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夏磊 夏磊观察 2022-12-24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上午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高屋建瓴,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报告共分为15个部分,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从理论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从总体角度阐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并从经济、科教、民主、法治、文化、民生、生态、国家安全、国防军队、“一国两制”、外交、党建这十二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其中,“发展”一词贯穿始终,“发展”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发展是二十大报告的关键词之一

为什么要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决定了必须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客观压力,如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海外地缘政治风险隐患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单边主义上行等,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方面协同发力、形成合力。比如过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趋势,要改变那种单纯抓引资、抓投资、抓项目、抓生产的做法,推动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统一。

如何实现发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发展要聚焦扩大内需。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9.8万亿元,同比增长9.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累计同比贡献率高达35.8%。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需求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运用底线思维聚焦扩大内需是当前背景下的明智之选。

发展要进行结构性改革。今年4月份以来,社融增速持续低于同期M2增速,意味着当前需求不足是制约恢复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将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发展要坚持开放。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

各领域如何实现发展?

科技创新。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高投入、长周期、复杂性、战略性和垄断性等突出特点,举国体制才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攻克技术难关。近期美国加大对华半导体制裁给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压力,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此类限制将愈发严苛,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实现“双碳”目标,能源转型是关键。过去十年间我国能源结构加速转变,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高,但储能标准体系等方面仍有待完善。要通过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煤电“三改联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大力推动终端用能转型升级;完善储能标准体系等方式,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安全领域。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在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迎接巨大挑战时,一旦根基不稳固,发展就会面临巨大风险,在这个维度上,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风险意识,树牢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

农业领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现代农业强国的标志为“四强一高”,即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竞争力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和农业发展水平高,必须真抓实干,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加速转变。

房地产领域。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再次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基本表述与十九大报告中一致,代表房地产领域发展大方向不变。随着房地产领域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实质性扭转,相关限制随之调整,居民合理购房需求将得到充分保障,刚需及改善型住房需求或将逐步恢复。


风险提示: 海外地缘政策风险加剧;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经济恢复不及预期。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共分为15个部分,先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概括了十年来我们经历的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从理论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从总体角度阐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并具体从经济、科教、民主、法治、文化、民生、生态、国家安全、国防军队、“一国两制”、外交、党建这十二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其中,“发展”一词贯穿始终,“发展”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1、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发展是二十大报告的关键词之一,为什么要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决定了必须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客观压力,如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海外地缘政治风险隐患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单边主义上行等,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3、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方面协同发力、形成合力。比如过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趋势,要改变那种单纯抓引资、抓投资、抓项目、抓生产的做法,推动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统一。

4、如何实现发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发展要聚焦扩大内需。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9.8万亿元,同比增长9.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累计同比贡献率高达35.8%。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需求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运用底线思维聚焦扩大内需是当前背景下的明智之选。

发展要进行结构性改革。今年4月份以来,社融增速持续低于同期M2增速,意味着当前需求不足是制约恢复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将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发展要坚持开放。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

5、各领域如何实现发展?

科技创新。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高投入、长周期、复杂性、战略性和垄断性等突出特点,举国体制才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攻克技术难关。近期美国加大对华半导体制裁给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压力,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此类限制将愈发严苛,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截至2021年,我国研发经费达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2.44%,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提高至6.09%。202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得分55.26,排名第11位,较2021年提升1位。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我们需注意到,中国研发经费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却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左右;研发投入强度与2020年美(3.45%)、日(3.26%)、韩(4.81%)等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与英美法等国家12%-23%的比重还有一定差距。未来中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必须坚持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调整经费投入结构,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实现“双碳”目标,能源转型是关键。过去十年间我国能源结构加速转变,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高,但储能标准体系等方面仍有待完善。要通过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煤电“三改联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大力推动终端用能转型升级;完善储能标准体系等方式,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2021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26.4%,年均下降3.3%,相当于节约和少用能源约14亿吨标准煤。2021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容量达到11.2亿千瓦,占发电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7%。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均超过3亿千瓦,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2012年的68.5%降低到56%,石油占比由17%上升到18.5%,天然气占比由4.8%上升到8.9%,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由9.7%上升到16.6%。全国能源消费总量52.4亿吨标准煤,比2012年增长30.4%,以年均3%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GDP增速。“十四五”时期是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其中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关键,必须牢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加快推进现代能源体系建设。

