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阴病

中医宝典 2020-02-16

寻找好中医,你附近或看过的好中医 >>>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中医宝典】热文排行


上一篇:太阳病 阳明病 少阳病 太阴病


相关文章: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少阴病,伤寒六经病之一。外感病病程中,心肾阳虚,虚寒内生或心肾阴亏,阳热亢盛所表现的证候。少阴病的形成,或来自传经之邪,或心肾阴虚,外邪直中,或汗下太过,内夺肾阴。邪犯少阴,既可从阴化寒,又可从阳化热,但就伤寒而言,阳虚的寒证占主要地位。少阴寒化证为阳气不足,病邪内入,从阴化寒,呈现出全身性的虚寒征象。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治宜急温少阳,方用四逆汤。若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为阴盛格阳,治宜回阳救逆,方用通脉四逆汤。少阴热化证为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的证候。多见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象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方用黄连阿胶汤。甚而阴液欲竭者,急下存阴。


一、病因


  阳气不足,故脉微。阴血不足,故脉细。虚弱萎靡故但欲寐。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故出现一派寒化症状。若病邪从火化热伤阴而阴虚阳亢,则出现一派热化症状。

二、临床表现


  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三、辨证施治


  少阴病的治疗原则,以扶阳,育阴为主法。寒化则扶阳,宜温补法;热化则育阴,宜兼清热法。少阴兼表用温经发汗法;实热内结用急下存阴法。


  1.寒化证


  证候:少阴病过程中较多见,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治则:回阳救逆为急务。主方:四逆汤。方药:熟附片、干姜、炙甘草。


  2.热化证


  以阴虚阳亢和阴虚火热相搏两种为主:


  (1)阴虚阳亢    证候: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治则:清热育阴。主方:黄连阿胶汤。方药: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2)阴虚火热    证候: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呕吐、口渴、心烦不得眠。治则:滋阴清热,分利水气。主方:猪芩汤。方药:猪苓、茯苓、泽泻、阿胶(烊化)、滑石。


  3.少阴兼证


  (1)少阴兼太阳表实证


  证候:发热恶寒无汗、足冷、脉反沉。治则:主方: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药:麻黄、附子、细辛(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炙甘草、附子(麻黄附子甘草汤)


  (2)少阴兼阳明里实证


  证候:口燥咽干,腹胀鞭满而痛,不大便或下利清水。治则:急下存阴。主方:大承气汤。方药: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上一篇:太阳病 阳明病 少阳病 太阴病


相关文章: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中医宝典】热文排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中医宝典】热文推荐 >>>


《黄帝内经》在线阅读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