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校史中神秘的工程物理系、工程化学系,究竟是什么东东?

山水微言 高山流水 2022-09-09

(1958年6月13日,聂荣臻副总理在高等教育部副部长黄松龄的报告上批示:“同意”,支持清华继续办导弹等国防尖端专业。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官网。)



尽管当时条件简陋、国际封锁,清华仍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一艇”、核能核电、计算机等领域作出重大贡献。



  蒋南翔高瞻远瞩,魄力非凡。他在极其封闭的环境中,敏锐观察世界科技前沿,通过创立10个理工交叉的高新技术专业,名正言顺地逐步恢复和加强清华理科。既健全清华富有张力的学科布局,又使“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理念有具体依托和持续后劲;既为我国国防和“两弹一星一艇”事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也为改革开放后清华再次崛起和领先奠定厚基。


  现在可以回答本文开篇中的疑问,为什么清华会有神秘奇怪的工程物理系、工程化学系等系名?主要原由三个:其一,这批专业是保密专业,直接服务于当时绝密的原子能事业和原子弹、导弹项目,分别就读于这两系的张利兴、朱凤蓉将军夫妻的职业和经历,就是很好的例证;其二,变相恢复已被撤销的清华物理系、化学系,又不能和上级撤销的决定硬抗,而搞原子弹研究确实需要基础学科支撑;其三,坚持理工结合,工程中有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中有工程,这实质是与苏联的专门学科体系唱反调。


  当时苏联教育体系有两个特点,也是其两个大弊:高校理工分家;高校不搞科研只搞教学。新生的共和国“一边倒”地照抄照搬。1955届机械系毕业留校、在清华工作60多年的中科院院士温诗铸,解释这些系名:“在各个理科学科前面加上了工程。这样,看上去是工科了,实际上还是理科的内容。那时候,清华还以教学的名义建立了科研实验室。看上去是搞教学,实际上还是搞科研。”(温诗铸口述《我的水木清华》)


  遇见绿灯快步走、遇见红灯绕路走、没有灯时摸着走、无论如何往前走,这是蒋南翔无奈的变通做法。在改革开放之初,广东作为全国的排头兵、先行者也深有体会,因此闯出一条"血路"。


  1980年,清华1920级学长任之恭致信时任校长刘达,强烈建议恢复物理系,直言理工分家的弊病:“清华倘只搞工程而无理科与工科的并行发展,工科就缺乏理科的基础与启发,工程自己也难搞上去,尤其不能寻求创造与革新的途径,对国家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刘达由衷赞成。任之恭特地登门拜访已任教育部部长的蒋南翔,此建议也获得蒋的赞许。(朱邦芬《清华物理八十年》)


  1982年6月,清华批准成立物理系。1985年10月,清华恢复理学院,聘请周光召兼任理学院院长。历史划了个圈,回归起点。


  ──所谓大用,即主动承担清华在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伟业中肩负的历史使命。


  蒋南翔将“一尖(航天)一圆(原子能)”确定为清华重点发展的学科,在无线电系建立电子计算机专业,在电机系建立自动学远动学专业,明确指示这两个专业要为“一尖一圆”服务。


  他与时任国防科技委副主任钱学森签署合作协议,确定清华的自动控制专业与计算机专业为其培养人才,并派骨干教师参与他们的工作。还在清华创办工程力学研究班和自动控制研究班,学员来自全国各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选拔的优秀人才,钱学森任班主任、钱伟长任副主任,成为我国培养第一批高级航空航天人才的摇篮之一。


  据清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官网,1958年5月,蒋南翔给高等教育部部长杨秀峰写信,希望加强国防部五院和清华的合作,并得到相关部委的帮助和指导。6月2日,杨秀峰委托副部长黄松龄召开国防尖端技术专业设置座谈会。

         

         6月12日,黄松龄向聂荣臻副总理上报座谈会纪要、专家发言记录,并提出高等教育部的意见:清华已经设置的有关国防尖端技术的几个专业,“继续办下去”;“在发展方向上,清华可以广泛一些,便于军民两用”;“特别希望一机部、航委和五院对清华这几个专业多加帮助指导”。6月13日,聂荣臻在纪要上批示:“同意”。7月3日,清华校务行政会议(扩大)随即通过决议,把握契机,增设工程力学数学系、自动控制系。


(1958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报告的通知首页。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官网。)


