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军民两用核技术如何起家?

山水微言 高山流水 2022-09-09

(1955年12月19日,蒋南翔向中央、周恩来及北京市委领导报告培养原子能干部工作。图片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二战末期,原子弹的巨大威力震憾全球。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原子能及相关科学技术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所谓大师,即内培外引,重建清华雄厚的师资力量。


  院系调整带给清华的巨大创伤,不仅是久经积累的多门学科全没了,而且是曾经雄厚的师资大幅削弱,清华60%的教师都去支援兄弟高校。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团队和学术根基,都被基本抽空;文、理、法学院绝大部分教师,调整到北大、人大、民族学院、科学院等部门;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调往新成立的北京矿业、地质、钢铁、航空、石油、政法、财经、农大等高校。在校生的规模却由原先的2000余人,短期内急剧扩张至6000余人,导致师资更是捉襟见肘。


  院系调整后,清华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只有100人左右;北大增至218人,内有大量原清华工作的名教授。1955年学部委员遴选,清华教授当选的仅7人,远少于北大的27人;1956年全国教授分级,清华仅有一级教授9名、二级教授13名,而北大则有一级教授27名、二级教授54名。(刘超、李越:《蒋南翔与“新清华”之塑造──兼论其对宏观教育之贡献》)在师资力量上,“输血”给北大之后的清华,已难望北大之项背。


  国家极缺人才,所以缩短高校学制,促使学生早毕业、早工作。清华的教育体系也抛弃原本注重“通才教育”的欧美路线,转型为注重“专才教育”的苏联路线,大批培育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以满足新中国对专业人才的极度渴求。1952年,清华入学的新生中近一半分配到专科,还动员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去念专科。


  但这非蒋南翔的初衷。1953年3月,他任校长不足三个月,就给国务院分管文教副总理习仲勋、高等教育部、中央宣传部、北京市委并报中央一个报告,着重提出加强重点高校建设的意见,清华当然也在拟议的重点大学之列。在学制和师资方面,“希望把清华大学的学制改为五年制,学校从今年起不再招收专科学生,以便学校集中力量办好本科”;“要解决好师资队伍,一是团结改造清华原有的教师,一是大胆放手地培养新的师资。”


  他一手抓本校师资培养。清华永恒的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在蒋南翔的办公室里,学校每个教师的名字,做成一个卡片插在墙上,他经常去看,熟悉教师的情况。他“放手提拔、积极培养”青年教师,有计划地从学校优秀的助教、研究生、毕业生中,分批选派赴苏联留学。


  当时,清华教师中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108人,他以《水浒传》梁山好汉类比,经常讲“108将是学校的稳定因素”,但决不放弃斗争权和领导权。1953年3月2日,他说:“一方面离不开他们,这要团结;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按照他们的面貌进行教育,这要斗争。放弃了斗争,即离开了党的路线。这是领导的问题。”(蒋南翔《向清华大学全体教师党、团员的讲话》)


  一手抓校外师资引进。1955年12月19日,他就培养原子能干部问题致信彭真、刘仁并报中央、周恩来总理,其中请求解决设立新专业所需要的师资。建议来源三个:其一、在高教部系统留苏、留美回国的人员中,挑选合适人员到学校担任教师;其二、高教部着重在留苏学生中,为新专业培养必需的教学人员;其三、加强中科院、清华、北大之间的合作,成立一个联系小组协调。请中科院的教师来清华讲授某些专业课,或帮助充实新专业必要的骨干,从北大数、理、化的毕业生中补充清华基础课程的师资。


  张礼1956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研究院,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工作。1957年回国后,调入清华工程物理系任教,马上就是新成立的理论物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当时党的政策是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要求团结95%以上的人,没有也不可能要求团结100%。1957年5月15日,毛泽东甚至主观估算指标,党外知识分子中,“右派大约占百分之一、百分之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依情况而不同”。(毛泽东《事情正在起变化》)


  蒋南翔却多次对学校干部讲:用人不能有“洁癖”,要有团结100%的胸怀。他提出争取团结100%,只要是爱国的,就要团结。他发现有的教师因为政治历史问题被解职,坚持一定要请这些教师回来任教;到校后不久,知道梅贻琦校长的秘书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有中医方面的专长,于是亲自过问,1954年安排到校医院任中医科主任;由他倡导的老教授双周座谈会,又叫“神仙会”,几年中从不间断。


