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平安计算机】计算机行业2021年度行业策略报告:寻找数字经济大潮中的明珠

平安计算机团队 平安研究 2022-04-22

分析师

付强    投资咨询资格    S1060520070001

闫磊    投资咨询资格    S1060517070006



摘要


行情回顾及投资思路:年初以来,行业行情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震荡。在市场情绪波动、风格切换、流动性和上市公司业绩基本面变化等因素多重影响下,2020年以来的计算机行业指数经历了“三起三落”,目前仍处于第三次下行的通道中。我们判断,随着行业上市公司年底订单的交付完成和收入的集中确认,行业基本面将得到进一步恢复,行情将有望实现好转。展望明年,数字经济尤其是产业数字化将为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第二产业与数字化的融合将大有作为,工业软件、智能汽车、建筑信息化等领域的确定性更高。


转型:数字经济来袭,信息技术将为传统行业深度赋能。近年来,得益于信息产业的持续创新和应用提速,全球数字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并成为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数字经济这个赛道上,各国竞争异常激烈,除了多国将其提升为国家战略外,一些国家甚至将其作为武器来打击竞争对手,尤其是中美贸易战最终还是传导到了科技领域,给全球科技产业链的稳定性带来了巨大冲击。国内数字经济在产业政策扶持、技术升级和需求牵引共同驱动下,增加值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渗透率较快提升,2019年数字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36.2%,我们预计到2025年该比重有望超过50%。从趋势上看,国内数字经济发展将出现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发展的重点将从数字产业化转向到产业数字化,更加重视融合应用;二是产业数字化的重心将从服务业逐步转移到工业和建筑业,信息技术开始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


机遇:产业升级转型迫切,工业和建筑业均蕴藏着巨大数字化潜力。三次产业中,服务业数字化水平最高,数字化业态也相对成熟,其中金融、医疗和电子商务等领域依然是数字化的主力,预计将延续平稳较快增长;工业和建筑业数字化水平较低,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数字化需求最为迫切。工业软件作为工业信息化的核心工具和发展基础,2021年甚至更长时期将迎来较快增长。由于当前国内工业软件在很多领域都是空白,国家可能通过新型举国体制等超常规手段予以扶持,预计相关领域国产化能力将明显提升,研发设计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都有望取得突破。从工业产品的数字化看,智能汽车则是应用的典型,电动化、网联化、自动驾驶化为第三方软件厂商带来入局契机,相关应用将快速落地,智能驾驶舱、ADAS等产品需求将保持旺盛增长。建筑业是数字化转型最大的蓝海之一,该行业虽然规模较大,但数字化水平较低。近年来,受到人口红利消失等因素冲击,行业成本持续上升,很多企业开始寻求数字化转型,提高效率和效益,其中BIM(建筑信息模型)有望成为行业数字化中的重要抓手。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1年,工业软件很多卡脖子领域有望实现从零到一的跨越式发展,汽车智能座舱等解决方案需求依然旺盛;而作为“新基建”重点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短期仍需要做好基础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中长期潜力巨大;数字建筑理念有望加速推广,BIM等解决方案应用场景将更为广泛。同时,数字产业化方面,我们预计基础软硬件国产化、网络安全、云计算等领域,依然具备较强的增长潜力。2021年,我们继续看好计算机行业发展,维持行业“强于大市”评级不变。


风险提示:1)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和智能汽车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如果后续政策落地不及预期,行业发展可能面临困难。2)中美科技争端有可能延续。我国工业软件、关键基础元器件等对西方国家依赖较为严重,而美国国内精英层已经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拜登上台之后,中美之间的科技纠纷未必能彻底平息,相关企业尤其是应用开发企业可能将面临着较大的供应链风险。3)企业或者政府支出不及预期。由于全球疫情蔓延,我国经济增长压力依然较大,企业资本支出或者政府财政支出可能依然谨慎,而我国计算机行业多以To B或者To G为主,受到的影响可能较大。


01

行情回顾

1.1 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业绩逐步恢复


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承压,二、三季度逐步恢复。受新冠疫情影响,行业上市公司2020年一季度业绩下滑较为明显,营收合计和归母净利润合计均呈现下降态势。其中营收合计同比下降13.2%,归母净利润合计同比下降122.8%(同比由盈转亏)。自二季度起,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开始逐步恢复。其中,二季度营收合计和归母净利润合计分别同比增长13.6%、1.1%,三季度营收合计和归母净利润合计分别同比增长5.6%、-4.2%。


