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19年诺贝尔文学奖简史:理想主义是不变的底色

人大新闻系 RUC新闻坊 2021-05-15


“她以朴素而美好的诗意表达,展现了个体生命的普世意义”。


北京时间10月8日,瑞典学院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格丽克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史上第16位女性获奖人,而以女诗人身份获得诺奖的作家,在她之前仅有3位。[1]


诺贝尔文学奖走过的119年,奖项倾向颁给怎样的文学作品,后者刻录着怎样的时代记忆?


RUC新闻坊收集了119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数据,以期探寻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发展规律和文学魅力。


01 诺贝尔文学奖从何来?怎么选?


1895年11月27日,硝酸甘油炸药发明者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签署了遗嘱,将他大部分财产——超过3100万瑞典克朗(约合现在的17.94亿瑞典克朗)转换为基金,将其收益用于一系列奖项,即诺贝尔奖。其中,文学是诺贝尔在遗嘱中提到的第四个获奖领域,即将一部分献给“在文学领域中朝着理想方向做出最杰出作品的人(the most outstanding work in an ideal direction)”。而诺贝尔基金会章程对“文学”的定义为“是纯文学,还包括其他因形式和风格而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2]
文学奖的设立与诺贝尔对文学的热爱是分不开的。从年轻时起,诺贝尔就培养起了对文学的兴趣,并将之贯穿一生。他的图书馆收藏了大量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开始写小说,尝试当一名作家。[3]
诺贝尔文学奖为世人所瞩目,这与其悠久的历史和高额的奖金不无联系,但更在于其权威性——集中体现在它相对完整、严谨、持续性和规范的评选方式之中。

点击图片可放大浏览


首先,委员会向有资格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发出邀请函。据诺贝尔奖官网公开信息,有提名资格的人包括以下四类[4]:
1. 瑞典学院成员以及与瑞典学院有着相似的章程和目标的学会、机构和社会团体成员;2. 大学和学院的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3. 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士;4. 各国作家协会的主席。
瑞典学院(The Swedish Academy )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于1786年创立。该学院由18位成员组成,终身任职,其成员包括杰出的瑞典作家、语言学家、文学学者、历史学家和著名法学家,负责挑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工作机构是诺贝尔委员会(the Nobel Committee),从其成员中选出,任期三年,负责评估提名并向瑞典学院提交建议,由4至5名成员组成。[5]
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还规定,50年内不得公开或私下披露被提名者和提名者信息,以及与颁奖有关的调查和意见
因此,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陈传席教授此前撰文所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得主事先一点也不知道。既不要自己像乞丐似地把自己科研成果一一上报,也不要填表,更不要自己吹自己的成果有什么独创和高明,更不存在拉关系、开后门等等,而是由有关专家提出推荐,且不通知科学家本人,再由权威专家评判,评判后,发布消息,所以得主往往事先一点不知道。”[6]
据报道,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Anders Olsson)称,在接到自己获奖的通知电话时,格丽克显得相当“惊讶”。[7]
尽管具备严格的评选机制,但由于文学的主观性以及评选的难以量化性,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是诺贝尔系列奖项中最具争议的一项。在消费文化市场的作用下,诺贝尔文学奖备受传媒及众多领域关注,预测和揭晓获奖得主甚至成为了一年一度的赌博娱乐项目。
学者王晓路曾表示,“诺贝尔文学奖使得文学成为一个由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记者、评论家、出版商、翻译家、网络公司等各行人士共谋的一个文学事件,通过电台 、电视 、电影、网络、杂志、报纸和书籍等各种大众传媒,而使诺贝尔文学奖进入平民大众的日常生活视野中 。”[8]


02 诺贝尔文学奖119年,文学关注什么?


