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创新|曹达钦 、戴钰涵: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建设研究

曹达钦 戴钰涵 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4-09-09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翻译技术

实践环境建设研究

曹达钦  戴钰涵

西安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提要: 人工智能时代,集成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高校翻译技术实践环境通过支持翻译操作技术训练、翻译项目实施、语言资源管理等任务,为师生提供真实翻译场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专业技能,在提高教学效率、助力科研创新、对接社会需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多年实践环境建设与运行管理经验,本文探讨了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建设的需求定位、软硬件设计、日常管理与维护等,以期为高校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翻译技术实践环境


一、引言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变革、行业变革、社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与翻译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重塑翻译产业、翻译教育及跨文化交流格局。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于 2019 年制定了《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 ,将“翻译技术”从翻译专业选修课程调整为核心课程,填补了《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 、《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 在翻译技术教学、能力要求上的空白。《教学指南》在“教学条件”下的“教学设施”条目中,明确规定翻译专业“原则上应设立翻译技术实验室”(赵璧,冯庆华 2019) 。《教学指南》还指出,翻译专业学生需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强调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不是知识传授,而是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肖维青,冯庆华 2019) ,更突出了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建设对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许多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尚未建立翻译技术实验室,而已建立的实验室通常功能单一、利用率低,这对翻译技术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如何科学、合理地建设能够支持各类翻译活动的专业教学实践环境仍是高校翻译技术课程体系建设的一大难题。鉴于此,本文尝试构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翻译技术实践环境,为高校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路径。


二、翻译技术实践环境的内涵与建设意义

1.翻译技术实践环境的内涵

信息技术凭借独特的信息资源整合、多模态信息共享等优势,深刻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主的信息技术广泛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促进了课堂资源的全面整合,实现了高校教学的多元评价(白雪梅,郑红 2020) 。20 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翻译工具在翻译实践教学中不断得到应用。信息化翻译教学将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翻译技术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与结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工具使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对于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翻译教学与实践而言,技术环境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资源环境等。翻译学科的技术环境设计应运用“积极建构”、“情境学习”、“社会交互”、“认知工具”等学习科学的核心观点(Krajcik & Blumenfeld 2006) ,从翻译的社会性和认知性出发,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翻译情境,促进学习者领悟深层知识、掌握实践技能、丰富专业经验。


由此,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应是集成现代信息技术与翻译行业所需的机器翻译技术、搜索技术、术语库、记忆库及其他辅助翻译工具,能够支持翻译操作技术训练、翻译项目实施及语言资源管理等多种教研项目的信息化实践环境。在狭义上,翻译技术实践环境通常仅包含与翻译活动密切相关的技术,如翻译记忆、术语管理、质量保证、机器翻译与项目管理等;在广义上,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则包含一切能够用来提升翻译效率与质量的技术,如信息检索、文字输入、文字处理、文档识别等。


2.翻译技术实践环境的建设意义

(1) 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指南》提出,毕业生应“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着重强调了开设“翻译技术”课程所需的师资、设备条件。从中可见,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建设对于落实翻译技术课程要求、达到教学目标十分重要。翻译相关技术软件可运用于翻译教学实践过程,帮助完成翻译相关项目、课题; 现代信息化软件可帮助教师及时查看学生学习状态、收发作业、开展测评,从而缩短教学管理时间。此外,学校可借助内容管理系统,结合混合式学习的教学理念,改善翻译技术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王华树,张成智 2015) 。


(2) 助力科研创新。随着新兴研究技术和工具不断涌现,学科交叉和融合程度逐渐加深,翻译教育研究应善于使用新技术手段,开展跨学科合作,创新研究方法(穆雷,李希希 2019) 。众多学者尝试将翻译技术工具应用于教学,开展了信息化翻译教学工具研究,例如使用关键词匹配技术实现译文的网络自动评分(田艳 2008) 、通过提取平行语料中两种语言的翻译对等单位建立翻译自动评分系统(文秋芳等2009) 等。在集成各类技术工具的翻译技术实践环境中,教师可建设平行或可比语料库,建立翻译记忆库、词典和术语库等(Xiong 2010) ;也可通过相关软件收集教学过程数据和语料,分析学生学习状态,完善教学内容,追踪教学过程轨迹,实现“以研促教”。此外,搭建好云计算、大数据平台也可为师生科研长期提供多模态数据、服务支持。