1.2 计算机行业行情呈现三次大幅震荡,行业指数位列第17位


行情呈现三次上行和三次下行的震荡态势。年初以来,行业行情呈现较大幅度震荡,在市场情绪、流动性边际变化和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基本面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今年以来的计算机行业行情呈现了三次上行和三次下行的区间,目前处于第三次下行区间中。我们判断,随着年底行业上市公司订单和收入的集中确认,行业上市公司基本面将进一步恢复,行情有望向好。

行业指数年累计涨幅跑输沪深300,位列第17位。截至到2020年12月14日,申万计算机指数上涨了9.94%,跑输沪深300指数10.52个百分点,在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7位,排名靠后。分板块看,虽然行业指数表现一般,但云计算、金融科技、网络安全、智能汽车等都有不错表现,广联达、用友网络、恒生电子、安恒信息、中科创达等龙头标的年初以来的累计涨幅都在50%以上。


1.3 估值高于历史中位数水平,数字经济大潮带来机会


当前,计算机行业估值高于历史中位数水平。根据我们的统计,2015年以来,申万计算机行业历史市盈率(TTM整体法,提出负值)中位数为53.55。计算机行业当前市盈率(TTM整体法,剔除负值)为61.82,当前市盈率水平在历史市盈率中位数水平之上。

展望明年,在新基建启动以及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下,计算机行业将再次成为市场热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将为计算机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第二产业与数字化的融合将大有作为,工业软件、智能汽车、建筑数字化等领域的确定性更高。


02

转型:数字经济来袭,信息技术将为传统行业深度赋能

2.1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多国将其提升为国家战略


数字经济是利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重构经济发展、政府治理模式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核心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以及数据价值化,而且其外延还在不断的扩展。从当前来看,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其最主要的两部分,也是产值最为集中的领域,而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近年来关注度持续提升。


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在经济增速下行以及新冠疫情蔓延的大背景下更是获得了逆势发展。2019年,全球数字经济增速达到5.4%,较同期全球经济增速高3.1个百分点,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为41.5%。2020年以来,全球疫情蔓延,远程办公、电子商务、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音视频、网络游戏等线上经济火爆,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为数不多的亮点。

数字经济也是各大国竞逐的关键领域,竞争激烈异常,以中美贸易战触发出来的科技战表现最为明显。美国通过长臂管辖手段,对中兴、华为进行制裁,后续以国家安全、人权等为由将我国大量科研机构、高校、科技企业列入限制性清单,不但要破坏我国数字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要掐断产业数字化的“枝蔓”。除了中美之外,数字产业关键技术武器化的趋势也在蔓延。2019年,韩日之间因为政治议题相互制裁,日本曾经对出口韩国的若干电子材料进行管制,对韩国整个芯片产业造成很大影响,曾经一度健壮的全球产业链正在遭受严重侵蚀。


除了各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短期“战术”博弈外,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战略层面的布局已经较为完善,而且近期升级更新频密。美国、欧盟、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自2018年前后就密集出台了数字经济相关战略,以图增强本国科技和经济竞争力,保持自身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地位。以美国为例,2018年就出台了《数据科学战略计划》、《美国国家网络战略》等战略规划,2019年6月白宫更新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发展战略计划》,指导相关领域的研发和投资。此外,德国也对其数字经济战略进行了更新,在最新修订版的《人工智能战略》中,就将其对人工智能未来五年的投资从30亿欧元提高到50亿欧元。


2.2 国内数字经济渗透率稳步提升,产业数字化表现出积极发展势头


国内数字经济发展较为顺利,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在持续提升。近年来,国内“云物移大智”产业快速发展且应用广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都明显加快。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35.84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6.2%,占比持续上升。


其中,产业数字化表现尤为亮眼。近年来,通信、计算机等技术快速升级和迭代,国家通过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等政策持续鼓励行业数字化发展,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数字化应用得到持续推进,产业数字化产业规模快速扩大。2019年,国内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28.75万亿元,同比增长15.56%,占数字经济的比重为80.2%,该比重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


国内数字经济在结构上呈现出良性互动态势,持续改善。数字经济呈现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上层是庞大的IT应用产业,中间层是整机,而下层是基础软硬件及电子加工设备。上层主要是产业数字化的产物,而中间层和下层是数字产业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在这个结构中,越往下层,就越基础,规模经济越差,而且发展难度大、风险高、市场参与者也更少。在国内数字经济发展早期,数字产业各层次之间的互动相对割裂,尤其是底层的支撑能力较为薄弱,但近些年正在改变。