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全球性奖项,从1901年至今,诺贝尔文学奖已颁布给了117名在文学领域作出巨大贡献者。
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6大洲(除南极洲外)均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但存在明显的数量差距。近八成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国籍属于欧洲国家,其中法国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最多的国家,达到了15名。相较而言,亚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数量则是为数不多的个位数。

点击图片可放大浏览


诺贝尔文学奖青睐高龄作家,60-79岁的作家在所有获奖者中占据了六成以上的比例。年龄最大获奖者为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更正:最年长作家为多丽丝·莱辛,非略萨。),获奖时年龄达到了88岁。此外,绝大部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男性,女性仅有16人;从作家的身份来看,小说家、剧作家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选手

点击图片可放大浏览


那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具有怎样的特性呢?通过对颁奖词梳理,我们发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囊括了多种风格的作,包括表现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流派。


点击图片可放大浏览


作为时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文学创作者以其敏锐的感触从社会现实中获取思想和情感的共振,并将其诉诸笔端。与之相对,文学也成为了时代不可忽视的建构力量。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遗言中提及,诺贝尔文学奖要求颁给不论其国籍 , 但求对全人类有伟大贡献 , 且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家 ”。基于此,“理想主义”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基本原则。
但“理想主义”究竟是什么?诺贝尔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诺贝尔文学奖官网中的指南指出,“文学奖的历史似乎是对‘理想主义’做出不同解释的不断尝试”,这种解释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历史的、时代的,其背后折射出的也是文学的历时演化与追求。[9]
在学者朱希祥看来,理想主义是“极具概括性,包含着异常丰富的内容”的词汇。在这一框架下,诺贝尔文学奖主题的百年变迁实践,实则是对“理想主义” 的涵义不断地丰富和演化。[10]
对117段颁奖词进行梳理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我们尝试从数据维度,通过提取颁奖词的共性,将诺贝尔文学奖主题变迁分为四个阶段:即“崇高的理想主义”(1901年-1920年)阶段、“人道主义”(1920年-1946年)阶段、“开拓创新”(1946-1978年)阶段、“理想主义的泛化”(1978年至今)阶段。[11] 但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是连续的,几个阶段划分并非完全泾渭分明,在不同阶段,主题有时会存在交替和重合。

点击图片可放大浏览


在第一阶段(1901年-1920年),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伊始,“理想主义”被多次提及,如表彰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中“高尚的理想”、推崇瑞典女作家西尔玛·拉格洛夫(Selma Ottilia Lovisa Lagerlöf)“高贵的理想主义”,但对理想主义的内涵并未加以具体阐释,而是冠以“高贵”等词予以修饰,带着“虚幻、浪漫”的色彩。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文学观念受到冲击,文学创作也逐步融入了现实,从该时期(1920年-1946年)诺贝尔颁奖词中可以看到,“人道主义”将“理想主义”取而代之,成为这一阶段的主题词,与“人道主义”相关的词汇出现次数达到6次。但从实质来看,人道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理想主义内涵的完善和加深。
在192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人道主义”被首次提及,对法国作家阿纳托尔 · 法郎士(Anatole France)做出以下赞颂:“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在该阶段的颁奖词来看,人道主义的具体内涵体现为“展现了民族精神”和对人类生活的洞察。
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暂停后,在其新任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Anders Österling)的启发下,诺贝尔文学奖开始专注于文学的“开拓创新”。诺贝尔文学奖委员将其作为“人类最大利益”的另一种解释,即完美的候选人是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语言可能性的人。从颁奖词来看,该时期诺贝尔文学奖更多关注的是作者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上,如“对当代文体风格的影响”“奇特的形式”“叙述技巧深刻而独特”等。
随后,诺贝尔文学奖迎来“理想主义的泛化”(1978年至今)阶段,这一转向一方面在于“国际先锋的英雄时代成为历史,使得文学创新这一标准失去了分量”,另一方面也在于诺贝尔文学委员会开始试图转向“全世界文学"以及对理想主义融入更多的内涵。
“全世界文学”体现在诺贝尔文学奖尝试摆脱一直被质疑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帽子,而试图“实现全球发布”,关注“非欧洲语言文学作品”,具体体现在包括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等7位非欧美籍作家获奖上;而从颁奖词来看,以“理想主义”对得主进行评价与赞赏已经基本消失 ,而是更多围绕着“表现人类处境“作品富有诗意”“艺术独创性和深度广度”进行阐述。[12]
纵观诺贝尔文学奖一百多年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从时代需求出发,诺贝尔文学奖主题处于动态变化中,但“理想主义”始终是其不变的底色,因为从本质来说,文学的最终目的总是与人类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真善、坚定信念等理想主义内涵相关。[13]