  1954年3月10日,他在各大区学校教育处长会上,介绍清华大学教学改革的经验:“对老教师要团结百分之一百,而不是团结多数或少数的问题。”“文革”期间他被批判,造反派问:知识分子哪有100%的好人?他向造反派解释:这是一种气魄,是为了强调尽可能多地团结知识分子。问者欲加之罪,答者对牛弹琴。


  1953年,清华教师为42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8人;至1966年,教师总数已达215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2人(宋廷章《蒋南翔与知识分子──纪念吾师逝世十周年》)


  ──所谓大系,即发展国家急需的军民两用专业,布局前沿学科,曲线恢复理科。


  土木、机械、电机被认为是传统工科,化工、航天、建筑被认为是新型工科。在院系调整中,清华原有的化工、航天等新兴工科被彻底撤并,尤其是化工系的调出,使清华发展齐全新兴工科体系的基础荡然无存。


  二战末期,原子弹的巨大威力震憾全球。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原子能及相关科学技术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1955年1月,党中央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重大决策。蒋南翔主动请缨,迅速请求由清华和北大一起承担原子能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得到首肯后,清华于1955年春开始筹备工程物理系。


  1955年9月至10月,高等教育部派遣代表团前往苏联,考察苏联高校原子能专业的办学情况。代表团团长为蒋南翔,成员有周培源(北大教务长)、钱伟长(清华教务长)、胡济民(北大教授)和翻译邢家鲤(清华教师)等4人。


  11月5日,回国后的蒋南翔完成《高等教育考察团访苏报告》,提出拟在北大设立核子物理、电子学、无线电物理、放射化学四个专业;拟在清华1955年设立核子实验物理、同位素物理、远距离自动控制、电子学技术、无线电物理等专业;1956年增设半导体及电介质、空气动力学、固体物理、热物理及稀有元素分离工艺等专业。这些计划经中央批准后很快得到实施。


  从1955年末,清华陆续建立实验核物理、同位素物理、电子学等10个高新技术专业,其中9个在工程物理系、1个在工程化学系。工物系成为全校新学科成长的“工作母机”。清华的两任校长王大中(1958级)、顾秉林(1970级),三任常务副校长梁尤能(1958级)、何建坤(1970级)、程建平(1986级)从工物系毕业。


        20世纪80年代,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三大项目中,其中两个堪称世界第四代先进核反应堆的高温气冷堆和快堆的主要负责人均是工物系毕业生:中科院院士王大中(1958级)、中国工程院院士徐銤(1961级)。(钱锡康、黄文辉《理工结合是蒋南翔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11月13日02:23,11月24日23:04修订,【山水微言·173】。本文为“师表校魂”大学校长系列之六,“蒋南翔史评三重奏”之二红专篇,《“大清治国”的密码》连载第3节。史评三重奏之一青运篇已完稿,之三狂飙篇待续。)


  点击标题阅读作者以往文章:


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输血”北大

《监察法(草案)》第14条至29条修改建议及说明

《监察法(草案)》29条修改建议及说明(第1至13条)

监察委横空出世:谁监督它?怎么监督?

周恩来点将:“请派蒋南翔来”

说出真相最重要

中国为什么不承认朝鲜是“有核国家”?│兼与中央党校张玉芝博士商榷

氢弹炸响:俄国趁火打劫│日本火上浇油│韩国势如水火

氢弹炸响:美国“极限施压”目标已变、底线不变

火中取栗:朝鲜核导“边缘政策”和氢弹爆炸后的核地位

清华园中的纯真之爱

“不懂球的胖子”被下岗了,中国人的血性激活了!

神兽二重性的人|《窃听风暴》影评之三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的第二个“投名状”

权力的诱惑:特朗普实质加冕及连锁反应


  版权声明:“山水微言”评论(微信ID:SSWYPL)均为一人原创,欢迎长按二维码图片关注切磋。个人转载请保留“山水微言”署名,机构转载需先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