(3) 对接社会需求。翻译技术实践环境是学校、行业组织和政府合作的纽带。构建实践环境内部资源(如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专业团队、专业语料库等) 与外部机会(终端客户、行业机构、翻译公司等) 之间的链接,能够形成校企政互利共赢的合作教学模式,满足社会化的市场需求。


三、翻译技术实践环境的建设思路

高校在建设翻译技术实践环境时,应明确建设需求及定位,根据资金预算设定建设规模,选择相应翻译技术软件完成系统建设,并注重后期使用管理。以下从建设需求分析、物理环境建设、平台系统建设、使用管理策略四方面论述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建设的一般性思路。


1.建设需求分析

《教学指南》在“实践教学”条目中明确指出,高校应根据“翻译专业特点和需要”建设专业实验室,打造校本特色,凸显专业区分。在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建设之初,翻译专业培养单位通常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市场需求、课程设置、师生学科背景等因素,剖析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翻译技术实践环境的应用场景,明确实践环境建设的目的及定位:主要用于翻译技术教学、翻译实践教学、师生科研抑或校企合作项目实施。不管是从应用的前瞻性,还是从经费投入产出比角度考虑,建设单位通常期待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具有多功能性,即倾向于实现一个环境满足教学、实践与科研多种用途。


2.物理环境建设

物理环境建设是营造翻译技术实践环境的基础。在环境架构上,客户机通过内网与公网两种方式访问挂载网页端翻译实践平台 Web 服务器来获取服务,Web 服务器处理用户的网络请求,并与服务器集群、数据库服务器和资源服务器连接。服务器集群部署各种应用,处理事件和指令,进行必要的运算;数据库服务器用来存储语料库资源、翻译过程中产生的术语资源以及内置平台用户数据等;资源服务器则用来存储用户信息、网站图像资源、翻译项目文本等非结构化数据。


物理环境建设是一项庞大而长期的工作。为了缩短实验室从立项、设计、论证到审批的时间,环境建设应注意布局的合理性与可扩展性。首先,应根据项目需求合理设置实验室类别,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实验室独立实现特定功能,同时应以已有或潜在项目为依据规划实验室位置、布局及风格,为未来发展预留可扩展性空间,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实施以及实验室的扩容升级。其次,应考虑实践环境建设的经济性。实践环境预算可从建设选材、设备和系统选型等方面降低建设及运营成本,预留实验室后期维护经费。此外,实验室运行的安全性也是需要关注的基础因素。实践环境设计应考虑各实验室运行时的开放情况及软件使用状况,设置安全应急措施,并健全安全责任制度,以提高实践环境的安全水平。


3.平台系统建设

平台的内置系统建设质量主要体现于系统功能的专业化与系统结构的科学化。系统的功能软件配备应符合现代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指南》明确将翻译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规定为“培养学生运用各种翻译技术和工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翻译技术素养”。杨柳(2005) 指出,学生应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检索、分析、选择、加工、利用、创造和传递翻译信息的能力。苗菊和王少爽(2010) 认为翻译人才应掌握本地化技术与工具的应用能力,同时具备网络资源使用能力、文本审校能力、术语学知识和术语翻译能力、文献查找利用和储备管理能力、各类文体的处理能力。王湘玲等(2014) 指出译者应掌握翻译行业常用工具及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熟悉翻译工具的使用、翻译软件的优缺点以及文档处理技术等。关于信息化时代译者的技术素养,王华树和王少爽(2016) 将其归纳为计算机基本技能、信息检索能力、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应用能力、术语能力和译后编辑能力。在此基础上,王少爽(2017) 构建了职业化时代译者信息素养模型,进一步探讨了译者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翻译技术实践环境中理想的技术环境框架需要围绕译者应具备的技术素养进行设计。


