的伤害。


1. 定性:点明犯罪性质为家庭暴力

点明家庭暴力有助于提高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水平。

(1)明确使用“家庭暴力”这一术语,而非称之为“夫妻矛盾”,“婚姻危机”等。这些说法将虐待描述为两个人的事,模糊了加害人的责任。


(2)避免使用“矛盾”、“争执”等词汇,这会降低这一事件的暴力性质。


2. 背景:揭露过去的虐待行为以阐明这种家庭暴力模式

报道背景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确认家庭暴力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而是一种长期的暴力模式,且比很多人想的更为普遍。

(1) 寻找受害人曾经针对加害人采取的法律行动。

多数情况下,家庭暴力并非一次孤立的事件。记者们可以寻找针对加害人的法律行动:受害人之前是否寻求过帮助?以前是否有警察介入?是否曾经有过限制加害人接近受害人的保护令?如果有,加害人是否违反了?


(2) 确定两人关系中的暴力模式。

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两人关系中的暴力模式。加害人可能会限制受害人的经济来源或人身自由,如与家人和朋友见面。其他控制和恐吓的迹象包括威胁伤害他/她自己、受害人、他们的孩子或宠物,更严重的则是拥有枪支或其他武器的威胁。


3. 数据:给出有关家庭暴力的具体数据

数据有助于说明家庭暴力问题的普遍性与严重性,提高人们对该问题的警觉。

报道中提供当地或全国有关家庭暴力的数据。确保报道里有统计数字,向读者提供当地或全国范围内有关家庭暴力概况,例如去年因家庭暴力而报警的人数或需要庇护的家庭暴力受害人人数。 


4. 信源:留意信息来源

(1) 谨慎对待受害人和加害人的朋友、家人和邻居作为信源。

在家庭暴力事件的报道中,受害人和加害人的朋友、家人和邻居的话经常被引用。和受害人亲近的人可能最能提供在两人先前虐待的细节——他们亲自观察到的细节和/或被受害人告知的细节。邻居们可能之前听到过争吵,并呼吁警方介入。然而和加害人亲近的信源应谨慎对待,因为他们常常对虐待保持沉默,或正面地描述加害人,但却实际上掩盖了他/她的暴力行为。谨慎使用有偏见的信源可以帮助公众理解为什么家庭暴力问题仍然存在。在处理时,记者不要只是引用加害人朋友的话,而应同专家的观点相结合。


 例:

不应使用“加害人的一个朋友说:‘他是如此的温柔和成熟,我不认为他会伤害任何人’”,而是用“一个社区发生家庭暴力事件时,(加害人)身边的人经常不相信他们如此了解的这个人能犯这样的罪,这是常有的情况。加害人的一个朋友说,‘他是那么的温柔和成熟。我不认为他会伤害任何人’,然而,家庭暴力专家xxx称,在家使用暴力的男人对外展现一个不同的,更善良的形象,这并不特殊。”

 

(2) 询问但不依赖警察和检察官作为信源。

警察和检察官经常可以提供有关以前事件的重要信息。即使他们不希望讨论正在进行的案件,也要询问他们是否从家庭暴力的视角在看待这场犯罪。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警察都是中立的来源:他们可能不知道在这段关系中出现了先前的虐待,或者只是因为个人的偏见而误解了这种情况。

 

(3) 争取专业人士作为信源。

反对家庭暴力、争取女权的倡导者可以提供大量关于家庭暴力的专家信息和统计数据;心理健康专家也能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加害人与受害人的心态。


5. 不为加害人的行为找借口

(1)要避免使用表明这起案件“无法被理解”的文字。


例,说杀人的动机是“毫无理由的”,行凶者只是“突然失控了”,这会导致家庭暴力事件被贴上“激情犯罪”的标签。


(2)不以受到“家庭影响”为加害人开脱。

许多加害人,尤其是男性,在家庭暴力家庭中长大。报道这段历史是相关的,因为它有助于证明家庭暴力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暴力模式。然而,报道这一背景时,应当明确的是,加害人仍然对他们的行为负责,因为家庭暴力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必然。


(3)家庭暴力的引发同情绪与药物无关。

家庭暴力本质不是药物滥用,或是情绪管理问题。虽然毒品和酒精可能会加剧加害人的暴力行为,但家庭暴力本身并不是由它们引发的。 


6. 不使用指责受害人的文字

指出家庭暴力的责任同受害人无关。

记者要明确家庭暴力的责任在于加害人,而不是受害人,整篇报道都应清楚传达这个信息。简单地提问 “为什么受害人不离开”也会把责任推给受害人。记者可以阐明读者受害者选择留下的原因,并明确指出,受害人的任何行为或选择都不应使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合理化。


7. 避免将家庭暴力与特定人群、地域或文化相联系

(1)不要过分强调加害人或受害人的背景特征。

家庭暴力涉及各种阶层、所有背景的人,而不是某些固定群体。过分强调加害人或受害人有选择的特征会偏离这一事实,如农村、下岗失业者、文化程度较低者等。


(2)不要错误假设家庭暴力具有群体性。

错误地假设某一群体的所有成员(工人阶级、拉丁裔、穆斯林、年轻人等)有着同样的行为、思考和感受(“十大打老婆地区排行榜,山东人排第一”),这会带来一种潜在的危险,即家庭暴力事件会转移到特定群体上去,而忽视了真正犯罪的人。加害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家庭暴力是其个人选择。