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兴起以来,国内终端和应用产业发展迅速,不但成就了自身,也为整个IT产业提供了较为丰厚的资金和场景的积累,为数字产业基础的进一步夯实创造了条件。以前,行业被忽略的基础软硬件部分,重视程度开始被提升,尤其是中美贸易战,更是将该领域的重要性显著放大。很多做应用和终端的企业,开始围绕国产基础软硬件进行设计、开发和适配,甚至直接进行投资,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互动更为频密。我们预计,通过全产业链的努力,基础软硬件这块硬骨头有希望通过信创工程等措施啃下来,国内数字经济的“中国元素”比重将会持续上升。

具体到三次产业,服务业是数字化最为活跃的领域,渗透率大幅领先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按照信通院的统计,2019年,我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数字化规模占行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8.2%、19.5%和37.8%,渗透率较上年同期分别上升0.90个、1.20个和1.9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服务业先天就具有产业数字化的潜质,其物理资产较轻,哑终端少,便于数字化改造,而且很多企业还都是在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起来的,数字化水平本来就高。服务业中,数字产业渗透率最高的包括保险、广播影视制作、银行及证券、公共服务、邮政、教育以及租赁等。第二产业数字化水平整体较低,且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子行业之间差距大。


横向对比来看,我国同美国类似,是典型的服务业数字化水平明显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国家;而英国、德国则相对均衡,三次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均较高;韩国、新西兰等则属于工业数字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的国家。通过比较,可以明显发现,我国在三次产业数字化还处于早期,未来发展需要更为均衡,尤其是较为薄弱的工业数字化方面需要着重发力。


2.3 国内数字化转型条件初步具备,“十四五”数字经济渗透率将再上台阶


相比美、德、日、韩等国家,我国数字经济渗透率依然不高。据信通院数据显示,2019年,德国、英国、美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63.4%、62.3%和61.0%,韩国、日本、爱尔兰等国家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也超过40%。国内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同上述国家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预计到2025年国内该比重将超过50%,差距将显著缩小。其中,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均有较大发展潜力,但是产业数字化预计将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

现代信息体系正在优化提升,国内数字经济发展基础逐步夯实

我国ICT基础能力提升表现在几个方面:1)通信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固网宽带基础设施进入千兆时代,5G商用已经一年,基站建设已成规模,企业外网和内网质量均在提升;2)基础软硬件生态加速发展,处理器芯片、操作系统进入生态构建阶段;3)人工智能技术深化融合应用,面向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人工智能芯片、深度学习算法等关键技术加快迭代创新;4)大数据及工业互联网产业应用提速,工业互联网标识、平台和工业APP数量都达到较大规模。

数字经济政策加持企业数字化升级需求,数字化转型动力十足

我国较早就将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其作为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十四五”战略关注度进一步提升。中共中央“十四五”纲要的建议中就指出,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并提出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等措施。2020年10月30日,习近平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指出,我国线上经济在全球优势明显,要乘势而上,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


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推动国内经济、社会数字化进程。“十九大”以来,各部门都在持续推进数字中国战略。2020年,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等13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从线上公共服务和消费模式、生产领域数字化转型、新型就业形态、共享经济新业态等4个方面,为15种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提供政策支持。工信部相关司局也在近期指出,在“十四五”期间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推动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继续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8月21日,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就推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做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要打造四类企业标杆:一是制造类企业示范样板,二是能源类企业示范样板,三是建筑类企业示范样板,四是服务类企业示范样板。

除了政策引导之外,企业自身也开始向数字化要效益,疫情加速这一进程。数字化可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广泛和高效连接。从企业角度讲,一方面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创新大潮,落后可能就会被淘汰;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应用数字化技术,对流程进行优化改造,降本增效。2020年的疫情限制了社交距离和出行,在线经济快速被市场接受,云计算、大数据、在线办公等数字化工具应用明显提升。即使在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之后,政府和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投入意愿依然较高,相关的应用创新还在加快。其中,阿里巴巴的犀牛智造就是数字化应用的典型,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柔性大规模定制。


03

明珠:产业升级转型迫切,工业和建筑业均蕴藏着巨大数字化机遇

3.1 工业和建筑业数字化潜力大,是未来最大的蓝海市场


如前所述,我国工业和建筑业产业规模虽然庞大,但数字化整体水平较低,各子行业数字化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未来潜力巨大。一方面,国家持续在鼓励“云物移大智”等技术在工业和建筑业中应用,不断通过产业政策予以支持;另一方面,面对着国内快速增长的工业及建筑领域的数字化需求,从数字化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包括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建筑行业数字化平台、智能汽车等,引领示范效果正在显现。


