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论 || 菩萨如何回应伤害自己的人 · 2016《解脱庄严宝论》

正法互联 2021-04-24


精要预读 



2016

系列十


| 关键词 |

大乘法门 慈心 悲心 菩提心 发菩提心四缘

世俗菩提心的观修


恭录自 // 

2016年第⼗七世⼤宝法王噶玛巴

开示《解脱庄严宝论》 第三天




▽上一期▽

菩萨与成就佛果的区别 

修学菩萨道、⼤乘法时,最重要的修持是什么


世俗菩提心

的观修方法





其实在很多修心的教⾔当中,都会讲到菩提心的修持方法。


第⼋世噶玛巴⽶觉多杰的《百段引导文》中,有传承自阿底峡尊者的世俗菩提⼼教授,由于这个跟《解脱庄严宝论》中的世俗菩提⼼有关,所以接着我想简略略讲解《百段引导文》当中的世俗菩提心观修方法。


观想的次第有⼆种,一种是以整体轮回作为观修,第⼆种是以个别的对境作为观修。


第一种⽅式,主要是以整体轮回众生的痛苦为对境而⽣起⼤悲心,进⽽⽣起菩提心。


龙树菩萨在⼀部发菩提心仪轨中⽐喻:

就像是地、 水、火、风、树木、森林等等,是众多生命的依处和资源,自⼰也以深⼼发愿如同这些资源一般,成为⼀切众生利乐的泉源。


这是⼀个很重要的祈愿。

地、水、火、⾵风、树⽊、森林等的特点,就是它们没有远近亲疏之分,所有生命都能享用。


同样地,我们的慈悲这个观修的重点在于平等观,也就是没有分别地利益轮回当中所有的众生。


现代人的问题就是分别⼼太强,「这是我喜欢的」、「这是我不喜欢的」,然后拼命去帮助⾃己喜欢、在乎的人得到快乐,那些⾃⼰不喜欢的人,就不管他们的死活。


这时这样的观修就很有⽤,因为借由平等地对待⼀切众⽣,能够帮助我们消弭分别心。


就像俗话所说的「整体没了,个体也将无法存活」⼀样,如果不具备对整体众生的菩提心,对个别众生的菩提心也将无法真正⽣起。

 

总⽽⾔之,第⼀个⽅法就是一种平等观。


⾸先你要对众生有平等⼼,借由了解一切⽣命的苦乐和⾃己是一样的,然后从这个基础点生起菩提⼼。



菩萨如何回应伤害自己的人


虽然我不认为⾃自⼰有什么敌人,但是⽣活当中总是会遇到⼀些伤害⾃己的人。


当这些⼈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气、⼼情低落;然后当这些敌人遇难时,一般人多会幸灾乐祸。


但身为⼀个⼤乘菩萨⾏者,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的反应,我们的⼼量要⼤一些。


那么在⾯对伤害时,我们应该如何回应呢?

例如你可能被别人诬告,⼀般情况下,你还是需要做一些回应,不能傻愣在那里什么都不做。


但在回应的过程中,你不应该带着怨恨心或是诅咒对方,⽽是应该保有⼀个同理心。

同理心的意思是从想要离苦得乐的⻆度⽽言,我们都是平等的:你想要离苦得乐,伤害你的人也想要离苦得乐。


所以,当你在做回应时,⼼中应该具备同理、包容、尊重的心,这种⼼态就是⼀个菩萨应有的⼼态,这就跟一般俗人不同了。


这个时候的理性处理很重要,也就是要有智慧。

智慧是善能分别诸法相, ⽽在这里的意思是:在面对伤害的时候,能够分清楚人和事的不同。


我们常说要能对事不对人,虽然这件事情的确伤害了了你,⽽你也应该要对这件事做回应,甚至有时态度需要强硬果断——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应该要做的。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这个人也是有问题的,把对⽅认定是坏⼈,然后开始诅咒对方。这是不对的。