平台系统结构的设置也应具有科学性。目前高校的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建设过程中,内置系统框架的传统构建方式复杂性和重复性较高,往往需要经历安装不同软件、配置网络、配置存储空间等多个步骤。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整个过程需重新完成。为避免这一缺陷,服务器内置的教学平台可使用云计算框架,其构建方式成本低、配置灵活且计算能力强,在信息化工具中已得到较广泛应用。近年来许多学者陆续开展了“云计算+”相关研究。杨滨(2009) 、陆艳(2013) 等分析了云计算技术在教育、翻译等行业中的应用;董洪学和张坤媛(2016) 探索了基于云计算学习平台的 MTI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但是,这些研究仍不能为云计算环境下翻译技术实践环境所需的技术架构提供充分参考。由此,我们结合《教学指南》和新时代译者素养要求,提出基于云计算的翻译技术平台系统框架(见图1)。

图1 基于云计算的翻译技术平台三层内置系统框架


图1的系统框架采用目前较为公认的三层架构,包括基础设施层平台层软件服务层基础设施层作为云计算框架的底层,能够按需将服务器中的 CPU、内存、存储、网络和其他计算资源提供给使用者,具有数据存储功能、通信功能、计算功能等。运行在基础设施层之上的平台层将应用部署到软件服务层,为应用服务提供开发、监管环境。软件服务层将服务器上的软件以 Web 连接形式提供给用户。对于翻译教学与项目实施,软件服务层能够打破翻译的地域与硬件设备限制,完成翻译项目文本、术语库等资源的云端共享,降低翻译成本,提升翻译效率。《教学指南》根据最小化翻译技术教学模式,将翻译技术课程内容分为搜索、术语、记忆库、机器翻译四个部分。参考这一分类,翻译技术实践环境中需部署的翻译技术软件可分为协作工具、辅助翻译工具与翻译管理工具:协作工具充分利用云计算框架下服务的跨地域性与资源共享,为译者提供多人共同编辑、多模态文本输入、在线讨论等功能,提高翻译实践教学、翻译项目实施的效率;辅助翻译工具可细化为嵌入平台的机器翻译引擎、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技术写作工具、本地化工具、电子词典、内外网资源检索库、语料库等,以接口形式为平台提供各项翻译服务; 翻译管理工具根据翻译项目流程设计对翻译项目流程、译员、翻译内容及语言资源进行合理管控,提高管理效率,也可结合协作工具统筹翻译进度、完成翻译项目的校对。


在平台嵌入软件及厂商选择上,应考虑软件的具体功能是否与实践环境建设需求相吻合,在此基础上关注软件产品的稳定性与导向性。目前各高校采用的软件从性质上讲均为纯商业软件,因此软件选用需经充分调研,从优惠政策、是否开源、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综合考量。


4.使用与管理策略

翻译技术实践环境一方面用于翻译技术、翻译实务类课程教学,另一方面用于具体科研项目特别是横向科研项目的开展。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在实践类课程的组织方面发挥了明显的支撑与促进作用。借助各类主流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学生能够较快理解翻译技术概念和原理,通过课堂内外的实际操作掌握软件使用方法,并能应用技术完成翻译作业和实践项目。


然而,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平台系统学习与适应周期长、环境使用率低、技术产品迭代更新快等,给实践环境的使用与管理带来诸多挑战。对此,翻译技术实践环境管理可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在技术产品普及应用方面,采取先易后难策略,引导师生逐步掌握产品使用方法。例如,面对文科背景的学生,界面简单、操作性强的产品更易被接受,且更有利于后续翻译实践教学开展。有些兄弟院校在投入较多经费建设实践环境之后,较长时间内仍无法开设翻译技术类课程,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所选产品过于复杂。


其次,在提升环境使用率方面,采取多元化应用与开放策略。例如,在课外时间向学生开放实践环境,在教师群体中提倡通过技术助力翻译教学与实践。以实践环境为依托,积极推进服务社会的横向科研,实现“环境引项目、项目助环境”的良性循环。


最后,在产品迭代方面,理性对待版本升级。相邻版本技术产品的理念大同小异,IT 行业的摩尔定律决定了软件快速迭代的特征。对大多数高校而言,无须紧跟产品的大小版本升级。一方面,越成熟、稳定的产品,升级换代的频率往往越低。另一方面,只要学生掌握了技术的基本理念和操作,进入行业及社会之后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就会得心应手,举一反三。


