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起来学艺术史03 │ 图像时代与环境媒介

从图像学到形相学,了解世界文化的渊源,乃至追问世界诸文明的精髓,都离不开对世界艺术历程的鉴赏与理解。为了从“图-词-物”层面深入理解艺术史,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拟通过梳理学界相关资讯和学术内容,结合文明研究与艺术现象的理解,从通识教育与综合美育的着眼点出发,面向全校学生进行知识共享,以利大家拓展视野,发掘兴趣,寻找灵感。

本期将涉及以下关键词汇:图像时代、让·吕克-南希、赫尔德、环境媒介、美学、文化交流

(点击图片可查看原文)

文章导读/

01

1.有意味的造型·导言

绘画造型的幻觉真实,并不是机械或电子图像拍摄的瞬间真实,每个艺术家提供的造型形象都包含了艺术主体对形象的认知及对对象的审美修正。那些具象造型的个性化,其实和那些追求半平面的、半抽象的现代主义绘画造型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它们都是以人体作为最复杂、最具有审美表现性的对象而展开从内到外的空间、体积、质量的玩味,从而形成了造型本体有意味的空间、结构和质量。造型艺术的个性化本质就是追求和创造各自不同的“有意味的造型”。


02

2. 专题 | 复数的独异性——论南希的存在论及其艺术理念

让·吕克-南希的艺术哲学和政治哲学均建立在其存在论的基础之上,而他的存在论既脱胎于海德格尔的“共在”“在-世界-之中-存在”等思想,又吸收了梅洛-庞蒂解释海德格尔时所产生的“朝向-世界-存在”的思想以及对身体作为主体性一部分的思考。南希具有原创性地将触觉作为考察的重点,进而生成了“复数的独异性”这一具有强阐释性的概念。这一概念与他关于总体艺术和诸种艺术之关系的论述具有同源结构,后者本质上源于南希讨论世界和感觉之关系时对超验性的拒绝和对内在性的坚持。


03

3. 故宫院刊 | 施錡:隐元隆琦禅师“骑狮像”东传日本研究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系教授段晴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3月26日凌晨在北京逝世。长期以来,段晴教授带领她的团队,致力于西域出土非汉语文书,如佉卢文、犍陀罗语、佛教梵语、于阗语、古藏语等材料的研究,取得了令学界瞩目的成就。本文以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为例,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介绍赫尔墨斯的东方起源,再回归讨论斯基泰人/塞种人的赫尔墨斯。


04

4. “活动”与“自由”——赫尔德的浪漫主义艺术本体论

“狂飙突进”的理论先驱赫尔德同时也是西方现代艺术观与艺术史观的奠基人之一。针对温克尔曼古典主义艺术观中的“形而上学”基调及其携带的宫廷趣味,赫尔德以时间性的艺术门类为典范,强调“活动”作为艺术的本体因素。通过与亚里士多德运动学说的对比,可以看到,赫尔德的艺术本体论对以“作品”为核心的古典艺术观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在“活动”的艺术本体论基础之上,赫尔德发展出了他关于趣味兴衰的浪漫主义艺术史观,这种艺术史观与赫尔德以“自由”为根本标准的启蒙的时代精神息息相关。


05

5. 杀人犯还是救世主?罗马皇帝的双面人生

本文展现了罗马帝国第五任皇帝尼禄的多面人生。相传,在两千年前的罗马帝国,有着这样一位皇帝。他杀死了他的老师,兄弟、妻子、母亲……他在罗马的剧场里公开表演,在豪华的宫殿里夜夜笙歌。他放了一把大火烧毁了罗马城,数千人死亡,数万人流离失所。他混淆视听、颠倒黑白,将大火的全部罪责推给基督教徒。最后在叛乱声中,他仓皇出逃,自杀身死,由此结束了罗马帝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但是这位暴君其实深受罗马百姓的爱戴,在死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人民所怀念。他究竟是一个在分裂的社会中尽力而为的统治者,还是历史上描述的那个冷酷无情的狂妄之人? 


06

6. 环境作为媒介:一个多媒体的bibliography

本文介绍一些环境媒介(environment media )的相关研究:一本在线期刊,一套主题出版物和三个研究项目。出版物展示了当下学界对哪些研究可以算是“环境媒介”的选择,在线期刊的数字出版和网络博客可以补充实体出版物的时间差,三个研究项目是理论与艺术实践如何结合的尝试。它们以各自的方式打开了环境媒介这个复杂的编织袋,思考在有线与无线的星空下,享有不同时间模式和空间模式的万事万物如何与人类共存。


07


7. 理性精神建构视野下的写生与西方美术史变革

西方绘画中写生意识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根源,其不单单是绘画技巧的含义。自觉的“写生意识”是在反叛中世纪宗教世界的语境下产生的,指向与“上帝万能”和“基督世界的真实性”截然相反的“人的主体性”和“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的价值体系,体现的是“人”的独立性和人性的尊严。写生意识的产生与强调呈现了绘画的科学真理性,表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理性精神,体现了人的伟大和崇高。印象派艺术完成了在画面中再现和征服世界的最后一步,突破了题材的制约而走向了无限。与此同时,其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和客观真理,使写生依托的“科学”精神受到质疑,也使“人的主体性”受到反思,转而承认感性的存在和价值,并以此开启了20世纪现代美术的抒情表现进程。


08



8. 书事|包慧怡:中世纪“护书诅咒”与乔叟的誊抄工

书是承载人类知识与记忆的载体,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的制作,工艺复杂,颇费时日,弥足珍贵,“偷书贼”往往会因此受到来自誊抄工的无情诅咒。在《中世纪“护书诅咒”与乔叟的誊抄工》一文中,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包慧怡为我们梳理了西方的“护书诅咒”这一文学传统,并进而引申出关于《乔叟致亚当,他的誊抄工》的一段情事,使我们得窥中世纪书籍文化之一斑。


09

9. 美学的发展趋势:从法国视角看——卡罗尔·塔龙-于贡教授与周宪教授的访谈

法国尼斯大学哲学系教授、法国美学会会长卡罗尔•塔龙-于贡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文化和美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中西比较美学亦有兴趣。2019年5月再次受邀访问南京大学,并做了系列讲座。访问期间,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周宪教授与塔龙-于贡教授进行了此次访谈,探讨美学的发展趋势。


书籍推荐/

10


10. 2022世界读书日特辑:怪兽、织锦与花园——《跨文化美术史年鉴》封面的故事

本集刊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教授主编、山东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其设计风格很明确,一是体现这套丛书的内容特色,强调其前瞻性、学术性和中西合璧的内容;二是体现丛书设计的视觉连续性,符号化和认知性。封面构成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精选东西方绘画作品放置在上下两端,两组图片由竖线条勾连,暗喻跨文化交流。中间黑色方块内为书名等信息,突出文字,并成为封面的视觉传达中心,烫金字具有经典性含义。


往期回顾:

一起来学艺术史01丨疫情时代的视觉与图像

一起来学艺术史02 | 符号与技艺,地图与考古


文案 | 徐妍 卢菲凡 刘雅涵  严嘉欣  朱湛言 顾嘉茵 戴佳晴

排版 | 顾嘉茵

审核 | 邱弼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世界艺术史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