佛法告诉我们要有智慧,我们应该多动动脑,不要过于情绪化。

其实静下来来想⼀想,对⽅也许身不由己,可能是起了强烈的烦恼,也可能是在环境或他人的驱使之下才对你做出各种的伤害。


总之,试着理性地去⾯对和厘清问题背后的原因,这是修⾏⼈该有的智慧。


菩萨的悲心


我觉得比起消除众⽣暂时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帮助众生究竟消除痛苦。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悲⼼的理理解过于肤浅,例如看到⼀个⼈在救济穷人,或者给予医疗、教育等等,我们就说他是⼀个有悲⼼的⼈。


虽然济贫,义诊,救灾等等⾏为也很好,但这些只是悲心的⼀部分,都还只是减缓众生暂时的痛苦而已,然⽽真正的悲⼼不只如此。


悲⼼不应该沦为只是帮助众生消除暂时的痛苦而已。


悲心所关切的是更深切的问题,悲心思维的是:

「什么是更深切、更严重的痛苦?

⽽造成这些痛苦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众生去消除这根本的问题?」


这才是我们应该去想的。


刚刚上面提到的贫穷、失学、缺少医疗救护等等的确 是痛苦,但是那些只是今⽣生暂时的痛苦而已。


悲心关切的是更深切、更严重的痛苦之因,那是什么呢?

就是所谓的「无明」。


无始以来来,众生就是在无明烦恼的驱使下,颠倒取舍,颠倒善恶因果,因此受着根本不必要的痛苦。


同时菩萨的悲⼼是⽣生世世一直延续的。

对于⼀个真正的菩萨来来说,他的善心、菩提心,他的承担力、愿心、愿力,是多生多世都不会舍离的,他的悲心是广大、是长远的。


同时,菩萨的悲心也不只是针对一、两个人, ⽽是希望尽虚空的一切众生都能究竟地离开痛苦。


我们说小乘的别解脱戒的时间是⽐较短暂的,也就是一般说的五戒、居⼠戒这些别解脱戒,是我们在一⽣当中要持守的,也就是尽形寿要奉持的。 


菩萨戒的时间却是很长的,是直到未成菩提果位之前,在未成佛前都要领受奉行的。

因此如果没有打好基础,⽽要坚持持守菩萨戒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菩萨戒不是随⼝说说:「好好,我来受戒」就可以受的。


像是别解脱戒,这些⼀⽣当中持守的戒,或许还勉强得来,但是菩萨戒你却没有办法说忍就忍下来的,因为对菩萨戒的形容是:

「众⽣再多、时间再长、再困难都无所畏惧。」


领受菩萨戒的准备标准是很高的,因为如果没有想好就随便受戒的话,菩萨戒是很容易毁坏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关菩提心的修⼼法门⾮常多,重点都是在帮助我们发起菩提心之前,能有更好的准备,修⼼的基础稳固之后,菩提心才会修得⽐较好。


菩萨的善心和一般的善心是不同的。


我们一般会说某人是一个好人,因为他很有善心,他⼀⽣当中帮助了许多人。


这也很好,但是再好,他也只是⼀生当中的帮助⽽已,但是菩萨的善心是长远的,是多生多世直⾄至未成佛前都不停歇地利益他⼈究竟远离痛苦,成就佛果。


开示于 2016《解脱庄严宝论》 第三天

以上谈到的,是⽣起菩提心的第一种方法,也就是观修整体轮回的众生。 


传统上有九个次第,这次没有办法全说,但今天大致上讲到了第⼀个次第,也就是专注思维众⽣苦多乐少的情况。




2016

《解脱庄严宝论》上

 二维码  

2016《解脱庄严宝论》完整视频




往期相关

《解脱庄严宝论》

 你到底是不是真的在修行 · 2016《解脱庄严宝论》

你的快乐是究竟的吗?2014 《解脱庄严宝论》

未来的弟子见到这两部论典,就和见到我没有差别 2014 《解脱庄严宝论》

岡波巴大师简传 “⽐起十⼆年闭关,不如⼗二年利益众生”


往期精选

30 Dec 2018


因为你,我在这里


碎片化系统闻思修

DharmaInterconnected

正法互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