8. 注意报道受害人的能动性

反映受害者防止暴力、摆脱暴力,以及走出暴力阴影重建生活的种种努力。


9. 提供可供读者反家庭暴力的相关参考信息

提供救助信息和联系方式,以及国内外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现状、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等。


10. 尊重受害人的隐私权

(1)保护受害人个人信息。

在受害人不同意公开身份的情况下,不使用受害人的真实姓名,对受害人的声音和图像做适当处理;不使用能推断出受害人身份的资料,如住址、工作地、加害人的具体资料等。


(2)确定受害人同意公开身份是真正出于自愿。


(3)对涉及到的未成年人加以保护。

在任何情况下,均不能公开未成年人的姓名、住址、照片或其他能推测出未成年人身份的资料。


11. 尊重受害人的尊严

(1) 图片选择恰当。

不采用裸体、衣着极少或有损受害人尊严的照片或图像。


(2)报道口吻恰当。

不采用调侃、戏谑和嘲弄的口吻,不配以此类漫画或插图。 


12. 报道完成后核对

(1)核对报道细节。

报道完成后,仔细和受害人核对日期、姓名及地点,确保没有报道那些对报道内容来说非必要、反而会对受害人造成二次伤害的细节。


(2)请受害人提前阅读报道。

让受害人提前阅读报道,将联系方式告知受害人。当确定报道的出版日期时,电话告知受害人,方便其做好心理准备。


13. 保证家庭暴力受害人的安全

(1)在生活中确保其安全。

许多受害人在摆脱家庭暴力后仍然面临巨大危险。询问其是否需要使用化名,或者在报道中删掉敏感信息(比如现居住地)。询问受害人在摆脱家庭暴力后是否还需要别的帮助以保证其安全。


(2)避免网络言论对受害人带来伤害。

关心网上评论对受害人的影响。注意社交媒体传播的速度与范围。除非得到受害人的允许,否则不能在社交媒体上透露任何可能暴露受害人身份和住址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Edmond S, Hann S. Putting Family Violence in Perspective–a project to promote better news reporting of family violence in New Zealand media [J].

2. “Covering Domestic Violence-A Guide for Journalists and Other Media Professions”, Kelly Starr for the Washington State Coalition against Domestic Violence, 2008.

http://wscadv.org/wp-content/uploads/2015/06/Media-Guide-2008.pdf

3. “Reporting on Domestic Violence in Connecticut: A Guide for Media”, Connecticut Coalition Against Domestic Violence, 2011.

http://www.ctcadv.org/files/4013/8247/9596/2011_CT_Media_Guide_.pdf

4. http://acwf.people.com.cn/n1/2016/1125/c99013-28897143.html

5. http://news.ifeng.com/a/20150910/44624486_0.shtml

6. http://www.westga.edu/~vickir/ResourcesPublications/Military/PTSD%20domestic%20violence%20from%20VA.pdf

7. “The Basics: What Every Reporter Needs to Know about IPV”

https://dartcenter.org/content/basics-what-every-reporter-needs-to-know-about-ipv

8.  http://www.gov.cn/zhengce/2015-12/28/content_5029898.htm

9.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239/zh/

10.  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5/0116/c66323-26395409.html

11.  http://news.cri.cn/20170406/ccbf5564-d36a-d86b-57bd-9fb180c81027.html

12.  http://news.ifeng.com/a/20161125/50316383_0.shtml

13.  http://news.sohu.com/20151204/n429648166.shtml

14.  http://media.china.com.cn/qycm/2017-05-09/1042056.html

15. “The Product: Writing With Insight, Accuracy and Context”, Dart Center for Journalism, 2012. https://dartcenter.org/content/product-writing-about-ipv-with-insight-accuracy-and-context

16. Positively Safe-THE INTERSECTION OF DOMESTIC VIOLENCE & HIV/AIDS

https://nnedv.org/mdocs-posts/positively-safe_2014_conversation-guide_starting-the-discussion-about-hiv/

17. 中国法学会2003年“报道家庭暴力的专业准则”

18. “Till death do us part”, The Post and Courier, 2015. http://postandcourier.com/app/till-death/partfive.html

19. http://news.cntv.cn/2015/09/22/ARTI1442927350485962.shtml


往期报道规范系列编译:

你对雾霾报道满意吗?来关注一下环境报道的十大操作建议吧|报道规范系列编译

2016年中国遭遇33次五级以上地震,最全面的地震报道技巧和规范在这里……|报道规范系列编译

记者指南:如何采访儿童 | 报道规范系列编译

性少数群体媒体报道指南|报道规范系列编译

地震灾区报道,这些规范和技巧需要注意


编辑:董玉文 魏溪丁 蒋贝

美编:谢佳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