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不救助地产?

Jason不跪 南半球聊财经 2024-05-23

 

周末简单聊聊这张图。

机构隐含的意思是:要么现在动用公共资金救助地产;要么就沿袭日本当年的轨迹——从1991年一路跌到2009年,幅度接近-50%。

从居民部门的预期来看,也确实不看好——

超过7成的被调研者认为房价将继续下跌,有超过30%的人认为下跌幅度在10-30%之间。

显然,预期会“显著影响”市场需求的增量。

那如果要动用公共资金来救助地产,我们会碰到什么问题?

第一,公共资金的空间并不宽裕

去年两本账赤字高达8.8万亿——

意味着救助地产的资金,只能想办法从“新增债务”买单。

由于地方债务已经“那样”,所以只能继续让政策性银行扮演“准财政”功能,以它的名义举债,然后输血给地方进行“大拆大建”,主要是“拆”。

这个套路2015-2017年已经玩过一次,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2017年,中国广义GOV债务/两本账收入和居民部门债务收入比,双双超过美国。

于是从2018年起,国内10y的利率一直向下——

现在的位置比2020年更低。

而2022年,中国广义GOV债务/GDP的比值超过了美国,从中美10y利率看——

 再看汇率——

如果汇率因为债务利率而下行,那么即使稳住了资产价格,也会因为相对的投资收益而导致资金外流。

所以,我在以前的视频《房地产能不能软着陆》里面分析过这个悖论,对于宏观来说,除非采取定向大水漫灌,让房价报复性上涨,上涨到任何观望的人怀疑人生,才能让泡沫不落地。

这期间,不仅需要取消“房住不炒”的紧箍咒,还得鼓励人们去炒。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量居民储蓄和未来收入被锁定,继续向房子挺进,金融资源被吸引过来,脱实向虚严重化。

因此我们要想到第二个问题,就是“炒”完之后呢?

2015年前,国内遇到泡沫要落地的风险,那时在8楼,然后采用刺激方式,用吹大泡沫的方式来防止泡沫破裂,让这个风险上到了16楼。

2018年后,国内预见到了16楼摔下来的巨大隐患,开始采取稳杠杆,真实房价随之回落。中间又经历了covid的刺激,到2023年H2,房价才又回落至2018年水平(也就是回到16楼)。

而房地产对应的主力人群,是从2016年就开始下行了,意味着现在的处境,比2015年前更严峻。

2015年前,居民债务收入比只有80%不到,而且精英人群的灰色收入空间很大;

而现在,居民债务收入比已经连续3年横亘在140%附近,同时灰色收入空间被大幅收窄。

2015年前,居民总和生育率还在1.5附近,现在已经落至1附近。

所以说,不管宏观选择哪个方向,要下的决心(承担失败的勇气)非常大。

是16楼慢慢往下降到10楼以下,还是继续推高至20楼。如果只是不断托市,那么就参考本文的第一张图。

为什么?

因为人口基本面也在动态下行。

人们很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寄望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改变局面。

但你知道2022-2023年全要素生产率也是负的吗?

不然,宏观债务率不会膨胀得如此迅速。

由于这些制约,让我们回到题目,该不该救助地产?

而我的问题是——

该救助的是地产吗?


抢劫犯的混蛋逻辑,竟有一丝道理

每个人敢于消费,这才是实体经济

房子越造越高,生育会越来越少?

某直辖市体制内外的养老金差距(最新数据)

劳动时间还有“上涨的空间”?

存款为了什么?

欢迎加入星球(超百本有意思+不能买到的书;日更;让你快速了解全球经济和金融的背后逻辑)

最终建立自己的魔镜体系

每天不到1块2-扫下图二维码(星球1满4000人后,可以进星球2,每天更新内容一样)

加入星球如有技术问题,参考下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