        1958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抽调学生至清华自动控制系学习的请示报告》。决定从西安交大、哈工大、浙大等全国10所高等院校,抽调287名四、五年级学生,到清华自动控制系学习,为国防部五院 (航天工业部前身)和二机部(核工业部)对口培养。清华四、五年级自动控制专业由原先的5个班增至15个班,学生数达到400余人(谢树煜《我做学生辅导员》)。这批学生于1960年至1962年陆续毕业,成为我国国防尖端工业的第一批技术骨干。


  据清华工程物理系官网,蒋南翔提出办工程物理系等10个新专业这一倡议,遭到当时高教部苏联专业顾问的反对。最终,由于党中央的支持,报告转国务院由主管副总理陈毅批准。1956年10月27日,经校务委员会通过,工程物理系正式成立,是当时全校规模最大的系之一。


  据清华化学工程系官网,1958年7月,清华建立工程化学系。1960年,决定将工程物理系有关原子能化工的专业调整到工程化学系。此后开展铀钚及裂变产物化学性质和萃取工艺、萃取设备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1968年,建成核燃料后处理中间试验厂,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据清华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官网,1958年7月,蒋南翔决定建立以反应堆为中心的原子能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基地。1959年底,经北京市委批准,反应堆厂址设在南口以东、虎峪村以南地区,该工程被列入国家科委及北京市1960年重点项目。1960年春,参加建设的有200多人,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


  屏蔽试验反应堆是我国第一座自行研究、设计、调试建成的核反应堆,至今已安全运行40多年。最初在清华基建项目的编号为“200”,这是核研院俗称“200号”的由来。建设者们立下“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的誓言,共突破技术难关37项,自制仪器设备67种,建立专业实验室11个,实现蒋南翔“建堆树人”的目标。清华至今还是中国高校中唯一拥有核反应堆的高校。从技术指标、锻炼队伍、效益成果等比较,此堆优于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在台湾新竹清华,从美国引进的一座小型游泳池式反应堆。


  蒋南翔治校13年半,至1965年,清华已发展为12个系40个专业,共出了147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从办大学的1925年至1948年,44年共招收本专科学生10970名;从1952年至1965年,14年共招收本专科学生26871名。学校图书馆馆藏书籍135万余册,是解放前的35倍。(《蒋南翔传》)


  清华高新技术专业的科研成果尤其丰硕,尽管当时条件简陋、国际封锁,仍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一艇”、核能核电、计算机等领域作出重大贡献。


  1964年10月1日,2兆瓦池式实验核反应堆临界启动一次成功;完成核燃料后处理提取钚萃取法的实验研究,并成功用于我国的核工业,周恩来拨专款230余万元支持研究;开创我国离心法分离铀同位素的研究;完成600/1200波特数传机,8路PCM通信终端等国内领先的项目;在国内率先开始硅晶体管制造和集成电路的研究;1961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三自由度飞行模拟实验台,在我国新型歼击机驾驶仪的研制中起到重要作用;1964年投入运行的电子管计算机911机,是我国高校自行研制成功的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者平均年龄只有25岁;1964年研制成功核反应堆的控制系统;等等。


  在1965年举办的高校科研成果展览会上,清华参展成果有70多项,为各校最多。在1999年9月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有14位出自清华。如果没有蒋南翔的远见卓识和果断决策,今日清华在我国教育、学术界很难有如此贡献、如此地位,也很难东山再起与北大并驾齐驱。


      (2017年11月13日02:23,11月24日23:04修订,【山水微言·174】。本文为“师表校魂”大学校长系列之六,“蒋南翔史评三重奏”之二红专篇,《“大清治国”的密码》连载第4节。史评三重奏之一青运篇已完稿,之三狂飙篇待续。)


  点击标题阅读作者以往文章:


清华军民两用核技术如何起家?

蒋南翔“六大手笔”  培植清华元气

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输血”北大

《监察法(草案)》第14条至29条修改建议及说明

《监察法(草案)》29条修改建议及说明(第1至13条)

监察委横空出世:谁监督它?怎么监督?

说出真相最重要

中国为什么不承认朝鲜是“有核国家”?│兼与中央党校张玉芝博士商榷

氢弹炸响:俄国趁火打劫│日本火上浇油│韩国势如水火

氢弹炸响:美国“极限施压”目标已变、底线不变

火中取栗:朝鲜核导“边缘政策”和氢弹爆炸后的核地位

清华园中的纯真之爱

“不懂球的胖子”被下岗了,中国人的血性激活了!

神兽二重性的人|《窃听风暴》影评之三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的第二个“投名状”

权力的诱惑:特朗普实质加冕及连锁反应


  版权声明:“山水微言”评论(微信ID:SSWYPL)均为一人原创,欢迎长按二维码图片关注切磋。个人转载请保留“山水微言”署名,机构转载需先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