四、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建设案例分析

近年来,各高校翻译院系掀起了一轮建设翻译技术实践环境的浪潮。西安外国语大学( 以下简称“西外”) 在国家级翻译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践成果。以下从需求定位、环境建设与环境管理三个方面介绍西外翻译技术实践环境的建设思路。


1.需求定位

西外国家级翻译实践教育基地主要满足高级翻译学院翻译技术教学、翻译技术实践、新闻编译实践、口译教学与训练等需求,承担专利翻译、外交翻译、医学翻译等大型校企、政校合作实践项目,配合完成课程及专业方向共建、人才联合培养等。该项目依托国家级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大学生数字媒体翻译实践教育基地等平台,从 2013 年开始历时一年着力建设翻译技术实践环境。


2.环境建设

设计和规划国家级翻译实践教育基地时,西外根据 MTI 人才培养需求,将基地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口译自主训练实验室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语新闻编译工作室日俄德法新闻编译工作室视频新闻采编工作室,尽可能确保每个实验室或工作室具有独立、特定的功能。各个实验室位于同一楼层,并设有项目管理及指导中心,总面积达 680 平方米。


实验室的物理环境建设与系统软件选用情况如图2 所示,大部分系统应用部署于云端。在计算机辅助翻译方面,选择 Déjà Vu 等系统,提供标准术语管理、智能术语创建、项目管理、项目协同等服务; 在本地化方面,选用 c作为本地化课程教学与实训工具; 在多语实训方面,选择全球知名语言服务企业 TransPerfect 自研、自用的系统 GlobalLink Project Director。此外,西外还于 2021 年配备了 interpreterQ 口译教学与训练系统,为口译专业学生提供同声传译训练环境。

图2 翻译实践物理环境建设与系统软件选用示例


3.环境管理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基地实验室运行之初,为了避免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多头管、无人管”问题,西外高级翻译学院专门设置了项目管理与指导中心,并聘请翻译技术教师轮流入驻基地,负责各实验室设备及软件维护、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以及规模化持续型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同时引入大型语言服务公司入驻基地。RWS、TransPerfect 等语言服务公司先后派资深业务人员携行业项目常驻实验室,在课程共建、教学研究、学生实训、实习就业等方面与学院开展合作探索。


独立设岗,以岗定人。基地实验室建成运行后,学校又筹建了丝绸之路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负责引入项目,基于市场前沿项目面向西外开设实验班,组织申报并管理各类纵横向课题等。在人员设置上,中心采取正处级独立建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专职人员的研究领域涉及翻译技术、知识产权、大数据、俄语、英语口译等,以确保各类项目顺利开展; 在实验室管理上,中心于 2019 年引入大数据方向教师并设置了学生助研岗位,专门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维护。


五、翻译技术实践环境的维护与发展

在翻译技术实践环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立项与建设固然关键,而后期运行过程中的日常维护可持续发展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日常维护的目的在于保持现有技术设施的良好就绪状态,并适时关注时代与行业的新需求,对部分设施和系统进行升级与改造;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于结合学科专业发展的现状和校企协同创新的现实条件,拓展实践环境的功能、用途与合作项目等内涵。


在日常维护方面,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建设单位可招收具有翻译技术背景的人员作为实验室管理教师,在日常管理与维护实验室的同时开设相关技术课程; 可将软硬件维修、故障诊断等日常维护工作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供应商; 也可设立助教助研岗位,吸纳学生共同参与实践环境的管理与维护。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建设单位应结合自身学科发展阶段、翻译专业特色、校企合作现状,不断丰富实践环境的功能与用途。例如,自 2018 年以来,西外借力“文化走出去”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贯彻产教融合、产学融合的新文科发展理念,创新性地“将企业引进来”、“让师生走出去”,开展了一系列文化外译、知识产权翻译等多语种服务项目,以此拓展的类横向课题研究项目总经费逾 500 万元。多家国际知名语言服务机构落户西外,为师生提供丰富的行业资源和岗位。实践环境的管理团队逐渐蜕变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意识敏感、市场竞争能力较强、学科背景日益多元的综合队伍。


六、结语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各翻译人才培养单位按照《教学指南》的要求,纷纷制定了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方案,建设配套的翻译技术实践环境。本文根据译者应具备的技术素养,尝试提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翻译技术平台系统框架。结合长期实践环境建设及探索经验,文章还从需求定位、软硬件设计、维护与发展等角度论述了如何在建设和维护环境过程中突出校本特色并使环境平台发挥最大效用,以期为各高校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建设提供借鉴。我们希望更多高校能从自身学科特色出发,通过建设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翻译技术融合,改进翻译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技术意识与工具能力,提升学生的翻译技术素养,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职业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1] Krajcik J S & Blumenfeld P C. Project-based learning [A]. In Sawyer R K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317-333.

