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十一倒计时 | 单身快乐

2015-11-08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

大学堂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当中,记录了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最早的人类是球形的,有四条胳膊、四条腿,一个头、两张脸。后来他们变成了两半,一个是女性的,一个是男性的,从此以后,这最初人类的两半一直在寻找对方,渴望重逢。



大众文化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情的世界中,我们被教导去渴望爱情,避免孤独,单身贵族也沦为了单身狗。

但是恋爱关系真的适合所有人吗?有了TA真的会让你变得更加幸福吗?来看看心理学怎么看吧!


单身狗真的不快乐吗?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单身人士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2014年美国25以上岁从未结过婚的人口比例占到了约20%。而50多年前,这一比例只有不到10%。不婚人群比例的上升、离婚率的上升,其实都在传递这样的信息:稳定的亲密关系并不再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越来越多的人把单身看作了更好的生活方式。



确实有很多研究指出,有稳定亲密关系的人会比单身更加幸福,导致单身被看作了“亚健康状态”。正如有不快乐的情侣存在一样,快乐且自在的单身人士也不在少数,他们有着自己满意的生活。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真正享受单身的人获得的快乐并不比那些有着稳定的亲密关系的人少,他们避免了很多纠纷和伤害,比那些处在矛盾的爱情中的人更幸福。



对于单身的人来说,更多的时候,让他们不快乐的并不是单身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因为单身所带来的社会压力。在中国,社会把单身看作是一种“失常”的状态,没有另一半、没有婚姻在社会生活中遭遇到的阻碍是巨大的。父母的不断催促、同辈的影响、甚至是餐厅里的情侣优惠套餐都让单身人士生活在压力之中。调查显示,在对单身人士越宽容的环境中,越多的人会选择单身独居。瑞典、挪威、芬兰和丹麦,在这些国家中,几乎40%到45%的住户是独居者。或许单身的你应该想一想你想摆脱的是单身,还是单身给你带来的污名?如果放弃所有的外界评价,只考虑你自己的感受,你是否更愿意和另一个人进入一段关系中呢?


△单身证明(主要用于办理房贷、房屋买卖、契税优惠、保障住房申请等事项)


读到这里,你现在一定在纠结,那我怎么知道我是单身好呢还是恋爱好?哪个会让我更快乐?




一个人是否能获得这种单身的快乐,和TA的社交意愿(social goals)有关。Goal在这里的不是目标的意思,而是你正在或正打算花精力的地方。

社交意愿和社交动力是紧密相关的。社交的动力来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渴望被接纳和害怕被拒绝是人们进行社交的两种动力类型越渴望被接纳就越容易产生亲近他人的社交意愿;越害怕被拒绝就越容易产生回避他人的社交意愿。同样是参加聚会这种行为,拥有渴望被接纳的动机的人希望通过聚会认识更多的朋友,而拥有害怕被拒绝的动机的人害怕不去聚会让自己被他人排斥。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Sibley教授基于社交意愿的理论,研究了人们的情感状态和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之前的大部分研究都在论证亲密关系可以增加幸福感,然而实际上是否处于亲密关系当中对人们的幸福感的影响是极小的。尽管拥有亲密的关系可能会带来稳定感,但亲密关系也是伤害和冲突的根源,反过来也可能带给我们不安全感、被孤立感,减弱我们社交的动力。

对于持有亲近他人的社交意愿的人,会在关系中感到更多的开心和满足,而且会努力加深关系的亲密程度来提高生活的满意度。但对于那些持有回避他人社交意愿的人来说,进入一段关系并不一定是获得幸福的渠道。他们的社交动机大多来源于害怕他人的拒绝,这种担心让他们努力去避免亲密关系中的冲突,而不是去创造更多的信任,这样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另外关系中的好坏起落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情,很可能没有单身的时候快乐。


社交意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两年前的你愿意去亲近他人,享受与亲密的TA在一起的时光。但现在的你,因为生活的压力感到难以应付复杂的两性关系,社交意愿倾向于回避也是很正常的。而在未来的日子里,你可能会因某个人或某件事再次产生亲近他人的渴望。或许是时候找个时间静静地思考下,目前的你究竟属于什么样的情况,更偏向于哪种社交意愿,再来选择最适合你的情感状态吧。

如果你享受单身,不必在意他人的目光。你需要的并不是努力去找寻对象,获得社会的认可,而是努力去成为一个让愉悦自己的人



祝那些

享受爱情的永沐爱河

享受单身的悠然自得






参考文献:

[1]Girme,Y. U., Overall, N. C., Faingataa, S., & Sibley, C. G. (2015). HappilySingle The Link Between Relationship Status and Well-Being Depends on Avoidanceand Approach Social Goal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1948550615599828.

[2]Gable,S. L. (2006). Approach and avoidance social motives and goals. Journal ofpersonality, 74(1), 175-222.




作者 | 白

编辑 | 959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