展望2020年,我们认为工业软件、智能汽车、建筑数字化方案等方面蕴藏着更多的机会。工业软件是我国工业和建筑行业信息化最大的短板之一,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数学软件等,国产化替代空间大;智能汽车将是国内汽车产业的重要趋势,其中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方向将带动更多第三方软件和服务需求;建筑领域如造价、施工以及建筑物管理等数字化转型空间也较大。


3.2 工业软件:工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工具,是智能制造的基础


国内工业软件整体发展相对滞后,某些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严重

工业软件指专用于工业领域、以提高工业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水平和工业装备性能的软件,覆盖工业生产的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是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工具,同时工业软件是我国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支撑。

根据应用环节的不同,工业软件主要可分为四大类:信息管理类、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嵌入式工业软件,主要产品包括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RP)、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嵌入在工业通信系统中的软件等。

我国工业软件发展较为滞后,除了在研发设计和嵌入式等部分单点软件上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外,整体仍较为滞后。2018年,国内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为1678.4亿元,同比增长16%左右。但是,国内工业软件发展也面临着较大困难,传统的“重硬轻软”的工业发展思维依然存在,对软件的投入整体不高,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不足,关键产品卡脖子的问题十分严重。尤其在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针对EDA、MATLAB等工业软件产品,对我国部分企业、高校实施了禁运,对相关机构的业务和研发的开展造成了较大影响。


信息管理类软件垂直行业机会更大,未来将加速转型

信息管理类工业软件是基于企业的业务模型,实现企业生产过程中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过程中业务流程信息化的工业软件,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率。该市场传统领域如ERP等,已经是红海市场,未来发展方向将是“转云”。同时,我们看到,在一些垂直市场上,如汽车、电力等领域,专业的信息管理类软件也蕴藏着较大机会。从市场结构看,2018年,我国信息管理类工业软件市场用友网络市占率为首位,占比16%,SAP及Oracle分别位列第二、三位;产品结构方面,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产品分别为ERP、FM和CRM。

研发设计类市场主要被外企掌控,国内企业在细分领域存在优势

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主要是协助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产品设计和制造,提升产品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EDA)等。在这个市场上,我国产品技术差距较大,除了在BIM、军工航天等领域有部分优势企业外,其余多为外企所掌控。根据CCID数据,2018年,我国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市场广联达市占率为首位,占比14.4%,达索及西门子分别位列第二、三位。

生产控制类软件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未来高端装备制造将是关注焦点

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是帮助企业实现生产自动化的工业软件,是将企业的生产计划数据传送给企业的数字化设备的桥梁。生产控制类软件主要包括MES(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DCS(分布式控制系统)和SCADA(数据采集及监控控制系统)等。目前,这类工业软件主要应用在能源、冶金和石化等领域,但是这个市场竞争已经十分激烈,其中西门子、南瑞和ABB的产品主要应用在电力能源行业,宝信、石化盈科、中控主要聚焦在钢铁石化领域。从市场趋势上看,未来行业增量主要来自于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相关企业对数字化诉求较高。

嵌入式软件广泛应用于“三化”水平提升,工业通信、机器人机会凸显

嵌入式工业软件是嵌入在工业装备/设备中的软件/程序,提高工业装备/设备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国内嵌入式软件发展最为快速的是工业通信,未来也将引领市场增长,华为凭借着在该领域的显著优势领跑整个市场;工业机器人在一些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等场景应用会显著增多,机器换人也将成为嵌入式软件发展的长期动力;能源电子和汽车电子是国内外企业竞逐之地,但未来市场潜力也较大。

政策、技术和需求红利持续释放,工业软件将延续较快增长势头

国家支持智能化相关政策将刺激需求增长。2016年12月,工信部和财政部印发《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7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50%,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及率超过20%,运营成本、产品研制周期和产品不良品率大幅度降低。2020年3月,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鼓励相关单位在时间敏感网络、边缘计算、工业智能等领域加快技术攻关,打造智能传感、智能网关、协议转换、工业机理模型库、工业软件等关键软硬件产品,加快部署应用。


2021年,国内工业软件市场将持续较快速增长。根据CCID数据,2021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2631.1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信息管理类、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嵌入式工业软件细分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448.1亿元、223.9亿元、448.9亿元、1510.2亿元,占比分别为17.0%、8.5%、17.1%、57.4%。

我国工业软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作为全球工业大国,随着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我国工业软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必将持续提升。根据CCID和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为1678.4亿元,我国工业增加值为30.11万亿元,我国工业软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0.56%;根据CCID和世界银行数据,2018年,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为3893亿美元,全球工业增加值为23.36万亿美元,全球工业软件占全球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68%。假设未来我国工业软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2%,以201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31.71万亿元为基数估算,则我国工业软件的市场空间将超过6000亿元,前景广阔。


