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助力】冷冰冰:科普杂志翻译规范研究(留言有赠书)

交大外语 2019-08-06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翻译规范”被视为现代翻译研究绝对必要的概念,是解释译者翻译选择的第一步,是翻译社会学视角的重要研究工具。本书以翻译规范理论作为分析工具,选取美国经典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三个中文译本,通过抽取1979—2007年近30年的案例,来抽象不同历史时期——“科技情报时期”“高端科普时期”到“大众科普时期”科普翻译规范演变的动态规律。同时分析实现现代科普交流目的的重要策略——编译,提出并尝试建立科普编译模因池。本书适合翻译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科普翻译爱好者与从业者参考阅读。


科普杂志翻译规范研究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页面


“没有超越物质形态的信息,所有意义的生成都受限于该意义所依托的物质载体和传播渠道(Mitchell, C., 2010)”,科普译文有多种载体,如书籍、电影、电视纪录片、杂志或是网页等,本研究聚焦于科普杂志翻译,乃是希望以此能够引起更多研究者对各种科学传播媒介的兴趣。

 

活力四射的科普杂志能在科普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但20世纪初许多科普名刊的中译本却命运多舛:如创刊于1872年、销量全球第一的美国生活科学杂志《Popular Science》,其中文版《科技新时代·Popular Science》创刊于1996年1月,一度是中国读者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指南、走近最新生活科技的桥梁,却于2014年10月终止,后来改版成为现在的《科技生活·Popular Science》;创刊于2000年的《大众机械师》是美国主要的机械科普杂志《Popular Mechanics》的中文版,在中国发行量低迷,于创刊三年后停刊;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与生活》杂志获得美国迪斯尼公司《Discover》杂志授权,在中国大陆的中文版《Discover·科技与生活》读者反响平平,与其在美国原版120万册的发行量相比,有天壤之别;还有意大利科普名刊《Newton》中文版昙花一现。这些情况都值得科普翻译研究者从更大的社会语境下探讨背后的原因。此外,目前国内科普翻译研究角度多限于翻译策略研究,研究格局具有单一、缺乏层次性的问题。

 

据此,本书选取《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的三个中译本进行分析,这三个中译本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创刊的《科学》、2002年在台湾创刊的《科学人》(繁体)以及2006年创刊的《环球科学》,分析的译文主要取自1979—2007年近三十年间的SciAm期刊的新闻特写。《Scientific American》是美国经典科普杂志,具有170多年的办刊历史,其中的新闻特写在整个杂志中占有重要地位。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导语是新闻最重要的部分,标题和导语是抓住读者兴趣的最重要的语篇构成。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写科普翻译作为社会活动的本质,所有语料以SciAm标题和导语的译文作为分析样本,借助的理论工具是彻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

 

整个研究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历时的视角对比《科学》(1979—2000)、《科学》(2002—2005)和《环球科学》(2006—2007)三个时期SciAm译文规律性的译者行为,语料来自创刊初期和重要转折时期的译文,以便较为准确把握译者的翻译策略。基于大量案例统计分析,研究发现,1979—2000年,《科学》译文主要采取直译+意译的翻译策略,翻译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对科技情报准确性及高级科普群体的需求;2002—2005年,《科学》杂志被赋予了将科学知识普及给大众的新任务,使用翻译变体的策略在标题和导语翻译中渐露端倪,但由于相关翻译策略研究的不成熟,传统的直译+意译仍然是主流翻译策略;2006—2007年,《环球科学》杂志在中国科学传播发展日益成熟的时期确立了“建立科普话语体系”的办刊原则,译者大量采用了各种翻译变体,其使用频率远远超过直译和意译的使用频率。从第一部分三个时期翻译规范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科普翻译活动的社会属性:科普翻译承担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使命,其传意规范要根据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来确定。研究发现,翻译变体在实现大众科普的社会目的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研究的第二部分采用共时对比的视角,对比了《环球科学》(2006—2007)和《科学人》(2002—2005)两期刊在译者社会性最为凸显的时期翻译变体的使用规范。对比的基础是译者采用的是翻译变体、并且是规律性的译者行为。这一部分采用“编译”代替第一部分论述中的“变译/非正法翻译/翻译变体”,来凸显本研究之新闻体科普文的文本属性。对比从编译者扮演的交流角色、实现通俗易懂文风的语言手段、感叹号和插图等非语言符号承载的编译目的等角度着手研究。这些对比基于的传意目的是教化与娱乐兼具、重视人文关怀和开启公众交流等现代科普的特征,而不仅仅是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兼具文采的传统科普特征。通过对两杂志的对比发现,《环球科学》和《科学人》译者在译文中扮演了社会评论家、科普教师、科技倡导者、科技产品推销员、文学家和寓趣者等角色,其中文学家和寓趣者两种角色是《科学人》杂志经常扮演的,而《环球科学》杂志则较少使用。在“通俗易懂”的文风实现方面,研究从专业词汇、逻辑的处理和大众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两杂志编译者主要使用删除不译、用熟悉的内容来类比(或建立关联)、直接阐释等方法。而实现译文的语言大众化,主要采用三种方法:与读者对话、采用积极修辞和使用口头语或俚语。对比发现,在采用积极修辞方面,《科学人》的修辞使用更为丰富,除了用比喻、拟人等手段使传意清晰化外,还使用了映衬、辞趣等使语言生动活泼的修辞方法,在使用口头语方面,《环球科学》较少使用口头语,而《科学人》杂志在标题和导语的翻译上则频繁使用口头语,甚至还使用俚语。感叹号作为非语言交流模式承载了兴奋与惊讶、强调与召唤、呼告科技产品的传意功能;而《环球科学》和《科学人》在插图与标题和导语传意关系上的差别在于:后者在对标题和导语的设计中更重视对插图的阐释。

