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反性侵舆论全面盘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严肃的谈谈 | 特别策划

人大新闻系 RUC新闻坊 2019-04-16

近日,互联网中出现了两件糟心事,一是疫苗案,问题性质严重,令人愤慨,RUC新闻坊也连续发文关注,另一则是一波接一波被曝光的性侵事件,使反性侵舆论屡掀热潮。坊君认为,这一次被曝光的性侵者多为公众人物或是从事教师这样的特殊职业的人士,其影响已经超越了“私域”,属于公共空间应当讨论和关注的社会问题,今天坊君就来严肃地谈谈这个话题——

一、还原事件发展时间线

近一年来,“反性侵”一直是网络热点话题。从北电性侵事件引发的高校教师性侵事件频繁被举报,到最近公益圈、媒体圈及名人被揭露涉嫌性侵,公众的愤怒情绪达到了顶点。


2018

07.08

《她曾经以为自己能逃开教授的手》一文曝光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张鹏曾性骚扰多名女生。10日,中山大学对此事通报并做出相应处理。此事引发小范围舆论波动,主要集中于学生群体。


2018

07.20

宣讲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南风窗》公益年度人物袁天鹏被一位女生揭发称在接待他培训的时候被侵犯。此事引发公益舆论圈小范围波动。


2018

07.23

仅一日内曝光四起性侵事件,尤其是两位知名公益人士接棒袁天鹏被曝光,及他们相继给出的回应引发了网络热议。


l   知名公益人雷闯被一女生匿名爆料涉性侵,雷闯当日回应承认文中事实,但称两人是恋人关系。24日,该女生表示,她和雷闯并不存在恋人关系,其个人保留对雷闯相关言行进行法律追诉的权利。

 

l   江苏南通的环保行动者刘斌在微信朋友圈发文,指控自然大学校长、环保公益人冯永锋对其机构的女实习生和女性员工事实性骚扰。日,冯永锋通过微信公号“卖风买酒”中发布文章《是的,我承认,性骚扰是我欲望太邪恶,是对女性的不尊重》,称是“借着酒劲儿放纵自己欲望所导致”。

 

l   南京大学彩云支教队发布声明称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尖山乡尾坝村山顶小学支教过程中,部分女队员受到当地游民性骚扰。后镇雄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发布情况通报称,公安机关已于7月22日依法立案调查处理。

 

l   香港女导演林淑贞发布声明,称自己疑遭海南航空受训飞机师白某性侵。25日,海口琼山区检察院以涉嫌强奸罪依法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白某。


2018

07.24

香港彩虹、彩虹中国创办人、艾滋公益人张锦雄被曝性骚扰,三名当事人微信公众号“爱的征战”发布文章《举报张锦雄性骚扰》,分别自述了三人亲历和目击张锦雄在不同场合对受害者作出性骚扰行为。张锦雄在删光朋友圈后表示要退出微信并在个人微博表示“不打算做任何回应”。


2018

07.25

一篇名为《章文,停止你的侵害!!!》的文章曝光了媒体人章文涉性侵事件,此后多位知名人士发声支持,同时章文的回应及部分知名网络人士参与讨论引发争议,形成舆论爆点。


7月25日12时左右,即上文发出4个小时后,该事件的传播曲线以近乎垂直线的角度达到顶峰,峰值为每小时发出139条新闻。

7月25日-7月27日媒体人章文涉性侵事件传播趋势图

(数据来源:微博知微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7月27日 13:00分)


2018

07.25

同一天,北京根与芽主管@荔枝很忙在其微博爆料称,其好友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供职时曾遭受其领WWF中国区总监导周非的性骚扰,WWF则回应经过调查发现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

 

另外80后女作家春树在豆瓣上实名曝光作家张弛、《新周刊》创始人孙冕,称曾遭二人性侵。


2018

07.26

央视主持人朱军被爆曾性骚扰一女生,继续推高舆情热度。微博大V罗昌平发微博,内容为某匿名网友发长文控诉央视名主持朱军也曾发生对自己发生过性侵行为,报警了也于事无补。“朱军”一词于26日上午登上微博热搜榜前三名,短时间内跌至十几名,随后相关微博均已删除。27日,财新发文《女实习生指控主持人朱军性骚扰(更新)》,成为全网为数不多报道此事件的文章。