3.3 工业互联网:短期重点是夯实基础,中长期应用潜力巨大


工业互联网是通过ICT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生产系统到外部商业活动的智能化,包括机器之间、机器与系统、企业上下游之间实时连接与智能交互。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将工业互联网作为企业数字化的重要手段持续推进,工信部也将其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重点任务在分步实施。2020年,政治局常务工作会议上将工业互联网和数据中心列为“新基建”的重点,3月中央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

由于数字化基础较为薄弱,国内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工程,难度大且市场空间广阔。发展工业互联网,主要任务有四项,未来将有序推进:1)做好企业内外网建设,尤其是内网升级需要较长周期;2)构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顶级节点、灾备节点的建设都需要加快推进;3)继续做好跨行业跨领域的平台示范工作,为后续行业推广积累经验和工具;4)加强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

短期关注重点行业投资动向及双跨试点平台企业。国家将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基建”的重点,2021年投入重点我们预计有两个:1)企业内、外网的改造工作。目前外网建设公司运营商正在积极推动,包括IPV6、企业专网、5G等,但企业内网建设需时日,时间敏感网络等关键技术有待成熟,企业设备网络化也是一项长期工程,投入较大;2)继续进行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示范工程,上市公司如东方国信、用友网络均参与其中,后续还将加快重点地区/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3.4 智能汽车:技术、模式发生重要转变,第三方软件企业面临机会


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和自动驾驶化正在重塑汽车产业,软件定义汽车开始成为潮流

相比传统汽车主要作为移动出行工具,智能汽车将定位于融出行、娱乐、办公、生活服务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移动智能终端或者移动机器人。在智能汽车时代,汽车的技术构成、商业模式和生态体系均将发生根本性变革,蕴含的商业价值不言而喻,各方参与者已然展开激烈的博弈。


除了车身的智能化外,由“车-路-云-人”共同构成的车联网也是智能汽车的重要技术构成。网联化不仅可降低汽车本地的软硬件技术实现难度,还可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务,衍生出众多商业模式,包括跨界合作、共享出行等。

汽车软件定义已成为趋势。汽车“三化”之后,就面临着海量数据处理、OTA升级(Over the air,空中下载)、APP化等问题,必须逐步由软件最终完成硬件资源管理和应用功能实现。据麦肯锡数据显示,目前车企的代码数量已经超过2亿条,而且还在快速增加中。汽车智能化背景下,汽车本地电子电气架构(EEA)将发生根本变革,从分布式向集中式演进,最终算力将集中到汽车中心计算机或者云计算平台。计算单元集中的趋势下,汽车软硬件分离成为可能,汽车可以通过虚拟化(融合化)建立资源池,并通过软件对汽车实现灵活控制。


软件公司和其他数字技术企业也将借着智能化的浪潮,挤进汽车生态圈。目前,一些软件企业正从二、三级供应商逐步成为整车企业的一级供应商。根据麦肯锡预计,2020年全球汽车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350亿美元,而到2025年、2030年分别将达到620亿、840亿美元,2020-2030年间增速将达到9%,占汽车整车成本比重也在持续上升。其中,智能网联、ADAS、操作系统和中间件等软件市场规模最大,这也是第三方软件厂商最为擅长的领域。

智能网联汽车路线图2.0发布,顶层规划趋于完善

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从2016年开始,相关实施方案、法规、标准、路测细则等相继出台。从整体上看,我国智能汽车产业的顶层设计基本搭建完成,预计下一步的政策重点将更多放在解决实施和推广阶段的具体问题。

我们认为,未来对行业影响较大的文件有两个:一个是2020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联合出台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该文件可谓是近年来智能汽车行业最为权威和重磅的文件。另一个是2020年11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研究了面向2035年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愿景、里程碑与发展路径。该文件虽然非国家政策文件,但是其1.0版本曾经对国内的智能汽车发展政策起到过较大的影响,预计新版本也能对行业中长期规划起到建设性作用,对智能网联汽车的长期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智能座舱将是第三方软件厂商的主要着力点,一芯多屏将成主要解决方案

智能座舱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为客户提供智能化的汽车驾驶与乘坐空间,通过液晶仪表盘、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人机交互模块、抬头显示系统、流媒体后视镜等产品和模块,实现与人、路、车、云的协同运作,最终将座舱发展成为“智能移动空间”。