[2] Xiong 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in Translat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R]. Qinhuangdao: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and Network Technology, 2010.

[3] 白雪梅,郑红.新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信息教学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 2020,(8):74-78.

[4] 董洪学,张坤媛.云计算学习平台下 MTI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6,(1):56-61.

[5] 陆艳.云计算下的翻译模式研究[J].上海翻译,2013,(3):55-59.

[6] 苗菊,王少爽.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向对翻译硕士专业(MTI)教育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3):63-67.

[7] 穆雷,李希希.中国翻译教育研究: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9,(2):24-32.

[8] 田艳.翻译网上自动评分初探[J].中国科技翻译,2008,(1):33-35,封三.

[9] 王华树,王少爽.信息化时代翻译技术能力的构成与培养研究[J].东方翻译, 2016,(1):11-15,73.

[10] 王华树,张成智.语言服务行业翻译管理系统探究[J].东方翻译,2015,(4) :16-21.

[11] 王少爽. 职业化时代译者信息素养研究:需求分析、概念阐释与模型构建[J]. 外语界, 2017, (1):55-63.

[12] 王湘玲, 王律, 陈艳杰. 基于“翻译实验室”模式的学生译者 ICT 能力培养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4,(3):68-74.

[13] 文秋芳, 秦颖, 江进林. 英语考试翻译自动评分中双语对齐技术的应用[J]. 外语电化教学, 2009, (1):3-8.

[14] 肖维青,冯庆华.《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解读[J]. 外语界, 2019, (5):8-13, 20.

[15] 杨滨.论云计算辅助教学(CCAI)中协作学习产生的设计机制——以Google sites 下的协作学习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9,(11):95-99.

[16] 杨柳.信息化翻译教学的图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62-64.

[17] 赵璧,冯庆华.《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中的翻译技术:内涵、历程与落地[J].外语界,2019,(5):14-20.


特别说明:
本文发表于《外语界》2021年第3期(总第204期),本次推送获作者授权,引用请以期刊版为准。

- END -


转载编辑:王琳
排版:王琳
审核:陈杲 贺文惠


▶ 技术与工具

常见翻译质量保证工具一览

国内外常见语料工具一览

国内外常见术语管理工具

翻译必备术语库和语料库合集(附网址)

翻译必备的计算机翻译辅助软件(附网址)

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memoQ 核心功能概览

小牛翻译 Trados 插件新增术语词典功能


▶ 专访

王华树:机器翻译将要取代人工翻译吗?

崔启亮:机器翻译对语言服务企业有多大作用?

韩林涛:文科生如何学习机器翻译?

周兴华: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会让译者越来越懒惰吗?

魏勇鹏:机器翻译质量评估为什么重要?

朱靖波:下一代机器翻译技术是什么样子?

徐彬:熟练掌握翻译技术,就能做出漂亮的活儿

曹首光:如何打造一款受欢迎的机器翻译产品? 

李梅:机器翻译对未来翻译教育有何影响?

周兴华:高校翻译教师如何学习翻译技术?


▶ 实践答疑

一文读懂本地化

如何高效地将机器翻译结果进行译后编辑?

Trados扫盲贴:90%计算机辅助翻译初学者都会陷入的误区

你的多数困惑在《翻译技术100问》中都能找到答案


▶ 行业洞察

2021年语言服务行业回顾与展望

2022年翻译行业将迎来哪些新变化

中国电影对外译介的现状与思考

冯志伟:关于机器翻译行业发展的三点建议


▶ 译学文献

王华树 刘世界:大数据时代翻译数据伦理研究:概念、问题与建议

王华树 刘世界: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转向研究

王华树 李智:口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