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味越来越淡,可能是因为少了仪式感 | 仪式感的心理意义

太一 京师心理大学堂 2019-08-18
京师心理

大学堂


村上春树说:“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仪式感提醒我们生活之外,还有诗意。


生日,总是会吃块蛋糕象征一下。

结婚,至少会办个婚礼纪念一下。

过年,还是会互发红包安慰一下。

……

正如年俗民谣所唱,“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 春节就是由这些仪式动作和仪式行为构成,使其与另外的普通日子区分开来,进而产生所谓的“年味”。如今,崭新的衣服、美味的年饭早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叹:年味去哪儿了?如果说,经济的增长和物质的富足是导致年味消逝的直接原因,那么仪式感的缺失则是其根本原因


新年打卡也是一种仪式 | 仪式的分类


仪式是人类社会古老而普遍的文化现象,早期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祭祀活动上,尽管到了现代文明,仪式现象仍然存在于社会研究和日常生活中。一次人生事件的表演(比如成人礼、毕业典礼),一类节日的庆祝方式(比如春节的红包、端午的龙舟)、一种心理的诉求形式(比如跪拜观音求姻缘)等等,都是仪式的范畴。根据其目的,仪式可被分为积极仪式(促进与神灵的接触,比如求子求财求学)和消极仪式(消除厄运躲避灾害,比如本命年“扎红”破太岁)。也能根据时间重复性,分为个人生命转折仪式(比如成人礼)和历年再现仪式(比如重大节日习俗)。


此外,Rook把所有仪式行为的原因归纳为五个方面,宇宙论(比如,大自然的不可控性促成的宗教仪式)、文化价值(比如,过渡仪式和文化仪式)、群体学习(比如,社会学习和传播形成的节日庆祝)、个人目标(比如,纪念重要事件的打卡)和生物论(比如,孔雀开屏的求偶仪式)。


寻找年味,跟我做 | 仪式的内涵


仪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从不同类型的仪式中整合出三大特征:(1)流动式动作;(2)象征意义;(3)非功能性动作。首先,流动式动作要求仪式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和重复行为(小编立刻就脑补出茅山道士英叔作法前的一套禹步),春节肯定免不了一顿折腾,写对子、贴窗花、挂灯笼……纷繁复杂但又年年相似。其次,这些仪式动作不具备直接的功能性目的,通常携带的象征性意义往往超越动作本身,比如,过年最喜欢的环节——压岁钱,在民俗中有着美好的寓意,给小孩子压岁钱来压祟驱邪,祝愿新年平安。在一定程度上,过年就是诸如此类的一系列仪式的堆砌。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 仪式的心理学意义


情绪与认知是人类两大重要的系统,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活动。一方面,情绪是产生仪式行为的关键因素。早期渔民出海捕鱼时,如果天气恶劣则会举办相关祈福仪式,而天气状况良好时则会省略。相关研究发现,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人祷告的频率上升。近些年的研究结合了运动捕捉技术,发现焦虑的演讲者会表现出更多的仪式动作。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某些情绪(比如,对自然变化莫测的恐惧、参与仪式行为后的情感体验等)会直接影响人们是否发起或维持仪式行为。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认知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仪式的信念。生活中许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点,也会不自觉地参与到仪式活动中,即使是唯物主义的科学信徒,走到寺庙也可能会“虔诚”地拜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仪式可能会存在“安慰剂”效应,有研究者将实验参与人员分为三组,一组进行仪式动作,一组进行随意动作,一组不进行任何动作,然后安排三组人员参与数学测试,结果发现,相比于其他两组,“仪式组”表现最好。究其缘由,这种神奇的仪(huang)式(yan)能够改变人们的态度和信念,进而影响实际的参与意向和行为表现。因此,何不妨怀着敬畏之心和热忱之心,跟着世俗参与到过年的仪式活动中,说不定新的一年,真的万事如意了呢?这一点可以学学锦鲤大王的1000w粉丝,愿一定是要许的,万一实现了呢?


仪式的影响后效


1.仪式是一颗定心丸 | 情绪抚慰


从进化理论来讲,早期人们参与宗教仪式是为了在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测的大自然中求得心安,比如,带了护身符就不怕牛鬼蛇神,拜了孔子就信了清北随便选。经过长期的生物演化过程,仪式逐渐能激活人们大脑中多巴胺奖励机制,可以抚慰不安情绪、激发愉快情绪。一些临床的案例也发现,仪式可以解决夫妻冲突、渡过危机、告别父母等方面的问题,正如河合隼雄所言,“许多心理问题与仪式的消失相关,而心理咨询所做的,可能是利用心理咨询这种特殊的方式让来访者完成其需要的仪式”。


2.仪式是一个人的打卡 | 提神醒脑


从具身认知来讲,身体体验与所处环境的互动构成人们的认知活动,仪式恰恰包含一些特定和程序性的动作,进而可以促进人们对自身的认知,比如,注意力。仪式可以作为一种集中注意力的方式,比如,上课的“起立”能提醒学生分清课上课下的界限,提高注意力,同样,成人礼能宣告他们迈向成熟,促进自我认同。国外的实证研究发现,天主教的大学学生在诵读经文后会表现出更高的专注力。因此,“你好,2018”打卡,算是“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会让人重振旗鼓,愈挫愈勇。



3.仪式是一群人的狂欢 | 人际和谐


根据互动仪式链理论,仪式过程中需要统一的互动符号和成员的情感共享,通过现场聚集后的互相分享和相互感染,共同的关注可以拉进成员之间的人际距离。人们在这一场仪式的狂欢中获得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多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龄儿童的研究中发现,非功能性的群体仪式可以使得群体成员之间的联结更加紧密和融洽。所以,新的一年,燥起来吧,那么就从给小编发个红包开始。



冯骥才说:“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浓浓的年味,其实是被我们自己的无知所消解的。它缘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无知。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与新载体(没有集五福,感觉不到年味;不抢抢红包,感觉不到年味;不吐槽春晚,感觉不到年味)。”因此,与其直接抛弃所有的旧仪式,不如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过年仪式,在这个杂乱而无序的世界,加一点仪式感,如同在生命的长河里做个标记,日后回首,满怀感激,热泪盈眶。


学堂君


学堂君在微博看到:“干的活越多年味越重”,觉得不无道理。有时候仪式感


感觉很遥远很渴望,其实不然,从自己本身去准备去付出就能轻松获得它。


在情人节做些很无聊很浪费的事情,例如:穿情侣装拍照、买束正涨价的花,情人节的“味道”就浓了;在过年做些很辛苦很迷信的事情,例如:做大扫除、上香、亲手做饭、发红包,“年味”应该比不做要浓


说到这真想给大家开放个给学堂君发红包的通道,狗年初见,大家新年好!





参考文献:

[1]Rook, D. W. (1985). The ritual dimension of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 251–264.

[2]Brooks, A. W., Schroeder, J., Risen, J. L., Gino,F., Galinsky,A. D., Norton, M. I., &Schweitzer, M. E. (2016). Don’t stop believing: Rituals improve performance bydecreasing anxiet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37,71–85.

[3]冉雅璇, 卫海英, 李清, 雷超. (2017).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仪式:一种意义深远的重复动作. 心理科学进展, 26(1), 169-179.




作者 | 太一

编辑 | J16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直男 | 情商 | 星座 | 失恋 | 出轨 | 同性恋 | 男女友情

学霸 | 单身 | 熊孩子 | 网络暴力 | 老人

报复 | 挑礼物 | 狼人杀 | 游戏 | 爱情

幸运 | 自恋 | 撩妹 | 心理咨询

精神分裂症 | 抑郁症 | 死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