安全领域。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在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迎接巨大挑战时,一旦根基不稳固,发展就会面临巨大风险,在这个维度上,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风险意识,树牢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

所谓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在国家层面意味着关键生产环节的自主可控,在产业层面意味着战略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层面更强调核心企业的抗风险韧性。全球许多国家在疫情期间被迫陷入供应链困局,如美国西海岸两大港口一度陷入严重阻塞;英国经历了汽油短缺、天然气短缺、卡车司机短缺和薯片短缺;2021年日本汽车出口仅382万辆,较2019年减少了约100万辆等等。为避免断供风险,各国都加强了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视程度,加快推进布局调整,这也将对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产生重要影响,必须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卡点和瓶颈。

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其中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有效保障了粮食供给。2021年中国进口粮食16453.9万吨,对外依存度为19.4%。其中,大豆、棉花、食糖、菜籽油等对外依存度较高。受全球气候变暖、疫情、海外地缘政治冲突、大宗商品投机等因素影响,近两年全球主要农作物价格大幅上涨,价格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这提醒我们必须持续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

2021年,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为20.6%,其中原油对外依存度(72%)尤为值得关注。我国原油产量和品质不高,但随着经济发展对原油的需求不断增加,造成原油供需矛盾突出。由于石油产地分布非常集中,运输路径节点相对单一,叠加海外地缘政治风险不确定性增强,必须加快推进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

农业领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现代农业强国的标志为“四强一高”,即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竞争力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和农业发展水平高,必须真抓实干,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加速转变。

房地产领域。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再次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基本表述与十九大报告中一致,代表房地产领域发展大方向不变。随着房地产领域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实质性扭转,相关限制随之调整,居民合理购房需求将得到充分保障,刚需及改善型住房需求或将逐步恢复。

9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通知,宣布阶段性放宽部分城市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9月30日,央行宣布自10月1日起,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15个百分点,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利率分别调整为2.6%和3.1%。同时,财政部在9月30日宣布,自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对居民换购住房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予以退税优惠。近期密集出台的房地产相关政策体现了政府对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决心,房地产行业信心有望逐步恢复。


风险提示:海外地缘政策风险加剧;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经济恢复不及预期。


证券研究报告《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二十大报告>学习心得体会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0日
发布机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夏磊
SAC编号:S0350521090004

行业&政策展望解读系列报告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下半年房地产政策展望——20220624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开发的落寞,物业的崛起——20211202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平台经济如何发挥稳就业作用 ——20220707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从新生儿数量看入学压力——20220722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政策性银行发力促基建——20220728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为什么社融数据大反转?——7月金融数据点评——20220813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房贷利率有多少下降空间——20220819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经济开始回暖了吗?——20220901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融资需求温和改善——8月金融数据点评——20220914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房地产这十年——从统计数据看房地产的民生贡献——20220923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房政策推动融资需求改善——9月金融数据点评——20221013

重要会议解读报告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六大政策内涵——20211211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从六中全会精神看经济工作怎么干——20211112


地方财政系列报告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房地产市场下行,地方政府如何应对?——20211110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稳增长的专项债进度如何?——20220322


房地产税系列报告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房地产税有什么征收效果?——国际版本研究——20211102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房地产税会有什么影响?——首批房产税试点效果回顾——20211024

【国海政策&地产夏磊】房地产税要推出了吗?——20211017


共同富裕系列报告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实现共同富裕的房地产路径——20211010


稳增长系列报告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服务新市民能否成为经济增长点?——20220308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稳增长靠什么?进度如何?——20220118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稳增长的“两新一重”——20220104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释放消费潜力的四大路径——20211218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稳增长的四大基建发力点——20220506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基建哪些领域会超预期增长?——20220526


房地产行业系列报告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从政策松到市场稳要多久?——20220314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开年看地产: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韧性如何——20220214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开年看地产: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韧性如何——20220212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开年看地产: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韧性如何——20220208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预售资金如何才能良性循环——20211220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对投资有多大拉动?——20211209

【国海政策&地产| 夏磊】房企债务周期形成及演化——20210923

重要提示

本公众号推送观点和信息仅供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非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受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国海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本公众号不是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发布平台,只是转发国海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且须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及国海证券研究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国海证券认为可靠,但国海证券不对其可靠性、准确性、时效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国海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国海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对任何直接或间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任何一切后果或损失,国海证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法律责任。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国海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国海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国海证券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