智能座舱是需求和技术双重驱动的产物。从需求上看,消费者不再满足汽车座舱内单一安全机械操作,逐步转变为对舒适性体验的要求,很多消费者已经习惯通过车机实现车内服务,而且希望通过车机实现生活服务、娱乐功能等。从技术发展来看,随着芯片运算能力的不断提升,5G、人工智能、大数据、车联网等技术日趋成熟,车辆的海量数据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问题已经能够较好解决,为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对于第三方软件企业来说,由于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暂不涉及车身及动力、底盘及传动等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领域,且独立性较强,是非常好的切入点。其中,一芯多屏多系统的集成式智能座舱正在迅速推广,其融合的功能也在不断增加。据中汽研预计,2020年国内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到628亿元,同比增长20.54%。软件方面的需求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集成度上升。以前中控屏、仪表盘等设备都是由不同厂商提供,为分散式座舱系统。目前的趋势看,集成式座舱正在成为主流,中控屏、数字仪表、副屏、HUD等设备通常由同一块芯片SoC支持,由统一的软件平台系统驱动,有望大幅降低成本。相关平台和应用的定制化开发工作量将实现较快增长。


座舱配置更为丰富。新车型多采用大尺寸屏幕、语音交互、触控等新技术,一些新车型开始选用液晶仪表和HUD,同时操作系统除了Linux、QNX以及Tier1自研之外,Android操作系统应用也在增多,支持的APP数量也在大幅增加。

自动驾驶领域第三方软件企业正在积极发力,主要布局包括ADAS、算法和地图

ADAS正在迅速普及,算法和操作系统厂商终将受益。自动驾驶是汽车智能化的另一个赛道,其中涉及大量的计算机技术应用,ADAS则是自动驾驶基础性技术,正在快速渗透。更高级别的L2+/L3技术出现拐点迹象,L4技术或将在部分相对简单的场景开始尝试应用。此外,自动驾驶操作系统有望在未来数年逐步普及,进一步促进软硬分离。

从软件角度看,算法、高精度地图、自动驾驶操作系统是主要的投资机会。对于感知算法,互联网企业、初创企业、人工智能企业、传感器企业等均有参与;车身控制算法则主要由博世、大陆等Tier-1企业把持,第三方软件企业进入可能性较低;高精度地图对于L3及以上车辆近乎是刚需,四维图新、高德、HERE等是主要供应商;在软硬分离的趋势下,自动驾驶操作系统领域的角逐比较激烈,如操作系统技术厂商中科创达正参与其中。


3.5 建筑数字化:建筑产业体量巨大,数字化存在做大可能


国内建筑业数字化水平同发达国家差距大,蕴含巨大潜力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巨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24.84万亿元,同比增长5.7%,且连续多年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99.09万亿元,其中建筑业增加值7.09万亿元,占GDP的比例为7.16%。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实至名归的大行业。

我国建筑业因为传统上是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虽然具有巨大体量,但是数字化程度很低。根据麦肯锡2017年12月发布的《数字时代的中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报告结果显示,我国建筑业的数字化水平在报告分析的22个行业中排名最末。“大行业+低数字化水平”的现状,蕴含数字化转型的巨大发展潜力。

数字化程度低与我国建筑业信息化投入水平低直接相关。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数据,我国建筑业信息化投入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约为0.08%,而发达国家建筑业信息化投入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可达1%。假设我国建筑业信息化投入占总产值的比例未来提高到0.5%,则以2019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24.84万亿为基数估算,我国建筑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量级。

国内建筑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需要依托数字化改造

建筑业转型升级需要依托与信息产业的融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模式伴随着高能耗与人工红利。根据广联达公开资料数据显示,全国建筑业的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50%。2017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筑设计应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点和时代风貌,突出建筑使用功能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等要求,提供功能适用、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环境协调的建筑设计产品”。2019年12月,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2020年要重点抓好9个方面工作,其中包括“着力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建筑业传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老龄化推高用工成本,企业需要向数字化要效益。根据我们的统计,自2008年起,我国16-40岁年龄段的农民工占比持续走低,相对应地,41岁以上年龄段的农民工占比持续走高。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导致建筑业农民工的人力成本持续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建筑业农民工月平均收入4567元,同比增长8.5%。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对建筑业的产值利润率持续产生下行压力,也将推动建筑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业界开始认同“数字建筑”等相关理念,行业数字化推广将提速

2020年9月,由全联房地产商会和广联达联合主办的中国数字建筑峰会在全国16个城市跨区域同步举办。自2010年起,作为中国建设行业年度峰会,这一峰会已连续举办十一届。峰会持续推动建筑行业信息化应用,积极向行业宣导数字化转型的理念。