 

同一天,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谢伦灿被指性侵女生,传媒大学随即启动调查,使之前就具有热度的高校性侵话题重新引发关注。

 

数据显示,自7月22日到27日,“性侵”一词的热度居高不下,热度在7月26日9-10时达到峰值。

7月24日-7月27日媒体人章文涉性侵事件传播热度

(数据来源:微热点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7月27日 11:30分)


在事件发酵后,有豆瓣网友甚至整理了“Metoo大陆举报汇总名单“(已被删),知乎平台于7月26日21时上线的相关话题已达332万次浏览(截至7月27 日13:30分)

二、舆情潮如何步步推进?

观察这次事件的舆情,我们发现主要的舆论集中发布在7月24日-26日,在这三天的时间里,微信成为公众讨论的主战场,澎湃新闻、网易新闻、大家、每日人物、人物、南风窗等微信公众号的推文发出即获上万的阅读量,其中不乏阅读量10万+的文章。公众在推文下的讨论也十分热烈。但截至7月27日13:30,部分推文已涉嫌违规被删除。

焦点1: 对公益人士的监督

及探讨公益界的反性侵机制

7月23日公益圈人士相继被曝光性侵后,23-24日,舆论首先关注的是对公益人士的监督及探讨如何建立公益界的反性侵机制,这与公益行业的特殊性不无关系。

 

《知名公益人雷闯涉性侵:莫借公益身份行不轨之事》(新京报,23日)一文指出,“公益人士性侵行为不仅仅深刻伤害了受害者,还让整个行业蒙上阴影,甚至还可能动摇公众来之不易的信任,让原本这个行业存在的不信任状况再度恶化”。

 

南风窗公号发文《雷闯性侵事件,公益圈需要一针怎样的疫苗?》(24日)认为,“发生性侵事件,雷闯显然起到非常坏的作用,也给原本脆弱的民间公益生态带来重创,撕裂原本就弥合得不牢固的信任关系”。同时对雷闯粉丝对其无条件的声援表示“无视‘教主‘已承认了的错误的做法,不对加害者谴责,反而为作恶者辩护,对受害者冷嘲热讽,这是怎样的一种病态?”

 

当事件被曝光后,雷闯等人的回应令人失望,也一度引发更大的争议。如“咋整”公号就发文《如何看待知名公益人雷闯对性侵事件的回应》(24日),并以设置问答题的方式调侃其“都是套路”,腾讯“大家”公号的《强奸案发生后,为什么兄弟会敢辱骂受害者》(25日)一文批评加害人“太多公关,太少反思”,同时指出,“目前公益界推动的建立反性侵机制,能够迅速在一些小型机构说到做到。然而,要影响整个公益界,还需要经过较长的反应链条。影响最深远的改变,应该是来自政府和基金会”。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媒体提出问题不仅出在公益圈,光明网发表评论《公益人涉嫌性侵:性侵害需要全社会逼视》(24日),文中表示“连这样的群体都会有规模化的性骚扰事件,可见与性相关的侵犯,该以多么大的规模、多么常见的频率,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从公益圈性侵事件反思整个社会。


     焦点2:抨击性侵者及其背后的“朋友圈”

25日章文事件被曝光,同时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媒体相继采访了雷闯事件当事人和章文事件的当事人,对反性侵的讨论突破了公益圈的限制由于雷闯和章文事件中都有来自所谓圈内的大V为之发声,当日的许多评论焦点集中在抨击性侵者及其背后的不辨是非的“朋友圈”。

 

新京报“沸腾”公号发文《讨论性侵,任何圈子都该以基本是非为前提》指出,“在性侵、性骚扰事件中,圈子内的同行真的都没有必要护短。清者自清,‘人设’崩了也没得洗。任何圈子都应该有基本的是非观,这是辩护的首要前提”。同时也没必要因为个别人将同行都“一棒子打死”。

 