 

翻译策略是实现翻译规范的重要手段,作为模因具有传承性和模仿性,研究的第三部分试图梳理SciAm三个中文版中的精彩编译案例,建立新闻体科普编译模因池。研究试图建立四个编译模因子池:目的模因池、手段模因池、位置模因池和积极修辞模因池。其中,目的模因池分为寓趣、求近、通俗化、开启对话、引导评价、政治守门等;手段模因池分为译写模因、改译模因、改写模因、减译和删译模因等;位置模因池分为常在段首的“解释预设点”、分散分布的“解释传意焦点”和常在段末的“总结主题意义”;积极修辞模因池则涵盖实现生动活泼文风可采用的摹声、拟人、映衬、譬喻、辞趣、仿拟、呼告、对偶、概数、设问和感叹11种修辞手段。模因是同一文化的成员间散布的点子、行为、风格或惯用法,这一部分研究意在最大程度地汇集包括台湾在内的华语译者的科普编译策略,来致力于我国科普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

 

因此,本研究的三个主体部分分别着眼于新闻体科普翻译活动的社会本质、新闻体科普的编译规范、新闻体科普编译方法库的构建。以上三方面的研究都是非穷尽的,因为科普翻译活动的历史背景描述可以更细致,编译者对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驾驭研究绝无止境,编译方法库也可以不断添加,没有穷尽。希望后续对新闻体科普翻译的研究能够不断丰富这些研究愿景。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章节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科普”概念的演进

 2.2 国内科普翻译研究现状

 2.3 翻译规范理论工具

 2.4 小结


第3章 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及中译本

 3.1 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简介

 3.2 SciAm的三个中译本

 3.3 SciAm文本分析


第4章 《科学》—《环球科学》翻译规范的历时分析

 4.1 《科学》(1979—2000)译文的分析

 4.2 《科学》(2002—2005)译文的分析

 4.3 《环球科学》(2006—2007)译文的分析

 4.4 科普翻译规范历时对比阐述


第5章 《环球科学》与《科学人》翻译规范的共时对比

 5.1 “编译”:新闻文本中的“变译”

 5.2 编译者扮演的角色

 5.3 编译者对通俗文风的创造

 5.4 编译者对感叹号的使用

 5.5 编译者对插图的利用

 5.6 小结


第6章 新闻体科普编译模因池的构建

 6.1 “模因”的内涵

 6.2 编译目的模因

 6.3 编译手段模因

 6.4 编译位置模因

 6.5 积极修辞模因


第7章 结论

 7.1 内容总结

 7.2 局限与不足

 7.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本书责编:金英爱

021-61675263



扫描二维码联系出版


《语言学博士文库》与《当代外语研究论丛》作为交大出版社外语学术出版重要阵地,是开放性创新性的学术平台,旨在探索当代外语研究的最新领域,多角度展示研究成果。论丛在为当代语言学、外国文学、外语教学法、翻译学以及跨文化比较研究和发展提供学者间交流机会的同时,继续学科通融、兼收并蓄的编辑理念,崇尚原创作品,力推新人新作,并一直致力于将国内优秀研究成果推向国际学术舞台。

互动赠书

欢迎关注本微信公众号,给本文留言(请一定要先关注哦)说明希望获得的图书和获得赠书的理由,留言获得点赞数量最多的3位读者将获得我们提供的赠书(包邮哦)。点赞截止日期2018年7月15日。

相关阅读

【学术助力】杨小虎:非语言因素对外语语音学习的影响研究(留言有赠书)

【学术助力】杨志霞:修辞问句与关联理论——基于语料库的修辞问句在独白式文本中的语用研究

【学术助力】徐迎春:丰子恺译日本古典文学翻译研究(日文版)

【学术助力】苗丽霞:词汇知识、工作记忆与二语阅读理解的关联性研究(英文版)

【学术助力】李先瑞:日本现代文学研究(日文版)

【学术助力】陈帅: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日语拟声拟态词的语义分析研究(日文版)

【学术助力】赵凌梅:日语中歧视语的概念及其变迁研究(日文版)

【学术助力】胡开宝:《语料库翻译学》

【学术助力】常乐:元认知策略研究——二语听力理解与附带词汇习得(英文版)

【学术助力】祁小雯:最简方案框架下英语小句中名词合法性研究(英文版)

【学术助力】刑事庭审语篇中的态度韵律研究

【学术助力】赵宏杰《关于请求谈话的中日对照研究(日文版)》

【学术助力】吴越《EFL综合性写作测试任务受试策略运用研究(英文版)》

【学术助力】初相娟《中国学习者日语动词谓语句的习得(日文版)》

【学术助力】郭鸿杰《基于语料库的加拿大英语和英国英语强化词变异比较研究》

【学术助力】鲍晓英《莫言小说译介研究》

【学术助力】张曼《老舍翻译文学研究》

【学术助力】孙会军《葛浩文和他的中国文学译介》

【学术助力】查明建《中国文学译介研究丛书》序

【学术助力】英语修辞复合词释义的结构基础

【学术助力】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搭配学习横向性研究

【学术助力】关于委婉语的全景图,全面深入回答了委婉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学术助力】奥德森语言测试文集(英文版)

【学术助力】希拉里•曼特尔小说研究

【学术助力】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中语用标记语研究

【学术助力】曹迎春《文化翻译视域下的译者风格研究---<牡丹亭>英译个案研究》

【学术助力】《基于历时语料的翻译与现代汉语互动研究》

【学术助力】中国学习者语料库中的动品组合研究·认知语言学视角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更多外语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