2018年,峰会以“数字建筑 赋能产业升级”为主题在西安举办,国家原住建部副部长宋春华做了题为“加快创新 融合联动 促进数字建筑、智慧城市的新发展”的主题演讲,广联达公司总裁对数字建筑的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与会其他演讲嘉宾也围绕“数字建筑”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自此,“数字建筑”的理念在业界逐渐得到广泛认同,成为业界数字化转型被广泛认可的方法论。


2018年1月,广联达发布国内首个《数字建筑白皮书》,提出“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的“三新”理念;给出了“数字建筑”概念的深刻诠释,即“数字建筑”是指“利用 BIM 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引领产业升级的行业战略,它结合先进的精益建造理论方法,集成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实现建筑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从而构建项目、企业和产业的平台生态新体系,从而推动以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为代表的产业升级,实现让每一个工程项目成功的产业目标”。


2019年6月,广联达在中国数字建筑年度峰会(青岛)发布《数字建筑: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提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新范式。2020年9月,广联达在中国数字建筑(全国)峰会2020上发布的《数字建筑平台:构筑数字化转型新基建》白皮书提出,数字建筑平台的出现将实现建筑业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三全”升级,以及岗位层、项目层、企业层和行业层的“四层”变革,这将深刻改变行业面貌。作为中国建设行业年度峰会的主办方之一,广联达持续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理念、新方法,对持续推动业界数字化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

BIM与数字建筑的理念相契合,是我国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BIM已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其价值也在被认可

根据2016年12月住建部发布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对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定义,BIM是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以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BIM不只是狭义的模型或建模技术,而是一种全新的工程理念和行业信息技术,正在引领建设领域规划、设计、施工、运维一系列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

在国际上,BIM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根据McGraw Hill的数据,2012年美国工程建设行业采用BIM的比例从2007年的28%提高到2009年的49%再到2012年的71%,其中74%的承包商(施工企业)已经在实施BIM了,超过了建筑师(70%)及机电工程师(67%)。美国斯坦福大学整合设施工程中心(CIFE)根据32个采用BIM的项目总结了使用建筑信息模型的优势:(1)消除40%的预算外更改;(2)造价估算控制在3%精确度范围内;(3)造价估算耗费的时间缩短80%;(4)项目时限缩短7%,及早实现投资回报;(5)通过发现和解决冲突,将合同价格降低10%。BIM在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等方面的价值在国际上不断得到认可。

随着价值的不断被认可,全球范围内BIM的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根据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数据,2014年全球BIM市场规模为27.6亿美元,到2022年预计将达到115.4亿美元,2014-2022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9%。2014年,北美是全球最大的BIM市场,在全球BIM市场中占比33%。根据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预计,北美在全球BIM市场的优势会保持到2022年,亚太地区是全球BIM市场最具潜力的地区。

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我国BIM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2017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从国家政策的层面明确了BIM对于建筑业发展的意义,将为BIM技术在我国建筑业的大规模应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标准方面,住建部近年来连续发布了建筑信息模型领域的6项国家标准和1项行业标准,以推动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大范围应用,其中5项国家标准和1项行业标准已正式实施。

我国地方政府也发布了相关政策支持BIM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发布了BIM相关政策。当前,我国建筑业迫切需要节能增效,这一需求与应用BIM技术能带来的益处是契合的。根据我们的产业调研,目前BIM已经受到了我国建筑业各参与方(包括业主方、施工方等)的普遍重视和认可。我们认为,在政策的推动以及建筑业节能增效内在需求的双重推动下,BIM将成为我国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看好BIM在我国的未来发展。

我国BIM市场未来空间广阔。当前,我国建筑业每年涉及项目约60万个,假设以平均每个项目每年在BIM技术上的投入为5-10万元估算,则我国BIM市场未来将有300-600亿元的市场空间。


04

投资建议及风险提示

4.1 投资建议:关注工业软件、智能汽车和建筑数字化等投资机会


投资逻辑:我们预计,2021年,工业软件很多卡脖子领域有望实现从零到一的跨越式发展,汽车智能座舱等解决方案需求依然旺盛;而作为“新基建”重点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短期仍需要做好基础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中长期潜力巨大;数字建筑理念有望加速推广,BIM等解决方案应用场景将更为广阔。同时,数字产业化方面,我们预计基础软硬件国产化、网络安全、云计算等领域,依然具备较强的增长潜力。2021年,我们继续看好计算机行业发展,维持行业“强于大市”评级不变。


4.2 风险提示


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和智能汽车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如果后续政策落地不及预期,行业发展可能面临困难。


中美科技争端有可能延续。我国工业软件、关键基础元器件等对西方国家依赖较为严重,而美国精英层已经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拜登上台之后,中美之间的科技纠纷未必能彻底平息,相关企业尤其是应用开发企业可能将面临着较大的供应链风险。