Vista看天下梳理了这些事件后认为,“这一连串爆料后,除了事件本身,另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焦点是同僚们的态度”。文章对这其中展现的“护短”和男性圈子文化进行了抨击。

 

《侯虹斌:当他在性骚扰时,他想的是什么?》(腾讯“大家”,25日)一文则更尖锐地指出这些性侵者的回应所揭示的共同点:“从内心上,他们完全不认为这些性骚扰、性侵,有何不妥。即便是道歉,也仅是曝光之后的公关策略和公关姿态而己。他们有很多美化和修饰性侵、性骚扰的策略。相对于受害人,他们具有一定的显性和隐性的权力。……他们在一定的圈子里会获得坚定的支持,而受害女生反而会被羞辱”。


焦点3:反思社会性别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声援反性侵举动

25日章文事件被曝光后,除了对性侵者的抨击,舆论也开始反思社会性别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声援反性侵举动。

 

网易教育的文章《为何女生被性侵后多选择沉默?王小波写出了答案》表示,这是因为这些被害者都是站在弱势的一方,所以他们在被性侵后选择了沉默。文章提到,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周韵:不做施暴者,也不做沉默的旁观者》(腾讯“大家”,25日)呼吁人们“对于各种形式的性暴力、骚扰、歧视,在不做施暴者之外,同样要强调的是:不做沉默而无动于衷的旁观者。”

 

《性骚扰受害者:伤害我们的不仅是性骚扰本身》(南都周刊,25日)一文则明确提出指导建议,告诉我们如果作为受害者的家人和朋友,应该如何做才能让施害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又能让受害人免受二次伤害。

 

26日,章文的回应和鄢烈山的声援引发了更多对“荡妇羞辱”论的反思和批判,声援被性侵者的舆论持续扩散。新京报在名为《被性侵还要被指责“不自爱”,这背后的性文化是时候改改了》《利用羞耻感责怪性侵受害者,为何总是能成功》等文章中批判了畸形的性别文化对被性侵者的不理解和伤害。

 

南风窗发表《她们的勇敢,让我们无法沉默》一文称在许多公共讨论中,“荡妇羞辱”常用来攻击当事人用以模糊事件焦点,让珍贵的公共讨论走向一地鸡毛。“无论什么时间什么情形,‘荡妇羞辱’都是错的,一旦有人使出这一策略,我们就得提高警惕,他要开始模糊焦点了。”

 

对此,曹林的批评则更加锐利,他认为“这是性侵者常用的洗地逻辑,将对方污名为‘坏女人’,在转移视线中为自己推脱责任,这种人习惯把自己打扮成‘被勾引’的无辜者角色”(《关于性侵,几种不要碧莲的逻辑》)。

 

针对鄢烈山等人表达的章文可能被诬告的观点,腾讯大家发表的评论《我没有性骚扰,被网络指控就死路一条吗?》一文较好地回应了读者的忧虑,作者写道,“第一,你遭遇这种情况是小概率事件,如果你确实不是咸猪手惯犯。第二,即便你遭遇了这种小概率事件,你仍是完全可能自证清白的”,并在文末指出:“这种担忧只是杞忧。男人并不会因为me too 运动而被无辜搞臭,女性则会因为这一伟大的运动而更能走上绽放出自由与平等的光芒,同时充满美与尊严的坦途”。

 

26日,环球时报、新京报、微天下等微博大V都转发了一段名为《没有同意,就是性侵》的TED演讲,主讲人表示,女性在被性侵乃至强奸后,会保持沉默。因为当她说出自己的经历后会被人猜疑,会被人污名,这种感觉可能比强暴本身更糟,而这种猜疑本身,就是出自大多数人对性侵的错误认知。

 

与此同时,舆论开始更加旗帜鲜明地支持反性侵举动。光明日报发表评论《让我们的权利生态,配得上女性们的勇气》,新京报沸腾公号发表《中国知识界的爆雷之夜,让肆无忌惮的咸猪手有所敬畏》,新京报评论发文《姑娘,谢谢你们的勇敢》纷纷对曝光性侵事件的女性给予鼓励。