“相爱或者共生死,别无出路,他们远在天涯。”这是《鼠疫》中的语句,其作者阿尔贝·加缪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用于描述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同样恰当。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便在于其未能因历史的风尘而黯淡失色,跨越了时空,依然能够照亮现世的你我。
参考文献

[1]亚马逊Kindle服务号: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看这一篇就够了!

https://mp.weixin.qq.com/s/m2En6wVXzy_hqiYQtIpLIw

[2]The Nobel Prize: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themes/the-nobel-prize-in-literature-3/

[3]The Nobel Prize: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literature/

[4]来源https://www.nobelprize.org/nomination/literature/

[5]The Nobel Prize:

https://www.nobelprize.org/about/the-swedish-academy/

[6]沅湘人物志:人大教授:诺贝尔奖为何最权威?因为获奖者不用像乞丐一样填表和自吹自擂!

https://mp.weixin.qq.com/s/sJZQvFKvxxdqFlZt-_fvzw

[7]新京报:美国女诗人格丽克获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

http://www.bjnews.com.cn/world/2020/10/09/775696.html

[8]王晓路,潘纯琳,肖庆华,蒋欣欣.作为一个文学事件的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四人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3):129-135+273.

[9]同[3]

[10]朱希祥.“理想主义”的展现与演化——试论一百年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原则的基本精神[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35-42.

[11]同[10]

[12]同[10]

[13]同[10]


数据采集与分析:罗斯 陈雨禾 杨若渝可视化:陈雨禾 马雨筱旭 杨若渝文案:罗斯 傅中行美编:马雨筱旭



往期回顾

上万条讨论背后身高的秘密与焦虑 | 数说

故宫六百年,10个人的10段“故”事 | 特别策划

“金斯伯格”们的斗争:法庭上的“她”者

疫情下的开学季:封闭管理与知乎上的众“生”喧哗

疫情之下的数据表达|2020疫情数据报道分析报告
特别策划
求助者画像 | 肺炎报道 | 武汉来稿武汉驰援| 毕业设计新年献词 | 澳大利亚山火伤医 | 李子柒 | 抖肩舞 |  主持人大赛高以翔 | 双十二 | 大学排行 | 申报广告小欢喜 | 利奇马 | 埃航事件 | 甘柴劣火原生家庭 | 圣母院火灾 | 基因编辑婴儿记者节快乐 | 信息之美奖 | 周杰伦新歌 第19届美国网络新闻奖作品解析(上)第19届美国网络新闻奖作品解析(下)
技术前沿AI世界 | 相关性驱动报道 | 新闻业算法变革记者行业 | 自动事实核查 | 媒体未来技术
最佳杂志封面 | 品质新闻 | 记者新技能传媒市场的18个趋势 | 在线评论与可信度
报道规范流行病 | 女性记者 | 社交媒体信息引用家庭暴力 | 强奸和性暴力事件 | 环境报道报道地震 | 采访儿童 | 枪击案 | 核辐射 
趣闻杂谈“转发锦鲤” | 新闻史手迹 | 双十一的心理血型 家长进游戏群 |年度热词“有毒” | 亲友群辟谣
数据新闻习作角膜捐献 | 卡车司机 | 北京月嫂 男性医美 | JK制服 | 相声新江湖古风音乐之辨 | 赴美抗癌 | 临终关怀在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