企业或者政府支出不及预期。由于全球疫情蔓延,我国经济增长压力依然较大,企业资本支出或者政府财政支出可能依然谨慎,而我国计算机行业多以To B或者To G为主,受到的影响可能较大。


评级说明及声明

股票投资评级:

强烈推荐 (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强于沪深300指数20%以上)

推       荐 (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强于沪深300指数10%至20%之间)

中       性 (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相对沪深300指数在±10%之间)

回       避 (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弱于沪深300指数10%以上)

行业投资评级:

强于大市 (预计6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强于沪深300指数5%以上)

中       性 (预计6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相对沪深300指数在±5%之间)

弱于大市 (预计6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弱于沪深300指数5%以上)

公司声明及风险提示:

负责撰写此报告的分析师(一人或多人)就本研究报告确认:本人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公司研究报告是针对与公司签署服务协议的签约客户的专属研究产品,为该类客户进行投资决策时提供辅助和参考,双方对权利与义务均有严格约定。本公司研究报告仅提供给上述特定客户,并不面向公众发布。未经书面授权刊载或者转发的,本公司将采取维权措施追究其侵权责任。

证券市场是一个风险无时不在的市场。您在进行证券交易时存在赢利的可能,也存在亏损的风险。请您务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认真考虑是否进行证券交易。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

此报告旨为发给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证券”)的特定客户及其他专业人士。未经平安证券事先书面明文批准,不得更改或以任何方式传送、复印或派发此报告的材料、内容及其复印本予任何其他人。

此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平安证券认为可靠,但平安证券不能担保其准确性或完整性,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观点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报告内容仅供参考。平安证券不对因使用此报告的材料而引致的损失而负上任何责任,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客户并不能仅依靠此报告而取代行使独立判断。

平安证券可发出其它与本报告所载资料不一致及有不同结论的报告。本报告及该等报告反映编写分析员的不同设想、见解及分析方法。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分析员于发出此报告日期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此报告所指的证券价格、价值及收入可跌可升。为免生疑问,此报告所载观点并不代表平安证券的立场。

平安证券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可能参与此报告所提及的发行商的投资银行业务或投资其发行的证券。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0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近期重点研究报告

【平安生物医药】生物医药行业2021年度策略报告:医保控费为行业主旋律,寻找高景气细分领域

【平安环保公用】环保行业2021年度策略报告:运营稳健,科创兴起

【平安教育】教育行业2021年度策略报告:职教龙头依然可期,教培首选传统巨头

【平安交运】交运行业2021年度策略报告:关注修复行情,后疫情时代龙头公司长期价值突显

【平安有色】有色行业2021年度策略报告:把握顺周期,优选好赛道

【平安煤炭】煤炭行业2021年度策略报告:量价温和上涨,业绩逐季改善

【平安农林牧渔】 农林牧渔行业2021年度策略报告:种植链&后周期景气延续,养殖首选真成长龙头

【平安通信】通信行业2021年度策略报告:行业估值待修复,增长进入换档期

【平安电力设备】电力设备行业2021年度策略报告:行业景气维持,重视业绩弹性

【平安地产】地产行业2021年度策略报告:强波动的落幕,新稳态的序章

【平安钢铁】 钢铁行业2021年度策略报告:特钢行业依旧看好,关注兼并重组机会

【平安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行业2021年度策略报告:库存周期行情未结束,全球经济复苏有望成为新主线

【平安固收】信用2021年度策略报告:“至暗”时刻以后,机会慢慢浮现

【平安化工】化工行业2021年度策略报告:行业复苏,精选龙头

【平安智能制造&电新】光伏电池设备2021年展望:大趋势、大分化、大机会

【平安宏观】2021年度报告:料峭春来

【平安金融】银行行业2021年度策略报告:后疫情时期的再平衡

【平安固收】宏观利率2021年度策略报告:曙光将至,静待佳期

【平安商贸零售】商贸零售行业2021年度策略报告:行业1H21复苏在望,推荐线上+新消费组合

【平安非银】证券行业2021年度策略报告:通道业务转型在即,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

【平安汽车】2021年度策略报告:强品牌、赢未来

【平安策略】 策略配置2021年度策略报告:收敛和酝酿

【平安金融】保险行业2021年度策略报告:负债端至暗时刻已过,保险业绩拐点将至

【平安策略】稳健与回归——2021年货币政策变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平安电力】电力及公用事业行业2021年度策略报告:目标碳中和,博弈十四五



扫码体验小程序


平安证券研究所官方小程序

“平安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