 

在一系列名人性侵女性的事件爆出后,很多普通人也选择不再沉默,将自身的经历公之于众。微信公众号“人物”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收集到了1700多个“被性侵”的故事并将之整理发布(已被删)。


焦点4:支招防范性侵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的舆论焦点,自25日开始,舆论也在逐步分散,呈现更多元化的属性。其中如何防范性侵是舆论关心的话题之一。


近几日被爆出的性骚扰案全都是熟人作案,被害者与加害者都是认识的关系,此外,老师、同事、甚至家人都有可能成为性骚扰的加害者。那么熟人作案的性骚扰案件在公众身边多吗?被害者怎样保护自己?


微信公众号“坏雷达”25日发文称,一个圈子越喜欢用老师这种表述,其底线、规则和权责意识也最成问题。老师这种表述,介乎职业身份、朋友关系和人伦情感之间。权力可以无限大,责任可以无限小。“只要权力不对等的地方,就一定有性骚扰行为。后者是对前者的反射”。所以防范性侵就“不要温和地和所有人叫老师”。

 

微信公众号“人物”在7月25日发出的就性骚扰事件的问卷结果显示,超过70%的当事人遭受到的都是来自“熟人”的侵犯。在这些熟人中,“表哥”、“叔叔/伯伯”、“姑父/姨夫”、“姐夫”、“舅舅”、“邻居”、“同学”等均为高频词。由于缺乏父母、亲属的关照,留守儿童是遭受性骚扰的高发人群。除此之外, 老师和领导也是重要的性骚扰实施人群。

 

网友@打奥特曼de小怪兽提到,有必要就这种“熟人性侵案”跟女性朋友讲几句话:要相信自己的预感,对方反常的举动往往就是性侵的前兆。果断脱离,拒绝独处,避免继续纠缠;若没有机会脱离,优先保证生命安全,确认生命无虞后,一呼救二反抗,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激烈反抗尽可能迫使对方知难而退。

 

搜狐教育的文章《性侵案越来越多,给孩子的性教育越早越好》指出,面对性侵案越来越多的现状,家长们给孩子的性教育越早越好,不仅仅是防范陌生人,哪怕是亲密的人,也有所警惕。 要教育孩子有“防人之心”,让孩子明白真正的善良需要边界。


焦点5:审视媒体的报道

性骚扰事件的发酵,离不开新闻媒体的传播力量。但针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也有人提出疑问:单凭一封举报信,专业媒体是否应该报道类似事件?如果报道,应该怎样做?

 

网友@小孩儿在阅读《一条一直被删一直被删的长微博》一文后认为专业媒体这样报道有失偏颇。他说:“媒体在所有性骚扰事件中的角色定位都不应偏离。作为专业媒体,真实性和客观性始终是立足之本,是受众的信任之源。在报道性侵事件的时候,更要努力做到客观,多方取证,多信源呈现新闻事实;报道要谨慎,对事实的判断要耐心求‘实锤’,不能被单线条逻辑所裹挟,不能让评论走在事实前面,更不能被‘流量’牵着鼻子走。”

 

网民@LUOSHI认为:“单凭一封举报信而不进行采访和追踪就盲目报道,是有失媒体人素养的。”他推荐了财新《女实习生指控主持人朱军性骚扰(更新)》一文,认为这是“在舆论漩涡中最真实的报道”。

 

网民@闾丘露薇则在微信公众号“大家”上发表文章称:“中国媒体的报道,大部分不仅仅没有深入到相关制度建设和法律层面的探讨,甚至在一些基本的概念方面……都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目前,关于这个领域的话题热度还未展开,后续可能继续延展。


结语

写到这里,坊君不知道还有多少性侵事件会被揭开,也不知道这阵浪潮会不会随着其他新闻事件的发酵而平静下去。


但愿这是一个开始,让我们制定更全面的反性侵法律,建立更完善的反性侵机制,让我们拥有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环境,让更多幸存者有勇气发声,让那些灰暗的毒瘤无所遁形。



本期编辑

蒋政旭  肖鳕桐  张秋婷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