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文收藏】心理学的底层逻辑与框架(笔会)


 特约主持人:张建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语:


底层思维缘起于“第一性原理”的说法。所谓“第一性原理”既可以说是物理学原理,也可以说是哲学原理,但它归根结底是一种思维方式。本笔谈邀约理论心理学界几位思想活跃的年轻才俊,并特邀请到清华大学心理系刘嘉教授,请他们畅谈“理论”“原理”“纲领”和“范式”等底层逻辑和框架对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人们现在已经开始认识到,“如果没有某种概念框架,个别观察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孤立的,其意义也往往是神秘的,甚至是无用的”。进行底层理论思考,是心理学必修的功课。比如,普通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物质决定精神,大脑结构决定大脑功能;但是,若理论的思考告诉我们,反过来的顺序,即功能先于结构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这是否会促使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方向?一头扎进认知神经科学实验中,而不去理会认知科学哲学已经经过了三代理论的更迭,甚至根本不去想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使我们的研究多是重复和验证他人,而极度缺乏创新性。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如此,只知道使用现有的软件平台和程序做“码农”,而不去关心最底层的“0、1”二值逻辑这一智能科学的第一性原理,自然也会使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只能做个小跟班,只做改良之事,而无创新之能。当西方心理科学被引进中国之后,始终还没能很好地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血脉融合起来,因此当下的心理学知识仍然缺乏“本土”力量。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国儒释道关于心性的哲学思辨中汲取本土的力量,比如建构起一套以道德为本的儒家正念体系心理学学说。当然,更值得中国心理学认真思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心理学学科理论中的当代布展,在中国几乎是内隐地缺席的。我们对西方心理学主流方向是否太过于无批判地追逐了?


希望心理学研究者沉下心来,能够时不时地跳出“庐山本地”,多加关注“理论心理学”,去熟悉和把握科学与人文背后存在着的底层逻辑和底层框架,以便识得“庐山全面目”,从而源源不断地做出创新性的心理学研究成果。



目录

点击封面跳转阅读


 NO.1  



作者简介

陈巍

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教授


 NO.2  



作者简介

蒋柯

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教授


 NO.3 



作者简介

刘燊

安徽农业大学心理学系特任教授


 NO.4  



作者简介

刘嘉

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心理学系教授


 NO.5 



作者简介

傅安国

海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NO.6 



作者简介

彭彦琴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心理学系教授


 NO.7 



作者简介

王波

厦门大学哲学系

特聘教授


 NO.8 



作者简介

张建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本文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3期,第1~28页。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规范引用、注明出处。



往期笔会



【全文收藏】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笔会)


【全文收藏】公共突发事件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笔会)


【打包奉送】 | 理论心理学的历史反思与时代担当(笔会)


【全文收藏】中国心理学的历史反思与新时代担当——纪念中国心理学会成立100周年(笔会)




图文编辑:冯怿周

责任编辑:杨雅婕

审核人:罗雯瑶




苏州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矩阵 

苏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苏州大学学报

教科版

苏州大学学报

法学版

您若喜欢,戳戳“分享”“点赞”或“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全文收藏】心理学的底层逻辑与框架(笔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